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8481U -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8481U
CN220168481U CN202321675864.4U CN202321675864U CN220168481U CN 220168481 U CN220168481 U CN 220168481U CN 202321675864 U CN202321675864 U CN 202321675864U CN 220168481 U CN220168481 U CN 220168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ifferential gear
differential
sleeved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58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Kefeng Intelligent Transmis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Kefeng Intelligent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Kefeng Intelligent Transmis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Kefeng Intelligent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586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8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8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8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差动驱动装置及车辆,差动驱动装置包括壳体、行星减速机、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及行星轮传动结构,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包括小齿轮和大齿轮,小齿轮套设于行星减速机的输入轴外周,且与输入轴固定连接,大齿轮设于小齿轮的一侧,且与小齿轮啮合;行星齿轮传动结构设于大齿轮的内圈,包括套设于第一输出轴外周的第一差动齿轮、套设于第二输出轴外周的第二差动齿轮、设于第一差动齿轮外周的中间齿轮和设于第二差动齿轮外侧的过渡齿轮,中间齿轮与第一差动齿轮外圈相连接,且和大齿轮传动连接,过渡齿轮连接于第二差动齿轮外圈和中间齿轮外圈,并与大齿轮传动连接;节省差动驱动装置在轴向上的空间,重量轻,能耗低,传动效率高。

Description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差速驱动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车辆工程及AGV行业,主要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避免轮胎打滑磨损等问题。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对称式锥齿轮差动驱动装置,其中,左右半轴锥齿轮和两个差动齿轮参数相同,从而导致差动驱动装置轴向距离较大,不利于其他部件设置,又整体重量较大,能耗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差动驱动装置轴向距离较大、不利于其他部件设置、整体重量较大、以及能耗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差动驱动装置,用于车辆中,所述差动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中之一开设有第一输出口,另一开设有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左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轴;
行星减速机,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插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输入轴;
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小齿轮和大齿轮,所述小齿轮套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且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大齿轮设于所述小齿轮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且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以及,
行星齿轮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大齿轮的内圈,包括第一差动齿轮、第二差动齿轮、中间齿轮和过渡齿轮,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外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周,所述中间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外周,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外圈相连接,且和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过渡齿轮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外圈和所述中间齿轮的外圈,并与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水平面内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数相同。
可选地,所述差动驱动装置还包括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固定连接于所述大齿轮的内圈,所述支撑盘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中间齿轮固定连接,且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过渡齿轮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部;
所述差动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滚针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所述第一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转动连接;以及,
第二滚针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所述第二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部;
所述差动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
第三滚针轴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三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转动连接;以及,
第四滚针轴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四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之间设有限位件,用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差动齿轮靠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差动齿轮靠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容置槽;
所述限位件包括:
第一堵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且其中部具有沿朝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一凸部;以及,
第二堵板,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且其对应所述第一凸部具有沿朝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二凸部。
可选地,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包括多个所述中间齿轮和多个所述过渡齿轮,且多个所述中间齿轮与多个所述过渡齿轮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行星减速机包括外壳,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外壳,部分所述外壳插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外壳插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部位的外周壁设有连接凸起,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开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起与所述连接凹槽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差动驱动装置,所述差动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中之一开设有第一输出口,另一开设有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左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轴;
行星减速机,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插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输入轴;
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小齿轮和大齿轮,所述小齿轮套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且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大齿轮设于所述小齿轮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且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以及,
行星齿轮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大齿轮的内圈,包括第一差动齿轮、第二差动齿轮、中间齿轮和过渡齿轮,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外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周,所述中间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外周,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外圈相连接,且和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过渡齿轮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外圈和所述中间齿轮的外圈,并与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水平面内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差动驱动装置包括壳体、行星减速机、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以及行星轮传动结构,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包括大齿轮和小齿轮,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包括第一差动齿轮、第二差动齿轮、中间齿轮和过渡齿轮,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沿所述第一方向即所述大齿轮的轴向间隔分布,又通过所述中间齿轮和所述过渡齿轮与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使得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和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的轴向距离极短,大大节省了所述差动驱动装置在轴向上的空间,方便车辆中的其它部件设置,又减小重量,降低能耗;又所述差动驱动装置采用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和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进行传动,使得所述差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动驱动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差动驱动装置的的行星齿轮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差动驱动装置 53 第一销轴
1 壳体 54 第二销轴
2 行星减速机 6 第一轴承组件
21 外壳 61 第一滚针轴承
211 连接凸起 62 第二滚针轴承
3 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 7 第二轴承组件
31 小齿轮 71 第三滚针轴承
32 大齿轮 72 第四滚针轴承
4 行星齿轮传动结构 8 限位件
41 第一差动齿轮 81 第一堵板
42 第二差动齿轮 811 第一凸部
43 中间齿轮 82 第二堵板
44 过渡齿轮 821 第二凸部
5 支撑盘 9 第三轴承组件
51 第一支撑部 91 第五滚针轴承
