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671Y - 陆上运动车 - Google Patents

陆上运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671Y
CN2202671Y CN 94217799 CN94217799U CN2202671Y CN 2202671 Y CN2202671 Y CN 2202671Y CN 94217799 CN94217799 CN 94217799 CN 94217799 U CN94217799 U CN 94217799U CN 2202671 Y CN2202671 Y CN 220267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wheel
gravity
car
right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42177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42177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67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67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67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一种载人或载物的陆上运动车,它是以轮触地压 板、杠杆、直角齿条、位于轮双层套筒的中间层套筒二 端的重力转换直角齿轮、重力转换链齿轮依次连接而 将车重力转换为车动力,大小齿轮及单向转齿轮与特 殊齿轮、弹簧、齿杆等组成车重力贮藏系统,当轮触地 时,车重力转化为动力趋车前进,该车启动快、车速 大、省力省燃料。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涉及陆地上的载人载物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快速(人力车时速100公里,机动车时速200公里),启动快(启动仅3秒钟即可达时速100公里)、省力省燃料达85-95%以上,减少内燃机废气污染达95%以上。
目前,公知的陆上运动车的结构是:
1.各车在需要力时的趋动力(人力、内燃机力或电机力)经很小力矩的齿轮(或链盘)、传动杆或链条及轮近轴中心的齿轮传递,这样,车动力的效率极低。
2.车轮子仅仅能支撑车体,不能将车重力(包括车自重量和车负荷重以下同)转化为车动力,车越重,车阻力越大,所需动力越大。这样,比车趋动力大得多的车重力被白白浪费掉了。
3.每只脚上下移动一次,链盘转一圈,脚只有1/4多一点的位移做功,近3/4的位移没做功,但脚仍要费力,产生疲劳。
4.车不能以动力利用效率不因需动力强弱程度不同而不变(或称单位时间内输出力多与少,效率不变)的方式储能量。这又导致:
A.在车不需动力时(如下坡),人和内燃机处于休息态,而当需力时(如上坡、启动或负荷大时)不得不加大油门或施强力,而油门开启越大,燃料燃烧程度越低,燃气利用效率也降低。
B.车在缓缓减速和限速时,靠摩擦制动圈边缘或轮近轴中心。这不仅损失很多能量,而且使磨擦部位磨擦。
5.现行车启动慢、耗能大,在寒冷时机动车启动更难,即使像《四川日报》92年9月中旬载文介绍的:正在研究的双人座电瓶车,启动达时速100公里也需8秒钟,况且此车每充一次电需2-3小时也只行驶130-150公里。
6.内燃机的活塞及人振动频率很低决定了车的最高时速很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陆上运动车,它不仅能载人载物,而且启动快、车速大,省力省燃料,减少内燃机废气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主要是采用特殊车轮与齿轮组合体,巧妙的、高效率的将车重力转换成车的贮藏态能贮于弹簧中待用或活跃态的趋动力趋车前进。全车由齿轮箱及车轮二大主要部分组成。车轮触地层为20-30厘米长的、两边为护壳的U形触地压板与偏向移动垫子相间布组成,每个轮为4-6个触地压板,触地压板护壳的近二端点有一个槽,此槽套于位于轮主体上的卡子上,触地压板与轮主体间有弹簧,车轮触地层内层为轮主体,每个触地压板处的轮主体内有一个支点两端长度比为1:3-4的杠杆,杠杆支点为套筒,其套筒套在固定在轮主体上的轴上;轮主体中心为双层套筒,中心套筒轴为固定的,中间层套筒为固定的;轮主体1/3R处为趋动力链齿轮,轮主体2/3R处为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与链齿轮的相对面相同半径处有5毫米的凸起;中间套筒的一端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另一端为重力转换链齿轮;轮主体的杠杆的支点的短端与触地压板相接触,另一端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啮合的、直角齿端的内半径与重量力转换直角齿轮的外半径相同的齿条齿条(也可以直线形的)另一端相连,每个轮的齿条排布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的周围或相间排布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的内外圈周围,位内圈周围的齿条的外侧面有一凸起,此凸起的最高点与外齿条在同一水平面上;轮主体的中间套筒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的侧面1/3R处和2/3处间固定有凹字形宽度为15-20厘米的磁铁块与凹字形线圈相间排布的磁电感应系统,与此系统相对应的是固定在叉子上的具有相同结构的磁电感应系统,四轮车的底盘下为磁铁块与线圈相间排布的磁电感应系统,此系统与特别路面的磁电感应系统相对应,两组磁电感应系统的相对面磁极(包括电感应磁极)相同,磁铁块及线圈铁芯轴线方向与车运动方向成40-60°夹角,各线圈既可串联与蓄电池(含充电系统)并联,也可并联后再与蓄电池并联,线圈与蓄电池间串联有一双向闸,双向闸的另一端与高压电源相连。车齿轮箱内有两排齿轮组合体,其中一排即力放大路程缩小的贮能系统的齿轮组合体为3或5组或奇数组大齿轮与小齿轮同轴并固定,后一组的小齿轮与前一组的大齿轮啮合,最前一组的小齿轮与6-8组(或偶数组)同轴的特殊齿轮组合体的总齿轮啮合,最后一组的大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贮藏齿轮啮合,另一排即力缩小路程放大的释放能系统的齿轮组合体为3或5组或奇数组大齿与小齿轮同轴并固定,后一组的大齿轮与前一组的小齿轮啮合,最后一组的小齿轮与同轴的6-8组(或偶数组)分别与特殊齿轮组合体的外层齿轮的角齿啮合的单向转的齿轮组合体的总齿轮啮合,最前一组的大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释放齿轮啮合。