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1836U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31836U CN218631836U CN202222710207.0U CN202222710207U CN218631836U CN 218631836 U CN218631836 U CN 218631836U CN 202222710207 U CN202222710207 U CN 202222710207U CN 218631836 U CN218631836 U CN 2186318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movable terminal
- movable
- contactor
- drive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穿过动端子且能相对于动端子移动;弹簧,套装在驱动轴上,用于将动端子浮动地支撑在驱动轴上;和限位件,安装到驱动轴的端部上,用于防止动端子与驱动轴脱离。动端子能够相对于驱动轴在与驱动轴的轴线不垂直的第一姿态和与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第二姿态之间运动;当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动端子在弹簧的顶推下抵靠在限位件上且处于第一姿态;在动端子与静端子接触的过程中,动端子在静端子的顶推下从第一姿态逐渐运动至第二姿态。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相对运动撕开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熔焊点,提高了接触器的抗熔焊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以及包括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接触器通常包括一对静端子、一个动端子、驱动轴、弹簧和卡环。驱动轴穿过动端子且能够相对于动端子轴向移动。弹簧的一端抵靠在驱动轴上的定位台阶上,另一端抵靠在动端子的底面上。卡环卡持在驱动轴的端部上,用于防止动端子与驱动轴脱离。动端子适于在与一对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和与一对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当动端子处于断开位置时,动端子在弹簧的顶推下抵靠在卡环上。当动端子处于闭合位置时,动端子在一对静端子的顶推下压缩弹簧,以与一对静端子可靠电接触。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动端子和静端子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中,动端子始终处于与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姿态,即动端子的接触面始终处于与静端子的底面平行的状态。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从动端子与静端子刚接触到驱动轴完成超行程的过程中,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出现熔焊,动端子和静端子就难以分离,从而降低了接触器载流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穿过所述动端子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动端子移动;弹簧,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用于将所述动端子浮动地支撑在所述驱动轴上;和限位件,安装到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用于防止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所述动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在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不垂直的第一姿态和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第二姿态之间运动;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端子在所述弹簧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限位件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在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静端子接触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在所述静端子的顶推下从所述第一姿态逐渐运动至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动端子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且其两端分别具有适于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电接触的接触面;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接触面倾斜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接触面平行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以贴靠在所述静端子的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动端子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所述动端子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不垂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动端子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动端子的宽度方向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倾斜预定角度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轴线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垂直;当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预定角度θ大于零度且小于15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时,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静端子之间的接触力为零且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静端子之间的接触力大于零且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平行并贴靠在所述静端子的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动端子从所述初始接触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从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平行的平行状态;在所述动端子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初始接触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从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平行的平行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动端子的顶面上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动端子的两端之间且处于所述动端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凸起抵靠在所述限位件的底面上,使得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定位台阶,所述弹簧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和所述定位台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垫圈,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支撑在所述定位台阶上,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端子的底面和所述第一垫圈的顶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包括:卡环,卡持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的卡槽中;和限位板,安装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并抵靠在所述卡环的底面上。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端子在所述弹簧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限位板的底面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绝缘架,用于将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驱动轴电隔离开,所述动端子被固定到所述绝缘架,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绝缘架和所述动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动端子和所述绝缘架以嵌入注塑方式被注塑成一体件,其中,所述动端子为嵌入件,所述绝缘架为注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架包括包裹在所述动端子上的主体部,所述动端子的两端从所述绝缘架中外露出以与所述静端子电接触;在所述绝缘架的主体部的顶面或所述限位件的底面上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处于所述动端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凸起抵靠在所述限位件的底面或所述绝缘架的主体部的顶面上,使得所述动端子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定位台阶,所述弹簧被轴向压缩在所述绝缘架的主体部和所述驱动轴的定位台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垫圈,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支撑在所述定位台阶上;和第二垫圈,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被所述弹簧顶靠在所述绝缘架的主体部的底面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第一垫圈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垫圈的底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包括卡环,所述卡环卡持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的卡槽中。