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62394U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62394U
CN220262394U CN202321212182.XU CN202321212182U CN220262394U CN 220262394 U CN220262394 U CN 220262394U CN 202321212182 U CN202321212182 U CN 202321212182U CN 220262394 U CN220262394 U CN 2202623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ink cartridge
housing
outlet portion
ink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21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升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i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623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623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拆卸地沿向前的方向被安装至成像设备的墨盒,墨盒可沿向后的方向被取出,所述墨盒包括壳体、出墨部和锁定件,所述出墨部从壳体向前突出形成,用于与吸墨针结合,以将容纳在壳体内的墨水供应至成像设备,锁定件用于墨盒锁定在成像设备的预定安装位置,沿与前后方向相交的上下方向,锁定件位于出墨部的下方,且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相对,这样,出墨部可被稳定的定位在成像设备中,从而,出墨部与吸墨针可实现稳定的结合。

Description

墨盒
本实用新型要求申请日为2022年5月19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发明名称为“墨盒”,申请号为202221248209.6的在先申请的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在本申请中被交叉引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成像设备中的墨盒。
背景技术
墨盒是成像设备常用的一种耗材,其中容纳有可被供应至成像设备的墨水,一般而言,墨盒设置有用于将墨水向外排出的出墨部、便于对墨盒进行安装和取出操作的握持部、用于与成像设备内的检测部件相互作用以实现对墨盒的安装或墨水余量进行检测的被检测部、用于与成像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电接触部以及用于与外部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等。
当墨盒被安装至成像设备安装时,出墨部与成像设备中的吸墨针结合,大气连通部打开使得墨盒内部和外部大气连通,电接触部与成像设备中的触针电连接,同时,墨盒通过定位件被锁定在成像设备中,当墨盒需要从成像设备取出时,使用者可通过握持部向墨盒施加作用力,使得墨盒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电接触部与触针的电连接被断开,吸墨针与出墨部的结合也被解除。
现有一种墨盒,沿其安装方向,出墨部位于前方,定位件位于后方,虽然墨盒可通过定位件被锁定在成像设备中,但在墨盒的前后方向,定位件远离出墨部,从而,出墨部在成像设备内的位置可能变得不稳定而不能与吸墨针稳定结合而稳定供应墨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以提升出墨部在成像设备内的稳定性,使得出墨部与吸墨针稳定结合,具体方案为:
墨盒,可拆卸地沿向前的方向被安装至设置有吸墨针的成像设备,并沿向后的方向被取出,所述墨盒包括壳体、出墨部和锁定件,所述出墨部从壳体向前突出形成,用于与吸墨针结合,以将容纳在壳体内的墨水供应至成像设备,锁定件用于墨盒锁定在成像设备的预定安装位置,沿与前后方向相交的上下方向,锁定件位于出墨部的下方,且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相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墨部的前方末端形成出墨口,吸墨针通过出墨口进入出墨部,沿前后方向,相比于出墨部与壳体连接的一端,锁定件更靠近出墨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把手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把手和锁定件,沿上下方向,连接件位于容纳墨水的腔体下方,把手位于壳体的后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墨盒的型号以及墨水余量至少之一进行检测的检测组件,沿上下方向,检测组件位于出墨部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位于容纳墨水的腔体上方的第一检测件和芯片组件,沿前后方向,芯片组件位于第一检测件的后方,沿上下方向,芯片组件位于第一检测件的上方。