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由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重力接受链齿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重力释放齿轮、换位轮、重力贮藏齿轮,前轮重力与动力及动能传递齿轮组合体从左至右同轴排列,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及重量力接受齿轮与轴固定,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与重力释放齿轮固定,前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少一个重力释放齿轮,前后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重量力接受链齿轮分别与各轮的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处的链齿轮、1/3R处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中间套筒上的重力转换链齿轮靠链条连接;前后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前轮重力与动力及动能传递齿轮组合体分别由一个直角转向锥体齿轮和园柱角齿轮及一种直角转向的锥体齿轮和园柱链齿轮组成,二个链齿轮靠呈水平态的链条连接,位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处的不含园柱链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同轴并固定,位于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处的含园柱角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的园柱角齿轮与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的重力贮藏齿轮啮合;后轮换位轮与重力贮藏齿轮、重力释放齿轮间的相对面相同半径处各有二个5毫米的凸出点,前轮换位轮与重力贮藏齿轮、车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间相对面相同半径处各有二个5毫米的凸出点,换位轮内圈有数个相间等弧度的凹槽,此凹槽与换位轮轴上的凸起互补,即换位轮随轴转动并可在轴上滑动;偏向移动垫子自触地面向轮内方依次为中间厚两边薄的橡胶块、四棱台体、四棱柱体,四棱台体的高度等于触地压板的U形高度,四棱台体的触地压板面有一弹簧片,此弹簧片的一端固定在四棱台体的大端,另一端弹向触地压板面,此端的端点有一个向偏向垫动垫子的弯勾,在触地压板的与弹簧片相对应处有一弧形凹槽,此凹槽最深处即是触地压板、内陷到极限时偏向移动垫子的弹簧片弯勾最凸起点的位置;在轮主体上的中间套筒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面有一齿条导向装置,该装置的园盘半径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半径R加齿条厚相等处有一斜坡渐凸起,凸起的最高处与齿条啮合时齿条的侧面相接触,凸起外层有一比凸起还高出齿条厚度的斜园弧;特殊齿轮为双层结构,其外层的内面为直角齿,外面为一排直角齿和一排角齿,其外直角齿与一端套有弹簧、另一端为直角齿的齿杆的直角齿啮合,每根齿杆套于齿杆定位组合体中心,内层直径方向为相对的两个通孔,通孔内各套有一直角形顶卡,顶卡的外层齿轮端为斜坡,其坡度与相对应直角齿的坡度相同,顶卡的另一直角边的顶端为园弧体,此园弧体的内半径等于特殊齿轮轴半径,在此端的直角边与轴间有一弹簧,顶卡的园弧体套于控制系统的3-4个园弧体相连的伸缩圈内,相邻一对的特殊齿轮的顶卡直角边园弧体相对。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轮在地上滚动时,触地的触地压板刚要触地时,与此触地压板相应的杠杆的齿条在齿条导向装置的斜坡渐凸起与斜园弧的作用下沿垂直于轮平面和平行于轮平面二个方向运动而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啮合,而触地压板一触地就内陷0-1厘米,轮主体内的相应杠杆的短端也内移0-1厘米,另一长端拉齿条外移0-4厘米,齿条带动重力转换直角齿轮转动相应弧度,重力转换链齿轮也转相应弧度,位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链齿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及换位轮和含园柱角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也转。当换位轮滑向重力贮藏齿轮时,二轮的相对面凸起相靠,重力贮藏齿轮也转,重力贮藏齿轮依次带动力放大、路程缩小的大小齿轮组成的齿轮组合体转,最后,特殊齿轮的外直角齿带动齿杆移动,套于齿杆上的弹簧被压缩,齿杆移动的同时,齿杆定位组合体的回位键也将齿杆卡住。这样,车重力就贮藏于被压缩的弹簧中。当换位轮滑向重力释放齿轮(前轮的换位轮滑向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时,二轮的相对面的凸起相靠,重力释放齿轮及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就随换位轮转,与重力释放齿轮固定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也转,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带动轮1/3R处的趋动力链齿轮转,车轮也转。这样,车重力就直接成为车动力。由于车重力远大于车阻力,故,车重力转化为车动力后,就可使车大量节省外界动力(即省力省燃料)。当触地压板触地过后,触地压板及杠杆,在其弹簧作用下自动回位,齿条也离开重力转换直角齿轮而回位。当车启动、上坡、重负荷等需强力时,将位于与轮2/3R处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啮合的角齿轮及其同轴的链齿轮相接触,二轮的凸起相靠。这样,位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转动时,车动力经轮上的大力矩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作用趋车前进。车轮转动时,位于轮和叉子及底盘下的线圈与相对应的磁铁做相对运动而产生电流,此电蓄于蓄电池中待用或供用电器使用。由于车有重力转化系统,故此特殊发电系统所产生的电流未耗车动力,相反,磁力还可推车前进。在车启动、上坡时的动力除车自生此刻转化的车重力,还有:1.弹簧贮能系统所贮藏的弹簧能。其具体工作原理是:特殊齿轮处的顶卡因伸缩圈收缩而向特殊齿轮轴移动,特殊齿轮的外层的内直角齿就因没顶着而可反转,在伸缩圈收缩的同时,齿杆的齿杆定位组合体的回位键也在相应杠杆的作用下与顶卡同步开启而不卡着齿杆。这样,齿杆在其弹簧伸展力的作用下,齿杆的直角齿带动特殊齿轮外层转,与特殊齿轮的角齿啮合的单向转齿轮及总齿轮也转,与单向转齿轮组合体的总齿轮相关连的力缩小、路程放大的齿轮组合体的各齿轮也依次转,位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释放齿轮也转,与重力释放齿轮固定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及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同时带动位于轮1/3R和2/3R处的链齿轮转。当不需释放弹簧能时,伸缩圈松开,顶卡在其弹簧的作用下上升,顶卡的斜坡端又顶着特殊齿轮外层的内直角齿,与此同时,齿杆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也被放开而重新卡着齿杆。这样,弹簧贮能系统又可充能了。正因为如此结构,弹簧贮能系统既可同时充能或放能,也可以2、4、6……任意组充能或放能。
2.车带线圈输入高压电产生磁场,由于相对面的磁极相同,磁力线方向与车运动方向成40-60°夹角,故其磁力分力桑中为车前进动力。
