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9547U -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547U
CN220209547U CN202321677204.XU CN202321677204U CN220209547U CN 220209547 U CN220209547 U CN 220209547U CN 202321677204 U CN202321677204 U CN 202321677204U CN 220209547 U CN220209547 U CN 2202095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terminal connector
connection system
connector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72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刚
谢顺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n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n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n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n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72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5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5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5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所述端子连接器适于安装于电气柜的第一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具有第一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适于卡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电气连接系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端子连接器安装方法,所述端子连接器通过卡扣结构安装于电气柜上,相较于传统的通过螺柱‑螺母安装,通过卡扣结构安装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即可实现安装,这样,可以简化安装过程,降低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缩减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安装时间。

Description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开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气柜中,安装有多种电气设备,包括多个开关,电气柜外的电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于开关,通过开关连接于电气柜中的电气系统,其中,开关用于控制电路系统的接通和分断,以保证用电安全。实现电气柜外的电路与电气柜内的开关之间的电连接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在柜体的侧壁上设计并安装有连接器,例如,在光伏逆变器箱体上设置MC4连接器,以便于电气柜外的电路与电气柜内的开关之间实现快速插接与拆卸,这样,在进行电气柜外的电路与电气柜内的开关装配或者拆卸时无需拆开电气柜。
目前,连接器与柜体的安装方式主要为螺柱-螺母安装,螺母在电气柜内进行安装。然而,这样的安装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装配时间较长;还需要借助工具拧动螺母进行安装;且在电气柜有限的空间内较难实现自动安装。
目前,连接器与开关,或者其他电气设备与开关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主要为导线连接。然而,这样的连接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由于大量采用导线进行连接,这些导线很容易耦合电磁干扰,导致电气柜不容易符合相关(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标准;为了弥补第一点的不足,需要进行抗干扰处理,例如,在导线上增加EMC元器件,有的还需要将导线在这些EMC元器件上缠绕一圈甚至多圈,有时不仅需要一个EMC元器件,需要配置多个EMC元器件;进一步地,随着电流的增大,导线的增粗,元器件的增大,导线、元器件在电气柜内占用空间的增大,从而给电气柜的小型化带来较大的难度;再者,在电气柜内接入大量的导线及安装在导线上的各种元器件,在小型电气柜内会增大安装难度、降低安装效率,增大安装成本;电气柜内会出现各种元器件的拥挤、不美观。
因此,需要一种优化的电气连接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端子连接器安装方法,所述端子连接器通过卡扣结构安装于电气柜上,相较于传统的通过螺柱-螺母安装,通过卡扣结构安装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即可实现安装,这样,可以简化安装过程,降低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缩减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安装时间。
本申请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连接器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与电气分断开关实现电气连接,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连接方式,减少连接导线,降低电磁干扰,进一步地,减少用于避免电磁干扰的抗干扰元器件,减少连接导线、抗干扰元器件占用的体积,有利于电气柜的小型化和美观化,降低电气连接系统的装配成本。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电气分断开关的与所述端子连接器连接的引脚为固定元件,不发生转动,所述端子连接器与电气分断开关的引脚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端子连接器起到固定、限位作用,可以避免所述端子连接器转动;且所述端子连接器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引脚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后可避免所述端子连接器被意外拆卸。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中的电气分断开关可选择与电路板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连接方式,减少连接导线,降低电磁干扰,进一步地,减少用于避免电磁干扰的抗干扰元器件,减少连接导线、抗干扰元器件占用的体积,有利于电气柜的小型化和美观化,降低电气连接系统的装配成本。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中电气分断开关的用于连接进线端子连接器的引脚和用于连接出线端子连接器的引脚在开关的周向上错开,可以增大两个引脚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中电气分断开关的操作件与用于连接端子连接器的引脚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同一侧,使得电气分断开关的操作件与用于连接端子连接器的引脚可安装于电气柜的同一侧壁。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中电气分断开关中的操作件与开关主体为分体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气柜内安装定位结构的尺寸偏差问题。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中电气分断开关不仅与安装于电气柜的端子连接器相连接,还与电气柜和/或电路板之间设置有其他固定安装结构,可以分担电气分断开关的引脚承受的旋转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端子连接器,适于安装于电气柜的第一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端子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适于卡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中,所述卡扣结构突出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所述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卡扣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垫片具有弹性配置,使得所述端子连接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垫片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垫片与所述卡扣结构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壁厚;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垫片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垫片与所述卡扣结构之间的间隙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壁厚,使得所述第一安装壁被夹紧于所述卡扣结构和所述垫片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突出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的至少一卡扣臂。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中,所述端子连接器包括至少二卡扣臂,其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的结构配置与其他所述卡扣臂的结构配置不同。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的形状与其他所述卡扣臂的形状不同。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在端子连接器的径向上贯穿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固定安装孔。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主体外壳和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内的主体内芯,所述固定安装孔包括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的第一外孔和第二外孔,以及,形成于所述主体内芯的内紧固孔,所述第一外孔和所述第二外孔在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径向上相对。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其包括:
电气柜,包括第一安装壁和第二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和所述第二安装壁成夹角,所述第一安装壁具有至少一第一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如上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以及
