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3124A -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3124A
CN106533124A CN201610969542.9A CN201610969542A CN106533124A CN 106533124 A CN106533124 A CN 106533124A CN 201610969542 A CN201610969542 A CN 201610969542A CN 106533124 A CN106533124 A CN 106533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disk dish
monomer
monomer disk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695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洪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9695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33124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33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312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3/00Alleged dynamo-electric perpetua mobil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all/M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包括初始能量结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电磁能控制结构及电磁场屏蔽结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由众多单体磁盘碟成串六维悬空磁推排列而成,各单体磁盘碟均有独立的悬空磁轴,各串磁盘碟共有一公共悬空磁轴,各单体磁盘碟的悬空磁轴悬空嵌套在公共悬空磁轴外部,公共悬空磁轴位于所有圆周排列的各串单体磁盘碟的旋转最中心时为中心悬空磁轴,各串单体磁盘碟围绕中心悬空磁轴的中心环形磁圈高速旋转,形成多层级环形磁推构件。本发明利用磁电循环互生原理,以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在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中进行磁能加速,产生更多电能,各单体磁盘碟具有独立成相关子系统能力,任何独立机构损坏,系统均能正常运转。

Description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机械设备以固定电力为基础,但汽车等典型移动受电器则多以汽油、燃气、电力、混合动力等方式作为能源基础,其最终都以电能方式供应给汽车等受电器。从来源上说,石油和燃汽资源正在枯竭,且易燃易爆,破坏环境,而电力来源广泛,不仅安全环保而且发展前景广阔。
以电力汽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汽车电池电能太少功率太小,限制了汽车行车里程和运载重量;二是补充电能方式落后,主要靠停车充电或更换电池;三是充电时间太长;四是电池不稳定,为增大电池容量,电池越做越大,所占汽车的体积重量比越来越多;五是电池功率做大后容易自燃和爆炸;六是为及时充电需配置大量充电站,投资大成本高见效慢,严重阻碍汽车的生产、销售、推广、普及。只要能将汽车电力系统在行进中进行有效补充并增大功率,那么电力汽车必将是汽车的主流模式。
而补充电力,现有电力汽车一般通过停车充电的方式补充,有些较有特色的汽车,能在汽油燃烧的同时将尾汽热量转化为一些电能,重新储存于电池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所需,社会需要一种源源不断的电能提供方式,以保证汽车持续行进的迫切需要。
中国专利201510003835.7公开了一种电力循环发电机,包括两个发电机及其两个发电机之间的电动机,两发电机和电动机同轴,由电动机直接带动,且共用一主轴和一机壳,主轴两端由机壳上的轴承支承。中国专利200810147099.2公开了一种电动电力循环轿车,采用两组电池,通过分合器的分与合工作,行进时车轴上的发电机发电,供给另一组电池充电。当A组电池电量耗尽,通过分合器启动B组电池工作,产生电能又供A组电池充电,依此电力滚动互补即形成电力循环。
上述两个专利都通过连接发电机、电动机、分合器等部件,在汽车行进时才能以间接的被动方式实现电力循环,其循环效率低且任何一个结构损坏均无法进行电力循环。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主动型真正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实现稳键的电力循环供应,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能自由供电给任何受电器,其任何部件损坏,系统都能继续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主动型真正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能以最小电力输入,经过电磁能加速后,产生最大电力输出,从而使受电器获得稳健充足的电能供应。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初始动力的初始能量结构、将初始动力进行加速循环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输出电流的电磁能控制结构以及电磁场屏蔽结构,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是由众多单体磁盘碟成串六维悬空磁推排列而成的磁场环圈旋转磁体,各单体磁盘碟均有独立的悬空磁轴且各串单体磁盘碟共有一公共悬空磁轴,各单体磁盘碟的悬空磁轴又悬空嵌套在公共悬空磁轴外部,当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位于所有圆周排列的各串所述单体磁盘碟的旋转最中心时为中心悬空磁轴,围绕中心悬空磁轴旋转的磁盘碟形成中心磁场环圈,各串单体磁盘碟围绕中心磁场环圈高速旋转,形成多层级环形磁推构件,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外周设有多层电磁场屏蔽结构。利用磁电循环互生原理,通过创造真空电磁环境,以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产生磁场驱动周边各串单体磁盘碟同磁极互相磁推旋转,以多种加速方式,在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中进行磁能加速,产生更多电能,一层层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剩余电力供应受电设备,中央处理器控制初始能量结构和电磁能控制结构,各单体磁盘碟自发旋转具有独立成相关子系统能力,任何独立机构损坏,对整个系统不产生影响。
优选地,所述电磁场屏蔽结构位于众多成串所述单体磁盘碟构成的最外层磁场环圈的外周,其从内到外,依次为真空屏蔽层、超导屏蔽层、铁磁屏蔽层、钛金属抗磁层以及钢制抗压层。
优选地,若干个成串所述单体磁盘碟的公共悬空磁轴呈环圈状布置在所述中心悬空磁轴的外周,若干个成串所述单体磁盘碟呈环圈状设置于所述中心悬空磁轴的外周。
优选地,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上设有若干个所述单体磁盘碟,两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之间交叉悬空布置,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上的单体磁盘碟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交叉悬空布置。
优选地,所述单体磁盘碟的侧边呈倾斜状设置,且两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的侧边、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上的单体磁盘碟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的侧边平行布置,以45度倾斜角为主。以强化边界磁场助推能力。
优选地,所述单体磁盘碟呈圆盘状或菱形状或圆盘碟状或菱形碟状布置,各串所述单体磁盘碟围绕各自的公共悬空磁轴旋转,成串的单体磁盘碟围绕中心磁场环圈的圆周环形排列,且单体磁盘碟的外周均设有三角弧形磁体填充区形成磁盘带,共同构成各层磁场环圈,所述单体磁盘碟上端面以及下端面设有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各层磁场环圈相互嵌套相互磁推,同时围绕中心悬空磁轴和中心磁场环圈高速旋转,构成多层级环形悬空加速构件,在单体磁盘碟上端面以及下端面上,有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上下相邻单体磁盘碟同磁极相互磁推,在纵向面上自发产生二次加速旋转,使各串单体磁盘碟之间成为有机立体磁推机构,任何单体磁盘碟损坏,均对成串单体磁盘碟的整体磁推功能不产生影响。
优选地,所述单体磁盘碟的外周和磁轨和磁场环圈以及相邻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的相对平行面上设有超导体。