给弹簧贮能系统充能的动力还有:1.车减速和限速时,将位于与轮2/3R处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啮合的角齿轮与其同轴的链齿轮拔接触,二齿轮的凸起相靠。这样,位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也随相对应的轮2/3R处的链齿轮转动,而此时,换位轮被滑向重力贮藏齿轮方,这样,此时的车重力和车动能同时贮藏于弹簧贮能系统中。
2.足踏特殊链盘对弹簧贮能系统充能。其特殊链盘的结构是:特殊链盘的两面的2/3R处的凸起的直角齿轮,此直角齿轮分别与特殊链盘两边的足踏杆的相应处的跳动牙啮合,足踏链盘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链齿轮靠链条相连,当踩下垂的足踏杆使其120°内来回运动时,足踏杆上的跳动牙顶着特殊链盘的直角齿而使链盘作园周转动,它又带动重力接受链齿轮转动而将人力贮于弹簧中;两个脚可同时使力,也可交替使力。这样,使弹簧贮能启动车前进,就可提高人力作用效率。
由于仅车带弹簧贮能系统的力就是车重力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且每个轮子可有2个大小力矩的作用点趋车前进,故,车启动快,时速大。
现就几个辅助部分加以解释:1.当触地压板内陷后与次触地压板间有一阶梯,但因有偏向移动垫子而消除这一阶梯。其工作原理是:当触地压板内陷后,邻此的偏向移动垫子面的弹簧片因弹顶端位于触地压板相应位置的弧形凹槽的最深处而松弛,另一边的弹簧片就将偏向移动垫子的触地端顶向内陷的触地压板方;又因偏向移动垫子的橡胶层中间厚两边薄且橡胶越厚压缩程度越大。故,触地压板与次触地压板间的阶梯就消失了,也就提高了车重力转化效率。弹簧贮能系统的充能与放能的自动控制结构与工作原理是:顶卡控制系统的伸缩圈的二个端点为一对电磁体,特殊齿轮组合体的数组电磁体的电源并联,在其总导线上串联一个总电键,除其中一组电磁体不串联电阻外,其余每一组电磁体各串联一个阻值大小不等的电阻,每个电阻再并联一个电控磁体开关,每个电磁体的电源与电阻间串联一个电键,此电键的开关与齿杆相连,并且此电键当齿杆的弹簧被压缩后合上,未被压缩时分开;齿杆的齿杆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的一对电磁体电源与相对应的特殊齿轮的控制系统的电磁体电源相连。这样,需释放弹簧能时,合上总电键,未串联电阻的电磁体才有电而使其产生电磁力而使其伸缩圈收缩,顶卡的弧形直角边被挤压而使顶卡另一直角边失去对特殊齿轮的外层内直角齿的作用,与此同时,齿杆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也因电磁体的电磁力而松开,从而使特殊齿轮因弹簧的伸展而随齿杆的移动而转动。当此处的弹簧能释放完了后,电磁体的电源与电磁体间的电键分开,其电磁体不再耗电,电源则在别的电磁体间分配,但只有在小电阻上的电控磁铁开关的电压才足以使其电控磁铁开关合上,电阻被短路。这样,此处的电磁体线路导通而进行上述的开启顶卡和回位键的过程,从而使弹簧能释放。以此类推,各齿杆的弹簧能逐对释放。此外,伸缩圈的二个端点为一个可张可合的长杆杠杆卡夹子,由此来使顶卡机械控制,齿杆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与一控制杠杆的一端相连,由此来使回位键机械开启。在每个线圈上并联一个电容器,以使线圈产生的反磁通强度变压平稳。
为了降低直流电作为线圈等用电器的输入电源时的热损失,用一直流电升压装置将直流电升压。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是:足踏链盘与直流电变压系统的间隙断电圆盘的链齿轮靠链条连接,间隙断电圆盘的周围为导电体与绝缘体相间排列,各导电体在圆盘近中心合为一体并与低压直流电正极相连,低压直流电的另一极与变压器的低压端的一极相连,变压器的低压端的另一极与间隙断电圆盘周围的导电体间隙相连,在变压器的高压端连接一桥式整流器,此整流器输出端并联一个电容器。这样,只要使特殊足踏链盘以一定速度转动,低压直流电则以每秒50次以上的频率断与通的通过变压器而升压。
叉子的车身端为气缸,叉子的车轮端为长杆活塞,长杆活塞上套有弹簧,气缸的进气孔和出气孔各配一单向阀,进气孔与润滑油箱由导管相连,出气孔与各需润滑处的喷油嘴由导管相连。这样,当车运动时,叉子振动,长杆活塞来回振动而使润滑油箱中的润滑油自动喷向所需要部件。这既充分利用了车振动能,又减少了叉子的压力。
四轮车的各叉子还配有2个护杆,每个护杆与位于底盘下部的护杆槽的底面间有一滚珠。这样,当叉子的长杆活塞振动时,护杆也前后滑动,滑到极限后,护杆顶在护杆槽侧壁。这就减少了叉子的压力。
四轮车底盘下的磁电感应系统由三个升降杆控制其与路面的距离,当错车时,升降杆将磁电感应系统提升上去,以减少相对面磁极的磁力对车的阻力,当车在正道上行驶时,升降杆则将磁电感应系统放下。
由于本陆上运动车只是一系列齿轮及杠杆、齿条、链条的组合体、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陆上运动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陆上运动车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陆上运动车动力传递结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齿轮19-2和齿轮31-2的剖面图;
图5是图3中齿轮17N、35N的全结构剖面图;
图6是图5中弹簧贮能系统终端结构图;
图7是重力转换齿轮与齿条结构图;
图8是车轮结构纵剖面图;
图9是图8中的磁电感应系统结构侧视图;
图10是图9中磁电感应线圈43与凹字形磁铁块(45)的轴线指向图;
图11是轮重力转换与传递结构剖面图;
图12是轮主体与触地压板结构剖面图;
图13是轮子外层结构剖面图;
图14是磁电感应系统的线路图;
图15是车带发电系统电压波形图;
图16是齿条导向装置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A-A剖视图;
图18是图16的B-B剖视图;
图19是陆上运动车的侧视剖面图;
图20-1是足踏杆剖面图;
图20-2是图20-1中跳动牙71-1的俯视图;
图21是足踏特殊链盘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A-A剖视图;
图23是图21的A-A剖面图;
图24是轮双套筒结构剖面图;
图25是图5中特殊齿轮组合体的结构剖面图;
图26是图25中特殊齿轮内层79的A-A剖视图;
图27是图5中特殊齿轮组合体中的顶卡侧视图;
图28是图27的A-A剖视图;
图29是图25中特殊齿轮17N的A-A剖视图;
图30是图5中特殊齿轮组合体总装侧视图;
图31是弹簧能释放自动控制装置电路结构图;
图32是图31中电键K2′,K2″,K2″结构图;
图33是直流电变压装置电路图;
图34是间隙断电园盘结构纵剖面图。
