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4056U -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4056U
CN220124056U CN202321171192.3U CN202321171192U CN220124056U CN 220124056 U CN220124056 U CN 220124056U CN 202321171192 U CN202321171192 U CN 202321171192U CN 220124056 U CN220124056 U CN 220124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lmet
jaw
helmet shell
shell body
constra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11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生
万汉林
程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PENGCHENG HELMETS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PENGCHENG HELMET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PENGCHENG HELMETS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PENGCHENG HELMET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11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40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4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40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变护颚型头盔,采用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构成运动配合副并结合位移获得机构,藉此达成约束护颚叉把既能围绕固定轴线做定轴转动又能相对盔壳本体对称面做出远离与靠拢的张合位移动作,使护颚在全盔结构位置时其叉把能够收合以表现为相对盔壳本体呈沉缩状态而利于头盔获得良好的气动外形,并在护颚翻转时其叉把能够外张以避开盔壳本体及护罩的羁绊而不影响它在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之间的转换。因摒弃了传统可变护颚型头盔唐突的外凸型叉把布局,故能消减气流啸叫声并减少体积而改善头盔的舒适性和储藏性;因沉缩结构的叉把可将护颚所受冲击力直接传递给盔壳本体,故能改善受力特性而提高头盔的安全性与牢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保护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以保护人体头部安全的头盔,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护颚式保护结构的头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护颚可以进行定轴转动来改变其位置与姿态的头盔。
背景技术
在驾驭各种摩托车、赛车、赛艇、平衡车、飞行器以及骑行电动车或单车时,人们都应该佩戴头盔以保护其头部的安全;此外,在诸如喷涂车间、救火救灾、反恐防暴等场合执行任务,以及在开矿、挖煤、掘进等恶劣环境下从事各种作业,人们也同样需要佩戴头盔来保护其头部的安全,如此可避免遭遇各种不期而至的意外伤害。众所周知,头盔的结构型式主要有全盔结构型头盔和半盔结构型头盔,其中全盔结构型头盔配置有一个环抱使用者下巴的护颚,它能够对佩戴者的整个头部起到很好的安全保护作用;而半盔结构型头盔则无环抱使用者下巴的护颚,但它由于没有护颚羁绊佩戴者的嘴和鼻等器官,因此休息时能够在免脱头盔的情形下完成喝水、对话等行为,故表现有更好的使用宜人性。
毫无疑问,对头盔佩戴者而言,全盔结构型头盔具有足够的安全保护功效,但其使用宜人性相对较差,半盔结构型头盔虽然使用宜人性较好,但其安全保护功效却有所欠缺。为了将全盔结构型头盔和半盔结构型头盔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并有效消除它们各自的缺点,出现了一种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其特色在于头盔的护颚能根据需求在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间进行转换,如西班牙专利申请ES2329494T3以及本专利申请人提出的中国专利申请CN105901820A、CN109875177A和CN114158814A等等,上述专利申请涉及的头盔其类型即属于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范畴。
然而,现有的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即其护颚的两个叉把采用为相对于盔壳本体呈外凸布局型的结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全盔位置状态下护颚叉把的本体结构必须布置为凸出于盔壳本体的形式,唯如此在转换为半盔结构头盔时护颚不受制于盔壳本体的羁绊而能够相对于盔壳本体进行位置及姿态的运动转变。显然,此类全盔位置呈外凸式布局叉把的可变护颚型头盔存在若干不足,具体表现为:1)外凸布局状的叉把会导致头盔的气动性能变劣,原因是突出于盔壳本体的护颚叉把在佩戴者骑行过程中必然产生扰流从而产生额外的风阻,该风阻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阻力,而且还会对头盔的佩戴牢靠性产生负面影响;2)外凸布局状的叉把将会导致头盔佩戴的舒适性变差,同样也是由于突出盔壳本体进行布局的护颚叉把所产生的扰流影响,它将会在佩戴者骑行时产生令人不适的气流啸叫声,换句话说对佩戴者的佩戴舒适性产生有不良的影响;3)外凸布局状的叉把还会导致头盔的体积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头盔的体积相对变大,一方面使头盔的重量变得更重而增加了佩戴者的载荷负担,结果造成佩戴者容易产生疲劳,另一方面由于头盔的体积增大而使其储存空间变大,这对仓储、运输和存放明显不利;4)外凸布局状的叉把还有一个缺陷,这就是会导致头盔的结构承力变弱,原因在于当头盔受到外界的强力碰撞冲击时,护颚产生的冲击力无法利用叉把本体直接传递给盔壳本体,而是通过连接件来间接地和错位式地传递给盔壳本体,由此造成护颚抗冲击能力不佳,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综上,现有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虽然能够实现护颚在全盔位置与半盔位置之间的转换,但它因为存在外凸布局的叉把而导致其在牢靠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储藏性等方面出现不足。一言以蔽之,现有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仍然有进一步改进与提升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当前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颚可定轴转动来改变其位置与姿态的头盔,目的在于:与现有可变护颚结构型头盔技术相比较,它通过改进护颚叉把的结构形式及其驱动机构,使之能够在保证实现护颚在全盔结构与半盔结构之间进行位置及姿态转换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头盔的牢靠性、舒适性、安全性与储存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予以实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它包括有一个盔壳本体、一个护颚、两个底托和一个护罩,所述的盔壳本体具有一个对称面,所述的两个底托被该对称面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面,并且这两个底托被紧固在盔壳本体上或者这两个底托与盔壳本体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所述的护颚具有两个叉把,并且这两个叉把被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旁;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两个第一约束体,这两个第一约束体被所述的对称面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旁,所述的第一约束体与底托或/和盔壳本体紧固连接,或者所述的第一约束体与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为一体结构制作;在每一个所述的叉把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约束体,这个第二约束体紧固在叉把上或者该第二约束体与叉把为一体结构制作;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与第二约束体一起构成有至少一副运动配合副,这些运动配合副共同拥有一根相对于盔壳本体呈静止不动的固定轴线,而且在所述的每一副运动配合副中,其第一约束体及第二约束体参与构成该运动配合副的接触构造均由距离所述固定轴线呈等距离分布的几何要素的集合所组成,所述的第二约束体可以进行旋转运动并且在第一约束体的约束下,该旋转运动表现为围绕所述固定轴线的定轴转动;此外还设置有位移获得机构,呼应护颚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做出远离盔壳本体对称面的张开位移动作,并且呼应该护颚在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做出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合拢位移动作,同时伴随着第二约束体在其发生张开位移动作期间以及在它发生合拢位移动作期间,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对该第二约束体均形成有轴向约束行为,这个轴向约束行为的特征是促使所述第二约束体的张开位移动作以及合拢位移动作均表现为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方向而进行的直线型位移。
进一步,上述的位移获得机构采用为或者包含有下列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a)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盔壳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或/和,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盔壳本体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所述的第一孔槽或/和挺柱包含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盔壳本体对称面呈坡面状的第一斜面,呼应护颚在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挺柱与第一孔槽它们在第一斜面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且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b)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拉力柱并且在该拉力柱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另外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或/和第二限位结构包含有第一斜面,呼应护颚在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在其所包含的第一斜面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c)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设置有沟槽状的轨道槽,同时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承力销,所述的承力销插入该轨道槽内并受到该轨道槽的约束;或者,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沟槽状的轨道槽,同时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设置有承力销,所述的承力销插入该轨道槽内并受到该轨道槽的约束;另外在所述轨道槽内开设有第一斜面,呼应护颚在其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承力销与轨道槽它们在第一斜面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进一步,上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配置有承力件,这个承力件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在承力件与第一约束体之间、或者在承力件与底托之间、又或者在承力件与盔壳本体之间设置有储能弹簧,所述的储能弹簧其一端抵靠在承力件上,所述的储能弹簧另一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
进一步,上述的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而且仅在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且在第二约束体上而且仅在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或者在上述的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而且仅在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且在第一约束体上而且仅在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孔槽和挺柱,它们的数量全部都大于或者等于三个,并且这些第一孔槽与挺柱它们一一呼应配伍成对,每一副作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与挺柱,它们的第一斜面均包含有一个以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作为度量起点的当量半径,并且当量半径越大的第一斜面其所拥有的当量坡度的数值越小。
进一步,上述的所有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与挺柱,它们每一副的第一斜面所拥有的当量半径其数值均互不相等,而且当第二约束体围绕其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进行旋转时,各配伍成对的挺柱和第一孔槽在各自第一斜面当量半径处所发生的接触行为全部呈现为同步接触与同步分离的时序规律。
进一步,上述的第一约束体上开设有第二孔槽,并且该第二孔槽的数量与仅设置在第二约束体上的挺柱的数量相一致;或者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上开设有第二孔槽,并且该第二孔槽的数量与仅设置在第一约束体上的挺柱的数量相一致;所述的第二孔槽与挺柱它们一一呼应配伍成对,并且作配伍成对的第二孔槽与挺柱包含有相对于盔壳本体对称面呈坡面状的第二斜面;呼应护颚在翻转脱离或者靠拢落座其半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作配伍成对的挺柱与第二孔槽它们在其第二斜面处存在有相互接触的行为,并伴随这些接触行为可以促使第二约束体产生出靠近或者远离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
进一步,上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盔壳本体上设置有卡扣,同时在承力件上设置有与该卡扣相呼应的卡舌,当所述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或/和半盔结构位置状态下沿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方向朝对盔壳本体的对称面进行观察时:所述卡扣比卡舌处在距离盔壳本体对称面更远的位置,并且将它们向盔壳本体对称面进行投影时至少有一个卡扣的投影与卡舌的投影出现有交集的情形。
进一步,上述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孔槽其数量共有三个,这三个第一孔槽均包含有一个第一斜面,从各自第一斜面当量半径所呼应的坡面顶点出发分别向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做垂线,并将这些垂线向盔壳本体对称面进行投影,则在对称面上所得三条垂线的投影线两两之间形成的最小夹角均不少于90°、同时所得的这三条垂线投影线两两之间形成的三个最小夹角之和恒保为360°。
进一步,上述的储能弹簧为圆锥型弹簧,并且该圆锥型的储能弹簧与所述运动配合副的固定轴线采用为同轴设置的形式。
进一步,上述的承力件或/和该承力件的连接附件为可磁吸材料制造或者为磁铁,并且在盔壳本体、底托或者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与之呼应并一起能够构成磁吸副的磁铁或者可磁吸的制件。
上述护罩它包含有两条支撑侧边,这两条支撑侧边被所述的对称面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旁;至少有一个底托包含有外盖和底盖,并且在这个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配装有一个可定轴转动的驱动齿轮、一条与该驱动齿轮作啮合配合的齿条、一根可驱动所述驱动齿轮进行旋转的动力弹簧,所述的齿条与护罩的支撑侧边相互连接,在所述的外盖或/和盔壳本体上开设有一条弧形状的外导槽,在所述的底盖或/和盔壳本体上开设有一条弧形状的内导槽,所述的外导槽与内导槽一起联合构成一副约束导轨,并籍此约束导轨来约束所述齿条的位置与姿态。
进一步,上述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上配置有锁齿机构,该锁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齿条上的外卡齿、配装在所述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的内卡齿和锁齿弹簧,所述内卡齿的本体受底托或/和盔壳本体的约束并在其约束下使得内卡齿所做的运动表现为直线位移形式、或者为摆动位移形式、又或者为包含有直线位移及摆动位移的复合位移形式,其中所述锁齿弹簧的弹力其作用趋势总是迫使内卡齿抵靠向外卡齿。
