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6708U -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 Google Patents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6708U
CN220166708U CN202320798156.3U CN202320798156U CN220166708U CN 220166708 U CN220166708 U CN 220166708U CN 202320798156 U CN202320798156 U CN 202320798156U CN 220166708 U CN220166708 U CN 220166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orary
pile foundation
overhead
pile
suppor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981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红
张佳星
田野
万猛
李强
赵尔平
赵柱柱
刘康
蒲飞飞
马理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filed Critical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Priority to CN2023207981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6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6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6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包括用于支撑铁轨的架空便梁,架空便梁两端通过支撑块支撑,其余部分通过支撑体支撑,支撑体包括分别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设置在道路中央的中部支撑体,第一支撑体和中部支撑体之间设置有左侧临时支撑体,第二支撑体和中部支撑体之间设置有第四临时支撑体,左侧临时支撑体随新框架桥的顶进而逐渐拆除。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临时支撑体不占用保通道路,封闭道路的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对封闭道路一侧的临时支撑体逐渐拆除,而新框架桥的会逐渐替代临时支撑体对架空便梁进行支撑,中部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继续对架空便梁进行横向限位,保证了铁轨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框架桥下穿铁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国内交通运输建设,尤其是铁路交通方面的发展,极为迅速。许多铁路都是与公路或者其他通道交叉,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辆不断增多、汽车车流量的增大,需对交叉的其他道路进行拆除重建,为了不影响当地出行,框架桥改造过程中需保持道路通行。
目前,常规的铁路路线加固装置施工,需中断下穿路线的交通,影响当地交通状况和经济收入,常规的架空便梁加固装置中横抬梁采用混凝土系梁结构或者钢结构,混凝土系梁结构作为横抬梁自重较大,施工难度大,无法循环利用,浪费资源。钢结构横抬梁与D型便梁在顶推过程中容易发生横向位移,因此横抬梁与D型便梁及桩基础之间进行可靠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包括用于支撑铁轨的架空便梁,所述架空便梁两端通过设置在道床上铁轨两侧的支撑块支撑,所述架空便梁其余部分通过支撑体支撑,所述支撑体包括分别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以及设置在道路中央的中部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和中部支撑体之间设置有左侧临时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和中部支撑体之间设置有第四临时支撑体,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和第四临时支撑体沿垂直于架空便梁的方向布置,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布置在预施工的新框架桥宽度范围内,所述第四临时支撑体布置在保通道路远离封闭道路一侧,所述中部支撑体和左侧临时支撑体用于限制架空便梁向新框架桥顶进方向横移,所述第四临时支撑体用于限制架空便梁向新框架桥顶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横移,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随新框架桥的顶进而逐渐拆除,并由新框架桥逐步支撑架空便梁。
