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6487U -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6487U
CN220096487U CN202321551817.9U CN202321551817U CN220096487U CN 220096487 U CN220096487 U CN 220096487U CN 202321551817 U CN202321551817 U CN 202321551817U CN 220096487 U CN220096487 U CN 220096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cense plate
vehicle
air
air inlet
fro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18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18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6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6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64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应用于车辆技术领域,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车身外壳、车牌以及驱动装置,车身外壳在车头部分形成有气流通道并设置有连通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出气口的前方。车牌与车身外壳活动连接并安装于进气口处。驱动装置与车牌连接,并用于驱动车牌相对于车身外壳移动,以使得进气口裸露或被车牌遮盖。该车辆的前部结构可以基于不同需求移动车牌,从而使得气流通道裸露或被车牌遮盖,以达到保持车辆美观性或改善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从而保证车辆能够稳定行驶的效果。且,通过驱动装置移动车牌,增强了车牌移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车辆领域中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美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示例性的,为了增加汽车的独特性,通常会在汽车的引擎盖上设置凹坑。然而,在汽车的实际行驶过程中,引擎盖上的凹坑会导致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明显的气流分离,从而影响整车的风噪与风阻性能,甚至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该车辆的前部结构能够有效改善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以保证车辆能够稳定行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车身外壳、车牌以及驱动装置,车身外壳在车头部分形成有气流通道并设置有连通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出气口的前方。车牌与车身外壳活动连接并安装于进气口处。驱动装置与车牌连接,并用于驱动车牌相对于车身外壳移动,以使得进气口裸露或被车牌遮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车辆的前部结构形成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引导的气流与车身外壳外侧的气流实现交汇,从而避免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外壳处出现气流分离的问题,从而改善了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进而保证了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且,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还可以基于不同需求通过驱动装置移动车牌,例如在低速状态下,使得进气口被车牌遮盖,而高速状态下,进气口裸露,如此可以较为灵活的匹配车辆的实际使用需求,在改善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的效果的同时,也易于保持车辆的美观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辆的前部结构还包括车牌架,车牌架与车身外壳固定连接并设置在进气口处,车牌架对应设置有连通进气口的过气口,驱动装置安装于车牌架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车牌架可以提高车牌在车身外壳上的固定效果,保证车牌在车身外壳上的牢固性。且,当驱动装置使用时间较久出现故障需要拆卸时,由于驱动装置安装在车牌架上,因此可以避免拆卸过程中对车身外壳造成损伤的风险。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和直线模组,直线模组安装于车牌架上,车牌安装于直线模组,驱动组件驱动直线模组动作以带动车牌移动,以使得进气口裸露或被车牌遮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可以对车牌的移动方向以及距离进行控制,无需操作人员根据场景对车牌进行手动拆装和移动,省时省力,且,驱动组件可以通过传感器等器件设置车牌的移动方向以及距离等,保证了车牌移动的精准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直线模组包括滑轨和滑块结构,车牌安装于滑块结构,滑轨沿着过气口的边缘铺设,驱动组件驱动滑块结构沿滑轨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滑轨和滑块结构的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体积较轻。