具体的,芯片组件包括与壳体结合的安装座、被安装座支撑的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电触点,基板具有位于所有电触点所限定的最大面积之外的被覆盖区,电触点被所述被覆盖区包围,基板上设置有异形部,安装座上设置有与异形部配合的突起或缺口;在一种芯片固定方式中,墨盒还包括具有开口的膜,电触点通过开口暴露,膜覆盖安装座的至少一部分和被覆盖区;在另一种芯片固定方式中,安装座包括支撑面以及从支撑面的左右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从侧板延伸的覆盖部以及设置在支撑面前方或后方的安装口,基板沿前后方向从安装口安装,并被支撑面支撑,覆盖部覆盖所述被覆盖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墨盒还包括从壳体向前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所述突起用于在墨盒的安装过程中对墨盒进行导引,沿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均相交的左右方向,出墨部不与突起重合。
所述突起设置为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两个突起之间形成贯通口,沿上下方向,出墨部与贯通口相对。
如上所述,所述锁定件被设置的靠近出墨部,沿上下方向,锁定件位于出墨部的下方,且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相对,这样,出墨部可被稳定的定位在成像设备中,从而,出墨部与吸墨针可实现稳定的结合。
附图说明
图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立体图。
图5是沿前后方向从前向后观察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侧视图。
图6是沿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经过第三检测件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面盖被隐藏后,沿左右方向观察墨盒时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立体图;图5是沿前后方向从前向后观察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侧视图;图6是沿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经过第三检测件剖切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状态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墨盒的面盖被隐藏后,沿左右方向观察墨盒时的侧视图。
墨盒100为多边体形,以墨盒100被安装至成像设备时的姿态为准,墨盒100的安装方向为前方,取出方向为后方,墨盒100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相互垂直。
如图所示,墨盒100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上的出墨部2、大气连通部3、检测组件4、芯片组件5和把手组件6,其中,与所述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对应的,壳体1具有位于前方的前面板11、位于后方的后面板12、位于上方的上面板13、位于下方的下面板14、位于左方的左面板15和位于右方的右面板16,相应的,所述前面板11具有面向前方的前表面,后面板12具有面向后方的后表面,上面板13具有面向上方的上表面,下面板14具有面向下方的下表面,左面板15具有面向左方的左表面,右面板16具有面向右方的右表面,为简便计,下文中前表面和前面板均由数字11指代,后表面和后面板均由数字12指代,上表面和上面板均由数字13指代,下表面和下面板均由数字14指代,左表面和左面板均由数字15指代,右表面和右面板均由数字16指代。
壳体围合形成可容纳墨水的腔体,出墨部2与腔体连通,并从前表面11向前突出形成,包括从前表面11向前突出的管部22以及形成在管部22前方末端的出墨口21,一般的,管部22为具有中心线L的圆柱体,所述中心线L与前后方向平行,墨水可通过出墨口21被排出至成像设备中的吸墨针(未示出),或者,吸墨针通过出墨口21进入管部22/出墨部2吸取墨水;进一步的,墨盒100还包括从壳体前表面11向前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17,所述突起17用于在墨盒100的安装过程中对墨盒进行导引,所述导引作用既可以是将突起17的表面设置为光面来实现,也可以是在突起17的表面设置导引槽172来实现;优选地,两个突起17分别位于壳体1的左右两侧,所述两个突起17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口171,在简化墨盒结合的同时,还可减小墨盒安装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阻力,如图5所示,沿上下方向,中心线L出墨部2/出墨口21与贯通口171相对,更进一步的,沿出墨口21的最左侧和最右侧分别做一条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直线L2和直线L1,所述直线L1位于右侧突起17的左侧,或者说,直线L1与右侧突起17的最左侧表面重合,所述直线L2位于左侧突起17的右侧,或者说,直线L2与左侧突起17的最右侧表面重合,也就是说,沿左右方向,直线L1和直线L2都位于两个突起17之间,沿上下方向,出墨部2/出墨口21不与突起17重合,在墨盒100的安装过程中,即使突起17与成像设备内的部件产生干涉,吸墨针与出墨部2的结合受到的影响也会被降低。