优选地,所述单体磁盘碟呈齿轮状设置,且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所述中心悬空磁轴上的单体磁盘碟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呈同一平行直线悬空布置,且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之间互相齿轮悬空咬合,众多成串的单体磁盘碟通过齿轮之间的齿轮槽和齿轮齿互相悬空咬合,形成环形磁场环圈,所述环形磁场环圈内壁上设有轮齿,以增加各单体磁盘碟与磁场内壁轮齿的相互磁推作用。
优选地,所述单体磁盘碟呈圆柱环状,所述单体磁盘碟包括内磁体旋转层和外磁体包裹层,所述外磁体包裹层位于所述内磁体旋转层的外端,所述内磁体旋转层包括凹形磁体和凸形磁体,所述凹形磁体和凸形磁体相互锁扣连接,并相对安装,且同磁极相互助推。
优选地,所述单体磁盘碟为电磁真空超导管,其包括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超导环圈及超导环圈与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之间的磁填充区,所述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包括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所述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内部分别设有核心球形磁悬浮旋转层,所述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的外周分别依次设有真空层、第一外磁悬浮旋转层以及第二外磁悬浮旋转层,众多的所述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沿超导环圈的圆周排列,与磁填充区共同构成单体磁盘碟,若干所述单体磁盘碟呈环圈排列构成多层磁场环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利用磁电循环互生原理,通过创造真空电磁环境,以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产生磁场驱动周边各串单体磁盘碟同磁极互相磁推旋转,以多种加速方式,在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中进行磁能加速,产生更多电能,一层层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剩余电力供应受电器,中央处理器控制初始能量结构和电磁能控制结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外周设有多层电磁场屏蔽结构,各单体磁盘碟自发旋转,具有独立成相关子系统的能力,任何独立机构损坏,均不影响整体运行,且不再使用化学能源,仅以最小持续电能输入,即能产生最大持续电力输出,驱动汽车及其它受电器对外做功,使受电器获得稳健充足的电能。
通过以下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力循环再生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力循环再生系统的电力流转分配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中心悬空磁轴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无磁轨);
图5为实施例一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带磁轨);
图6为实施例一的磁盘碟立体结构示意图(圆盘状);
图7为实施例一的磁盘碟立体结构示意图(菱形状);
图8为实施例二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主视运转结构示意图(齿轮状);
图9为实施例二的磁盘碟立体结构运转示意图(齿轮状);
图10为实施例三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太极状);
图11为实施例三的单体磁盘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太极状);
图12为实施例三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太极状);
图13为实施例四的推拉加速式磁盘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圆柱环状);
图14为实施例四的推拉加速式磁盘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圆柱锥状);
图15为实施例四的推拉加速式磁盘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圆柱内球状);
图16为实施例四的推拉加速式磁盘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螺旋桨状);
图17为实施例四的推拉加速式的横向加速式的加速原理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四的推拉加速式的纵向加速式的加速原理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五的电磁真空超导管模式的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的主视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五的电磁真空超导管具体结构示意图(单磁圈);
图21为实施例五的电磁真空超导管的多磁圈加速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电力循环再生系统的霍尔效应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类似的组件标号代表类似的组件。显然,以下将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2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可运用在电力汽车或其它受电器中,可实现以最小持续电能输入,经磁电加速后,获得最大持续电能输出,使电力稳健持续循环,环保节能且各单体结构具有独立成相关子系统能力,任何独立机构损坏,整个系统仍能正常使用。
以电力汽车为例,使用本电力系统后,可实现汽车壳体与动力部分彻底分离,汽车只需设计基本结构,安装本系统即可持续运行,且具有以下特征:
1、不再使用化学能源,利用磁电循环互生原理,初始电池以最小能量持续输入,在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中,以多种加速方式进行电磁能加速,即产生最大持续电能输出,实现电力循环,为汽车等用电器提供持续能量。
2、汽车等用电器无需停车充电,中途不需加注任何燃料,边运行边自动补偿电能,功率强劲续航里程持续增加,里程问题从此可以忽略不计。
3、维修保养简单,事故率低,任何单体磁盘碟损坏,均不影响整体运行。
3、本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可放于车顶等位置,使汽车安全获得全面保障。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初始动力的初始能量结构、将初始动力进行加速循环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输出电流的电磁能控制结构以及电磁场屏蔽结构,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包括以下五种加速模式的多种具体实施例,分别是悬空加速模式、电磁真空超导管模式、悬空加速和电磁真空超导管混合加速模式、超导悬空加速模式、超导磁环加速模式,而悬空加速模式分为盘碟式、齿轮碟式、太极碟式、推拉加速式。
实施例一(悬空加速模式之盘碟式)
悬空加速模式是电力循环加速结构的核心模式,通过电磁体部件在真空状态下的优化组合,形成悬空加速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由众多单体磁盘碟30成串上下前后左右六维悬空磁推叠加排列而成,各单体磁盘碟30都有独立的悬空磁轴以及各串单体磁盘碟30共有一公共悬空磁轴20,公共悬空磁轴20位于每串单体磁盘碟30正中心,各单体磁盘碟的悬空磁轴又悬空嵌套在公共悬空磁轴20外部,当所述公共悬空磁轴20位于所有圆周排列的各串所述单体磁盘碟30的旋转最中心时为中心悬空磁轴10,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旋转的单体磁盘碟30,形成中心磁场环圈,各串单体磁盘碟30围绕中心磁场环圈的圆周环形排列,且单体磁盘碟30的外周均设有三角弧形磁体填充区22形成磁盘带,共同构成各层磁场环圈。各层磁场环圈相互嵌套相互磁推,同时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和中心磁场环圈高速旋转,形成多层级环形悬空磁推加速构件。各串单体磁盘碟30沿各自环形磁圈有序排列,形成各级互相磁推旋转的磁场环圈,各同磁极环形磁圈相互嵌套相互磁推。在各单体磁盘碟30上端面和下端面上,有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12,上下相邻单体磁盘碟30同磁极相互磁推,在纵向面上自发产生二次加速旋转,使各串单体磁盘碟30之间成为有机立体磁推机构,任何单体磁盘碟30损坏,均对成串单体磁盘碟30的整体磁推功能不产生影响。
