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72507U -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2507U
CN220272507U CN202321569831.1U CN202321569831U CN220272507U CN 220272507 U CN220272507 U CN 220272507U CN 202321569831 U CN202321569831 U CN 202321569831U CN 220272507 U CN220272507 U CN 220272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iece
sub
core
clos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698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世磊
潘国军
朱传杰
赵亮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698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2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2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2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合芯机构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两者均具有用于容置子电芯的夹持位;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被配置为能够相互面向翻转,以对容置于其内的两个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其中,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上夹持位均被配置为容置空间大小可调。本申请将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相互面向翻转,使其上的两个子电芯能够相互贴合以形成电芯;其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上夹持位的容置空间的大小,使之能够用于容置不同规格的子电芯,从而通过合芯机构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提高合芯机构的兼容性。

Description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合芯处理,即将两个子电芯的极耳同时焊接至同一顶盖上,然后将两个子电芯翻转并对应贴合在一起,使极耳发生弯折并连接于顶盖与对应的子电芯之间,以形成电芯。
随着电池行业的飞速发展,电池的种类越来越多,其规格也逐渐丰富。然而,目前的合芯机构兼容性较差,当更换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时,工装切换调试较为复杂,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且产能损失较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合芯机构的兼容性较差,操作过程复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且产能损失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合芯机构,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两者均具有用于容置子电芯的夹持位;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被配置为能够相互面向翻转,以对容置于其内的两个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
其中,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上的夹持位均被配置为容置空间大小可调。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上的夹持位的容置空间大小,使得夹持位能够与不同规格的子电芯配合固定,从而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提高合芯机构的兼容性,进而提高电池加工的生产效率及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均包括底座及均设于底座上的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围合形成夹持位;
其中,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中的至少一者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置,以调节夹持位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调节夹持位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当子电芯放置于夹持位时,子电芯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从而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得夹持位能够匹配具有不同宽度规格的子电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和/或第二夹持件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孔,底座上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第一调节孔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一定位孔配合,以调节第一夹持件和/或第二夹持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第一调节孔与不同的第一定位孔进行配合连接,可以快速调节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从而实现调节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所围合的夹持位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均包括夹持主体及夹持子件,夹持主体上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夹持子件上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孔,第二调节孔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孔配合,以调节夹持子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第二调节孔与不同的第二定位孔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以实现夹持子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使得夹持子件能够与子电芯的中间位置对应,从而对子电芯的中间位置进行夹持,提高夹持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均包括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上的止挡件,止挡件用于调节夹持位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止挡件一方面能够沿第二方向对夹持位内的子电芯进行限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止挡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夹持位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夹持位能够匹配不同高度尺寸的子电芯。