上述图中:1.前轮,2-1.轮套筒,2.后轮,3-1.后轮车重力转换链齿轮,3-2.后轮趋动力链齿轮,3-3.后轮车重力转换直角齿轮,4.后叉子上部,5.前叉子上部,6.后叉子长杆活塞,7.前叉子长杆活塞,8.后叉子弹簧,9.前叉子弹簧,10.叉子气缸,11.叉子活塞,12.后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齿轮组合体载体,13.前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齿轮组合体载体,14-1,14-2重力贮藏系统的大小齿轮组合体,14-3,14-4重力释放系统的大小齿轮组合体,15-1.后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5-2,重力接受链齿轮,15-3重力释放齿轮,15-4重力贮藏齿轮,16-1、16-2.重力贮藏系统的大小齿轮组合体,16-3、16-4重力释放系统的大小齿轮组合体,17.特殊齿轮组合体的总齿轮,17-1、17-2、17-3……17-N特殊齿轮组合体的分齿轮,18-1,前轮车重力接受链齿轮,18-2前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8-3,前轮重力贮藏齿轮,19-1含园柱体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19-2含圆柱体链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20.齿杆,21.弹簧,22.齿杆齿及齿杆定位组合体,23.齿杆坐,24.贮藏箱,25.坐垫,26.电控装置箱,27.齿轮箱,28-1.前轮车重力转换链齿轮,28-2.前轮趋动力链齿轮,28-3.前轮车重力转换直角齿轮,29.前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0.后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1.换位轮组合体上的前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1-1.含圆柱角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31-2.含园柱链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32.前轮处的前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3.换位齿轮组合体的后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4.后轮处的后轮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5.单向转齿轮(35N)组合体的总齿轮,35-1、35-2、35-3……35-N.单向转齿轮,36.后轮处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7.前轮处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8.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换位轮,39.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换位轮,40.重力转换齿条,41.直角形杠杆(以下简称杠杆),42.杠杆(41)的支点,43.凹字形铁芯与线圈,44.凹字形铁芯与线圈,45.凹字形磁铁,46.凹字形磁铁,47.轮上线圈及铁芯轴线方向,48.车运动方向,49.叉子上线圈及铁芯轴线方向,50.弹簧,51.U形触地压板,51-1.凹槽,52.触地压板护壳上的槽及固定在轮主体上的卡子,53.橡胶,54.弹簧片,55.弹簧片,56.用电器(含车带线圈),57.蓄电池,58.用电器,59-1.底盘下载线圈,59-2路面线圈,60.升降杆,60-1底盘下载磁铁块,60-2,路面磁铁块,61.线圈及磁铁块轴线方向,62.电键,63.电压波形,65.齿条(40)导向装置的圆盘,66.齿条(40)垂直轮平面导向渐凸起,67.齿条(40)平行轮平面导向斜圆弧,68.滚珠,69.护杆,70-1.足踏特殊链齿轮,70-2.直角齿轮,71-1.足踏杆跳动牙,71-2.弹簧,72.足踏杆,73.轮中间套筒,74.中间套筒滚珠档子,75.中心轴,76.中心轴滚珠及档子,77.固定螺帽,78.滚珠,79.特殊齿轮中心层,80.特殊齿轮外层保护盖,81.顶卡通孔,82.键槽,83.顶卡斜坡直角边,84.顶卡圆弧体,85.顶卡弹簧,86.电容器,87,88,89.特殊齿轮电控电磁体,90.间隙断电圆盘,91.总导电体及电极,92-1.间隙断电圆盘的导电体,92-2.间隙断电圆盘的绝缘体,93.变压器,94.桥式整流器,95.电容器,96.链盘从动轮。
如图1所示,全车由齿轮箱及贮藏箱(24,27)和车轮(1,2)两大主要部件组成。以结构与工作原理相同的任一个车轮(2)为例,如图11,12,13所示,车轮触地层为4-6个长为20-30厘米的两边为护壳的U形触地压板(51)与偏向移动垫子(53)相间排布组成,触地压板(51)护壳的近二端点有一个槽(52),此槽(52)套于位于轮主体上的卡子(52)上,触地压板(51)与轮主体(2)间有2个弹簧(50),触地压板(51)内层为轮主体(2),每个触地压板(51)处的轮主体(2)内有一个支点(42)两端长度比为1:3-4的杠杆(41),杠杆(41)支点(42)为套筒(42),其套筒(42)套在固定在轮主体(2)上的轴(42)上。如图3,24所示,轮主体(2)中心的双层套筒(2-1,73),中心轴(75)为固定的,中间套筒(73)为活动的,此套筒(73)的一端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另一端为重力转换链齿轮(3-1),轮套筒(2-1)、中间套筒(73)、中心轴(75)间分别由滚珠(78和76)连承,各层滚珠(76和78)分别由固定在中心轴(75)和中间套筒(73)上的档子(76和74)保护。又在图11中,轮主体(2)上的杠杆(41)支点(42)的短端与触地压板(51)相接触,另一端与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啮合的直角齿端的小半径与重力转换直径齿轮(3-3)半径相同的齿条(40)的另一端相连。又如图3,11所示,每个轮的4-6个齿条(40)排布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的周围或相间排布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的内外圈周围,位内圈周围的齿条(40)换侧面有一凸起,此凸起的最高点与外齿条在同一水平面上。又如图1、3所示,轮主体(2)的1/3R和2/3R处分别为轮趋动力链齿轮(30)和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2),与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2)啮合的是一与链齿轮(34)同轴的角齿轮(36),角齿轮(36)与链齿轮(34)相对面相同半径处有2个5毫米的凸起(图中未表示)。如图8、9所示,轮主体(2)的中间套筒(73)的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侧面的1/3R至2/3间固定有凹字形宽度为15-20厘米的磁铁块(45)与凹字形线圈(43)相间排布的磁电感应系统,与此系统面对面的是固定在叉子上的具有相同结构的由磁铁块(46)与线圈(44)组成的磁电感应系统。又如图19所示,四轮车的底盘下面为磁铁块(60-1)与线圈(59-1)相间排布的磁电感应系统,此系统与特别路面的由磁铁块(60-2)与线圈(59-2)组成的磁电感应系统相对应,两组磁电感应系统相对面磁极(包括线圈感应)相同,磁极轴线方向(61)与车运动方向(48)成40-60°夹角(α),磁铁(60-2)与线圈(59-2)组合体由3个升降杆(60)控制其与路面的距离。如图14所示,各线圈(43,59-1,59-2)并联后再与蓄电池(57)并联,或各线圈(43)并联后直接与用电器(56)并联,也可将各线圈(43,59-1,59-2)串联后与蓄电池并联(未画图)。