利用磁电循环互生原理,通过创造真空电磁环境,以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产生磁场驱动周边各串单体磁盘碟30同磁极互相磁推旋转,以多种加速方式,在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中进行磁能加速,产生更多电能,一层层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剩余电力供应受电设备,中央处理器控制初始能量结构和电磁能控制结构,各单体磁盘碟30自发旋转具有独立成相关子系统能力,任何独立机构损坏,对整个系统不产生影响。
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旋转的那串磁盘碟为中心磁场环圈,以此向外,依次增加若干磁场环圈,越往外各磁场环圈环形排列的成串单体磁盘碟30越多。在各相邻单体磁盘碟30、各相邻磁场环圈、各级磁轨之间均能相互磁推高速旋转,且都有一定磁场空间。利用磁电循环互生原理,在各相邻单体磁盘碟30的外边界和各磁场环圈以及各级磁轨的正反面均可安装特定工艺的闭合导线,使所有旋转闭合导线同时作相互切割磁感线运动。此外,在单体磁盘碟30的外边界斜面上都有磁场平行加速助推装置,选择合适的极性方案后产生持续电能和磁能。
各单体磁盘碟30产生的电能,通过单体磁盘碟30的悬空磁轴与该串磁盘碟的公共悬空磁轴20,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并联或串联,实现电能汇聚。中心磁场环圈产生电能和磁能,除优先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补偿初始能量结构的电池能量外,将再次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外通电给第一环形磁圈,驱动各串单体碟盘碟的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自旋,产生更多电能和磁能,由此,又向外通电给第二磁场环圈的各公共悬空磁轴20,以此类推,各层磁场环圈之间、各单体磁盘碟30之间同磁极相互助推,不断向外扩展延伸,越往外产生的电能和磁能越多,不断加速电磁场,形成完整的多层级旋转电磁场。
各磁场环圈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磁推旋转,每串磁盘碟所叠加的单体磁盘碟30数量,由其在系统中的具体位置决定。在同一磁场环圈中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数量相同,中心磁场环圈的单体磁盘碟30只有一串单体磁盘碟30,越往外成串单体磁盘碟30越多。单体磁盘碟30的体积大小由相邻两磁场环圈的相距宽度决定,单体磁盘碟30的直径应小于相邻两环圈的相距宽度,其高度根据采用的碟盘碟方式灵活掌握,但长宽比应以稳定的碟形或方形为主,各单体磁盘碟30相对的形状边界应以略微45度的倾斜角为主,以强化边界磁场助推能力。整个旋转体的外部形状,依实际情况而定,可为碟形或圆形或方形等。
如图2所示,所述初始能量结构与中心悬空磁轴10连接,中央处理器控制初始能量结构和电磁能控制结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外周设有多层电磁场屏蔽结构。具体的,所述电磁场屏蔽结构位于众多成串所述单体磁盘碟30构成的最外层磁场环圈的外周,其从内到外,依次为真空屏蔽层、超导屏蔽层、铁磁屏蔽层、钛金属抗磁层以及钢制抗压层。
如图4、图5所示,所述中心悬空磁轴10以及若干个位于中心悬空磁轴10外周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的公共悬空磁轴20,所述中心悬空磁轴10以及各串单体磁盘碟30的公共悬空磁轴20上分别设有单体磁盘碟30。
初始能量结构提供初始能量,通过输送直流电作用于中心悬空磁轴10外围的超导电磁环圈,产生强磁场,驱动周边各磁场环圈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以多种加速方式,在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中进行磁能加速,在无摩擦无电阻无阻力的六维悬空状态下,以近乎真空的方式,产生持续电能和磁能。一层层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剩余电力供应受电器,如在电能过大时,还需将超额电能存储于初始能量的临时储能电池中,以保证系统的稳定。
参照图3、图6,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悬空磁轴10以及所述各串单体磁盘碟30的公共悬空磁轴20上设有若干个所述单体磁盘碟30,两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30交叉悬空布置,并且,中心悬空磁轴10上的单体磁盘碟30与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30交叉悬空布置,这样,中心悬空磁轴10上的单体磁盘碟30相互带动转动,与中心悬空磁轴10相邻的单体磁盘碟30在中心悬空磁轴10上的单体磁盘碟30的带动下转动,同一公共悬空磁轴20上的相邻的单体磁盘碟30带动旋转,依靠电磁场保持恒定距离使相邻的单体磁盘碟30之间不发生冲突,各自在固定位置上围绕各自公共悬空磁轴20或中心悬空磁轴10高速旋转,自旋的同时相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
具体的,单体磁盘碟30的侧边呈倾斜状布置,且两相邻的单体磁盘碟30的侧边、中心悬空磁轴10上的单体磁盘碟30与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30的侧边平行布置,以45度的倾斜角为主,以强化边界磁场助推的能力。
上述单体磁盘碟30呈圆盘状布置,所述各串单体磁盘碟30围绕各自公共悬空磁轴20旋转,各串单体磁盘碟30围绕中心磁场环圈的圆周环形排列,且各单体磁盘碟30的外周均设有三角弧形磁体填充区22形成磁盘带,共同构成各层磁场环圈。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参照图7,上述单体磁盘碟30可呈菱形状布置;上述的单体磁盘碟30呈菱形碟式或圆盘碟式布置,且所述单体磁盘碟30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分别有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12,相互磁推的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12在纵向方向上有效助推相邻单体磁盘碟30;上下相邻单体磁盘碟30同磁极相互磁推,在纵向面上自发产生二次加速旋转,使各串单体磁盘碟30之间成为有机立体磁推机构,任何单体磁盘碟30损坏,均对成串单体磁盘碟30的整体磁推功能不产生影响。当然,可以在单体磁盘碟30的左端面及右端面的碟形部分增加一方形磁条,总体形状类似于齿轮,磁条产生更强磁能,在平行方向上助推各串单体磁盘碟30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旋转。
参照图4至图5,各串单体磁盘碟30环形圆周排列,形成各级磁场环圈。各级磁场环圈中的单体磁盘碟30互不干扰,在相邻两单体磁盘碟30之间,均加载有三角弧形磁体填充区22形成磁盘带,且各相邻环形磁盘带之间加设置磁轨11,使各单体磁盘碟30能在磁场环圈中加速稳定自旋,有利于固定单体磁盘碟30和环形磁圈的旋转位置,有效加速磁盘碟30,获得更多电磁能。
实施例二(悬空加速模式之齿轮式)
参照图8至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上述的单体磁盘碟30呈齿轮状布置,且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30之间、所述中心悬空磁轴10上的单体磁盘碟30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30之间呈同一平行直线悬空布置,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30之间位置相对,且各相邻单体磁盘碟30之间互相齿轮悬空咬合,众多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30通过齿轮之间的齿轮槽和齿轮齿互相悬空咬合,形成环形磁场环圈,各磁场环圈的单体磁盘碟30仍按环圈放置,所述各磁场环圈的内壁上设有轮齿,以增加各单体磁盘碟30与磁场环圈内壁轮齿的相互磁推作用。
于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单体磁盘碟30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分别设有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12,在垂直方向上下助推相邻单体磁盘碟30;单体磁盘碟30之间通过齿轮同磁极相互六维悬空咬合助推,并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旋转。
于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单体磁盘碟30的外周形成有磁场环圈,所述磁场环圈内边缘设有轮齿,磁场环圈中的单体磁盘碟30之间同磁极互相磁推旋转,在相邻磁场环圈之间加设有齿轮带,并在两相邻齿轮带之间放置磁轨11,使各层磁场环圈的各单体磁盘碟30互不干扰,紧紧悬空咬合稳定自旋,各磁轨11与磁场环圈同磁极互相高速磁推旋转,持续加速旋转电磁场,相互高速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能除一部分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外,其余电力再次不断向外扩展作用于旋转体,持续增加电力和磁力。
与盘碟式一样,齿轮碟式也分为有轨齿轮式和无轨齿轮式。
实施例三(悬空加速模式之太极碟式)