此外,止挡件与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共同配合,能够实现夹持位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上尺寸的调节,从而使夹持位能够匹配不同规格的子电芯,提供合芯机构的兼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上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多个第三定位孔,止挡件上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调节孔,第三调节孔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三定位孔配合,以调节止挡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第三调节孔与不同的第三定位孔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以快速实现止挡件在第二方向上的定位,从而快速调节夹持位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使之能够匹配不同规格的子电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均包括设于底座上的承载件,承载件位于夹持位内,并用于支撑子电芯。
承载件能够为子电芯提供支撑基础,并且还能够通过承载件对子电芯进行快速定位,使子电芯的夹持位更加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底座上的扩展件,扩展件位于第一夹持件与承载件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与承载件之间;
其中,扩展件用于与承载件共同支撑子电芯。
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扩展件,当子电芯的尺寸较小时,可以通过承载件对其进行稳定的支撑。而当子电芯的尺寸较大时,可以将扩展件安装于底座上,并且扩展件与承载件的高度相同,即扩展件和承载件能够同时对子电芯起到支撑作用,使子电芯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上开设多个第四定位孔,各第四定位孔位于第一夹持件与承载件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与承载件之间,扩展件连接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四定位孔。
通过将扩展件与不同的第四定位孔配合连接,可以快速实现扩展件在第一夹持件与承载件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与承载件之间的定位,使得扩展件能够与承载件共同对子电芯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芯机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之间的支撑件,支撑件用于支撑连接于两个子电芯上极耳之间的顶盖。
通过设置支撑件对顶盖进行支撑,以便于翻转之后的两个子电芯的极耳能够与顶盖进行连接,并与顶盖共同实现合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相对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可升降设置,以使子电芯的极耳能够支撑于顶盖上。
当子电芯在第一翻转件或第二翻转件的带动下发生翻转时,由于子电芯的极耳支撑于顶盖上,与顶盖之间相互贴合且没有间隙,能够使得极耳上发生弯折的位置更固定,减少极耳在弯折过程中发生开裂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芯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及第三夹持件,第三夹持件用于夹持合芯之后的两个子电芯;
其中,第一驱动件与支撑件及第三夹持件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支撑件与第三夹持件同步升降。
通过设置第三夹持件能够对合芯之后的电芯进行夹持,然后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与支撑件同步升降,以将电芯与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分离,便于带动电芯移动至下一工序进行后续加工作业。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加工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合芯机构。
上述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将一个子电芯放置于第一翻转件的夹持位上,并将另一个子电芯放置于第二翻转件的夹持位上,然后将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相互面向翻转,使两个子电芯能够相互贴合以形成电芯;其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上夹持位的容置空间的大小,使之能够用于容置不同规格的子电芯,从而通过合芯机构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提高合芯机构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合芯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合芯机构中第一翻转件或第二翻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合芯机构中夹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合芯机构中夹持子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合芯机构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合芯机构中支撑件与第三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合芯机构;10、第一翻转件;20、第二翻转件;30、支撑件;40、第三夹持件;11、夹持位;12、底座;13、第一夹持件;14、第二夹持件;15、止挡件;16、承载件;17、扩展件;41、第一夹爪;42、第二夹爪;121、第一定位孔;122、第三定位孔;123、第四定位孔;124、避让口;131、第一调节孔;132、夹持主体;133、夹持子件;151、第三调节孔;1321、第二定位孔;1331、第二调节孔;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其他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电池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电芯通过串联、并联或者混联组成,其中,混联是指既有串联又有并联。而对于电芯而言,一个电芯通常包括两个子电芯,在两个子电芯相近的端部设置有顶盖,两个子电芯均通过自身的极耳连接至顶盖上。