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绝缘架的主体部在所述弹簧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卡环的底面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架还包括第一隔离墙,所述第一隔离墙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方;所述第一隔离墙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和所述卡持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的卡环被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中,以增加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和所述卡环到所述动端子的两端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架还包括第二隔离墙,所述第二隔离墙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方;所述第二隔离墙围成第二容纳腔,所述驱动轴的一部分、所述弹簧、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被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腔中,以增加所述驱动轴的一部分、所述弹簧、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到所述动端子的两端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一对静端子;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所述动端子适于桥接在所述一对静端子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动端子的两端分别具有适于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电接触的接触面;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时,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静端子之间的接触力为零且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预定角度θ;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所述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静端子之间的接触力大于零且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平行并贴靠在所述静端子的底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动端子从所述初始接触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从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平行的平行状态;在所述动端子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初始接触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的接触面从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平行的平行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的底面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从动端子与静端子刚接触到驱动轴完成超行程的过程中,动端子会相对于静端子从与静端子的底面倾斜的姿态运动到与静端子的底面平行的姿态。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相对运动撕开动端子和静端子之间的熔焊点,提高了接触器的载流能力,使得接触器能够抵抗较大的冲击电流。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一对静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一对静端子的从动端子的宽度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从动端子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静端子的从动端子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
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动端子和静端子的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
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动端子和静端子的剖视图,其中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一对静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1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包括:动端子;驱动轴,穿过所述动端子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动端子移动;弹簧,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用于将所述动端子浮动地支撑在所述驱动轴上;和限位件,安装到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用于防止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所述动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在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不垂直的第一姿态和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第二姿态之间运动;当所述动端子处于与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端子在所述弹簧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限位件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在所述动端子与所述静端子接触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在所述静端子的顶推下从所述第一姿态逐渐运动至所述第二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一对静端子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所述动端子适于桥接在所述一对静端子之间。
图1至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其中,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和一对静端子2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和一对静端子2的从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轴向剖视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分解示意图;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从动端子1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和静端子2的从动端子1的长度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图7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动端子1和静端子2的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图8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动端子1和静端子2的剖视图,其中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电接触的闭合位置。
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该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包括:动端子1、驱动轴11、弹簧13和限位件。驱动轴11穿过动端子1且能够相对于动端子1移动。弹簧13套装在驱动轴11上,用于将动端子1浮动地支撑在驱动轴11上。限位件安装到驱动轴11的端部上,用于防止动端子1与驱动轴11脱离。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动端子1能够相对于驱动轴11在与驱动轴11的轴线不垂直的第一姿态(图5至图7所示的姿态)和与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的第二姿态(图8所示的姿态)之间运动。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动端子1在弹簧13的顶推下抵靠在限位件上且处于第一姿态。在动端子1与静端子2接触的过程中(即从动端子1与静端子2刚接触到驱动轴11继续朝上运动完成超行程),动端子1在静端子2的顶推下从第一姿态逐渐运动至第二姿态。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动端子1和静端子2之间的相对运动撕开动端子1和静端子2之间的熔焊点,提高了接触器的载流能力,使得接触器能够抵抗较大的冲击电流。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动端子1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且其两端分别具有适于与静端子2的底面2a电接触的接触面1a。
如图5至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第一姿态时,接触面1a倾斜于静端子2的底面2a。
如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第二姿态时,接触面1a平行于静端子2的底面2a,以贴靠在静端子2的底面2a上。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第一姿态时,动端子1的长度方向与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与驱动轴11的轴线不垂直。当动端子1处于第二姿态时,动端子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与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第一姿态时,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相对于与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倾斜预定角度θ。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轴11的轴线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垂直。当动端子1处于第一姿态时,动端子1的接触面1a相对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述预定角度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例如,预定角度θ可以大于零度且小于90度、或者大于零度且小于45度、或者大于零度且小于30度或者大于零度且小于15度。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时,动端子1与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为零且动端子1的接触面1a相对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动端子1与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大于零且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并贴靠在静端子2的底面2a上。