大气连通部3也被设置在墨盒100的前方,使得墨盒100在被安装过程中,大气连通部3实现将容纳墨水的腔体与外部大气连通,省却了由使用者在安装墨盒100之前打开大气连通部的步骤,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如图所示,大气连通部3被设置在出墨部2的上方,包括形成在壳体1中的导引孔31、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引孔31中的活塞32以及与活塞32结合的密封圈33和弹性件34,所述密封圈33被安装在活塞32的安装部322,弹性件34的一端与活塞的结合部321结合,另一端与壳体1结合,在弹性件34的弹性力作用下,活塞32具有远离壳体1的趋势,导引孔31被密封圈33密封,容纳墨水的腔体与大气的连通被阻断,随着墨盒100向前被安装,位于成像设备中的抵接件开始抵接活塞32,密封圈33与导引孔31脱离结合,同时,弹性件34发生弹性变形,此时,容纳墨水的腔体与大气实现连通,一旦墨盒100向后被取出,抵接件不再抵接活塞32,在弹性件34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密封圈33再次与导引孔31结合而使得容纳墨水的腔体与大气的连通被阻断。
进一步的,墨盒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上的连通通道35,如图7所示,导气通道35包括与导气孔31连通的负压产生腔351以及与负压产生腔351连通的第一流体通道352,海绵作为负压产生件的一种被安装在负压产生腔351,外部大气通过导气孔31被导入后流经海绵,再经过第一流体通道352到达容纳墨水的腔体,使得容纳墨水的腔体内部压力保持恒定;相反,当墨水经第一流体通道352反向流至负压产生腔351时,墨水被海绵吸收而不会泄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大气连通部3还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被设置在墨盒的其他位置,例如,大气连通部3被设置在壳体1的左方、右方、后方、上方等,在一种简化结构中,大气连通部3设置为与腔体连通的连通口,该连通口被一可移除的密封件密封,用户在将墨盒安装至成像设备之前,密封件被移除。
所述检测组件4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墨盒的型号以及墨水余量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如图所示,检测组件4包括第一检测件41、第二检测件42和第三检测件43,其中,第一检测件41从上表面13向上突出形成,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墨盒的型号以及墨水余量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沿上下方向,第一检测件41位于容纳墨水的腔体上方,第二检测件42与壳体1连接,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墨盒的型号以及墨水余量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第三检测件43被设置为与容纳墨水的腔体连通的透光件,也就是说,墨水可进入第三检测件43内,因而,第三检测件43可被用于检测墨盒是否安装和/或墨水余量;沿前后方向,第二检测件42位于第三检测件43的前方,二者之间形成间隙44,此时,第二检测件42可被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和/或墨盒的型号进行检测,第三检测件43可被用于检测墨水余量。
一般的,成像设备内可设置在左右方向相对的光发射件和光接收件,成像设备通过光接收件是否能够接收到光发射件发射的光线、接收到的光线强度或亮度等参数、接收到的光线次数、接收不到光线的次数等方式对墨盒是否安装和墨盒的型号和墨水余量至少之一进行检测。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和/或墨盒的型号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件42以及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和/或墨水余量进行检测的第三检测件43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使得检测组件4的结构被简化,墨盒100沿前后方向的空间被充分利用而使得墨盒100的尺寸被减小,同时,第二检测件42和第三检测件43还可共用一对光发射件和光接收件,成像设备内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结构被简化。