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82021U -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82021U
CN220182021U CN202321403785.8U CN202321403785U CN220182021U CN 220182021 U CN220182021 U CN 220182021U CN 202321403785 U CN202321403785 U CN 202321403785U CN 220182021 U CN220182021 U CN 220182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lifting
transfer
bel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037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艳薇
李书军
刘东升
刘庆
史春阳
于梦雨
巩俊伟
许陈隆
孙春阳
史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bil Electronics Wei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bil Electronics Wei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bil Electronics Wei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bil Electronics Wei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037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82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82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82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升降机构,包括:升降部件、第一传送部件和第二传送部件;所述第一传送部件用于在第一方向上传输产品的承载盘,所述第二传送部件用于在第二方向上传输所述承载盘,且所述第一传送部件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沿升降方向设置;所述升降部件的升降端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及所述第二传送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使所述第一传送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升降,以使所述承载盘能够自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到达所述第二传送部件。本申请提供的传输装置,包括上述升降机构。本申请在传输承载盘的过程中,既可以实现承载盘的升降,又可以改变承载盘的传输方向,以满足实际工况需求。

Description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传料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一些组装流水线在对承载盘进行传输过程中,需要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将承载盘从高位下料处搬运至低位上料处,从而增加了大量人工劳动力,且搬运效率较低,影响整个组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能够解决人工搬运承载盘增加劳动力、搬运效率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机构,包括:第一传送部件、第二传送部件和升降部件;
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和所述第二传送部件沿升降方向设置;
所述升降部件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及所述第二传送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及所述第二传送部件沿所述升降方向可靠近或远离;
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一传送端,所述第二传送部件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二传送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装置,包括:水平传送机构、机械手、下料机构以及上述升降机构;
所述机械手和所述下料机构分别设于所述升降机构周围,所述机械手用于将承载盘上的产品移送至所述下料机构;
所述水平传送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对接,用于向所述第一传送部件移送承载盘,所述水平传送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对接,用于接收所述承载盘。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送部件的第一传送端可以对承载盘在第一方向上进行传送,通过第二传送部件的第二传送端可以对承载盘在第二方向上进行传送,通过升降部件可以使第一传送部件与第二传送部件相对靠近,以便于使第一传送端上的承载盘能够到达第二传送端上,从而实现承载盘在第一传送端与第二传送端之间的位置切换。基于上述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构可以在升降方向上实现承载盘的位置切换,并且改变承载盘的传送方向,从而可以使承载盘的传送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减少了人工劳动力,且相比于人工搬运承载盘,还可以提高承载盘的传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去除防护罩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提升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升降机构;
110-第一传送部件;111-第一框架;1111-支撑梁;1112-避让空间;112-第一驱动组件;113-第一传送带组件;1131-第一带;1132-第二带;
120-第二传送部件;121-第二框架;122-第二驱动组件;123-第二传送带组件;1231-第三带;1232-第四带;
130-升降部件;131-第一支撑架;132-第三驱动组件;
140-第一固定架;
200-水平传送机构;210-高位传送线;220-低位传送线;230-提升部件;231-传送组件;232-提升组件;2321-第二支撑架;233-第二固定架;
300-机械手;
400-下料机构;
500-定位机构;
600-承载盘;
7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考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升降机构100,用于在升降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以改变承载盘600的位置高度,并还可以改变承载盘600的传送方向。所公开的升降机构100包括第一传送部件110、第二传送部件120和升降部件130。
第一传送部件110用于在第一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送部件1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一传送端。示例性地,第一传送端可以为传送带、传送板、传送块等构件,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此处对于第一传送端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第二传送部件120用于在第二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送部件120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动第二传送端。示例性地,第二传送端可以为传送带、传送板、传送块等构件,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此处对于第二传送端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可以成预设夹角,例如,30°、60°、90°、180°、270°等,当然,还可以是其他角度,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在一种较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位于水平面内,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以便于在水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实现承载盘600传送方向的转变。
