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3817U -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3817U
CN220163817U CN202321467739.4U CN202321467739U CN220163817U CN 220163817 U CN220163817 U CN 220163817U CN 202321467739 U CN202321467739 U CN 202321467739U CN 220163817 U CN220163817 U CN 220163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installation department
beam body
mounting portion
rear imp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677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安杰
游梓翔
张伟宁
容帝添
徐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6773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3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3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3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该后防撞梁结构包括后防撞梁本体、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连接于后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且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第一安装部用于与左纵梁连接,第二安装部用于与右纵梁连接,第三安装部连接于后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并位于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第三安装部用于安装供拖车钩连接的转接器,且第三安装部与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因第三安装部与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则可以有效地提升连接的强度,避免因强度不足而出现断裂的情况,另外成型方式简单,有效地减少成型的工序。

Description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为提高车辆的后端碰撞安全性能,很多车辆的后防撞梁都设计有吸能、缓冲的功能,当车辆后端遭到猛烈碰撞后,此时具有明显吸能、缓冲效果的后防撞梁能够吸收部分撞击能量、缓冲外界冲击力,从而减少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相关技术中,在需要对房车等车辆进行拖拽时,后防撞梁上往往设置有拖车钩连接装置,进而便于与房车等进行连接,该拖车钩连接装置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于后防撞梁本体上,结构强度差且成型工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该后防撞梁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后防撞梁结构,所述后防撞梁结构包括后防撞梁本体、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与左纵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与右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并位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三安装部用于安装供拖车钩连接的转接器,且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左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用于容纳转接器的容纳槽,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前后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安装孔以用于与转接器连接,第二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安装孔以用于与转接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凸出地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后侧,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形成有用于与防断链连接的挂环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型腔板和第一面板,所述第一型腔板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型腔,且所述第一型腔板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型腔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面板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用于与左纵梁可拆卸地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型腔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二型腔板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型腔,且所述第二型腔板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型腔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面板连接,所述第二面板用于与右纵梁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多个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一面板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三紧固件与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孔以用于与左纵梁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还包括多个第四紧固件,所述第二面板形成有多个第四安装孔,多个所述第四紧固件与多个所述第四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第四安装孔以用于与右纵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形成有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所述第一减重槽和所述第二减重槽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一减重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所述第二减重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后防撞梁本体、所述第一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中至少一者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线束卡扣的卡扣安装孔。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便于与左纵梁和右纵梁进行连接,提升连接的便利性。第三安装部的设置便于安装供拖车钩连接的转接器,从而实现与房车的连接,因第三安装部与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则可以有效地提升连接的强度,避免因强度不足而出现断裂的情况,另外成型方式简单,有效地减少成型的工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和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后防撞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后防撞梁结构的仰视图。
图4和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后防撞梁结构的示意图,并且该图4和图5中还示意出了左纵梁和右纵梁。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安装部 11 第一型腔板
12 第一面板 120 第三安装孔
13 第三紧固件 2 第二安装部
21 第二型腔板 22 第二面板
220 第四安装孔 23 第四紧固件
3 第三安装部 31 第一安装板
32 第二安装板 30 容纳槽
310 第一安装孔 320 第二安装孔
33 加强板 10 后防撞梁本体
101 第一减重槽 102 第二减重槽
100 左纵梁 200 右纵梁
300 转接器 400 卡扣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指车辆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定义的上、下、左、右、前、后,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后防撞梁结构,该后防撞梁结构包括后防撞梁本体10、第一安装部1、第二安装部2以及第三安装部3,第一安装部1和第二安装部2分别连接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两端,且第一安装部1和第二安装部2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前侧,第一安装部1用于与左纵梁100连接,第二安装部2用于与右纵梁200连接,第三安装部3连接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中部并位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前侧,第三安装部3用于安装供拖车钩连接的转接器300,且第三安装部3与后防撞梁本体10一体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部1和第二安装部2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两端,便于与左纵梁100和右纵梁200进行连接,提升连接的便利性。第三安装部3的设置便于安装供拖车钩连接的转接器300,从而实现与房车的连接,因第三安装部3与后防撞梁本体10一体成型,则可以有效地提升连接的强度,避免因强度不足而出现断裂的情况,另外成型方式简单,有效地减少成型的工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至图3所示,第三安装部3包括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沿左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用于容纳转接器300的容纳槽30,且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沿前后方向凸出地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前侧,第一安装板31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310,第二安装板32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320,第一紧固件4穿设第一安装孔310以用于与转接器300连接,第二紧固件5穿设第二安装孔320以用于与转接器300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沿左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容纳槽30,转接器300插设于该容纳槽30内,且该转接器300通过紧固件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可拆卸地连接,连接稳定的同时便于安装和拆卸。但是本公开并不对具体的安装方式作限定。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第三安装部3包括加强板33,加强板33凸出地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10的后侧,且加强板33与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连接。该加强板33的设置可以对后防撞梁本体10的中部进行有效地加强,避免后防撞梁本体10因强度不足而出现弯曲或断裂的情况。
