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5775U - 气力排灰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力排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5775U
CN220125775U CN202321585115.2U CN202321585115U CN220125775U CN 220125775 U CN220125775 U CN 220125775U CN 202321585115 U CN202321585115 U CN 202321585115U CN 220125775 U CN220125775 U CN 220125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ash
dust
air source
bin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51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立晓
姚国瑞
阮剑青
周建锋
路文月
葛浩浩
陈明月
李奇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Zhongke Langb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Zhongke Langb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Zhongke Langb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Zhongke Langb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51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5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5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5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除尘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气力排灰系统。上述气力排灰系统包括:除尘装置和电控箱;除尘装置包括:除尘灰斗、进料阀、仓泵、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出料阀和输灰管道;除尘灰斗通过第一输灰管道与仓泵连接,第二输灰管道用于输出仓泵中的灰尘;仓泵中设置有排气阀、补气阀和加压阀;排气阀用于排出仓泵中的气体,补气阀用于向仓泵中补充气体,加压阀用于对仓泵中的气体加压;进料阀设置于第一输灰管道中,用于控制除尘灰斗与仓泵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出料阀设置于第二输灰管道中,用于控制仓泵与外界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电控箱分别与各个阀门连接,用于控制各个阀门的开启或关闭。本申请能够提高去除回转窑中粉尘的效率。

Description

气力排灰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力排灰系统。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回转窑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种粉尘主要是物料和燃料煅烧的工作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目前,这些粉尘通过静电除尘或布袋除尘装置后进行收集,收集后的粉尘存储在除尘器灰斗内,然后定时清除除尘器灰斗中的粉尘,但这种方式除尘效率不高,对于回转窑很多的大型工厂来说这种方法,损耗的人力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力排灰系统,能够提高去除回转窑中粉尘的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力排灰系统,应用于回转窑中,所述气力排灰系统包括:除尘装置和电控箱;除尘装置包括:除尘灰斗、进料阀、仓泵、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出料阀和输灰管道。
输灰管道包括第一输灰管道和第二输灰管道。
除尘灰斗通过第一输灰管道与仓泵连接,第二输灰管道用于输出仓泵中的灰尘。
仓泵中设置有排气阀、补气阀和加压阀;排气阀用于排出仓泵中的气体,补气阀用于向仓泵中补充气体,加压阀用于对仓泵中的气体加压。
进料阀设置于第一输灰管道中,用于控制除尘灰斗与仓泵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出料阀设置于第二输灰管道中,用于控制仓泵与外界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电控箱分别与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连接,用于控制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的开启或关闭。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其中,每个除尘装置对应一个回转窑;多个除尘装置均与电控箱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力排灰系统,还包括:灰斗灰量传感器;灰斗灰量传感器设置于除尘灰斗中,与电控箱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力排灰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仓泵中,与电控箱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均为气动阀门,电控箱包括:箱体、计时控制装置、气源管接口组、指示灯和阀门按钮。
指示灯、阀门按钮、气源管接口组设置于箱体的外表面,计时控制装置设置于箱体的内部。
指示灯分别与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连接;指示灯用于显示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的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
气源管接口组包括多个气源管接口,阀门按钮的数量与气源管接口数量相同,各个气源管接口的第一端均用于与空气压缩机连接。
多个阀门按钮分别用于控制各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计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各个气源管接口的第二端分别与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上设置有单刀双掷开关。
多个阀门按钮分别与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连接,计时控制装置与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连接。
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时,多个阀门按钮分别用于控制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连接时,计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箱还包括:信息接收芯片;信息接收芯片与计时控制装置连接,信息接收芯片用于接收灰斗灰量传感器的信号或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灰斗灰量传感器的信号或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入计时控制装置。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源管接口组的数量为多个;气源管接口组的数量与除尘装置的数量相同。
