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18220U - 一种发动机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18220U
CN220118220U CN202321696667.0U CN202321696667U CN220118220U CN 220118220 U CN220118220 U CN 220118220U CN 202321696667 U CN202321696667 U CN 202321696667U CN 220118220 U CN220118220 U CN 220118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reed
engine
sealing
bottom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66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步新
赖佑政
李漾
王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omax Garde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omax Garde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omax Garde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omax Garde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66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18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18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18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壳,包括机壳本体,机壳本体设有机油腔、活塞腔和阀腔,机油腔和活塞腔连通,阀腔位于活塞腔底部,二者通过第一通道连通,阀腔内设有隔板,以将阀腔分割为簧片室和回油室,第一通道连通簧片室和活塞腔,回油室和簧片室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机壳本体底部设有连通阀腔的开口,机壳本体的底部可拆连接对开口进行密封的底盖,底盖和开口之间设有密封垫,密封垫包括金属层和铺设在金属层上下端面的柔性密封层,解决了现有的发动机机壳密封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壳。
背景技术
发动机作为机械设备的动力源,其应用范围广泛,常见发动机有二冲程、四冲程等结构形式,以四冲程为例,现有的发动机壳的阀腔在密封时,利用底盖加上螺栓后螺接在发动机的底部以对阀腔的开口部分进行密封,而为了考虑底盖对阀腔的密封,常在底盖和机壳之间增设橡胶垫,但阀腔内机油与橡胶垫长期接触,橡胶垫容易热氧老化,导致橡胶大分子链发生断裂变软发黏,断链后的产物交织在一起,破坏了橡胶的弹性结构而变硬发脆,进而导致发生机油渗漏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壳,解决了现有的发动机机壳密封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壳,包括机壳本体,机壳本体设有机油腔、活塞腔和阀腔,机油腔和活塞腔连通,阀腔位于活塞腔底部,二者通过第一通道连通,阀腔内设有隔板,以将阀腔分割为簧片室和回油室,第一通道连通簧片室和活塞腔,回油室和簧片室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机壳本体底部设有连通阀腔的开口,机壳本体的底部可拆连接对开口进行密封的底盖,底盖和开口之间设有密封垫,密封垫包括金属层和铺设在金属层上下端面的柔性密封层。
更进一步,底盖的端面设有与簧片室以及回油室的横截面相适配的筋条,密封垫上开设有与筋条对应的避让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盖通过筋条穿过密封垫上的避让槽后,便于二者的连接,同时底盖在通过螺栓等紧固密封到阀腔的开口上时,其密封垫被迫紧在阀腔的开口的端面以及底盖之间,保证了底盖在机壳本体上紧固时,对开口的密封安全性。
更进一步,底盖与机壳本体紧固时,筋条对应间隙配合于簧片室和回油室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筋条间隙配合在簧片室以及回油室内,进而使簧片室的壁面以及回油室的壁面和筋条之间在插接后出现空隙,此时当底盖通过螺钉旋紧在机壳本体上时,会挤压密封垫,进而使密封垫表面的柔性密封层产生弹性形变后填充到空隙中,以达到密封垫对底盖和开口之间的进行二次密封,进而大大的提高了底盖与机壳本体之间紧固时二者的密封性,避免漏油以及渗漏的情况发生。
更进一步,柔性密封层厚底为1.2mm,金属层厚度为0.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金属层厚度的设置,即保证了整个密封垫的结构强度,同时也避免其厚度过大而影响密封垫密封效果的问题出现,而柔性密封层的该厚度设计,则保证在对底盖和开口之间紧固密封的前提下,最大化的优化柔性垫体积,避免柔性密封层过厚而导致其在挤压时,出现过多的挤压翻边,同时也避免了其柔性密封层过小而容易导致密封性不好的问题出现,柔性密封层和金属层该尺寸厚度的设计,其共同作用,即保证了底盖对开口的密封效果,也使的密封垫整体体积最优。
更进一步,底盖还包括限位件,底盖与机壳本体紧固到位时,限位件抵接在底盖和机壳本体之间,以防止密封垫被过度压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的设置,则为了对密封垫进行防护,避免底盖在通过螺栓紧固到机壳本体上以对开口进行密封时,底盖与机壳本体之间过度贴合而导致密封垫的柔性密封层部分被过度压缩而损坏。
