CN220276122U -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 Google Patents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6122U
CN220276122U CN202321304519.XU CN202321304519U CN220276122U CN 220276122 U CN220276122 U CN 220276122U CN 202321304519 U CN202321304519 U CN 202321304519U CN 220276122 U CN220276122 U CN 220276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liquid flow
flow channel
hollow microneedle
h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45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翔君
宋雨泽
房劬
王思勤
金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nsaix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nsaix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nsaix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nsaix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0451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6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6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6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空心微针包括针尖、针杆及针座,针尖、针杆及针座沿空心微针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与针座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针尖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针杆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针座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第一液体流道、第二液体流道及第三液体流道贯通;第一液体流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心微针,结构强度好,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Description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背景技术
人体皮肤由外到内依次包括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及真皮层。注射给药是目前大部分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其中,微针注射给药是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方式,它可以穿透角质层形成给药通道,同时不刺激皮下痛觉神经。相比于传统的皮下注射给药,微针注射给药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真皮层而不是皮下组织或者是肌肉,减少了患者疼痛,患者的依从性更高,对注射给药的恐惧更少,且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现有技术中,微针注射给药中使用的微针主要包括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可溶性微针、包衣微针及水凝胶微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微针,空心微针可提供更多的载药量,并且能够不改变药物处方。微针刺入皮肤时受到皮肤的力主要有轴向压力、横向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等。皮肤中的角质层的厚度约为10~20μm,活性表皮层的厚度约为50-100μm,真皮层的厚度约为1000μm。因为真皮层存在神经末梢,因此微针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00μm,否则患者会感觉到疼痛,甚至出现微针的针尖扎入皮肤后渗血的现象。多个微针还可以阵列排布后组成微针阵列芯片结构,以提供更高效的微针注射给药。现有的微针依旧是采用常规的尖端斜面开孔型结构,容易出现药液液体渗出皮肤表面的现象,影响给药效率,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微针容易断裂,结构强度仍然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心微针,结构强度好,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针阵列芯片。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心微针,包括:
针尖、针杆及针座,所述针尖、所述针杆及所述针座沿所述空心微针的轴向依次连接,所述针杆与所述针座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
所述针尖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所述针杆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所述针座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及所述第三液体流道贯通;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通过优化针杆与针座之间的连接结构使空心微针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提高,通过优化针尖内的第一液体流道的出液角度,减小了药液渗出的风险。具体地,空心微针包括针尖、针杆及针座,针尖、针杆及针座沿空心微针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与针座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这样可以使针杆与针座之间平滑过渡,减少针杆与针座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可以避免空心微针在刺入皮肤过程中,针杆与针座的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现象,降低了断针风险,增强了空心微针的结构强度;针尖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针杆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针座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且第一液体流道、第二液体流道及第三液体流道贯通,以便于药液的流通,药液依次经由第三液体流道、第二液体流道及第一液体流道,并从第一液体流道流出,其中,第一液体流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药液流经第一液体流道时的出射角度实现多样化设计,液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可以减小流动速度,减小压力,从而减少渗液的风险,能够更好地将药液释放到皮肤组织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结构强度好,而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尖背向所述针杆的一端形成尖顶部,所述针尖朝向所述针杆的一端形成尖底部,由所述尖底部向所述尖顶部,所述针尖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所述尖顶部及所述尖底部之间形成连接面,所述第一液体流道的出液口形成于所述连接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面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第一环形侧面、第一侧平面及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相交于第一交线,所述出液口形成于所述斜切面,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第一交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或,所述连接面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第一环形侧面、第一侧平面及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相交处形成有第一过渡连接面,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或,所述连接面为锥形面,所述出液口形成于所述锥形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长度大于等于100μm;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及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总体积占所述针尖及所述针杆总体积的30%-8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的第一端朝向所述针座,所述针杆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尖,由所述针杆的第一端向所述针杆的第二端,所述针杆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为锥体结构,所述锥体包括围设连接的第二环形侧面、第三侧平面及第四侧平面;
所述第三侧平面与所述第四侧平面相交于第二交线,所述第二交线平行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所述第二环形侧面朝向所述第二交线倾斜;
或,所述第三侧平面与所述第四侧平面相交处形成有第二过渡连接面,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平行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所述第二环形侧面朝向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包括至少两个主体部;
