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9339U - 舌针 - Google Patents

舌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9339U
CN220099339U CN202320648052.4U CN202320648052U CN220099339U CN 220099339 U CN220099339 U CN 220099339U CN 202320648052 U CN202320648052 U CN 202320648052U CN 220099339 U CN220099339 U CN 220099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hickness
fulcrum
hook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80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原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9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9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舌针,该舌针即使伴随着细距化而厚度减少,也能够改善刚性。舌针使针杆的支点区域的厚度比以往的舌针的支点区域的厚度厚,在支点区域与针钩之间设置附加区域。附加区域的厚度为支点区域的厚度与针钩的厚度之间的厚度。从支点区域结束部到基准区域开始部也成为厚度增大的台阶部。在该台阶部,厚度从基准区域以角度α1减少。角度α1比以往的对应的角度α0小,而且能够使基准区域开始部的位置比以往靠前端侧。其结果是,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的范围的长度L1比以往的长度L0减少,针钩侧的刚性得到改善。

Description

舌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为横机的织针使用的舌针。
背景技术
以往,图6(a)和图6(b)所示那样的舌针1收容于在横机的针床并列设置的针槽而滑动,作为用于使针钩相对于针床的一边所面对的齿口进退而编织针织物的织针而被广泛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a))。图6(a)和图6(b)用下侧的主视图及上侧的俯视图分别表示舌针1中设置针钩2的前端侧的结构。主视图中的上下与针槽的表面和底面对应。在舌针1中,在前端形成有针钩2的针杆3上,设置有将使针钩2开闭的针舌4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摆动轴5,但在俯视图中省略针舌4的图示。在主视图中,用实线表示针舌4的前端将针钩2闭合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最大地打开的状态。在比针舌4打开至最大的状态的前端靠基端侧的针杆3的侧面,安装有移圈用的移圈叶片6。
针杆3在针钩2的附近关于厚度方向的中心线2a对称,从针钩区域结束部7a到前端侧的针钩区域通过模锻加工形成为圆截面。厚度方向是在针床并列设置针槽的方向。从针钩区域结束部7a到基端侧的支点区域开始部7b的区间从圆形截面向矩形截面转移。从支点区域开始部7b起的基端侧成为设置摆动轴5的支点区域8。摆动轴5被铆接固定,在周围需要一定量的平面,支点区域8成为该平面。关于针杆3,从支点区域结束部7c到基准区域开始部7d,一个侧面侧的厚度增大,变成基准区域9。舌针1的针钩2及针杆3通过对原材料的钢板进行加工而形成,基准区域9具有与原来的钢板的板厚对应的基准厚度。针钩2被加工成比基准厚度薄、且截面接近圆形。支点区域8被加工成比基准厚度薄且比针钩2的厚度厚。即,在比基准区域开始部7d靠前端侧的位置,长度L0的范围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另外,在针杆3中从基准厚度的部分向长度L0的范围转移的厚度的减少角度为α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6813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舌针1中,形成于针钩2的旧的线圈伴随着向针钩2的齿口的进入而从针钩2内打开针舌4,同时暂时向针杆3的基端侧相对移动而被退圈。旧的线圈通过伴随着在针钩2接受针织纱的给纱的退入的相对移动而向针钩2侧移动,闭合针舌4同时进行脱圈。对于通过这样的相对移动而被退圈的旧的线圈而言,不优选针杆3的周长的急剧变化。因此,针杆3的厚度发生变化的台阶部在支点区域8与基准区域9之间从支点区域结束部7c到基准区域开始部7d仅设置1次。
在横机中,希望以织针的并列设置间距变窄的方式进行细距化,能够用细的针织纱编织紧密的针织物。然而,无法避免越是细距规格则基准厚度越减少,进而长度L0的范围的刚性降低的倾向。特别是,若针钩2附近的针杆3为了成圈、移圈而进入齿口,则无法被在针床形成针槽的针板从侧方支承,因此有可能向侧方弯曲。如果针钩2附近的针杆3向侧方弯曲,则相对于齿口进退时的直进性变差,旧的线圈有可能发生退圈失误。另外,也产生移圈时从对置的针床进入的针钩2与移圈叶片6的相遇的偏移等,也可能成为编织极限性能的降低、舌针1的破损的原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舌针,其即使伴随着细距化而厚度减少,也能够改善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舌针,收容于在横机的针床并列设置的针槽而滑动,在针床的一边所面对的齿口侧的前端具有针钩,通过滑动使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而进行编织动作,在从齿口离开的基端侧,在与针钩接续的针杆设置摆动轴,在一端由摆动轴支承的针舌的另一端使针钩开闭,针杆中,在基端侧成为针槽的并列设置方向的厚度具有与针槽的宽度接近的恒定的基准厚度的基准区域,在前端侧的针钩附近厚度减少,具有比基准厚度薄的针钩的厚度,所述舌针的特征在于,
针杆具有:
支点区域,在摆动轴附近,以厚度恒定且比基准厚度薄、比针钩的厚度厚的方式,设置在从前端侧的支点区域开始部到基端侧的支点区域结束部之间;及