利用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和支撑块对架空便梁的两端以及靠近两端的位置进行支撑,利用中部支撑体以及多个临时支撑体对架空便梁中部进行支撑和横向限位,避免了火车通过时的振动荷载以及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的横向摩擦力导致的铁路轨道的偏位;第四临时支撑体布置在保通道路远离封闭道路一侧,不会占用保通道路,使得保通道路始终保持通畅,不受施工的影响;封闭道路的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对封闭道路一侧的临时支撑体逐渐拆除,而新框架桥会逐渐替代临时支撑体对架空便梁进行支撑,并且中部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继续对架空便梁进行横向限位,保证了左侧临时支撑体拆除后铁轨的稳定性。当一幅道路的新框架桥施工完成后,以同样的方式施工另一幅的新框架桥,实现了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铁路。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包括第一临时支撑体和第二临时支撑体,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体设置在封闭道路上,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体设置在封闭道路远离保通道路一侧。
新框架桥的宽度大于原框架桥,将第一临时支撑体和第二临时支撑体分别设置在封闭道路上和封闭道路远离保通道路一侧,使得新框架桥的顶进过程中会替代第一临时支撑体和第二临时支撑体对架空便梁进行支撑,不会存在无支撑的较大跨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临时支撑体与第二临时支撑体中心对称布置,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体和第四临时支撑体相配合对架空便梁的横向进行限位。
第四临时支撑体与第二临时支撑体中心对称布置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以及火车通过时铁轨不会发生横向滑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体包括沿一条直线布置的第二桩基和第三桩基,所述第二桩基布置在封闭道路的原框架桥两端,所述第三桩基布置在封闭道路的原框架桥远离新框架桥顶进起点一端,所述第二桩基和第三桩基上架设有用于支撑架空便梁的第一横抬梁,所述第一横抬梁平行于新框架桥顶进方向,所述第三桩基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一横抬梁沿框架桥顶进方向移动的挡块,所述第一横抬梁远离第三桩基一端延伸至第二桩基以外。
将第一横抬梁远离第三桩基一端延伸至第二桩基以外,使得新框架桥顶进时会顶入第一横抬梁下方,对离新框架桥最近的第二桩基进行拆除后,第一横抬梁的一端变为由新框架桥进行支撑,保证了顶进过程中位于封闭道路区域的铁轨被稳定支撑,第三桩基上的挡块能够防止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第一横抬梁沿顶进方向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体包括沿一条直线布置的第四桩基和第五桩基,所述第四桩基布置在架空便梁正下方,所述第五桩基布置在架空便梁一侧,所述第四桩基和第五桩基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架空便梁的第二横抬梁,所述第五桩基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二横抬梁沿框架桥顶进方向移动的挡块,所述第二横抬梁远离第五桩基一端延伸至第三桩基以外。
将第二横抬梁远离第五桩基一端延伸至第四桩基以外,使得新框架桥顶进时会顶入第二横抬梁下方,对离新框架桥最近的第四桩基进行拆除后,第二横抬梁的一端变为由新框架桥进行支撑,保证了顶进过程中位于封闭道路区域的铁轨被稳定支撑,第五桩基上的挡块能够防止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第二横抬梁沿顶进方向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桩基顶部设置有第一桩帽,所述第一横抬梁布置在第一桩帽和架空便梁之间,所述第四桩基顶部设置有第二桩帽,所述第二横抬梁布置在第二桩帽和架空便梁之间,所述第二桩帽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架空便梁的连接件。
通过连接件将第二桩帽与架空便梁进行连接,使得第四桩基、第二横抬梁以及架空便梁连接为一体,保证了铁轨的加固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预埋在第二桩帽中的多个连接杆、连接板,所述连接杆向上延伸至架空便梁顶部,多个所述连接杆布置在架空便梁两侧,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架空便梁顶部,所述连接板与多个连接杆上端连接并与架空便梁抵接。
通过在第二桩帽中预埋连接杆,并将连接杆布置在架空便梁两侧,再通过安装板将架空便梁压紧在第二桩帽的第二横抬梁上,使得第四桩基、第二横抬梁以及架空便梁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连接杆上均套设有压板,所述压板安装在第二桩帽顶部并与第二横抬梁抵接。
