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7811U - 监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监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7811U
CN220087811U CN202321498635.XU CN202321498635U CN220087811U CN 220087811 U CN220087811 U CN 220087811U CN 202321498635 U CN202321498635 U CN 202321498635U CN 220087811 U CN220087811 U CN 220087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heat dissipation
heat
air
monito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863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翔
胡栋
陈小平
刘占龙
夏苏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863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7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7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7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监控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摄像组件,摄像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制冷组件与外界气源连通,用于形成冷风;第一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组件与第一散热组件连通设置,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一散热组件;补光灯组件,连通设置于第二壳体;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补光灯组件内,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二散热组件。本申请监控设备实现摄像组件内部、补光灯组件内部散热,共同提升监控设备散热效率,进而提升监控设备在高温工业生产环境中适应性。

Description

监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控设备。
背景技术
在高温工业生产环境中,较多的操作设备需要通过监控设备来进行监控,但是高温的工作环境严重影响了监控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为了确保监控设备能够适应高温的工作环境,需要对监控设备进行降温处理。
现有技术中,通过向监控设备内部吹入冷风流以达到其内部散热效果,然而上述降温处理方式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监控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摄像组件,摄像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制冷组件与外界气源连通,用于形成冷风;第一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组件与第一散热组件连通设置,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一散热组件;补光灯组件,连通设置于第二壳体;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补光灯组件内,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二散热组件。
其中,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壳体以及若干个散热块,第一散热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第一进风端与制冷组件连通,若干个散热块沿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方向间隔设置、并沿垂直于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方向间隔阵列设置。
其中,沿垂直于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方向阵列排列的相邻两排散热块之间形成主干道,沿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方向间隔设置的相邻两个散热块之间形成支干道,主干道的宽度大于支干道的宽度。
其中,散热块横向截面形状为梯形、三角形、四边形中至少一种,其中横向截面平行于第一散热壳体。
其中,监控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电源组件以及主板组件,电源组件和主板组件相对设置,电源组件和主板组件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上端、另一个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下端。
其中,补光灯组件包括补光壳体,补光壳体与第二壳体连通设置,补光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端和第二出风端;第二散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片,若干个散热片沿垂直于第二进风端向第二出风端方向上阵列间隔排列,且若干个散热片均沿第二进风端向第二出风端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若干个散热片沿第二进风端向第二出风端方向高度递减。
其中,若干个散热片包括若干个第一散热片和若干个第二散热片,沿第二进风端向第二出风端方向上,若干个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于补光壳体的一端、若干个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于补光壳体的另一端,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均呈弧形、且相背设置。
其中,制冷组件包括涡流管制冷件、导流件、导向件以及蜂窝层,导向件一端与涡流管制冷件连接、另一端与导流件转动连接;导流件朝向第一散热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扩口,蜂窝层覆盖扩口。