针对每个气源接口组,该气源接口组通过对应的PU软管分别与对应的除尘装置中的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的外部设置有树脂玻璃防护门,树脂玻璃防护门上设置有门锁。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的材质为碳钢喷塑材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通过电控箱控制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实现了高度集中的控制,便于控制上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便于去除灰斗中的灰尘,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除灰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力排灰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力排灰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可以包括:除尘装置和电控箱101;除尘装置包括:除尘灰斗102、进料阀103、仓泵104、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出料阀108和输灰管道。
输灰管道包括第一输灰管道109和第二输灰管道110。
除尘灰斗102通过第一输灰管道109与仓泵104连接,第二输灰管道110用于输出仓泵104中的灰尘。
仓泵104中设置有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和加压阀107;排气阀105用于排出仓泵104中的气体,补气阀106用于向仓泵104中补充气体,加压阀107用于对仓泵104中的气体加压。
进料阀103设置于第一输灰管道109中,用于控制除尘灰斗102与仓泵104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出料阀108设置于第二输灰管道110中,用于控制仓泵104与外界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此处的外界指气力排灰系统的外部,此处还可与灰尘处理装置连接,灰尘处理装置用于对灰尘进行无公害处理,使灰尘符合排放标准。
电控箱101分别与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连接,用于控制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的开启或关闭。
示例性的,除尘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其中,每个除尘装置对应一个回转窑;多个除尘装置均与电控箱101连接。
具体的,对于电控箱101来说,可以控制多个除尘装置,对应的,一个电控箱101可以对多个回转窑进行除灰工作,实现了集中控制除灰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除灰工作的效率。
示例性的,气力排灰系统,还包括:灰斗灰量传感器;灰斗灰量传感器设置于除尘灰斗102中,与电控箱101连接。
当灰尘达到一定数量时,灰斗灰量传感器采集的灰尘信号会传递给电控箱101,电控箱会根据该灰尘信号对响应阀门进行开启或者关闭。起到开启自动化除灰功能的作用。
示例性的,气力排灰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仓泵104中,与电控箱101连接。
当压力信号降低到一定预设值时,可以认为灰尘已经从仓泵中排出,此时起到关闭自动化除灰功能的作用。
灰斗灰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两个传感器组合进行使用,使得在不需要阀门时不启动自动化除灰的功能,避免了一直进行自动化除灰的功能,减少了能源的损耗,更加环保。
示例性的,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均为气动阀门。气动阀门的结构简单,输出推力大,动作平稳可靠,在布满粉尘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减小爆炸的风险,更加安全可靠。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灰斗灰量传感器采集到的灰尘信号超过预定高度(厚度)时,灰斗灰量传感器将该信息传递给电控箱101,电控箱101控制打开进料阀103,延迟3S后电控箱101控制打开排气阀105,使灰尘进入仓泵104,当仓泵104中的灰尘数量达到预设量时或者灰尘进入过程达到预设时间时,电控箱101控制关闭进料阀103和排气阀105,之后电控箱101控制打开加压阀107和补气阀108,15S后电控箱101控制打开出料阀108,当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压力信号降低到预设值的时候,压力传感器将该信息传递给电控箱101,电控箱101控制关闭加压阀107和补气阀108。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仓泵104中还可以设置排堵阀,排堵阀用于防止灰尘堵塞出料阀108,辅助出料阀108完成灰尘的排出。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电控箱101包括:箱体201、计时控制装置、气源管接口组202、指示灯203和阀门按钮204。
指示灯203、阀门按钮204、气源管接口组202设置于箱体201的外表面,计时控制装置设置于箱体201的内部。
指示灯203分别与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连接;指示灯用于显示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的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
气源管接口组202包括多个气源管接口,阀门按钮204的数量与气源管接口数量相同,各个气源管接口的第一端均用于与空气压缩机连接。
多个阀门按钮204分别用于控制各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计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各个气源管接口的第二端分别与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连接。
示例性的,箱体201上设置有单刀双掷开关205。
多个阀门按钮204分别与单刀双掷开关205的第一不动端连接,计时控制装置与单刀双掷开关205的第二不动端连接。
单刀双掷开关的205动端与单刀双掷开关205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时,多个阀门按钮204分别用于控制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单刀双掷开关205的动端与单刀双掷开关205的第二不动端连接时,计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箱体201内部设置有继电器及接线端子等电路。继电器及接线端子用于器件或者装置之间的连接。
示例性的,电控箱101还包括:信息接收芯片;信息接收芯片与计时控制装置连接,信息接收芯片用于接收灰斗灰量传感器的信号或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灰斗灰量传感器的信号或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入计时控制装置。
示例性的,气源管接口组202的数量为多个;气源管接口组202的数量与除尘装置的数量相同。
针对每个气源接口组202,该气源接口组202通过对应的PU软管分别与对应的除尘装置中的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连接。
示例性的,箱体201的外部设置有树脂玻璃防护门206,树脂玻璃防护门206上设置有门锁。
示例性的,箱体201的材质为碳钢喷塑材质。电控箱101还可以为壁挂式电控箱。
电控箱101包括手动控制模式和自动控制模式两种工作模式,手动控制模式为:通过阀门按钮手动控制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的开启或者关闭。
自动控制模式为:计时控制模块根据周期内的不同时间段,控制进料阀103、排气阀105、补气阀106、加压阀107和出料阀108的开启或者关闭。
上述气力排灰系统,通过电控箱去控制进料阀、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和出料阀,实现了高度集中的控制,便于控制上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便于去除灰斗中的灰尘,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除灰效率。除此之外,电控箱还可以对多个灰斗中的灰尘进行集中的去除,减少了依次去每个灰斗进行除灰的步骤,同样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除灰效率。电控箱除了手动控制模式进行除灰,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模式的除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力排灰系统,应用于回转窑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除尘装置和电控箱;所述除尘装置包括:除尘灰斗、进料阀、仓泵、排气阀、补气阀、加压阀、出料阀和输灰管道;