进一步,上述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一个呼应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时的第一卡槽、并在该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一个呼应护颚处在半盔结构位置时的第二卡槽;在所述的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上配装有一个包含有斜面状推力构造的插卡,该插卡抵靠接触在第二约束体上;另外在所述的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根推力弹簧,所述的推力弹簧它的一端抵靠在插卡的本体上、该推力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该推力弹簧的弹力作用趋势总是迫使插卡抵靠向第二约束体;当护颚转动并带动第二约束体产生旋转而使得其上的第一卡槽或第二卡槽与所述插卡的斜面构造发生接触时,所述插卡的本体将产生有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位移动作。
进一步,上述插卡的本体上设置有内卡扣结构、在所述的内卡齿的本体上设置有外卡扣结构,当插卡做出远离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位移动作时、所述插卡本体的内卡扣结构可以触碰到内卡齿本体上的外卡扣结构并带动内卡齿产生脱离外卡齿的解锁位移动作。
进一步,上述插卡的本体上或者内卡齿的本体上开设有一个斜面状的顶开结构,并在所述的齿条的本体上开设有与该顶开结构相呼应的顶起斜面,呼应护罩为扣落状态下若所述插卡做出远离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位移动作时,所述顶开结构能够触碰到该顶起斜面并籍此接触行为能够产生出促使护罩掀开的顶起位移动作。
进一步,上述外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或者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当所述的这些突齿与齿槽之中出现有啮合情形时所述的锁齿机构处在锁齿状态,其中在锁齿机构发生锁齿状态阶段:在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的情形下,当处在较远离护颚叉把的齿槽出现有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护罩的下缘完全扣合在护颚上,而当处在较远离护颚叉把的齿槽没有出现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在护罩的下缘与护颚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在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的情形下,当处在较靠近护颚叉把的齿槽出现有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护罩的下缘完全扣合在护颚上,而当处在较靠近护颚叉把的齿槽没有出现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在护罩的下缘与护颚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
进一步,上述插卡具有一段圆弧状的促稳结构,该促稳结构设置在插卡的顶端部位处并呈弧口朝外张开的反弓式布局,当插卡完全脱离第二约束体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阶段期间,该促稳结构反弓式布局的弧面与所述第二约束体存在有接触情形。
上述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被动齿,并在所述的底托、盔壳本体或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一个可定轴转动的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约束体上的被动齿保持啮合状态;另外设置有一根扭力弹簧,该扭力弹簧的一端搭靠在所述主动齿上,该扭力弹簧的另一端搭靠在底托、盔壳本体或者第一约束体上,主动齿轮在所述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定轴转动,主动齿轮的转动通过被动齿带动第二约束体发生围绕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转动。
进一步,上述主动齿轮拥有且仅拥有一个特形齿,这个特形齿的齿宽大于该主动齿轮所拥有的其它正常齿的齿宽,所述的主动齿轮包括特形齿在内的所有轮齿呈完整的360°圆周分布,并且当所述护颚从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时正好呼应该主动齿轮旋转完一个整圈。
上述护罩的下缘部位处以及护颚的本体上设置有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这个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包括有一个设置在护罩下缘部位处的内扣结构和一个配置在护颚本体上的外扣结构,所述的内扣结构包含有一个卡锁构造,所述的外扣结构包括有一个可受迫让位的探条、一个开设在探条上的锁勾;此外,所述的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还包括有一个第一解锁键或/和一个第二解锁键,所述的第一解锁键与第二解锁键布设在护颚的本体上并且它们均可以做为解锁护罩的作动件,其中第一解锁键邻近探条设置并且在其作动期间可以触碰到该探条,第二解锁键布置在护颚的下边部位处,第二解锁键可以解锁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上的护颚,并且在第二解锁键作动期间可以联动操控所述的探条;当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且护罩处在完全扣合在护颚上时,所述的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可以有三种工况:a)当第一解锁键及第二解锁键均未被触动的情形下,所述探条上的锁勾处在原初位置上,并且处在原初位置的锁勾它能够勾搭到内扣结构的卡锁构造而据此锁止护罩;b)当所述的第一解锁键被操控而在其作动期间,该第一解锁键能够触碰到探条并且通过该触碰行为能够促使探条的锁勾脱离其原初位置而据此解锁护罩;c)当所述的第二解锁键被操控而作动期间,该第二解锁键能够驱动探条并且通过该驱动行为可以促使探条的锁勾脱离其原初位置而据此解锁护罩。
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采用在底托上设置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的结构方案,利用它们构成一副包含有相对于盔壳本体呈静止不动固定轴线的运动配合副,其最大特色在于在第一约束体的约束下,所述第二约束体既可以围绕该固定轴线作定轴转动,第二约束体还可以沿着固定轴线做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从而使得护颚叉把的本体能够相对于盔壳本体的对称面产生出张开和合拢的位移动作,换言之可以使得护颚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过程中它的叉把本体存在有远离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护颚在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过程中它的叉把本体存在有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与传统可变护颚结构头盔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变护颚头盔一方面在翻转护颚时其叉把可以外张以避开盔壳本体及护罩的羁绊,从而不影响其在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之间进行的转换,另一方面因其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时它的叉把相对于盔壳本体可以表现为沉缩的收合结构状态,由此带来了的益处是:首先是在全盔结构这种常用驾驶佩戴的工况下,护颚叉把可以与盔壳本体变得浑然一体而消除了传统可变护颚结构那种唐突的叉把外凸布局的形式,故可以有效消除驾车行驶时因头盔外表过于突出的叉把所造成的气流啸叫声,故头盔的佩戴舒适性得以改善,而且头盔的体积也得以减少故其储藏性变佳;其次是全盔结构位置时呈沉缩结构布局的护颚可以将其叉把本体直接抵靠在盔壳本体之上,因此当护颚受到冲击碰撞时能够将其受力直接传递至盔壳本体,如此必然可以大幅提高头盔使用的安全性和牢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且其护罩处在完全扣落状态时的轴测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且其护罩处在完全掀开状态时的轴测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侧面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正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处在半盔结构位置且其护罩处在完全扣落状态时的轴测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侧面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正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处在半盔结构位置且其护罩处在完全掀开状态时的轴测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侧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状态下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的正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主要零部件装配爆炸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底托及第一约束体的安装布局轴测表达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底托及第一约束体的安装布局平面表达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叉把及第二约束体的布局轴测表达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护颚及其叉把的剖视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处在掀开脱离全盔结构位置进程阶段期间其叉把行为表现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处在掀开脱离全盔结构位置进程阶段期间其叉把行为表现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一个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沿当量半径进行圆周展开剖视时其主要零件的行为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另一个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沿当量半径进行圆周展开剖视时其主要零件的行为状态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又一个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沿当量半径进行圆周展开剖视时其主要零件的行为状态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采用有承力件及储能弹簧零部件且护颚叉把处在沉缩状态时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采用有承力件及储能弹簧零部件且护颚叉把处在外张状态时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从全盔结构位置向半盔结构位置进行转换时的过程状态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颚从半盔结构位置向全盔结构位置进行转换时的过程状态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处在完全扣合状态时其锁齿机构所呈状态的轴测示意图;
图28是图27所示护罩状态下其锁齿机构工作态势的正向视图;
图29是图27所示护罩状态下其锁齿机构工作态势的局部轴测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处在微张开状态时其锁齿机构所呈状态的轴测示意图;
图31是图30所示护罩状态下其锁齿机构工作态势的正向视图;
图32是图30所示护罩状态下其锁齿机构工作态势的局部轴测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处在完全掀开状态时其锁齿机构所呈状态的轴测示意图;
图34是图33所示护罩状态下其锁齿机构工作态势的正向视图;
图35是图33所示护罩状态下其锁齿机构工作态势的局部轴测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插卡与内卡齿的组件图与爆炸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插卡上的顶开结构将齿条上的顶起斜面顶升而促使护罩下缘脱离护颚的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处在微开启露缝状态下的侧面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处在微开启露缝状态下的正面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设置有自动弹升护颚装置的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核心零部件的轴测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三种工况状态描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42: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它包括有一个盔壳本体1、一个护颚2、两个底托3和一个护罩4(参见图13),其中所述的盔壳本体1具有一个对称面P,所述的两个底托3被该对称面P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1的两侧面,并且这两个底托3被紧固在盔壳本体1上或者这两个底托3与盔壳本体1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图14和图15展示的实施例为用螺钉将底托3紧固连接安装在盔壳本体1上的情形,当底托3与盔壳本体1为一体结构制作时可将底托3视为盔壳本体1的一部分;所述的护颚2具有两个叉把2a,并且这两个叉把2a被分置在盔壳本体1的两侧旁(参见图3、图6、图9和图12);所述护罩4的主体结构制作材料为不妨碍头盔佩戴者向外进行观察的透明材料,护罩4的功能是防止风沙和雨水侵入到头盔的内部以避免负面影响头盔佩戴者的驾驶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护罩4其位置状态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并可以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扣合与掀开的操作,图1至图3所示情形为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时所述护罩4位于完全扣合的状态,此时的护罩4能够起到最好的防风沙雨水的效果;图7至图9所示情形为护颚2处在半盔结构位置时所述护罩4位于完全扣合的状态,这种情形下的护罩4能够避免防风沙雨水等直接吹到眼睛从而不影响佩戴者的视线;而图4至图6、图10至图12展示的则为护罩4处在完全掀开的状态,此时适合于无风沙雨水或者少风沙雨水的场景所使用。在这里,所说的“这两个叉把2a被分置在盔壳本体1的两侧旁”是指所述的这两个叉把2a它们被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1的两边旁(参见图3、图6、图9和图12),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对称面P乃是指这么一个平面(参见图1、图4、图7和图10):当佩戴者在正常佩戴头盔时,该对称面P经过佩戴者的嘴、鼻和头颅顶并将佩戴者的双眼、双耳分开在它的两边旁,亦即所述的对称面P它为一个具有中分盔壳本体1性质的假想平面,而布局在盔壳本体1的同一侧边也就意味着布置在对称面P的同一侧边,同时该对称面P与头盔的最外表面以及部分零部件和附件的表面存在有一条交线S;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盔壳本体1乃是一个泛称,它既包括头盔壳盖的主体也包括但不限于那些紧固在或者依附在该壳盖主体之上的其它各种零配件如风窗、封盖、挂件、密封件、紧固件等功能件或者修饰件。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托3它的最佳布局情形是布设在贴靠头盔佩戴者耳朵处或其附近的盔壳本体1的侧面处(如图1至图15所示),护颚2的较佳布局情形是它的两个叉把2a的本体被分置在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两侧旁并呼应底托3的部位进行布置;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托3它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独立零件(图中未示出),特别地底托3它还可以是由各种零件组合或组装而成的部件,图13所示情形中的底托3它就是由包括外盖3a和底盖3b在内的多个零件所构成。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与布局、运动实现与功能达成方面具有如下三大特色:
1)首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大特色体现在其结构设置方面,设置有两个第一约束体5,这两个第一约束体5被所述的对称面P分隔开而被分置在盔壳本体1的两侧旁(参见图13),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与底托3或/和盔壳本体1紧固连接,又或者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与底托3或/和盔壳本体1为一体结构制作,亦即该第一约束体5既可以单独与底托3或者单独与盔壳本体1紧固连接,也可以该第一约束体5同时与底托3及盔壳本体1为紧固连接,另外该第一约束体5既可以单独与底托3或者单独与盔壳本体1为一体结构制作,也可以该第一约束体5同时与底托3及盔壳本体1为一体结构制作的形式;在这里,当第一约束体5与底托3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时可以将该第一约束体5视作为底托3的一部分,特别地当底托3包含有多个零件时、若第一约束体5与其中的任何一个零件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则也视同为该第一约束体5与底托3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并可以认为该第一约束体5为底托3的一部分(图13所示情形中的第一约束体5它与底托3的底盖3b即属于采用为一体结构进行制作的例子);同样地,当第一约束体5与盔壳本体1为一体结构制作时,也可以将该第一约束体5视作为盔壳本体1的一部分。另外,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每一个叉把2a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约束体6,这个第二约束体6紧固在叉把2a上(图中未示出)或者该第二约束体6与叉把2a为一体结构制作(如图13、图16和图17所示),当第二约束体6与叉把2a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时,则可以将该第二约束体6视为叉把2a的一部分。