更进一步,限位件包括开设在底盖上的多个限位台阶,密封垫设有与限位台形成嵌套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设在底盖上,便于限位件的设置,使限位件集成到底盖上,也方便产品的生产加工,减少零件数量。
更进一步,限位台阶的高度为0.4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限位高度的设置,对应上述密封垫的厚度,能够使密封垫在受到底盖挤压时,其柔性密封层的形变量能有效对开口与底盖的连接处进行密封的前提下,也避免密封垫被过度压缩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更进一步,隔板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壁厚为2mm,开口的周边壁厚为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的截面厚度设计以及开口周边壁厚设计,其相对传统的发动机壳体,该尺寸厚度更小,这样在同等压力下,密封垫作用在隔板端面以及开口的端面的受力面更小,进而使密封垫的形变量更大,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更进一步,簧片室位于第一通道的下端设有单向阀件,单向阀件包括弹性簧片和支撑压板,弹性簧片的一端固定在簧片室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使弹性簧片能在活塞腔的气压下弯曲以开启第一通道,支撑压板设于弹性簧片的底部,以用于对弹性簧片的弯曲角度进行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簧片的设置,能够利用其弹性的弯曲性能,在活塞腔为正压时,受压弯曲以开启第一通道,以使活塞腔中的机油能够进入到簧片室内,而在活塞腔压力恢复时,弹性簧片又能弹性复位以关闭第一通道,避免簧片室内的油进入到活塞腔,而支撑压板的设置,则避免弹性簧片被过度弯曲而损坏,能够在弹性簧片弯曲至一定角度后对其进行支撑。
更进一步,簧片室和回油室之间通过回油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油管的设置,则为了回油室内的机油能够再次回流到机油腔内,实现机油的循环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垫包括金属层和包裹在金属层上下端面的柔性密封层设计,其好处在于,金属层作为骨架具有支撑作用,使柔性密封层在装配以及后续使用过程中,柔性密封层始终保持平整均匀分布,不会发生局部褶皱或变形的情况而影响其密封效果的情况发生,而柔性密封层采用双层设计,其位于金属层上端的柔性密封层与开口的周边以及隔板接触密封,而金属层下端的柔性密封层则与底盖接触密封,这样起到双层密封的作用,同时双层的柔性密封层设计,机油均与金属层上层的柔性密封层接触,即使该上层的柔性密封层因热氧老化,而下层的柔性密封层依旧能够起到密封效果,进而起到双层保险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中,柔性密封层由于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其表面在受到压缩时,表面会产生轻微的蠕变,少量的柔性密封层会填入底盖与阀腔内壁的空隙内,进而进一步的加强密封垫密封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阀腔内设置隔板,利用隔板将阀腔分割为簧片室和回油室,相对传统的阀腔中间镂空的设计,设置隔板后由于隔板的存在,减少了机油与密封垫的接触面,进而可以减少橡胶的氧化接触面积,与此同时增加了隔板与密封垫的接触密封面,进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端盖以及密封垫对阀腔的密封效果,避免机壳渗油漏油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壳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构的结构主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构的结构侧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机壳本体、110机油腔、111旋转叶片、120阀腔、121簧片室、122回油室、1221第一端面、130活塞腔、140第一通道、150隔板、1501第二端面;
210密封垫、211柔性密封层、212金属层、220底盖、221筋条、222限位台阶;
310支撑压板、320弹性簧片;
400回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发动机壳包括机壳本体100,其机壳本体100的左侧设置机油腔110,机油腔110的内部设有旋转叶片111,利用旋转叶片111在旋转时产生将机油雾化,机油腔110的右侧设置活塞腔130,活塞腔130用于设置活塞等动力部件,活塞腔130的上端设有气门控制室(图中未示出),下端设有阀腔120,阀腔120位于机壳本体100的底部并在机壳本体100上设有连通外部的开口,开口处设有底盖220以及密封垫210,底盖220通过螺钉螺接在机壳本体100底部,并配合密封垫210将开口封闭,阀腔120的内部设有隔板150,隔板150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并将阀腔120分割为簧片室121和回油室122,具体的机壳本体100内油路的连通方式如下:
参照图2,机油腔110和活塞腔130之间通过管道连通(图中未示出),活塞腔130和簧片室121之间通过第一通道140连通,第一通道140包括开设在机壳本体100内的通孔,通孔的底部设有单向阀件,单向阀件包括一端固定在簧片室121内的弹性簧片320和支撑压板310,弹性簧片320的自由端常态下堵塞通孔以隔绝活塞腔130和簧片室121,簧片室121和回油室122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第二通道包括连通簧片室121和气门控制室的第一管路以及连通气门控制室和回油室122的第二管路,回油室122和机油腔110之间通过回油管400连通,当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活塞腔130内的往复运动改变活塞腔130内气压,气压为正压时,弹性簧片320受压变形弯曲,此时通孔打开,活塞腔130从机油腔110吸入的油雾进入到簧片室121内,同时机油通过簧片室121的第一管路进入到气门控制室,气门控制室对机油进行油雾分离后,通过第二管路将机油输送到回油室122中,然后在活塞腔130内处于负压时,抽取机油腔110内雾化机油,进而使机油腔110产生负压后,此时通过回油管400将回油室122内的机油再次输入到机油腔110内,至此完成机油的循环使用。