安装于所述电气柜内的电气分断开关,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电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器。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在端子连接器的径向上贯穿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固定安装孔;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具有至少一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具有引脚紧固孔,所述引脚紧固孔具有内螺纹,所述电气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固定安装孔与所述引脚紧固孔之间的第一紧固螺钉,使得所述电气连接器通过其第一紧固螺钉按照预设角度紧固于所述第一引脚。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包括开关主体和可传动地安装于所述开关主体的至少一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和所述第一引脚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同一侧,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第一安装壁。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还包括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开关主体和所述操作件之间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和所述操作件为分体结构,所述操作件安装于所述电器柜的第一安装壁的外侧。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传动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开关主体的第一传动轴和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操作件之间的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存在夹角。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包括至少一电气接触模块,每一所述电气接触模块包括可传动地连接的第一电气接触区和第二电气接触区,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具有一个第一引脚,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具有一个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的第一引脚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同一侧且在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周向上错开。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与所述电气柜的第二安装壁之间的至少一连接件。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电路板,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具有至少一第二引脚,所述电路板具有导电槽,所述第二引脚插入所述导电槽。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具有至少一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引脚焊接于所述电路板。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柜的局部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一端子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另一端子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端子连接器与电气分断开关的第一引脚的装配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端子连接器与电气分断开关的第一引脚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立体示意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另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与电路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1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与电路板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2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的电气分断开关的第二引脚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申请概述:如前所述,目前,连接器与柜体的安装方式主要为螺柱-螺母安装,螺母在电气柜内进行安装。然而,这样的安装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装配时间较长;还需要借助工具拧动螺母进行安装;且在电气柜有限的空间内较难实现自动安装。
目前,连接器与开关,或者其他电气设备与开关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主要为导线连接。然而,这样的连接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由于大量采用导线进行连接,这些导线很容易耦合电磁干扰,导致电气柜不容易符合相关(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标准;为了弥补第一点的不足,需要进行抗干扰处理,例如,在导线上增加EMC元器件,有的还需要将导线在这些EMC元器件上缠绕一圈甚至多圈,有时不仅需要一个EMC元器件,需要配置多个EMC元器件;进一步地,随着电流的增大,导线的增粗,元器件的增大,导线、元器件在电气柜内占用空间的增大,从而给电气柜的小型化带来较大的难度;再者,在电气柜内接入大量的导线及安装在导线上的各种元器件,在小型电气柜内会增大安装难度、降低安装效率,增大安装成本;电气柜内会出现各种元器件的拥挤、不美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端子连接器通过卡扣结构安装于电气柜上,在将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过程中,按照预设安装角度将所述端子连接器插入所述电气柜相应的安装孔即可将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相较于传统的通过螺柱-螺母安装,通过卡扣结构安装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即可实现安装,这样,可以简化安装过程,降低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缩减所述端子连接器安装于电气柜的安装时间。
本申请还提出端子连接器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与电气分断开关实现电气连接,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连接方式,减少连接导线,降低电磁干扰,进一步地,减少用于避免电磁干扰的抗干扰元器件,减少连接导线、抗干扰元器件占用的体积,有利于电气柜的小型化和美观化,降低电气连接系统的装配成本。
示意性电气连接系统:如图1至图20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电气连接系统100被阐明。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包括电气柜 10、端子连接器 20、电气分断开关 30和电路板 40,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中端子连接器 20通过卡扣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以直接接触的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和/或所述电路板 40。
具体地,所述电气柜 10具有安装腔 101,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部分被收容于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 101。所述端子连接器 20部分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外侧,部分伸入所述安装腔 101内并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相连接。所述电路板 4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
具体地,所述安装腔 101包括第一安装壁 11和第二安装壁 12,所述第一安装壁11与所述第二安装壁 12之间成夹角。所述第一安装壁 11和所述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夹角可根据需求设置,例如,所述第一安装壁 11与所述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夹角为90度。应可以理解,在部件制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在本申请中,夹角为90度是指夹角大致为90度,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5度以内的误差,即,所述第一安装壁 11与所述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夹角为85度至95度之间。还应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安装壁 11与所述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夹角可为其他角度,例如,45度、60度等。
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壁 11具有第一安装孔 110,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包括连接器主体 21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适于卡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第一安装孔 110,所述卡扣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突出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外周面的至少一卡扣臂 22,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卡扣臂 22和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安装所述卡扣臂22的部位共同形成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卡扣安装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包括主体外壳 211和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 211内的主体内芯 212,所述主体外壳 211的外周面形成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外周面,所述卡扣臂 22突出于所述主体外壳 211的外周面。
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包括对应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中心部 111和对应于所述卡扣臂 22的卡扣部 112,所述卡扣部 112位于所述中心部 111周围,并连通于所述中心部111,如图1至图4所示。