2)其次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大特色体现在其对周向运动行为的约束与获得方面,这就是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5与第二约束体6它们一起构成有至少一副运动配合副,这些运动配合副共同拥有一根相对于所述盔壳本体1呈静止不动的固定轴线O1(参见图13、图23和图24),且在每一副运动配合副中其第一约束体5及第二约束体6参与构成该运动配合副的接触构造A均由距离所述固定轴线O1呈等距离分布的几何要素的集合所组成(如图23和图24所示),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可以进行旋转运动并且在第一约束体5的约束下该旋转运动表现为围绕所述固定轴线O1的定轴转动;换句话说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5与第二约束体6它们可以同时具有多副运动配合副,这些运动配合副的每一副均由第一约束体5及第二约束体6的接触构造A所构成并且各个副的接触构造A呈同轴设置的布局形态,而从简化结构以及利于减少干涉的角度出发,则让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5与第二约束体6它们仅拥有一副运动配合副无疑是一个较优方案;具体来说就是,所述的接触构造A它的主体结构可以是离散型的几何要素,比如分散的点、分散且面积较小的接触面等等,也可以是连续型的几何要素,比如具有较大面积的接触曲面、较长接触线或者环带面等等,特别地接触构造A的最佳形态是一个连续且相对完整的圆柱面或者圆孔面(如图13所示);不难发现在同一副运动配合副中,其第二约束体6的接触构造A必然受到第一约束体5的接触构造A所影响与约束(该约束就如同轴与孔的配合一样),当然也允许有其它的部件参与辅助约束第二约束体6的转动运动(图中未示出);在这里,每一副运动配合副其所分属的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它们的接触构造A所在的圆柱面可以重叠成为一个圆柱面,但也允许它们存在一定的配合间隙并且允许它们由于配合需要、装配需要和变形适应需要而出现的圆柱面不一致的情形(图23和图24所示情形即为在第一约束体5的接触构造A与第二约束体6的接触构造A两者之间留有配合间隙的例子),同时也允许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它们的接触构造A所分布的圆柱面存在一定的诸如圆柱度、圆度或者圆跳动方面的误差,只要这些误差不影响到护颚2的位姿(也就是位置与姿态,下同)转换以及头盔的正常使用均视其为允许的工程误差范围内而因此可以忽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护颚2是可以变换位置和姿态的,也因此第二约束体6作为相对于盔壳本体1能够做出位姿改变的动件,第一约束体5作为相对于盔壳本体1呈不动的静件,于是作为同一运动配合副中的第二约束体6它的接触构造A必然受到第一约束体5接触构造A的制约,鉴于本实用新型中接触构造A呈以固定轴线O1为轴线的圆柱面(或圆孔面)分布的几何形态属性,则第二约束体6所做运动中转动运动的那部分行为表现为围绕所述固定轴线O1的定轴转动,也因此可以说第二约束体6围绕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做出的定轴转动乃是在第一约束体5所主导的约束下完成的。关于固定轴线O1的布局,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较佳布局情形:①分置在盔壳本体1两侧的运动配合副它们的固定轴线O1呈同轴设置的状态,并且该固定轴线O1与所述的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垂直(如图3、图6、图9、图12、图23和图24所示);②分置在盔壳本体1两侧的运动配合副,它们的固定轴线O1处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它们关于所述对称面P呈镜像对称分布,但是它们为非同轴设置(图中未示出)。
3)第三是本实用新型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其对轴向运动行为的约束与获得方面,即: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位移获得机构,呼应护颚2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并且呼应护颚2在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同时伴随着第二约束体6在发生张开位移动作期间以及在发生合拢位移动作期间,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对第二约束体6均形成有轴向约束行为,这个轴向约束行为的特征是促使所述第二约束体6的张开位移动作以及合拢位移动作表现均为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方向而进行的直线型位移。其中,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它可以采用包括机构顶推或者压迫、弹簧外撑或者拉缩、磁力吸合或者排斥等各种方式在内的一种方式或者它们各种组合得到的方式来产生上述第二约束体6的张合位移动作。在这里,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和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与合拢位移动作可以统称为“张合位移动作”,并且是指:分置在盔壳本体1两侧面的第二约束体6它们表现出的相对于对称面P呈现的张开和合拢的动作行为,包括第二约束体6在位移获得机构的驱使下做出的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以及第二约束体6在位移获得机构的驱使下做出的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其中呼应护颚2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阶段期间,所述第二约束体6做出的轴向运动是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而呼应护颚2在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阶段期间,所述第二约束体6做出的运动是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凡是能够实现驱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或/和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的机构或者零部件,它们均归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述位移获得机构的范畴之内;换个角度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其功能实现形式包括完成张开位移动作的单一功能达成、完成合拢位移动作的单一功能达成、以及完成张开位移动作与合拢位移动作的双重功能达成。所说的“呼应护颚2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是指: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掀开开始,直至该护颚2的叉把2a完成能够避开和跨越盔壳本体1的外表面以及护罩4的整体而向半盔结构位置进发所需要的张开位移为止的这一阶段时期,而另外所说的“呼应护颚2在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乃是指:所述的护颚2在其落座全盔结构位置时它的叉把2a从相对于盔壳本体1为最大张开状态开始动作向盔壳本体1对称面P靠拢直至护颚2完全就位在全盔结构位置上为止的这一段时期,其中全盔结构位置是指头盔的护颚2此时处在完全扣落并能环抱住佩戴者下巴和嘴巴的位置状态,并因此具有最好的安全保护作用(如图1至图6所示),而半盔结构位置则是指头盔的护颚2此时处在掀开而不遮挡住头盔佩戴者眼睛、鼻子和嘴巴的位置状态、并且特别地包括所述的护颚2处在翻越护罩4后而扣落贴靠在盔壳本体1后上方表面的位置状态(如图7至图12所示),处在半盔结构位置的护颚2它不妨碍佩戴者做出饮水、对话、打电话和透气等动作,因此半盔结构位置护颚2状态下的头盔非常适合佩戴者作为中途休息或者低速驾驶时的佩戴状态选择。此外,所说的“同时伴随着第二约束体6在发生张开位移动作期间以及在发生合拢位移动作期间,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对第二约束体6均形成有轴向约束行为,这个轴向约束行为的特征是促使所述第二约束体6的张开位移动作以及合拢位移动作均表现为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方向而进行的直线型位移”乃是指:在位移获得机构的驱动下当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或者靠拢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时,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它的接触构造A在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方向的一段长度范围内均有分布,同样地第二约束体6它的接触构造A在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方向的一段长度范围内也有分布,于是第一约束体5通过其接触构造A对第二约束体6中的接触构造A可以构成轴向约束,籍此可以避免第二约束体6出现相对于固定轴线O1的摇摆和晃动等不稳定状况的发生,由于第一约束体5的接触构造A为静止不动的并具有一定轴向长度分布的圆柱形或者圆孔形构型布局的结构,而且它以所述的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做为其轴线,因此在第一约束体5之接触构造A的约束下,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它做出的张合位移动作其表现行为只能是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方向进行的直线型位移,亦即属于直线式的张开或/和合拢。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直线型位移”乃包括并允许存在由于各种制造误差、装配误差、变形误差和振动撞击所导致的些许非直线状况出现,只要这些误差不影响到护颚2和头盔的正常使用则均可忽略而将其归属为“直线型位移”的范畴。综上可见,由于存在有第一约束体5对第二约束体6的周向约束行为与轴向约束行为,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护颚2当其在掀开脱离全盔结构位置或者扣落回归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期间,该护颚2的叉把2a不仅围绕固定轴线O1做出了定轴式的旋转运动,而且特别地伴随着这个旋转运动该叉把2a还存在有沿着所述固定轴线O1的方向而进行的轴向运动,换句话说护颚2的叉把2a在这个阶段发生的运动是一个复合运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达成第二约束体6做出相对于所述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合位移动作,其实现途径主要依靠位移获得机构来完成的,而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实现该张合位移动作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达成方案,它包括但不限于机构的顶推与压迫、弹簧的外撑与拉缩、磁力的吸合与排斥等等各种形式与手段,而且这些形式或者手段既可以单一采用也可以组合采用,比如通过以几何形体类零件刚性接触式的机构顶推来产生出驱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并且仍然依靠此类机构的压迫作用来产生出让第二约束体6做出靠拢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又比如采用机构的刚性接触式顶推或者压迫来产生出迫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所述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但同时又可以采用弹簧结构的外撑作用或者拉缩作用来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靠拢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所谓“合拢位移动作”;再比如可以采用弹簧结构的外撑作用或者拉缩作用来迫使所述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但同时又可以采用几何形体类零件的顶推作用或者压迫作用来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靠拢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所谓“合拢位移动作”;凡此种种在此不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方式和手段来一起联合产生出同向位移的动作,比如可以采用弹簧所产生的撑力并且同时结合磁铁产生的吸力来一起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向盔壳本体1对称面P靠拢的所谓“合拢位移动作”,以及可以采用弹簧产生的撑力并同时结合机构的顶推力或者压迫力来一起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所谓“张开位移动作”等等。具体而言,以基于几何形体(亦即几何结构)的零部件或者机构的方式来产生第二约束体6张合位移动作为例子,它可以采用但不限于诸如斜盘副、螺旋副、凸轮副、杠杆副、铰接副、绳索约束等等几何约束方式,来构成或者组合成能够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并获得张合位移动作的位移机构(图中未示出),亦即在护颚2进行转动而改变其位置与姿态的进程期间,利用这些几何结构或者类似结构派生出沿所述固定轴线O1的方向的作用力,并利用这些作用力顶推、压迫或者拉扯等作用行为迫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远离或者靠拢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获得第二约束体6张合位移动作的若干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特别地可以采用为或者包含有下列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中的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来实现所述第二约束体6的张合位移动作:
a)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之一
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的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孔槽7a,并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7a相呼应的挺柱8(图13至图17所示案例为在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第一孔槽7a,并且同时在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相应挺柱8的情形);或/和,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设置有第一孔槽7a,并且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7a相呼应的挺柱8(图中未示出)。在这里,所述的第一孔槽7a呈沉孔状或者呈沉槽状,所述的挺柱8呈凸柱状或者呈凸环状(参见图13至图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孔槽7a或/和挺柱8它们包含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呈坡面状的第一斜面9a,呼应护颚2在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它们在第一斜面9a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且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6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于是由此构成了一种位移获得机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斜面9a其布局形式包括有三种情形:①在第一孔槽7a处和挺柱8上均同时设置有第一斜面9a(如图14至图17所示);②仅在第一孔槽7a处设置有第一斜面9a但在挺柱8上不设置第一斜面9a(图中未示出);③只是在挺柱8上设置有第一斜面9a但在第一孔槽7a处不设置第一斜面9a(图中未示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约定一些与第一斜面9a相关的术语:所谓的“坡面”是指构成所述第一斜面9a的主体部分,它为螺旋状环绕固定轴线O1的曲面,这个曲面既可以是一个完整构造面形成的单体式曲面,也可以是由多个构造面拼合而成的组合式曲面,另外构成“坡面”的曲面还可以有多重形态,比如凸状坡面、凹状坡面、平面状坡面等等,当挺柱8(或者第一孔槽7a)与第一斜面9a在坡面发生接触行为期间将意味着挺柱8(当该挺柱8为动件时)或者第一孔槽7a(当该第一孔槽7a为动件时)正处在爬坡进程或者下坡进程,并且相应地对应着第二约束体6正处在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状态;所谓的“坡顶”乃是指第一斜面9a主体的一个极限位置状态(换句话说是第一斜面9a的坡面其两个尽头中的一个尽头),当挺柱8(或者第一孔槽7a)在该极限位置与第一斜面9a发生接触行为时,对应着它在该第一斜面9a上所进行的整个爬坡行为刚好结束或者它正好处在准备下坡的起始点上,而此时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处在距离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呈较远乃至最远的位置上;所谓的“坡底”是指第一斜面9a主体的另一个极限位置状态(换句话说是第一斜面9a的坡面两个尽头中的另外一个尽头),当挺柱8(或者第一孔槽7a)在该极限位置与第一斜面9a发生接触时,对应着它在整个第一斜面9a上所进行的下坡行为恰好结束或者它正准备进行爬坡行动,而此时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处在了距离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呈较近乃至最近的位置上。