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5959U -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5959U
CN220095959U CN202321643078.6U CN202321643078U CN220095959U CN 220095959 U CN220095959 U CN 220095959U CN 202321643078 U CN202321643078 U CN 202321643078U CN 220095959 U CN220095959 U CN 220095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box
hole
drying
moi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430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团乐
马力
徐星
江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ntianzhi Digit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ntianzhi Digit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ntianzhi Digit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ntianzhi Digit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430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5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5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5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打印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切换机构、热循环风机及排湿风机,烘干箱设有入风口及出风口;切换机构包括闸盒及控制阀,闸盒设有转接口、热量回收口及排湿口,转接口与出风口连通,热量回收口与入风口连通,控制阀设置在闸盒内,用于控制转接口与热量回收口和/或排湿口导通;热循环风机连接于热量回收口与入风口之间,排湿风机连接于排湿口。打印设备包括烘干装置。本申请提供的烘干装置,在烘干箱内的湿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边排湿边热量回收功能或单独热量回收功能,有效减少烘干箱内热量的损失,同时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有利于环保。

Description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打印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数码打印设备中的打印介质如纸张在打印后,打印介质上的墨水会增加打印介质表面的张力,导致打印介质起皱。为了减少打印介质的起皱现象,会通过除湿的方式缓解受张力引起的打印介质起皱现象,即在烘干箱内利用热量烘干打印介质,在烘干时因为打印介质含有水分所以当吸收热量后会产生湿气,为了避免过多湿气在烘干箱内循环而影响烘干效果,因此会通过抽气的方式对烘干箱内进行除湿。
传统技术中,一般是在烘干箱对打印介质烘干过程中,利用排湿风机一直对烘干箱进行抽气排湿,导致烘干箱内的热量损失较大,且从烘干箱内排出的热风具有有害物质,从而过多地向外部排放,不利于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烘干箱对打印介质烘干过程中,利用排湿风机一直对烘干箱进行抽气排湿,导致烘干箱内的热量损失较大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烘干装置,用于烘干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切换机构、热循环风机及排湿风机,所述烘干箱设有入风口及出风口;所述切换机构包括闸盒及控制阀,所述闸盒设有转接口、热量回收口及排湿口,所述转接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热量回收口与所述入风口连通,所述控制阀设置在闸盒内,用于控制所述转接口与所述热量回收口和/或所述排湿口导通;所述热循环风机连接于所述热量回收口与所述入风口之间,所述排湿风机连接于所述排湿口。
本申请提供的烘干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切换机构、热循环风机及排湿风机,从而在烘干箱内湿气较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转接口与所述排湿口导通,并启动排湿风机,以将烘干箱内的湿气快速排出;在烘干箱内的湿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边排湿边热量回收功能或单独热量回收功能,有效减少烘干箱内热量的损失,同时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有利于环保。
可选地,烘干箱包括箱体及安装于箱体内的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所述箱体设有过纸通道,所述第一风箱设有所述入风口及连通所述过纸通道的风嘴,所述第一风箱内设置有发热管,所述第二风箱设有所述出风口及连通过所述纸通道的通风孔。
可选地,所述风嘴朝向所述第二风箱的方向逐渐收缩。
可选地,所述热循环风机为热风机。
可选地,所述热循环风机包括相连接的加热器及鼓风机,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入风口连接,所述鼓风机与所述热量回收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闸盒包括盒体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内的阻隔件,所述盒体设有所述转接口、所述热量回收口及所述排湿口,所述阻隔件分隔所述转接口、所述热量回收口及所述排湿口,并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转接口和所述热量回收口,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转接口和所述排湿口。