如图3、4、5、6、7、25所示,车齿轮箱(27)内有两排齿轮组合体,其中一排即力放大路程缩小的贮能系统的齿轮组合体为3或5组(或奇数组)(14-1与14-2,16-1与16-2……)大齿轮(14-2,16-2)与小齿轮(14-1,16-1)同轴并固定,后一组(14-1与14-2)的小齿轮(14-1)与前一组(16-1与16-2)的大齿轮(16-2)啮合,最前一组(16-1与16-2)的小齿轮(16-1)与6-8组(或偶数组)同轴的特殊齿轮(17-1,17-2……17-N)组合体的总齿轮(17)啮合,最后一组(14-1与14-2)的大齿轮(14-2)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贮藏齿轮(15-4)啮合;另一排即力缩小路程放大的释放能系统的齿轮组合体为3或5组(或奇数组)(14-3与14-4,16-3与16-4……)大齿轮(14-4,16-4)与小齿轮(14-3,16-3)同轴并固定,后一组(16-3与16-4)的大齿轮(16-4)与前一组(14-3与14-4)的小齿轮(14-3)啮合,最后一组(16-3与16-4)的小齿轮(16-3)与同轴的6或8组(或偶数组)分别与特殊齿轮(17-N)组合体的外层齿轮(17N)的角齿啮合的单向转的齿轮(35-1,35-2,......35-N)组合体的总齿轮(35)啮合,最前一组(14-3与14-4)的大齿轮(14-3)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释放齿轮(15-3)啮合;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由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3),重力接受链齿轮(15-2),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5-1),重力释放齿轮(15-3),换位轮(39),重力贮藏齿轮(15-4),前轮重力与动力及动能传递齿轮组合体(31-1,31-2)从左至右同轴排列,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3)及重力接受链齿轮(15-2)与轴固定,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5-1)与重力释放齿轮(15-3)固定,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中少一个重力释放齿轮,其余各轮的序号是(31,18-1,18-2,38,18-3,19-1,19-2),前后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1,33),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8-2,15-1),重力接受链齿轮(18-1,15-2)分别与各轮的动能与动力传递角齿轮处的链齿轮(32,34)、1/3R处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28-2,3-2)、中间套筒(73)上的重力转换链齿轮(28-1,3-1)靠链条连结,前后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前轮重力与动力及动能传递齿轮组合体(19-1,19-2;31-1,31-2)分别由一个直角转向锥体齿轮和圆柱角齿轮(19-1,31-1)和一个直角转向锥体齿轮和圆柱链齿轮(19-2,31-2)组成,二个链齿轮(19-2,31-2)靠呈水平态的链条连接,位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处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31-1)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同轴并固定,位于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处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19-1)的圆柱角齿轮与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贮藏齿轮(18-3)啮合,换位轮(38和39)与重力贮藏齿轮(18-3和15-4)、重力释放齿轮(15-3)间的相对面相同半径处各有二个5毫米的凸出点,换位轮(38和39)内圈有数个相间等弧度的凹槽,此凹槽与换位轮(38和39)轴上的凸起互补,即换位轮(38和39)随轴转动并可在轴上滑动。如图11,12,13所示,偏向移动垫子(53)自触地面向轮内方依次为中间厚两边薄的橡胶、四棱台体、四棱柱体,四棱台体的高度等于触地压板(51)的U形高度,四棱台体的触地压板面各弹簧片(54,55),此弹簧片(54,55)的一端固定在四棱台体的大端,另一端弹向触地压板(51)面,此端的端点有一个向偏移垫子(53)的弯勾,在触地压板(51)的与弹簧片(54,55)相对应处有一弧形凹槽(51-1),此凹槽(51-1)最深处即是触地压板(51)内陷到极限时偏向移动垫子(53)的弹簧片(54,55)弯向最凸起点的位置。如图1,3,7,16,17,18所示,在轮主体(1,2)上的中间套筒(73)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28-3,3-3)上面有一齿条(40)导向装置。该装置的圆盘(65)半径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28-3,3-3)半径加齿条(40)厚相等处有一斜坡渐凸起(66),凸起(66)的最高处与齿条(40)啮合时齿条(40)的侧面相接触,凸起(66)外层有一比凸起(66)还高出齿条(40)厚度的斜圆弧(67)。如图6,24,25,26,27,28,29,30所示,特殊齿轮(17-N)为双层(17N,79)结构,其外层(17-N)的内面为直角齿,外面为一排直角齿和一排角齿,其外直角齿(17-N)与一端套有弹簧(21)、另一端为直角齿的齿杆(20)的直角齿啮合,每根齿杆(20)套于齿杆(20)定位组合体(22)中心;内层(79)的直径方向为相对的每个通孔(81),通孔(81)内各套有一直角形顶卡(83),顶卡(83)的外层齿轮(17-N)端为斜坡,其坡度与相应直角齿的坡度相同,顶卡(83)的另一直角边的顶端为圆弧体(84),此圆弧体(84)的内半径等于特殊齿轮(17-N)的轴半径,在此端(84)的直角边与轴间有一弹簧(85)。又如图5,27,所示,相邻一对特殊齿轮(17-1与17-2)的顶卡(83)直角边圆弧体(84)相对,此对圆弧体(84)同套于控制系统的3-4个圆弧体相连的伸缩圈内(此图未画)。
其工作原理是:如图1,3,6,7,11,12,13,16,17,18所示,当车轮(2)在地上滚动时,触地的触地压板(51)刚要触地时,与此触地压板(51)相应的杠杆(41)的齿条(40)在齿条导向装置的斜坡渐凸起(66)与斜圆弧(67)的作用下沿垂直于轮(2)平面和平行于轮平面二个方向运动而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啮合,而触地压板(51)一触地就内陷0-1厘米,轮主体(2)内的相应杠杆(41)的短端也内移0-1厘米,另一长端拉齿条(40)外移0-4厘米,齿条(40)带动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转动相应弧度,重力转换链齿轮(3-1)也转动相应弧度,位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链齿轮(15-2)、换位轮(39)、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3)及含圆柱角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31-1)也转动。当换位轮(39)滑向重力贮藏齿轮(15-4)时,二轮(39与15-4)相对面的凸起相靠,重力贮藏齿轮(5-4)也转,重力贮藏齿轮(15-4)依次带动力放大路程缩小的大小齿轮组成的齿轮组合体(14-2,14-1,16-2,16-1,17)转,最后,特殊齿轮(17N)的外直角齿轮带动齿杆(20)移动,套于齿杆(20)上的弹簧(21)被压缩,齿杆(20)移动的同时,齿杆定位组合体(22)的回位键也将齿杆(20)卡着。