为了防止第二横抬梁的横向移动,通过在连接杆上设置压板,利用压板对第二横抬梁两侧进行限制,实现了第二横抬梁的横向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桩基和第五桩基顶部均设置有第三桩帽,所述挡块设置在第三桩帽顶部并与第三桩帽一体成型。
在浇筑第三桩帽时,将挡块与第三桩帽一同浇筑成型,施工效率高,也保证了挡块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支撑体设置在保通道路靠近道路中线的位置并平行于道路中线。
将中部支撑体设置在保通道路靠近道路中线的位置,能够避免中部支撑体对新框架桥顶进时的干涉,使得新框架桥顶进时无需拆除中部支撑体,保证了架空便梁中部始终被稳定支撑;中部支撑体能够限制架空便梁向新框架桥顶进方向横移,使得左侧临时支撑体全部拆除后,中部支撑体和第四临时支撑体能够继续对架空便梁的横向两侧进行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支撑体包括第六桩基和第七桩基,所述第六桩基布置在架空便梁两侧,所述第七桩基布置在架空便梁一侧,所述第六桩基和第七桩基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架空便梁的第三横抬梁,所述第三横抬梁平行于道路中线,所述第七桩基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三横抬梁沿新框架桥顶进方向移动的挡块。
中部支撑体利用挡块对架空便梁向新框架桥顶进方向横移进行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架空便梁上布置多个用于检测架空便梁的位移和高差变化的应变片。
通过设置应变片能够实时监控铁轨的位移和高差,防止发生异常变形或位移,若变形或位移超过警告值,可通过自动进行警告报警,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体的布置位置既能够保证整个铁轨的稳定性,也能够保证一幅道路的保通,实现了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铁路;
2、利用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和支撑块对架空便梁的两端以及靠近两端的位置进行支撑,利用中部支撑体以及多个临时支撑体对架空便梁中部进行支撑和横向限位,避免了火车通过时的振动荷载以及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的横向摩擦力导致的铁路轨道的偏位;第四临时支撑体布置在保通道路远离封闭道路一侧,不会占用保通道路,使得保通道路始终保持通畅,不受施工的影响;
3、本实用新型封闭道路的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对封闭道路一侧的临时支撑体逐渐拆除,新框架桥的顶进过程中会逐渐替代临时支撑体对架空便梁进行支撑,保证了临时支撑体拆除后铁轨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中部支撑体能够限制架空便梁向新框架桥顶进方向横移,使得左侧临时支撑体全部拆除后,中部支撑体和第四临时支撑体能够继续对架空便梁的横向两侧进行限制。当一幅道路的新框架桥施工完成后,以同样的方式施工另一幅的新框架桥,实现了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铁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原有道路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幅道路施工时加固体系的结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幅道路施工时加固体系的结构断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幅道路施工时新框架桥开始顶进时的结构平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幅道路施工完成时的结构平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右幅道路施工时新框架桥开始顶进时的结构平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右幅道路施工时新框架桥开始顶进时的结构断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幅道路的新框架桥施工完成时的结构平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架空便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桩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桩帽和架空便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桩帽和架空便梁的连接结构断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桩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