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具有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 210和第二端部 220,所述卡扣臂 22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第一端部 210。在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过程中,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第一端部 210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第一端部 210的卡扣臂 22所形成的卡扣安装部从所述第一安装壁11的外侧,即,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背离所述安装腔 101的一侧,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10,伸入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连接,所述连接器主体21的第二端部 220保留在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外侧,供电气柜 10外的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卡扣臂 22为刚性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形状于所述卡扣安装部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径向尺寸等于所述卡扣安装部的径向尺寸。在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过程中,首先,每一所述卡扣臂22对应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卡扣部 112,并从所述卡扣部 112的外侧插入所述卡扣部 112的内侧;接着,转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使得所述卡扣臂22与其对应的卡扣部112错开,这样,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卡合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在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从所述电气柜 10上拆卸下来的过程中,首先,转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使得各个所述卡扣臂22与其对应的卡扣部112对应,接着,拔出所述端子连接器 20。
可选地,所述卡扣臂 22也具有弹性结构,使得所述卡扣安装部在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卡扣安装部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卡扣臂 22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卡扣安装部至少部分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在所述卡扣安装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过程中,在其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的部分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时,所述卡扣安装部进入压缩状态,所述卡扣臂 22受到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周壁的约束和压力,进入受压状态,由于所述卡扣臂 22具有弹性结构,受压后被压缩,所述卡扣安装部的外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卡扣安装部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伸入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当所述卡扣安装部全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后,所述卡扣臂 22自动恢复至自然状态,所述卡扣安装部恢复至所述自然状态,所述卡扣安装部至少部分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所述卡扣安装部被卡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侧。
所述卡扣臂 22具有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轴向上相对的臂一端 221和臂二端222,所述臂一端 221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第一端部 210同侧,所述臂二端 222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第二端部 220同侧。所述臂二端 222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突出程度大于所述臂一端 221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突出程度,当所述卡扣安装部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卡扣臂 22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卡扣安装部的臂二端 222所在处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
在所述卡扣臂 22具有弹性结构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臂 22可为固定臂,整体贴合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也可为悬臂。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臂22具有相对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内侧面朝向所述连接器主体 21,所述卡扣臂 22的内侧面贴合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所述臂二端 222的厚度大于所述臂一端 221的厚度,使得所述臂二端 222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突出程度大于所述臂一端 221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突出程度。在所述卡扣安装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过程中,在所述臂二端 22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时,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受到所述第一安装孔110的内周壁的约束和压力,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受压后被压缩,所述卡扣安装部的臂二端 222所在处外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卡扣安装部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伸入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一端 221固定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即,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一端 221为固定端,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可活动,即,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为活动端,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相间隔。
当所述卡扣安装部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卡扣臂 22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卡扣臂22的臂二端 222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张开,所述卡扣安装部的所述臂二端 222所在处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在所述卡扣安装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过程中,在所述臂二端 22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时,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222受到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周壁的约束和压力,所述臂二端 222向所述连接器主体21靠近,所述卡扣安装部的臂二端 222所在处外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卡扣安装部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伸入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臂一端 221与所述臂二端 222之间具有过渡斜面,使得所述卡扣臂 22的卡扣安装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过程中,所述卡扣安装部从尺寸较小的臂一端 221沿着所述过渡斜面较为顺利地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
可选地,所述卡扣臂 22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可一体成型,为一体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卡扣臂 22的数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可为1,2,3,或者,更多。当所述卡扣臂 22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所述卡扣臂 22均匀地分布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外周面,每相邻两个所述卡扣臂 22之间的周向距离相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确定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安装位姿,即,安装角度和安装位置,本申请对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进行了标记,使得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标记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时,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整体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作为所述端子连接端的标记。相应地,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包括至少二卡扣臂 22,其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的结构配置与其他所述卡扣臂 22的结构配置不同,作为标记性卡扣臂。相应地,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包括分别对应于至少二卡扣臂 22的至少二卡扣部 112,其中,至少一所述卡扣部 112与所述标记性卡扣臂相对应,形成标记性卡扣部,其结构配置与其他卡扣部 112的结构配置不同。各个所述卡扣臂 22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各个卡扣部 112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当所述标记性卡扣臂按照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标记性卡扣部时,其他所述卡扣臂 22自然地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其他卡扣部 112,所述端子连接器20整体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孔 110。
可选地,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的尺寸与其他所述卡扣臂 22的尺寸不同,和/或,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的形状与其他所述卡扣臂 22的形状不同。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的尺寸大于其他所述卡扣臂 22的尺寸,形成所述标记性卡扣臂;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至少一所述卡扣部 112的尺寸大于其他所述卡扣部 112的尺寸,形成所述标记性卡扣部,当所述标记性卡扣臂安装于所述标记性卡扣部时,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整体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孔 110。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的形状与其他所述卡扣臂 22的形状不同,形成所述标记性卡扣臂;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的至少一所述卡扣部 112的形状与其他所述卡扣部 112的形状不同,形成所述标记性卡扣部,当所述标记性卡扣臂安装于所述标记性卡扣部时,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整体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孔 110。
