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2134U - 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2134U
CN220122134U CN202320648473.7U CN202320648473U CN220122134U CN 220122134 U CN220122134 U CN 220122134U CN 202320648473 U CN202320648473 U CN 202320648473U CN 220122134 U CN220122134 U CN 220122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assembly
electrical connection
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84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洋
王新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Eavision Roboti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Eavision Roboti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Eavision Roboti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Eavision Robotic Technologie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2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2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该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包括:两个固定板,对向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并形成插接的两个电连接组件,以及设置于至少一个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调节组件,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对向移动以形成插接时,通过调节组件调节电连接组件相对于另一个电连接组件的轴向位置,以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建立电连接时提供调节空间。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两个电连接组件于同一中心轴线对向插接,以减少对电连接组件的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远程操控或自主飞行的航空器,由飞行器和控制站组成,飞行器包括机身、动力装置及导航飞控等,在不搭载操控人员的前提下,能够实现自动飞行或远程引导飞行,同时可负载工具进行空中作业,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行业。无人机一般通过电池提供动力,电连接器是无人机电池必不可少的连接部件,通过电连接器实现无人机与电池的连接,进而为无人机提供动力支撑。
电连接器是用于连接导线、电缆、控制器的机电元件,将一个回路上的两个导体桥接,从而使得电流或者讯号可从一个导体流向另一个导体。具体而言,电连接器由母头端子与公头端子两部分组成,两个端子分别安装于无人机与电池相应的电路板上,通过母头端子与公头端子的插合与分离,以使电路产生接通与断开。对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细分产品中,无人机的体积与重量较大,电池通常在10公斤以上,而携带电池的无人机整体重量可达30~50公斤。因此,当实现无人机通过电连接器与电池接通时,由于电池与无人机本身重量较大的缘故,当如此重量的电池装配到无人机本体所产生的冲击力对电连接器所包含组件的磨损是较大的;同时,在装配过程中,还需保证母头端子与公头端子沿插接方向保持对准以减少电连接器所包含组件的磨损情况,而装配一般是由人工操作,人工操作的装配条件下,很难保证母头端子与公头端子于同一轴线对向插接,即使产生很小的偏差都会出现电连接器所含组件的磨损问题。而在使用时间较长时,多次的磨损导致母头端子与公头端子之间原本紧密贴合的导体间的间隙变大,以导致两个导体间的接触面积变小,导致整个电连接器的内阻(即,电阻)变大,从而存在严重的温升情况,以对电连接器的使用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且电池温度升高对续航时间及使用寿命均存在不利影响。
另外,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电连接器的稳固连接,一般采用焊接技术将两个端子与相应的电路板焊接,而焊接之后的端子无法实现拆卸,若其中一个端子(即,母头端子或者公头端子)发生损坏,则整个端子甚至连带其所在的电路板随即报废,进而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缺陷。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人机与电池本身重量以及无人机与电池装配方式的问题所导致的电连接器所含组件易产生磨损的问题,同时还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在装配后无法拆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包括:
两个固定板,对向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并形成插接的两个电连接组件,以及设置于至少一个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调节组件;
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对向移动以形成插接时,通过所述调节组件调节所述电连接组件相对于另一个电连接组件的轴向位置,以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建立电连接时提供调节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并与所述电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电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调节组件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分别抵持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固定板的弹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
连续贯穿电路板、弹性件以及固定板的活动柱;
所述活动柱贯穿所述电路板并于所述电路板上形成横截面大于活动柱横截面的贯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柱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形成抵持部以抵持电路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
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活动柱远离抵持部的一端并套设于所述活动柱的锁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
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主支撑部与副支撑部,所述主支撑部靠近电路板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电路板通过锁紧组件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组件还包括:
分别被配置为高压端子与低压端子的两种端子组件;
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端子部、套设于所述端子部的套筒部、设置于所述套筒部内的弹性部以及部分设置于所述套筒部内并抵持所述弹性部的端子触点部,所述端子触点部与所述电路板形成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组件还包括:
端子固定扣,所述端子触点部贯穿所述端子固定扣并与所述电路板形成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至少于一个电路板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中的活动柱依次贯穿电路板、弹性件及固定板,贯穿电路板所形成的贯穿孔的横截面大于活动柱的横截面,活动柱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形成抵持部,抵持部的横截面与贯穿孔的横截面相互不适配,套设于活动柱远离抵持部的一端的锁紧件,以调节电连接组件相对于另一个电连接组件的轴向位置,以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建立电连接时提供调节空间,促使两个电连接组件所在中心轴线为同一轴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出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出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中省略示出第一固定板的部分立体图;
图3为第一电连接组件与第一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为第二电连接组件、第二电路板、第二调节组件及第二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5为第一高压端子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第二电路板、第二调节组件及第二固定板的爆炸图;
图7为活动柱在贯穿孔801内晃动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电连接组件所在中心轴线与第二电连接组件所在中心轴线于不同轴线以及于同一轴线的两种情况下进行插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请参图1至图8所示出的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100(以下简称“电连接器1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连接器100被配置于由本体与电池构成的移动作业设备中,移动作业设备例如可以是无人机、无人车等,电池为移动作业设备中所含用电设备(例如,电机、电池管理单元)提供电源供应。
参图1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两个固定板,对向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并形成插接的两个电连接组件,以及设置于至少一个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调节组件。为了便于下述对本方案的具体说明,将两个固定板分别定义为第一固定板10与第二固定板20,并将两个电连接组件分别定义为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同时将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分别作为公端与母端,或者,也可将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分别作为母端与公端;第一电连接组件30通过第一固定板10安装于移动作业设备的本体上,第二电连接组件40通过第二固定板20安装于移动作业设备的电池上,或者,第一电连接组件30通过第一固定板10安装于移动作业设备的电池上,第二电连接组件40通过第二固定板20安装于移动作业设备的本体上,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通过公端与母端的插接,即,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插接,以实现移动作业设备的电池与本体的电连接,进而为本体提供电源。
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形成可拆卸连接,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形成可拆卸连接。对于调节组件的具体装配位置,可将调节组件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之间,也可将调节组件设置于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还可同时在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之间以及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均设置调节组件。将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之间的调节组件定义为第一调节组件(未示出),将设置于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的调节组件定义为第二调节组件60。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即,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对向移动以形成插接时,可仅通过第一调节组件调节第一电连接组件30相对于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轴向位置,也可仅通过第二调节组件60调节第二电连接组件40相对于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轴向位置,还可以是同时通过第一调节组件与第二调节组件60分别调节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相对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轴向位置,以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建立电连接时提供调节空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参图1与图2所示,电连接器100还包括:设置于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并与电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电路板。具体为,于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之间设置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电路板70,并于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设置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电路板80。
由于调节组件无论是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之间(即,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之间的第一调节组件),还是设置于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即,设置于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的第二调节组件60),其设置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仅以于第二固定板2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设置第二调节组件60为例予以示范性说明。
参图1与图2所示,第一电路板70与第一固定板10通过螺栓、螺母等实现二者的可拆卸连接,第二电路板80与第二固定板20通过第二调节组件60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二调节组件60包括:分别抵持第二电路板80与第二固定板20的弹性件601,连续贯穿第二电路板80、弹性件601以及第二固定板20的活动柱602。活动柱602远离第二固定板20的一侧形成抵持部603以抵持第二电路板80远离第二固定板20的一侧,于活动柱602远离抵持部603的一端设置套设于活动柱602的锁紧件604。
