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393U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3393U
CN220553393U CN202322267237.3U CN202322267237U CN220553393U CN 220553393 U CN220553393 U CN 220553393U CN 202322267237 U CN202322267237 U CN 202322267237U CN 220553393 U CN220553393 U CN 220553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terminal
elastic member
terminal
contacto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672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宁
陈海林
马库斯·古特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lian Austria LLC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lian Austria LLC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lian Austria LLC,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lian Austria LLC
Priority to CN20232226723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3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3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3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与动端子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该动端子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的底部和驱动轴之间,用于向动端子提供主接触压力;和辅助弹性件,被设置在动端子和驱动轴之间。当动端子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的底部和驱动轴之间,用于向动端子提供辅助接触压力;当动端子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弹性件未被轴向压缩。在本实用新型中,主弹性件和辅助弹性件同时向动端子施加接触压力,减小了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了接触器抗短路电流能力,并且辅助弹性件不会影响接触器的正常吸合。

Description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以及包括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抗短路电流能力是直流接触器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当短路电流流经接触器的动端子和静端子时,将在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如果闭合的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不足以抵抗此电动斥力,动端子和静端子会分开并产生强电弧,最终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在增加抗短路电流能力方面,有些生产厂家利用短路电流经过接触器的动端子时会在动端子周围产生磁场的特性,增加环绕着动端子的铁磁零件,该铁磁部件产生的电磁吸力方向与短路电流在动端子上产生的电动斥力相反,抵消部分电动斥力,以提升接触器的抗短路电流能力。但是,现有的这种抗短路电流方案存在结构复杂,难以安装和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与所述动端子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端子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主接触压力;和辅助弹性件,被设置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驱动轴之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辅助接触压力;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未被轴向压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凸缘部,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支撑在所述凸缘部上,所述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的凸缘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弹性件包括:主体部;和悬臂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主体部被轴向支撑在所述凸缘部上,所述主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动端子上。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悬臂部的末端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悬臂部与所述侧壁的上边缘相连并相对于所述侧壁倾斜延伸;所述主体部的底壁抵靠在所述驱动轴的凸缘部上,所述主弹性件的下端抵靠在所述主体部的底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上端可移动地穿过所述动端子,并在所述驱动轴的上端上安装有限位件;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轴向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顶部上,以限制所述动端子的位置;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动端子分隔开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的上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槽,所述限位件为卡环,所述卡环被卡持在所述驱动轴的卡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绝缘体,所述驱动轴的上端被固定到所述绝缘体中。所述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绝缘体之间,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支撑在所述绝缘体上;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绝缘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弹性件包括:主体部;和悬臂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主体部被轴向支撑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主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绝缘体上。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悬臂部的末端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包括支撑在所述绝缘体的顶面上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悬臂部与所述侧壁的上边缘相连并相对于所述侧壁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主体部的底壁上形成有允许所述主弹性件穿过的开口,在所述绝缘体的顶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主弹性件的凹槽;所述主弹性件穿过所述主体部的底壁,并且所述主弹性件的下端被支撑在所述绝缘体的凹槽的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主弹性件和所述辅助弹性件分别为螺旋弹簧,并且所述辅助弹性件设置在所述主弹性件的内部;在所述绝缘体的顶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主弹性件和辅助弹性件的凹槽,所述主弹性件和所述辅助弹性件的下端被支撑在所述绝缘体的凹槽的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顶板;和一对侧板,与所述顶板相连。所述限位件的一对侧板的下部被固定到所述绝缘体,所述动端子和所述辅助弹性件被容纳在所述限位件中。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的顶板轴向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顶部上,以限制所述动端子的位置;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限位件的顶板与所述动端子分隔开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体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限位件上的注塑件,使得所述驱动轴、所述限位件和所述绝缘体被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与所述动端子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端子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主接触压力;和辅助弹性件,被保持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主弹性件的顶部之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辅助接触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上形成有肩部,所述肩部适于抵靠在所述辅助弹性件的底部上;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的肩部之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与所述驱动轴的肩部不接触并在轴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主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辅助弹性件为碟簧,所述辅助弹性件具有底部开口和顶部开口,并且所述顶部开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底部开口;所述辅助弹性件的顶部开口的边缘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面上,所述辅助弹性件的底部抵靠在所述主弹性件的顶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凸缘部,所述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辅助弹性件或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的凸缘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垫圈,被支撑在所述驱动轴的凸缘部上且其直径大于所述凸缘部,所述主弹性件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抵靠在所述辅助弹性件的底部和所述垫圈的顶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上端可移动地穿过所述动端子,并在所述驱动轴的上端上安装有限位件;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轴向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顶部上,以限制所述动端子的位置;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动端子分隔开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的上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槽,所述限位件为卡环,所述卡环被卡持在所述驱动轴的卡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辅助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主弹性件,使得在相同的轴向压力的作用下所述辅助弹性件的轴向压缩量小于所述主弹性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包括:壳体;静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中;线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端子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主弹性件和辅助弹性件同时向动端子施加接触压力,减小了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了接触器抗短路电流能力,并且辅助弹性件不会影响接触器的正常吸合。