左幅道路1;右幅道路2;原框架桥3;铁轨4;架空便梁5;支撑块6;第一支撑体7;第一临时支撑体8;第二临时支撑体9;中部支撑体10;第二桩基11;第三桩基12;第一横抬梁13;挡块14;第一桩帽15;连接杆16;连接板17;压板18;第二桩帽19;第四桩基20;第五桩基21;第二横抬梁22;第三桩帽23;第六桩基24;第七桩基25;第三横抬梁26;第三临时支撑体27;第四临时支撑体28;新框架桥29;横梁30;纵梁31;第二支撑体32;第八桩基33;第九桩基34;第十桩基35;第十一桩基36;第四横抬梁37;第五横抬梁38,第一桩基3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道路分为左幅道路1和右幅道路2,道路通过两个原框架桥3下穿铁路运营线,道路与铁路运营线斜交,对两幅道路进行拓宽需要将原框架桥3更换为更宽的新框架桥29。该体系也可以用于更多幅道路的施工。
如图2所示,先对道路进行交通导改,本实施例中,先对左幅道路1进行施工,将左幅道路1进行封闭,使之成为封闭道路,将左幅车辆导改至右幅,保证右幅道路2的畅通,使之成为保通道路。
如图2、3所示,首先利用“天窗”进行支撑块6的搭设,本实施例中,支撑块6为枕木垛,将枕木垛铺设在铁轨4两侧,沿铁轨4长度方向相邻两个枕木垛间距为8m,每个枕木垛的最上层枕木垂直于铁路布置,枕木垛利用扒钉进行固定,每层枕木使用相同高度的枕木,保证所有枕木垛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
利用“天窗”在铁路道床上平行铺设架空便梁5的横梁30,横梁30沿着铁轨4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横梁30位于铁轨4下方用于托起铁轨4,通过铁路工程车运输架空便梁5的纵梁31至安装位置,将纵梁31放置在枕木垛上,使用螺栓将横梁30和纵梁31固定连接,防止翻倒,道路中线两侧的架空便梁5长度相等,如图9所示,纵梁31设置有两个,分别与横梁30的两端通过螺栓连接,横梁30上方即为铁轨4,通过对架空便梁5进行支撑即可对铁轨4进行支撑。
接着进行支撑体的施工,首先进行桩基施工,如图2、3所示,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32均包括第一桩基39,在架空便梁5的两个纵梁31的正下方打设第一桩基39、第四桩基20、第八桩基33,第一桩基39沿纵梁31长度方向布置,相邻第一桩基39的间距为8m,第一桩基39靠近架空便梁5两端,第四桩基20位于左幅道路1和第一支撑体7之间,第四桩基20和第一支撑体7的间距为8m,第八桩基33位于右幅道路2和第二支撑体32之间,第八桩基33和第二支撑体32的间距为8m,本实施例中,共打设八根第一桩基39、两根第四桩基20、两根第八桩基33,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32沿架空便梁5中心线对称布置,距离道路最近的第一桩基39与道路中线的距离约为28m,第四桩基20处于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宽度范围内靠近左侧的位置,第八桩基33处于右幅道路2的新框架桥29宽度范围内靠近右侧的位置。第一桩基39、第四桩基20、第八桩基33均采用人工挖孔的方式进行成桩。
在架空便梁5一侧打设第五桩基21,在架空便梁5另一侧打设第九桩基34,第五桩基21位于架空便梁5远离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起点一侧,第九桩基34位于架空便梁5靠近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起点一侧,第四桩基20和第八桩基33对称布置,第五桩基21和第九桩基34对称布置。
如图4所示,图4中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最前端即为顶进起点,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的顶进终点为图5中新框架桥29的最前端。
在右幅道路2上打设两根第六桩基24和一根第七桩基25,两根第六桩基24和一根第七桩基25呈一条直线,第六桩基24和第七桩基25紧贴道路中线,减小对保通道路的影响,两根第六桩基24位于右幅道路2的原框架桥3的两端,第七桩基25位于右幅道路2的原框架桥3的一端,第七桩基25远离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起点。
在左幅道路1上施工第一临时支撑体8,本实施例中,共打设四根第二桩基11和两根第三桩基12,沿一条直线的两根第二桩基11和一根第三桩基12为一组,两根第二桩基11和一根第三桩基12连成的直线垂直于铁轨4,第二桩基11打设在左幅道路1的原框架桥3两端,第三桩基12打设在左幅道路1的原框架桥3的一端,第三桩基12远离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起点。
在第二桩基11、第三桩基12顶部分别浇筑第一桩帽15、第三桩帽23,如图10所示,第一桩帽15为方形,如图13所示,第三桩帽23除方形结构外顶部还一体浇筑有挡块14,在第二桩基11的第一桩帽15和第三桩基12的第三桩帽23上放置第一横抬梁13,第一横抬梁13远离第三桩基12的一端需伸出第二桩基11,使得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时能够提前进入第一横抬梁13下方,第二桩基11一旦拆除,新框架桥29能够直接对第一横抬梁13提供支撑力,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过程中,第三桩基12的第三桩帽23上的挡块14能够阻挡第一横抬梁13向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方向移动。