考虑到一些情况下,在承载盘600传入和传出升降机构100时,承载盘600的位置高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承载盘600在高位处传入升降机构100,并在低位处传出升降机构100,当然,还可以是在低位传入升降机构100,而在高位传出升降机构100等。
基于上述情况,第一传送部件110和第二传送部件120沿升降方向设置,以便于通过其中之一者传入承载盘600,而通过另一者传出承载盘600。示例性地,第一传送部件110可以位于第二传送部件120的上方,此种情况下,第一传送部件110可以用于接收并传入承载盘600,第二传送部件120可以用于传出承载盘600;当然,还可以采用相反的设置方式。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升降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当然,还可以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
为了便于承载盘600在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之间能够切换位置,升降部件130与第一传送部件110及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如此,在升降部件130的驱动作用,可以使第一传送部件110及第二传送部件120沿升降方向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从而可以在相对靠近的状态下,便于使承载盘600在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之间实现切换位置,也即,承载盘600从第一传送部件110到达第二传送部件120,或者从第二传送部件120到达第一传送部件110,而在位置切换完成后,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远离,以便于对承载盘600再次进行传送。
示例性地,升降部件130可以与第一传送部件110连接,以驱动第一传送部件110单独升降,第二传送部件120可以固定不动,此时,第一传送部件110可以靠近或远离第二传送部件120;升降部件130还可以与第二传送部件120连接,以驱动第二传送部件120单独升降,第一传送部件110固定不动,此时,第二传送部件120可以靠近或远离第一传送部件110;还可以是,升降部件130与第一传送部件110及第二传送部件120分别连接,分别驱动第一传送部件110和第二传送部件120升降,此时,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可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送部件110的第一传送端可以对承载盘600在第一方向上进行传送,通过第二传送部件120的第二传送端可以对承载盘600在第二方向上进行传送,通过升降部件130可以使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靠近,以便于使第一传送端上的承载盘600能够到达第二传送端上,从而实现承载盘600在第一传送端与第二传送端之间的位置切换。
基于上述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构100可以在升降方向上实现承载盘600的位置切换,并且改变承载盘600的传送方向,从而可以使承载盘600的传送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减少了人工劳动力,且相比于人工搬运承载盘600,还可以提高承载盘600的传送效率。
参考图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送部件110可以包括第一框架111、第一驱动组件112和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其中,第一框架111为基础构件,其可以为第一驱动组件112和第一传送带组件113等提供安装、支撑基础。
第一框架111可以与升降部件130的升降端连接,此种情况下,通过升降部件130的升降端可以带动第一框架111在升降方向上移动,以调节第一框架111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当然,第一框架111还可以固定不动,相应地,第二传送部件120进行升降。
第一驱动组件112设于第一框架111,第一传送带组件113设于第一框架111,并与第一驱动组件112传动连接,如此,第一驱动组件112可以驱动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另外,第一驱动组件112和第一传送带组件113还会随着第一框架111进行升降。
基于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12带动第一传送带组件113运动,并通过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在第一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另外,当第一框架111可以升降时,在升降部件130的驱动作用下,通过第一框架111携带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和第一驱动组件112同步升降,以便于在升降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
其中,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可以包括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各自的支撑面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基于此,通过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可以带动两者上所承载的承载盘600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以便于在第一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并且,第一带1131与第二带113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增大对承载盘600的支撑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承载盘600传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带1131与第二带1132还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接,也即,第一带1131与第二带1132为一体带结构,此种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在第一方向上对承载盘600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送过程的稳定性。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均可以视为第一传送端。
为实现对第一传送带组件113的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12可以包括电机、第一带轮组、第二带轮组和第一传动轴。其中,第一带轮组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带轮,第一带1131套设在两个第一带轮上,同样地,第二带轮组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带轮,第二带1132套设在两个第二带轮上,两个第一带轮与两个第二带轮分别同轴设置;第一传动轴连接其中一个第一带轮以及与其同轴的第二带轮,如此,可以通过第一传动轴实现第一带轮组与第二带轮组的传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带1131与第二带1132的同步运动。