52 第二支撑部 92 第六滚针轴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差速驱动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车辆工程及AGV行业,主要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避免轮胎打滑磨损等问题。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对称式锥齿轮差动驱动装置,其中,左右半轴锥齿轮和两个差动齿轮参数相同,从而导致差动驱动装置轴向距离较大,不利于车辆中的其他部件设置,又整体重量较大,能耗较高。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动驱动装置100以及车辆,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用于车辆中,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动驱动装置100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包括壳体1、行星减速机2、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以及行星轮传动结构,所述壳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中之一开设有第一输出口,另一开设有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左车辆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轴;所述行星减速机2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插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输入轴;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设于所述壳体1内,包括小齿轮31和大齿轮32,所述小齿轮31套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且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大齿轮32设于所述小齿轮31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且与所述小齿轮31啮合;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4设于所述大齿轮32的内圈,包括第一差动齿轮41、第二差动齿轮42、中间齿轮43和过渡齿轮44,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外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周,所述中间齿轮43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外周,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外圈相连接,且和所述大齿轮32传动连接,所述过渡齿轮44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外圈和所述中间齿轮43的外圈,并与所述大齿轮32传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水平面内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包括壳体1、行星减速机2、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以及行星轮传动结构,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包括大齿轮32和小齿轮31,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4包括第一差动齿轮41、第二差动齿轮42、中间齿轮43和过渡齿轮44,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沿所述第一方向即所述大齿轮32的轴向间隔分布,又通过所述中间齿轮43和所述过渡齿轮44与所述大齿轮32传动连接,使得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和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4的轴向距离极短,大大节省了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在轴向上的空间,方便车辆中的其它部件设置,又减小重量,降低能耗;又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采用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和所述行星齿轮传动结构4进行传动,使得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的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的具体传动过程为:所述车辆的电机工作,驱动所述输入轴转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小齿轮31连接,所述输入轴带动所述小齿轮31绕其轴线转动,所述小齿轮31与所述大齿轮32啮合,带动所述大齿轮32绕所述大齿轮32的轴线转动;又所述大齿轮32与所述中间齿轮43、所述过渡齿轮44连接,以带动所述中间齿轮43和所述过渡齿轮44转动,其中,所述中间齿轮43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啮合,使得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在所述中间齿轮43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实现对所述车辆的左车轮的动力输出,使得所述左车轮以第一转速转动;而所述过渡齿轮44与所述中间齿轮43、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啮合,使得所述过渡齿轮44在所述大齿轮32和所述中间齿轮43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转动,并作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以使得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绕其轴线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实现对所述车辆的右车轮的动力输出,使得所述右车轮以第二转速转动,且所述第二转速与所述第一转速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方向F1,所述第二方向为方向F2。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齿数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齿数相同,以此保证同等的扭矩传递。
具体的,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还包括支撑盘5,所述支撑盘5固定连接于所述大齿轮32的内圈,所述支撑盘5通过第一销轴53与所述中间齿轮43固定连接且通过第二销轴54与所述过渡齿轮44固定连接,如此,使得所述中间齿轮43和所述过渡齿轮44分别与所述大齿轮32传动连接,进而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所述支撑盘5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51、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52,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52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齿部;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6,所述第一轴承组件6包括第一滚针轴承61以及第二滚针轴承62,所述第一滚针轴承61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所述第一滚针轴承6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磁力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滚针轴承62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所述第二滚针轴承6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转动连接;如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滚针轴承61在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径向上支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延长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滚针轴承62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径向上支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延长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请参阅图1,基于上述“所述支撑盘5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51、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52,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52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齿部”的实施例,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轴承组件7,所述第二轴承组件7包括第三滚针轴承71和第四滚针轴承72,所述第三滚针轴承71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52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三滚针轴承7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5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滚针轴承72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52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四滚针轴承72与所述第二支撑部5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转动连接;如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滚针轴承71,可在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轴向上支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延长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所述第四滚针轴承72,可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轴向上支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延长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可以同时设置,也可以择一设置,具体的,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同时设置,即所述支撑盘5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51、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52,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52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齿部;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6和第二轴承组件7,所述第一轴承组件6包括第一滚针轴承61以及第二滚针轴承62,所述第一滚针轴承61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所述第一滚针轴承6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磁力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滚针轴承62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内,所述第二滚针轴承6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5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组件7包括第三滚针轴承71和第四滚针轴承72,所述第三滚针轴承71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52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三滚针轴承7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5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滚针轴承72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52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四滚针轴承72与所述第二支撑部5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转动连接;如此,所述第一滚针轴承61和所述第三滚针轴承71在径向和轴向上支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所述第二滚针轴承62和所述第四滚针轴承72在径向和轴向上支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提高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传动稳定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之间设于限位件8,用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以此避免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相互干涉,影响传动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8的设置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限位板,也可以是卡簧等等。具体的,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靠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靠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限位件8包括第一堵板81和第二堵板82,所述第一堵板81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且其中部具有沿朝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一凸部811;所述第二堵板82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且其对应所述第一凸部811具有沿朝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二凸部821;如此,通过所述第一堵板81和所述第二堵板82分隔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使得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在紧密相邻以减小轴向设置空间的同时,避免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发生轴向窜动时相互干涉,影响传动效率。