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轨上设置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滑槽,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以及行走轮,行走轮嵌入滑槽内,驱动件驱动行走轮旋转以带动滑块结构沿着滑槽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行走轮嵌入设置在滑槽内,从而保证了驱动组件与滑轨之间的牢固性,进而保证了车牌与驱动装置上的牢固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行走轮为齿轮,驱动组件还包括铺设在滑槽内的齿条,齿条在滑槽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与齿轮啮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增设齿条可以增大齿轮在滑槽上的滚动摩擦力,增强齿轮的防滑性,从而提高了齿轮在滑槽内的行驶稳定性,进而保证车牌的移动精准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轨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槽,驱动组件中的行走轮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行走轮分布在滑块结构的相对两侧,以分别伸入到滑轨的两滑槽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两个行走轮抵接在滑槽内,提高了驱动组件与滑槽之间的牢固性,避免了在移动过程中出现驱动组件与滑槽脱离的问题,保证了车牌的移动精准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直线模组还包括导轮,导轮与滑块结构枢接并嵌入滑槽内,导轮与滑槽的槽壁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导轮避免了行走轮在移动时,可能会在滑槽中晃动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行走轮在滑槽内的行驶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滑块结构与滑槽之间的牢固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直线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在滑轨上,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滑块结构在直线模组上的移动路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对滑块结构的移动路径进行了限制,从而避免了滑块结构移动至与滑轨脱离的问题,保证了车牌移动的精准性。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身外壳包括:前保、中网、机罩以及导流罩,前保的前侧设置缺口,后侧设置有凹槽;中网覆盖在缺口处,中网上设置有进气口;机罩为不规则曲面结构,机罩覆盖在凹槽上,机罩上设置有出气口;导流罩两端分别连接中网和机罩,且与前保、中网以及机罩配合限定出气流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车辆行驶时,气流可以通过中网上的进气口从机罩上的出气口排出贴合在机罩表面流动,即通过气流通道能够对机罩表面气流分离的区域送气、补充能量,减小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与风噪,避免了气流分离现象的发生。且,通过设置导流罩能够使得气流可以集中从导流罩排除,避免气流在车辆内部分散,保证了气流通道的送气效果,即保证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可以基于不同需求移动车牌,从而使得气流通道裸露或被车牌遮盖,以达到保持车辆美观性或改善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从而保证车辆能够稳定行驶的效果。且,通过驱动装置移动车牌,增强了车牌移动的灵活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可选方式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所提供的一种设置有“S”型通道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侧视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车牌架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牌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驱动装置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一;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驱动装置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驱动装置的示例性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驱动装置的示例性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牌与驱动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车辆;11、车身外壳;111、气流通道;112、前保;113、中网;114、机罩;115、导流罩;1111、进气口;1112、出气口;12、车牌;13、驱动装置;131、驱动组件;1311、驱动件;1312、行走轮;1313、齿条;132、直线模组;1321、滑轨;1322、滑块结构;1323、滑槽;1324、导轮;1325、限位结构;14、车牌架;141、过气口;142、第一部分;143、第二部分;
