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3042U -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3042U
CN220233042U CN202322367305.3U CN202322367305U CN220233042U CN 220233042 U CN220233042 U CN 220233042U CN 202322367305 U CN202322367305 U CN 202322367305U CN 220233042 U CN220233042 U CN 2202330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contact
insulator
contactor
driv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73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军
曹世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730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30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30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30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驱动轴,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动触头,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上并位于肩部的上方;弹簧件,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和驱动轴的肩部之间;和绝缘体,固定在驱动轴上,用于将驱动轴与动触头电隔离开。驱动轴用于驱动动触头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弹簧件用于在动触头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驱动轴的肩部和上端部之间的部分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中,以增大驱动轴与动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在本实用新型中,绝缘体被固定到驱动轴上,不会相对于驱动轴移动,因此,两者之间不会产生摩擦,不会影响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接触性能。

Description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以及包括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通常包括动触头、驱动轴、弹簧件、上绝缘环和下绝缘环。动触头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在驱动轴上。驱动轴用于驱动该动触头从与静触头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弹簧件将动触头浮动地支撑在驱动轴上,用于向动触头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上绝缘环和下绝缘环被组装在一起并被设置在动触头与驱动轴之间,用于将动触头与驱动轴电隔离开。驱动轴穿过下绝缘环的中心孔,下绝缘环与驱动轴的轴肩抵接,弹簧件被套在下绝缘环上。上绝缘环插入动触头中间的通孔中,驱动轴穿过上绝缘环的中心孔。
在现有技术中,在接触器闭合和断开操作过程中,驱动轴与上、下绝缘环之间存在相对滑动和摩擦,上绝缘环的外圆柱面与下绝缘环的内圆柱面之间存在相对滑动和摩擦,弹簧件和下绝缘环之间存在相对滑动和摩擦,限位卡簧和上绝缘环之间存在相对滑动和摩擦,上绝缘环和动触头之间存在相对滑动和摩擦。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总共存在6个摩擦副,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容易导致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发生不导通的不良现象。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动触头(高压系统零件)与驱动轴(低压系统零件)之间沿上绝缘环表面的爬电距离较短,无法满足爬电距离和电隔离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所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驱动轴,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动触头,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所述驱动轴上并位于所述肩部的上方;弹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驱动轴的肩部之间;和绝缘体,固定在所述驱动轴上,用于将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触头电隔离开。所述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所述弹簧件用于在所述动触头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可靠电接触;所述驱动轴的肩部和上端部之间的部分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中,以增大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上端部也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中,使得所述驱动轴的肩部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还包括:绝缘架,固定到所述动触头上,用于驱动辅助触头和用于将所述弹簧件与所述动触头电隔离开,在所述绝缘架和所述动触头上形成有允许所述绝缘体穿过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体呈筒状并从所述驱动轴的肩部的顶面开始连续延伸至所述驱动轴的上端部附近;所述弹簧件套装在所述绝缘体上并且其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绝缘架的底面和所述驱动轴的肩部的顶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上端部从所述绝缘体中外露出,并在所述驱动轴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抵靠在所述绝缘架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将所述动触头限制在预定位置;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与所述绝缘架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上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弹簧件被容纳在所述绝缘体的环形凹槽中;所述弹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触头的底面和所述绝缘体的环形凹槽的内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还包括:绝缘架,固定到所述动触头上,用于驱动辅助触头,在所述绝缘架和所述动触头上形成有允许所述绝缘体穿过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抵靠在所述绝缘架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将所述动触头限制在预定位置;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与所述绝缘架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抵靠在所述动触头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将所述动触头限制在预定位置;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与所述动触头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上形成有支撑台阶,所述弹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触头的底面和所述绝缘体的支撑台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抵靠在所述动触头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将所述动触头限制在预定位置;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与所述动触头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肩部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中,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肩部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中,并且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体的基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环形凸缘部,所述多个环形凸缘部在轴向上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体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所述驱动轴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所述绝缘体和所述驱动轴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壳体;线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绝缘体被固定到驱动轴上,不会相对于驱动轴移动,因此,两者之间不会产生摩擦,不会影响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接触性能。此外,绝缘体还能够增大动触头和驱动轴之间的爬电距离。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处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所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驱动轴,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动触头,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所述驱动轴上并位于所述肩部的上方;弹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驱动轴的肩部之间;和绝缘体,固定在所述驱动轴上,用于将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触头电隔离开。所述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从与静触头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所述弹簧件用于在所述动触头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可靠电接触;所述驱动轴的肩部和上端部之间的部分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中,以增大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触头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壳体;线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中,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和上端部22之间的部分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还包括绝缘架5。绝缘架5被固定到动触头1上,用于驱动辅助触头(未图示)和用于将弹簧件3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在绝缘架5和动触头1上形成有允许绝缘体4穿过的通孔。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呈筒状并从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开始连续延伸至驱动轴2的上端部22附近。弹簧件3套装在绝缘体4上并且其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绝缘架5的底面和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上端部22从绝缘体4中外露出,并在驱动轴2的上端部22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2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绝缘架5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如图3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绝缘架5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第二实施例
图4和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中,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环形凹槽41。弹簧件3被容纳在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中。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触头1的底面和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的内底面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还包括绝缘架5。绝缘架5固定到动触头1上,用于驱动辅助触头(未图示)。在绝缘架5和动触头1上形成有允许绝缘体4穿过的通孔。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4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绝缘架5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如图5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绝缘架5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43,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环形凸缘部43,多个环形凸缘部43在轴向上间隔开。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第三实施例
图6和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中,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环形凹槽41。弹簧件3被容纳在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中。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触头1的底面和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的内底面上。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6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如图7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动触头1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43,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环形凸缘部43,多个环形凸缘部43在轴向上间隔开。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第四实施例
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环形凹槽41。弹簧件3被容纳在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中。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触头1的底面和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的内底面上。
如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8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动触头1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第五实施例