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说的“坡顶”和“坡底”并不是一个点状位置,而是由众多具有相同表现行为特征的“点”的集合的总称,其通常以线状的“顶线”或“底线”来展示或者呈现,当需要表示(或者标示)某个坡顶点和坡底点的位置时往往需要同时明确出它距离所述固定轴线O1的距离(亦即半径)。本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采用第一孔槽7a搭配挺柱8的结构方式,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相对于第一约束体5的动作,该动作为沿着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方向的张合位移动作。下面以相互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为例来描述位移获得机构的基本原理:参见图13至图20,并假定所述的挺柱8被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并且是作为动件,同时假定所述第一孔槽7a设置在第一约束体5上并且是作为静件,其中在图20中:r为第一斜面9a的当量半径,δ为叉把2a相对于其沉缩收纳状态位置的张开幅值,F为挺柱8跟随第二约束体6做旋转时其圆周运动的方向,β为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时它所转过的角度(按弧度计),而图20中代表第一斜面9a其型线则是按当量半径r进行圆周展开时所获得的截交线,该截交线的获得是这样的:①首先假想一个与所述固定轴线O1呈同轴设置的且其半径为当量半径r的圆柱面,②然后用这个假想的圆柱面去与所述第一斜面9a进行截交,③接着将截交所得的型线按当量半径r进行圆周展开即可获得图20中所示出的型线了,需要注意的是:该型线按照设计需求既可以是凸状型线也可以是凹状型线还可以是直线状型线(图中所示情形为采用直线状线段来作为该型线主体的情形),另外该型线既可以是单一类型的型线比如单一的直线、单一的圆弧、单一的抛物线、单一的椭圆线、单一的悬链线、单一的三角函数线或者其它函数线,当然该型线还可以是由各种不同的函数曲线通过组合或者综合所得;其中图20(a)表示的状态是此时挺柱8恰好与第一斜面9a在坡底处发生接触并呼应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而这时的叉把2a处在离对称面P最靠近的位置上并且其相对于盔壳本体1表现为沉缩收纳状态(参见图1至图6、图23),当叉把2a呈沉缩收纳状态时,叉把2a距离所述对称面P为最远的那部分外表面能够很好地与盔壳本体1的外表面实现平滑过渡,也因此头盔可以获得良好的气动性能;图20(b)表示的状态是此时的挺柱8正在爬坡阶段而与第一斜面9a在坡面上发生有接触,此时呼应的是护颚2正处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上,而其叉把2a正在逐渐远离对称面P且相对于盔壳本体1呈逐步张开的态势(如图18和图19所示),这时的叉把2a相对于其沉缩收纳状态位置表现出张开幅值δ正在逐步增加之中(反之当挺柱8处在下坡时则该δ值为逐步减少),将图19与图3进行比较以及将图23与图24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里的δ值反映了护颚2的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的张开程度,与图3处在沉缩收纳状态位置的叉把2a不同,图19中的叉把2a其单边向外扩张了幅值δ,因而使得护颚2在掀开翻转时,能够从容避开盔壳本体1外表面以及护罩4的羁绊;图20(c)表示的状态是挺柱8这时已经爬出第一斜面9a的坡面并且已经越过了坡顶,而且叉把2a相对于它的沉缩收纳状态位置表现出更加张开的态势(又或者说叉把2a已经处在了距离所述对称面P更远的位置上),此时的叉把2a其张开幅值δ已达到了能够避开盔壳本体1以及护罩4羁绊的阈值,从而可以确保护颚2能够翻越盔壳本体1和护罩4以实现其在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上的转换。不难发现:①当护颚2在人力驱动下或者在弹簧力驱动下做出掀开离开其全盔结构位置的动作过程阶段(此时的挺柱8按F方向进行运动),并在这个时期所述的挺柱8从第一斜面9a的“坡底”开始爬坡并与第一斜面9a保持接触行为时,呼应的是作为动件的挺柱8正处在“上坡”或者叫“爬坡”的阶段,注意到第一约束体5为相对于盔壳本体1静止不动的构件,而且所述的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属于刚性对顶作用,于是伴随护颚2逐步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则所述的挺柱8其上坡行为将被延续,同时伴随着挺柱8的上坡行为,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将呈现为远离对称面P的进程(亦即叉把2a相对于其沉缩收纳状态位置的张开幅值δ正在增大),并且直至挺柱8爬到第一斜面9a的坡顶位置(亦即此时挺柱8已经完全爬出了第一孔槽7a),很显然当挺柱8完全处在第一斜面9a的“坡顶”状态时,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它将受迫地处在离对称面P较远的位置,此时护颚2的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呈现为更加外张的状态,这个状态有利于护颚2转动时避开盔壳本体1及护罩4的羁绊而能够进行位置与姿态的转换。②当护颚2处在人力驱动下或者弹簧力驱动下又或者在重力驱动乃至惯性力驱动下做出回落全盔结构位置的动作阶段期间(呼应挺柱8按F的反方向进行运动),假若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发生了接触,则呼应的是作为动件的挺柱8它正处在“下坡”的阶段,注意到第一约束体5作为相对于盔壳本体1静止不动的构件且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属于刚性接触作用,于是伴随着护颚2逐步接近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则所述的挺柱8的下坡行为亦将延续,同时伴随着挺柱8的下坡行为,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将呈现为靠近所述对称面P的进程并直至挺柱8完全进入第一孔槽7a内(亦即挺柱8已经完全处在了第一斜面9a的“坡底”状态),这个时刻所述的护颚2处在了完全的全盔结构位置上,显然当挺柱8处在坡底状态时,叉把2a离对称面P的距离最近并表现为相对于盔壳本体1呈沉缩状态,因而有利于改善头盔的气动性,并进而有利于减少行驶时气流产生的啸叫声和风阻,同时头盔的体积也得以减少并减少了重量。显而易见,当挺柱8(或者第一孔槽7a)与第一斜面9a的主体坡面发生持续接触进程时,则意味着该挺柱8或者第一孔槽7a正在爬坡或者下坡、此时护颚2的叉把2a正在进行张开或者收拢的动作。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第一孔槽7a并在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与之呼应的挺柱8(如图13至图17所示)、和在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第一孔槽7a并在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与之呼应的挺柱8(图中未示出)的这两种情形,前者所设置第一斜面9a的坡面方向与后者所设置第一斜面9a的坡面方向它们呈相反的布局态势,但两者均对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同样行为的远离或者靠拢的位移动作效果。在本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中,呼应护颚2在掀开脱离(参见图18和图19)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进程,所述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在第一斜面9a处存在有相互接触的情形,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相对于第一约束体5的动作,该动作为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呈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于是通过第二约束体6带动叉把2a进而带动护颚2,换言之最终籍此达成了约束并驱动护颚2的叉把2a实现既能围绕固定轴线O1作定轴转动,又能实现其相对于盔壳本体1对称面P做出远离和靠拢的张合位移动作,从而使护颚2在全盔结构位置状态下其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呈沉缩状态,以利于头盔获得良好的气动外形,并在护颚2翻转时其叉把2a可以外张以避开盔壳本体1的羁绊,而不影响护颚在全盔位置与半盔位置之间的转换。需要说明的是,在掀开护颚2并使其从全盔结构位置变换至半盔结构位置的全过程当中,或者在回扣护颚2使其从半盔结构位置返回至全盔结构位置的全过程当中,相互呼应配对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它们并不总是发生着位置重叠或者接触的情形,亦即第一孔槽7a和挺柱8它们并不是全程都在第一斜面9a处发生接触行为,亦即意味着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当它们不在第一斜面9a处发生接触时所述的护颚2的叉把2a可以停止做出张开或者合拢的位移动作。
b)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之二
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的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设置有拉力柱10并且在该拉力柱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0a,另外同时还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0b,图21所示的情形为在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0b的一个例子;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10a或/和第二限位结构10b包含有第一斜面9a,在图21所示情形中的第一限位结构10a和第二限位结构10b它们两者均开设有第一斜面9a,其中的r为第一斜面9a的当量半径,δ为叉把2a相对于其沉缩收纳状态位置的张开幅值,F为拉力柱10跟随第二约束体6做旋转时其圆周运动的方向,β为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时它所转过的角度(按弧度计),其中在图21(a)里用实线显示的拉力柱10其所在位置呼应的是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而虚线显示的拉力柱10其所在位置呼应的是护颚2处在半盔结构位置;另外在图21(c)里有一个k向剖视,其用意是进一步表达拉力柱10、第一限位结构10a和第二限位结构10b的结构细节。与前面实施例的a)位移获得机构原理相类似,在本实施例中:呼应护颚2在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10a与第二限位结构10b在它们所包含的第一斜面9a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当该接触行为发生时,斜面状构造的第一斜面9a会派生出一个分力作用到所述拉力柱10上,进而通过拉力柱10拉动第二约束体6而使得该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相应的位移动作;很显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10a与第二限位结构10b在第一斜面9a处的接触行为可以促使第二约束体6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c)位移获得机构实施例之三
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的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设置有沟槽状的轨道槽11,并且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设置有承力销12,也就是说所述的承力销12它可以单独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也可单独设置在叉把2a上,还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及叉把2a上;图22所示例子的情形为所述的承力销12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同时轨道槽11设置在第一约束体5上,并且该承力销12插入轨道槽11内并受到其约束;或者,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设置有沟槽状的轨道槽11,并且同时在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设置有承力销12,所述的承力销12插入该轨道槽11内并受到该轨道槽11的约束限制(图中未示出)。另外,在所述的轨道槽11内开设有第一斜面9a,该第一斜面9a为曲面型的斜坡状构造;在图22中的r为第一斜面9a的当量半径,δ为叉把2a相对于其沉缩收纳状态位置的张开幅值,F为承力销12跟随第二约束体6做旋转时其圆周运动的方向,β为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时它所转过的角度(按弧度计),其中在图22(a)里用实线显示的承力销12其所在位置呼应的是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而虚线显示的承力销12其所在位置呼应的是护颚2处在半盔结构位置;另外在图22中分别用了一个t向剖视、一个m向剖视和一个n向剖视,它们的用意是进一步表达承力销12与轨道槽11的结构细节。与前面实施例的a)位移获得机构原理相类似,在本实施例中:呼应护颚2在其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承力销12与轨道槽11它们在第一斜面9a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6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所列出的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仅仅只是实现让第二约束体6产生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位移动作的三个较佳方案,它们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只能采用这些方案而不能采用其它实现技术方案,而是说“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采用为或者包含有下列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中的至少一种”,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方面的意思:一个含义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位移获得机构采用为而且仅采用为所述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中的其中至少一种,另一个含义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位移获得机构但同时还包含有所述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中的其中至少一种;具体而言,所述的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它们既可以单独地采用比如在盔壳本体1的两侧边均单一地使用a)位移获得机构、也可以混合采用比如在盔壳本体1的一侧边采用为a)位移获得机构而在盔壳本体1的另外一侧边为采用b)位移获得机构,甚至还可以在盔壳本体1的同一侧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位移获得机构来共同促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同一位移行为,例如同时采用a)和c)一起产生第二约束体6远离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或者一起产生第二约束体6靠拢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而参与促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张合位移动作的位移获得机构除了上述a)、b)、c)三种较佳位移获得机构之外也可以包括其它基于机构顶推与压迫、弹簧外撑与拉缩、磁力吸合与排斥等原理而设计制作的各种位移获得机构,例如在盔壳本体1的一侧使用a)位移获得机构而在盔壳本体1的另一侧采用弹簧体或/磁力体构成的位移获得机构,又例如在盔壳本体1的同一侧同时采用a)位移获得机构和弹簧型位移获得机构来共同促使第二约束体6做出同一位移行为,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为了保证护颚2在其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之间进行位置与姿态转换时能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配置承力件13(也就是有三种情形即承力件13单独配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或者承力件13单独配置在叉把2a上、又或者承力件13同时配置在叉把2a及叉把2a两者上),这个承力件13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或/和叉把2a上(也就是该承力件13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第二约束体6上、或者该承力件13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叉把2a上、又或者该承力件13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第二约束体6以及叉把2a这两者上),其中图13、图23和图24所示的情形为将该承力件13用螺钉紧固在叉把2a上的例子。