附加区域,在支点区域结束部与针钩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以厚度比针钩的厚度厚且厚度与支点区域的厚度不同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的厚度是所述支点区域的厚度与所述钩的厚度之间的厚度,
该附加区域设置在所述支点区域开始部与针钩之间。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点区域结束部及所述支点区域开始部分别成为在从所述针槽的表面侧向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点区域结束部及所述支点区域开始部分别成为以在从所述针槽的表面侧向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变深时成为所述前端侧、变浅时成为所述基端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直线。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的厚度为所述基准厚度。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分别设置在比所述支点区域靠所述针槽的表面侧和底面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设置在比所述支点区域靠所述针槽的底面侧的位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针杆的摆动轴附近设有厚度恒定的支点区域,并且在支点区域结束部与针钩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厚度与支点区域的厚度不同的附加区域。附加区域的厚度比针钩的厚度厚,因此,即使随着细距化而使针杆的厚度减少,也能够改善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针杆的厚度从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增大为针钩的厚度、附加区域的厚度、支点区域的厚度以及基准厚度,因此周长的变化也平缓,从而能够改善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支点区域中,成为前端侧的边界的支点区域开始部和成为基端侧的边界的支点区域结束部都成为在从针槽的表面向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因此能够使针杆的厚度从前端侧到基端侧阶段性地变化。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倾斜的支点区域结束部的底面侧成为基准厚度的附加区域,能够提高针杆的刚性。由于针杆的厚度变化的支点区域结束部及支点区域开始部在针槽的深度方向上以变深时成为前端侧、变浅时成为基端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在退圈时与使针杆相对移动的线圈的倾斜相匹配而避免周长的急剧变化。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附加区域的厚度成为基准厚度而比支点区域的厚度厚,因此附加区域的刚性比支点区域的刚性高。由于在支点区域结束部与针钩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刚性比支点区域高的附加区域,因此能够改善针杆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分别设置于针槽的表面侧和底面侧的基准厚度的附加区域比支点区域结束部靠前端侧,能够提高针杆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比支点区域靠针槽的底面侧的位置的基准厚度的附加区域比支点区域结束部靠前端侧,能够提高针杆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表示实施例1的舌针11的前端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2(a)和图2(b)是表示实施例2的舌针21的前端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3(a)和图3(b)是表示实施例3的舌针31的前端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实施例4的舌针41的前端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实施例5的舌针51的前端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以往的舌针1的前端侧的构成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1,21,31,41,51舌针
2 针钩
2a 中心线
3,13,23,33,43,53针杆
4 针舌
5 摆动轴
6 移圈叶片
7a 针钩区域结束部
7b,17b,27b,37b,47b,57b支点区域开始部
7c,17c,27c,37c,47c,57c支点区域结束部
7d,17d,27d,37d,47d,57d基准区域开始部
8,18,28,38,48,58支点区域
9基准区域
20,30,40,50A;50B,60附加区域
40a,50c;50e,60a附加区域开始部
40b附加区域结束部
50a:50b,60b附加区域结束位置
50d,60c附加区域转移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图1(a)和图1(b)至图5(a)和图5(b)与图6(a)和图6(b)同样,将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舌针11、21、31、41、51的结构的上侧表示为俯视图,将下侧表示为主视图。舌针11、21、31、41、51具有与现有的舌针1相同的部分,包括图6(a)和图6(b)在内,在各图中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a)和图1(b)至图5(a)和图5(b)仅放大表示比图6(a)和图6(b)靠近针钩2侧的部分,以主视图仅表示针舌4闭合的状态。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厚度的方向与图6(a)和图6(b)同样地设为针槽相对于针床的并列设置方向。