本实施例中,支撑压板310一端固定在簧片室121的顶部,与弹性簧片320与簧片室121连接位置一样,支撑压板310弯曲设置,用于限制弹性簧片300的弯折角度,避免弹性簧片320被过度弯曲而损坏,能够在弹性簧片320弯曲至一定角度后对其进行支撑,有效保护了弹性簧片320。
参照图5,为了提高密封垫210对机油的密封效果,降低发动机在长期使用时漏油渗油的风险,密封垫210包括金属层212和铺设在所述金属层212上下端面的柔性密封层211,金属层212作为骨架具有支撑作用,使柔性密封层211在装配以及后续使用过程中,柔性密封层211始终保持平整均匀分布,不会发生局部褶皱或变形的情况而影响其密封效果的情况发生,而柔性密封层211采用双层设计,其位于金属层212上端的柔性密封层211与开口的周边以及隔板150接触密封,而金属层212下端的柔性密封层211则与底盖220接触密封,这样起到双层密封的作用,同时双层的柔性密封层211设计,机油均与金属层212上层的柔性密封层211接触,即使该上层的柔性密封层211因热氧老化,而下层的柔性密封层211依旧能够起到密封效果,进而起到双层保险的作用。
柔性密封层211由于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其表面在受到压缩时,表面会产生轻微的蠕变,少量的柔性密封层211会填入底盖220与阀腔120内壁的空隙内,进而进一步的加强密封垫210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柔性密封层211可以采用现有的橡胶等柔性材料,其柔性密封层211厚底为1.2mm,金属层212厚度为0.2mm,该金属层212厚度的设置,即保证了整个密封垫210的结构强度,同时也避免其厚度过大而影响密封垫210密封效果的问题出现,而柔性密封层211的厚度设计,则保证在对底盖220和开口之间紧固密封的前提下,最大化的优化柔性垫体积,避免柔性密封层211过厚而导致其在挤压时,出现过多的挤压翻边,同时也避免了其柔性密封层211过小而容易导致密封性不好的问题出现,柔性密封层211和金属层212该尺寸厚度的设计,其共同作用,即保证了底盖220对开口的密封效果,也使的密封垫210整体体积最优。
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密封垫210的密封效果,隔板150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壁厚为2mm,开口的周边壁厚为3mm,为了描述方便,参照图1,隔板150的下端形成U形的第二端面1501,开口的周边为矩形,该底部端面为第一端面1221,该尺寸厚度设计,相对传统的发动机壳体,该尺寸厚度更小,这样在同等压力下,密封垫210作用第一端面1221和第二端面1501的受力面更小,进而使密封垫210的形变量更大,以使密封垫210更加贴合第一端面1221和第二端面1501,进而使密封垫210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4,底盖220对应密封垫210的端面设有筋条221,筋条221的形状与簧片室121以及活塞腔130的形状相互适配,密封垫210上设有避让筋条221的避让槽,底盖220与机壳本体100安装时,底盖220通过筋条221穿过避让槽后与密封垫210形成初步组装,然后利用螺栓将底盖220与机壳本体100之间紧固到位后,筋条221对应嵌入到簧片室121底部以及回油室122底部,实现对阀腔120的密封。
优选的,筋条221在嵌入到簧片室121和回油室122内部后,其筋条221与簧片室121以及回油室122的壁面之间留有间隙,即筋条221与簧片室121和回油室122之间形成间隙配合,利用该间隙的设置,螺栓对底盖220进行紧固时,柔性密封层211受压形变的部分填充在该间隙中,进而实现密封垫210的二次密封,进一步的提高了端盖的密封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照图3和4,为了避免底盖220在通过螺栓紧固到机壳本体100时,密封垫210的柔性密封层211被过度压缩而损坏,在底盖220和机壳本体100之间还设有限位件,利用限位件的设置,可以对底盖220与机壳本体100的最大贴合角度进行限定,进而避免密封垫210被过度压缩而损坏。
具体的,限位件可以是设在底盖220四个拐角处的限位台阶222,而密封垫210对应限位台阶222的位置设有相应的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限位台阶222的外径,底盖220装配在机壳本体100上后,在螺钉的旋紧作用下,密封垫210被压缩变薄,直至限位台阶222的端面与开口周边的端面抵触后,限制底盖220继续挤压密封垫210,此时密封垫210压缩后的厚度等于限位台阶222的高度,保证柔性密封层211不会因过压形变而损坏。