电机的转轴可以与第一传动轴传动连接,或者与其中一个第一带轮传动连接,或者与其中一个第二带轮传动连接,或者电机的转轴设有第三带轮,第三带轮与第一带1131传动连接,或者,第三带轮与第二带1132传动连接。无论哪种连接方式,均可以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实现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的同步运动。
示例性地,第一带1131可以为光滑皮带,还可以为同步带,相应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均可以为光滑带轮或同步轮。
当然,第一驱动组件112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在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靠近时,为了能够使位于第一传送部件110上的承载盘600能够与第二传送部件120接触,并受到第二传送部件120的驱动作用,从而使承载盘600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框架111具有避让空间1112,且该避让空间111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传送部件120的整体横截面积,以使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靠近时,能够使第二传送部件120进入避让空间1112内,并使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共面,或者是,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低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从而使承载盘600能够受到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的支撑,以便于带动承载盘60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基于上述设置,位于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上的承载盘600可以随着第一传送部件110相对于第二传送部件120靠近,使第一传送端逐渐进入避让空间1112内,从而可以防止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之间产生运动干涉,并且,随着两者继续靠近,使得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共面,此时,由于第二传送端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如此,通过第二传送端可以带动承载盘60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从而改变承载盘600的移动方向,也即,从第一方向移动切换至第二方向移动,以满足传送需求。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运动相互干涉,在承载盘600到达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上时,第一传送部件110停止工作,在第一升降机构100的驱动作用下,第一传送部件110及承载盘60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靠近,直到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共面,此时,启动第二传送部件120,在第二传送端的带动下,承载盘600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当然,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还可以低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此种情况下,可以使被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所承载的承载盘600落在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上,从而使承载盘600不再受第一传送端的影响而随着第二传送端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第一传送部件110和第二传送部件120各自启停进行控制,升降机构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触发开关,例如,光电开关、位移开关等,当承载盘600到达第一传送部件110或第二传送部件120上的预设位置时,触发开关被触发,从而实现对第一传送部件110或第二传送部件120启停的控制。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11可以包括多根依次相连的支撑梁1111,多根支撑梁1111围成避让空间1112。示例性地,第一框架111可以为矩形框架,当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当第一框架111为矩形框架时,两个长边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短边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且,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分别位于与两个长边对应的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11还可以为整体环状结构,如,多边形环状结构等,以便于围成避让空间1112而容纳第二传送部件120。
继续参考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送部件120可以包括第二框架121、第二驱动组件122和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其中,第二框架121作为基础构件,其可以为第二驱动组件122和第二传送带组件123等提供安装、支撑基础。
第二框架121与升降部件130的升降端可以连接,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升降部件130的升降端带动第二框架121在升降方向上移动,以调节第二框架121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当然,第二框架121还可以固定不动,相应地,第一传送部件110可以升降。
第二驱动组件122设于第二框架121,第二传送带组件123设于第二框架121,并与第二驱动组件122传动连接,如此,第二驱动组件122可以驱动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另外,第二驱动组件122与第二传送带组件123还会随着第二框架121进行升降。
基于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22带动第二传送带组件123运动,从而通过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在第二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另外,当第二框架121可以升降时,在升降部件130的驱动作用下,通过第二框架121携带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和第二驱动组件122同步升降,以便于在升降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