【实施例1】
关于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施例1的舌针11,使针杆13的支点区域18的厚度比现有的舌针1的支点区域8的厚度厚,在支点区域18与针钩2之间设置附加区域20。附加区域20的厚度为支点区域18的厚度与针钩2的厚度之间的厚度。因此,在针钩区域结束部7a与支点区域开始部17b之间,从针钩区域结束部7a到附加区域开始部20a,形状从圆形截面变化为矩形截面,从附加区域结束部20b到支点区域开始部17b,形成厚度增大的台阶部。从支点区域结束部17c到基准区域开始部17d也成为厚度增大的台阶部。在该台阶部,厚度从基准区域9以角度α1减少。支点区域18的厚度与基准厚度之差变小,因此角度α1比现有的舌针1中对应的角度α0小,而且能够使基准区域开始部17d的位置比现有的基准区域开始部7d的位置靠前端侧。其结果是,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的范围的长度L1与以往的L0相比减少,针钩侧的刚性得到改善。
【实施例2】
关于图2(a)和图2(b)所示的实施例2的舌针21,使针杆23的支点区域28的厚度比现有的舌针1的支点区域8的厚度厚,在支点区域28与针钩2之间设置附加区域30,使从附加区域开始部30a至附加区域结束部30b的附加区域30的厚度在支点区域28的厚度与针钩2的厚度之间。这与实施例1的舌针11相同。舌针21与舌针11的不同点在于,使从支点区域结束部27c至基准区域开始部27d的台阶部的角度α2比角度α1大,与角度α0相同。其结果是,能够使基准区域开始部27d的位置比基准区域开始部17d的位置靠近前端侧,使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的范围的长度L2比L1短,能够提高刚性。
在实施例1的舌针11和本实施例2的舌针21中,支点区域结束部17c、27c及支点区域开始部17b、27b分别成为在从针槽的表面侧向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其结果是,使针杆的厚度从前端侧到基端侧阶段性地变化的加工变得容易。
【实施例3】
作为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施例3的舌针31中,关于针杆33的支点区域38,支点区域开始部37b及支点区域结束部37c分别成为以在从针槽的表面侧到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变深时成为前端侧、变浅时成为基端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直线。在本实施例中,在前端侧形成附加区域40。关于附加区域40,从针钩区域结束部7a到附加区域开始部40a形状从圆形截面变化为矩形截面,设置在以支点区域38的厚度与针钩2的厚度之间的厚度倾斜的附加区域结束部40b的上侧。这样的附加区域40除了倾斜之外,与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附加区域20、30同样地设置。基准区域9进入倾斜的支点区域结束部37d的下侧。成为基准厚度的基准区域9以在底面侧成为前端侧的方式进入,因此能够使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的范围的长度L3比实施例2的L2短,能够提高刚性。由于针杆33的厚度变化的支点区域结束部37c及支点区域开始部37b在针槽的深度方向上以变深时成为前端侧、变浅时成为基端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在退圈时与使针杆33相对移动的线圈的倾斜相匹配而避免周长的急剧变化。
【实施例4】
关于图4(a)和图4(b)所示的实施例4的舌针41,在比从针杆43的支点区域开始部47b至支点区域结束部47c的支点区域48靠针槽的表面侧和底面侧分别设置附加区域50A、50B。作为附加区域50A、50B的基端侧在与支点区域结束部47c对应的附加区域结束位置50a、50b结束。附加区域50A、50B的厚度为基准厚度,作为基准厚度的区域而持续至基准区域9。对于附加区域50A、50B的附加区域开始部50c、50e能够比支点区域结束部47c靠近前端侧。本实施例4的附加区域开始部50c、50e是大致相同的位置,但一方也可以是更靠前端侧。关于下侧的附加区域50B,设置有从支点区域48转移的附加区域转移部50d,从附加区域转移部50d到附加区域开始部50e,成为厚度增大至基准厚度的台阶部。另外,从支点区域结束部47c到基端侧成为从支点区域48的厚度增大到基准厚度的台阶部,直到基准区域开始部47d。总之,从基端侧到比支点区域结束部47c靠前端侧的附加区域开始部50c、50e为止具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的范围的长度L4比两个附加区域开始部50c、50e靠前端侧,能够比L3短,从而能够改善刚性。
【实施例5】
关于作为图5(a)和图5(b)所示的实施例5的舌针51,在比从针杆53的支点区域开始部57b至支点区域结束部57c的支点区域58靠针槽的底面侧的位置设置附加区域60。附加区域60的厚度为基准厚度,附加区域开始部60a能够相比对于支点区域58的支点区域结束部57c靠近前端侧。因此,到附加区域开始部60a为止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没有达到基准厚度的部分的范围的长度L5相比附加区域开始部60a靠前端侧,能够比L4短,从而能够实现刚性的进一步改善。在与附加区域60对应的深度的部分中,虽然与支点区域结束部57c对应的位置成为附加区域结束位置60b,但作为基准厚度的区域持续至基准区域9。在从支点区域58向附加区域60转移的位置设置有附加区域转移部60c,从附加区域转移部60c到附加区域开始部60a,成为厚度增大到基准厚度的台阶部。
另外,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对于一个侧面侧进行了针杆13、23、33、43、53的厚度的增大,但也可以对于两个侧面对称地增大厚度。

Claims (7)