在上述电芯的加工过程中,合芯即是指将两个子电芯的相近的一侧翻转至相互贴合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需要将两个子电芯放置在合芯机构上,然后通过合芯机构对两个子电芯进行翻转。
然而,不同规格的电芯具有不同的尺寸,即组成不同规格电芯的子电芯的尺寸也不相同。当需要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时,目前的合芯机构对于不同规格的子电芯的兼容性较差,切换过程中调试较为复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且产能损失较大。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目前的合芯机构对于不同规格的子电芯的兼容性较差的问题,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合芯机构,通过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分别对两个子电芯进行支撑,然后将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相互面向翻转,使两个子电芯能够相互贴合以形成电芯。其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翻转件与第二翻转件上夹持位的容置空间的大小,使之能够用于容置不同规格的子电芯,从而通过合芯机构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提高合芯机构的兼容性。
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合芯机构10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两者均具有用于容置子电芯的夹持位11。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被配置为能够相互面向翻转,以对容置于其内的两个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其中,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上的夹持位11均被配置为容置空间大小可调。
需要说明的是,合芯是指将两个相同规格的子电芯的极耳均与同一个顶盖连接,然后对两个子电芯进行翻转,使其相互面向贴合,形成一个电芯的加工过程。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都是指能够为其中一个子电芯提供支撑基础,并对该子电芯进行固定,然后带动该子电芯与其同步翻转的部件。夹持位11是指形成于第一翻转件10或第二翻转件20上,并能够将子电芯固定于其内的结构。
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被配置为能够相互面向翻转,具体是指,第一翻转件10的转轴与第二翻转件20的转轴相互平行设置,并且两个转轴位于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相互靠近的一侧,当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在外力作用下绕各自的转轴翻转时,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由位于同一平面的状态逐渐翻转至相互平行且彼此面向的状态的过程。
当两个子电芯分别支撑于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并容置于对应的夹持位11时,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各自的转轴翻转,从而带动其上的子电芯同步翻转,直至两个子电芯相互平行且大面相互贴合,即为通过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对两个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
进一步地,夹持位11的容置空间具体是指,夹持位11中能够用于放置子电芯、并将子电芯固定于夹持位11内的空间。
在对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时,首先可以根据待合芯的子电芯的规格,调节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上夹持位11的容置空间的大小,使得待合芯的子电芯能够更稳定地容置于夹持位11上。然后,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的转轴翻转,从而带动夹持位11中的子电芯同步翻转,使得两个子电芯能够相互面向贴合,从而完成两个子电芯的合芯操作。
若需要更换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时,只需根据新的待合芯的子电芯的规格,相应地调节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上夹持位11的容置空间的大小,即可对新的待合芯的子电芯进行固定,并进行翻转,以完成合芯操作。
可以理解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进行翻转。具体地,驱动机构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驱动电机,将驱动电机与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的转轴连接,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绕自身的转轴发生翻转。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上的夹持位11的容置空间大小,使得夹持位11能够与不同规格的子电芯配合固定,从而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提高合芯机构100的兼容性,进而提高电池加工的生产效率及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均包括底座12及均设于底座12上的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且围合形成夹持位11。其中,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中的至少一者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设置,以调节夹持位11在第一方向a上的尺寸。
具体地,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能够对子电芯进行夹持,使子电芯能够被固定于第一翻转件10或第二翻转件20上,以便于子电芯跟随第一翻转件10或第二翻转件20同步翻转。因此,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之间即可形成容置子电芯的夹持位11。
底座12能够为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提供安装基础,并且底座12还可以为夹持位11内的子电芯提供支撑基础,使得子电芯能够更加稳定地容置于夹持位11内。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a平行于底座12设置,将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中的至少一者配置为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设置,由此,通过沿第一方向a移动第一夹持件13和/或第二夹持件14,即可调节夹持位11在第一方向a上的尺寸,使得夹持位11能够更好地匹配不同规格的子电芯。