在承力件13与第一约束体5之间、或者在承力件13与底托3与之间、又或者在承力件13与盔壳本体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根储能弹簧14,所述的这个储能弹簧14其一端抵靠在承力件13上,而其另外一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也就是说在承力件13与第一约束体5、底托3、盔壳本体1三者中的至少一个之间设置有储能弹簧14,而该储能弹簧14有一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5、底托3、盔壳本体1三者中的至少一个上。图23和图24所示情形为在承力件13与第一约束体5之间设置有一根储能弹簧14,并且该储能弹簧14的一端抵靠在承力件13上,其另一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5上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抵靠”既包括储能弹簧14直接抵靠在承力件13上、或者储能弹簧14直接抵靠在第一约束体5上、又或者储能弹簧14直接抵靠在底托3上、再或者储能弹簧14直接抵靠在盔壳本体1上等各种情形,当然也包括储能弹簧14通过某中间件来间接地抵靠在承力件13、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这些零部件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所涉及的存在功能相互联系的第一约束体5、第二约束体6和底托3它们均分布在盔壳本体1的同一侧边。本实用新型设置承力件13及储能弹簧14的好处在于,可以借助储能弹簧14的弹力有效地消除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间隙,这对提高头盔的稳定性、牢靠性以及安全性均有利,特别地还可以让储能弹簧14承担促使第二约束体6在护颚2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全盔结构位置进程阶段,第二约束体6向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产生远离或者靠拢的动作任务,这个任务既可以由储能弹簧14来单独承担,也可以让储能弹簧14参与辅助其它约束件来一起共同承担,可见储能弹簧14在这里事实上成为所述位移获得机构的重要组成件之一,或者储能弹簧14它干脆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位移获得机构,在护颚2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全盔结构位置进程阶段,储能弹簧14主导或者参与促使让叉把2a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这么一种动作获得组合来达成护颚2的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远离位移与靠拢位移:在护颚2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进程阶段,单纯利用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在第一斜面9a处发生的接触行为来产生驱使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的远离位移,同时在护颚2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进程阶段单纯利用储能弹簧14的弹力来产生驱使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的靠拢位移,图6、图23和图24所示情形即为这种组合模式的例子。在这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储能弹簧14,其弹力形式既可以是压力作用型也可以是拉力作用型,其中以压力作用型为最佳形式;此外储能弹簧14的数量既可以为一根也可以为多根;在图23和图24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储能弹簧14为压力作用型而且其数量仅采用为一根的案例;图23所示的情形为护颚2的叉把2a处在沉缩收拢的状态(呼应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图24所示情形则为护颚2的叉把2a处在完全张开的状态(呼应护颚2处在转动越障阶段),并且这两种情形下的储能弹簧14均处在压缩状态,其中储能弹簧14在图24状态下比在图23状态下其被压缩的程度更大,比较图24和图23不难发现处在转动越障阶段的护颚2相对于处在全盔结构位置的护颚2,护颚2的叉把2a单侧向外张开了幅值δ,也正是这个幅值δ使得护颚2的叉把2a能够避开盔壳本体1的羁绊而顺利完成其位姿的转换;还有,本案中的承力件13可以采用为盘状结构(如图6、图23和图24所示),也可以采用为环槽状结构,甚至还可以采用为搭子状结构或者翻边状结构,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为了使护颚2在其转换位置与姿态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加良好的运动稳定性,同时也为了有效地降低护颚2之运行约束机构的复杂性,特别地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而且仅在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第一孔槽7a,并且在第二约束体6上而且仅在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7a相呼应的挺柱8(图13至图17所示案例即属于这种情形),又或者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而且仅在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第一孔槽7a,并且在第一约束体5上而且仅在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7a相呼应的挺柱8(图中未示出);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1同一侧边的第一孔槽7a和挺柱8,它们的数量全部都大于或者等于三个,并且所述的这些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一一呼应配伍成对(图13至图17展示的为第一孔槽7a和挺柱8,它们的数量均为三个的情形),每一副作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的第一斜面9a均包含有一个以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作为度量起点的当量半径,并且当量半径越大的第一斜面9a其所拥有的当量坡度的数值越小,亦即其坡度越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相互作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和挺柱8,当这两者均设置有第一斜面9a的时候(亦即同一配对副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两者均同时设置有第一斜面9a),本实用新型为了简化起见可以仅取其中的一个第一斜面9a来做为该配对副当量半径的计量对象,例如可以仅取第一孔槽7a上的第一斜面9a去定义和计算该配对副的当量半径,又或者可以仅取挺柱8上的第一斜面9a去定义和计算该配对副的当量半径,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中针对每一副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和挺柱8它们就有且只有一个当量半径,这样可以简化后续的描述。很显然,采用较多数量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并进行配对,无疑有利于提高护颚2叉把2a张合位移运动的稳定性,而安排当量半径越大的第一斜面9a,它所拥有的当量坡度的数值越小,其目的在于可以尽量满足各个作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在其第一斜面9a发生接触时能够保持同步。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当量半径”是指构成第一斜面9a的几何元素集合(亦即由它们所构成的坡面)的平均半径,即坡面上各点到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距离的平均值;所谓的“当量坡度”是指第一斜面9a在其当量半径处坡面的坡度,亦即在当量半径处其坡顶和坡底相对于所述对称面P的距离差值与坡面所呼应坡底长度之比值,这里的“当量坡度”其获得可以是这样子:采用一个与所述固定轴线O1同轴设置的半径取为当量半径的假想圆柱面,去与所述的第一斜面9a进行截交,然后将截交所得的截交型线沿所述假想圆柱面进行展开(即将所述假想圆柱面沿其某母线剪开后摊平成一个平面),最后在该展开平面上去按照坡度的定义去求取“当量坡度”的数值,很显然,这个“当量坡度”能够反映坡面相对于所述对称面P的倾向程度值,其中所述的坡面是指按当量半径进行圆周展开时所获得的第一斜面9a的展示。
进一步,所有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每一副的第一斜面9a所拥有的当量半径其数值均互不相等,也就是说本案中的每一副作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所拥有的当量半径的半径长度数值均各不相同,而且当第二约束体6围绕其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进行旋转时,各配伍成对的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它们在各自第一斜面9a之当量半径处所发生的接触行为,全部呈现为同步接触与同步分离的时序规律。需注意,这里涉及每一副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第一斜面9a的当量半径,如前所述,为简化起见,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和挺柱8两者有且仅有一个设置有第一斜面9a时,毫无疑问该配对副有且只有唯一一个当量半径;当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和挺柱8两者均同时设置有第一斜面9a时,本实用新型取且仅取其中一个第一斜面9a作为计算当量半径的对象,也就是说在该情形下每一副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仍然拥有而且仅拥有唯一的一个当量半径。关于各配伍成对的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它们在其第一斜面9a当量半径处的接触行为,可以采用如下一个例子来进行描述:假定分别有三副配伍成对的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则这三副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它们在其各自第一斜面9a处发生的接触行为,不仅在接触时是同步的,而且它们在分离时亦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分别在这三副不同的配伍对中所发生的接触行为与分离行为,虽然它们出现的地点不同,但它们出现的时间及顺序却是一致的,或者更具体地说这三副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只要它们当中有一副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在其第一斜面9a处发生了接触,则其余两副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它们也必然在其各自的第一斜面9a处发生了接触;反之各副的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它们在各自第一斜面9a处发生的脱离行为亦将表现为一致同步。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同步接触”和“同步分离”乃允许由于制造误差、装配误差、受力变形等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属于工程允许范围内的不同步误差,也就是说那些不影响头盔正常使用功能的不同步误差和不一致误差是可以忽略的,或者更具体地说虽然存在一些不大的但不影响头盔正常使用的不同步现象(亦即这些不同步现象没有妨碍到护颚2做正常的位姿转换),则本实用新型一律视各配对的挺柱8和第一孔槽7a它们在第一斜面9a处发生的接触和分离是同步的和一致的。本实用新型将每一对作配伍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各对所包含的第一斜面9a的当量半径设计布局成数值均互不相等的安排(简言之有多少对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就存在有多少个数值不等的当量半径,例如有三对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就呼应有三个数值不等的当量半径),这样做的目的和优点是有利于优化各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7a与挺柱8的布局,如此处理可以使各对(或者说各副)第一孔槽7a与挺柱8它们距离固定轴线O1呈不同的距离,因此能够在空间上有效避免它们之间产生干涉;另外,将各配对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它们在各自第一斜面9a当量半径处发生的接触行为安排为呈同步接触与同步分离的时序规律,其目的和优点主要是有利于优化提高护颚2的运动稳定性、牢靠性和可靠性,因为这样可以达成各接触副在各不同的支撑点实现同步接触,也就意味着它们实现了同步受力。
本实用新型为了让头盔在半盔状态下也能够获得沉缩效果,可以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上开设出第二孔槽7b并且该第二孔槽7b的数量与仅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的挺柱8的数量相一致(如图13至图17所示并参见图27至图35),或者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上开设有第二孔槽7b并且该第二孔槽7b的数量与仅设置在第一约束体5上的挺柱8的数量相一致(图中未示出),也就是说本案中所述的挺柱8它要么仅仅设置在第一约束体5上(图中未示出),要么它仅仅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如13所示)。当挺柱8只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时(参见图图13、图16、图17、图29、图32、图35和图37),所述的第二孔槽7b就开设在第一约束体5上(参见图13和图14、图15、图27和图28、图30和图31、图33和图34)、当挺柱8只设置在第一约束体5上时,所述的第二孔槽7b就开设在第二约束体6上(图中未示出)。无论是上面何种情形,本案中所述的第二孔槽7b与挺柱8它们呈一一呼应配伍成对,并且作配伍成对的第二孔槽7b与挺柱8它们包含有相对于盔壳本体1对称面P呈坡面状的第二斜面9b;在这里,相互配伍成对的第二孔槽7b与挺柱8它们的第二斜面9b既可以单独开设在第二孔槽7b上,也可以单独开设在挺柱8上,还可以同时开设在第二孔槽7b及挺柱8上;本实用新型呼应护颚2在翻转脱离或者靠拢落座其半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作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二孔槽7b它们在其第二斜面9b处存在有相互接触的行为,并伴随这些接触行为可以促使第二约束体6产生出靠近或远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可见上述第一约束体5(包括开设在其上的第二孔槽7b)、第二约束体6(包括开设在其上的第二孔槽7b)、挺柱8以及开设在这些零部件上的第二斜面9b它们事实上构成了位移获得机构,于是特别地在该位移获得机构的约束下,所述的护颚2在半盔状态位置时,其叉把2a能够表现为沉缩收纳的姿态,一方面通过参与头盔的外观造型表达而有利于头盔获得良好的气动外形(参见图7至图12),另一方面收纳的结构还能增加护颚2贴靠盔壳本体1的程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头盔的牢靠性和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是,处在对称面P同一侧的第一约束体5、第二约束体6、第一孔槽7a、挺柱8、第二孔槽7b,若属于第一孔槽7a及第二孔槽7b均仅设置在第一约束体5上,而且同时与这些孔槽呼应配对的挺柱8仅设置在第二约束体6上(也包括挺柱8开设在叉把2a上)的情形时,则它们的第一斜面9a与第二斜面9b对于对称面P的倾斜方向是相反的;同样地,若属于第一孔槽7a及第二孔槽7b均仅设置在第二约束体5上,且同时与这些孔槽呼应配对的挺柱8仅设置在第一约束体6上的情形时,则它们的第一斜面9a与第二斜面9b对于对称面P的倾斜方向也是呈相反的布局状态;推而广之,只要是第一斜面9a与第二斜面9b它们均同处在同一个零部件上时,则两者的倾斜方向是相反的;换句话说如果某一零件上的第一斜面9a其倾斜方向是右旋的,那么在该零件上的第二斜面9b必然是左旋的(反之亦然),特别地包括在挺柱8上同时开设有第一斜面9a及第二斜面9b的情形,则该挺柱8所包含的第一斜面9a及第二斜面9b,如果其中一个是“左旋”倾斜的那么剩下的另一个就是“右旋”倾斜的(如图13、图16、图17、图20、图29、图32和图35所示)。由此不难推断,呼应护颚2在翻转脱离或者靠拢落座其半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挺柱8与第二孔槽7b它们在第二斜面9b处存在有相互接触情形,并且利用该接触行为可以驱动第二约束体6动作,使第二约束体6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方向产生出相对于盔壳本体1对称面P的位移动作,这个时候的第二孔槽7b和第二斜面9b也参与了构成可促使护颚2的叉把2a产生远离或者靠拢盔壳本体1对称面P之张合位移动作的位移获得机构。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斜面9a与第二斜面9b它们的结构布局差异所导致的它们行为表现的不同,我们通过一个较优的针对两者行为顺序规划的实施例描述,来展示护颚2在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之间进行转换时它们参与约束第二约束体6张合位移动作的过程(参见图20):