1.一种舌针,收容于在横机的针床并列设置的针槽而滑动,在针床的一边所面对的齿口侧的前端具有针钩,通过滑动使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而进行编织动作,在从齿口离开的基端侧,在与针钩接续的针杆设置摆动轴,在一端由摆动轴支承的针舌的另一端使针钩开闭,针杆中,在基端侧成为针槽的并列设置方向的厚度具有与针槽的宽度接近的恒定的基准厚度的基准区域,在前端侧的针钩附近厚度减少,具有比基准厚度薄的针钩的厚度,所述舌针的特征在于,
针杆具有:
支点区域,在摆动轴附近,以厚度恒定且比基准厚度薄、比针钩的厚度厚的方式,设置在从前端侧的支点区域开始部到基端侧的支点区域结束部之间;及
附加区域,在支点区域结束部与针钩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以厚度比针钩的厚度厚且厚度与支点区域的厚度不同的方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的厚度是所述支点区域的厚度与所述针钩的厚度之间的厚度,
该附加区域设置在所述支点区域开始部与针钩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点区域结束部及所述支点区域开始部分别成为在从所述针槽的表面侧向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点区域结束部及所述支点区域开始部分别成为以在从所述针槽的表面侧向底面侧的深度方向上变深时成为所述前端侧、变浅时成为所述基端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的厚度为所述基准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分别设置在比所述支点区域靠所述针槽的表面侧和底面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区域设置在比所述支点区域靠所述针槽的底面侧的位置。
CN202320648052.4U 2022-03-31 2023-03-28 舌针 Active CN22009933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9326 2022-03-31
JP2022059326A JP2023150292A (ja) 2022-03-31 2022-03-31 べら針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9339U true CN220099339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326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8052.4U Active CN220099339U (zh) 2022-03-31 2023-03-28 舌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50292A (zh)
CN (1) CN22009933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0292A (ja) 202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26156B2 (en) Sinker for knitting system and knitting system showing reduced wear
EP0594169B1 (e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transferring mechanism
CN220099339U (zh) 舌针
US20020112509A1 (en) Sliding-tongue compound needle for a knitting machine
US6298693B1 (en) Loop transfer needle
EP0124156B1 (en) Composite dial needle for a single-cylinder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ribbed knitting
TW202223188A (zh) 圓編機中之提花針織物編織機構、使用該編織機構的編織方法及在該編織機構使用的沈降片
JP5010460B2 (ja) 横編機およびその目移し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カム機構
KR100841542B1 (ko) 편성 시스템용 구성부품
JPH0466941B2 (zh)
CN117098884A (zh)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
EP0603006A2 (en) A transferring jack of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WO2006070763A1 (ja) 可動シンカを備える横編機
KR102291245B1 (ko) 고정싱커 및 횡편기
CN111793889B (zh) 横机
CN108532110B (zh) 具备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
CN220099326U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US2795122A (en) Full fashioned knitting machine
US6422046B1 (en) Latch needle having an improved trapping space
WO2006070840A1 (ja) 可動シンカおよび可動シンカを備える横編機
JP7374342B2 (ja) 編み機用複合針
KR100897185B1 (ko) 루프 형성 방직기를 위한 래치 니들
WO2024075449A1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可動シンカー
US7810358B2 (en) Latch-type needle with sliding surface
CN1829834A (zh) 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