至少存在一个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与其他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不同,或,所有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均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座的第一端背向所述针杆,所述针座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杆;
所述针座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针座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
所述针座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针杆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
所述针座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等于200μm,所述针座的第一端和所述针座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0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的第一端的直径D的范围为10-200μm,所述针尖及所述针杆的总长度L的范围为200-1000μm,L/D≥2。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阵列芯片,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内形成适于容纳药液的容纳腔;
及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空心微针;
所述空心微针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容纳腔连通于所述第三液体流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所示的空心微针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图3所示的空心微针的轴测示意图一;
图5是图3所示的空心微针的轴测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针阵列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针阵列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针阵列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1、空心微针;2、微针阵列芯片;
10、针尖;101、第一液体流道;1011、出液口;102、连接面;1021、斜切面;1022、第一环形侧面;1023、第一侧平面;1024、第二侧平面;1025、第一交线;1026、第一过渡连接面;11、针杆;111、第二液体流道;113、过渡倒角;114、第二环形侧面;115、第三侧平面;116、第四侧平面;117、第二交线;118、第二过渡连接面;12、针座;121、第三液体流道;
20、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心微针1,包括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沿空心微针1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11与针座12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113;针尖10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101,针杆11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111,针座12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121;第一液体流道101、第二液体流道111及第三液体流道121贯通;第一液体流道101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
针尖10,即空心微针1上用于刺破皮肤的部位,药液也从针尖10处流出,针座12又可以叫做截止部,当空心微针1刺入皮肤时,由于针座12与皮肤的抵挡接触,使空心微针1刺入皮肤特定的深度后不能继续刺入深层皮肤,尤其是皮下,避免造成渗血和疼痛感。第一液体流道101、第二液体流道111及第三液体流道121整体贯通为一个通道,药液依次流经第三液体流道121、第二液体流道111、第一液体流道101,第二液体流道111可以呈变径特征,朝向针尖10方向,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管路直径逐渐减小,第一液体流道101也可以同样呈变径特征,且直径变化率与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直径变化率保持一致。第一液体流道101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在此范围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夹角值,使空心微针1的结构设计更加多样化,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基于上述夹角值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液体流道101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确定为0°至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1,通过优化针杆11与针座12之间的连接结构使空心微针1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提高,通过优化针尖10内的第一液体流道101的出液角度,减小了药液渗出的风险。具体地,空心微针1包括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沿空心微针1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11与针座12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113,这样可以使针杆11与针座12之间平滑过渡,减少针杆11与针座12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可以避免空心微针1在刺入皮肤过程中,针杆11与针座12的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现象,降低了断针风险,增强了空心微针1的结构强度;针尖10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101,针杆11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111,针座12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121,且第一液体流道101、第二液体流道111及第三液体流道121贯通,以便于药液的流通,药液依次经由第三液体流道121、第二液体流道111及第一液体流道101,并从第一液体流道101流出,其中,第一液体流道101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药液流经第一液体流道101时的出射角度实现多样化设计,液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可以减小流动速度,减小压力,从而减少渗液的风险,能够更好地将药液释放到皮肤组织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1,结构强度好,而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尖10背向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顶部,针尖10朝向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底部,由尖底部向尖顶部,针尖10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尖顶部及尖底部之间形成连接面102,第一液体流道101的出液口1011形成于连接面102。针尖10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是指,针尖10由尖底部向尖顶部延伸时呈收缩状态。进一步地,针尖10可以呈急剧收缩,也可以呈平缓收缩。连接面102是针尖10的侧面,连接尖顶部及尖底部,第一液体流道101的出液口1011形成于该连接面102上。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面102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1021、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第一侧平面1023与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于第一交线1025,出液口1011形成于斜切面1021,斜切面1021与第一交线1025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斜切面1021与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或,连接面102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1021、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第一侧平面1023与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处形成有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斜切面1021与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斜切面1021与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或,连接面102为锥形面,出液口1011形成于锥形面。连接面102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对应地,针尖10的形状也有多种。