同样地,分别施工第六桩基24顶部的第一桩帽15、第七桩基25顶部的第三桩帽23以及第三横抬梁26。
第二桩基11和第六桩基24的第一桩帽15上均可通过安装压板18对第一横抬梁13、第三横抬梁26进行横向限位,即对第三横抬梁26宽度方向进行限位。
在第一桩基39顶部浇筑第二桩帽19,第一桩基39的第二桩帽19内预埋连接杆16,连接杆16设置有四根,均位于架空便梁5的纵梁31两侧,连接杆16顶部高于纵梁31顶部,利用带有孔的连接板17插入四根连接杆16中并用螺栓紧固,使得架空便梁5与桩基固定连接,第一桩基39的第二桩帽19顶部通过枕木垛支撑架空便梁5。
在第四桩基20和第五桩基21顶部分别浇筑第二桩帽19和第三桩帽23,在第四桩基20的第二桩帽19和第五桩基21的第三桩帽23上放置第二横抬梁22,第二横抬梁22位于架空便梁5和第四桩基20的第二桩帽19之间,如图12、13所示,第四桩基20的第二桩帽19内预埋连接杆16,连接杆16设置有四根,均位于架空便梁5的纵梁31两侧,连接杆16顶部高于纵梁31顶部,利用带有孔的连接板17插入四根连接杆16中并用螺栓紧固将架空便梁5的纵梁31紧压在第四桩基20上,使得架空便梁5与桩基固定连接,因此通过连接杆16和连接板17使得第四桩基20的第二桩帽19、第二横抬梁22以及架空便梁5连接为一体,第二横抬梁22通过套在连接杆16上带孔的压板18进行横向限位,即对第二横抬梁22宽度方向进行限位。第二横抬梁22远离第五桩基21的一端需伸出第三桩基12,使得左幅道路1的新框架桥29顶进时能够提前进入第二横抬梁22下方,第三桩基12一旦拆除,新框架桥29能够直接对第二横抬梁22提供支撑力。
同样地,施工第八桩基33、第九桩基34顶部的第二桩帽19、第三桩帽23以及第四横抬梁37。第四横抬梁37远离第九桩基34的一端需伸出第八桩基33,使得右幅道路2的新框架桥29顶进时能够提前进入第四横抬梁37下方,第八桩基33一旦拆除,新框架桥29能够直接对第四横抬梁37提供支撑力。
位于架空便梁5正下方的桩基均需要利用“天窗”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安全。
第三桩基12、第五桩基21、第七桩基25、第九桩基34均为抗滑移桩,主要对横抬梁进行限位。
至此,架空便梁5两端由枕木垛支撑,靠近两端的位置由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32支撑,中心由中部支撑体10支撑,中心靠左侧道路的部分由左侧道路的原框架桥3支撑和左侧临时支撑体即第一临时支撑体8和第二临时支撑体9支撑,中心靠右侧道路的部分由右侧道路的原框架桥3支撑和第四临时支撑体28,此时即可开始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施工。
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施工:如图4所示,将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沿垂直于铁轨4方向进行顶进,先将新框架桥29的前端顶至第一横抬梁13下方,拆除靠近新框架桥29的第二桩基11,由新框架桥29代替靠近新框架桥29的第二桩基11对第一横抬梁13的一端进行支撑,从而保证了铁轨4的支撑能力和稳定性,新框架桥29继续顶进过程中,新框架桥29和第一横抬梁13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得第一横抬梁13有向顶进方向移动的趋势,但由于第三桩基12的第三桩帽23上设置有挡块14,第一横抬梁13的端部始终抵靠在挡块14上无法沿顶进方向移动,第二桩基11的第一桩帽15上也设置了与第一横抬梁13抵接的压板18,对第一横抬梁13的横向进行了限位,使得顶进过程中第一横抬梁13保持稳定。当新框架桥29前端顶进至第二横抬梁22下方时,同样地,拆除第四桩基20,由新框架桥29代替靠近新框架桥29的第四桩基20对第一横抬梁13的一端进行支撑。当新框架桥29前端顶进至剩余的第二桩基11处时,拆除剩余的第二桩基11后继续顶进,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顶进到位后,在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和架空便梁5之间使用枕木垛支垫并拆除第一横抬梁13、第二横抬梁22、第三桩基12、第五桩基21。
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施工仅拆除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顶进范围内的支撑体,即第一临时支撑体8和第二临时支撑体9。由于第一临时支撑体8和第二临时支撑体9均匀分布在新框架桥29宽度范围内,顶进过程中上方的架空便梁5不会存在无支撑的较大跨距,也就是说,因为新框架桥29宽度大于原框架桥3,如果第四桩基20上不设置第二横抬梁22,当新框架桥29前端顶进至第三桩基12时,直接拆除第三桩基12会使得第一横抬梁13和第一支撑体7之间存在无支撑的较大跨距。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部支撑体10设置在保通道路靠近道路中线的位置,能够避免中部支撑体10对新框架桥29顶进时的干涉,使得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顶进时无需拆除中部支撑体10,保证了架空便梁5中部始终被稳定支撑,并且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施工完毕后,此时若有火车通过,中部支撑体10和第四临时支撑体28也能够继续对架空便梁5的横向进行限位,即对架空便梁5宽度方向进行限位,保证整个加固体系的稳定性。
