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4025U -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4025U
CN220164025U CN202321580244.2U CN202321580244U CN220164025U CN 220164025 U CN220164025 U CN 220164025U CN 202321580244 U CN202321580244 U CN 202321580244U CN 220164025 U CN220164025 U CN 220164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ssembly
bending member
fixedly connected
pl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02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东辉
俞海华
倪媛媛
朱思爱
胡泽乾
方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Zhongji Automobile Co ltd
Zhejiang Huaj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Hangzhou Polycore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Zhongji Automobile Co ltd
Zhejiang Huaj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Hangzhou Polycore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Zhongji Automobile Co ltd, Zhejiang Huaju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Hangzhou Polycore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Zhongj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02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4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4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4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货厢,包括:底架总成;顶盖总成;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后门总成;前板总成;两个定位柱;底架总成、顶盖总成、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后门总成、前板总成和两个定位柱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两个定位柱分别设置在底架总成的左右两端,一个定位柱用于连接第一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另一个定位柱用于连接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本方案中,通过将货厢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并将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从而在拼接时无需依靠吊装工具,组装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背景技术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现代物流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物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
货箱是现代物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货箱自身巨大的容载量,能够一次性装载多种多样多件的待运输物品,提高每次运输的效率。货箱通常由顶板、侧板、前板和后门等组成,市面上常见的货箱中,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各部件之间不可拆卸,销售时只能整箱进行空箱运输。
公开号为CN105800178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运输箱,其侧墙板、前墙板等都是采用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构成的,各部件之间能够进行分片堆叠运输,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效率高且安全。但是,在进行货箱销售运输至海外市场时,拆分后各部件之间的体积过大,由于单片侧板、前墙板等体积大、宽度大、重量大,货箱往往需要依靠吊装工具等进行拆装,拆装不方便,而且装箱效率较低。
公开号为CN217478051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集装箱,包括总体框架、底板和复合材料板,其相邻复合材料板通过铆接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至对应的连接钢板上。但是该集装箱存在以下问题:1、螺钉或者铆钉是外露的,整体外形的美观度一般;2、采用连接钢板连接相邻两块复合材料板,连接位置的强度较差;3、雨水等容易从连接钢板的左右两侧渗入,防水性一般;4、在将复合材料板连接至连接钢板上时,对复合材料板的连接位置要求较高,安装要求较高;5、其顶板采用多块复合材料版组合的方式拼接构成,顶板强度较差,顶板的各块复合材料板之间存在拼缝,防水密封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货厢,该车辆的货箱整体采用可拆卸拼接的形式,无需依靠吊装工具进行拆装,组装方便快捷。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货厢,包括:
底架总成,包括底架以及固定设置在底架上的底板;
顶盖总成,包括顶板;
第一侧板总成,包括拼接固定的一个第一瓦楞板和三个第二瓦楞板;
第二侧板总成,包括侧门总成以及分别拼接固定在侧门总成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瓦楞板;
后门总成;
前板总成,包括拼接固定一个第一瓦楞板和一个第二瓦楞板;
两个定位柱;