具体地,第一环形侧面1022的两边分别与第一侧平面1023和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连接,第一侧平面1023与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于第一交线1025,斜切面1021与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均相交,此时,针尖1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水滴型;第一侧平面1023与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的地方也可以形成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这样可以降低加工工艺难度;连接面102也可以为锥形面,锥形面可以包括三角锥面、四角锥面、五角锥面、圆锥面等,此时,针尖10相应地形成三角锥台,四角锥台、五角锥台、圆锥台的结构,针尖1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三角形或多边形。将斜切面1021与第一交线1025或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的夹角范围限定为20°至80°,将斜切面1021与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限定为20°至80°,可以保证药液由出液口1011出射时的角度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小渗液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液体流道111的长度大于等于100μm;第一液体流道101及第二液体流道111的总体积占针尖10及针杆11总体积的30%-80%。通过上述对流道结构的限定,有效保证药液的输送量处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流道体积过大引起药液输送量过大产生的渗液现象,也可以避免因流道体积过小引起药液输送量不足的现象。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杆11的第一端朝向针座12,针杆11的第二端朝向针尖10,由针杆11的第一端向针杆11的第二端,针杆11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此种结构可以减小针杆11与皮肤的初始接触面积,增加压强,更有利于刺入皮肤。针杆11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组合体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杆11为锥体结构,锥体包括围设连接的第二环形侧面114、第三侧平面115及第四侧平面116,第三侧平面115与第四侧平面116相交于第二交线117,第二交线117平行于空心微针1的轴线,第二环形侧面114朝向第二交线117倾斜;或,第三侧平面115与第四侧平面116相交处形成有第二过渡连接面118,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平行于空心微针1的轴线,第二环形侧面114朝向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倾斜。圆台结构的针杆11为一体式,其径向截面面积递减的趋势较为平缓。第二环形侧面114的两边分别与第三侧平面115和第四侧平面116相交连接,第三侧平面115与第四侧平面116相交于第二交线117,这样,第二环形侧面114、第三侧平面115及第四侧平面116围合成锥体面,第三侧平面115与第四侧平面116相交处也可以形成第二过渡连接面118,这样可以降低加工工艺难度。第二交线117或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平行于空心微针1的轴线,第二环形侧面114朝向第二交线117或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倾斜,整个针杆11呈下粗上细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地,第二环形侧面114与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不超过80°。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交线1025与第二交线117共线。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与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可以连接为一个整面。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杆11包括至少两个主体部;至少存在一个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与其他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不同,或,所有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均相同。针杆11可以是由多个主体部组合而成的结构,其中,每一个主体部都存在径向截面面积的变化,主体部之间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也可以不变。主体部可以是圆台、圆柱、多棱台等,或者是上述多个形状的组合。图1中所示的针杆11的结构包括一个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的棱台和一个径向截面面积不变的棱柱。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座12的第一端背向针杆11,针座12的第二端朝向针杆11;针座12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针座12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针座12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针杆11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针座12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等于200μm,针座12的第一端和针座1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0μm。针座12的整体形状为凸台形,可以包括圆柱、圆台、棱柱、棱台等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针座12的第一端和针座1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即为针座12的高度,高度大于等于100μm,以保证针座1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针座12与针杆11之间还可以设置过渡连接部,过渡连接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向针杆11方向呈曲面平滑减小。过渡连接部的最大直径小于等于针座12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过渡连接部的最小直径大于等于针杆11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针杆11、过渡连接部及针座12可以直接一体成型。
当空心微针1刺入皮肤时,由于针座12与皮肤的抵挡接触,使空心微针1刺入皮肤特定的深度后不能继续刺入深层皮肤,尤其是皮下,避免造成渗血和疼痛感。同时空心微针1刺入皮肤时,皮肤对空心微针1的作用力依次从针尖10、针杆11传递到针座12,而且过渡连接部的存在也可以形成过渡倒角113,平滑过渡,减少了应力集中等危害,降低断针风险,增加了空心微针1的结构强度,也对皮肤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杆11的第一端的直径D的范围为10-200μm,针尖10及针杆11的总长度L的范围为200-1000μm,L/D≥2。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针尖10及针杆11的总长度L范围为300-800μm,针杆11的第一端的直径D的范围为50-150μm。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阵列芯片2,包括基座20、及至少两个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空心微针1。基座20内形成适于容纳药液的容纳腔,空心微针1设置于基座20,容纳腔连通于第三液体流道121。
基座20可以是任意能够承载空心微针1的载体,也可以是储存药物的容器,其容纳腔内容纳药液,基座20可以与空心微针1一体成型,空心微针1通过针座12固定在基座20上。多个空心微针1在基座20上阵列分布。当刺入皮肤时,由于皮肤表面张力作用,皮肤会产生凹陷,因此相邻的空心微针1之间的中心间距应大于皮肤凹陷尺寸,否则空心微针1很难刺入皮肤,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的空心微针1之间的中心间距大于1.5mm。空心微针1刺入皮肤时,皮肤对空心微针1的作用力依次从针尖10、针杆11、针座12传递至基座20,针杆11到针座12再到基座20的尺寸不会骤增,而且过渡连接部的存在也可以形成过渡倒角结构,平滑过渡,减少了应力集中等危害,降低断针风险,增加了基座20上的空心微针1的结构强度,也对皮肤起到了保护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微针阵列芯片2,其基座20上的空心微针1包括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沿空心微针1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11与针座12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113,这样可以使针杆11与针座12之间平滑过渡,减少针杆11与针座12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可以避免空心微针1在刺入皮肤过程中,针杆11与针座12的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现象,降低了断针风险,增强了空心微针1的结构强度;针尖10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101,针杆11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111,针座12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121,且第一液体流道101、第二液体流道111及第三液体流道121贯通,以便于药液的流通,药液依次经由第三液体流道121、第二液体流道111及第一液体流道101,并从第一液体流道101流出,其中,第一液体流道101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药液流经第一液体流道101时的出射角度实现多样化设计,液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可以减小流动速度,减小压力,从而减少渗液的风险,能够更好地将药液释放到皮肤组织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针阵列芯片2,空心微针1的整体结构强度好,而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尖(10)、针杆(11)及针座(12),所述针尖(10)、所述针杆(11)及所述针座(12)沿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向依次连接,所述针杆(11)与所述针座(12)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113);