应可以理解,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进行标记。例如,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特定位置设置标志性图案或标志性文字或其他标志性结构,在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的相应位置设置与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标志性图案或标志性文字或其他标志性结构对应的标志性图案或标志性文字或其他标志性结构,当所述端子连接器20的标志性结构与所述电气柜 10的标志性结构对应时,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整体按照预设位置和预设角度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
值得一提的是,在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电气柜 10的过程中,按照预设安装角度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插入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孔 110即可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相较于传统的通过螺柱-螺母安装,通过卡扣结构安装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即可实现安装,这样,可以简化安装过程,降低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电气柜 10的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缩减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电气柜 10的安装时间。受益于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安装方式的简化,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可人工手动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或从所述电气柜 10上拆卸下来,也可以特定程序被自动地将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或从所述电气柜 10上拆卸下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垫片23,所述垫片 23和所述卡扣结构沿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轴向布置。在所述卡扣结构被实施为至少一所述卡扣臂 22的方案中,所述垫片 23和所述卡扣臂 22沿所述连接器主体 21的轴向布置。所述垫片 23具有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侧面 231和第二侧面 232,所述第一垫片 23的第一侧面 231与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的端面相对且相互间隔,使得所述垫片 23与所述卡扣臂 22之间存在间隙。当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时,所述第一安装壁 11位于所述卡扣结构的卡扣臂 22和所述垫片 23之间,所述卡扣臂 22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内侧,所述垫片 23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垫片 23具有弹性配置,例如,所述垫片 23为硅橡胶垫片,使得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垫片 23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垫片 23与所述卡扣结构的卡扣臂 22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壁厚;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垫片 23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垫片 23与所述卡扣结构的卡扣臂 22之间的间隙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壁厚,使得所述第一安装壁11被夹紧于所述卡扣结构的卡扣臂 22和所述垫片 23之间。
在所述卡扣安装部穿过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的第一安装孔 110,伸向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的过程中,当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的外侧面与所述垫片 23的第一侧面 231相接触后,所述卡扣安装部继续向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101内伸入,使得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挤压所述垫片 23,将所述垫片 23的第一侧面 231向第二侧面 232挤压,所述第一垫片 23的第一侧面 231与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的端面之间的间隙增大。在所述卡扣安装部向所述电气柜 10的安装腔 101内伸入的同时转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使得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按照预设安装位姿对应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直到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卡扣安装部整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被挤压在所述第一垫片 23的第一侧面 231与所述卡扣臂 22的臂二端 222的端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垫片 23的第二侧面 232所在侧的抵挡片,所述抵挡片的硬度大于所述垫片 23的硬度,当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将所述垫片 23的第一侧面 231向第二侧面 232挤压时,所述抵挡片阻止所述垫片 23后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数量和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孔110的数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包括至少二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所述电气柜 10具有分别对应于至少二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至少二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其中,至少一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被用作进线端子连接器 2010,至少一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被用作出线端子连接器 2020。当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数量大于2时,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均匀分布,每相邻两个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连接器 20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与电气分断开关 30实现电气连接,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连接方式,减少连接导线,降低电磁干扰,进一步地,减少用于避免电磁干扰的抗干扰元器件,减少连接导线、抗干扰元器件占用的体积,有利于电气柜 10的小型化和美观化,降低电气连接系统 100的装配成本。
具体地,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具有至少一第一引脚 350,所述连接器主体 21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 350,如图7和图8所示。更具体地,所述连接器主体 21具有在端子连接器 20的径向上贯穿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固定安装孔 230,所述第一引脚 350具有引脚紧固孔 370,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还包括穿过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固定安装孔 230和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引脚 350的引脚紧固孔 370的紧固螺钉 380。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引脚 350为固定元件,不发生转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与所述第一引脚 350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起到固定、限位作用,可以避免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转动;且所述端子连接器20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引脚 35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后可避免所述端子连接器20被意外拆卸。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固定安装孔 230包括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 211的第一外孔 2111和第二外孔 2112,以及,形成于所述主体内芯 212的内紧固孔2121,所述第一外孔 2111和所述第二外孔 2112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径向上相对。