2、汽车;21、“S”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美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为了增强汽车的独特性,可以在汽车的引擎盖上设置大凹坑,或者在汽车尾部增设尾翼等。然而,在汽车的实际行驶过程中,引擎盖上的凹坑会导致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明显的气流分离,从而影响整车的风噪与风阻性能,甚至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造成影响。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为改善上述风噪与风阻问题的设计,例如会在引擎盖位置处设置通道,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汽车2设置有一个“S”型通道21,该“S”型通道21可以给气流分离的区域送气、补充能量,从而避免出现气流分离的现象。然而,该“S”型通道21的入口易受车牌的遮挡,从而对气流通道的送气效果造成影响,导致气流通道的送气效果欠佳。且,当该汽车用于跑赛道时,甚至需要对车牌进行拆卸才能保证汽车的比赛效果,当汽车再次用于正常行驶时,操作人员需再将车牌固定。如此,操作人员需要基于不同需求对车牌进行安装和拆卸,操作费时费力。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基于不同需求移动车牌,从而使得气流通道裸露或被车牌遮盖,以达到保持车辆美观性或改善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从而保证车辆能够稳定行驶的效果。且,通过驱动装置移动车牌,增加了车牌移动的灵活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进行示例性的介绍。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可以应用在各种车辆中,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可以包括车身外壳11、车牌12以及驱动装置13,车牌12与车身外壳11活动连接,驱动装置13与车牌12连接,驱动装置13可以驱动车牌12相对于车身外壳11移动。
其中,车身外壳11中在车头部分形成有气流通道111,并设置有连通气流通道111的进气口1111和出气口1112,进气口1111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前部结构1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出气口1112的前方。如此,当车辆行驶时,使得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口1111从出气口1112排出贴合在车身外壳11表面流动,从而避免气流分离现象的发生。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车头部分可以指由机罩和前保险杠构成的。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身外壳11可以包括前保112、中网113、机罩114以及导流罩115,前保112的前侧设置缺口,以使得中网113可以覆盖在缺口处,此时,中网113上可以设置有进气口1111;前保112的后侧设置有凹槽,以使得机罩114可以覆盖在凹槽上,此时,机罩114上设置有出气口1112,导流罩115的两端分别与中网113以及机罩114连接,且与前保112、中网113以及机罩114配合限定出气流通道111。这里,值得说明的是,车身外壳11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组合,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该示例下,当车辆行驶时,气流可以通过中网113上的进气口1111从机罩114上的出气口1112排出贴合在机罩114表面流动,即通过气流通道111能够对机罩114表面气流分离的区域送气、补充能量,减小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与风噪,避免了气流分离现象的发生。且,通过设置导流罩115能够使得气流可以集中从导流罩115排除,避免气流在车辆的前部结构1内部分散,保证了气流通道111的送气效果,即保证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可选的,机罩114可以为不规则曲面结构,例如,表面设置有凹坑的机罩114。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制。
可选的,如图4所示,导流罩115整体可以呈现“S”型,如此,车辆行驶时,“S”型导流罩115可以将气流向上引导,从而提升车辆前轴部位的下压力,以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性能,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式中的车牌12可以活动连接并安装在进气口1111处,即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3驱动车牌12相对于车身外壳11移动。示例性的,当车处于静止时,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3将车牌12移动到可以完全遮盖进气口1111的位置,如此,保持了车辆的整体美观性。当车辆处于低速行驶时(例如,在市区低速行驶时),这里的低速行驶可以指低于30km/h(千米/小时),由于行驶速度较低,此时,车身外壳11外部气流分离的不利影响相对微弱,因此,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3将车牌12移动到可以完全遮盖进气口1111的位置,如此,既保持了车辆的美观性。当车辆处于较高速度行驶时(例如,在高速上高速行驶时),这里的较高速度可以指60km/h(千米/小时),由于行驶速度较高,此时外界气流与车身外壳11的相对速度较大,如此产生较为明显的气流分离现象,因此,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3将车牌12移动到部分遮盖进气口1111的位置,气流能通过气流通道111并从出气口1112排出至车身外壳11的表面,与车身外壳11外侧的气流进行交汇,如此实现补气效果,避免了气流分离现象的发生,保证车辆处于较高速度行驶的稳定性。当车辆处于极高速度行驶时(例如,在赛道行驶时),由于行驶速度极高,因此,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3将车牌12移动到远离进气口1111直至进气口1111完全裸露的位置,如此,气流通道111内的气流完全贯通,补气效果更为明显,从而改善车辆处于高速行驶时的风阻和风噪性能,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这里,值得说明的是,车牌12的实际移动位置可以基于操作人员的需求以及不同场景设定,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车辆的前部结构1还可以包括车牌架14,车牌架14与车身外壳11固定连接,且车牌架14设置在进气口1111处,为了避免车牌架14对气流通道111的补气效果造成影响,车牌架14对应设置有连通进气口1111的过气口141,驱动装置13可以安装在车牌架14上。如此,通过设置车牌架14可以提高车牌12在车身外壳11上的固定效果,保证车牌12在车身外壳11上的牢固性。且,当驱动装置13使用时间较久出现故障需要拆卸时,由于驱动装置13安装在车牌架14上,因此可以避免拆卸过程中对车身外壳11造成损伤的风险。