上述实施例中,限位件是设在底盖220上的,当然也可以将限位件设在密封垫210上,只要能够在底盖220与机壳本体100之间紧固时,对密封垫210进行支撑防护,其限位件的设置位置以及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优选的,限位台阶222高度为0.4mm,该限位高度的设置,对应上述密封垫210的厚度,能够使密封垫210在受到底盖220挤压时,其柔性密封层211的形变量能有效对开口与底盖22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的前提下,也避免密封垫210被过度压缩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壳,包括机壳本体,所述机壳本体设有机油腔、活塞腔和阀腔,所述机油腔和所述活塞腔连通,所述阀腔位于所述活塞腔底部,二者通过第一通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腔内设有隔板,以将所述阀腔分割为簧片室和回油室,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簧片室和所述活塞腔,所述回油室和所述簧片室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机壳本体底部设有连通所述阀腔的开口,所述机壳本体的底部可拆连接有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的底盖,所述底盖和所述开口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包括金属层和铺设在所述金属层上下端面的柔性密封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的端面设有与簧片室以及所述回油室的横截面相适配的筋条,所述密封垫上开设有与所述筋条对应的避让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与所述机壳本体紧固时,所述筋条对应间隙配合于所述簧片室和所述回油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封层厚底为1.2mm,所述金属层厚度为0.2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还包括限位件,所述底盖与所述机壳本体紧固到位时,所述限位件抵接在底盖和所述机壳本体之间,以防止所述密封垫被过度压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开设在所述底盖上的多个限位台阶,所述密封垫设有与所述限位台形成嵌套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台阶的高度为0.4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壁厚为2mm,所述开口的周边壁厚为3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室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设有单向阀件,所述单向阀件包括弹性簧片和支撑压板,所述弹性簧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簧片室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使所述弹性簧片能在活塞腔的气压下弯曲以开启第一通道,所述支撑压板设于所述弹性簧片的底部,以用于对所述弹性簧片的弯曲角度进行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室和回油室之间通过回油管连通。
CN202321696667.0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发动机壳 Active CN220118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6667.0U CN220118220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发动机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6667.0U CN220118220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发动机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18220U true CN220118220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96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6667.0U Active CN220118220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发动机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18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51649U (zh) 一种阀杆密封结构及阀门
CN201457990U (zh) 一种真空压缩袋
CN220118220U (zh) 一种发动机壳
CN106286269B (zh) 增压泵和净水器
CN208564922U (zh) 一种微型隔膜水泵
CN105134563A (zh) 稳压泵及其泵壳密封结构、净水机
CN208268029U (zh) 一种活塞体
CN218440620U (zh) 一种密封效果好的垫片
CN219262612U (zh) 压缩机气阀压紧密封结构
CN111878393A (zh) 涡旋结构和压缩机
CN215257844U (zh) 一种船用外螺纹主控阀
CN216518304U (zh) 气缸头盖
CN219570842U (zh) 一种复合密封垫片
CN114440105B (zh) 一种集中润滑泵及其首次加润滑脂时的排气方法
CN218267216U (zh) 米字管密封圈和密封圈装配结构
CN211738011U (zh) 一种端面密封结构
CN219623132U (zh) 一种耐低温的空气弹簧组
CN216789219U (zh) 一种复合密封圈
CN217129974U (zh) 一种液压缸用密封防尘结构
CN218152668U (zh) 一种密封性高的隔膜结构
CN220816625U (zh) 一种真空球阀
CN212774538U (zh) 一种具备密封结构的垫圈
CN220795561U (zh) 一种潜水器观察窗用法兰
CN211231587U (zh) 下缸体测漏用密封圈涨紧机构
CN217873043U (zh) 一种气缸盖罩密封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