所述第一外孔 2111、所述第二外孔 2112和所述内紧固孔 2121,以及,所述引脚紧固孔 370的形状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孔 2111为U形孔,从所述主体外壳 211的外边缘向内延伸,所述内紧固孔 2121为U形孔,从所述主体内芯 212的外边缘向内延伸。所述第二外孔 2112为圆形孔。所述引脚紧固孔 370的形状为圆形孔,所述引脚紧固孔 370具有内螺纹,即,所述引脚紧固孔 370为螺纹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内芯 212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 211内,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穿过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孔 110伸入所述安装腔 101的过程中,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主体内芯 212可转动至预设角度,使其所述固定安装孔 230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引脚 350的引脚紧固孔 370相互对应,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按照预设角度装配于所述第一引脚 350。所述紧固螺钉 380穿过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第一外孔2111,穿过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内紧固孔 2121和所述第一引脚 350的引脚紧固孔 370,然后穿过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的第二外孔 2112。所述引脚紧固孔 370内螺纹和所述紧固螺钉 380的外螺纹相配合,将所述主体内芯 212压紧于所述第一引脚 350,使得所述端子连接器 20通过其所述紧固螺钉 380按照预设角度紧固于所述第一引脚 350,实现所述端子连接器 20与所述第一引脚 350之间的连接。在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被固定后,如果所述紧固螺钉 380未被拆卸,所述端子连接器 20难以转动或者从所述第一安装孔 110被拔出,这样,可以避免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被意外拆卸。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包括开关主体 310和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开关主体 310的开关控制组件 320,如图9所示。所述开关主体 310包括至少一电气接触模块 311,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用于控制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在不同状态下进行切换。当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包括多个(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电气接触模块311时,多个电气接触模块 311可传动地连接,以使得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能够控制多个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在不同状态下切换,其中,多个电气接触模块 311可接触式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体,也可间隔一定的距离。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相互卡合。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的壳体一体地连接。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通过同一传动轴可传动地连接在一起,且沿其所设定的轴向相互间隔。
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包括控制主体 321和安装于所述控制主体 321的操作件322,如图10所示。所述操作件 322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操作件 322被实施为旋转手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 322与所述第一引脚 35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30的同一侧,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
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和所述操作件 322之间的传动件 323,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操作件 322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电气接触模块311。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通过所述传动件 323输出动能,控制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的状态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 323实现了力的传输和力的转向。具体地,所述传动件 323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与所述控制主体 321之间的第一传动轴 3231、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和所述操作件 322之间的第二传动轴 3232,使得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卡合于所述控制主体 321。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和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成夹角,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和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可相互配合,控制所述操作件 322相对于所述控制主体 321的方位。
相应地,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一安装壁 11具有第二安装孔 120,所述第二安装孔120供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穿过,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外侧,连接于所述操作件 322,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操作件 322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壁11的外侧。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壁 11的内侧,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所述操作件 322与传动件 323为分体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气柜 10内安装定位结构的尺寸偏差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和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之间存在90度夹角。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通过纵向延伸的第一传动轴 3231和横向延伸的第二传动轴 3232将沿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转动的旋转力转换为沿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转动的旋转力,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和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之间可设置齿轮,也可设置转向螺杆、螺纹套结构,以实现力的传递和方向的转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传动件 323的储能元件,在所述操作件 322运动时带动所述传动件 323运动,进而使得所述储能元件在储能状态和放能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锁定和解锁,进而实现所述电气分断的接通和分断。
可选地,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轴 3232的螺母 324,还可以设置所述螺母 324和所述控制主体 321之间的密封垫 326。
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操作件 322可被实施为其他类型,例如,按钮、推拉闸。所述操作件 322与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之间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可传动的连接。
每一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包括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和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包括第一承载壳体 51、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的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和安装于所述承载壳体的一对静触导电元件,即,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和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适于被所述开关控制组件320带动相对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运动,这样,在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控制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进行接合或者脱开以使得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在导通和断开之间切换,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气接触模块 311在导通和断开之间切换。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还包括扣合于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的第一封装壳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和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被收容于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和所述第一封装壳体之间。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具体示例中,最靠近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电气接触模块 311的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承载壳体 51也可与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相扣合,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与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相扣合的部分形成所述封装壳体;其他电气接触区的承载壳体可与相邻的电气接触区相扣合,电气接触区的扣合于相邻的电气接触区的承载壳体的部分形成所述封装壳体。
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具有第一收容腔 511,其中,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52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 511内。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包括第一动转盘 521和被限位于所述第一动转盘 521的第一动触导电元件 522。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元件 522具有相对的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和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和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的形成于所述第一动转盘 521的边缘处。