参照图10至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所述单体磁盘碟30内部呈太极自旋结构,形似两条相互磁悬浮磁推锁扣的旋转太极立体磁鱼。成串的单体磁盘碟30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旋转,同时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和中心磁场环圈的圆周排列,形成多层磁场环圈。
所述单体磁盘碟30分上中下三层,公共悬空磁轴20从中心贯穿单体磁盘碟30,两鱼互相磁推旋转是中层,是太极碟式的主体旋转部分,上层和下层是中层的支撑固定层,其作用主要是包裹鱼身,使之悬空固定旋转。在上层和下层的外端面均有相互推移的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12,以在垂直方向上有效助推相邻单体磁盘碟30,围绕旋转中心,紧固上中下三层。
如图10所示的是单体磁盘碟30的中层,两条相同磁极的太极立体鱼,如真鱼般流线型头大尾薄。两磁鱼保持一定距离,均张开大嘴咬住对方尾部,左边磁鱼头推动右边磁鱼尾旋转,右边磁鱼头推动左边磁鱼尾旋转。
磁鱼的鱼身到鱼尾部分,有近似三角形的覆盖层,其主要用倾角磁推方式,磁推鱼尾向鱼身二次加速旋转,所述覆盖层固定于上层和下层的内面上,鱼尾到鱼头的倾角约23°。更进一步,所述若干单体磁盘碟30呈圆柱状多层成串设计,上下相邻单体磁盘碟30互相悬空磁推,成串单体磁盘碟30的最外围,可增加一层相同磁极的圆柱磁壳体,以再次加速成串单体磁盘碟30的磁推旋转。
本实施例中,鱼眼分内眼2和外眼1,内眼2和外眼1均可为圆柱体或球形体,当为圆柱体时,内眼2圆柱体、外眼1圆柱壳体;当为球形体时,内眼2为球形体、外眼1为球壳体。外眼1嵌套于内眼2外部,并以内眼2为旋转中心同磁极互相磁推,持续加速旋转。由于鱼头部和外眼1、外眼1与内眼2之间均保有相当距离,并同磁极相互磁推旋转,在其相对应的磁性接触面安装闭合导线,互相高速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内眼2为单个电磁体或电磁真空超导管的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其自发旋转生成的电能传送给外眼1,外眼1增强电磁能后,再次助推内眼2,同时与鱼头同磁极加速助推,获得更多电能和磁能,为太极两鱼磁推提供更多电磁条件。
鱼眼产生电能全部作用于鱼头,并最终传送至太极鱼嘴3最前端,加速产生磁场推动另一鱼尾持续向前旋转,同时另一磁鱼重复同样动作,使两鱼同磁极绕中心悬空磁轴10高速旋转。左鱼5将电能不断增大传递给右鱼4,右鱼4又将不断增加的电能和磁能再次传递给左鱼5,持续加速电磁场。从鱼尾到鱼头,伴随磁电增强过程,两鱼之间旋转产生的电能,通过鱼尾到鱼头的线路,传递给鱼头的内眼2和外眼1以及鱼嘴3的最前端,加速累积电磁能。
实施例四(悬空加速模式之推拉加速式)
参照图13至图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单体磁盘碟30呈圆柱环状布置,所述单体磁盘碟30包括内磁体旋转层和外磁体包裹层,所述外磁体包裹层位于所述内磁体旋转层的外端,所述内磁体旋转层包括凹形磁体42和凸形磁体43,所述凹形磁体42和凸形磁体43相互锁扣连接,并且相对安装,互相磁推加速旋转。
外磁体包裹层是一层圆柱磁体壳,其将内磁体旋转层悬空包裹,并与之同磁极相互磁推,同一公共悬空磁轴20的单体磁盘碟30的外周设有第二层圆柱式旋转层,使各串单体磁盘碟30再次助推加速。
于其他实施例,参照图14,所述单体磁盘碟30包括多层环形的圆锥体31和V形内凹圆柱体32,所述圆锥体31悬空嵌套在V形内凹圆柱体32内,且所述圆锥体31外部和V形内凹圆柱体32相对的边缘分别安装有条形磁体同极相对,在平行方向上加速助推旋转。在圆锥体31的上端面和V形内凹圆柱体32的下端面均有相互推移的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12,在垂直方向上有效助推相邻单体磁盘碟30旋转,并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旋转。
于其他实施例,参照图15,所述单体磁盘碟30包括圆柱磁体34,所述圆柱磁体34内设有球形容腔,所述球形容腔内设有磁球体33,磁球体33和圆柱磁体34内的球形容腔的侧壁同磁极相对磁推旋转,并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旋转。
于其他实施例,参照图16,所述单体磁盘碟30由上螺旋桨叶37和下螺旋桨叶21互相嵌套堆叠磁推构成,所述上螺旋桨叶37呈倒凸形连接在空心磁管36的外周。所述下螺旋桨叶21呈倒凸形连接于另一较细长的空心磁管上。上螺旋桨叶37和下螺旋桨叶21互相悬空嵌套,并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旋转。各单体磁盘碟30之间相邻的磁螺旋桨叶均同磁极互相平行磁推。当公共悬空磁轴20或中心悬空磁轴10旋转,带动下螺旋桨叶21旋转,推动悬空的上螺旋桨叶37高速旋转。多层单体磁盘碟30算珠式串联,在其外部设置第二层圆柱式旋转层,使各串单体磁盘碟30再次助推加速。
在单体磁盘碟30的最顶层加装异极牵引相吸装置,实现对最顶层的有效牵引,以便往下腾出足够运转空间,越往下单体磁盘碟30的磁推功能越强,其再次电磁能分配有两种方案,一是将最大电能和磁能分配给最顶层的单体磁盘碟30,往下依次减少分配量,以前置吸引带动后助推加速;二是将最大电能和磁能分配给最底层的单体磁盘碟30,往上依次减少分配量,强调后助推带动加速。
以上的实施例都是纵向方向的加速方式,其原理如图18所示,通过各单体磁盘碟30围绕公共悬空磁轴20旋转,串联算珠结构,外部套以磁性圆柱壳体,形成多级圆柱体旋转构件。单个圆柱磁体内部各单体磁盘碟30之间互相磁推,且在适当位置设置吸引结构加强牵引力,依次加速靠前端的单体磁盘碟30的转速,此外,各圆柱磁体之间也同磁极相互磁推并设吸引结构,加速圆柱整体层面上的纵向速度,持续提升整体转速。
具体运转方式是通过多层自旋机构,当单体磁盘碟30相互靠近时,相同磁极开始产生作用,最底层单体磁盘碟30旋转,推动第二层单体磁盘碟30旋转,第二层单体磁盘碟30旋转推动第三层单体磁盘碟30旋转,以此类推,推动最顶层单体磁盘碟30旋转。在进行二次能量分配时,最顶层单体磁盘碟30将依次获得最高分配比例的电能和磁能,同时产生更多电能和磁能,使顶层下面的单体磁盘碟30跟着旋转,实现拉的功能,腾出的磁力空间,立即被后面的单体磁盘碟30获悉,此时,最底层相同磁极的助推功能发生作用,推力和转速增加,持续加速电磁场,实现推的功能。
另一种是横向方向的加速方式,是在平行方向上,多轨道环形磁体上下多层叠加,相互磁推旋转、磁体磁极有机组合相互衔接,通过闭合导线相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旋转方式是由后方同极助推和前方异极吸引两个动作组成,且前方吸引是主要运动形式,再分配能量时越往前获得的电能和磁能越多。
原理如图17所示,在平行方向上,由多轨道同磁极互相磁推机构构成,各轨道均有多段磁体组成旋转机构,第一步,每圈轨道分ABCD四磁体段,每段磁体前后方磁极相反,前段磁体尾部S极,后段磁体头部N极,利用异极相吸原理获得吸的动力。第二步,设置推的动力,在前段磁体和后段磁体之间的垂直方向上设置第二层平行磁轨,依次设有abcd四个分段,每分段前后都相同磁极,目的一是加速助推前段磁体向前运动,二是加速吸引后段磁体向前段磁体运动。第三步,设置各段磁体覆盖层,使第一和第二步的各段磁体保持恒定距离,并以处于最顶层的地位,牵引第一及第二步的各段磁体加速向前运动。
实施例五(电磁真空超导管模式)
参照图19至图2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30为电磁真空超导管,其包括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超导环圈46及超导环圈46与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之间的磁填充区47,所述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包括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38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39,所述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38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39内部还设有核心球形磁悬浮旋转层41,所述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38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39的外周分别依次设有真空层44、第一外磁悬浮旋转层43以及第二外磁悬浮旋转层42,众多所述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沿超导环圈46圆周排列,与磁填充区47共同构成单体磁盘碟30,若干所述单体磁盘碟30环圈嵌套磁推排列构成多层级磁场环圈。
本实施例有三大特点,一是电磁,二是真空,三是超导,是将超导环圈46内的空气抽干或电离成真空状态,内置若干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和磁填充区47,并通过其自身结构以电磁感应方式获得电能,或以霍尔效应或无线传输方式获得电能,在超导真空环境中以固定轨道方式互相同磁极磁推旋转。