其中,可以将第一夹持件13固定设置于底座12上,并将第二夹持件14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2上。此时,第一夹持件13一端为固定端,当对不同规格的子电芯进行夹持时,首先将子电芯抵靠于第一夹持件13的一端,然后通过沿第一方向a移动第二夹持件14,使其抵靠于子电芯的另一端,从而与第一夹持件13共同实现对子电芯的夹持作用。
同样地,也可以将第二夹持件14固定设置于底座12上,并将第一夹持件13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2上。操作过程同上,在此不做赘述。
当然,还可以将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均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2上。此时,首先将子电芯放置于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之间,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沿第一方向a相互靠近,直至夹持子电芯。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调节夹持位11在第一方向a上的尺寸,当子电芯放置于夹持位11时,子电芯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a平行,从而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使得夹持位11能够匹配具有不同宽度规格的子电芯。
请一并参看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3和/或第二夹持件14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调节孔131,底座12上沿第一方向a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21,第一调节孔131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一定位孔121配合,以调节第一夹持件13和/或第二夹持件14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
具体地,当第一夹持件13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2上时,在第一夹持件13上开设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调节孔131。当第二夹持件14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2上时,在第二夹持件14上开设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调节孔131。
第一调节孔131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腰型孔,并且与底座12上开设的各第一定位孔121相互配合。当调节夹持位11在第一方向a上的尺寸时,首先使第一夹持件13和/或第二夹持件14沿第一方向a相对底座12移动,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之后,使第一夹持件13和/或第二夹持件14上的第一调节孔131与该位置处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定位孔121配合,以将第一夹持件13和/或第二夹持件14固定于该位置,以便于对子电芯进行夹持。
其中,第一调节孔131与第一定位孔121的配合连接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螺栓连接进行固定,即当第一调节孔131移动至与一个或多个第一定位孔121对应的位置时,将螺栓依次插入第一调节孔131及第一定位孔121中,从而实现第一夹持件13与底座12或第二夹持件14与底座12之间的配合连接。
通过第一调节孔131与不同的第一定位孔121进行配合连接,可以快速调节第一夹持件13或第二夹持件14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从而实现调节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所围合的夹持位11在第一方向a上的尺寸。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均包括夹持主体132及夹持子件133,夹持主体132上沿与第一方向a相交的第二方向b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1321,夹持子件133上开设有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二调节孔1331,第二调节孔1331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孔1321配合,以调节夹持子件133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
具体地,第一调节孔131沿第一方向a延伸开设于夹持主体132上。即当调节第一夹持件13或第二夹持件14在第一方向a上的位置时,具体是调节夹持主体132沿第一方向a在底座12上的位置,而夹持子件133此时跟随夹持主体132沿第一方向a同步移动。
夹持子件133设置于夹持主体132面向夹持位11的一侧,即当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对子电芯进行夹持时,夹持子件133与子电芯接触并对其进行夹持。
而为了提高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对于子电芯的夹持稳定性,需要对子电芯的中间位置进行夹持,放置在夹持过程中子电芯发生倾斜。
因此,通过沿第二方向b调节夹持子件133在夹持主体132上的位置,可以使夹持子件133与子电芯的中间位置对应,从而能够更稳定的对子电芯进行夹持。
进一步地,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二方向b平行于底座12设置,即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为水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第二调节孔1331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腰型孔,沿第二方向b移动夹持子件133,当夹持子件133移动至与子电芯的中间位置对应时,将夹持子件133上的第二调节孔1331与该位置处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孔1321配合连接,使得夹持子件133能够固定于该位置,以便于对子电芯进行夹持。
可以理解地,第二调节孔1331与第二定位孔1321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采用螺栓进行配合连接。即当夹持子件133移动至对应的位置时,将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调节孔1331与该位置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孔1321,从而对夹持子件133进行固定。
此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夹持子件133对子电芯的夹持稳定性,可以将夹持子件133设置为沿第二方向b间隔布置的两个,两个夹持子件133可以同时对子电芯进行夹持,提高稳定性。