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第一动转盘521的上表面的第一传动凸台 523,当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为最接近所述开关控制组件320的电气接触区时,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第一传动轴 3231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传动凸台 523的卡合槽,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的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使得所述操作件 322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转动,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元件 522相对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运动,进而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进行接合或者脱开。所述第一传动凸台 523卡合于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的卡合槽,所述第一传动凸台 523的形状和所述第一传动轴 3231的卡合槽的形状均为非圆形。
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包括两个末端部,其中一个末端部形成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另一个末端部形成第一外接部 533,所述第一外接部 533伸出所述第一承载壳体51,形成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一个第一引脚 350,连接于一个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包括两个末端部,其中一个末端部形成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另一个末端部形成第二外接部 543,所述第二外接部 543伸出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形成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一个第二引脚 360,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引脚 350和第二引脚 36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不同侧。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引脚 35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侧,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二引脚 36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二侧。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还包括延伸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和所述第一外接部 533之间的第一延伸部 532。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还包括延伸于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和所述第二外接部 543之间的第二延伸部 542。所述第一延伸部 53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 542的延伸方向不同。例如,所述第一延伸部 532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向下延伸并朝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 542从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向下延伸并朝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二侧延伸。
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元件 53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元件 54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壳体 51,位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的运动路径上。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 511的中轴线上,且其邻近于所述第一动转盘 521的边缘,使得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元件 522的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和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能够在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作用下同时分别与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相接合或者相脱开,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状态切换。
当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和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相接合,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相接合;当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处于断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和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相分离,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相分离。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适于与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头5221以夹持接触的方式相接合,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适于与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5222以夹持接触的方式相接合,即,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适于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适于被夹持于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当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导电头 531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动触导电头 5221,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被夹持于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头 5222。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包括第二承载壳体 6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壳体 61的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和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壳体 61的一对静触导电元件,即,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适于被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带动相对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运动,这样,在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控制下,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进行接合或者脱开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在导通和断开之间切换,进而使得所述第二电气接触模块 311在导通和断开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承载壳体 51扣合于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二承载壳体 61。所述第二承载壳体 61具有第二收容腔 611,其中,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 611内。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包括第二动转盘621和被限位于所述第二动转盘 621的第二动触导电元件 622。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元件622具有相对的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和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所述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和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的形成于所述第二动转盘 621的边缘处。
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进而通过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第二动转盘 621的上表面的第二传动凸台 623,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包括设置于第一动转盘 521的卡合槽,所述第二传动凸台 623卡合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的卡合槽,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50,进而通过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使得所述操作件 322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转动,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元件 622相对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运动,进而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进行接合或者脱开。所述第二传动凸台623的形状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52的卡合槽的形状均为非圆形。
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包括两个末端部,其中一个末端部形成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另一个末端部形成第三外接端 633,所述第三外接端 633伸出所述第二承载壳体61,形成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一个第一引脚 350,连接于一个所述端子连接器 20。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包括两个末端部,其中一个末端部形成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另一个末端部形成第四外接端 643,形成所述第二电接触区 60的一个第二引脚 360。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一引脚 350和第二引脚 360不同侧。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一引脚 35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二引脚 36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引脚 350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一引脚 350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同一侧且在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周向上错开。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引脚 350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一引脚 350相对于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的轴心大致成90度夹角。