所述针尖(10)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101),所述针杆(11)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111),所述针座(12)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121);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101)、所述第二液体流道(111)及所述第三液体流道(121)贯通;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101)的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111)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10)背向所述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顶部,所述针尖(10)朝向所述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底部,由所述尖底部向所述尖顶部,所述针尖(10)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所述尖顶部及所述尖底部之间形成连接面(102),所述第一液体流道(101)的出液口(1011)形成于所述连接面(1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102)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1021)、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所述第一侧平面(1023)与所述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于第一交线(1025),所述出液口(1011)形成于所述斜切面(1021),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第一交线(1025)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或,所述连接面(102)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1021)、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所述第一侧平面(1023)与所述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处形成有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1026)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或,所述连接面(102)为锥形面,所述出液口(1011)形成于所述锥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111)的长度大于等于100μm;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101)及所述第二液体流道(111)的总体积占所述针尖(10)及所述针杆(11)总体积的30%-8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朝向所述针座(12),所述针杆(1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尖(10),由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向所述针杆(11)的第二端,所述针杆(11)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为锥体结构,所述锥体包括围设连接的第二环形侧面(114)、第三侧平面(115)及第四侧平面(116);
所述第三侧平面(115)与所述第四侧平面(116)相交于第二交线(117),所述第二交线(117)平行于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线,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4)朝向所述第二交线(117)倾斜;
或,所述第三侧平面(115)与所述第四侧平面(116)相交处形成有第二过渡连接面(118),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平行于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线,所述第二环形侧面(114)朝向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118)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包括至少两个主体部;
至少存在一个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与另外一个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不同,或,所有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均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12)的第一端背向所述针杆(11),所述针座(1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杆(11);
所述针座(12)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针座(12)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
所述针座(12)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
所述针座(12)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等于200μm,所述针座(12)的第一端和所述针座(1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的直径D的范围为10-200μm,所述针尖(10)及所述针杆(11)的总长度L的范围为200-1000μm,L/D≥2。
10.一种微针阵列芯片(2),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20),所述基座(20)内形成适于容纳药液的容纳腔;
及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心微针(1);
所述空心微针(1)设置于所述基座(20),所述容纳腔连通于所述第三液体流道(121)。
CN202321304519.XU 2023-05-26 2023-05-26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Active CN220276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4519.XU CN220276122U (zh) 2023-05-26 2023-05-26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4519.XU CN220276122U (zh) 2023-05-26 2023-05-26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6122U true CN220276122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40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4519.XU Active CN220276122U (zh) 2023-05-26 2023-05-26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6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01973T3 (es) Dispositivo de administración intradérmica
EP153928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pidermal delivery of a substance
JP4469610B2 (ja) 皮膚アクセス部材
JP5486211B2 (ja) 経皮投薬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に使用するニードル形成体
ES2885923T3 (es) Conjunto de microagujas
KR101582822B1 (ko) 피부 자극용 유체 주입 장치
CN102470216A (zh) 注射针组装体和药剂注射装置
KR20120119250A (ko) 단턱이 형성된 미세바늘
CN111526918B (zh) 微针阵列
CN220276122U (zh) 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CN112516451A (zh) 一种毛细空心金属微针、阵列芯片及其应用
JP4153736B2 (ja) 注射針
JP6261795B1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JP2008200528A (ja) 注射針
CN212141151U (zh) 一种用于胰岛素传递的可自动调控释放速率的微针贴
CN219127992U (zh) 一种自给药式微针及微针注射贴
CN218685709U (zh) 微针阵列芯片
CN214260363U (zh) 一种纳米微针
CN117547725A (zh) 可溶性空心微针、微针阵列芯片及经皮给药贴片
CN112244957A (zh) 具有穿刺外鞘的连续缓释给药留置管
JP2018171330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US20120209245A1 (en) Process for using a needle having multiple apertures for injections into subcutaneous tissu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