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三检测件43的前方末端被设置为棱镜,所述棱镜的两边沿前后方向从前向后逐渐散开,因而,棱镜的空间沿前后方向从前向后逐渐增大,这就使得棱镜前方的墨水量较少,经过棱镜的光线受到的墨水干扰可被降低,检测精度可得到提升;当第三检测件43的前方末端设置为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时,沿左右方向照射的光线在经过第三检测件43内的行程将增大,不仅光线受到墨水的干扰更多,而且第三检测件43中需要的墨水量也更多。
沿上下方向,第一检测件41位于第二检测件42和第三检测件43的上方,第二检测件42和第三检测件43位于出墨部2的上方,大气连通部3位于第一检测部41和第二检测部42之间,也就是说,出墨部2位于壳体1的下方,这样,当有墨水从出墨部2泄漏时,泄漏的墨水也不会粘附到检测组件4和大气连通部3,从而使得检测组件4的检测精度得到保证,同时,与大气连通部3结合的抵接件也不会受到墨水污染。
如图所示,墨盒100还包括位于壳体1/容纳墨水的腔体上方的芯片组件5,从出墨部2泄漏的墨水也不会到达芯片组件5而造成其中的芯片触点短路,沿前后方向,芯片组件5位于第一检测件41的后方,因而,芯片组件5不会对第一检测件41的检测造成干扰,进一步的,沿上下方向,芯片组件5位于第一检测件41的上方,因而,芯片组件5能够更容易的与成像设备中的触针形成电连接。
芯片组件5包括与壳体1结合的安装座55、被安装座55支撑的基板51以及设置在基板51上的多个电触点52,安装座55具有面向上方的支撑面551,基板51被支撑面551支撑,电触点52朝向上方;一般的,芯片还设置有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部(未示出),所述存储部既可以与电触点52同侧设置,也可以与电触点52分别设置在基板51的两侧,优选地,存储部与电触点52分别位于基板51的两侧,此时,安装座55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开口腔552,当芯片被安装时,存储部被开口腔552容纳;进一步的,基板51还设置有异形部53,用于防止基板51被安装至错的位置或被安装成错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异形部53为设置在基板51上的缺口,相应的,如图3所示,安装座55上设置有与缺口53对应的突起553,相反的,所述缺口53和突起553的位置还可以互换。
如图7所示,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由所有电触点52所限定的最大面积小于基板51设置有电触点52的表面面积,因而,基板51还包括形成在所有电触点52所限定的最大面积之外的被覆盖区54,也就是说,所有电触点52被所述被覆盖区54包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将芯片/基板51与安装座55结合的方法,先将具有开口591的膜59覆盖所述被覆盖区54,电触点52通过开口591向上暴露,且膜59还覆盖安装座55的至少一部分,最后对膜59进行加热,使得膜59熔融而粘贴在所述被覆盖区54和安装座55,因而,基板51被膜59固定在安装座55。
所述芯片/基板51与安装座55结合的方式不需要在安装座55上设置突起,也不需要在基板51上设置与突起结合的槽或孔,基板51和安装座55的结构被简化,相对于将突起铆接至基板51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所需热量更小;另一方面,基板51与安装座55利用膜59结合后,当需要更换芯片/基板51时,可直接将芯片/基板51抠出即可,而将突起铆接至基板51后,需要用刀片切除铆接的部分才能取出芯片/基板51,相对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更快更方便的将芯片/基板51取出。
所述壳体1包括在左右方向结合的底壳1a和面盖1b,二者之间围合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容纳墨水,如图7所示,腔体包括通过大气连通部3中的第二流体通道353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10a和第二腔体10b,其中,第一腔体10a用于容纳墨水,并与第一流体通道352连通,第二流体通道353的下方和上方分别与第一腔体10a和第二腔体10b连通,且第二腔体10b还与出墨部2连通。
如上所述,当墨盒100被安装时,抵接件与活塞32抵接,弹性件34发生弹性变形,此时,墨盒100将会受到来自于弹性件34所施加的向后的推力,为使得墨盒100/出墨部2被保持在成像设备的预定位置,例如,可利用吸墨针与出墨部2的结合实现墨盒100的定位,还可在墨盒100中设置如下文所述的锁定件64。