底架总成、顶盖总成、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后门总成、前板总成和两个定位柱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两个定位柱分别设置在底架总成的左右两端,一个定位柱用于连接第一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另一个定位柱用于连接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
这样,通过将货厢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并将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从而在拼接时无需依靠吊装工具,组装方便快捷。
作为优选,所述底架包括第一侧边梁、第二侧边梁、前边梁、多个横梁、多个纵梁和多个角码,所述第一侧边梁、第二侧边梁、前边梁、横梁和纵梁均为U型金属件,所述前边梁横向设置,第一侧边梁的前端和第二侧边梁的前端之间横向连接有前边梁,多个横梁横向固定在第一侧边梁和第二侧边梁之间,多个纵梁纵向固定在第一侧边梁和第二侧边梁之间,纵梁通过角码固定连接在横梁的下部,角码的一个侧面通过紧固件与纵梁固定连接,角码的另一个侧面通过紧固件与横梁固定连接。由于第一侧边梁、第二侧边梁、前边梁、横梁和纵梁为U型金属件,能够降低底架的重量,并通过将纵梁设置在横梁的下部并通过角码和紧固件固定,从而减少底架形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边梁的顶面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一侧板总成的定位孔a,所述第二侧边梁的顶面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二侧板总成的定位孔b,所述前边梁的顶面开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前板总成的定位孔c。通过设置定位孔,从而方便在安装时定位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
作为优选,所述顶盖总成还包括第一折弯件、第二折弯件、第三折弯件、尾板、第一金属包边、第二金属包边和第三金属包边,第一折弯件、第二折弯件和第三折弯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件和第二折弯件分别设置在顶板的左右两侧,第三折弯件设置在顶板的前侧,第一折弯件的内侧、第二折弯件的内侧和第三折弯件的内侧均弯折并与顶板的下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一折弯件、第二折弯件和第三折弯件与顶板的下表面之间均存在凹槽,第三折弯件的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竖直角柱,所述尾板位于顶板的上方,尾板的前侧与顶板固定连接,尾板的后侧向后凸出于顶板;所述第一金属包边、第二金属包边和第三金属包边均为L型金属包边,第一金属包边的一个侧面与第一折弯件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金属包边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包边的一个侧面与第二折弯件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包边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三金属包边的一个侧面与第三折弯件的前侧面固定连接,第三金属包边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弯件的底面上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一侧板总成的定位孔d,第二折弯件的底面上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二侧板总成的定位孔e,第三折弯件的底面上开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前板总成的定位孔f;所述第二金属包边上还布置有一条雨檐,所述雨檐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雨檐用于遮挡侧门总成的上方,所述尾板用于遮挡后门总成的上方。通过在顶板总成的第一折弯件、第二折弯件和第三折弯件上设置定位孔,从而方便在安装时将顶板总成与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进行定位,通过雨檐在第二侧板总成的侧门总成上方形成挡水区,通过尾板,从而在后门总成的上方形成挡水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瓦楞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一钣金件和第二钣金件,所述第一钣金件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第一板体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一钣金件的凹槽内,所述第二钣金件包括依次折弯成型的第十三连接面、第十四连接面和第十五连接面,所述第一板体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十四连接面上,第十三连接面位于第一板体的内侧并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第十五连接面位于第一板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一L形翻边,第一板体的第二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二L形翻边;第二瓦楞板包括第二板体、第三钣金件、第四钣金件和立柱,所述第三钣金件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第二板体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三钣金件的凹槽内,所述第四钣金件包括第十六连接面、第十七连接面和第十八连接面,所述第二板体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十七连接面上,第十六连接面位于第二板体的内侧并与第二板体固定连接,第十八连接面位于第二板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侧端的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三L形翻边,第二板体的第二侧端的外侧面向内弯折形成一个直角贴边,所述立柱固定设置在该直角贴边与第二板体之间,立柱的上端凸出于第三钣金件的上端,立柱的下端凸出于第二板体的下端,所述立柱的下端与第十八连接面之间存在间隙。通过设置第一瓦楞板和第二瓦楞板,并在第二瓦楞板上固定设有立柱,从而能够减少第一瓦楞板和第二瓦楞板之间的拼接缝,防水性更好,并且第一瓦楞板的L形翻边和第二瓦楞板的L形翻边都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立柱能够方便将第二瓦楞板定位在底板总成和顶盖总成上,安装更加便捷,紧固件也能够设置在第一瓦楞板和第二瓦楞板的L形翻边上,从而使得紧固件位于货箱内,整体外形更加美观。