通过第二调节孔1331与不同的第二定位孔1321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以实现夹持子件133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调节,使得夹持子件133能够与子电芯的中间位置对应,从而对子电芯的中间位置进行夹持,提高夹持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均包括沿与第一方向a相交的第二方向b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12上的止挡件15,止挡件15用于调节夹持位11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
具体地,止挡件15沿第二方向b设置于夹持位11的一侧,由此,通过止挡件15与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共同配合,能够将子电芯更加稳定地容置于夹持位11中。
进一步地,第二方向b垂直于第一方向a,当子电芯容置于夹持位11时,第一方向a即为子电芯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b即为子电芯的高度方向。因此,通过调节止挡件15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可以调节夹持位11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从而使夹持位11能够匹配不同高度尺寸的子电芯。
由此,止挡件15一方面能够沿第二方向b对夹持位11内的子电芯进行限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止挡件15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调节夹持位11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从而使夹持位11能够匹配不同高度尺寸的子电芯。此外,止挡件15与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共同配合,能够实现夹持位11在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上尺寸的调节,从而使夹持位11能够匹配不同规格的子电芯,提供合芯机构100的兼容性。
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上沿第二方向b间隔开设多个第三定位孔122,止挡件15上开设有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三调节孔151,第三调节孔151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三定位孔122配合,以调节止挡件15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
具体地,第三调节孔151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腰型孔,沿第二方向b移动止挡件15,当止挡件15移动至夹持位11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与子电芯的高度尺寸相互匹配时,将第三调节孔151与该位置处的一个或多个第三定位孔122配合连接,从而将止挡件15固定于该位置,以对子电芯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第三调节孔151与第三定位孔122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采用螺栓进行配合连接。即当止挡件15移动至对应的位置时,将螺栓依次穿过第三调节孔151与该位置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三定位孔122,从而对止挡件15进行固定。
通过第三调节孔151与不同的第三定位孔122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以快速实现止挡件15在第二方向b上的定位,从而快速调节夹持位11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使之能够匹配不同规格的子电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均包括设于底座12上的承载件16,承载件16位于夹持位11内,并用于支撑子电芯。
具体地,承载件16是指能够对子电芯提供支撑基础的结构,承载件16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一托块,并将子电芯支撑放置于承载件16上。
进一步地,承载件16位于夹持位11内,当进行合芯操作时,首先将子电芯放置于承载件16上,沿第一方向a位于承载件16两侧的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相互靠拢,并沿第一方向a对子电芯进行夹持。与此同时,沿第二方向b位于承载件16一侧的止挡件15靠近承载件16移动,以沿第二方向b抵靠于子电芯上,从而将子电芯限位于夹持位11。
由此,承载件16能够为子电芯提供支撑基础,并且还能够通过承载件16对子电芯进行快速定位,使子电芯的夹持位11更加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底座12上的扩展件17,扩展件17位于第一夹持件13与承载件16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14与承载件16之间。其中,扩展件17用于与承载件16共同支撑子电芯。
需要说明的是,当子电芯的尺寸较大时,子电芯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此时,如果子电芯仅支撑在承载件16上,可能只能对于子电芯的中间区域进行支撑,而子电芯的边缘位置都得不到支撑,容易导致子电芯发生倾斜。
因此,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扩展件17,当子电芯的尺寸较小时,可以通过承载件16对其进行稳定的支撑。而当子电芯的尺寸较大时,可以将扩展件17安装于底座12上,并且扩展件17与承载件16的高度相同,即扩展件17和承载件16能够同时对子电芯起到支撑作用,使子电芯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上开设多个第四定位孔123,各第四定位孔123位于第一夹持件13与承载件16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14与承载件16之间,扩展件17连接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第四定位孔123。
具体地,各第四定位孔123可以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呈多排,并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呈多列,即全部第四定位孔123呈矩形分布排列在第一夹持件13与承载件16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14与承载件16之间。
在安装扩展件17时,可以首先根据子电芯的尺寸对扩展件17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将扩展件17连接于该位置上的一个或多个第四定位孔123,从而使得扩展件17能够固定在该位置,与承载件16共同实现对子电芯的支撑作用。
扩展件17可以但不限于采用螺栓连接于对应的第四定位孔123,即在扩展件17上开设与第四定位孔123配合的连接孔,并将螺栓依次穿设于连接孔及对应的第四定位孔123内,从而实现扩展件17的固定。
通过将扩展件17与不同的第四定位孔123配合连接,可以快速实现扩展件17在第一夹持件13与承载件16之间和/或第二夹持件14与承载件16之间的定位,使得扩展件17能够与承载件16共同对子电芯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芯机构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之间的支撑件30,支撑件30用于支撑连接于两个子电芯上极耳之间的顶盖。