这样,车重力就贮藏于被压缩的弹簧(21)中。当换位轮(39)滑向重力释放齿轮(15-3)时,二轮(39与15-3)的相对面的凸起相靠,重力释放齿轮(39)就随换位轮(39)转,与重力释放齿轮(15-3)固定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5-1)也转,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5-1)带动轮1/3R处的趋动力链齿轮(3-2)转,车轮(2)也转。这样,车重力就直接成为车动力。由于车重力远大于车阻力,故,车重力转化为车动力后,就可以使车大量节能。当触地压板(51)触地过后,触地压板(51)及杠杆(41),在其弹簧(50)的作用下自动回位,齿条(40)也离开重力转换直角齿轮(3-3)回位。当车启动、上坡、重负荷等需强力时,将位于与轮(2)2/3R处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0)啮合的角啮轮(36)及与其(36)同轴的链齿轮(34)拔接触,二轮(36与34)的凸起相靠。这样,位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0)作用趋车前进。如图8,9,19所示,车在运动时,轮(2)上的线圈(43)及叉子上的线圈(44)、底盘下的线圈(59-1)分别与相对应的磁铁(46)(45)(60-2)做相对运动而产生电流,此电蓄于蓄电池中,或供用电器使用。在车启动、上坡时的动力除车自生此刻转化的车重力,还有:1.弹簧贮能系统所贮藏的弹簧能。其工作原理是:如图1,3,4,5,6,25,26,27,28,29,30所示,特殊齿轮(17-N)的顶卡(83)因伸缩圈收缩而向特殊齿轮(17-N)轴移动,特殊齿轮(17-N)的外层(17-N)的内直角齿就因没顶着而可反转,在伸缩圈收缩的同时,齿杆(20)的齿杆(20)定位组合体(22)的回位键也在相应拉杆的作用下与顶卡(83)同步开启而不卡着齿杆(20)。这样,齿杆(20)在其弹簧(21)伸展力的作用下,齿杆(20)的直角齿带动特殊齿轮(17-N)外层(17-N)转,与特殊齿轮(17-N)的角齿啮合的单向转齿轮(35-1,35-2……35-N)组合体及其总齿轮(35)也转,与单向转齿轮组合体(35-N)的总齿数(35)相关连的力缩小路程放大的齿轮组合体(16-4与16-3,14-4与14-3,……)的各齿轮也依次转(35,16-3,16-4,14-3,14-4),位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释放齿轮(15-3)也转,与重力释放齿轮(15-3)固定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15-1)及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3)同时带动位于轮(2)1/3R和2/3R处的链齿轮(3-2,34)转。当不需释放弹簧能时,伸缩圈松开,顶卡(83)在其弹簧(85)的作用下上升,顶卡(83)的斜坡端(83)又顶着特殊齿轮(17-N)外层(17-N)的内直角齿,与此同时,齿杆(20)定位组合体(22)中的回位键也被放开而重新卡着齿杆(20)。这样,弹簧贮能系统又可充能了。正因如此结构,弹簧贮能系统既可同时充能或放能,也可以2,4,6……任意组充能或放能。2.如图8,9,19所示车带线圈(43,44,59-1)输入高压电产生磁场,由于相对面的磁极相同,又因磁力线方向(61)与车运动方向成40-60°夹角,故其磁力分力又是车前进动力。给弹簧贮能系统充能的动力还有1.如图1,3所示(只选一个轮子说明,别的原理相同),车减速和限速时,将位于与轮(2)2/3R处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30)啮合的角齿轮(36)与其同轴的链齿轮(34)拔接触,二齿轮(36与34)的凸起相靠。这样,位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33)也随相对应的轮(2)2/3R处的链齿轮(34)转动,而此时,换位轮(39)被滑向重力贮藏齿轮(15-4)方。这样,此时的车重力和车动能同时贮藏于弹簧贮能系统中。
2.如图,1,3,20-1,20-2,21,22,23,34所示,足踏特殊链盘(70-1)对弹簧贮能系统充能。其特殊链盘(70-1)的结构是:特殊链盘(70-1)的两面的2/3R处为凸出的直角齿轮(70-2),此直角齿轮(70-2)分别与特殊链盘(70-1)两边的足踏杆(72)的相应处的跳动牙(71-1)啮合,足踏链盘(70-1)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齿轮(15-2)靠链条连接。当足踏下垂的足踏杆(72)使其(72)120°内来回移动时,足踏杆(72)上的跳动牙(71-1)顶着特殊链盘(70-1)的直角齿(70-2)而使链盘(70-1)作圆周转动,它(70-1)带动重力接受链齿轮(15-2)转动而将人力贮于弹簧(21)中。两个足可同时使力,也可交替使力。
3.如图3所示,以内燃机为辅助动力的机动车,在车不需力时,将内燃机的力输出链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重力接受齿轮(15-2)相啮合,缓缓对弹簧贮能系统充能。
由于仅车带弹簧贮能系统的力就是车重力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每个轮子又有2个大小力矩的作用点趋车前进。故,车启动快,时速大。
现就几个辅助部分加以解释1。如图13所示,当触地压板(51)内陷后与次触地压板(51)间有一个阶梯,但因有偏向移动垫子(53)而消除这一阶梯,其工作原理是:当触地压板(51)内陷后,邻此(51)的偏向移动垫子(53)面的弹簧片(54)因弹顶端位于触地压板(51)相应位置的弧形凹槽(51-1)的最深处而松驰,另一边的弹簧片(55)就将偏向移动垫子(53)的触地端顶向内陷的触地压板(51)方,又因偏向移动垫子(53)的橡胶层中间厚两边薄且橡胶越厚被压缩程度越大,故触地压板(51)与次触地压板(51)间的阶梯就消失了,也就提高了车重力转化效率。2.如图5,25,26,27,28,29,30,31,32所示弹簧贮能系统的充能与放能的自动控制与工作原理是:顶卡(83)控制系统的伸缩圈的二个端点为一对电磁体(87,88,89……),特殊齿轮(17-N)组合体的数组电磁体(87,88,89……)的电源并联,在其总导线上串联一个总电键(K1),除其中一组(87)电磁体不串联电阴外,其余每一组电磁体(88,89……)各串联一个阻值大小不等的电阻(R1,R2)每个电阻(R1,R2)再并联一个电控磁体开关(K3′,K3″),每个电磁体的电源与电阻(R)间串一个电键(K2′,K2″,K2″),此电键以一个为例)(K2′)的开关与齿杆(20)相连,在齿杆(20)一端按滑动片(K2′),在齿杆(20)上方按滑动片(K2′)。这样,此电键(K2′)当齿杆(20)的弹簧(21)被压缩后合上,未被压缩时分开;齿杆(20)定位组合体(22)中的回位键的一对电磁体电源与相对应的特殊齿轮(17-N)的控制系统的电磁体(87)相连。这样,需释放弹簧能时,合上总电键(K1),未串联电阻的电磁铁(87)才有电而使其产生电磁力而使其伸缩圈收缩,顶卡(83)的弧形直角边(84)被挤压而使顶卡另一直角边(83)失去对特殊齿轮(17-N)的外层(17-N)的内直角齿的作用,与此同时,齿杆(20)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也因电磁体的电磁力而松开,从而使特殊齿轮(17-N)因弹簧(21)的伸展而随齿杆(20)的移动而转动。当此处的弹簧能释放完了后,此电磁体的电源与电磁体间的电键(K2′)分开,其电磁体(87)不再耗电,电源则在别的电磁体(88,89)间分配,但只有在小电阻(R1)上并联的电控磁开关(K3)的电压才足以使其电控磁铁开关(K3′)合上。这样,此处的电磁体(88)线路导通而进行上述的开启顶卡(83)和回位键(22)的过程从而使弹簧能释放。以此类推,各齿杆(20)的弹簧能逐对释放。其机械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略。