可选的,车牌架14可以为如图5所示的框架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时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螺栓等)将车牌架14固定在车身外壳11上,操作简单。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牌12在车身外壳11上的牢固性。可选的,如图6所示,车牌架14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42和第二部分143,第一部分142和第二部分14垂直设置,过气口141设置在第一部分142上,第一部分142用于和车牌12活动连接,第二部分143用于和车身外壳11固定连接,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车牌12在车身外壳11上的牢固性。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部分142在与车牌12连接的同时也可以与车身外壳11通过锁紧件固定连接,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下面仅以驱动装置13安装在车牌架14上,车牌架14包括第一部分142和第二部分14为例展开示例性的说明,这里,值得说明的是,车牌架14可以是其他任意结构,驱动装置13也可以安装在车牌12上,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驱动装置13可以包括转轴,车牌12的一端固定在转轴上,转轴设置在进气口1111处,可以通过转轴控制车牌12的移动。例如,当车辆高速行驶时,可以通过转轴可以带动车牌12翻转一定的角度,以使得进气口1111可以裸露在外,以提高气流通道111的补气效果,保证车辆处于较高速度行驶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13可以包括驱动组件131和直线模组132,直线模组132安装在车牌架14上,车牌12安装在直线模组132上,驱动组件131驱动直线模组132动作以带动车牌12移动,以使得进气口1111裸露或被车牌12遮盖。驱动组件131可以与车辆中的传感器等器件关联,以使得驱动组件131可以在传感器等器件的控制下,驱动直线模组132动作以带动车牌12移动,如此,通过驱动组件13即可对车牌12的移动方向以及距离进行控制,无需操作人员根据场景对车牌12进行手动拆装和移动,省时省力,且,通过传感器等器件设置车牌12的移动方向以及距离等,保证了车牌12移动的精准性。该示例下,驱动组件131可以设置在直线模组132上,也可以设置在车牌架14上其他位置处,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可选的,直线模组132可以是推杆,驱动组件131可以是气缸,车牌12可以与推杆某一位置连接,以使得气缸可以控制推杆移动从而带动车牌12移动。
可选的,直线模组132可以是皮带,驱动组件131可以是电机,车牌12可以与皮带某一位置连接,以使得电机可以带动皮带动作从而带动车牌12移动。
为了避免驱动装置13体积过大,从而使得车辆的前部结构1的重量变重,可选的,如图8所示,直线模组132可以包括滑轨1321和滑块结构1322,滑轨1321沿着过气口141的边缘铺设,车牌12安装于滑块结构1322,驱动组件131驱动滑块结构1322沿滑轨1321移动。结构简单,且滑轨1321和滑块结构1322的占用空间较小,体积较轻。
下面以直线模组132包括滑轨1321和滑块结构1322为例展开示例性的说明,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直线模组132和驱动组件131可以是其他任意结构,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9所示,滑轨1321上设置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滑槽1323,驱动组件131可以包括驱动件1311以及行走轮1312,行走轮1312嵌入滑槽1323内,驱动件1311驱动行走轮1312旋转以带动滑块结构1322沿着滑槽1323移动。驱动件1311可以由车辆中的传感器等器件来控制,根据不同的场景,可以通过控制驱动件1311驱动行走轮1312在滑槽1323内移动,从而带动车牌12移动。该示例下,行走轮1312嵌入设置在滑槽1323内,从而保证了驱动组件131与滑轨1321之间的牢固性,进而保证了车牌12在车牌架14上的牢固稳定性。
可选的,滑轨1321的相对两侧可以均设置滑槽1323,驱动组件131中的行走轮1312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行走轮1312分布在滑块结构1322的相对两侧,以分别伸入到滑轨1321的两滑槽1323中。通过两个行走轮1312抵接在滑槽1323内,提高了驱动组件131与滑槽1323之间的牢固性,避免了在移动过程中出现驱动组件131与滑槽1323脱离的问题,保证了车牌12的移动精准性。
可选的,驱动件1311可以是电机,行走轮1312可以是滚轮,驱动件1311设置在滑块结构1322内,如图10所示,滑块结构1322上设置有通孔,滚轮和电机可以通过驱动轴连接,该驱动轴贯穿设置在该通孔内。如此,通过电机可以控制驱动轴转动,以带动滚轮转动,从而带动车牌12沿着滑槽1323移动。如此,驱动装置131的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体积较轻。