具体地,当两个子电芯分别支撑于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上时,将顶盖支撑于支撑件30上,两个子电芯设置有极耳的一端朝向顶盖设置,并且极耳焊接连接至顶盖上。
第一翻转件10与第二翻转件20相互面向翻转时,两个子电芯由水平放置状态转动至竖直放置状态,并且设置有极耳的一端向下与顶盖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支撑件30对顶盖进行支撑,以便于翻转之后的两个子电芯的极耳能够与顶盖进行连接,并与顶盖共同实现合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0相对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可升降设置,以使子电芯的极耳能够支撑于顶盖上。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规格的子电芯的厚度尺寸不同,则极耳与子电芯厚度方向上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同。由此,当不同规格的子电芯支撑于承载件16上时,极耳在高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别。
具体地,当不同规格的子电芯支撑于承载件16上时,子电芯的极耳朝向支撑件30设置。此时,可以通过控制支撑件30升降,调节支撑件30的高度,使得极耳能够刚好与支撑件30上的顶盖贴合,即极耳的下表面能够刚好与顶盖的上表面接触。
由此,当子电芯在第一翻转件10或第二翻转件20的带动下发生翻转时,由于子电芯的极耳与顶盖之间相互贴合且没有间隙,能够使得极耳上发生弯折的位置更固定,减少极耳在弯折过程中发生开裂的概率。
请一并参看图1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合芯机构1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及第三夹持件40,第三夹持件40用于夹持合芯之后的两个子电芯。其中,第一驱动件与支撑件30及第三夹持件40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支撑件30与第三夹持件40同步升降。
具体地,第一驱动件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升降气缸,通过升降气缸同时与支撑件30及第三夹持件40驱动连接。
在合芯过程中,首先将子电芯容置于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上,将顶盖支撑于支撑件30上。然后控制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相互面向翻转,此时支撑件30及第三夹持件40保持不动。两个子电芯由水平放置状态翻转为竖直状态,并通过极耳与顶盖连接,完成合芯操作。
合芯完成之后,通过第三夹持件40对合芯之后的电芯进行夹持,然后在第一驱动件的带动下,与支撑件30上的顶盖同时下降,直至与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脱离,然后通过第三夹持件40将合芯之后的电芯移动至下一加工工序。
进一步地,第三夹持件40可以包括至少一组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的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其中,当第三夹持件40包括多组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时,各组第一夹爪41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各组第二夹爪42同样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第三夹持件40包括两组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并且每一组的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沿第二方向b设置于支撑件30的两侧,两组中的第一夹爪41沿第一方向a设置于承载件16的两侧,并且两组中的第二夹爪42沿第一方向a设置于承载件16的两侧。
进一步地,可以在底座12上开设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避让口124,然后将每个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分别从对应的避让口124从下至上伸出底座12设置,即各第一夹爪41与各第二夹爪42从对应的避让口124中凸伸设置于底座12上。
当合芯完成后,第一夹爪41与对应的第二夹爪42之间可以相互靠拢,以对合芯后的电芯进行夹持,然后在第一驱动件的带动下,与支撑件30同步下降,直至电芯下降至底座12的底面以下,即可通过第一夹爪41及第二夹爪42带动电芯移动至下一工序进行后续加工作业。
可以理解地,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可以通过与气缸或其他移动机构相连,以实现第一夹爪41及第二夹爪42在第二方向b上的移动,从而使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能够相互靠拢或者相互远离。
通过设置第三夹持件40能够对合芯之后的电芯进行夹持,然后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与支撑件30同步升降,以将电芯与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分离,便于带动电芯移动至下一工序进行后续加工作业。
基于与上述合芯机构100相同的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加工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合芯机构100。
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首先将待合芯的两个子电芯分别放置于第一翻转件10的夹持位11上及第二翻转件20的夹持位11上,并将顶盖支撑放置于支撑件30上,此时两个子电芯的极耳均朝向顶盖设置,并且通过焊接与顶盖相连。
调节第一夹持件13及第二夹持件14沿第一方向a相互靠拢,直至沿第一方向a夹持对应的子电芯。然后调节止挡件15在第二方向b上的位置,使止挡件15沿第二方向b抵靠于子电芯上,以沿第二方向b对子电芯形成夹持。
控制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相互面向翻转,从而带动其上的子电芯同步翻转。当两个子电芯翻转至相互贴合时,即完成合芯操作。
进一步地,控制第一夹爪41与对应的第二夹爪42沿第二方向b相互靠拢,使得第一夹爪41与第二夹爪42对合芯之后的电芯进行夹持。第一夹持件13与第二夹持件14相互远离,止挡件15朝远离子电芯的方向移动,以放开子电芯。
第一夹爪41及对应的第二夹爪42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与支撑件30同步下降,直至电芯与第一翻转件10及第二翻转件20完全分离。然后通过第一夹爪41及对应的第二夹爪42带动电芯移动至下一工序进行后续加工作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翻转件及第二翻转件,两者均具有用于容置子电芯的夹持位;所述第一翻转件及所述第二翻转件被配置为能够相互面向翻转,以对容置于其内的两个所述子电芯进行合芯操作;