具体而言,参图6所示,第二电路板80开设供活动柱602贯穿的贯穿孔801(也可理解为,活动柱602贯穿第二电路板80并于第二电路板80上形成贯穿孔801),第二固定板20开设供活动柱602贯穿的固定孔201。活动柱602贯穿第二电路板80所开设的贯穿孔801与第二固定板20所开设的固定孔201,以贯穿第二电路板80与第二固定板20,并于第二电路板80与第二固定板20之间设置套设于活动柱602的弹性件601,以通过弹性件601分别抵持第二电路板80与第二固定板20。活动柱602远离第二固定板20的一侧形成抵持部603,抵持部603的横截面与贯穿孔801的横截面相互不适配,以通过抵持部603抵持第二电路板80远离第二固定板20的一侧,套设于活动柱602远离抵持部603的一端的锁紧件604可通过相互适配的螺纹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固定板20与活动柱602的可拆卸装配。贯穿孔801的横截面大于活动柱602的横截面,即,活动柱602可在贯穿孔801内晃动,换而言之,可基于贯穿孔801与弹性件601调节第二电路板80相对于第二固定板20的位置。例如,参图7所示,由于活动柱602与第二固定板20通过锁紧件604固定装配,以活动柱602位置保持不动予以示范性说明,并在下述说明中以纸面为参考,将上侧定义为北面,下侧定义为南面,左侧定义为西面,右侧定义为北面。活动柱602贯穿第二电路板80所开设的贯穿孔801a,通过抵持部603抵持贯穿孔801a,并通过弹性件601a抵持第二电路板80。若第一电连接组件30相对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偏向于南面,即,第一电连接组件30从相对于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南面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实现插接,也就是说,需要将调节第二电连接组件40往南面偏移。贯穿孔801a的横截面大于活动柱602的横截面,则可如图7中所示出的将贯穿孔801a的位置调节至贯穿孔801b的位置,即为,调节第二电路板80的位置向南面倾斜,以将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中心轴线调整至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中心轴线重合的位置,以实现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于同一轴线对向插接,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很难实现同一轴线对向插接所存在的对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插接出现磨损的问题;同时,第二电路板80向南倾斜时,会向弹性件601a施加压力,以将弹性件601a压缩至弹性件601b的状态,以通过弹性件601b抵持第二电路板80,进而防止第二电路板80沿活动柱602侧壁(未标识)滑落的情况。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公端与母端进行插接的过程中,一般由人为操作,而在人为操作的装配条件下,很难保证公端与母端于同一轴线对向插接(即,很难保证公端所在轴线与母端所在中心轴线为同一轴线,且沿该轴线对向插接),而公端与母端未于同一轴线对向插接时,则会由于偏差导致公端和/或母端出现磨损的情况。例如,参图8所示,将第一电连接组件30作为公端,并将第二电连接组件40作为母端予以示范性说明。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沿其所在中心轴线(即,轴线A)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沿其所在中心轴线(即,轴线C)对向插接时,即,第一电连接组件30沿轴线A并沿方向B移动,第二电连接组件40沿轴线C并沿方向D移动时,由于轴线A与轴线C并不属于同一轴线,因此在移动过程中,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边界处会接触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内部,并由此出现磨损的情况;同时由于移动作业设备本体与电池的重量较大所造成的冲击力则很容易导致磨损加剧。这种磨损不仅体现在连接器外壳部分,也会在连接器内部相互接触的导体间产生。在第二电连接组件40与第二固定板20之间设置第二调节组件60,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沿轴线A并沿方向B移动时,即使第二电连接组件40仍沿轴线C并沿方向D向第一电连接组件30移动(方向B与方向D并不属于同一轴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接触到第二电连接组件40时,借助第一电连接组件30顶端的导向作用(顶端被配置为倒角或圆角,图中未示出),且由于在第二调节组件60的作用下第二电连接组件40是可活动的,以通过第二调节组件60调节第二电连接组件40相对于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轴向位置,使得第一电连接组件30所在中心轴线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所在中心轴线位于同一轴线,即,促使第二电连接组件40移动至第二电连接组件40’对应的状态,轴线C也移动至轴线C’对应的状态,方向D也移动至方向D’对应状态,从而通过第二调节组件60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建立电连接时提供调节空间。调节空间是指第二电连接组件40在第二调节组件60的调节作用下可活动范围所形成的空间。此时,第一电连接组件30沿轴线A并沿方向B移动,第二电连接组件40沿轴线C’并沿方向D’移动,换而言之,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沿同一轴线对向移动,以减少现有技术中由于公端与母端未位于同一轴线对向插接所存在的偏差导致的磨损的问题,并进一步避免了由于磨损导致的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接触面积变小,并由此导致的电连接器100的内阻变大,存在严重的温升情况。同时,通过第二调节组件60在插接过程中对第二电连接组件40相对于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轴向位置的调整,以进一步减少由于移动作业设备与电池重量较大所产生的冲击力对第一电连接组件30和/或第二电连接组件40所造成的磨损问题。其中,对向移动是指第一电连接组件30沿其所在中心轴线向靠近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方向移动,第二电连接组件40沿其所在中心轴线向靠近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以在第二电连接组件40与第二固定板20之间设置第二调节组件60予以示范性说明,也可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一固定板10之间设置第一调节组件,以通过第一调节组件调节第一电连接组件30相对于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轴向位置,也可同时通过第一调节组件与第二调节组件60分别调节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相对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与第一电连接组件30的轴向位置,以在两者(即,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二电连接组件40)之间达到平衡,只要能够实现通过第一调节组件和/或第二调节组件60分别调节第一电连接组件30和/或第二电连接组件40的轴向位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公端与母端未位于同一轴线对向插接所存在的偏差导致的磨损的问题,并避免由于移动作业设备与电池重量较大所产生的冲击力对第一电连接组件30和/或第二电连接组件40所造成的磨损加剧问题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同时,图7与图8中仅示出一种方向上所采用的调节手段,并不能因此而限定本方案所揭示的调节范围,进而不能限制调节空间的范围,对于调节空间的大小,在贯穿孔801与活动柱602可调节的范围内(例如,图7中所示出的一种调节方式)均属于调节空间的范畴。