作为优选,在第一侧板总成中,第一瓦楞板的第二L形翻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块第二瓦楞板的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一块第二瓦楞板的第三L形翻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块第二瓦楞板的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块第二瓦楞板的第三L形翻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三块第二瓦楞板的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第二侧板总成中,所述侧门总成包括侧门框和至少一个侧门板,所述侧门板与侧门框铰接,侧门框的两条竖直边的内侧均设有第一U型柱,一个第一瓦楞板的第二L形翻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一个侧门框内侧的U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瓦楞板的第一L形翻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另一个侧门框内侧的第一U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前板总成中,所述第一瓦楞板的第二L形翻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瓦楞板的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后门总成包括后门框和至少一个后门板,所述后门板铰接在后门框内,后门框的两条竖直边的内侧均设有第二U型柱。通过后门框的第二U型柱从而方便第一侧板总成和第二侧板总成与后门框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柱包括第四折弯件和第五折弯件,所述第四折弯件为L型金属件,第五折弯件包括呈阶梯形依次连接的第二十八连接面、第二十九连接面、第三十连接面和第三十一连接面,第二十八连接面的自由端与第五折弯件的一个侧面垂直固定,第三十一连接面的自由端与第五折弯件的另一个侧面垂直固定,从而使第五折弯件与第四折弯件形成定位孔g。
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货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货厢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并将第一侧板总成、第二侧板总成和前板总成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从而在拼接时无需依靠吊装工具,组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货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货厢的爆炸图;
图3是底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顶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顶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去除尾板、顶板、第一金属包边、第二金属包边和第三金属包边);
图7是第一瓦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二瓦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前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侧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二侧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侧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后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定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定位柱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货厢;
1、底架总成;11、底架;111、第一侧边梁;1111、定位孔a;112、第二侧边梁;1121、定位孔b;1123、凹口;1124、第三U型件;1125、挡板;113、前边梁;1131、定位孔c;115、横梁;116、纵梁;117、角码;12、底板;
2、顶盖总成;21、顶板;211、第一金属包边;212、第二金属包边;2121、雨檐;213、第三金属包边;221、第一折弯件;2211、第一连接面;2212、第二连接面;22121、定位孔d;2213、第三连接面;2214、第四连接面;222、第二折弯件;2221、第五连接面;2222、第六连接面;22221、定位孔e;2223、第七连接面;2224、第八连接面;223、第三折弯件;2231、第九连接面;2232、第十连接面;22321、定位孔f;2233、第十一连接面;2234、第十二连接面;2235、角柱;224、尾板;
3、第一侧板总成;
4、第二侧板总成;41、侧门总成;411、侧门框;4111、第一连接件;4112、第二连接件;4113、第三连接件;4114、第四连接件;412、侧门板;413、第一U型柱;
5、后门总成;51、后门框;511、第七连接件;512、第八连接件;5121、第二十三连接面;5122、第二十四连接面;5123、第二十五连接面;5124、第二十六连接面;5125、第二十七连接面;513、第九连接件;514、第十连接件;515、第二U型柱;517、第四U型件;518、第十三连接件;52、后门板;
6、前板总成;
7、定位柱;71、第四折弯件;72、第五折弯件;721、第二十八连接面;722、第二十九连接面;723、第三十连接面;724、第三十一连接面;73、定位孔g;
8、第一瓦楞板;81、第一板体;811、第一L形翻边;812、第二L形翻边;82、第一钣金件;83、第二钣金件;831、第十三连接面;832、第十四连接面;833、第十五连接面;
9、第二瓦楞板;91、第二板体;911、第三L形翻边;912、直角贴边;92、第三钣金件;93、第四钣金件;931、第十六连接面;932、第十七连接面;933、第十八连接面;94、立柱;