如图21所示,电磁真空超导管加速模式也是多层级环形磁推构件,由于电磁真空超导管的最外部均为超导环圈46,在超导环圈46外部产生强磁场,使相邻两超导环圈46之间互相同磁极旋转,且在超导环圈46外部可设置用于产生电磁感应的闭合导线,使其互相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另一方面,超导环圈46内部呈真空状态,内置的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沿预设的固定轨道悬空旋转产生电能,在此,必须强调形成的旋转磁场对于超导的影响,不得超过超导临界磁场,这是超导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磁填充区47是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外围的延伸,它将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整体环形360度包裹,一方面使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同磁极互相磁推,并高速自旋产生电能,另一方面,在超导环圈46产生强磁场后,也能相对超导环圈46高速旋转,获取电能产生更大磁场,推动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获得更多电磁能和转速,使之成为稳定的自循环系统。
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旋转的方式主要有超导释放磁场、同极磁场助推、霍尔效应、在磁填充区设置磁力或电力发射器,在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设置磁力或电力接收器,无需接触即可构成完整的能量环圈,使电磁真空超导管45在真空状态下,加速产生持续能源。
电磁真空超导管模式启动后,由于内部是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外部是超导环圈46,对外释放超强磁场和电场,电离并驱离空气,创造真空电磁运行环境,周围温度极低,利用磁场控制传热和阻力,使物质呈超导状态,产生更多磁场和电场,增强获取电力的能力。所以,其整个系统是建立在真空电磁运行环境下,且由于超导管内是真空的,电磁真空超导管模式启动后,内部的各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45以恒定的速度,在真空中不停自旋和沿着超导管内空间公转,使用很少能量即可从旋转电磁场中获得足够的电磁能量。
实施例六(悬空加速和电磁真空超导管混合加速模式)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于其他实施例,可将实施例五的单体磁盘碟30与实施例一至四的单体磁盘碟30中至少一种相邻布置,既有实施例一至四的六唯悬空磁推优点,又有实施例五单体磁盘碟30的真空加速优点,在平行方向上,正反磁推,六面悬空,真空电磁环境加速形成,转速更快产生更多电能和磁能。
以悬空加速和电磁真空超导管混合加速模式为例,系统启动时,由初始动力结构的总电池90,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产生强磁力,由内而外通过驱动更多单体磁盘碟30产生更多电磁能,自动持续加速旋转电磁场;另一方面,由外而内通过电磁真空超导管,在局部电磁真空环境中获得持续电磁能,加速电能和磁能。从而在内外两个方向同时加速电磁场,使各旋转机构获得更快转速和更强电能。两种加速模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磁推加速电磁旋转。特别是,当电磁真空超导管与单体磁盘碟30相邻放置时,其所处位置相当于磁轨11。
悬空加速模式的单体磁盘碟30和电磁真空超导管模式同时放置时,如使用超导体,则单体磁盘碟30使用高温超导为好,但电磁真空超导管却以低温超导为好,因为高温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使单体磁盘碟30产生的电能和磁能难以进入电磁真空超导管内部,所以电磁真空超导管使用低温超导体最佳。单体磁盘碟30产生的电能和磁能,通过霍尔效应或磁能传输方式,在未形成超导状态前,穿越电磁真空超导管的低温超导外壳,传输到电磁真空超导管内部的各旋转磁体,各旋转磁体获得电能和磁能后,在真空状态下持续旋转运行,温度不断降低,最终使低温超导体成为真正超导体,从而使单体磁盘碟30和电磁真空超导管同时在真空下运行,持续加速电磁场,互相磁推促进,产生持续能量。
实施例七(超导悬空加速模式)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到六的区别在于:
所述单体磁盘碟30以悬空加速模式为基础,上述实施例一到六都可在所述各单体磁盘碟30的外周、各磁轨11、各磁场环圈、各磁盘带、各相邻的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任何相对平行面上、竖行上端面和下端面及其它重要部位上均可设置超导体,通过超导体提升性能,持续加速旋转电磁场,加速切割磁感线,获得更强电能和磁能。特别是在平行助推和竖行方向上的六维悬空,以及在旋转过程中位于边界起到的相互助推加速作用。
其作用相当于超导电磁铁,利用超导特性,通直流电后,成为强电磁铁,长期保持强磁场,但不得超过临界电流和临界磁场。在磁体外部包裹超导体时,可钢结构铸造压制,使永磁体内嵌,磁通能量大、重量轻、体积小、牢固可靠。
实施例八(超导磁环加速模式)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到七的区别在于:
所述单体磁盘碟30的材料为超导材料,通过超导磁环方式对单体磁盘碟30进行多级储存磁能,最终再次转化为电能的磁生电模式。
一是储能,利用超导磁环的持续电流以磁场形式储存电能。二是磁场发电,通过所述多级单体磁盘碟30以多级超导磁环方式,使其六唯悬空同磁极互相磁推旋转,并在其外部安装闭合导线,互相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三是减轻重量,减轻磁场介质质量,加快转速。
由于磁感线被超导体排除在外,产生排斥力,不做功也不消耗能量。运用这一特性,加强相邻各磁体的相互同磁极磁推功能,加快转速,产生更强电流。对于相邻缠绕的多级超导线圈之间,可铺设绝缘层,以形成约瑟夫森结效应,起到加强旋转电场的作用。
借用核磁共振原理,将多级环形超导磁圈环绕中心悬空磁轴10等距排列,且将各级超导磁环的超导磁体与超导开关串联,超导开关同时也是超导线圈。电流流过超导磁环通电励磁,使超导开关加热后呈正常有电阻状态。当达到预定电流时,停止加热超导开关回到超导状态,超导开关和超导磁环形成闭合超导回路,产生静磁场持续运行。这是超导传递初始电能的一种方式,也可通过磁能传递。即为超导磁环输送电能,除要考虑临界磁场电流大小外,还要考虑使用何种外部设备输送电能,可通过引线将电流导入或在超导上加变化磁场。
超导磁环表面产生无损耗抗磁超导电流,外部产生强磁场,并形成旋转磁场和旋转电场,为超导储能和磁能发电及外部直接脉冲发电提供基本条件。其减少空气阻力和产生冷温主要通过抽干空气和电离空气驱离空气获得真空电磁环境,其在真空下,速度恒定,当重新放入空气后,增加阻力减慢转速。
超导材料主要选用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特别是铌、钒等合金材料构成的第二类超导体,低于临界温度下有两个临界磁场,有利于控制临界磁场保证超导特性。且第二类超导体外部嵌有正常态的丝,丝平行外加磁场方向,是外磁场的磁感线通道,细丝被电流围绕,电流屏蔽细丝中磁场对外面超导区的作用。优选通直流电的第二类超导体,不仅设计简单且通过的电流密度大。
本系统借用发电机发电原理,通过旋转机构获得更快转速、更强磁场、减少空气阻力和电阻、增强闭合导线接触面,达到增强电磁感应,获得更多电能的效果。
上述各实施例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六唯悬空自旋相互磁推并相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时汇聚电能,其自发旋转产生电能后,驱动本串单体磁盘碟30的公共悬空磁轴20加速旋转,而获得更多电能。
中心悬空磁轴10的电力来源于初始能量结构,但各串单体磁盘碟30的公共悬空磁轴20产生旋转的能量却不一定来源于中心悬空磁轴10。各公共悬空磁轴20上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可依靠来自本串单体磁盘碟30自身六唯悬空自旋产生的电能,也可来自相邻各串单体磁盘碟30通过同极助推带来的旋转。如图3所示,将相邻的公共悬空磁轴20和中心悬空磁轴10的底部和上部以齿轮盘形式联系在一起,当中心悬空磁轴10旋转,公共悬空磁轴20也同时旋转;也可在各公共悬空磁轴20不旋转,而只有中心悬空磁轴10旋转的情况下,通过同极助推各串中间部分的六唯悬空单体磁盘碟30,进行真空磁悬浮同极磁推旋转,不需输入能量而直接助推旋转获取电能;也可通过将中心悬空磁轴10和单体磁盘碟30的悬空磁轴同时设计齿轮轴形状,以中心悬空磁轴10直接带动所属单体磁盘碟30旋转;也可在各公共悬空磁轴20自身不旋转,而只通过在各公共悬空磁轴20上安装超导体,起到磁场加速助推旋转作用。各公共悬空磁轴20的电力也可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来源于初始能量结构,在电力线路上,可设计成并联或串联或独立运转均可,在中心磁场环圈获得电能后,推动外部磁场环圈获得更多电能和磁能。其产生的电能除满足自身旋转外,将同时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多余电力将向外不断扩展,创造良性循环,这与普通方式获得电能有很大不同,首先是要有旋转,旋转是获得电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创造真空电磁环境是本系统的基本条件,为给旋转机构创造无电阻无阻力无摩擦的真空电磁加速环境,须在封闭的电磁环境中,用空气抽干机直接抽干空气或以强磁场电离并驱离空气的方式制造真空电磁环境。
本系统由大量单体磁盘碟30构成,产生旋转磁场,相邻单体磁盘碟30相互磁推,无所谓定子和转子,定子也是转子,转子也是定子,定子和转子是相对的,因为都在旋转,处于旋转磁场中,都能相互高速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通过接线端子引出,接在回路中产生电流,这与普通发电机原理相同,但模式却有本质不同。特别是在两对旋转体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定子也是可以旋转的。