可选地,所述阻隔件包括相连接的隔板及侧板,所述隔板与所述侧板配合将所述盒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腔、第二风腔及第三风腔,所述转接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热量回收口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所述排湿口与所述第三风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风腔及所述第二风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风腔及所述第三风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控制阀包括旋转驱动器、转轴及挡风叶,所述旋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盒体上,并驱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与挡风叶连接,所述挡风叶绕转轴转动设置,以封闭所述第一通孔,或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或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为扇形状,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挡风叶的轴心线同轴设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打印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打印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烘干装置,从而在烘干箱内湿气较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转接口与所述排湿口导通,并启动排湿风机,以将烘干箱内的湿气快速排出;在烘干箱内的湿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边排湿边热量回收功能或单独热量回收功能,有效减少烘干箱内热量的损失,同时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有利于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装置的竖向剖视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装置的横向剖视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机构的横向剖视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机构的竖向剖视结构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烘干装置;
10、烘干箱;11、箱体;111、过纸通道;12、第一风箱;121、入风口;122、风嘴;13、第二风箱;131、出风口;
20、热循环风机;21、排风口;22、吸风口;23、加热器;24、鼓风机;30、切换机构;31、闸盒;311、转接口;312、热量回收口;313、排湿口;314、盒体;315、阻隔件;316、第一通孔;317、第二通孔;318、隔板;319、侧板;32、控制阀;321、驱动器;322、转轴;323、挡风叶;33、第一风腔;34、第二风腔;35、第三风腔;
40、发热管;
50、排湿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装置100进行说明。用于烘干打印设备输出的打印介质;烘干装置100包括:烘干箱10、切换机构30、热循环风机20及排湿风机50,烘干箱10设有入风口121及出风口131;切换机构30包括闸盒31及控制阀32,闸盒31设有转接口311、热量回收口312及排湿口313,转接口311与出风口131连通,热量回收口312与入风口121连通,控制阀32设置在闸盒31内,用于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和/或排湿口313导通;热循环风机20连接于热量回收口312与入风口121之间,排湿风机50连接于排湿口313,也即,控制阀32可以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导通,或,转接口311与排湿口313导通,或,转接口311分别与热量回收口312和排湿口313导通。
具体地,当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导通转接口311与排湿口313,并启动排湿风机时,进入单独排湿模式,在排湿风机的作用下,使烘干箱10内的带湿气的热风依次通过出风口131、转接口311后由排湿口313排出,有效避免热量吸收了打印介质上的水分后所产生的湿气在烘干装置100内进行循环,从而有效保证对打印介质的烘干效果。当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导通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并启动热循环风机时,进入单独热量回收模式,在热循环风机的作用下,使烘干箱10内的热风依次通过出风口131经转接口311、热量回收口312后由吸风口22回到烘干箱内,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量损耗,还可以有效避免过多排放有害气体带来的环境污染,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当转接口311分别与热量回收口312和排湿口313导通时,并同时启动热循环风机及排湿风机时,进入边热量回收边排湿模式,在热循环风机及排湿风机的作用下下,使烘干箱10内的热风依次通过出风口131及转接口311进入闸盒内后,一部分热风流向热量回收口312,一部分热量流向排湿口313,既可以有效减少湿气在烘干装置100内进行循环,又可以有效减少热循环风机20在加热时的能量损耗。可以理解地,通过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和/或排湿口313导通,可实现单独排湿模式、单独加热模式及边加热边排湿模式,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工作模式,在有效保证对打印介质的烘干效果的同时,减少热循环风机20在加热时的能量损失,达到既有效保证烘干效果又减少能量损失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烘干装置100,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切换机构30、热循环风机20及排湿风机50,在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排湿口313导通,且启动排湿风机50时,进入单独排湿模式;在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导通,且启动热循环风机20时,进入热量回收模式;在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与及排湿口313导通,且启动排湿风机50及热循环风机20时,进入边排湿边热量回收模式;从而在烘干箱10内湿气较大的情况下,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排湿口313导通,并启动排湿风机50,以将烘干箱10内的湿气快速排出;在烘干箱10内的湿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边排湿边热量回收功能或单独热量回收功能,有效减少烘干箱10内热量的损失,同时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有利于环保。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烘干箱10包括箱体11及安装于箱体11内的第一风箱12和第二风箱13,箱体11设有用于供打印介质通过的过纸通道111,过纸通道111位于第一风箱12和第二风箱13之间,第一风箱12设有入风口121及连通过纸通道111的风嘴122,风嘴122利于将带有热量的风集中吹至打印介质表面进行烘干,利于有效提升打印介质的烘干效果,第二风箱13设有出风口131及连通过纸通道111的通风孔(图未示),工作时,热循环风机20提供的热量可依次经过入风口121、风嘴122、通风孔、过纸通道111及出风口131后由切换机构30进行分配。