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辅助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辅助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与所述动端子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端子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主接触压力;和辅助弹性件,被设置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驱动轴之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辅助接触压力;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未被轴向压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所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与所述动端子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端子从与静端子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主接触压力;和辅助弹性件,被保持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主弹性件的顶部之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提供辅助接触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所述接触器包括:壳体;静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中;线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端子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第一实施例
图1-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中,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1、驱动轴2、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驱动轴2与动端子1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前述动端子1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动端子1提供主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4被设置在动端子1和驱动轴2之间。
如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动端子1提供辅助接触压力。如图2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未被轴向压缩且与动端子1不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驱动轴2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凸缘部21,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支撑在凸缘部21上,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之间。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弹性件3可以为螺旋弹簧。辅助弹性件4包括主体部40和悬臂部43。悬臂部43与主体部40相连。主体部40被轴向支撑在凸缘部21上,主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主体部40和动端子1上。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悬臂部43的末端抵靠在动端子1的底部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体部40包括底壁41和与底壁41相连的侧壁42。悬臂部43与侧壁42的上边缘相连并相对于侧壁42倾斜延伸。主体部40的底壁41抵靠在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上,主弹性件3的下端抵靠在主体部40的底壁41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上端可移动地穿过动端子1,并在驱动轴2的上端上安装有限位件5。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件5轴向抵靠在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动端子1的位置。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限位件5与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驱动轴2的上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槽22,限位件5为卡环,卡环被卡持在驱动轴2的卡槽22中。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未图示)、静端子9、线圈(未图示)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静端子9固定到壳体中。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端子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第二实施例
图4-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中,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辅助弹性件4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1、驱动轴2、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驱动轴2与动端子1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前述动端子1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动端子1提供主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4被设置在动端子1和驱动轴2之间。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绝缘体6。驱动轴2的上端被固定到绝缘体6中。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和绝缘体6之间,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支撑在绝缘体6上。如图5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和绝缘体6之间。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弹性件3可以为螺旋弹簧。辅助弹性件4包括:主体部40和悬臂部43。悬臂部43与主体部40相连。主体部40被轴向支撑在绝缘体6上,主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动端子1和绝缘体6上。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悬臂部43的末端抵靠在动端子1的底部上。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体部40包括支撑在绝缘体6的顶面上的底壁41和与底壁41相连的侧壁42,悬臂部43与侧壁42的上边缘相连并相对于侧壁42倾斜延伸。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主体部40的底壁41上形成有允许主弹性件3穿过的开口44,在绝缘体6的顶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主弹性件3的凹槽61。主弹性件3穿过主体部40的底壁41,并且主弹性件3的下端被支撑在绝缘体6的凹槽61的底面上。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限位件5,限位件5包括:顶板51和一对侧板52。一对侧板52与顶板51相连。限位件5的一对侧板52的下部被固定到绝缘体6,动端子1和辅助弹性件4被容纳在限位件5中。如图4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件5的顶板51轴向抵靠在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动端子1的位置。如图5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限位件5的顶板51与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6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和限位件5上的注塑件,使得驱动轴2、限位件5和绝缘体6被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未图示)、静端子9、线圈(未图示)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静端子9固定到壳体中。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端子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第三实施例