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动端子1被移动到与静端子2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之后,驱动轴11相对于动端子1继续朝上运动以完成超行程,此时动端子1会朝下压缩弹簧13,弹簧13的压缩量等于驱动轴11的超行程,以在动端子1与静端子2之间施加预定的接触力。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动端子1从初始接触位置向闭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逐渐运动至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动端子1从闭合位置向初始接触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逐渐运动至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动端子1的顶面上形成有凸起1b,凸起1b位于动端子1的两端之间且处于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凸起1b抵靠在限位件的底面上,使得动端子1处于第一姿态。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驱动轴1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定位台阶112,弹簧13被轴向压缩在动端子1和定位台阶112之间。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还包括第一垫圈12,第一垫圈12套装在驱动轴11上并支撑在定位台阶112上。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动端子1的底面和第一垫圈12的顶面上。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包括:卡环14和限位板15。卡环14卡持在驱动轴11的端部上的卡槽114中。限位板15安装在驱动轴11的端部上并抵靠在卡环14的底面上。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动端子1在弹簧13的顶推下抵靠在限位板15的底面上且处于第一姿态。
图9至图1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中,图9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和一对静端子2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轴向剖视图;图1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分解示意图。
与图1至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相比,图9至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区别主要在于提供了一个绝缘架16。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还包括绝缘架16,该绝缘架16用于将动端子1和驱动轴11电隔离开。动端子1被固定到绝缘架16,驱动轴11穿过绝缘架16和动端子1。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动端子1和绝缘架16以嵌入注塑方式被注塑成一体件,其中,动端子1为嵌入件,绝缘架16为注塑件。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绝缘架16包括包裹在动端子1上的主体部160,动端子1的两端从绝缘架16中外露出以与静端子2电接触。在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的顶面上形成有凸起16b,凸起16b处于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参见图1-8)时,凸起16b抵靠在限位件(图中的卡环14)的底面上,使得动端子1处于前述第一姿态。
但是,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凸起16b可以形成在限位件(图中的卡环14)的底面上。此时,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参见图1-8)时,凸起16b抵靠在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的顶面上,使得动端子1处于前述第一姿态。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在驱动轴1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定位台阶112,弹簧13被轴向压缩在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和驱动轴11的定位台阶112之间。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还包括:第一垫圈12和第二垫圈17。第一垫圈12套装在驱动轴11上并支撑在定位台阶112上。第二垫圈17套装在驱动轴11上并被弹簧13顶靠在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的底面上。弹簧1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垫圈12的顶面和第二垫圈17的底面之间。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前述限位件包括卡环14,卡环14卡持在驱动轴11的端部上的卡槽114中。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在弹簧13的顶推下抵靠在卡环14的底面上且处于第一姿态。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绝缘架16还包括第一隔离墙161,第一隔离墙161与主体部160相连并位于主体部160的上方。第一隔离墙161围成第一容纳腔161a,驱动轴11的端部和卡持在驱动轴11的端部上的卡环14被容纳在第一容纳腔161a中,以增加驱动轴11的端部和卡环14到动端子1的两端的爬电距离。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绝缘架16还包括第二隔离墙162,第二隔离墙162与主体部160相连并位于主体部160的下方。第二隔离墙162围成第二容纳腔162a,驱动轴11的一部分、弹簧13、第一垫圈12和第二垫圈17被容纳在第二容纳腔162a中,以增加驱动轴11的一部分、弹簧13、第一垫圈12和第二垫圈17到动端子1的两端的爬电距离。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一对静端子2和前述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的动端子1适于桥接在一对静端子2之间。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动端子1的两端分别具有适于与静端子2的底面2a电接触的接触面1a。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时,动端子1与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为零且动端子1的接触面1a相对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当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动端子1与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大于零且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并贴靠在静端子2的底面2a上。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动端子1从初始接触位置向闭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逐渐运动至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在动端子1从闭合位置向初始接触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逐渐运动至与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这些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端子(1);
驱动轴(11),穿过所述动端子(1)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动端子(1)移动;
弹簧(13),套装在所述驱动轴(11)上,用于将所述动端子(1)浮动地支撑在所述驱动轴(11)上;和
限位件,安装到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上,用于防止所述动端子(1)与所述驱动轴(11)脱离,
所述动端子(1)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轴(11)在与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不垂直的第一姿态和与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的第二姿态之间运动,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端子(1)在所述弹簧(13)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限位件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在所述动端子(1)与所述静端子(2)接触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1)在所述静端子(2)的顶推下从所述第一姿态逐渐运动至所述第二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端子(1)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且其两端分别具有适于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电接触的接触面(1a);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接触面(1a)倾斜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接触面(1a)平行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以贴靠在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动端子(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所述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不垂直;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动端子(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与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倾斜预定角度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11)的轴线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垂直;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相对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角度θ大于零度且小于15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时,所述动端子(1)与所述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为零且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相对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所述动端子(1)与所述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大于零且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并贴靠在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端子(1)从所述初始接触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