所述输灰管道包括第一输灰管道和第二输灰管道;
所述除尘灰斗通过所述第一输灰管道与所述仓泵连接,所述第二输灰管道用于输出所述仓泵中的灰尘;
所述仓泵中设置有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和所述加压阀;所述排气阀用于排出所述仓泵中的气体,所述补气阀用于向所述仓泵中补充气体,所述加压阀用于对所述仓泵中的气体加压;
所述进料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输灰管道中,用于控制所述除尘灰斗与所述仓泵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出料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输灰管道中,用于控制所述仓泵与外界之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的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其中,每个除尘装置对应一个回转窑;多个所述除尘装置均与所述电控箱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力排灰系统,还包括:灰斗灰量传感器;
所述灰斗灰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除尘灰斗中,与所述电控箱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力排灰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仓泵中,与所述电控箱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均为气动阀门,所述电控箱包括:箱体、计时控制装置、气源管接口组、指示灯和阀门按钮;
所述指示灯、所述阀门按钮、所述气源管接口组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表面,所述计时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
所述指示灯分别与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连接;所述指示灯用于显示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的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
所述气源管接口组包括多个气源管接口,所述阀门按钮的数量与所述气源管接口数量相同,各个所述气源管接口的第一端均用于与空气压缩机连接;
多个所述阀门按钮分别用于控制各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所述计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各个所述气源管接口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单刀双掷开关;
多个所述阀门按钮分别与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所述计时控制装置与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连接;
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时,多个所述阀门按钮分别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连接时,所述计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气源管接口的开启或者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箱还包括:信息接收芯片;
所述信息接收芯片与所述计时控制装置连接,所述信息接收芯片用于接收所述灰斗灰量传感器的信号或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所述灰斗灰量传感器的信号或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入所述计时控制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管接口组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气源管接口组的数量与所述除尘装置的数量相同;
针对每个气源接口组,该气源接口组通过对应的PU软管分别与对应的除尘装置中的所述进料阀、所述排气阀、所述补气阀、所述加压阀和所述出料阀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外部设置有树脂玻璃防护门,所述树脂玻璃防护门上设置有门锁。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力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材质为碳钢喷塑材质。
CN202321585115.2U 2023-06-20 2023-06-20 气力排灰系统 Active CN220125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5115.2U CN220125775U (zh) 2023-06-20 2023-06-20 气力排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5115.2U CN220125775U (zh) 2023-06-20 2023-06-20 气力排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5775U true CN220125775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4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5115.2U Active CN220125775U (zh) 2023-06-20 2023-06-20 气力排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5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6530B (zh) 一种高炉煤气全干法净化系统及其工艺流程
CN202824051U (zh) 中央除尘装置
CN105382847B (zh) 一种智能真空吸盘装置
CN102388152A (zh) 用于将配料供应至鼓风炉的方法
CN1272613C (zh) 密封舱气密性检测及干燥处理系统
CN110127837A (zh) 一种采用臭氧净化的具有除湿功能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20125775U (zh) 气力排灰系统
CN203833243U (zh) 气力除灰系统
CN203489598U (zh) 料斗式真空干燥设备
CN205526672U (zh) 气力除灰系统
CN201253589Y (zh) 风量自适应多管旋风除尘器
CN201973721U (zh) 火化机专用干法烟气后置处理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
CN204830707U (zh) 一种料斗式微波真空复合除湿干燥装置
CN206203481U (zh) 智能化煤炭制样机全自动弃料回收装置
CN106636507B (zh) 高炉煤气干法袋式除尘机械式压力卸灰工艺及其装置
CN201244411Y (zh) 造气炉除尘器输灰装置
CN208482176U (zh) 转炉炼钢一次烟气的除尘系统
CN204690022U (zh) 一种高炉炉顶均压放散煤气回收装置
CN107441838B (zh) 一种除尘系统的局部加压装置及工作方法
CN206050974U (zh) 固化剂槽进出料系统
CN208440712U (zh) 一种氢气发生器内部吹扫净化系统
CN101293598B (zh) 用于气力输送的组合式仓式泵进料方法及其装置
CN111606052B (zh) 一种气力输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6155852U (zh) 工业发酵过程自动控制装置
CN212830482U (zh) 一种用于湿法脱硫系统中具有防结垢装置的粉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