此外,对于第二调节组件60中所包含的弹性件601、活动柱602、抵持部603及锁紧件604的个数,可设置多个,例如设置为四个,于第二电路板80的四个角均设置活动柱602,并相应地设置弹性件601、抵持部603及锁紧件604,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弹性件601例如可以是弹簧、橡胶等,并优选为弹簧,也可仅设置弹性件601,以通过弹性件601对第二电连接组件40进行轴向位置的调整,当然优选为通过弹性件601、活动柱602、抵持部603及锁紧件604实现第二电连接组件40进行轴向位置的调整。
参图2至图4所示,电连接组件还包括:分别被配置为高压端子与低压端子的两种端子组件,即,第一电连接组件30包括被分别配置为高压端子与低压端子的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与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第二电连接组件40包括被分别配置为高压端子与低压端子的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与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其中,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的数量与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的数量相对应,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的数量与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的数量相对应。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与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沿第一电路板70的长度方向(即,图3中所示出的方向E)布置,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配置于若干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之间,第一电路板70靠近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铜片触点位(未示出),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及第一铜片触点位三者相接触时,能够实现低压与高压的电连接;同理,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与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沿第二电路板80的长度反向(即,图4中所示出的方向F)布置,第二低压端子402配置于若干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之间。第二电路板80靠近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铜片触点位802,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分别与第二铜片触点位802相接触时,能够实现低压与高压的电连接。其中,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及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均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导电性,并优选为金属铜材料,且本实施例不对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及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的数量作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可被配置为12个,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可被配置为1个,且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装配于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的中部,即,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的两侧分别配置6个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与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的数量及装配位置同理可知,在此不再赘述。
参图5所示,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包括:第一端子部3011、套设于第一端子部3011的第一套筒部3012,设置于第一套筒部3012内的第一弹性部3013以及部分设置于第一套筒部3012内并抵持第一弹性部3013的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与第一电路板70形成接触。第一套筒部3012的两端通过缩颈工艺形成第一颈缩部3015,以将第一弹性部3013固定于第一套筒部3012内部,并将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部分固定于第一套筒部3012内部。第一弹性部3013与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集成于第一套筒部3012内部,集成后的第一套筒部3012通过铝丝焊接工艺或者使用不锈钢抱箍被固定在第一端子部3011。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可收缩至第一套筒部3012内,在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与第一电路板70接触时,通过与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抵持的第一弹性部3013产生预压力,以抵持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并由此使得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与第一电路板70的接触更为可靠。同时,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中第一套筒部3012、第一弹性部3013及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被配置为3个,由成套的三组排列设置于第一端子部3011,即,每个第一端子部3011对应三个第一套筒部3012、第一弹性部3013及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其中,第一弹性部3013可为弹簧、橡胶等,并优选为弹簧。
上述仅仅是以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为例予以示范性说明,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与上述第一高压端子组件301呈相似配置,例如,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1包括第二端子部4011、第二端子触点部4014等,其余部件在此不再赘述;而第一低压端子组件302和第二低压端子组件402可分别看作是仅保留单套套筒配置的一个高压端子组件301与一个第二高压端子组件402。