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引脚 350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一引脚360在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所设定的周向上的间距(即,横向间距)符合进线连接器 31和出线连接器 32通用规范的横向间距,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一引脚 350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一引脚 360在所述电气接触模块 311所设定的轴向上的间距(即,纵向间距)符合进线连接器 31和出线连接器 32的通用规范的纵向间距,符合电气间隙及安装间距的要求。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还包括延伸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和所述第三外接端 633之间的第三延伸部 632。如图16所示,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还包括延伸于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和所述第四外接端 643之间的第四延伸部 642。所述第三延伸部 632和所述第四延伸部 642的延伸方向不同。例如,所述第三延伸部 632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向下延伸,然后回折,形成匚字型结构,所述第三外接端 633从所述第三延伸部 632向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四延伸部 642与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和所述第四外接端 643在同一平面,所述第四延伸部 642从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向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二侧延伸。
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壳体 61,位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导电组件 62的运动路径上。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元件 63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元件 64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 611的中轴线上,且其邻近于所述第二动转盘 621的边缘,使得所述第二动触导电元件 622的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和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能够在所述开关控制组件 320的作用下同时分别与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631和所述第二静触导电头 541相接合或者相脱开,以实现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状态切换。
当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和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相接合,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相接合;当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处于断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和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相分离,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和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相分离。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适于与所述第三动触导电头6221以夹持接触的方式相接合,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适于与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6222以夹持接触的方式相接合,即,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适于被夹持于所述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适于被夹持于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当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三静触导电头 631被夹持于所述第三动触导电头 6221,所述第四静触导电头 641被夹持于所述第四动触导电头 6222。
在所述操作件 322转动时,所述开关主体 310的各个电气接触区中的可动触头导电组件转动时,所述静触导电元件与所述可动触头导电组件的动触导电元件之间摩擦,所述静触导电元件的第一引脚 350和第二引脚 360受到旋转力,有被带动转动的趋势。所述静触导电元件的外接端形成的第一引脚 350与所述端子连接器 20紧固,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引脚 350和所述端子连接器 20转动。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和/或电路板 40之间的至少一连接件,可以分担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引脚 350和第二引脚 360承受的旋转力。
具体地,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的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连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定位部 340和设置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的定位配合部,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定位部 34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部 340和所述定位配合部的位置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定位部 340突出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控制主体 321的朝向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的面的中部。
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定位部 34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定位配合部的安装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定位部 340具有安装槽,所述定位配合部插入所述定位部 340的安装槽,所述定位配合部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定位部 340的安装槽的截面形状均为非圆形;再例如,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定位部 340与所述电气柜10的定位配合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的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连接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控制主体 321的至少一凸耳 330、设置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的具有第三安装孔的安装柱,以及,连接于设置于所述控制主体的凸耳 330和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三安装孔之间的连接螺钉。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的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之间的连接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开关主体 310的至少一凸耳 330、设置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的具有第四安装孔的安装柱,以及,连接于设置于所述开关主体的凸耳 330和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的第四安装孔之间的连接螺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 40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可选地,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40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12之间的具有第五安装孔的安装柱和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40与所述第五安装孔之间的连接螺钉。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的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路板 40的连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至少一凸耳 330、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40的安装孔,以及,连接于设置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凸耳 330和所述电路板 40安装孔之间的连接螺钉。
应可以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和/或电路板 40之间的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与所述电路板 40之间电连接,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 40具有导电槽 41,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二引脚 360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二引脚 360插入所述导电槽 41。且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的第一电气接触区 50的第二引脚 360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 60的第二引脚 360插入所述导电槽4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 40的导电槽 41,以这样的方式一体地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40。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装配于所述电路板 40后可将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和所述电路板 40的组合体安装于所述电气柜 10的第二安装壁 12。