整个系统转速和磁场较高,离心力大,对采用永磁铁、电永磁铁、超导电磁铁、超导体等磁场器件需要较高质量和安全保护,可选用硅钢等优质钢材。超导励磁时,须控制磁场和电流大小,防止超越临界磁场而使超导失效。
磁电循环加速结构是本系统核心,通过单体磁盘碟30组成磁体旋转机构,以多种加速方式产生旋转磁场为前提。各串单体磁盘碟30和各级磁场环圈,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和中心磁场环圈,在磁力空间持续磁推旋转,互相切割磁感线,同时产生旋转磁场和旋转电场。参与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的绕组沿各旋转机构圆周等距排列,且与磁力线垂直,越往外绕组越多,产生电能越多。不断加强旋转电磁场,向外持续释放电流和电压,利用向外幅射的脉冲,以脉冲方式在外部直接获得脉冲电能。
本系统基本特征就是全部由磁力部件构成,不断自动充磁更新,电磁能持续增强,通过以电流、磁场、电压、脉冲等方式向外持续增加传输能量,形成多层级旋转电磁场,持续加速电磁能。在近乎无摩擦无阻力无电阻的真空电磁环境中产生持续电能。
各单体磁盘碟30及各磁场环圈均为强稀土永磁体,被旋转电磁场包裹后,在强电压、强电场、强磁场作用下,一是,其自身电子加速运转,电离并驱离空气创造真空电磁环境,向外高速抛射带电离子,高速穿越各磁场环圈电磁场,产生更强电流和磁场,持续加速旋转电磁场。二是,向外抛射电子后的旋转电磁场带正电荷,高速吸入外部被电离后的空气阴离子和电子,内外电子在电磁场内高速置换并持续加速,且垂直穿插切割磁感线,产生更强电能和磁能,通过以电流、磁场、电压、脉冲等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外传输能量。
本发明磁体旋转机构通过磁能转化为电能主要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产生磁能,向外不断驱动更多单体磁盘碟30旋转,系统运行后通过磁电循环互生原理,逐层逐圈地不断循环加速获得更多电能和磁能,并以电能方式逐层逐圈地首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其余电力供应受电器,使初始能量结构持续运转。
第二种,将各旋转机构作为磁场加速装置,通过提高转速获取更强磁场,在其外部以电磁感应、霍尔效应、脉冲等方式获得电能。由于产生的是旋转磁场,如输出的是交流电,则需改成直流电后再供各受电器使用。旋转机构转速加快产生更强电流、电压和输出功率,但受电器对电压和频率有要求,需控制转速对电压、电流、输入功率的影响。
第三种,超导电磁铁方案,由于电永磁铁磁场稳定难以调节,为获得更强磁能,可直接跳过普通永磁体,通过在稀土电永磁铁外部包裹超导体,形成超导电磁铁来实现对单体磁盘碟30、中心悬空磁轴10等磁体部位的励磁,以励磁电流调节磁场大小,其采用自励或它励方式都可以。
旋转机构要实现电能循环,须设计磁能转化为电能的极性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各串单体磁盘碟30独立运行,各单体磁盘碟30本身是一磁极,其四周三角弧形磁体填充区22形成磁盘带的两边磁极相反,形成自成系统的旋转体结构,以霍尔效应、电磁感应等方式获得电能。
第二种方案,是各磁场环圈不同磁极,但同一磁场环圈是同磁极,同一磁场环圈中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同磁极六维悬空互相磁推,通过各磁场环圈之间的磁轨,以霍尔效应、电磁感应等方式获得电能。
第三种方案,是所有磁场环圈都是同一磁极,也就是一个旋转体是同一磁极,相邻旋转体是异磁极,一对相邻异极旋转体之间,以霍尔效应、电磁感应、脉冲等方式获得电能。
第四种方案,是在第三种方案的基础上,同时运用两对磁极相反的旋转体,更大限度地以霍尔效应、电磁感应、脉冲等方式获得电能。
第五种方案,是在第四种方案的基础上,将所有旋转体总体作为一个整体,以形成的旋转电磁场为核心,在其外部,以脉冲、霍尔效应、电磁感应等方式获得电能。
第六种方案,是高级方案,电磁场在真空下,不断加速电场和磁场,产生旋转电磁场。旋转体自身电子加速运转,向外高速抛射带电离子,对外电离并驱离空气。此时,内部旋转电磁场带正电荷,高速吸入外部被电离后的空气阴离子和电子。内外电子高速置换,电子垂直穿插加速旋转电磁场,产生更强电能和磁能,从而以脉冲等方式获得电能。
第七种方案,是为降低磁场干扰而设计的电磁感应方案,通过降低相对转速和减弱相对电磁感应能力,屏蔽单体磁盘碟30前后左右的磁体面,只保留磁体在竖行方向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磁推旋转功能,也就是单体磁盘碟30单向切割三角形填充区的磁感线获得电能。在平行方向上就无磁场干扰问题,而上端面和下端面主要起到磁场助推功能,干扰问题可以忽略不计。
第八种方案,如图22所示,是为降低磁场干扰而设计的霍尔效应方案,通过改进单体磁盘碟30,使之成为单磁极饼形磁盘碟,上下两相邻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极性相反,闭合导线旋转盘6位于相邻两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中间位置,单体磁盘碟30和闭合导线旋转盘6的转速不同,通过霍尔效应自动产生电流。圆柱外壳管壁被单体磁盘碟30分别相对划分,单体磁盘碟30的外边缘与圆柱外壳管壁的极性是同磁极,以二次同极磁推加速单体磁盘碟30,而圆柱外壳管壁对整串单体磁盘碟30具有前吸引后助推的加速作用,产生的电能更多。该方案对磁场干扰最小,即电能的产生从磁盘碟与圆柱外壳管壁经电磁感应产生电能,变成了上下不同极性的相邻两单体磁盘碟30之间通过霍尔效应产生电能。
以上八种方案,前两种是初级方案,适合轿车等普通用电器,以发电机电磁感应为原理;第三、第四、第五种是中级方案,适合用电量较大的受电器,以从旋转电磁场获取脉冲为能量;第六种是高级方案,是作为电磁能加速器使用,是旋转磁场的电子置换方式;第七、第八种是特别方案,是为降低磁场干扰而设计的方案,虽磁电效率下降,但稳定性得到提高。
本系统不是永动机,系统从开始运行直到结束,一直都由初始能量结构持续地以多种能源输入和转化模式提供电能,使磁能和转速持续增加,从而以最小电能和磁能输入,获得最大电能和磁能回报,其原因就在于本系统能以更快转速和最大闭合导线接触面,在更强真空旋转电磁能空间中切割磁感线,获得更多电能和磁能,并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保证系统持续稳定循环运行。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初始能量结构包括总电池90以及若干不同电力来源的分电池。分电池电力来源可以是太阳能,通过太阳照射太阳能板获得电能;可以是风能,通过螺旋桨对风旋转获得电能;可以是热能,通过半导体热电材料制成的板在外表吸热获得电能;可以是其携带的普通电池;可以是电磁能加速结构中优先返还的电能;可以是系统配置的临时储能电池;可以是超导磁环加速模式的超导储能环电源;也可以是其它产生电源的方式。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总电池90分别与中心悬空磁轴10以及公共悬空磁轴20可通过电线、超导、脉冲、无线传输、电磁转换以及霍尔效应等至少一种方式实现连接,同时,这也是传送补偿初始电力的方式。
初始能量结构本身是个完整的能量系统,初始能量结构总电池90的原生初始充电可采用电流脉冲充电方式增强电池寿命;也可采用自启动稳压器作为励磁电源方式,在总电池90无法供应电能时,只须旋转就能发电,即使在初始能量结构全部损坏时通过摇手把或溜车,也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也可通过临时储能电池向受电器供电或临时替代总电池向旋转机构供应初始电能。
电磁能控制结构如下,电力循环再生系统最终向外输出给受电器的电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磁电循环加速结构,这是产生电能的主要区域。通过中央处理器控制电能输入与输出的大小和方式,可从初始能量输入、旋转电磁场控制、最终能量输出三个方面进行最终电能输出大小的精准全程控制。
初始能量输入是通过改变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的电阻、电压和电流,来改变旋转电磁场区域的转速和能量大小,最终影响输出电能大小。
通过中央处理器精确计算初始能量结构需要输出多少电能,使安装于中心悬空磁轴10的超导电磁环圈产生强磁场,驱动各单体磁盘碟30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高速旋转,以同磁级助推方式,持续向外逐级磁推各串单体磁盘碟30产生更多磁能和电能,从而起到影响并控制最外层单体磁盘碟30的转速及磁场,使最终输出的电流和电压保持恒定,且正好适合受电器所需。
旋转电磁场控制是磁电循环加速区域产生电磁场和控制最终输出电能大小的主要中间环节,其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控制有线或无线传输给各串单体磁盘碟30的公共悬空磁轴20的电流大小。第二种是控制旋转电磁场内部的真空程度,通过向内部磁场区强行增加抽出空气或强行注入空气,减少或增强空气阻力的方式来影响转速,控制整个旋转磁场大小,最终影响输出电能大小。或者,以磁场电离的方式,通过增强或减弱传输给中心悬空磁轴10和相应超导体的电能来控制磁场大小,其一是增加或减少内部真空环境空间,使其向外扩张或收缩,二是强化或减弱单体磁盘碟30的磁推加速功能,从而通过空气阻力对最终输出的电能产生影响。第三种是通过控制各级旋转机构中的超导体的电流大小来调节旋转磁场。