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施工完毕后,开放左侧道路,封闭右侧道路,此时右侧道路为封闭道路,左侧道路为保通道路,同样地,如图6、7所示,施工第三临时支撑体27,第三临时支撑体27包括第十桩基35、第十一桩基36、第五横抬梁38、第一桩帽15、第三桩帽23,施工右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
右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施工:右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顶进方向与左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顶进方向相反,右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顶进过程中,逐步拆除第六桩基24、靠近右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第十桩基35、靠近右侧道路的新框架桥29的第六桩基24、第八桩基33、剩余的第十桩基35、剩余的第六桩基24、第九桩基34、第十一桩基36。如图8所示,两幅道路的新框架桥29均施工完成后,拆除加固体系的其他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铁轨(4)的架空便梁(5),所述架空便梁(5)两端通过设置在道床上铁轨(4)两侧的支撑块(6)支撑,所述架空便梁(5)其余部分通过支撑体支撑,所述支撑体包括分别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32)以及设置在道路中央的中部支撑体(10),所述第一支撑体(7)和中部支撑体(10)之间设置有左侧临时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32)和中部支撑体(10)之间设置有第四临时支撑体(28),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和第四临时支撑体(28)沿垂直于架空便梁(5)的方向布置,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布置在预施工的新框架桥(29)宽度范围内,所述第四临时支撑体(28)布置在保通道路远离封闭道路一侧,所述中部支撑体(10)和左侧临时支撑体用于限制架空便梁(5)向新框架桥(29)顶进方向横移,所述第四临时支撑体(28)用于限制架空便梁(5)向新框架桥(29)顶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横移,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随新框架桥(29)的顶进而逐渐拆除并由新框架桥(29)逐步支撑架空便梁(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临时支撑体包括第一临时支撑体(8)和第二临时支撑体(9),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体(8)设置在封闭道路上,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体(9)设置在封闭道路远离保通道路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临时支撑体(28)与第二临时支撑体(9)中心对称布置,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体(9)和第四临时支撑体(28)相配合对架空便梁(5)的横向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临时支撑体(8)包括沿一条直线布置的第二桩基(11)和第三桩基(12),所述第二桩基(11)布置在封闭道路的原框架桥(3)两端,所述第三桩基(12)布置在封闭道路的原框架桥(3)远离新框架桥(29)顶进起点一端,所述第二桩基(11)和第三桩基(12)上架设有用于支撑架空便梁(5)的第一横抬梁(13),所述第一横抬梁(13)平行于新框架桥(29)顶进方向,所述第三桩基(12)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一横抬梁(13)沿框架桥顶进方向移动的挡块(14),所述第一横抬梁(13)远离第三桩基(12)一端延伸至第二桩基(11)以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临时支撑体(9)包括沿一条直线布置的第四桩基(20)和第五桩基(21),所述第四桩基(20)布置在架空便梁(5)正下方,所述第五桩基(21)布置在架空便梁(5)一侧,所述第四桩基(20)和第五桩基(2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架空