该示例下,如图10所示,直线模组132还可以包括导轮1324,导轮1324与滑块结构1322枢接并嵌入滑槽1323内,导轮1324与滑槽1323的槽壁抵接。当驱动件1311带动行走轮1312在滑槽1323内移动时,导轮1324也会随着移动。通过增设导轮1324避免了行走轮1312在移动时,可能会在滑槽1323晃动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行走轮1312在滑槽1323内的行驶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滑块结构1322与滑槽1323之间的牢固性。如图10所示,导轮1324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滑块结构1322四角,如此,通过四个导轮1324可以进一步提高行走轮1312在滑槽1323内的行驶稳定性。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图10仅以四个导轮1324为例,导轮1324的设置位置以及数量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置,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的限制。
可选的,导轮1324上可以包裹设置有橡胶轮带,如此,可以增大导轮1324与滑槽1323的滚动摩擦力,增强导轮1324的防滑性,进而保证车牌12的移动精准性。
可选的,行走轮1312可以是齿轮,驱动组件131还包括铺设在滑槽1323内的齿条1313,齿条1313在滑槽132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与齿轮啮合。如此,增设齿条1313可以增大齿轮在滑槽1323上的滚动摩擦力,增强齿轮的防滑性,从而提高了齿轮在滑槽1323内的行驶稳定性,进而保证车牌12的移动精准性。
为了避免滑块结构1322移动至与滑轨1321脱离,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0所示,直线模组132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结构1325,限位结构1325设置在滑轨1321上,限位结构1325可以限制滑块结构1322在直线模组132上的移动路径。通过设置限位结构1325,对滑块结构1322的移动路径进行了限制,从而避免了滑块结构1322移动至与滑轨1321脱离的问题,保证了车牌12移动的精准性。
在一个示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车牌12的移动精准性,车辆的前部结构1可以包括两组驱动装置13,两组驱动装置13中可以分别设置有两个滑块结构1322,如图11所示,两组驱动装置13中的直线模组132可以分别设置过气口141的相对两侧,滑块结构1322分别设置在滑轨1321的两端。通过两组驱动装置13对车牌12进行固定以及移动,进一步保证了车牌12在车牌架14上的牢固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设置有气流通道111,从而避免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外壳11处出现气流分离的问题,从而改善了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进而保证了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且,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还可以基于不同需求通过驱动装置13移动车牌12,从而使得气流通道111裸露或被车牌12遮盖,以达到保持车辆整体的美观性或改善车辆的风阻与风噪性能的效果,即通过驱动装置13增强了车牌12的移动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可选方式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1)包括:
车身外壳(11),所述车身外壳(11)在车头部分形成有气流通道(111)并设置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111)的进气口(1111)和出气口(1112),所述进气口(1111)在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1)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出气口(1112)的前方;
车牌(12),与所述车身外壳(11)活动连接并安装于所述进气口(1111)处;以及
驱动装置(13),与所述车牌(12)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车牌(12)相对于所述车身外壳(11)移动,以使得所述进气口(1111)裸露或被所述车牌(12)遮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1)还包括车牌架(14),所述车牌架(14)与所述车身外壳(11)固定连接并设置在所述进气口(1111)处,所述车牌架(14)对应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气口(1111)的过气口(141),所述驱动装置(13)安装于所述车牌架(1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13)包括驱动组件(131)和直线模组(132),所述直线模组(132)安装于所述车牌架(14)上,所述车牌(12)安装于所述直线模组(132),所述驱动组件(131)驱动所述直线模组(132)动作以带动所述车牌(12)移动,以使得所述进气口(1111)裸露或被所述车牌(12)遮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模组(132)包括滑轨(1321)和滑块结构(1322),所述车牌(12)安装于所述滑块结构(1322),所述滑轨(1321)沿着所述过气口(141)的边缘铺设,所述驱动组件(131)驱动所述滑块结构(1322)沿所述滑轨(1321)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1321)上设置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滑槽(1323),所述驱动组件(131)包括驱动件(1311)以及行走轮(1312),所述行走轮(1312)嵌入所述滑槽(1323)内,所述驱动件(1311)驱动所述行走轮(1312)旋转以带动所述滑块结构(1322)沿着所述滑槽(1323)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1312)为齿轮,所述驱动组件(131)还包括铺设在所述滑槽(1323)内的齿条(1313),所述齿条(1313)在所述滑槽(132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齿轮啮合;和/或,