参图3所示,第一电连接组件30与第一电路板70可拆卸连接,第二电连接组件40与第二电路板80可拆卸连接,以便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或者第二电连接组件40出现损坏时实现单独拆卸。第一电连接组件30包括:与第一电路板70连接的第一主支撑部303与第一副支撑部304,与第一副支撑部304卡接的第一固定扣306。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贯穿第一固定扣306并与第一电路板70相接触,第一端子部3011贯穿第一主支撑部303,第一主支撑部303靠近第一电路板70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固定杆305,第一固定杆305与第一电路板70通过锁紧组件(未示出,例如可以是螺栓与螺母等)可拆卸连接,第一电路板70与第一副支撑部304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以在第一电连接组件30发生损坏时,能够将第一电连接组件30从第一电路板70上实现拆卸,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对装配后的电连接器进行拆卸而需更换整体含电路板配件所带来的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对于第一主支撑部303与第一副支撑部304及第一固定扣306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绝缘材料例如可以是塑料、耐磨硬橡胶等材料,用以实现各第一端子触点部3014间的隔离。
同理,参图4所示,第二电连接组件40包括:与第二电路板80连接的第二主支撑部403与第二副支撑部404,与第二副支撑部404卡接的第二固定扣406。第二端子触点部4014贯穿第二固定扣406并与第二电路板80相接触(即,与第二铜片触点位802相接触),第二端子部4011贯穿第二主支撑部403,第二主支撑部403靠近第二电路板80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固定杆405,第二固定杆405与第二电路板80通过锁紧组件(未示出,例如可以是螺栓与螺母等)可拆卸连接,第二电路板80与第二副支撑部404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以在第二电连接组件40发生损坏时,能够将第二电连接组件40从第二电路板80上实现拆卸,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对装配后的电连接器进行拆卸而需更换整体含电路板配件所带来的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固定板,对向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并形成插接的两个电连接组件,以及设置于至少一个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调节组件;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分别抵持电路板与固定板的弹性件,连续贯穿电路板、弹性件以及固定板的活动柱,以及套设于活动柱的锁紧件;
所述活动柱贯穿所述电路板并于所述电路板上形成横截面大于活动柱横截面的贯穿孔,所述活动柱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形成抵持部以抵持电路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活动柱远离抵持部的一端,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对向移动以形成插接时,通过所述调节组件调节所述电连接组件相对于另一个电连接组件的轴向位置,以在两个电连接组件建立电连接时提供调节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电连接组件与其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并与所述电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调节组件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
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主支撑部与副支撑部,所述主支撑部靠近电路板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电路板通过锁紧组件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还包括:
分别被配置为高压端子与低压端子的两种端子组件;
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端子部、套设于所述端子部的套筒部、设置于所述套筒部内的弹性部以及部分设置于所述套筒部内并抵持所述弹性部的端子触点部,所述端子触点部与所述电路板形成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还包括:
端子固定扣,所述端子触点部贯穿所述端子固定扣并与所述电路板形成接触。
CN202320648473.7U 2022-09-23 2023-03-29 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2201221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7786 2022-09-23
CN2022225377863 2022-09-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2134U true CN220122134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7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8473.7U Active CN220122134U (zh) 2022-09-23 2023-03-29 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2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72819B2 (en) Connector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CN102195168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KR102299831B1 (ko) 연결 조립체, 암형 접촉부 및 연결 방법
CA282573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ultiple interfaces
US8573993B2 (en) Connector
CN220122134U (zh) 一种移动作业设备用电连接器
JP2014232697A (ja) 充放電試験装置、充放電試験システム、充放電試験装置用の給電アダプタおよび充放電試験方法
CN102324657A (zh) 连接插座及使用该连接插座的充电接头
CN113978750A (zh) 空中对接组件和系留无人机系统
DE102016213757A1 (de) Steckverbindung zum Koppeln von Hochvoltanschlüssen und System mit einer derartigen Steckverbindung
CN210224469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航空插头
CN219144608U (zh) 一种用于充电对接的电连接器
CN217544977U (zh) 导电结构、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1690023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10548770U (zh) 连接机构及焊接装置
CN113036501B (zh) 一种高低压集成电连接器
CN213816496U (zh) 一种导电模块、插头连接器、充电连接器及充电机构
CN110518525B (zh) 一种用于母线槽插接箱的推拉机构
CN211017428U (zh) 一种具有抗震动、大电流高压接插铜排
CN110581415A (zh) 一种航空插头
CN110865317A (zh) 一种火箭连接器脱落信号反馈传感器
CN220984994U (zh) 磁吸连接器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0224218U (zh) 电池包
CN110600920A (zh) 一种新型多向容差板对板同轴连接器
CN218448705U (zh) 一种高频通讯用vdz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