3.如图8,9,14,19所示在每个线圈(43,44,59-1)上并联一个电容器(86),以使线圈(43,44,59-1)产生的反磁场强度变化平稳。
4.如图21,33,34所示,为了降低直流电作为用电器(56)(含线圈)的输入电源时的热损失,用一直流电升压装置将直流电升压。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是:足踏链盘(70-1)与直流电变压系统的间隙断电圆盘(90)的链齿轮(96)靠链条连接,间隙断电圆盘(90)的周围为导电体(92-1)与绝缘体(92-2)相间排列,各导电体(92-1)在圆盘(90)近中心合为一体(91)并与低压直流电(57)的正极相连,低压直流电(57)的另一极与变压器(93)的低压端的一极相连,变压器(93)的低压端的另一极与间隙断电圆盘(90)周围的导电体(92-1)间隙相连,在变压器(93)的高压端连接一桥式整流器(94),此整流器(94)输出端并联一个电容器(95)。这样,只要使特殊足踏链盘(70-1)以一定速度转动,低压直流电则以每秒50次以上的频率断与通的通过变压器(93)而升压。
5.如图1所示叉子(4,5)的车身端为气缸(11),叉子(4,5)的车轮(1,2)端为长杆活塞(6,7),长杆活塞(6,7)上套有弹簧(8,9),气缸(11)的进气和出气孔(图上未表示)各配一单向阀,进气孔与润滑油箱由导管相连,出气孔与各需润滑处的喷油嘴由导管相连。这样,当车运动时,叉子(4,5)振动,长杆活塞(6,7)来回振动而使油箱中的润滑油自动喷向所需部位。这即充分利用了车的振动能,又减少了叉子(4,5)的压力。
6.如图1,19所示,四轮车的叉子(4,5)各还配有2个护杆(69),每个护杆(69)与位于底盘下部的护杆槽的底面间有一滚珠(68)。这样,当叉子(4,5)的长杆活塞(6,7)振动时,护杆(69)也前后滑动,滑动到极限后,护杆(69)顶在位于底盘下部的护杆槽侧壁。这就减少了叉子(4,5)的压力。

Claims (9)

1、一种载人或载物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车轮触地层为20-30厘米长的两边为护壳的U字形触地压板与偏向移动垫子相间排布,每个轮为4-6个触地压板,触地压板护壳的近二端点有一槽,此槽套子位于轮主体上的卡子上,触地压板与轮主体间有弹簧,轮触地层内为轮主体,每个触地压板处的轮主体内有一个支点两端长度比为1∶3-4的杠杆,杠杆支点为套筒,套筒套在固定在轮主体上的轴上;轮主体中心为双层套筒,中心套筒轴为固定的,中间层套筒为活动的;轮主体的1/3R处为趋动力链齿轮,轮主体2/3R处为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与此角齿轮啮合的是与链齿轮同轴的角齿轮,角齿啮轮与链齿轮的相对面相同半径处有5厘米凸起;中间套筒的一端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另一端为重力转换链齿轮;轮主体杠杆支点的短端与触地压板相接触,另一端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啮合且直角齿端的内半径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的外半径相同的齿条的另一端相连,每个轮的齿条排布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的周围或相间排布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的内外圈周围,位内圈周围的齿条的外侧面有凸起,此凸起的最高点与外齿条在同一水平面上;轮主体的中间套筒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在其侧面的1/3R至2/3R间固定有宽为15-20厘米的凹字形磁铁块与凹字形线圈相间排布,与此相对应的是固定在叉子上的相同结构体,在四轮车底盘下为磁铁块与线圈相间排布,上述各磁铁及线圈轴线方向与车运动方向成40-60°角,相对面磁极相同,各线圈串联后再与蓄电池及充电系统并联,线圈与蓄电池间串联一双向闸,双向闸的另一端与高压电源相连;车齿轮箱内有两排齿轮组合体,其中一排为奇数组大齿轮与小齿轮同轴且固定,后一组的小齿轮与前一组的大齿轮啮合,最前一组的小齿轮与偶数组同轴的特殊齿轮组合体的总齿轮啮合,最后一组的大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贮藏齿轮啮合,另一排为奇数组大齿轮与小齿轮同轴且固定,后一组的大齿轮与前一组的小齿轮啮合,最后一组的小齿轮与同轴的偶数组的单向转的分别与特殊齿轮组合体角齿轮啮合的总齿轮啮合,最前一组的大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释放齿轮啮合;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由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重力接受齿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重力释放齿轮、换位轮、重力贮藏齿轮、前轮重力与动力及动能传递齿轮组合体从左至右同轴排列,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及重力接受链齿轮与轴固定,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与重力释放齿轮固定,前后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链齿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重力接受链齿轮分别与各轮的车动能及动力传递角齿轮处的链齿轮、1/3R处的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中间套筒的重力转换链齿轮靠链条连接;前后轮的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前轮重力与动力及动能传递齿轮组合体分别由一直角转向锥体齿轮和圆柱角齿轮及一个直角转向锥体齿轮和圆柱链齿轮组成,二个链齿轮靠链条连接,位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的不含圆柱链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与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同轴并固定,位于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处的含圆柱角齿轮的直角转向锥体齿轮的圆柱角齿轮与前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贮藏齿轮啮合,后轮换位轮与重力贮藏齿轮、重力释放齿轮间的相对面相同半径处也各有二个5毫米的凸起,前轮换位与重力贮藏齿轮、动力趋动主动链齿轮间相对面相同半径处各有二个5毫米的凸出点,换位轮内圈有数相间等弧度的凹槽,此凹槽与换位轮轴上的凸起互补;偏向移动垫子自触地面向轮内方依次为中间厚两薄的橡胶块、四棱台体、四棱柱体,四棱台体的高度于触地压板的U形高度,四棱台体的触地压板面有一弹簧片,此弹簧片的一端固定在四棱台体的大端,另一端弹向触地压板面,此端的端点有一个向偏向移动垫子的弯勾,在触地压板的与弹簧片相对应处有一弧形凹槽,此凹槽最深处即在触地压板内陷到极限时,偏向移动垫子的弹簧片弯勾为最凸起点的位置;在轮主体上的中间套筒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面有一齿条导向装置,该装置的圆盘半径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半径R加齿条厚相等处有一斜坡渐凸起,凸起的最高处与齿条啮合时齿条的侧面相接触,凸起处层有一比凸起还高出齿条厚度的斜圆弧;特殊齿轮外层的内面为直角齿,其外面为一排直角和一排角齿,外直角齿与一端套有弹簧,另一端为直角齿的齿杆的直角齿啮合,每根齿杆套于齿杆定位组合体中心,内层的直径方向有相对的两个通孔,通孔内各套有一直角形顶卡,顶卡的外层齿轮端为斜坡,坡度与相应直角齿的坡度相同,顶卡的另一直角边的顶端为弧体,圆弧体的内半径等于特殊齿轮的轴半径,在此端的直角边与轴间有一弹簧,顶卡的圆弧体套于控制系统的3-4个圆弧体相连的伸缩圈内,相邻一对的特殊齿轮的顶卡直角边圆弧体相对。