在所述动端子(1)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初始接触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所述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端子(1)的顶面上形成有凸起(1b),所述凸起(1b)位于所述动端子(1)的两端之间且处于所述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凸起(1b)抵靠在所述限位件的底面上,使得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1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定位台阶(112),所述弹簧(1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定位台阶(11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垫圈(12),套装在所述驱动轴(11)上并支撑在所述定位台阶(112)上,
所述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动端子(1)的底面和所述第一垫圈(12)的顶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包括:
卡环(14),卡持在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上的卡槽(114)中;和
限位板(15),安装在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上并抵靠在所述卡环(14)的底面上,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端子(1)在所述弹簧(13)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限位板(15)的底面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架(16),用于将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驱动轴(11)电隔离开,
所述动端子(1)被固定到所述绝缘架(16),所述驱动轴(11)穿过所述绝缘架(16)和所述动端子(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端子(1)和所述绝缘架(16)以嵌入注塑方式被注塑成一体件,其中,所述动端子(1)为嵌入件,所述绝缘架(16)为注塑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架(16)包括包裹在所述动端子(1)上的主体部(160),所述动端子(1)的两端从所述绝缘架(16)中外露出以与所述静端子(2)电接触;
在所述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的顶面或所述限位件的底面上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处于所述动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凸起抵靠在所述限位件的底面或所述主体部(160)的顶面上,使得所述动端子(1)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1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径向凸起的定位台阶(112),所述弹簧(13)被轴向压缩在所述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和所述驱动轴(11)的定位台阶(112)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垫圈(12),套装在所述驱动轴(11)上并支撑在所述定位台阶(112)上;和
第二垫圈(17),套装在所述驱动轴(11)上并被所述弹簧(13)顶靠在所述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的底面上,
所述弹簧(1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第一垫圈(12)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垫圈(17)的底面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包括卡环(14),所述卡环(14)卡持在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上的卡槽(114)中,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分离的断开位置时,所述绝缘架(16)的主体部(160)在所述弹簧(13)的顶推下抵靠在所述卡环(14)的底面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架(16)还包括第一隔离墙(161),所述第一隔离墙(161)与所述主体部(160)相连并位于所述主体部(160)的上方;
所述第一隔离墙(161)围成第一容纳腔(161a),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和所述卡持在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上的卡环(14)被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61a)中,以增加所述驱动轴(11)的端部和所述卡环(14)到所述动端子(1)的两端的爬电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架(16)还包括第二隔离墙(162),所述第二隔离墙(162)与所述主体部(160)相连并位于所述主体部(160)的下方;
所述第二隔离墙(162)围成第二容纳腔(162a),所述驱动轴(11)的一部分、所述弹簧(13)、所述第一垫圈(12)和所述第二垫圈(17)被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腔(162a)中,以增加所述驱动轴(11)的一部分、所述弹簧(13)、所述第一垫圈(12)和所述第二垫圈(17)到所述动端子(1)的两端的爬电距离。
2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静端子(2);和
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动端子组件(10),所述动端子(1)适于桥接在所述一对静端子(2)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端子(1)的两端分别具有适于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电接触的接触面(1a);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刚接触的初始接触位置时,所述动端子(1)与所述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为零且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相对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
当所述动端子(1)处于与所述静端子(2)电接触的闭合位置时,所述动端子(1)与所述静端子(2)之间的接触力大于零且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并贴靠在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端子(1)从所述初始接触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
在所述动端子(1)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初始接触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动端子(1)的接触面(1a)从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平行的平行状态逐渐运动至与所述静端子(2)的底面(2a)倾斜预定角度θ的倾斜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10207.0U CN218631836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10207.0U CN218631836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31836U true CN218631836U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6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10207.0U Active CN218631836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31836U (zh) |
-
2022
- 2022-10-14 CN CN202222710207.0U patent/CN2186318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72627B1 (ko) | 전자 개폐기의 가동접점 조립체 | |
KR940016989A (ko) | 내외 안테나 스위치 콘넥터 | |
US4816626A (en) | Slide switch | |
US4463233A (en) | Push switch having a drive member formed unitarily with the housing | |
CN218631836U (zh)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
CN114050434A (zh) | 一种用于充电枪的开关结构,充电枪及充电装置 | |
JP3067588B2 (ja) | ブレーカスイッチ | |
KR101685604B1 (ko) | 동축 커넥터 및 그 조립방법 | |
CN110994298B (zh) | 同轴开关 | |
CN117936322A (zh)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
CN117476408A (zh) | 接触器动触头模块、动触头组件、动触头装置和接触器 | |
CN220233042U (zh) |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 |
CN219144078U (zh) | 用于接触器的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
CN110970775B (zh) | 同轴开关 | |
CN221651414U (zh) |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 |
CN208272215U (zh) | 电气连接器 | |
CN114694994A (zh) | 一种夹子滑动式微动开关及组装工艺 | |
CN221651413U (zh) | 接触器动触头组件和接触器 | |
CN220553393U (zh) |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
CN217903023U (zh) | 接触器动触头模块、动触头组件、动触头装置和接触器 | |
CN117766340A (zh) | 用于接触器的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 |
CN219226681U (zh) | 一种键盘开关的用于提高电性接触可靠性的插座连接器 | |
JP6520304B2 (ja) | 蓄電装置 | |
CN221552288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20492347U (zh) | 插头及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