1)当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向半盔结构位置翻转而改变其位置与姿态时(如图25所示):①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开始翻转而向半盔结构位置进发→②直至所述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它们在其所包含的第一斜面9a处发生相互接触(挺柱8开始爬坡)→③于是第二约束体6在围绕固定轴线O1进行转动的同时该第二约束体6还在位移获得机构的作用下做出远离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此时护颚2的叉把2a相对于它原来的沉缩位置表现出幅值为δ的张开程度)→④直至挺柱8爬出第一斜面9a的坡顶而完成护颚2叉把2a的完全张开行为(此时的幅值δ变得为更大)→⑤护颚2继续翻转进程并进行翻越盔壳本体外表面及护罩4的动作(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及第二斜面9b均不发生接触)→⑥直至所述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二孔槽7b它们在其所包含的第二斜面9b处发生相互接触(挺柱8开始下坡)→⑦于是第二约束体6在围绕固定轴线O1进行转动的同时该第二约束体6还在位移获得机构的作用下做出靠近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⑧直至挺柱8爬到第二斜面9b的坡底而完成护颚2叉把2a的完全合拢行为→⑨最后完成护颚2在半盔结构位置的就位。呼应上述过程:图25(a)为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状态,此时的叉把2a呈现为沉缩收纳的状态;图25(b)为护颚2处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发生接触并相应地叉把2a呈现为逐步张开的状态;图25(c)为护颚2处在准备翻越完全掀开状态下的护罩4的阶段,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已脱离接触并相应地叉把2a呈现为完全张开的状态;图25(d)为护颚2处在正在翻越完全掀开状态下的护罩4的过程阶段,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和第二斜面9b均不接触并相应地叉把2a保持为完全张开的状态;图25(e)为护颚2处在已翻越完全掀开状态下的护罩4并正在翻越盔壳本体1的穹顶,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和第二斜面9b均不接触并相应地叉把2a保持为完全张开的状态;图25(f)为护颚2已完全就位在半盔结构位置上,此时挺柱8已经走进第二斜面9b的坡底,相应地叉把2a又再次呈现为沉缩收纳的状态。
2)当护颚2从半盔结构位置向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而改变其位置与姿态时(如图26所示):①护颚2从半盔结构位置开始翻转并向全盔结构位置回归→②直至所述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二孔槽7b它们在其所包含的第二斜面9b处发生相互接触(挺柱8开始爬坡)→③于是第二约束体6在围绕固定轴线O1进行转动的同时该第二约束体6还在位移获得机构的作用下做出远离对称面P的张开位移动作→④直至挺柱8爬出第二斜面9b的坡顶而完成护颚2叉把2a的完全张开行为→⑤护颚2继续翻转进程并进行翻越盔壳本体外表面及护罩4的动作(此时挺柱8与第二斜面9b及第一斜面9a均不发生接触)→⑥直至所述配伍成对的挺柱8与第一孔槽7a它们在其所包含的第一斜面9a处发生相互接触(挺柱8开始下坡)→⑦于是第二约束体6在围绕固定轴线O1进行转动的同时该第二约束体6还在位移获得机构的作用下做出靠近对称面P的合拢位移动作→⑧直至挺柱8爬到第一斜面9a的坡底而完成护颚2叉把2a的完全合拢行为→⑨最后完成护颚2在全盔结构位置的就位。呼应上述过程:图26(a)为护颚2处在半盔结构位置的状态,此时叉把2a呈现为沉缩收纳的状态;图26(b)为护颚2在回归全盔结构位置途中并正在翻越盔壳本体1的穹顶,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和第二斜面9b均不接触并相应地叉把2a处在完全张开状态;图26(c)为护颚2处在翻越完全掀开状态下的护罩4的阶段,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和第二斜面9b依然为不接触状态而相应地叉把2a仍然保持为完全张开的状态;图26(d)为护颚2已经翻越过完全掀开状态下的护罩4,相应地叉把2a仍保持为完全张开的状态;图26(e)为护颚2进入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此时挺柱8与第一斜面9a发生接触并相应地叉把2a呈现为逐步收拢的状态;图26(f)为护颚已经完全就位在全盔结构位置状态,此时的叉把2a呈现为完全沉缩收纳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头盔的牢靠性,特别地为了确保在全盔结构位置和半盔结构位置时护颚2能够可靠地靠紧在盔壳本体1上,可以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5、底托3或者盔壳本体1上设置卡扣15a,并同时在承力件13上设置与该卡扣15a相呼应的卡舌15b,如图13所示,而图29、图32、图35和图37所示案例也属于在承力件13上设置有卡舌15b的情形。伴随着护颚2的转动,相应地叉把2a及第二约束体6也在转动,则承力件13亦将围绕所述固定轴线O1在进行转动,于是所述的卡舌15b与卡扣15a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但是在本案当中,当所述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或/和半盔结构位置状态下而沿着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方向朝对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进行观察时:所述的卡扣15a比卡舌15b处在距离盔壳本体1对称面P更远的位置,并且这时至少有一个卡扣15a的投影与卡舌15b的投影出现有交集的情形,于是承力件13沿着所述固定轴线O1所做出的远离对称面P的位移就会因此而受到限制,注意到承力件13与护颚2的叉把2a它们是紧固连接在一起的,这样就可以利用卡扣15a对卡舌15b的限制来达成防止护颚2的叉把2a出现因振动、碰撞和人为误操作而造成的异常外脱移位的负面事故。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孔槽7a其数量一共有三个,并且所述的这三个第一孔槽7a它们均包含有一个第一斜面9a(如图14和图15所示),从各自第一斜面9a的当量半径所呼应的坡面顶点出发分别向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做垂线,并将这些垂线向盔壳本体1对称面P进行投影,则在对称面P上所得三条垂线的投影线它们两两之间形成的最小夹角均不少于90°,同时所得的这三条垂线投影线它们两两之间形成的三个最小夹角之和恒保为360°。其中一个较佳实施例是所述的三条垂线的投影线它们两两之间所形成的最小夹角全部都是等于120°。如此安排的目的是能够让所述的护颚2获得更好的运动稳定性和牢靠性,因为上述品字形布局的第一孔槽7a显然也呼应设置有同样也呈品字形布局的挺柱8(参见前面的约定与论述),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品字形布局的结构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受力特性。
再进一步,上述的储能弹簧14为圆锥型弹簧,并且该圆锥型的储能弹簧14与所述运动配合副的固定轴线O1采用为同轴设置的形式(如图13、图23和图24所示),采用圆锥型弹簧的好处是:1)首先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储能弹簧14在压缩时其所占用的空间,因而有利于减少头盔的体积,对轻量化、存放和运输有益处;2)同时圆锥型弹簧还具有自动回正(也叫自动回中)的特性,因此有利于提高护颚2的运动稳定性;3)再者圆锥型弹簧属于变刚度弹簧,因而具有较好的抗疲劳特性,故此有利于提高头盔的可靠性。此外,将储能弹簧14与所述运动配合副的固定轴线O1采用为呈同轴设置的布局形式,则无论是受力状况还是布局设计均可以较好处理:一方面储能弹簧14施加作用力给第二约束体6的受力部位主要分布在围绕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中心区域,有利于护颚2的运行稳定性,另一方面该储能弹簧14处在中心区域还有利于布局设计第二约束体6和第一约束体5,进而可以有利于护颚2的叉把2a的结构及布局设计;此外圆锥型储能弹簧14的典型布局同时也是较佳布局是:将其大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5上,而让其小端抵靠在承力件13上(参见图23和图24),或者反过来将圆锥型储能弹簧14的小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5上,而让其大端抵靠在承力件13上,这两种弹簧布局的优点和效果是基本相同的。
更进一步,所述的承力件13或/和该承力件13的连接附件采用为可磁吸材料制造或者干脆为磁铁,并且在盔壳本体1、底托3或者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与之呼应并一起能够构成磁吸副的磁铁或者可磁吸的制件(图中未示出)。其中承力件13的连接附件包括连接在承力件13上的各种零件,也包括将承力件13连接到第二约束体6上或者连接到叉把2a上的紧固件比如螺钉和垫片等等。设置磁铁并采用可磁吸材料的好处是可以弥补储能弹簧14的驱动作用力,因为磁吸力的特性是两作用磁体越靠近其产生的磁力作用力越强,而弹簧的作用特性是弹簧体偏离其自由状态(也可称之为自由长度)越小则其产生的作用力越弱,反之则越强,因此只要充分利用好两者的力学特性去布局它们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6的张合位移动作,例如对压缩作用力主导的弹簧在其伸展的末端处布置以吸合力主导的磁作用体就可以利用渐近增强的磁吸力来弥补渐伸变弱的弹簧力,这样就可以对提高护颚2的稳定性及牢靠性有很大的帮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护罩4它包含有两条支撑侧边4a,所述的这两条支撑侧边4a被对称面P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1的两侧旁,亦即它们被所述的对称面P所分隔开(如图13所示);其中至少有一个底托3包含有外盖3a和底盖3b,并且在该底托3上或者在盔壳本体1上配装有一个可以定轴转动的驱动齿轮16、一条与该驱动齿轮16作啮合配合的齿条17、一根可以驱动所述驱动齿轮16进行旋转的动力弹簧18(如图13所示),所述的齿条17与护罩4的支撑侧边4a相互连接,在所述的外盖3a或/和盔壳本体1上开设有一条弧形状的外导槽19a,在所述的底盖3b或/和盔壳本体1上开设有一条弧形状的内导槽19b,所述的外导槽19a与内导槽19b一起联合构成一副约束导轨并籍此约束导轨来约束所述齿条17的位置与姿态,于是进而通过该齿条17来达成控制护罩4位置与姿态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外导槽19a和内导槽19b它们既可以是翻边状的轨道约束结构,也可以是通槽状的轨道约束结构,还可以是同时包含有部分通槽状结构结合其它非通槽状结构组合而成的混合型约束结构。图13中展示了在外盖3a上开设有外导槽19a,且该外导槽19a至少有一部分主体结构为通槽状,并且在底盖3b上开设有内导槽19b,且该内导槽19b至少有一部分主体结构为通槽状的例子;图33和图34展示了在外盖3a上开设有外导槽19a,且该外导槽19a有一部分主体结构为通槽状的例子。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这么一种情形,即所述的内导槽19b和外导槽19a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约束导轨均呈现为圆弧形结构约束形态,换句话说由它们的约束限制使得护罩4的掀开或者扣落的运动将呈现为定轴转动或者定轴摆动的形式,而且与传统的摆杆约束形式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中的护罩4的约束结构摒弃了摆杆,因此其占用的空间更少,由此也为护罩4的布局设计提供了较为灵活的条件。在这里,动力弹簧18的一个着力点作用在驱动齿轮16上(如图29、图32和图35所示),动力弹簧18的另一个着力点可以落在底托3上或者落在盔壳本体1上(图中未示出),其中该动力弹簧18所施加作用力的影响趋势总是迫使护罩4做出掀开的态势,当然这种态势是经由驱动齿轮16与齿条17的啮合而进行传递来达成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弹簧18它的形式既可以是拉力作用型也可以是压力作用型,特别地还可以是扭力作用型,其中以扭力作用型为较佳形式,因为它可以有效利用驱动齿轮16的本体空间来进行合理布局(如图13、图29、图32、图35和图37所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护罩4它可以采用这么一种较优的设计布局策略:当所述的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的位置状态时,所述的护罩4其下缘4b可以扣合在所述护颚2上,并且该护罩4的上缘4c可以扣合在盔壳本体1上(如图1至图3、图27和图28所示);并且当护罩4处在完全掀开的位置状态时,所述的护颚2它可以做出翻越该状态下护罩4的跨越动作而能够完成全盔结构位置与半盔结构位置之间的状态转换。
进一步,为了保证护罩4在扣落状态时它能够牢靠地保持在扣落位置上,即护罩4位于头盔正前方而处在可以遮挡风沙雨水以免其直接吹到佩戴者眼睛和鼻子的位置上时(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所述的底托3或/和盔壳本体1上配置锁齿机构,该锁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齿条17上的外卡齿17a、配装在所述底托3或者所述盔壳本体1上的内卡齿17b和锁齿弹簧17c(参见图13、图27至图37),所述的内卡齿17b的本体受底托3或/和盔壳本体1的约束并在其约束下使得内卡齿17b所做的运动表现为直线位移形式,或者为摆动位移形式,又或者为包含有直线位移及摆动位移的复合位移形式;其中所述的锁齿弹簧17c其弹力的作用趋势总是迫使内卡齿17b抵靠向外卡齿17a。在图27至图29所示情形中,所述的护罩4被锁齿机构锁定在完全扣落位置,亦即护罩4的下缘4b与护颚2是接触的(此时内卡齿17b与外卡齿17a处在啮合状态);在图30至图32所示情形中,所述的护罩4被锁齿机构锁定在微张开位置,亦即护罩4的下缘4b与护颚2是分离的(此时内卡齿17b与外卡齿17a亦处在啮合状态);在图33至图35所示情形中,所述的护罩4已经被解锁并在动力弹簧18的驱动下弹升至了完全掀开的位置上(此时内卡齿17b与外卡齿17a已经处在完全脱离啮合的状态)。在这里,锁齿弹簧17c的形式可以是拉力作用型也可以是压力作用型还可以是扭力作用型,其中以压力作用型较好布置(参见图29、图32和图35)。本实用新型中,当内卡齿17b被外卡齿17a卡止时护罩4将被保持在某当前位置上,如图29和图32所示,当内卡齿17b脱离外卡齿17a而解锁时,则护罩4可以被动力弹簧18弹升驱动而掀开,如图35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了防止护颚2在惯性力或者冲击力的作用下出现意外脱其离全盔结构位置或者脱离其半盔结构位置的情况发生,特别地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一个呼应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时的第一卡槽6a,并且设置有一个呼应护颚2处在半盔结构位置时的第二卡槽6b(参见图16、图17、图29、图32和图35),同时还在所述的底托3或/和盔壳本体1上配装有一个包含有斜面状推力构造20a的插卡20(参见图27和图36),该插卡20抵靠接触在第二约束体6上,其中所述的推力构造20a它可以是平面型斜面构造也可以是曲面型斜面构造或者是其它各种曲面的组合,而所述的抵靠接触既包括直接抵靠接触也包括通过中间件间接抵靠接触;图29和图32显示的情形是插卡20抵靠接触在第二约束体6的第一卡槽6a上,图35显示的则是插卡20抵靠接触在第二约束体6上。另外,在所述的底托3或/和盔壳本体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根推力弹簧21(参见图29、图32、图35、图36和图37);所述的推力弹簧21它的一端抵靠在插卡20的本体上,该推力弹簧21的另一端抵靠在底托3上或者抵靠在盔壳本体1上,所述的推力弹簧21其弹力的作用趋势总是迫使所述的插卡20抵靠向第二约束体6,其中推力弹簧21与插卡20、底托3或盔壳本体1之间的抵靠形式包括直接抵靠(如图29、图32和图35所示)和通过中间件来实施的间接抵靠(图中未示出)这两种抵靠形式。当护颚2转动并带动第二约束体6产生旋转而使得第一卡槽6a或者第二卡槽6b与所述插卡20的推力构造20a发生接触时,所述插卡20的本体将产生有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轴线O1的位移动作,并籍此产生出一定的阻力矩来阻止护颚2的意外转动,从而提高了头盔使用的牢靠性和安全性。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的推力弹簧21与锁齿弹簧17c两者可以互为通用,亦即推力弹簧21可以当作为锁齿弹簧17c,而锁齿弹簧17c亦可以当作为推力弹簧21:若推力弹簧21被兼作锁齿弹簧17c时,则该推力弹簧21可以兼顾担任锁止护罩4与锁止护颚2的这两种功能任务,同样地当锁齿弹簧17c被兼作推力弹簧21时,则该锁齿弹簧17c亦可以兼顾担任锁止护罩4与锁止护颚2的这两种功能任务。
本实用新型为了防止护颚2从半盔结构位置返回全盔结构位置时击打到处在完全扣落位置的护罩4(参见图26),在所述的插卡20的本体上设置有内卡扣结构20b,并在所述的内卡齿17b的本体上设置有外卡扣结构17d(如图29、图32、图35和图36所示),当插卡20做出远离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动作时,所述插卡20本体上的内卡扣结构20b可以触碰到内卡齿17b本体上的外卡扣结构17d,并因此带动内卡齿17b产生脱离外卡齿17a的解锁位移动作,于是在动力弹簧18的驱使下通过驱动齿轮16带动齿条17,并进而带动护罩4做出掀开动作,从而可以避免护颚2落座全盔结构位置时碰到并打击护罩4,故可提高头盔的使用安全性。图26(a)至图26(b)展示的过程状态正是护颚2从半盔结构位置返回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途中,期间所述的内卡齿17b完成了脱离外卡齿17a的解锁位移动作,而护罩4则在动力弹簧18、驱动齿轮16和齿条17的驱使下完成了掀开动作。
进一步,为了可靠地确保护颚2在其落座全盔结构位置时不碰到护罩4,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插卡20的本体上或在内卡齿17b的本体上开设有一个斜面状的顶开结构20c(图13、图27至图36所示情形为顶开结构20c开设在插卡20本体上的例子),并在所述的齿条17的本体上开设有与该顶开结构20c相呼应的顶起斜面17e(如图13、图28至图35所示)。呼应护罩4为扣落状态下,若所述的插卡20做出远离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位移动作时,则所述的顶开结构20c能够触碰到该顶起斜面17e,并籍此接触行为能够产生出促使护罩4掀开的顶起位移动作,图37所示状态为插卡20上的顶开结构20c将齿条17上的顶起斜面17e顶升而使得护罩4的下缘4b脱离护颚2时的情形。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顶起斜面17e,其斜面构造既可以是平面状的结构也可以是曲面状的结构,其中以平面状结构的顶起斜面17e最为简单。