车足踏链盘的两面2/3R处为凸出的直角齿,直角齿分别与特殊链盘两边的足踏杆的跳动牙啮合,足踏链盘靠链条分别与直流电变压系统的间隙断电圆盘的链齿轮和后轮换位齿轮组合体中的重力接受链齿轮靠链条连接。
间隙断电圆盘周围导电体与绝缘体相间排列,各导电体在盘近中心合为一体并与低压直流电正极相连,低压直流电的另一极与变压器的低压端的一极相连,变压器的低压端的另一极与间隙断电圆盘周围的导电体间隙相连,在变压器的高压端连接有桥式整流器,整流器输出端并联一个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磁电感应线圈的每个线圈并联一个电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车带磁电感应线圈的各线圈并联后再与蓄电池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顶卡控制系统的伸缩圈的二个端点为一对电磁体,特殊齿轮组合体的数组电磁体的电源并联,在其总导电线上串联一个总电键,每一组电磁体各串联一个电阻,每个电阻再并联一个电控磁体开关,每个电磁体的电源与电阻间串联一个电键,此电键的开关与齿杆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每根齿杆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一对电磁体电源与相应的特殊齿轮电磁体电源线相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顶卡控制系统的伸缩圈的二个端点为一个可合可张的长柄杠杆卡子;每根齿杆定位组合体中的回位键与一控制杠杆的一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叉子的车身端为气缸,叉子的车轮端为长杆活塞,长杆活塞上套有弹簧,气缸的进气孔和出气孔各配一单向阀,进气孔与润滑油箱由导管相连,出气孔与各需润滑处的喷油嘴由导管相连;四轮车的各叉子两边有二个护杆,每个护杆与位于底盘下的护杆槽的底面间有一滚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与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啮合的齿条为一直线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上运动车,其特征是:四轮车底盘下的磁铁块与线圈组合体与底盘间有三个升降杆。
CN 94217799 1994-07-23 1994-07-23 陆上运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0267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4217799 CN2202671Y (zh) 1994-07-23 1994-07-23 陆上运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4217799 CN2202671Y (zh) 1994-07-23 1994-07-23 陆上运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671Y true CN2202671Y (zh) 1995-07-05

Family

ID=33833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421779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02671Y (zh) 1994-07-23 1994-07-23 陆上运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671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40687A1 (zh) * 2010-05-10 2011-11-17 刘振贺 车轮自产动力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40687A1 (zh) * 2010-05-10 2011-11-17 刘振贺 车轮自产动力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9660B (zh) 用于发电系统的无损短周期电存储装置
DE3913806C2 (de) Hybridmotor
US7009315B2 (en)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vibration energy into electric power
US3559027A (en) Electric shock absorber
US20150090545A1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shock absorbers
CN102792582B (zh) 磁动力往复式发动机与电磁控制系统
CN106958617B (zh) 一种基于汽车振动的能量回馈减震器
CN108437827A (zh) 一种纯电动动力系统
US20190372426A1 (en) Cross-over electro-magnetic engine
CN2202671Y (zh) 陆上运动车
DE4344915A1 (de) Linearverbrennungsmotorgenerator
CN205105045U (zh) 磁悬浮储能发电车轮
CN115782554B (zh) 一种混合动力装置及混合动力系统
CN104842763A (zh) 汽车油电两用动力传动系统
CN1156070C (zh) 四行程多缸活塞式磁能发动机
CN2723252Y (zh) 机械储能助力装置及其配用的机动车
CN106194539B (zh) 一种动力装置
CN2471017Y (zh) 双充电八极磁电机
CN202863699U (zh) 一种发条储能式的运动助力两用车
CN101963142A (zh) 车轮跳动发电结构
WO2022155760A1 (zh) 电动发电机组合加速发动机秒充秒用负载动力无限续航系统
CN211116437U (zh) 一种杠杆式发电装置
CN106533124A (zh)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CN1808864B (zh) 汽车颠簸能发电装置
CN1120759A (zh) 节能磁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