便梁(5)的第二横抬梁(22),所述第五桩基(21)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二横抬梁(22)沿框架桥顶进方向移动的挡块(14),所述第二横抬梁(22)远离第五桩基(21)一端延伸至第三桩基(12)以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基(11)顶部设置有第一桩帽(15),所述第一横抬梁(13)布置在第一桩帽(15)和架空便梁(5)之间,所述第四桩基(20)顶部设置有第二桩帽(19),所述第二横抬梁(22)布置在第二桩帽(19)和架空便梁(5)之间,所述第二桩帽(19)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架空便梁(5)的连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预埋在第二桩帽(19)中的多个连接杆(16)、连接板(17),所述连接杆(16)向上延伸至架空便梁(5)顶部,多个所述连接杆(16)布置在架空便梁(5)两侧,所述连接板(17)设置在架空便梁(5)顶部,所述连接板(17)与多个连接杆(16)上端连接并与架空便梁(5)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杆(16)上均套设有压板(18),所述压板(18)安装在第二桩帽(19)顶部并与第二横抬梁(22)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桩基(12)和第五桩基(21)顶部均设置有第三桩帽(23),所述挡块(14)设置在第三桩帽(23)顶部并与第三桩帽(23)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撑体(10)设置在保通道路靠近道路中线的位置并平行于道路中线。
CN202320798156.3U 2023-04-12 2023-04-12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Active CN220166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8156.3U CN220166708U (zh) 2023-04-12 2023-04-12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8156.3U CN220166708U (zh) 2023-04-12 2023-04-12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6708U true CN220166708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8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98156.3U Active CN220166708U (zh) 2023-04-12 2023-04-12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6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26299B (zh) 一种铁路架空固定装置及采用此装置增建铁路桥涵的方法
CN102979041B (zh) 下穿铁路道岔群顶进大跨度箱桥施工的软架空加固顶进法
CN101550769B (zh) 一种移动栈桥
CN206538637U (zh) 一种用于既有铁路的线路加固装置
CN103437254A (zh) 框架桥顶进铁路岔区线路加固装置
CN102758387A (zh) H型钢线路加固施工方法
CN111576111A (zh) 一种框构桥顶进铁路道岔加固施工方法
CN112144401B (zh) 一种基于曲线轨迹和大纵坡环境下的架桥机过跨方法
CN220166708U (zh)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
CN111705682A (zh) 一种跨电气化铁路加宽桥梁上部结构拆除与重建的施工方法及其设备
WO2009135554A1 (de) Feste fahrbahn für schienengebundene fahrzeuge auf einer brücke
CN201116366Y (zh) 桥梁轨道纵向隔离装置
CN214271738U (zh) 现役桥梁局部拆除顶升拼接结构及t梁运输加固装置
CN214423168U (zh) 一种安装拼宽桥梁的架桥机支撑架
CN116289658A (zh) 保通条件下框架桥下穿既有运营线分幅加固体系施工方法
CN114717882A (zh) 一种防列车脱轨倾覆全拼装式无砟轨道
CN201363154Y (zh) 一种移动栈桥
CN211256504U (zh) 一种钢桁梁上轨枕板式轨道结构
CN203440720U (zh) 框架桥顶进铁路岔区线路加固装置
CN211772949U (zh) 上跨既有线钢纵梁顶推安装体系
CN209759904U (zh) 小半径曲线铁路整体折线架空装置
CN211772757U (zh) 一种中小跨度简支公路桥梁端部无缝防跳车构造
CN216275041U (zh) 一种可互换制式的轨道梁
CN111663395A (zh) 一种桥梁伸缩缝施工期的跨缝通车装置
CN111118977A (zh) 一种脚趾形轨道梁及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