其中,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可以包括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各自的支撑面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基于此,通过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可以带动两者上承载的承载盘60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以便于在第二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并且,第三带1231与第四带123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增大对承载盘600的支撑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承载盘600传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带1231与第四带1232还可以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对接,也即,第三带1231与第四带1232为一体带结构,此种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在第二方向上对承载盘600进行传送,并提高传送过程的稳定性。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均可以视为第二传送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部件13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架131和第三驱动组件132,其中,第一支撑架131为基础构件,其可以为第三驱动组件132以及第一传送部件110或第二传送部件120等提供安装基础。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架131可以为板件,如,长方形板等,其沿升降方向延伸。第三驱动组件132设有第一支撑架131,以保证第三驱动组件132安装的稳定性。
另外,升降机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架140,该第一固定架140可以采用立方体框架结构,第一支撑架131固定于第一固定架140,第三驱动组件132设于第一支撑架131,如此,可以保证第三驱动组件132的安装稳定性。
为保证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运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第一支撑架131可以设有导向件,该导向件沿升降方向延伸,而第一传送部件110及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的至少一者与导向件滑动连接,并与第三驱动组件132的驱动端连接。基于此,在第三驱动组件132的驱动作用下,第一传送部件110及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沿着导向件在升降方向上移动,以使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可以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从而实现承载盘600的位置切换,并且,受到导向件的导向作用,可以保证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运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组件132可以包括电机、多个带轮和皮带,其中电机转轴与其中一个带轮传动连接,多个带轮在升降方向上排布,皮带套设在多个带轮上,如此,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皮带可以移动,而第一传送部件110及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与皮带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第一传送部件110与第二传送部件120的相对运动。示例性地,带轮可以为光滑带轮或同步带轮,相应地,皮带可以为光滑皮带或同步带。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组件132还可以包括直线驱动件,如,气缸、液压缸、电动缸等,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一种较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传送部件110位于第二传送部件120的正上方,升降部件130与第一传送部件110连接,驱动第一传送部件110上下移动,以靠近或远离第二传送部件120。待第一传送部件110处于高位状态时,可以承接承载盘600,并在第一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随后升降部件130带动第一传送部件110及承载盘600整体下降,直到第一传送部件110中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与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齐平或低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也即,第一传送部件110处于低位状态;此时,启动第二传送部件120,通过第二传送端携带承载盘60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基于此,通过第一传送部件110、第二传送部件120及升降部件130的配合,实现了对承载盘600的下降,并改变了承载盘600的传送方向。
基于上述升降机构100,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传输装置,用于对承载有产品700的承载盘600,以及卸载产品700后的承载盘600分别进行传送,以便于实现承载盘600的循环利用。所公开的传输装置包括水平传送机构200、机械手300、下料机构400以及上述升降机构100。
其中,机械手300和下料机构400分别设于升降机构100周围,机械手300用于将承载盘600上的产品700移送至下料机构400,下料机构400用于对产品700进行下料,下料后空的承载盘600则经由升降机构100进行升降传送,以便于使空的承载盘600能够进入水平传送机构200进行传送。
具体地,水平传送机构200的一端与第一传送部件110对接,用于向第一传送部件110移送承载盘600,而水平传送机构200的另一端与第二传送部件120对接,用于接收承载盘600。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水平传送机构200的局部区域进行上料,即,在局部区域设有上料工位,在上料工位处将产品700放置于承载盘600上,而后经由水平传送机构200对承载有产品700的承载盘600进行传送,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产品进行组装;水平传送机构200的其他区域还可以进行下料,即,在其他区域设有下料工位,在下料工位出可以通过机械手300将产品700从承载盘600取走,以形成空的承载盘600;而空的承载盘600再次被水平传送机构200传送至上料工位,进行上料,如此循环。
基于上述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承载盘600的循环传送,且在传送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从而可以减少人员劳动力,并提高承载盘600的传送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平传送机构200可以包括高位传送线210、低位传送线220和提升部件230,其中,高位传送线210的一端与第一传送部件110对接,高位传送线210的另一端与提升部件230的高位区域对接,低位传送线220的一端与第二传送部件120对接,低位传送线220的另一端与提升部件230的低位区域对接。
如图4所示,提升部件230可以包括传送组件231、提升组件232和第二固定架233,其中,传送组件231用于承载和传送承载盘600,传送组件231与提升组件232连接,以通过提升组件232带动传送组件231在升降方向上移动,改变传送组件231及承载盘600的位置高度,提升组件232可以安装于第二固定架233,保证提升组件232的稳定性。
其中,传送组件231可以采用带式传动结构、辊轮传动结构等,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如,在第一方向上传送承载盘600。
提升组件232可以包括提升驱动组,该提升驱动组可以采用同步带形式、气缸形式、电动缸形式等,只要能够带动传送组件231移动即可,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提升组件232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架2321,提升驱动组设于第二支撑架2321,以保证提升驱动组的稳定性。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架2321可以为板件,如,长方形板等,其沿升降方向延伸。