10、反光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为了描述清楚,在本实用新型中,以车厢安装在车辆上时,车头所在的一端为前,反之则为后,以靠近车厢合围形成的空间为内,反之则为外。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货厢100,包括:
底架总成1,包括底架11以及固定设置在底架11上的底板12;
顶盖总成2,包括顶板21;
第一侧板总成3,包括拼接固定的一个第一瓦楞板8和三个第二瓦楞板9;
第二侧板总成4,包括侧门总成41以及分别拼接固定在侧门总成41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瓦楞板8;
后门总成5;
前板总成6,包括拼接固定一个第一瓦楞板8和一个第二瓦楞板9;
两个定位柱7;
底架总成1、顶盖总成2、第一侧板总成3、第二侧板总成4、后门总成5、前板总成6和两个定位柱7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两个定位柱7分别设置在底架总成1的左右两端,一个定位柱7用于连接第一侧板总成3和前板总成6,另一个定位柱7用于连接第二侧板总成4和前板总成6。这样,通过将货厢100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并将第一侧板总成3、第二侧板总成4和前板总成6设置为可拆卸拼接的形式,从而在拼接时无需依靠吊装工具,组装方便快捷。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底架11包括第一侧边梁111、第二侧边梁112、前边梁113、多个横梁115、多个纵梁116和多个角码117,所述第一侧边梁111、第二侧边梁112、前边梁113、横梁115和纵梁116均为冲压成型的U型金属件,所述前边梁113横向设置,第一侧边梁111的前端和第二侧边梁112的前端之间横向连接有前边梁113,多个横梁115横向固定在第一侧边梁111和第二侧边梁112之间,多个纵梁116纵向固定在第一侧边梁111和第二侧边梁112之间,纵梁116通过角码117固定连接在横梁115的下部,角码117的一个侧面通过紧固件与纵梁116固定连接,角码117的另一个侧面通过紧固件与横梁115固定连接。由于底框采用U型金属件固定连接构成,第一侧边梁111、第二侧边梁112、前边梁113、横梁115、纵梁116为冲压成型的U型金属件,能够降低底架11的重量和生产成本,并通过将纵梁116设置在横梁115的下部并通过角码117和紧固件固定,从而减少底架11形变。所述底板12为金属板。
为了方便在安装时将第一侧板总成3、第二侧板总成4和前板总成6定位在底架11上,所述第一侧边梁111的顶面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一侧板总成3的定位孔a1111,所述第二侧边梁112的顶面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二侧板总成4的定位孔b1121,所述前边梁113的顶面开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前板总成6的定位孔c1131。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顶盖总成2还包括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第三折弯件223、尾板224、第一金属包边211、第二金属包边212和第三金属包边213,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和第三折弯件2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件221和第二折弯件222分别设置在顶板21的左右两侧,第三折弯件223设置在顶板21的前侧,第一折弯件221的内侧、第二折弯件222的内侧和第三折弯件223的内侧均弯折并与顶板21的下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和第三折弯件223与顶板21的下表面之间均存在凹槽,第三折弯件223的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竖直角柱2235,所述尾板224位于顶板21的上方,尾板224的前侧与顶板21固定连接,尾板224的后侧向后凸出于顶板21;所述第一金属包边211、第二金属包边212和第三金属包边213均为L型金属包边,第一金属包边211的一个侧面与第一折弯件22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金属包边211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包边212的一个侧面与第二折弯件22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包边212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三金属包边213的一个侧面与第三折弯件223的前侧面固定连接,第三金属包边213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第三折弯件223、尾板224、第一金属包边211、第二金属包边212和第三金属包边213均是一体冲压成型的。
所述顶板21为轻质复合板,所述轻质复合板由PP蜂窝板制备形成,PP蜂窝板解决了传统物流集装箱所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比传统瓦楞拼接的顶板,轻质复合板少了瓦楞板的拼接缝,在减轻箱体整体重量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其抗压强度,方便人员进行组装,增强箱体的密封性,防止外部雨水、盐水渗入至箱体内部,并且箱体本身基于PP蜂窝板的特征,不易被侵蚀,且箱体内的保温效果较好,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所述第一折弯件221的底面上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一侧板总成3的定位孔d22121,第二折弯件222的底面上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二侧板总成4的定位孔e22221,第三折弯件223的底面上开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前板总成6的定位孔f22321,通过在顶架22的顶框上设置定位孔,从而方便在安装时将顶架22的顶框与第一侧板总成3、第二侧板总成4和前板总成6进行定位。
所述第二金属包边212上还布置有一条雨檐2121,所述雨檐2121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雨檐2121用于遮挡侧门总成41的上方,所述尾板224用于遮挡后门总成5的上方。更进一步的,所述雨檐2121的一端与第二金属包边212固定连接,雨檐2121的另一端向上弯折从而使雨檐2121和包边之间形成导水槽。