具体地,风嘴122朝向第二风箱13的方向逐渐收缩,利于进一步地将热风进行压缩和聚拢,并吹至打印介质表面,以提升打印介质的烘干效果。
更具体地,风嘴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嘴122间隔设置。
如图2及图3所示,为了有效保障烘干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烘干装置100还包括发热管40,发热管40设置于烘干箱10的第一风箱12内,并设置在相邻的风嘴122之间,发热管40为烘干箱10的内部提供热源,弥补抽湿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升发热效率,从而有效保障烘干效果。其中,发热管40为红外灯管,并安装于第一风箱12上,发热管40的数量为多个,各发热管40与各风嘴122交错设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热循环风机20为热风机,以为烘干箱10提供额外的热源,进而提高对打印介质的烘干效率,以适应高速数码打印设备。
具体地,热循环风机20包括相连接的加热器23及鼓风机24,鼓风机24与热量回收口312连接。利用鼓风机24将加热器23产生的热风通过入风口121吹入烘干箱10内,可实现在烘干箱10的外部提供热源送入烘干箱10内。
进一步地,加热器23设有排风口21及吸风口22,排风口21与入风口121通过管道连通,吸风口22与鼓风机24的出口连通。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器23包括外箱及设置在外箱内的发热件,外箱连接于鼓风机24与入风口121之间,排风口21及吸风口22设于外箱上。其中,发热件为发热包、发热片或发热丝。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闸盒31包括盒体314及阻隔件315,盒体314设有转接口311、热量回收口312及排湿口313,阻隔件315安装于盒体314内,并分隔转接口311、热量回收口312及排湿口313,阻隔件315设有第一通孔316及第二通孔317,第一通孔316连通转接口311和热量回收口312,第二通孔317连通转接口311和排湿口313。
具体地,热量回收口312及排湿口313分别位于盒体314的相对两侧,转接口311位于盒体314与热量回收口312及排湿口313相邻的一侧。阻隔件315包括相连接的隔板318及侧板319,隔板318与侧板319配合将盒体314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腔33、第二风腔34及第三风腔35,转接口311与第一风腔33连通,热量回收口312与第二风腔34连通,排湿口313与第三风腔35连通,第一通孔316及第二通孔317开设于侧板319上,第一通孔316与第一风腔33及第二风腔34连通,第二通孔317与第一风腔33及第三风腔35连通。
如图4所示,控制阀32包括旋转驱动器321、转轴322及挡风叶323,旋转驱动器321安装于盒体314上,并驱动转轴322转动,转轴322转动安装于阻隔件315的隔板318上,并与挡风叶323连接,挡风叶323绕转轴322转动设置,以封闭第一通孔316,或封闭第二通孔317,或设置于第一通孔316和第二通孔317之间。其中,旋转驱动器321为旋转气缸或电机中的一种,转轴322穿过阻隔件315的两个侧板319之间并通过轴承座转动安装在隔板318上。采用旋转驱动器321通过转轴322控制挡风叶323转动的方式,利于减少耗费人工转动挡风叶323的时间,实现自动化作业,达到提升控制阀32的操作效率的目的。
为了有效提升第一通孔316和第二通孔317的横截面积,并利于挡风叶323封闭第一通孔316和第二通孔317,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16和第二通孔317均为扇形状,且第一通孔316和第二通孔317的轴心线与挡风叶323的轴心线同轴设置。
如图1所示,为了提升排湿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烘干装置100还包括连通排湿口313的排湿风机50,烘干箱10内的湿气利于依次经过出风口131、转接口311、第二通孔317、排湿口313后由排湿风机50抽离,从而避免湿气停留在烘干箱10内,达到提升排湿效率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烘干装置100,在烘干时,启动发热管40,实现在烘干箱10的内部提供热源,控制打印介质通过过纸通道111,由于打印介质上的水分吸收了热量后所产生的湿气会随通风孔和出风口131送入切换机构30的闸盒31内,此时,通过控制阀32控制闸盒31的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和/或排湿口313导通,以控制热量的流向,从而选择将热气回流至热循环风机20、或将湿气排出、或在排出湿气的同时将部分热气回流至热循环风机20的工作模式,以实现灵活选用单独排湿模式、单独加热模式及边加热边排湿模式。当打印介质高速通过,提升发热效率时,热循环风机20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依次通过入风口121、风嘴122吹向过纸通道111的打印介质表面,以提高烘干效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打印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烘干装置10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100可以为数码高速打印设备或数码低速打印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打印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烘干装置100,在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排湿口313导通,且启动排湿风机50时,进入单独排湿模式;在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导通,且启动热循环风机20时,进入热量回收模式;在切换机构30的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热量回收口312与及排湿口313导通,且启动排湿风机50及热循环风机20时,进入边排湿边热量回收模式;从而在烘干箱10内湿气较大的情况下,控制阀32控制转接口311与排湿口313导通,并启动排湿风机50,以将烘干箱10内的湿气快速排出;在烘干箱10内的湿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边排湿边热量回收功能或单独热量回收功能,有效减少烘干箱10内热量的损失,同时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有利于环保。