如图2和图3所示,墨盒100还包括把手组件6,所述把手组件6包括把手61、锁定件64以及连接把手61和锁定件64的连接件63,所述把手61作为握持部便于使用者对墨盒100进行操作,筋条611被设置在把手61上,以增大使用者使用时的摩擦力,在墨盒100到达预定安装位置时,锁定件64与成像设备卡合/锁定,从而将墨盒100定位在所述预定安装位置,当使用者向把手61施加与安装方向相反(向后的方向)的力时,通过连接件63,锁定件64与成像设备的卡合/锁定被解除,墨盒100可被取出。
进一步的,把手组件6还包括与锁定件64抵接的压迫件66,所述压迫件66可用于保持锁定件64处于锁定状态,如图所示,墨盒100还包括从下面板14向上延伸形成的抵接板114,锁定件64还设置有突出部65,压迫件66优选为压簧,一端与突出部65结合,另一端与抵接板114结合;常见的,壳体1上设置结合突起173,锁定件64上设置结合孔641,或者,结合突起173被设置在锁定件64上,结合孔641被设置在壳体上,通过所述结合突起与结合孔的结合,锁定件64与壳体1结合。如图5所示,沿左右方向,锁定件64位于贯通口171内,对于左右两个突起17来说,锁定件64可起着支撑突起17的作用,防止突起17相向运动而变形或折断;如图8所示,沿前后方向,锁定件64位于出墨部2最前方(出墨口21)的后方,在墨盒100的安装过程中,锁定件64不会对吸墨针与出墨部2的结合造成干涉。
当墨盒100被组装完成时,锁定件64从下面板14向下暴露而可更快的与成像设备结合,沿上下方向,锁定件64位于出墨部2的下方。如图7所示,墨盒100还包括位于第一腔体10a下方的第三腔体10c,所述第三腔体10c不与第一腔体10a/第二腔体10b连通而不容纳墨水;第一腔体10a具有位于下方的底板10a4,沿上下方向,第三腔体10c位于底板10a4与下面板14之间,连接件6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腔体10c中;如图7所示,抵接板114向上延伸的不与底板10a4接触,在抵接板114与底板10a4之间形成第一空间111,连接件63穿过第一空间111,并被抵接板114支撑,因而,连接件63的一部分和锁定件64位于第三腔体10c外部,可实现的,锁定件64和连接件63还可以全部位于第三腔体10c中,此时,连接件63可被设置在第三腔体10c中的其他部件支撑,例如该支撑部件从底板10a4向下延伸形成。
进一步的,墨盒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三腔体10c的第二空间112,连接件63靠近把手61的一侧穿过第二空间112,所述第二空间112提供连接件63沿前后方向运动的空间,当把手61被向后拉动时,连接件63也向后运动,锁定件64被带动绕所述结合孔641转动而解锁,同时,压迫件66发生弹性变形,在所述力被撤销后,压迫件66迫使锁定件64复位。
如图7和图8所示,墨盒100还包括位于第一腔体10a上方的第四腔体10d,所述第四腔体10d不与第一腔体10a/第二腔体10b连通而不容纳墨水;第一腔体10a具有位于上方的顶板10a3,沿上下方向,第四腔体10d位于顶板10a3与上面板13之间。把手组件6还包括与把手61连接的辅助件62,在把手61的运动过程中,所述辅助件62与连接件63共同使得把手61沿预定轨迹运动。
辅助件62被设置成在第四腔体10d中沿前后方向运动,其运动方式可以是滑动,也可以是转动,优选地,辅助件62在第四腔体10d中滑动,更优选地,辅助件62设置有导引柱621,第四腔体10d沿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设置成比辅助件62沿上下方向的尺寸略大或比导引柱621沿上下方向的尺寸略大,用于容纳墨水的第一腔体10a和第二腔体10b的空间可被尽量保留。
现有墨盒中,有在壳体1的上方设置抵接面,利用成像设备中可上下移动的限位件与抵接面结合而将墨盒定位在成像设备内的方式,在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件处于下垂状态,在墨盒100的安装过程中,位于壳体1上方的部件将会与限位件发生碰撞,尤其是当芯片组件5被设置在抵接面前方的情况下,在抵接面与限位件抵接前,芯片组件5可能会与限位件干涉/碰撞,不仅增大了墨盒100的安装阻力,还可能导致芯片组件5被损坏。为此,本实施例中的墨盒100不再采用抵接面与所述限位件抵接的方式定位墨盒,而是采用上述把手组件6对墨盒100进行定位,在墨盒100的安装过程中,限位件与墨盒100的干涉/碰撞次数减少,墨盒100的安装阻力减小,同时,由于锁定件64位于出墨口21附近,即锁定件64靠近出墨口21设置,沿前后方向,锁定件64比芯片组件5在前后方向的中心P1、多个电触点52在前后方向的中心P2和限位件至少之一更靠近出墨口21,具体的,相比于出墨部2与壳体1连接的一端,锁定件64更靠近出墨部2远离壳体1的一端(即出墨口21),沿上下方向,锁定件64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2相对/重合,那么墨盒100位于出墨口21附近的区域被定位的将更稳定,出墨部2可被稳定的保持在成像设备内,相应的,吸墨针与出墨部2的结合也更精确和更稳定,有利于保持墨水供应稳定。
优选地,墨盒100还包括从上表面13向上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限位板131,沿前后方向,限位板131位于芯片组件5的后方,在墨盒100的安装和取出过程中,限位板131可与成像设备中的限位件接触而导引墨盒100;更优选地,沿左右方向,两个限位板131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形成限位槽132,在墨盒100的安装和取出过程中,限位件进入限位槽132,墨盒100的安装和取出过程可更顺利更稳定。