如果电磁铁采用电永磁体,则磁场稳定,难以从外部调节其磁场,但可通过应用MOSFET、IGBTT等电力电子器件控制技术,跳过磁场控制屏障,而只进行电机输出控制,但旋转磁场设计时需将钕铁硼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微机控制等技术相结合。特别要控制磁场环境温度,在温度过高(钕铁硼永磁体)超越居里温度或过低(铁氧体永磁)时,在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枢反应作用下,或机械剧烈振动时可能产生不可逆退磁或失磁,性能降低甚至无法使用。检查和保持永磁材料热稳定性,增强不同结构形式的抗去磁能力,以防失磁。
准确控制内部磁场可使用第二类超导体,在普通超导不能使用时,还能正常运行,由于其有上下两个临界磁场,可设置监控磁场方式,超过临界磁场时自动报警,运转稳定且能降低超导成本。即从输入第一个电流开始就要计算输出时的最大电流大小,其产生的最大磁场必须是在上下临界磁场范围之内。
最终能量输出是通过控制输出端的电压、电阻,改变输出到受电器的电流大小,实现对电能和功率的控制。也可采用储存电能的方式,将多余电流进行分流存储,即可为初始能量结构配备空的临时储能电池,用于储存临时电能,在电流不足时,可从中提取电能加以弥补,当初始能量结构全部损坏时,可以临时储能电池暂时取代初始总电池,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
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输电能和磁能,特别是相邻两串单体磁盘碟30或相邻磁场环圈之间的无线电力传输中使用电力发射与电力接收器的设置,在输出电力的地方,也可使用常规导线或超导导线作为输出电能的媒介。
无线传输可通过霍尔效应、脉冲等方式,近距离不接触直接获得电力,或者,将电力转换成无线电波以共振传输的方式发送出去,通过加载交流电场的电力收发器将无线电波重新转换为电力,其可采用电磁感应型和电磁波收发型。或者让电流通过空气传播,无辐射无危险,可避免电源线短路等安全隐患。
本系统的电磁场屏蔽结构,不仅要有保温、抗辐射、耐气压等基本功能,还要从静电屏蔽、静磁屏蔽和电磁屏蔽三方面对内部旋转磁体区的内置电子元件进行全方位电磁场屏蔽,以及对外部电磁场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电磁场泄漏,彻底屏蔽旋转电磁场对外部驾乘人员和控制设备的伤害,创造人居环境。
如图2所示,上述外部电磁场屏蔽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连接在最外层磁场环圈外周的真空屏蔽层40、超导屏蔽层50、铁磁屏蔽层60、钛金属抗磁层70以及钢制抗压层80等多层屏蔽结构,其各屏蔽层厚度以5mm到10mm为宜,具体厚度可适当增减,但须顾及高速离心力和屏蔽效果,以保证内部磁场和电感的稳定。内部旋转磁体区采用钕铁硼电永磁铁和超导体作为产生电磁能的主要方式,其与外部电磁场屏蔽壳体空间保持磁悬浮真空隔离状态,为增强其抗空压能力,在铁磁屏蔽层60的外部增加钛金属抗磁层70和钢制抗压层80。钛金属抗磁层70采用钛金属或复合材料制作,由于钛是不易磁化的无磁性金属,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电阻率低等特性。钢制抗压层80是最外壳层,可用较厚的普通钢或锰钢或其它硬度和抗压能力较大的材质。
本系统以旋转和真空为根本,其基于磁电循环互生和超导磁能激增的概念,揭示最基本的旋转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本质,利用各层旋转机构,在真空电磁状态下,以切割磁感线等方式,产生电能集聚能量。
磁电循环加速结构是系统核心,其有四个关键点,一是各旋转机构之间六维悬空绕磁轴旋转的不可接触性;二是获得更多磁电和更高转速,即磁电循环激增效应;三是旋转机构整体的真空性;四是各旋转机构的独立性。
着力点在于电磁,且必须是电和磁,围绕磁电循环互生原理,构建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加速循环产生持续电能和磁能。保证初始能量结构优先获得循环补偿,同时产生更多电能和磁能,为磁电加速向外层层扩展提供支撑。初始能量结构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通过磁电循环加速结构,以多种加速模式,助推各磁场环圈的各串单体磁盘碟30自发旋转,在形成旋转电磁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磁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案和极性方案,创造真空电磁环境,并以旋转磁体相互切割磁感线的方式,获得持续电能。产生的电能,一层层首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多余电力通过输出端,最终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电能持续输送给汽车等受电器。
其加速特征主要有:六唯悬空、电磁助推、真空加速、超导加速、旋转磁场等,整个旋转机构围绕中心悬空磁轴10和公共悬空磁轴20高速旋转,磁电效率持续增加,产生持续电能和磁能,特别是外加磁场、超导以及近似超导机构,在旋转控件中位于边界起到的相互助推加速作用,利用同极磁场助推以及前吸引后助推的磁场助推方式,无摩擦无阻力无电阻,持续加速电磁场,为能源供应提供坚实能量基础。
加速结构的能量,最初来自初始能量结构,而初始能量主要来自电池、太阳能、热能、风能等能源,但都以电能等方式提供给初始能量总电池90,为中心悬空磁轴10提供初始电能。为创造无摩擦无阻力无电阻环境,必须抽干旋转机构内的空气,使之呈真空状态。当初始能量总电池90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后,中心悬空磁轴10周边的磁盘碟以至少两种方式旋转,第一种,是以中心悬空磁轴10自身旋转带动周边磁盘碟旋转,第二种,是在中心悬空磁轴10外部使用超导体产生瞬间强磁场,驱动周边各串磁盘碟旋转。在此真空环境下形成以电磁能为核心能量的旋转电磁场,真空和电磁能互相促进。
初始能量结构输入较小电量,通过旋转机构在电磁真空环境下进行电磁能加速,由于各旋转磁体之间互相磁能牵制,所以必须由初始能量结构持续通电中心悬空磁轴10,以实现持续旋转获得持续电能,这与永动机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在真空电磁环境下,通过旋转磁体的电磁能加速,获得更快转速更强磁场,同时产生更多电能,从而实现以最小电能输入获得最大电能输出的目的,其本质上只是通过自旋加速旋转体,将电磁能在真空中加速导出为电能的过程。
由电永磁体构成的旋转磁体不断充磁更新加快转速,强烈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旋转电磁场不断增强,使旋转磁体自身电子高速外逸,而外部空气在强电磁场下被电离,电磁场内部高速吸收外部空气的阴离子和电子,外部空气被电离后又会吸收内部磁体区外逸过来的电子,从而内外交错穿插置换电子,形成更大的旋转电磁场,产生更强电能和磁能。这是磁能转化为电能的第六种极性方案,其可通过强磁场电离并驱离空气的方式创造真空电磁环境,但这种方案只适合于较大规模的电磁旋转体。
旋转电磁场的大小并非越大越好,以汽车为例,通常情况下,普通汽车所需电力并不多,须调控旋转机构产生的电磁场大小,使最终产生的电能保证受电器现时够用即可。磁场太大会增加产生和控制磁场的材料及技术成本,特别是超导体在强磁场中可能失效,在设计时应紧慎使用超导体,以抽干空气创造电磁真空的方案较好,而强磁场电离空气的方案需处理的问题较多。
旋转机构要实现持续的电磁能量循环,产生的电能须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因为越往外磁场环圈中的单体磁盘碟30越多,产生的电能也越多,所以可一层层优选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除供应自身旋转外,将向更外层的磁场环圈供应电能,以此类推,各磁场环圈产生的电能越来越多,在实现电磁能量循环保证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向汽车等受电器供应充足电能。其向外输出电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电流正常时,除优先返还给初始能量结构外,余下电能全部输送给汽车等受电器,电力正好够用;二是在电流过大时,为防损坏受电器,将为初始能量结构设置临时储能电池,用以临时储存过载电流;三是在电流过少时,由临时储能电池提供电力,保证受电器电能所需,以及在初始能量结构损坏时,由临时储能电池担起临时初始总电池作用。
在彻底屏蔽磁场对内部和外部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备有多种磁能转化为电能的极性方案,而对于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干扰问题,须从两方面考虑,如果采用第三、第四、第五种极性方案,也就是将整个旋转体作为产生磁能的加速器来使用,则不需要考虑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干扰问题,因为是从旋转磁体外部获得电能。但如果采用第一、第二种极性方案,则需要考虑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磁场干扰问题,因为是从旋转磁体内部和单体磁盘碟30的外部获得电能,特别是磁场对单体磁盘碟30外边缘上设置的闭合导线的影响。
为降低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干扰,在旋转体内部尽量采用有线传输方式,即各单体磁盘碟30产生的电能传输时尽量藏于公共悬空磁轴20内部,如此,一是可集中规避线圈外部磁场影响,二是可有效从静电屏蔽、静磁屏蔽和电磁屏蔽三方面对内部旋转磁体区的内置电子元件和线圈进行全方位电磁场屏蔽,并有效汇集电能,而使用无线传输则极易受到磁场干扰,甚至无法使用。此外,在磁场中应注意保护闭合导线,在技术成熟时,可使用超导体作为产生电磁感应的闭合导线,但前提是外部磁场不能超越临界磁场。