为了方便拆装,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瓦楞板8包括第一板体81、第一钣金件82和第二钣金件83,所述第一钣金件82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第一板体81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一钣金件82的凹槽内,所述第二钣金件83包括依次折弯成型的第十三连接面831、第十四连接面832和第十五连接面833,所述第一板体8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十四连接面832上,第十三连接面831位于第一板体81的内侧并与第一板体81固定连接,第十五连接面833位于第一板体81的外侧,所述第一板体81的第一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一L形翻边811,第一板体81的第二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二L形翻边812;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瓦楞板9包括第二板体91、第三钣金件92、第四钣金件93和立柱94,所述第三钣金件92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第二板体91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三钣金件92的凹槽内,所述第四钣金件93包括第十六连接面931、第十七连接面932和第十八连接面933,所述第二板体9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十七连接面932上,第十六连接面931位于第二板体91的内侧并与第二板体91固定连接,第十八连接面933位于第二板体91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91的第一侧端的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三L形翻边911,第二板体91的第二侧端的外侧面向内弯折形成一个直角贴边912,所述立柱94固定设置在该直角贴边912与第二板体91之间,立柱94的上端凸出于第三钣金件92的上端,立柱94的下端凸出于第二板体91的下端,所述立柱94的下端与第十八连接面933之间存在间隙。通过设置第一瓦楞板8和第二瓦楞板9,并在第二瓦楞板9上固定设有立柱94,从而能够减少第一瓦楞板8和第二瓦楞板9之间的拼接缝,防水性更好,并且第一瓦楞板8的L形翻边和第二瓦楞板9的L形翻边都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立柱94能够方便将第二瓦楞板9定位在底板总成1和顶盖总成2上,安装更加便捷,紧固件也能够设置在第一瓦楞板8和第二瓦楞板9的L形翻边上,从而使得紧固件位于货箱100内,整体外形更加美观。
所述第一板体81、第一钣金件82、第二钣金件83第二板体91、第三钣金件92和第四钣金件93均是一体冲压成型的。
因此,如图11所示,在第一侧板总成3中,第一瓦楞板8的第二L形翻边8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块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一块第二瓦楞板9的第三L形翻边91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块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块第二瓦楞板9的第三L形翻边91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三块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如图12、13所示,在第二侧板总成4中,所述侧门总成41包括侧门框411和至少一个侧门板412,所述侧门板412与侧门框411铰接,侧门框411的两条竖直边的内侧均设有第一U型柱413,一个第一瓦楞板8的第二L形翻边8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一个侧门框411内侧的U型柱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瓦楞板8的第一L形翻边81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另一个侧门框411内侧的第一U型柱413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如图10所示,在前板总成6中,所述第一瓦楞板8的第二L形翻边8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后门总成5包括后门框51和至少一个后门板52,所述后门板52铰接在后门框51内,后门框51的两条竖直边的内侧均设有第二U型柱151。
所述侧门板412和后门板52均为轻质复合板。
如图15和16所示,所述定位柱7包括第四折弯件71和第五折弯件72,所述第四折弯件71为L型金属件,第五折弯件72包括呈阶梯形依次连接的第二十八连接面721、第二十九连接面722、第三十连接面723和第三十一连接面724,第二十八连接面721的自由端与第五折弯件72的一个侧面垂直固定,第三十一连接面724的自由端与第五折弯件72的另一个侧面垂直固定,从而使第五折弯件72与第四折弯件71形成定位孔g73。顶盖总成2上的两个角柱2235可以分别定位设置在两个定位柱7的定位孔g73中,从而对顶盖总成2的安装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货厢。所述货厢100的四周布置有反光贴10。
说明书、所附权利要求和附图中所描述的所有特征,无论单独还是它们的任意组合,都是本实用新型的重要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变型、删除部分特征、增加特征或重新进行特征组合形成的技术方案,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新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架总成(1),包括底架(11)以及固定设置在底架(11)上的底板(12);
顶盖总成(2),包括顶板(21);
第一侧板总成(3),包括拼接固定的一个第一瓦楞板(8)和三个第二瓦楞板(9);
第二侧板总成(4),包括侧门总成(41)以及分别拼接固定在侧门总成(41)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瓦楞板(8);
后门总成(5);
前板总成(6),包括拼接固定一个第一瓦楞板(8)和一个第二瓦楞板(9);
两个定位柱(7);