图7-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中,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1、驱动轴2、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驱动轴2与动端子1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前述动端子1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动端子1提供主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4被设置在动端子1和驱动轴2之间。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绝缘体6。驱动轴2的上端被固定到绝缘体6中。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和绝缘体6之间,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支撑在绝缘体6上。如图8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和绝缘体6之间。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分别为螺旋弹簧。辅助弹性件4设置在主弹性件3的内部。在绝缘体6的顶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的凹槽61,主弹性件3的下端被支撑在绝缘体6的凹槽61的底面上,辅助弹性件4的被限定在动端子1和绝缘体6的凹槽61的底面之间的空间内。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限位件5,限位件5包括:顶板51和一对侧板52。一对侧板52与顶板51相连。限位件5的一对侧板52的下部被固定到绝缘体6,动端子1被容纳在限位件5中。如图7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件5的顶板51轴向抵靠在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动端子1的位置。如图8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限位件5的顶板51与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6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驱动轴2和限位件5上的注塑件,使得驱动轴2、限位件5和绝缘体6被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未图示)、静端子9、线圈(未图示)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静端子9固定到壳体中。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端子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第四实施例
图9-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中,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辅助弹性件4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1、驱动轴2、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驱动轴2与动端子1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前述动端子1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和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动端子1提供主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4可以被保持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肩部23之间或者被保持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主弹性件3的顶部之间。如图10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动端子1提供辅助接触压力。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驱动轴2上形成有肩部23,该肩部23适于抵靠在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上。如图10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肩部23之间。如图9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与驱动轴2的肩部23不接触并在轴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弹性件3为螺旋弹簧,辅助弹性件4为碟簧。辅助弹性件4具有底部开口和顶部开口,并且顶部开口的直径大于底部开口。辅助弹性件4的顶部开口的边缘抵靠在动端子1的底面上,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抵靠在主弹性件3的顶部上或者驱动轴2的肩部23上。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驱动轴2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凸缘部21,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辅助弹性件4或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之间。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垫圈7,垫圈7被支撑在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上且其直径大于凸缘部21。主弹性件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抵靠在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和垫圈7的顶面上或者分别抵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垫圈7的顶面上。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2的上端可移动地穿过动端子1,并在驱动轴2的上端上安装有限位件5。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限位件5轴向抵靠在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动端子1的位置。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限位件5与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驱动轴2的上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槽22,限位件5为卡环,卡环被卡持在驱动轴2的卡槽22中。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辅助弹性件4的弹性系数大于主弹性件3,使得在相同的轴向压力的作用下辅助弹性件4的轴向压缩量小于主弹性件3。因此,如图9所示,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的轴向压缩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9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例如,当主弹性件3的尺寸较大时,辅助弹性件4可以位于主弹性件3的内部并且与主弹性件3不接触。此时,辅助弹性件4被支撑在驱动轴2的肩部23上,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之间。当动端子1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肩部23之间。当动端子1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弹性件4被限制在动端子1的底部和驱动轴2的肩部23之间的空间内。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壳体(未图示)、静端子9、线圈(未图示)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静端子9固定到壳体中。线圈安装在壳体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当线圈通电时,驱动轴2在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动端子1从断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这些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端子(1);
驱动轴(2),与所述动端子(1)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端子(1)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1)提供主接触压力;和
辅助弹性件(4),被设置在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1)提供辅助接触压力,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4)未被轴向压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2)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凸缘部(21),所述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支撑在所述凸缘部(21)上,所述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弹性件(4)包括:
主体部(40);和
悬臂部(43),与所述主体部(40)相连,
所述主体部(40)被轴向支撑在所述凸缘部(21)上,所述主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主体部(40)和所述动端子(1)上,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悬臂部(43)的末端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40)包括底壁(41)和与所述底壁(41)相连的侧壁(42),所述悬臂部(43)与所述侧壁(42)的上边缘相连并相对于所述侧壁(42)倾斜延伸;
所述主体部(40)的底壁(41)抵靠在所述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上,所述主弹性件(3)的下端抵靠在所述主体部(40)的底壁(41)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可移动地穿过所述动端子(1),并在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上安装有限位件(5);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5)轴向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所述动端子(1)的位置;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限位件(5)与所述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槽(22),所述限位件(5)为卡环,所述卡环被卡持在所述驱动轴(2)的卡槽(22)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体(6),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被固定到所述绝缘体(6)中,
所述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绝缘体(6)之间,所述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支撑在所述绝缘体(6)上,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4)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绝缘体(6)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弹性件(4)包括:
主体部(40);和
悬臂部(43),与所述主体部(40)相连,
所述主体部(40)被轴向支撑在所述绝缘体(6)上,所述主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绝缘体(6)上,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悬臂部(43)的末端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40)包括支撑在所述绝缘体(6)的顶面上的底壁(41)和与所述底壁(41)相连的侧壁(42),所述悬臂部(43)与所述侧壁(42)的上边缘相连并相对于所述侧壁(42)倾斜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40)的底壁(41)上形成有允许所述主弹性件(3)穿过的开口(44),在所述绝缘体(6)的顶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主弹性件(3)的凹槽(61);
所述主弹性件(3)穿过所述主体部(40)的底壁(41),并且所述主弹性件(3)的下端被支撑在所述绝缘体(6)的凹槽(61)的底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弹性件(3)和所述辅助弹性件(4)分别为螺旋弹簧,并且所述辅助弹性件(4)设置在所述主弹性件(3)的内部;
在所述绝缘体(6)的顶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主弹性件(3)和辅助弹性件(4)的凹槽(61),所述主弹性件(3)和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下端被支撑在所述绝缘体(6)的凹槽(61)的底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件(5),包括:
顶板(51);和
一对侧板(52),与所述顶板(51)相连,
所述限位件(5)的一对侧板(52)的下部被固定到所述绝缘体(6),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辅助弹性件(4)被容纳在所述限位件(5)中,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5)的顶板(51)轴向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所述动端子(1)的位置;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限位件(5)的顶板(51)与所述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6)为通过嵌入注塑工艺被直接成型在所述驱动轴(2)和所述限位件(5)上的注塑件,使得所述驱动轴(2)、所述限位件(5)和所述绝缘体(6)被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14.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端子(1);
驱动轴(2),与所述动端子(1)可移动地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动端子(1)从与静端子(9)电分离的断开位置移动到与静端子(9)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1)提供主接触压力;和
辅助弹性件(4),被保持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和所述主弹性件(3)的顶部之间,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2)之间,用于向所述动端子(1)提供辅助接触压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2)上形成有肩部(23),所述肩部(23)适于抵靠在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上;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4)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3)之间;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辅助弹性件(4)与所述驱动轴(2)的肩部(23)不接触并在轴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弹性件(3)为螺旋弹簧,所述辅助弹性件(4)为碟簧,所述辅助弹性件(4)具有底部开口和顶部开口,并且所述顶部开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底部开口;
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顶部开口的边缘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面上,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抵靠在所述主弹性件(3)的顶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2)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凸缘部(21),所述主弹性件(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和所述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垫圈(7),被支撑在所述驱动轴(2)的凸缘部(21)上且其直径大于所述凸缘部(21),
所述主弹性件(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抵靠在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底部和所述垫圈(7)的顶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可移动地穿过所述动端子(1),并在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上安装有限位件(5);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5)轴向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顶部上,以限制所述动端子(1)的位置;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限位件(5)与所述动端子(1)分隔开预定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2)的上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槽(22),所述限位件(5)为卡环,所述卡环被卡持在所述驱动轴(2)的卡槽(22)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主弹性件(3),使得在相同的轴向压力的作用下所述辅助弹性件(4)的轴向压缩量小于所述主弹性件(3)。
22.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静端子,固定到所述壳体中;
线圈,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和
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2)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动端子(1)从所述断开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CN202322267237.3U 2023-08-22 2023-08-22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Active CN220553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7237.3U CN220553393U (zh) 2023-08-22 2023-08-22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7237.3U CN220553393U (zh) 2023-08-22 2023-08-22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3393U true CN220553393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10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67237.3U Active CN220553393U (zh) 2023-08-22 2023-08-22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33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92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072627B1 (ko) 전자 개폐기의 가동접점 조립체
EP2442331B1 (en) Magnetic switch
EP171310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83069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US8653915B2 (en) Electrical contactor
WO2021169949A1 (zh) 触头装置及电磁开关
JP4281251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20553393U (zh)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114093718A (zh) 一种能够提升初始电磁吸力的磁路部分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WO2019207394A1 (en)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 having movable contact and dampener
CN115692107A (zh) 一种快速响应分断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0233042U (zh)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US8456261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113823529A (zh) 一种初始电磁吸力增强的磁路部分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5869154U (zh) 能够提升初始电磁吸力的磁路部分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8461355B (zh) 一种带微动开关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5803839A (zh) 触头装置、电磁开关、车载充电机及新能源汽车
CN218826875U (zh) 一种快速响应分断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3948338B (zh) 一种陶瓷直流接触器的辅助开关装置及接触器
CN218299710U (zh) 接触器
CN218385044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9144078U (zh) 用于接触器的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20691929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998120U (zh) 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