为降低单体磁盘碟30之间的磁场干扰,设有第七种电磁感应极性方案和第八种霍尔效应极性方案。在旋转电磁场中,单体磁盘碟30的运转虽受到其它磁场干扰,但由于各单体磁盘碟30的转速快,使产生的电流获得了较好延续,即转速加快大幅抵消了磁场对电的干扰,且旋转机构还可通过脉冲、霍尔效应等方式输出电能,换句话说,本电力循环再生系统也是个开放的系统。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和技术分析,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发明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发明的保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初始动力的初始能量结构、将初始动力进行加速循环的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输出电流的电磁能控制结构以及电磁场屏蔽结构,所述磁电循环加速结构是由众多单体磁盘碟成串六维悬空磁推排列而成的磁场环圈旋转磁体,各单体磁盘碟均有独立的悬空磁轴且各串单体磁盘碟共有一公共悬空磁轴,各单体磁盘碟的悬空磁轴又悬空嵌套在公共悬空磁轴外部,当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位于所有圆周排列的各串所述单体磁盘碟的旋转最中心时为中心悬空磁轴,围绕中心悬空磁轴旋转的磁盘碟形成中心磁场环圈,各串单体磁盘碟围绕中心磁场环圈高速旋转,形成多层级环形磁推构件,磁电循环加速结构的外周设有多层电磁场屏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场屏蔽结构位于众多成串所述单体磁盘碟构成的最外层磁场环圈的外周,其从内到外,依次为真空屏蔽层、超导屏蔽层、铁磁屏蔽层、钛金属抗磁层以及钢制抗压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成串单体磁盘碟的公共悬空磁轴呈环圈状布置在所述中心悬空磁轴的外周,若干个成串所述单体磁盘碟呈环圈状设置于所述中心悬空磁轴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上设有若干个所述单体磁盘碟,两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之间交叉悬空布置,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上的单体磁盘碟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交叉悬空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的侧边呈倾斜状设置,且两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的侧边、所述公共悬空磁轴上的单体磁盘碟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的侧边平行布置,以45度倾斜角为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呈圆盘状或菱形状或圆盘碟状或菱形碟状布置,各串所述单体磁盘碟围绕各自的公共悬空磁轴旋转,成串的单体磁盘碟围绕中心磁场环圈的圆周环形排列,且单体磁盘碟的外周均设有三角弧形磁体填充区形成磁盘带,共同构成各层磁场环圈,所述单体磁盘碟上端面以及下端面设有锯齿形波状环形盘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的外周和磁轨和磁场环圈以及相邻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的相对平行面上设有超导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呈齿轮状设置,且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所述中心悬空磁轴上的单体磁盘碟与相邻成串的所述单体磁盘碟之间呈同一平行直线悬空布置,且相邻成串的单体磁盘碟之间互相齿轮悬空咬合,众多成串的单体磁盘碟通过齿轮之间的齿轮槽和齿轮齿互相悬空咬合,形成环形磁场环圈,所述环形磁场环圈内壁上设有轮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呈圆柱环状,所述单体磁盘碟包括内磁体旋转层和外磁体包裹层,所述外磁体包裹层位于所述内磁体旋转层的外端,所述内磁体旋转层包括凹形磁体和凸形磁体,所述凹形磁体和凸形磁体相互锁扣连接,并相对安装,且同磁极相互助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循环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磁盘碟为电磁真空超导管,其包括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超导环圈及超导环圈与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之间的磁填充区,所述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包括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所述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内部分别设有核心球形磁悬浮旋转层,所述上半球磁悬浮旋转层和下半球磁悬浮旋转层的外周分别依次设有真空层、第一外磁悬浮旋转层以及第二外磁悬浮旋转层,众多的所述球形自旋真空电力自生成器沿超导环圈圆周排列,与磁填充区共同构成单体磁盘碟,若干所述单体磁盘碟呈环圈排列构成多层磁场环圈。
CN201610969542.9A 2016-10-28 2016-10-28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Withdrawn CN1065331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9542.9A CN106533124A (zh) 2016-10-28 2016-10-28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9542.9A CN106533124A (zh) 2016-10-28 2016-10-28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3124A true CN106533124A (zh) 2017-03-22

Family

ID=58325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69542.9A Withdrawn CN106533124A (zh) 2016-10-28 2016-10-28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3312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583A (zh) * 2018-04-23 2019-05-03 李超 脉冲式冲量循环发动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583A (zh) * 2018-04-23 2019-05-03 李超 脉冲式冲量循环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6023B (zh) 电气旋转机
CN103219842B (zh) 双机械端口机电能量变换器
CN106655605A (zh) 夹心式电动汽车用磁悬浮飞轮电池及工作方法
CN102684365A (zh) 一种采用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的飞轮储能装置
CN202616922U (zh) 一种采用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的飞轮储能装置
US8766493B2 (en) Magnetic stator assembly
CN201254110Y (zh) 三源混合动力行驶充电高温超导电子电动汽车
CN113131705B (zh) 杯形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储能飞轮及方法
CN106533124A (zh) 电力循环再生系统
CN205105045U (zh) 磁悬浮储能发电车轮
CN101383548B (zh) 多边补偿型高功率密度机电能量变换器
CN206620042U (zh) 新型双ω型定子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
US20110291504A1 (en) Rim Motor/Generator (RMG)
CN106487277A (zh) 磁电循环加速系统
CN104753250A (zh) 一种电动车增程器飞轮式发电装置
Fu A novel design for flywheel battery of electric vehicles
CN106059131A (zh) 一种混合磁路驱动电机
CN106992718A (zh) 磁悬浮斥压能源动力制作方法及其机器、工程
CN201427524Y (zh) 氢冷低温全超导电子电动汽车
CN107359780A (zh) 发电系统
CN2728091Y (zh) 扁平型永磁同步起动发电机
CN207835322U (zh) 一种复合传动的双转子新能源汽车电机
CN107026533A (zh) 永磁体磁场节能发电装置
CN102684452A (zh) 超导发电机
Bhat et al. Contactless energy generation using flywhe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