底架总成(1)、顶盖总成(2)、第一侧板总成(3)、第二侧板总成(4)、后门总成(5)、前板总成(6)和两个定位柱(7)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两个定位柱(7)分别设置在底架总成(1)的左右两端,一个定位柱(7)用于连接第一侧板总成(3)和前板总成(6),另一个定位柱(7)用于连接第二侧板总成(4)和前板总成(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1)包括第一侧边梁(111)、第二侧边梁(112)、前边梁(113)、多个横梁(115)、多个纵梁(116)和多个角码(117),所述第一侧边梁(111)、第二侧边梁(112)、前边梁(113)、横梁(115)和纵梁(116)均为U型金属件,所述前边梁(113)横向设置,第一侧边梁(111)的前端和第二侧边梁(112)的前端之间横向连接有前边梁(113),多个横梁(115)横向固定在第一侧边梁(111)和第二侧边梁(112)之间,多个纵梁(116)纵向固定在第一侧边梁(111)和第二侧边梁(112)之间,纵梁(116)通过角码(117)固定连接在横梁(115)的下部,角码(117)的一个侧面通过紧固件与纵梁(116)固定连接,角码(117)的另一个侧面通过紧固件与横梁(11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梁(111)的顶面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一侧板总成(3)的定位孔a(1111),所述第二侧边梁(112)的顶面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二侧板总成(4)的定位孔b(1121),所述前边梁(113)的顶面开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前板总成(6)的定位孔c(11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总成(2)还包括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第三折弯件(223)、尾板(224)、第一金属包边(211)、第二金属包边(212)和第三金属包边(213),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和第三折弯件(2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件(221)和第二折弯件(222)分别设置在顶板(21)的左右两侧,第三折弯件(223)设置在顶板(21)的前侧,第一折弯件(221)的内侧、第二折弯件(222)的内侧和第三折弯件(223)的内侧均弯折并与顶板(21)的下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一折弯件(221)、第二折弯件(222)和第三折弯件(223)与顶板(21)的下表面之间均存在凹槽,第三折弯件(223)的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竖直角柱(2235),所述尾板(224)位于顶板(21)的上方,尾板(224)的前侧与顶板(21)固定连接,尾板(224)的后侧向后凸出于顶板(21);所述第一金属包边(211)、第二金属包边(212)和第三金属包边(213)均为L型金属包边,第一金属包边(211)的一个侧面与第一折弯件(22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金属包边(211)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包边(212)的一个侧面与第二折弯件(22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包边(212)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三金属包边(213)的一个侧面与第三折弯件(223)的前侧面固定连接,第三金属包边(213)的另一个侧面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件(221)的底面上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一侧板总成(3)的定位孔d(22121),第二折弯件(222)的底面上开有多个用于定位第二侧板总成(4)的定位孔e(22221),第三折弯件(223)的底面上开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前板总成(6)的定位孔f(22321);所述第二金属包边(212)上还布置有一条雨檐(2121),所述雨檐(2121)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雨檐(2121)用于遮挡侧门总成(41)的上方,所述尾板(224)用于遮挡后门总成(5)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瓦楞板(8)包括第一板体(81)、第一钣金件(82)和第二钣金件(83),所述第一钣金件(82)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第一板体(81)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一钣金件(82)的凹槽内,所述第二钣金件(83)包括依次折弯成型的第十三连接面(831)、第十四连接面(832)和第十五连接面(833),所述第一板体(8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十四连接面(832)上,第十三连接面(831)位于第一板体(81)的内侧并与第一板体(81)固定连接,第十五连接面(833)位于第一板体(81)的外侧,所述第一板体(81)的第一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一L形翻边(811),第一板体(81)的第二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二L形翻边(812);第二瓦楞板(9)包括第二板体(91)、第三钣金件(92)、第四钣金件(93)和立柱(94),所述第三钣金件(92)上设有一个凹槽,所述第二板体(91)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三钣金件(92)的凹槽内,所述第四钣金件(93)包括第十六连接面(931)、第十七连接面(932)和第十八连接面(933),所述第二板体(9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十七连接面(932)上,第十六连接面(931)位于第二板体(91)的内侧并与第二板体(91)固定连接,第十八连接面(933)位于第二板体(91)的外侧,所述第二板体(91)的第一侧端的外侧面向内设有第三L形翻边(911),第二板体(91)的第二侧端的外侧面向内弯折形成一个直角贴边(912),所述立柱(94)固定设置在该直角贴边(912)与第二板体(91)之间,立柱(94)的上端凸出于第三钣金件(92)的上端,立柱(94)的下端凸出于第二板体(91)的下端,所述立柱(94)的下端与第十八连接面(933)之间存在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侧板总成(3)中,第一瓦楞板(8)的第二L形翻边(8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块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一块第二