另外,参照图1所示,第一安装板31和/或第二安装板32上形成有用于与防断链连接的挂环孔34,防止拖车钩失效导致房车与拖车突然分开,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照图1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1包括第一型腔板11和第一面板12,第一型腔板11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型腔,且第一型腔板11的后端与后防撞梁本体10连接,第一型腔板11的前端与第一面板12连接,第一面板12用于与左纵梁100可拆卸地连接。和/或,第二安装部2包括第二型腔板21和第二面板22,第二型腔板21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型腔,且第二型腔板21的后端与后防撞梁本体10连接,第二型腔板21的前端与第二面板22连接,第二面板22用于与右纵梁200可拆卸地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型腔板11和/或第二型腔板21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型腔,则当车辆发生后碰时,该第一型腔板11和/或第二型腔板21能够进行有效地缓冲,并通过第一面板12和/或第二面板21传递给纵梁,实现能量的传递吸收。另外,第一面板12和第二面板22的设置也便于与左纵梁100和右纵梁200进行连接,提升连接的便利性。但是本公开并不对第一安装部1和第二安装部2的具体结构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1还包括多个第三紧固件13,第一面板12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孔120,多个第三紧固件13与多个第三安装孔120一一对应设置,第三紧固件13穿设对应的第三安装孔120以用于与左纵梁100连接。和/或,第二安装部2还包括多个第四紧固件23,第二面板22形成有多个第四安装孔220,多个第四紧固件23与多个第四安装孔220一一对应设置,第四紧固件23穿设对应的第四安装孔220以用于与右纵梁200连接。通过紧固件连接方式实现第一安装部1与左纵梁100的连接、第二安装部2与右纵梁200的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且连接稳定,便于安装和拆卸,但是本公开并不对第一安装部1与左纵梁100、第二安装部2与右纵梁200的具体连接方式作限定。
可选地,第一安装部1和第二安装部2均与后防撞梁本体10一体成型。例如,第一安装部1、第二安装部2、第三安装部3以及后防撞梁本体10采用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
参照图1所示,后防撞梁本体10形成有第一减重槽101和第二减重槽102,第一减重槽101和第二减重槽10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第一减重槽101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和第三安装部3之间,第二减重槽102设置于第二安装部2和第三安装部3之间。该第一减重槽101和第二减重槽102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轻后防撞梁本体10的重量,进而减轻后防撞梁结构的重量,便于轻量化的设计。
参照图3所示,后防撞梁本体10、第一安装部1以及第二安装部2中至少一者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线束卡扣的卡扣安装孔400,以便于对线束进行安装布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后防撞梁结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的拖车钩转接器300为常规的拖车钩转接结构,可以实现与拖车钩的连接和拆卸,本公开并不对拖车钩转接器300的具体结构作限定。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结构包括后防撞梁本体、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与左纵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与右纵梁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并位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三安装部用于安装供拖车钩连接的转接器,且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左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用于容纳转接器的容纳槽,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前后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安装孔以用于与转接器连接,第二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安装孔以用于与转接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凸出地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后侧,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形成有用于与防断链连接的挂环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型腔板和第一面板,所述第一型腔板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型腔,且所述第一型腔板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型腔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面板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用于与左纵梁可拆卸地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型腔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二型腔板能够围设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型腔,且所述第二型腔板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型腔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面板连接,所述第二面板用于与右纵梁可拆卸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多个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一面板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三紧固件与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第三安装孔以用于与左纵梁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还包括多个第四紧固件,所述第二面板形成有多个第四安装孔,多个所述第四紧固件与多个所述第四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第四安装孔以用于与右纵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形成有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所述第一减重槽和所述第二减重槽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一减重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所述第二减重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所述第一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中至少一者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线束卡扣的卡扣安装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
CN202321467739.4U 2023-06-08 2023-06-08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20163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67739.4U CN220163817U (zh) 2023-06-08 2023-06-08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67739.4U CN220163817U (zh) 2023-06-08 2023-06-08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3817U true CN220163817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6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67739.4U Active CN220163817U (zh) 2023-06-08 2023-06-08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3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1161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及车辆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7575390U (zh) 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JP4853147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CN202413926U (zh) 一种前地板结构
CN211335872U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63817U (zh) 后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CN211617879U (zh)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12606911A (zh) 汽车前部加强结构
CN217575389U (zh) 车身后地板及汽车
CN213502177U (zh) 一种高强度重型拉臂车安全结构
CN213008009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CN216184268U (zh) 前拖车钩及车辆
JP5056554B2 (ja) 自動車車体の前部構造
CN220114405U (zh) 车用拖挂装置
CN214564405U (zh) 一种汽车后拖车结构
CN215322855U (zh) 一种便于安装悬置的汽车加强板
CN214875131U (zh) 一种用于重型牵引车的前牵引横梁总成
CN219154599U (zh) 一种中卡前悬支架
CN219584123U (zh) 电池包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6833935U (zh) 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
CN210126460U (zh) 汽车座椅安装梁及汽车
CN220518096U (zh) 一种汽车车顶扶手支架
CN218751051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2827725U (zh) 一种汽车拖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