本实用新型为了能够有效驱除掉由于佩戴者的呼吸而在护罩4内形成的雾气,在结构设计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对策:让所述的外卡齿17a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内卡齿17b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或者所述的内卡齿17b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外卡齿17a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当所述的这些突齿与齿槽之中出现有啮合情形时,则该锁齿机构处在锁齿状态,其中在锁齿机构发生锁齿状态的阶段下:①在所述的外卡齿17a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内卡齿17b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的情形下,当处在较远离护颚2叉把2a的齿槽出现有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护罩4的下缘4b完全扣合在护颚2上,而当处在较远离护颚2叉把2a的齿槽没有出现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在护罩4的下缘4b与护颚2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17f;②在所述的内卡齿17b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外卡齿17a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的情形下,当处在较靠近护颚2叉把2a的齿槽出现有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护罩4的下缘4b完全扣合在护颚2上,而当处在较靠近护颚2叉把2a的齿槽没有出现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在护罩4的下缘4b与护颚2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17f。图31和图32、图38和图39所示情形即为护罩4与护颚2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17f的情形,在此情形下可以借助并利用头盔外部的新鲜空气去除掉头盔内的雾气以避免其妨碍视线,这同样有利于提高佩戴头盔行驶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为了有效消除第一约束体5与第二约束体6之运动配合副的间隙,以便提高护颚2在转换其位姿期间能够具有更好的运动稳定性,可以在所述的插卡20上开设出一段圆弧状的促稳结构20d。该促稳结构20d设置在插卡20的顶端部位处,并呈弧口朝外张开的反弓式布局(参见图13、图35和图36),当插卡20处在完全脱离第二约束体6上的第一卡槽6a和第二卡槽6b的阶段期间,该促稳结构反弓式布局的弧面与所述第二约束体6存在有接触情形(在图35所示情形中所述插卡20的促稳结构20d正在与第二约束体6的本体发生有接触),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以及借助推力弹簧21的压迫作用力使得运动配合副的间隙得以消除,同时其支撑刚性得以提高,于是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的运动将变得更加稳定,或者说此时第二约束体6的晃动和摇摆幅值将变小甚至可以完成消除。这种布局举措形式,对于第二约束体6及第一约束体5当它们所参与构成运动配合副的接触构造A具有较短的轴向分布长度时,这个促稳结构20d(当然还包括推力弹簧21)贡献的稳定效果将更加突显。
本实用新型为了能够让所述护颚2在其掀开时可以做到自动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以便在驾驶中能够帮助驾驶员轻松且安全地实现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变换为半盔结构位置,可以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有被动齿6c,并在所述的底托3、盔壳本体1或者第一约束体5上设置有一个可定轴转动的主动齿轮22,该主动齿轮22与所述第二约束体6上的被动齿6c保持啮合状态(如图40所示);另外设置有一根扭力弹簧23,该扭力弹簧23的一端搭靠在所述主动齿轮22上其另一端搭靠在底托3、盔壳本体1或者第一约束体5上,所述主动齿轮22在所述扭力弹簧23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围绕主动齿轮22自身轴线的定轴转动,主动齿轮22的转动通过被动齿6c带动第二约束体6发生围绕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的转动,于是在扭力弹簧23的驱动下所述护颚2及其叉把2a将会自动掀开并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主动齿轮22以及在第二约束体6上设置被动齿6c,另外同时辅以扭力弹簧23,籍此来实现自动掀开护颚2使其从全盔结构位置状态转换为半盔结构位置状态,达成了便捷操作的目的,如此功能由于减少了人手转换护颚2的操作时间与操作幅度,因此减少了出现安全事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确实能够增加头盔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的主动齿轮22它拥有且仅拥有一个特形齿22a,其中这个特形齿22a的齿宽大于该主动齿轮22所拥有的其它正常齿的齿宽(如图40所示),主动齿轮22包括特形齿22a在内的所有轮齿呈完整的360°圆周分布,并且当所述护颚2从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时正好呼应这个主动齿轮22旋转完一个整圈。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可以在第二约束体6上预留出与该特形齿22a相匹配的凹槽,这样可以利用这个较宽的凹槽作为抓手布局设计其它装置,比如能够适度卡滞护颚2在全盔结构位置或/和半盔结构位置的装置等等。
本实用新型为了防止护罩4在完全扣合在护颚2的状态下因为撞击或者无意触碰而导致该护罩4出现意外的掀开,特别地可以在护罩4的下缘部位4b处以及在护颚2的本体上设置有针对护罩4的锁止与解锁机构,籍此提高头盔使用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止与解锁机构它包括有一个设置在护罩4之下缘4b部位处的内扣结构B和一个配置在护颚2本体上的外扣结构C,所述的内扣结构B与外扣结构C两者相互呼应;其中所述的内扣结构B它相对于护罩4呈现为隆起结构的突包状(如图41所示)或者呈翻边结构的凸边状(图中未示出),特别地该内扣结构B包含有一个卡锁构造4d(参见图42);所述的外扣结构C包括有一个可以受迫让位的探条24、一个开设在该探条24上的锁勾24a(参见图41和图42),所述的这个锁勾24a呈楔形体状,该锁勾24a可以是一个单独制件并连接在探条24的本体上(图中未示出),特别地该锁勾24a与探条24可以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这里,所述的“可以受迫让位的探条24”乃是指当该探条24在受到外界触碰或者操控时它能够做出让位位移动作,该让位位移动作既包括探条24在受压迫时它利用其本身的弹性变形来予以实现让位、也包括该探条24在受压迫时利用其移动或者摆动等位移形式来实现让位,在图41至图42所示的实施例当中,所述的探条24是采用围绕其本体上的转销24b的摆动而实现做出让位位移动作的,该转销24b可转动地装配在底座25上,其中所述的底座25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护颚2的本体上;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止与解锁机构它还另外包括有一个第一解锁键26或/和一个第二解锁键27,所述的第一解锁键26和第二解锁键27均布设在护颚2的本体上并且它们均可以做为解锁护罩4的作动件,其中第一解锁键26邻近探条24进行设置并且在其作动期间可以触碰到探条24,第二解锁键27布置在护颚2的下边部位处,并且它可以解锁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上的护颚2,而且在其作动期间可以联动操控所述的探条24。当第一解锁键26或者第二解锁键27触碰到探条24时它们能够通过压迫或者牵扯等动作来促使所述的探条24作出让位动作;在这里,所述的第一解锁键26及第二解锁键27其最佳布局策略是它们的结构与所述的盔壳本体1的对称面P存在有交集(又或者说它们的结构与所述的交线S存在有交集),另外这里所说的“第二解锁键27可以解锁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上的护颚2”乃是指该第二解锁键27可以在其作动期间产生出位移动作并且通过该位移动作直接解锁或者经由其它中间件间接解锁护颚2与盔壳本体1两者间的锁止机关,从而使得护颚2可以在不受妨碍的情形下做出相对于盔壳本体1的掀开翻转动作;所说的“第二解锁键27布置在护颚2的下边部位处”是指当佩戴者正常佩戴头盔并且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时,该第二解锁键27处于护颚2本体的最下端部位(包括其附近)的区域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手动作用的方式来操作第一解锁键26及第二解锁键27来使之产生出一定的动作位移,并且在它们完成作动任务之后仍然可以采用手动作用的方式使其能够返回至原位,或者利用它们本身的弹性恢复力来返回至原位;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弹簧弹力的作用形式来让第一解锁键26及第二解锁键27在其作动任务完成之后能够自动地返回原位,为此可以设置第一复位弹簧28a(参见图41和图42)和第二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来帮助它们实现自动复位,其中让第一复位弹簧28a针对第一解锁键26的复位,第二复位弹簧针对第二解锁键27的复位,第一复位弹簧28a的一端抵靠在第一解锁键26上并让该第一复位弹簧28a的另一端抵靠在护颚2的本体上(如图42所示),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第二解锁键27上并让该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护颚2的本体上(图中未示出);本实用新型当护颚2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且护罩4处在完全扣合在护颚2上时(如图42所示),所述的护罩4的锁止与解锁机构它可以有三种工况:a)当第一解锁键26以及第二解锁键27两者均未被触动的情形下,所述探条24上的锁勾24a将处在原初位置上,而处在原初位置的锁勾24a它能够勾搭到内扣结构B的卡锁构造4d并可据此锁止护罩4,图42(a)中所示的正是这种情形,此时的第一解锁键26及第二解锁键27均处在原位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复位弹簧28a它可以帮助第一解锁键26恢复至原位或者让第一解锁键26在常态下保持在原位上;b)当所述的第一解锁键26被作动期间(亦即当该第一解锁键26受到了外界的压迫比如头盔佩戴者用手去按压它时),这个第一解锁键26它能够产生位移并触碰到所述的探条24,而且通过该触碰行为可以促使该探条24上的锁勾24a脱离其原初位置而据此解锁护罩4,图42(b)所示的正是这种情形,此时的第一解锁键26因受到了外力的作用而作动并因此在克服了第一复位弹簧28a的弹力后脱离了原位(亦即该第一解锁键26受到了作动,例如该第一解锁键26受到了头盔佩戴者的手指按动而产生位置移动),于是该第一解锁键26借助触碰探条24的行为而促使探条24做出了让位动作(即锁勾24a不再勾搭内扣结构B的卡锁构造4d),但此时的第二解锁键27在不受外界作用时仍然可以处在其原初的位置上;c)当所述的第二解锁键27被作动期间(亦即它受到了外界的操控,比如被头盔佩戴者用手指去扳动它时),该第二解锁键27能够产生作动并因此联动驱动探条24,并通过该驱动行为可以促使探条24上的锁勾24a脱离其原初位置而据此解锁护罩4,图42(c)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情形,此时的第二解锁键27在人工的扳动下产生了脱离原位的动作,并通过一个中间件拉钩29去驱动探条24从而促使探条24做出脱离其原位的让位动作,但此时的第一解锁键26在不受到按压的前提下可以保持在原初的位置上。值得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解锁键27它既可以采用上述图42(c)所示的通过拉钩29的联动方式去间接驱动探条24,除此之外它也可以采用通过其本体结构来直接触碰的方式去驱动探条24(图中未示出)。另外在图41及图42(c)所展示的实施例情形中,第二解锁键27乃采用围绕转轴27a做摆动的位移形式来达成作动动作,其中转轴27a乃受到基板30上的座孔30a的约束,所述的座孔30a既可以是完整的圆孔结构也可以是局部圆孔结构,另外所述的基板30被紧固连接在护颚2的本体上或者干脆该基板30与护颚2的本体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此外第一解锁键26其驱动探条24的行为可以是采用直接触动的方式(如图42所示),也可以是采用间接触动的方式亦即借助其它零件或机构来进行驱动(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解锁键26做出的作动动作与第二解锁键27做出的作动动作,两者既可以是单独做出的行为也可以是联合做出的行为,亦即它们做出的让探条24完成的让位动作不存在相互干涉的情形。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让所述的探条24在其未受到第一解锁键26或/和第二解锁键27的操控作用时亦能够可靠地复位至它们原初的位置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一个第三复位弹簧28b(如图41和图42所示),该第三复位弹簧28b的一端抵靠在探条24上,其另一端可以直接抵靠在或者间接抵靠在护颚2的本体上;还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的拉钩29它可以是具有弹性体结构的零件,这样当用手去按动第一解锁键26但又未触及第二解锁键27时,则可以利用拉钩29之弹性所产生的变形来容纳探条24做出的让位位移动作,从而避免第一解锁键26与拉钩29两者之间可能产生有干涉而妨碍探条24实现让位动作;在图41和图4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拉钩29乃通过勾搭探条24本体上的拉孔24c来驱动该探条24的,在这里所述的拉孔24c其最佳结构形式为腰孔状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形成较大的冗余空间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产生干涉;此外所述的锁勾24a其形态可以有多种形态,比如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楔形体构造的形式之外(如图41所示),它也可以采用卡边或者搭子的形式(图中未示出)。另外为了保证所述锁勾24a其装配就位位置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批量装配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护颚2的本体上设置出能够限制位置的定位结构2b(参见图42),利用该定位结构2b可以在装配时有效保证探条24处在正确的原初位置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解锁键26它可以布局在护颚2的上唇边处,如此安排的好处是:当所述的护罩4处在完全扣合在护颚2上时,该第一解锁键26正好处在邻近护罩4的内扣结构B的位置上,这样当需要利用头盔外部的新鲜空气来去除掉头盔内的雾气以避免其妨碍视线时,可以通过手动按下第一解锁键26以触动探条24完成让位动作解锁护罩4,与之同时并可以利用手指去推动护罩4而迫使其产生微启位移,从而让护罩4的下缘4b与护颚2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17f(参见图31、图32、图38和图39),于是借此可以提高佩戴头盔行驶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采用设置第一约束体5和第二约束体6来构成运动配合副的结构形式,利用它们呈圆柱面分布的接触构造A来形成几何约束结构,籍此可达成了约束第二约束体6并继而实现约束护颚2的叉把2a能够围绕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O1做出定轴转动,且进一步在位移获得机构的加持下还能够约束第二约束体6并继而约束护颚2叉把2a实现相对于盔壳本体1对称面P做出沿着固定轴线O1方向进行远离和靠拢的张合位移动作,由此获得的好处是:一方面使得护颚2在全盔结构位置状态下其叉把2a相对于盔壳本体1可以呈现为沉缩的收纳状态,因而利于使头盔获得良好的气动外形并减少体积,故能改善头盔的舒适性与储藏性,另外在全盔结构位置时叉把2a表现的沉缩结构还能将护颚2承受的冲击力直接传给盔壳本体1,故还能提高头盔的安全性和牢靠性;另一方面在护颚2进行翻转时其叉把2a又可以做出外张动作,籍此可以避开盔壳本体1的羁绊而不影响护颚2在全盔位置与半盔位置之间的转换。毋庸置疑,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可变护颚型头盔唐突的叉把2a外凸布局型式,在保留可变结构护颚型头盔所特有的灵活变形选择之优势的同时,还有效地消减了气流啸叫声并减少了体积,且还提高了护颚2叉把2a的支撑刚性而提高了头盔的安全性和牢靠性。