图7示出了第一检测件41和第二检测件42被设置在第面盖1b的情形,可以理解的是,图示的结构并不对本实施例涉及的墨盒构成限制,第一检测件41和第二检测件42还可以被设置在底壳1a上。
把手61被设置在壳体1的后方,沿上下方向,把手61大致位于壳体1的中部位置,如图所示,壳体1的后方设置有与把手61匹配的凹陷部18,所述凹陷部18从壳体1的左方和右方至少之一以及壳体1的后方暴露,优选地,凹陷部18同时从左方、右方和后方暴露,此时,凹陷部18可看作由壳体1的后面板12向前凹陷、左面板15向右凹陷以及有面板16向左凹陷形成,因而,使用者可用手指在左右方向同时捏住把手61,并向后施加拉力。
【实施例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墨盒的部分部件分解状态图。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芯片组件5中芯片/基板51与安装部55的结合方式以及锁定件64的结构。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锁定件64中的结合孔64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孔,结合突起173插入长条孔641中,同时,弹性件66的一端与长条孔641抵接,另一端与结合突起173抵接,当把手61被向后拉动时,锁定件64将绕结合突起173与结合孔641的结合位置转动,同时,弹性件66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得锁定件64的锁定被解除,当施加至把手61的力被撤销时,在弹性件66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锁定件64复位。
在实施例一中,第三腔体10c的前方设置有抵接板114,同时,该抵接板114还起着支撑连接件63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抵接板114被省略,连接件63被设置有定位孔的突出部115支撑。
本实施例中的芯片/基板51通过卡槽配合的方式与安装座55结合。如图9所示,基板51的一侧设置有电触点52,异形部/缺口53被设置在基板51上,用于防止芯片/基板51安装方向错误或安装位置错误,被覆盖区54包围电触点52。安装座55仍然包括上述支撑面551、开口腔552和突起553,所述支撑面551用于支撑基板51,电触点52从开口腔552向上暴露,突起553与缺口53结合,安装座55还包括从支撑面551的左右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555、从侧板555向开口腔552/左右延伸的覆盖部556以及设置在支撑面551前方或后方的安装口554,芯片/基板51可沿前后方向从安装口554向着开口腔552安装,覆盖部556覆盖所述被覆盖区54,芯片/基板51被定位在安装座55中;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芯片/基板51能够与安装座55更快的结合,且在需要对芯片/基板51进行更换时,也能够更快更方便的进行。
所述墨盒100中的大气连通部3在安装过程中打开而实现容纳墨水的腔体与大气流体连通,省却了使用者在使用前需打开墨盒100的大气连通部的步骤,在墨盒100取出过程中,容纳墨水的腔体与大气的流体连通被自动切断,墨水从大气连通部3泄漏的风险被有效阻止,从而,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被有效提升;进一步的,锁定件64被设置在出墨口21附近,沿上下方向,锁定件位于出墨部的下方,且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相对,沿前后方向,相比于出墨部2与壳体1连接的一端,锁定件64更靠近出墨口21,沿上下方向,锁定件64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2重合,因而,出墨部2/出墨口21与吸墨针的结合精度和结合的稳定性均得到提升。

Claims (10)

1.墨盒,可拆卸地沿向前的方向被安装至设置有吸墨针的成像设备,并沿向后的方向被取出,所述墨盒包括壳体、出墨部和锁定件,所述出墨部从壳体向前突出形成,用于与吸墨针结合,以将容纳在壳体内的墨水供应至成像设备,锁定件用于墨盒锁定在成像设备的预定安装位置,
其特征在于,
沿与前后方向相交的上下方向,锁定件位于出墨部的下方,且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出墨部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出墨部的前方末端形成出墨口,吸墨针通过出墨口进入出墨部,沿前后方向,相比于出墨部与壳体连接的一端,锁定件更靠近出墨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把手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把手和锁定件,沿上下方向,连接件位于容纳墨水的腔体下方,把手位于壳体的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用于对墨盒是否安装、墨盒的型号以及墨水余量至少之一进行检测的检测组件,沿上下方向,检测组件位于出墨部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位于容纳墨水的腔体上方的第一检测件和芯片组件,沿前后方向,芯片组件位于第一检测件的后方,沿上下方向,芯片组件位于第一检测件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芯片组件包括与壳体结合的安装座、被安装座支撑的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电触点,基板具有位于所有电触点所限定的最大面积之外的被覆盖区,电触点被所述被覆盖区包围;