其中,所述第一翻转件与所述第二翻转件上的所述夹持位均被配置为容置空间大小可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及所述第二翻转件均包括底座及均设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围合形成所述夹持位;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第二夹持件中的至少一者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置,以调节所述夹持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孔,所述底座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调节孔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以调节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包括夹持主体及夹持子件,所述夹持主体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夹持子件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以调节所述夹持子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及所述第二翻转件均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止挡件,所述止挡件用于调节所述夹持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设多个第三定位孔,所述止挡件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调节孔,所述第三调节孔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定位孔配合,以调节所述止挡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及所述第二翻转件均包括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承载件,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夹持位内,并用于支撑所述子电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及所述第二翻转件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扩展件,所述扩展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承载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承载件之间;
其中,所述扩展件用于与所述承载件共同支撑所述子电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多个第四定位孔,各所述第四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承载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承载件之间,所述扩展件连接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定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芯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翻转件与所述第二翻转件之间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连接于两个所述子电芯上极耳之间的顶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相对所述第一翻转件及所述第二翻转件可升降设置,以使所述子电芯的极耳能够支撑于所述顶盖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合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芯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及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三夹持件用于夹持合芯之后的两个所述子电芯;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支撑件及所述第三夹持件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夹持件同步升降。
13.一种电池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合芯机构。
CN202321569831.1U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Active CN220272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9831.1U CN220272507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9831.1U CN220272507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2507U true CN220272507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17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69831.1U Active CN220272507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25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1937B1 (ko) 이격된 금형 사이로 유입되는 전지 극판의 절단장치
KR20200049078A (ko) 전기차용 알루미늄 배터리케이스의 면취가공을 위한 클램핑장치
CN220272507U (zh)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CN111331293A (zh) 一种单体电池间导电片的焊接定位工装
CN214978822U (zh) 定位治具及焊接装置
CN113910631A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生产线电芯对中定位装置
CN212848525U (zh) 一种双侧出极耳软包电芯极耳定位工装
CN210092159U (zh) 一种可兼容不同尺寸电芯的蝴蝶焊定位托盘
CN216989332U (zh) 用于二次电池的折弯工装
CN210325896U (zh) 一种电池框架组件、电池模组以及电池
CN112310537B (zh) 一种组合式电池
KR20190089377A (ko) 스테이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셀 연결을 위한 용접 장치
CN210349957U (zh) 一种极耳定位装置
CN117936875B (zh) 配对设备及配对方法
CN221727291U (zh) 一种电芯支架及电芯组
CN220162259U (zh) 电芯模组夹持装置及下料设备
CN219443967U (zh) 一种辅助焊接装置
CN220611857U (zh) 一种极耳折弯模组
CN219937110U (zh) 一种电芯入壳机构和电芯入壳系统
WO2024108841A1 (zh) 电芯加工设备、电芯加工方法以及电池生产线
CN220515874U (zh) 电芯定位系统
CN221018051U (zh) 一种电子烟电芯折极耳装置
CN210778865U (zh) 一种电芯模组的堆叠治具
CN220127920U (zh) 一种连接片定位取料装置及焊接设备
CN218309863U (zh) 用于等离子清洗的电芯夹紧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