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若干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各种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它包括有一个盔壳本体、一个护颚、两个底托和一个护罩,所述的盔壳本体具有一个对称面,所述的两个底托被该对称面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面,并且这两个底托被紧固在盔壳本体上或者这两个底托与盔壳本体采用为一体结构制作,所述的护颚具有两个叉把,并且这两个叉把被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旁;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两个第一约束体,这两个第一约束体被所述的对称面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旁,所述的第一约束体与底托或/和盔壳本体紧固连接、或者所述的第一约束体与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为一体结构制作;在每一个所述的叉把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约束体,这个第二约束体紧固在叉把上或者该第二约束体与叉把为一体结构制作;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与第二约束体一起构成有至少一副运动配合副,这些运动配合副共同拥有一根相对于盔壳本体呈静止不动的固定轴线,而且在所述的每一副运动配合副中,其第一约束体及第二约束体参与构成该运动配合副的接触构造均由距离所述固定轴线呈等距离分布的几何要素的集合所组成,所述的第二约束体可以进行旋转运动并且在第一约束体的约束下,该旋转运动表现为围绕所述固定轴线的定轴转动;此外还设置有位移获得机构,呼应护颚在掀开脱离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做出远离盔壳本体对称面的张开位移动作,并且呼应该护颚在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可以产生驱使第二约束体做出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合拢位移动作,同时伴随着第二约束体在其发生张开位移动作期间以及在它发生合拢位移动作期间,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对该第二约束体均形成有轴向约束行为,这个轴向约束行为的特征是促使所述第二约束体的张开位移动作以及合拢位移动作均表现为沿着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方向而进行的直线型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移获得机构采用为或者包含有下列a)、b)、c)三种位移获得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a)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盔壳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或/和,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盔壳本体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所述的第一孔槽或/和挺柱包含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盔壳本体对称面呈坡面状的第一斜面,呼应护颚在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挺柱与第一孔槽它们在第一斜面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且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b)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拉力柱并且在该拉力柱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另外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或/和第二限位结构包含有第一斜面,呼应护颚在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其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在其所包含的第一斜面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c)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设置有沟槽状的轨道槽,同时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承力销,所述的承力销插入该轨道槽内并受到该轨道槽的约束;或者,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约束体和第二约束体,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设置有沟槽状的轨道槽,同时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设置有承力销,所述的承力销插入该轨道槽内并受到该轨道槽的约束;另外在所述轨道槽内开设有第一斜面,呼应护颚在其掀开脱离或者回归落座全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的承力销与轨道槽它们在第一斜面处存在有接触行为,并通过该接触行为使得第二约束体能够产生出远离或者靠近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由此构成一种位移获得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配置有承力件,这个承力件紧固在或者一体结构制作在第二约束体或/和叉把上;在承力件与第一约束体之间、或者在承力件与底托与之间、又或者在承力件与盔壳本体之间设置有储能弹簧,所述的储能弹簧其一端抵靠在承力件上,所述的储能弹簧另一端抵靠在第一约束体、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而且仅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且在而且仅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或者在而且仅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第一孔槽并且在而且仅在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孔槽相呼应的挺柱;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孔槽和挺柱它们的数量均大于或者等于三个,并且这些第一孔槽与挺柱它们一一呼应配伍成对,每一副作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与挺柱它们的第一斜面均包含有一个以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作为度量起点的当量半径,并且当量半径越大的第一斜面其所拥有的当量坡度的数值越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有配伍成对的第一孔槽与挺柱,它们每一副的第一斜面所拥有的当量半径其数值均互不相等,而且当第二约束体围绕其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进行旋转时,各配伍成对的挺柱和第一孔槽它们在各自第一斜面当量半径处所发生的接触行为全部呈现为同步接触与同步分离的时序规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上开设有第二孔槽并且该第二孔槽的数量与仅设置在第二约束体上的挺柱的数量相一致,或者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上开设有第二孔槽并且该第二孔槽的数量与仅设置在第一约束体上的挺柱的数量相一致;所述的第二孔槽与挺柱它们一一呼应配伍成对,并且作配伍成对的第二孔槽与挺柱包含有相对于盔壳本体对称面呈坡面状的第二斜面;呼应护颚在翻转脱离或者靠拢落座其半盔结构位置的进程阶段,所述作配伍成对的挺柱与第二孔槽它们在其第二斜面处存在有相互接触的行为,并伴随这些接触行为可以促使第二约束体产生出靠近或者远离盔壳本体对称面的位移动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约束体、底托或盔壳本体上设置有卡扣,同时在承力件上设置有与该卡扣相呼应的卡舌,当所述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或/和半盔结构位置状态下沿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方向朝对盔壳本体的对称面进行观察时:所述卡扣比卡舌处在距离盔壳本体对称面更远的位置,并且将它们向盔壳本体对称面进行投影时至少有一个卡扣的投影与卡舌的投影出现有交集的情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呼应布局在盔壳本体同一侧边的第一孔槽其数量共有三个,这三个第一孔槽均包含有一个第一斜面,从各自第一斜面当量半径所呼应的坡面顶点出发分别向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做垂线,并将这些垂线向盔壳本体对称面进行投影,则在对称面上所得三条垂线的投影线它们两两之间形成的最小夹角均不少于90°,同时所得的这三条垂线投影线它们两两之间形成的三个最小夹角之和恒保为36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弹簧为圆锥型弹簧,并且该圆锥型的储能弹簧与所述运动配合副的固定轴线采用为同轴设置的形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力件或/和该承力件的连接附件为可磁吸材料制造或者为磁铁,并且在盔壳本体、底托或者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与之呼应并一起能够构成磁吸副的磁铁或者可磁吸的制件。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罩它包含有两条支撑侧边,这两条支撑侧边被所述的对称面分隔开而分置在盔壳本体的两侧旁;至少有一个底托包含有外盖和底盖,并且在这个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配装有一个可定轴转动的驱动齿轮、一条与该驱动齿轮作啮合配合的齿条、一根可驱动所述驱动齿轮进行旋转的动力弹簧,所述的齿条与护罩的支撑侧边相互连接,在所述的外盖或/和盔壳本体上开设有一条弧形状的外导槽,在所述的底盖或/和盔壳本体上开设有一条弧形状的内导槽,所述的外导槽与内导槽一起联合构成一副约束导轨并籍此约束导轨来约束所述齿条的位置与姿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上配置有锁齿机构,该锁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齿条上的外卡齿、配装在所述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的内卡齿和锁齿弹簧,所述内卡齿的本体受底托或/和盔壳本体的约束并在其约束下使内卡齿所做的运动表现为直线位移形式或者摆动位移形式,其中所述锁齿弹簧的弹力作用趋势总是迫使内卡齿抵靠向外卡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一个呼应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时的第一卡槽,并在该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一个呼应护颚处在半盔结构位置时的第二卡槽;在所述的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上配装有一个包含有斜面状推力构造的插卡,该插卡抵靠接触在第二约束体上;另外在所述的底托或/和盔壳本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根推力弹簧,所述的推力弹簧它的一端抵靠在插卡的本体上,该推力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底托或者盔壳本体上,该推力弹簧的弹力作用趋势总是迫使插卡抵靠向第二约束体;当护颚转动并带动第二约束体产生旋转而使得其上的第一卡槽或第二卡槽与所述插卡的斜面构造发生接触时,所述插卡的本体将产生有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位移动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插卡的本体上设置有内卡扣结构、在所述的内卡齿的本体上设置有外卡扣结构,当插卡做出远离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位移动作时,所述插卡本体的内卡扣结构可以触碰到内卡齿本体上的外卡扣结构并带动内卡齿产生脱离外卡齿的解锁位移动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插卡的本体上或内卡齿的本体上开设有一个斜面状的顶开结构,并在所述的齿条的本体上开设有与该顶开结构相呼应的顶起斜面,呼应护罩为扣落状态下,若所述插卡做出远离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位移动作时,所述顶开结构能够触碰到顶起斜面,并籍此接触行为能够促使护罩沿相对于盔壳本体的掀开方向做出顶起位移动作。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或者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当所述的这些突齿与齿槽之中出现有啮合情形时所述的锁齿机构处在锁齿状态,其中在锁齿机构发生锁齿状态阶段:在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的情形下,当处在较远离护颚叉把的齿槽出现有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护罩的下缘完全扣合在护颚上,而当处在较远离护颚叉把的齿槽没有出现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在护罩的下缘与护颚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在所述的内卡齿包含有两个凹型状齿槽并且所述的外卡齿包含有至少一个凸型状突齿的情形下,当处在较靠近护颚叉把的齿槽出现有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护罩的下缘完全扣合在护颚上,而当处在较靠近护颚叉把的齿槽没有出现突齿与之发生啮合时,呼应的是在护罩的下缘与护颚之间出现有透气缝隙。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卡具有一段圆弧状的促稳结构,该促稳结构设置在插卡的顶端部位处并呈弧口朝外张开的反弓式布局,当插卡完全脱离第二约束体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阶段期间,该促稳结构反弓式布局的弧面与所述第二约束体存在有接触情形。
18.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约束体上设置有被动齿,并且在所述的底托、盔壳本体或者第一约束体上设置有一个可定轴转动的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约束体上的被动齿保持啮合状态;另外设置有一根扭力弹簧,该扭力弹簧的一端搭靠在所述主动齿上其另一端搭靠在底托、盔壳本体或者第一约束体上,主动齿轮在所述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定轴转动,主动齿轮的转动通过被动齿带动第二约束体发生围绕所述运动配合副固定轴线的转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齿轮拥有且仅拥有一个特形齿,这个特形齿的齿宽大于该主动齿轮所拥有的其它正常齿的齿宽,主动齿轮包括特形齿在内的所有轮齿呈完整的360°圆周分布,并且当所述护颚从全盔结构位置翻转至半盔结构位置时正好呼应该主动齿轮旋转完一个整圈。
20.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护罩的下缘部位处以及护颚的本体上设置有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该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包括有一个设置在护罩下缘部位处的内扣结构和一个配置在护颚本体上的外扣结构,所述的内扣结构包含有一个卡锁构造,所述的外扣结构包括有一个可受迫让位的探条、一个开设在探条上的锁勾;此外,所述的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还包括有一个第一解锁键或/和一个第二解锁键,所述的第一解锁键与第二解锁键布设在护颚的本体上并且它们均可以做为解锁护罩的作动件,其中第一解锁键邻近探条设置并在其作动期间可以触碰到该探条,第二解锁键布置在护颚的下边部位处并且它可以解锁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上的护颚而且在其作动期间可以联动操控所述的探条;当护颚处在全盔结构位置且护罩处在完全扣合在护颚上时,所述的护罩锁止与解锁机构可以有三种工况:a)当第一解锁键及第二解锁键均未被触动的情形下,所述探条上的锁勾处在原初位置上,并且处在原初位置的锁勾它能够勾搭到内扣结构的卡锁构造而据此锁止护罩;b)当所述的第一解锁键被操控而在其作动期间,该第一解锁键能够触碰到探条并通过该触碰行为能够促使探条的锁勾脱离其原初位置而据此解锁护罩;c)当所述的第二解锁键被操控而作动期间,该第二解锁键能够驱动探条并通过该驱动行为可以促使探条的锁勾脱离其原初位置而据此解锁护罩。
CN202321171192.3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Active CN2201240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1192.3U CN220124056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1192.3U CN220124056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4056U true CN220124056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4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1192.3U Active CN220124056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40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9432494B2 (en) Helmet with gear-constraint transformable chin guard structure
US10143259B2 (en) Helmet with transformable jaw protecting structure based on gear constraint
WO2019033694A1 (zh) 一种头盔护罩掀开机构及配有该掀开机构的可变护颚头盔
KR100427684B1 (ko) 헬멧용 시일드 결합장치
JP5041906B2 (ja) ヘルメット
CN105491904A (zh) 用于安全头盔的头带装置的调节机构
JPS6024201B2 (ja) 安全ヘルメツト
CN220124056U (zh)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CN112568539B (zh) 一种下巴护罩与面罩关联转动的头盔
CN116849418A (zh) 一种定轴转动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CN210124365U (zh) 一种齿轮约束型可变护颚结构头盔
CN219982241U (zh) 一种齿轮约束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CN116687093A (zh) 一种齿轮约束式可变护颚型头盔
CN201296191Y (zh) 一种用于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拔扣
WO2001054523A1 (fr)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s chocs au niveau de la tete du type auto-gonflant
JP4559578B2 (ja) 消防用安全帽
JP3952055B2 (ja) 消防用ヘルメット
JP702607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CN214179346U (zh) 一种下巴护罩与面罩关联转动的头盔
JP3215347U (ja) ヘルメット
US20220234481A1 (en) Limiting device and child safety seat
US20230292875A1 (en) Helmet with associated rotation of chin guard and face mask
CN113287823A (zh) 一种头盔镜片锁结构及头盔
IT202100006068A1 (it) Casco di protezione
JP2019194375A (ja) 折畳みヘルメ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