瓦楞板(9)的第三L形翻边(91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块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块第二瓦楞板(9)的第三L形翻边(91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三块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第二侧板总成(4)中,所述侧门总成(41)包括侧门框(411)和至少一个侧门板(412),所述侧门板(412)与侧门框(411)铰接,侧门框(411)的两条竖直边的内侧均设有第一U型柱(413),一个第一瓦楞板(8)的第二L形翻边(8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一个侧门框(411)内侧的U型金属件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瓦楞板(8)的第一L形翻边(81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另一个侧门框(411)内侧的第一U型柱(413)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前板总成(6)中,所述第一瓦楞板(8)的第二L形翻边(812)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瓦楞板(9)的立柱(94)上两个相邻侧面紧贴并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总成(5)包括后门框(51)和至少一个后门板(52),所述后门板(52)铰接在后门框(51)内,后门框(51)的两条竖直边的内侧均设有第二U型柱(15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7)包括第四折弯件(71)和第五折弯件(72),所述第四折弯件(71)为L型金属件,第五折弯件(72)包括呈阶梯形依次连接的第二十八连接面(721)、第二十九连接面(722)、第三十连接面(723)和第三十一连接面(724),第二十八连接面(721)的自由端与第五折弯件(72)的一个侧面垂直固定,第三十一连接面(724)的自由端与第五折弯件(72)的另一个侧面垂直固定,从而使第五折弯件(72)与第四折弯件(71)形成定位孔g(73)。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货厢。
CN202321580244.2U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Active CN220164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0244.2U CN220164025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0244.2U CN220164025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4025U true CN220164025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3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0244.2U Active CN220164025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4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40085B2 (en)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cargo body utilizing a plurality of panels
CA2112921C (en) Frameless container for carrying cargo having overlapped sidewalls and a unitary bottom scuff panel
CA2354976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trailer plates
CN110239635B (zh) 一种模块式装配的轻量化货车车厢总成
CA2471997C (en) Cargo carrying container with peripheral wall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a corrugated sheet
CN209600620U (zh) 一种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及其底架
CN101992806B (zh) 悬挂支架与车架大梁的连接结构
CN108502384B (zh) 一种可拆卸运输的交换箱以及装箱方法
CN105984661A (zh) 分片组装式集装箱
CN109515133A (zh) 一种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及其侧门总成
CN220164025U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
CN214823675U (zh) 可装配式模块化钢铝车厢
CN110937030B (zh) 一种装配式铝合金栏板货箱
CN116605300A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瓦楞板、侧板总成和组装方法
CN116853356A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底架总成和组装方法
CN116620425A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和组装方法
CN116714679A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和顶盖总成和组装方法
CN115892772A (zh) 集装箱墙板模块及集装箱
CN220465195U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和带侧门的侧板总成
CN220163648U (zh) 一种车辆及其货厢和后门总成
CN209600653U (zh) 新能源物流车、车厢、裙边总成、裙边合页及其型材
CN208265019U (zh) 一种可拆卸运输的交换箱
CN209600232U (zh) 一种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及其侧门总成
CN217320547U (zh) 物流车车厢
CN220721215U (zh)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轻量化货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