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支撑台阶44。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触头1的底面和绝缘体4的支撑台阶44上。
如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9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动触头1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第六实施例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如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支撑台阶44。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触头1的底面和绝缘体4的支撑台阶44上。
如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10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动触头1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43,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第七实施例
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触头1处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该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1、驱动轴2、弹簧件3和绝缘体4。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驱动轴2上并位于肩部21的上方。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触头1和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绝缘体4固定在驱动轴2上,用于将驱动轴2与动触头1电隔离开。驱动轴2用于驱动前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当动触头1被移动闭合位置时,弹簧件3在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动触头1与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中,以增大驱动轴2与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环形凹槽41。弹簧件3被容纳在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中。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触头1的底面和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的内底面上。
如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如图11所示,当动触头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卡簧6抵靠在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驱动轴2将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当动触头1处于闭合位置时,动触头1相对于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限位卡簧6与动触头1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一个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43,以进一步增大动触头1和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绝缘体4和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线圈和前述接触器动触头组件。静触头固定到壳体。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触头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该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例如,使得辅助触头从断开状态改变成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改变成断开状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这些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轴(2),形成有径向凸起的肩部(21);
动触头(1),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到所述驱动轴(2)上并位于所述肩部(21)的上方;
弹簧件(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触头(1)和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之间;和
绝缘体(4),固定在所述驱动轴(2)上,用于将所述驱动轴(2)与所述动触头(1)电隔离开,
所述驱动轴(2)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与静触头(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触头(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所述弹簧件(3)用于在所述动触头(1)上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以使所述动触头(1)与所述静触头(9)可靠电接触,
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和上端部(22)之间的部分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4)中,以增大所述驱动轴(2)与所述动触头(1)之间的爬电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部(22)也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4)中,使得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以上的部分都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4)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架(5),固定到所述动触头(1)上,用于驱动辅助触头和用于将所述弹簧件(3)与所述动触头(1)电隔离开,
在所述绝缘架(5)和所述动触头(1)上形成有允许所述绝缘体(4)穿过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4)呈筒状并从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开始连续延伸至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部(22)附近;
所述弹簧件(3)套装在所述绝缘体(4)上并且其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绝缘架(5)的底面和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部(22)从所述绝缘体(4)中外露出,并在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部(22)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6)抵靠在所述绝缘架(5)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2)将所述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1)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6)与所述绝缘架(5)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环形凹槽(41),所述弹簧件(3)被容纳在所述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中;
所述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触头(1)的底面和所述绝缘体(4)的环形凹槽(41)的内底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架(5),固定到所述动触头(1)上,用于驱动辅助触头,
在所述绝缘架(5)和所述动触头(1)上形成有允许所述绝缘体(4)穿过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6)抵靠在所述绝缘架(5)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2)将所述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1)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6)与所述绝缘架(5)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6)抵靠在所述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2)将所述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1)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6)与所述动触头(1)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上形成有支撑台阶(44),所述弹簧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触头(1)的底面和所述绝缘体(4)的支撑台阶(44)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限位卡簧(6);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卡簧(6)抵靠在所述动触头(1)的顶面上,以相对于所述驱动轴(2)将所述动触头(1)限制在预定位置;
当所述动触头(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动触头(1)相对于所述限位卡簧(6)轴向移动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限位卡簧(6)与所述动触头(1)间隔开所述预定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中,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动触头(1)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43),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动触头(1)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1)的顶面和外周面被完全包裹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中,并且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环形凸缘部(43),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动触头(1)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的爬电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4)的基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环形凸缘部(43),所述多个环形凸缘部(43)在轴向上间隔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4)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所述驱动轴(2)上的一体式注塑件,使得所述绝缘体(4)和所述驱动轴(2)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17.一种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
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
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
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18.一种带辅助触头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基座,设置到所述壳体上;
磁路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中;
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磁路组件中;
静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
辅助触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中;和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磁路组件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触头(1)和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同时驱动所述辅助触头改变其接触状态。
CN202322367305.3U 2023-08-31 2023-08-31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Active CN2202330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7305.3U CN220233042U (zh) 2023-08-31 2023-08-31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7305.3U CN220233042U (zh) 2023-08-31 2023-08-31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3042U true CN220233042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81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7305.3U Active CN220233042U (zh) 2023-08-31 2023-08-31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30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72627B1 (ko) 전자 개폐기의 가동접점 조립체
EP326443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442331B1 (en) Magnetic switch
EP289973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170345602A1 (en) Temperature-sensitive pellet type thermal fuse
CN102117717A (zh) 密封箱式磁力开关
US1183069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US20220406544A1 (en)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220233042U (zh)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US5283406A (en) Switch with moveable carrier and moveable contacts attached thereto
JPH1118353A (ja) 小型モータ
KR20240012330A (ko) 가동 접촉 모듈, 가동 접촉 조립체, 가동 접촉 디바이스및 접촉기
CN217009071U (zh) 接触器线圈组件和接触器
CN220553393U (zh)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18631836U (zh)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18299710U (zh) 接触器
US4492833A (en) Door jamb switch
CN107871643B (zh) 一种采用铆接动铁芯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19017539U (zh)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20731403U (zh) 一种新型真空断路器
CN117766340A (zh) 用于接触器的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19998120U (zh) 接触器
CN217903023U (zh) 接触器动触头模块、动触头组件、动触头装置和接触器
CN218996625U (zh) 继电器及其推杆机构
CN116936305A (zh) 一种衔铁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