所述滑轨(132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滑槽(1323),所述驱动组件(131)中的行走轮(1312)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行走轮(1312)分布在所述滑块结构(1322)的相对两侧,以分别伸入到所述滑轨(1321)的两所述滑槽(1323)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模组(132)还包括导轮(1324),所述导轮(1324)与所述滑块结构(1322)枢接并嵌入所述滑槽(1323)内,所述导轮(1324)与所述滑槽(1323)的槽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模组(132)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结构(1325),所述限位结构(1325)设置在所述滑轨(1321)上,所述限位结构(1325)用于限制所述滑块结构(1322)在所述直线模组(132)上的移动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外壳(11)包括:
前保(112),所述前保(112)的前侧设置缺口,后侧设置有凹槽;
中网(113),所述中网(113)覆盖在所述缺口处,所述中网(113)上设置有所述进气口(1111);
机罩(114),所述机罩(114)为不规则曲面结构,所述机罩(114)覆盖在所述凹槽上,所述机罩(114)上设置有所述出气口(1112);以及
导流罩(115),所述导流罩(115)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网(113)和所述机罩(114),且与所述前保(112)、中网(113)以及机罩(114)配合限定出所述气流通道(11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1)。
CN202321551817.9U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20096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1817.9U CN220096487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1817.9U CN220096487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6487U true CN220096487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7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1817.9U Active CN220096487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64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118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airflow around and through a vehicle
US7152908B2 (en) Systems, methods, and media for reducing the aerodynamic drag of vehicles
CN206589979U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面板系统
US5407245A (e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drag in the rear region of a vehicle, for example, a road or rail vehicle or the like
JPS6253287A (ja) 空気案内装置を車体側に設けた自動車
US10040491B2 (en) Vehicle airflow control apparatus
US20140192545A1 (en) Aerodynamic Spoiler For Pickup Truck With LED Lights
CN101654132B (zh) 跨骑式车辆
US20180009450A1 (en) System for Repositioning Weight in Response to Vehicle Speed
JP2004509007A (ja) 下部車体を有する自動車
CN220096487U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和车辆
KR101501289B1 (ko) 자동차의 후방부
RU2651951C1 (ru) Элемент улучшения аэродинамики моторного отсека автомобилей
JP2008247146A (ja) 車両用インナーフェンダ
US11891121B2 (en) Wheel casing
CN21890742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车辆
CN207711999U (zh) 一种降低风阻的汽车后保险杠结构
JPH1191642A (ja) 車輛の整流装置
KR101524720B1 (ko) 자동차용 언더바디 풀 커버
CN103821917A (zh) 用于冷却机动车辆的车桥差速器的装置和方法
CN210437283U (zh) 一种旋转式汽车主动扩散器
WO2013022388A1 (en) Aerodynamic system for reducing wind resistance of a vehicle
KR20160118189A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스커트 구조체
KR101377831B1 (ko) 에어 터널을 적용한 공기입 타이어
JP2843570B2 (ja)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ベルト式変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