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烘干装置,用于烘干打印后的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切换机构、热循环风机及排湿风机,所述烘干箱设有入风口及出风口;所述切换机构包括闸盒及控制阀,所述闸盒设有转接口、热量回收口及排湿口,所述转接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热量回收口与所述入风口连通,所述控制阀设置在闸盒内,用于控制所述转接口与所述热量回收口和/或所述排湿口导通;所述热循环风机连接于所述热量回收口与所述入风口之间,所述排湿风机连接于所述排湿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烘干箱包括箱体及安装于箱体内的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所述箱体设有过纸通道,所述第一风箱设有所述入风口及连通所述过纸通道的风嘴,所述第一风箱内设置有发热管,所述第二风箱设有所述出风口及连通过所述纸通道的通风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嘴朝向所述第二风箱的方向逐渐收缩。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循环风机为热风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循环风机包括相连接的加热器及鼓风机,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入风口连接,所述鼓风机与所述热量回收口连接。
6.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闸盒包括盒体及安装于所述盒体内的阻隔件,所述盒体设有所述转接口、所述热量回收口及所述排湿口,所述阻隔件分隔所述转接口、所述热量回收口及所述排湿口,并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转接口和所述热量回收口,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转接口和所述排湿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包括相连接的隔板及侧板,所述隔板与所述侧板配合将所述盒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腔、第二风腔及第三风腔,所述转接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热量回收口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所述排湿口与所述第三风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风腔及所述第二风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风腔及所述第三风腔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旋转驱动器、转轴及挡风叶,所述旋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盒体上,并驱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与挡风叶连接,所述挡风叶绕转轴转动设置,以封闭所述第一通孔,或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或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为扇形状,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挡风叶的轴心线同轴设置。
10.一种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
CN202321643078.6U 2023-06-26 2023-06-26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Active CN220095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43078.6U CN220095959U (zh) 2023-06-26 2023-06-26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43078.6U CN220095959U (zh) 2023-06-26 2023-06-26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5959U true CN220095959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43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43078.6U Active CN220095959U (zh) 2023-06-26 2023-06-26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59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7712A (zh) 一种具有前后排风功能的干衣机
CN106739468B (zh) 一种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
CN208801728U (zh) 一种印刷机烘干装置
CN220095959U (zh) 烘干装置及打印设备
CN111070884A (zh) 一种双面异色印花机的面料烘干装置
CN216282392U (zh) 一种暖通空调自动化控制箱
JP3787093B2 (ja) 乾燥部において排出空気および供給空気を設定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06650350U (zh) 一种配电柜
CN211802169U (zh) 一种涂布机的烘干装置
CN214188899U (zh) 一种环保印刷机
CN211596195U (zh) 自动上光机用热风循环干燥机构
CN211363924U (zh) 一种八色凹版印刷机用烘干装置
CN209409581U (zh) 环保型五色印刷机
CN208232588U (zh) 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其干燥系统
CN112644159A (zh) 一种绿色印刷用印刷烘干装置
CN111473617A (zh) 一种节能烘干方法
CN211843654U (zh) 一种双面异色印花机的面料烘干装置
CN210337223U (zh) 凹版印刷机加热装置
CN218640523U (zh) 一种凹版印刷机烘干机构
CN219318968U (zh) 一种谷物气流烘干式调温装置
CN219856445U (zh) 减排型印刷烘干装置
JP2007505764A (ja) シート・オフセット・マシンと、乾燥器と、シート・オフセット・マシン内で乾燥するための方法
CN208745560U (zh) 一种带有排气伺服系统的喷绘机
CN219437468U (zh) 一种风机启动控制箱
CN212499461U (zh) 一种高效彩印机烘干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