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中的电气分断开关 30与电路板 40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连接方式,减少连接导线,降低电磁干扰,进一步地,减少用于避免电磁干扰的抗干扰元器件,减少连接导线、抗干扰元器件占用的体积,有利于电气柜 10的小型化和美观化,降低电气连接系统 100的装配成本。
所述电气分断开关 30也可与电路板 40通过导线连接,如图19和图20所示,可以解决PCB板上较难解决的爬电、电路系统排版等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 40为印制线路板,即,PCB电路板 40。应可以理解,所述电路板 40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电路板 40,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系统 100被阐明,所述电气连接系统 100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端子连接器 20安装方法,所述端子连接器 20通过卡扣结构安装于电气柜10上,相较于传统的通过螺柱-螺母安装,通过卡扣结构安装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即可实现安装,这样,可以简化安装过程,降低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电气柜 10的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缩减所述端子连接器 20安装于电气柜 10的安装时间。
以上对本申请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申请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端子连接器,适于安装于电气柜的第一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具有第一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适于卡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突出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的至少一卡扣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卡扣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垫片具有弹性配置,使得所述端子连接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垫片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垫片与所述卡扣结构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壁厚;
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垫片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垫片与所述卡扣结构之间的间隙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安装壁的壁厚,使得所述第一安装壁被夹紧于所述卡扣结构和所述垫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连接器包括至少二卡扣臂,其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的结构配置与其他所述卡扣臂的结构配置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中,至少一所述卡扣臂的形状与其他所述卡扣臂的形状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在端子连接器的径向上贯穿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固定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主体外壳和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内的主体内芯,所述固定安装孔包括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的第一外孔和第二外孔,以及,形成于所述主体内芯的内紧固孔,所述第一外孔和所述第二外孔在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径向上相对。
7.一种电气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气柜,包括第一安装壁和第二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和所述第二安装壁成夹角,所述第一安装壁具有至少一第一安装孔;
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端子连接器;以及
安装于所述电气柜内的电气分断开关,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电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在端子连接器的径向上贯穿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固定安装孔;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具有至少一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具有引脚紧固孔,所述引脚紧固孔具有内螺纹,所述电气连接系统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端子连接器的固定安装孔与所述引脚紧固孔之间的第一紧固螺钉,使得所述电气连接系统通过其第一紧固螺钉按照预设角度紧固于所述第一引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包括开关主体和可传动地安装于所述开关主体的至少一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和所述第一引脚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同一侧,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第一安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还包括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开关主体和所述操作件之间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和所述操作件为分体结构,所述操作件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第一安装壁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传动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开关主体的第一传动轴和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操作件之间的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存在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电气分断开关包括至少一电气接触模块,每一所述电气接触模块包括可传动地连接的第一电气接触区和第二电气接触区,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具有一个第一引脚,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具有一个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电气接触区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电气接触区的第一引脚位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同一侧且在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的周向上错开。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气分断开关与所述电气柜的第二安装壁之间的至少一连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电气连接系统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气柜的电路板,所述电气分断开关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具有至少一第二引脚,所述电路板具有导电槽,所述第二引脚插入所述导电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气连接系统,其中,所述电气分断开关具有至少一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引脚焊接于所述电路板。
CN202321677204.XU 2023-06-29 2023-06-29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Active CN2202095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7204.XU CN220209547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7204.XU CN220209547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547U true CN220209547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7204.XU Active CN220209547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5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157498A1 (en) Plastic housings for jack assemblies
EP3093903B1 (en) Connector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EP3413406B1 (en) Industrial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EP2297823A2 (en) High density circular interconnect with bayonet action
US9613761B2 (en) Contact element
CN220209547U (zh) 电气连接系统及其端子连接器
CN215496602U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
CN115719894A (zh) 电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计算机设备
GB2305789A (en) Floatingly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8826741U (zh) 维修开关及汽车
CN113328269A (zh) 连接组件、线缆插头以及线缆组件
CN115483047A (zh) 将互锁模块安装在两个接触器之间的方法和互锁模块
CN107706571B (zh) 电机
CN113708133B (zh) 拆卸式功能模块和插座
CN219067370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2136849U (zh) 用于开关装置的防水转接器
CN220066172U (zh) 导电片和接电装置
JP2000299151A (ja)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CN220291212U (zh) 插座
CN220753336U (zh) 一种断路器的二次接线端子结构
CN221783569U (zh) 用于轨道插座的锁定部件、功能模块以及轨道插座
CN114256659B (zh) 一种可分体式安装的插座连接器
CN218897379U (zh) 一种拼接式板卡控制器
CN216563505U (zh) 电子设备及天线组件与电子设备组合结构
CN209804914U (zh) 用于开关柜中的连接器以及开关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