基板上设置有异形部,安装座上设置有与异形部配合的突起或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具有开口的膜,电触点通过开口暴露,膜覆盖安装座的至少一部分和被覆盖区,通过对膜进行加热,使得基板被固定在安装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安装座包括支撑面以及从支撑面的左右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从侧板延伸的覆盖部以及设置在支撑面前方或后方的安装口,基板沿前后方向从安装口安装,并被支撑面支撑,覆盖部覆盖所述被覆盖区。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墨盒还包括从壳体向前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所述突起用于在墨盒的安装过程中对墨盒进行导引,沿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均相交的左右方向,出墨部不与突起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设置为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两个突起之间形成贯通口,沿上下方向,出墨部与贯通口相对。
CN202321212182.XU 2022-05-19 2023-05-18 墨盒 Active CN2202623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48209 2022-05-19
CN2022212482096 2022-05-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62394U true CN220262394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17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2182.XU Active CN220262394U (zh) 2022-05-19 2023-05-18 墨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623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04908B1 (en) Liquid container
EP3112171B1 (en) Ink containing device and ink supply device
CN107878035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US10940692B2 (en) Printing-fluid containing device including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adaptor
TW200520978A (en) Liquid container
CN107878034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7878033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CN220262394U (zh) 墨盒
CN216708787U (zh) 墨盒
JP592795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CN216708788U (zh) 墨盒
CN114228344A (zh) 芯片以及具有该芯片的墨盒
CN213974469U (zh) 测绘装置和无人设备
CN113954527A (zh) 墨盒
CN114228343A (zh) 墨盒
CN220180398U (zh) 墨盒
CN217476890U (zh) 墨盒
CN109600997B (zh) 打印流体盒、一组打印流体盒以及包括打印流体盒和打印流体消耗设备的系统
CN217476888U (zh) 墨盒
CN217553499U (zh) 墨盒
CN220500294U (zh) 墨盒
TW201600346A (zh)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CN218343096U (zh) 墨盒
CN217622807U (zh) 墨盒、供墨装置及打印设备
CN215067735U (zh) 碳粉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