另外,提升部件230还可以包括第二固定架233,该第二固定架233可以采用立方体框架结构,第二支撑架2321固定于第二固定架233,如此,可以保证提升组件232安装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高位传送线210可以包括第一段传送线、第二段传送线和第三段传送线,其中,三段传送线可以依次首尾对接,当然,三段传送线还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传送线。另外,高位传送线210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传送线,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而设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传送线和第三段传送线可以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段传送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段传送线和第三段传送线对接,从而,形成了凹形的传送线;并且,第一段传送线背离第二段传送线的一端可以与提升部件230的高位区域对接,第三段传送线背离第二段传送线的一端可以与第一传送部件110对接。基于此,可以将承载盘600从提升部件230的高位区域依次经由第一段传送线、第二段传送线和第三段传送线传送至第一传送部件110,并且在此传送过程中,可以在第一段传送线靠近提升部件230的区域进行上料,而在第三段传送线靠近第一传送部件110的区域进行下料。
当然,三段传送线还可以形成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而设定。
低位传送线220则位于第二传送部件120与提升部件230的低位区域之间,以便于将承载盘600从第二传送部件120传送至低位区域。
示例性地,低位传送线220可以包括第四段传送线和第五段传送线,其中,第四段传送线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五传送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使得低位传送线220可以成L形传送线;并且,第四段传送线背离第二传送部件120的一端,与第五段传送线背离提升部件230的低位区域的一端对接。基于此,可以通过低位传送线220将承载盘600从第二传送部件120传送至提升部件230的低位区域,并改变承载盘600的移动方向。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高位传送线210的水平高度,高于低位传送线220的水平高度。
另外,高位传送线210和低位传送线220均可以采用辊轮传送方式,当然,还可以采用带传送方式或其他方式,主要能够实现对承载盘600进行传送即可,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传送线与第二段传送线之间,或者,第二段传送线与第三段传送线之间,或者,第四段传送线与第五段传送线之间,可以设有推板结构,以便于通过推板结构实现承载盘600在相邻两段传送线上的传送,并且可以改变承载盘600的传送方向。
为保证承载盘600和产品700的位置精度,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定位机构500,如图2所示,定位机构500设于水平传送机构200的一端与第一传送部件110之间,以便于在传送至第一传送部件110之前对承载盘600进行定位。另外,在定位机构500对承载盘600进行定位后,还可以通过机械手300将产品700取走,以保证产品700的位置精度。
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机构500可以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其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在与承载盘600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从至少一侧与承载盘600接触,以便于对承载盘600进行定位,从而保证承载盘600及产品700的位置精度。
示例性地,第一夹持部可以包括气缸和夹爪,夹爪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如此,在气缸的驱动作用下,可以通过夹爪靠近并挤压承载盘600;同样地,第二夹持部可以包括气缸和夹爪,夹爪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如此,在气缸的驱动作用下,可以通过夹爪靠近并挤压承载盘600。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可以采用气缸和夹爪配合的形式,而第二夹持部可以采用固定块的形式,或者,第一夹持部采用固定块的形式,第二夹持部采用气缸和夹爪配合的形式。
另外,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防护罩,该防护罩围设在机械手300、升降机构100附近区域的外围,以便于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输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在水平传送机构200中,高位传送线210的靠近提升部件230的区域进行上料,即,将待组装的产品700放置于承载盘600;承载产品700的承载盘600在高位传送线210的作用下移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实现对产品的组装;待承载产品700的承载盘600被传送至定位机构500时,受到阻挡,并触发启动开关(如,光电开关等),定位机构500启动,对承载盘600进行夹紧定位,以保证承载盘600及产品700的位置精度;定位后,机械手300从承载盘600上取走组装好的产品700,并将产品700放置于下料机构400,通过下料机构400进行下料,至此完成下料。
定位机构500解除对承载盘600的定位作用,承载盘600被传送至第一传送部件110;第一传送部件110启动并带动承载盘600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至预设位置停止,如第二传送部件120的正上方;启动开关(如,光电开关等)被触发,升降部件130带动第一传送部件110及承载盘600下降,直到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与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齐平,然后继续下降一定距离(如,10mm等),使承载盘600脱离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此时,启动开关(如,光电开关等)被触发,第二传送部件120启动并带动承载盘60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将承载盘600传送至低位传送线220;低位传送线220将承载盘600传送至提升部件230的低位区域;当承载盘600到达指定位置时,触发启动开关(如,光电开关等),提升部件230启动并携带承载盘600上升,将承载盘600传送至高位传送线210;高位传送线210继续传送承载盘600,待承载盘600到达上料工位时,将待组装的产品700再次放置在承载盘600上,完成上料。
循环上述过程,可以不断地对承载盘600进行传送,以便于实现对产品700的组装和传送。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升降方向上实现承载盘600的位置切换以及承载盘600传送方向的改变,并且可以实现对承载盘600的自动传送,从而可以无需人工参与,减少了人工劳动力,且相比于人工搬运承载盘600,还可以提高承载盘600的传送效率,从而可以提高整个产品700组装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送部件(110)、第二传送部件(120)和升降部件(130);
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和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沿升降方向设置;
所述升降部件(130)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及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及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沿所述升降方向可靠近或远离;
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一传送端,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二传送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包括第一框架(111)、第一驱动组件(112)和第一传送带组件(113);