具体的,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三轴承组件9,所述第三轴承组件9包括第五滚针轴承91和第六滚针轴承92,所述第五滚针轴承91和所述第六滚针轴承92均套设于所述支撑盘5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均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支撑盘5转动连接,所述第五滚针轴承91设于所述支撑盘5对应所述第一差动齿轮41的部位与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第六滚针轴承92设于所述支撑盘5对应所述第二差动齿轮42的部位与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第五滚针轴承91和所述第六滚针轴承92用于支撑所述支撑盘5,延长所述支撑盘5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3包括多个所述中间齿轮43和多个所述过渡齿轮44,且多个所述中间齿轮43与多个所述过渡齿轮44一一对应设置,即多个所述中间齿轮43和多个所述过渡齿轮44同时传递扭矩,以在有限空间内大大提高传递扭矩,并增强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间齿轮43和所述过渡齿轮44的设置数量不受限制,可以分别设置三个、四个、五个等等,具体的,请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齿轮43和所述过渡齿轮44分别设有四个,在保证传动效率的同时减小体积。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所述行星减速机2包括外壳21,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外壳21,部分所述外壳21插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外壳21插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部位的外周壁设有连接凸起211,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开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起211与所述连接凹槽间隙配合,实现所述外壳21与所述壳体1的稳定装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差动驱动装置10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车辆采用上文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100,也即,所述车辆具有上述的所述差动驱动装置100的全部实施例的所有技术特征,也就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所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包括运输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差动驱动装置,用于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中之一开设有第一输出口,另一开设有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左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口插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轴;
行星减速机,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插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输入轴;
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小齿轮和大齿轮,所述小齿轮套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且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大齿轮设于所述小齿轮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且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以及,
行星齿轮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大齿轮的内圈,包括第一差动齿轮、第二差动齿轮、中间齿轮和过渡齿轮,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外周,所述第二差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周,所述中间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外周,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外圈相连接,且和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过渡齿轮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外圈和所述中间齿轮的外圈,并与所述大齿轮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水平面内相互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数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驱动装置还包括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固定连接于所述大齿轮的内圈,所述支撑盘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中间齿轮固定连接,且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过渡齿轮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部;
所述差动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滚针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所述第一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转动连接;以及,
第二滚针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所述第二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所述第二支撑部内容置有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部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部;
所述差动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
第三滚针轴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三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转动连接;以及,
第四滚针轴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齿部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轮毂的外周,所述第四滚针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之间设有限位件,用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一差动齿轮和所述第二差动齿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靠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差动齿轮靠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容置槽;
所述限位件包括:
第一堵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且其中部具有沿朝向所述第二差动齿轮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一凸部;以及,
第二堵板,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且其对应所述第一凸部具有沿朝向所述第一差动齿轮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二凸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轴齿轮传动结构包括多个所述中间齿轮和多个所述过渡齿轮,且多个所述中间齿轮与多个所述过渡齿轮一一对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减速机包括外壳,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外壳,部分所述外壳插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外壳插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部位的外周壁设有连接凸起,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开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起与所述连接凹槽间隙配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驱动装置。
CN202321675864.4U 2023-06-28 2023-06-28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168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5864.4U CN220168481U (zh) 2023-06-28 2023-06-28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5864.4U CN220168481U (zh) 2023-06-28 2023-06-28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8481U true CN220168481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4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5864.4U Active CN220168481U (zh) 2023-06-28 2023-06-28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8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12981B (zh) 一种行星齿轮式差速器
GB2054492A (en) Driven steering axle
EP1288054B1 (en) A wheel end apparatus
EP0583312A4 (en)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incorporating bevel pinions
CN220168481U (zh) 差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CN217683072U (zh) 行星减速器及具有它的轮毂电机系统和电动车辆
EP3851310A1 (en) In-wheel motor drive device
CN216643010U (zh) 差速器总成和汽车
CN205423737U (zh) 电动汽车后桥减速机差速器总成
CN112928859A (zh) 一种差速功能转子以及驱动电机
CN113580848A (zh) 一种桥箱一体式驱动桥
CN220015979U (zh) 一种差速器安装连接结构及工程机械
CN216382469U (zh) 防尘性好的汽车差速器
CN220168486U (zh) 一种带人字轴的轴间差速器壳总成
US5662185A (en) Drive assembly for radio-controlled cars
CN218863206U (zh) 四行星高强度差速桥
CN215370844U (zh) 一种差速齿轮箱
CN112046276A (zh) 电机驱动的同轴车桥
CN221067678U (zh) 电驱桥总成、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CN221723354U (zh) 差速器、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220850636U (zh) 差速器结构以及变差速集成装置
CN221090488U (zh) 一种轮边减速器
CN219214727U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220391U (zh) 电动叉车轮边驱动装置
CN219564777U (zh) 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桥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