所述第一框架(111)与所述升降部件(130)的升降端连接或固定不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12)设于所述第一框架(111),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113)设于所述第一框架(111),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12)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1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113)包括第一带(1131)和第二带(1132);
所述第一带(1131)和所述第二带(1132)各自的支撑面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带(1131)和所述第二带(113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11)具有避让空间(1112);
在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相对靠近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可进入所述避让空间(1112),并使所述第一传送端与所述第二传送端各自的承载面共面,或者使所述第一传送端的承载面低于所述第二传送端的承载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包括第二框架(121)、第二驱动组件(122)和第二传送带组件(123);
所述第二框架(121)固定或者与所述升降部件(130)的升降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22)设于所述第二框架(121),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123)设于所述第二框架(121),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22)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22)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123)包括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
所述第三带(1231)和第四带(1232)各自的支撑面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带(1231)和所述第四带(123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件(130)包括第一支撑架(131)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1)的第三驱动组件(132);
所述第一支撑架(131)设有沿所述升降方向延伸的导向件,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及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32)的驱动端连接。
8.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传送机构(200)、机械手(300)、下料机构(400)以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升降机构(100);
所述机械手(300)和所述下料机构(400)分别设于所述升降机构(100)周围,所述机械手(300)用于将承载盘(600)上的产品(700)移送至所述下料机构(400);
所述水平传送机构(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对接,用于向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移送承载盘(600),所述水平传送机构(2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对接,用于接收所述承载盘(6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传送机构(200)包括高位传送线(210)、低位传送线(220)和提升部件(230);
所述高位传送线(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对接,所述高位传送线(210)的另一端与所述提升部件(230)的高位区域对接;
所述低位传送线(2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送部件(120)对接,所述低位传送线(220)的另一端与所述提升部件(230)的低位区域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定位机构(500),所述定位机构(500)设于所述水平传送机构(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部件(110)之间;
所述定位机构(500)包括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在与所述承载盘(600)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从至少一侧与所述承载盘(600)接触,以对所述承载盘(600)进行定位。
CN202321403785.8U 2023-06-01 2023-06-01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Active CN220182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03785.8U CN220182021U (zh) 2023-06-01 2023-06-01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03785.8U CN220182021U (zh) 2023-06-01 2023-06-01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82021U true CN220182021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10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03785.8U Active CN220182021U (zh) 2023-06-01 2023-06-01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82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1870B (zh) 基于x‑y移动平台的传输装置
CN109205222B (zh) 一种物料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13443381B (zh) 自动上料机构及柔性多工位自动上料系统
KR102108710B1 (ko) 합판 운반장치
JPH06198483A (ja) レ−ザ加工装置
CN112660795B (zh) 装配生产线
CN220182021U (zh) 升降机构及传输装置
CN212424463U (zh) 一种自动移载机
CN113732532B (zh) 一种自动生产装置及方法
CN108861336B (zh) 物料升降组件
CN212686540U (zh) 一种配料盘输送系统
CN114714662A (zh) 一种供料装置、自动上下料系统
JP3082651B2 (ja) パレット移載装置
CN110561831A (zh) 底盒自动放料机
JP2677082B2 (ja) パレタイザのアタッチメント交換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アタッチメント受渡し装置
CN218662669U (zh) 一种滑轨包装运输封边设备
CN218370372U (zh) 一种空调生产线气缸顶升换向机构
CN213770409U (zh) 转运装置及加工设备
CN215853744U (zh) 一种双料盘供料装置
CN217322057U (zh) 一种双工位平移交替机构及生产加工设备
CN220765475U (zh) 存储搬运设备
CN219990457U (zh) 双层上料输送线
CN220375480U (zh) 上料装置和存储搬运设备
CN220077726U (zh) 一种适用于生产线对接的移栽机
CN108568692B (zh) 一种机位上下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