其中,监控设备还包括供风件,供风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并与制冷组件连通,用于向制冷组件供风。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监控设备。监控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摄像组件、制冷组件、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摄像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制冷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制冷组件与外界气源连通,用于形成冷风。第一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组件与第一散热组件连通设置,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一散热组件。补光灯组件连通设置于第二壳体。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补光灯组件内,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二散热组件。通过上述制冷组件、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相互配合,实现摄像组件内部、补光灯组件内部散热,共同提升监控设备散热效率,进而提升监控设备在高温工业生产环境中适应性。另外,制冷组件形成的冷风依次流入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增长冷风流动路径,也能带走除摄像组件内部以补光灯组件外的其他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第一散热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A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三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补光灯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8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第二散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二散热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四局部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制冷组件的爆炸图;
图12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蜂窝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监控设备;1、第一壳体;11、第一容纳腔;12、第一上子壳体;121、台阶面;13、第一下子壳体;14、隔热件;2、第二壳体;21、第二容纳腔;3、摄像组件;4、制冷组件;41、涡流管制冷件;411、进风口;412、出风口;42、导流件;421、扩口;43、导向件;44、蜂窝层;45、软管双通件;46、涡流管硅胶塞;47、涡流管固定件;481、第一蜗轮固定壳;482、第二蜗轮固定壳;49、进风管道;5、第一散热组件;51、第一散热壳体;51a、第一进风端;51b、第一出风端;52、散热块;53、主干道;54、支干道;6、补光灯组件;61、补光壳体;61a、第二进风端;61b、第二出风端;62、补光灯外壳;63、盖板;64、灯板组件;65、导热垫;66、散热凸台;67、密封圈;7、第二散热组件;71、散热片;711、第一散热片;712、第二散热片;81、电源组件;82、主板组件;9、供风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监控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1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一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二局部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监控设备10。监控设备10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摄像组件3以及补光灯组件6。摄像组件3用于监控、摄像等。补光灯组件6用于向摄像组件3提供补光需求。第一壳体1形成有第一容纳腔11内。第二壳体2形成有第二容纳腔21。第一壳体1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1内。摄像组件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摄像组件3的至少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容纳腔21内。补光灯组件6连通设置于第二壳体2,使补光灯组件6安装至第二壳体2。
监控设备10还包括制冷组件4、第一散热组件5以及第二散热组件7。制冷组件4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1。制冷组件4与外界气源连通,制冷组件4用于将外界气源冷却后形成冷风。第一散热组件5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第一散热组件5能够吸收摄像组件3内热量。制冷组件4与第一散热组件5连通设置。制冷组件4形成的冷风进入第一散热组件5,而后将第一散热组件5内热量带走,实现摄像组件3内部散热。
第二散热组件7设置于补光灯组件6内。第二散热组件7能够吸收补光灯组件6内热量。从第一壳体1内流出的冷风通过第二壳体2流入第二散热组件7,而后将第二散热组件7内热量带走,实现补光灯组件6内部散热。
由此,通过上述制冷组件4、第一散热组件5以及第二散热组件7相互配合,实现摄像组件3内部、补光灯组件6内部散热,共同提升监控设备10散热效率,进而提升监控设备10在高温工业生产环境中适应性。另外,制冷组件4形成的冷风依次流入第一散热组件5以及第二散热组件7,增长冷风流动路径,也能带走除摄像组件3内部以补光灯组件6外的其他热量。
上述制冷组件4可以为任意结构,能够将外界气源转化为冷风即可,其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另外,第一散热组件5以及第二散热组件7也可以为任意结构,能够实现散热即可,其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第一散热组件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A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组件5包括第一散热壳体51以及若干个散热块52。若干个散热块52设置在第一散热壳体51内。第一散热壳体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端51a和第一出风端51b。第一进风端51a用于进冷风。第一出风端51b用于出冷风。第一进风端51a与制冷组件4连通设置。制冷组件4形成的冷风通过第一进风端51a进入第一散热壳体51内、并流入至散热块52上。
具体地,沿第一进风端51a和第一出风端51b方向上,若干个散热块52间隔设置。同时,沿垂直于第一进风端51a和第一出风端51b方向上,若干个散热块52间隔阵列设置。即若干个散热块52成行并成列设置,冷风依次进入相邻散热块52之间,具有一定扰流作用,能够增长冷风流动路径,进而带走散热块52上热量,从而实现散热效果。
通过上述第一散热壳体51、若干个散热块52以及若干个散热块52排列方式,大幅提升第一散热组件5散热效率。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第一进风端51a和第一出风端51b方向上,阵列设置的相邻两排散热块52之间形成主干道53。主干道53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沿第一进风端51a和第一出风端51b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相邻两个散热块52之间形成支干道54。支干道54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主干道53以及支干道54均能够用于冷风流动。相邻两排散热块52之间主干道53的宽度大于相邻两个散热块52之间支干道54的宽度,能够降低冷风压力,同时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其中,相邻两排散热块52之间主干道53的宽度如图5中a所示。相邻两个散热块52之间支干道54的宽度如图5中b所示。
进一步地,支干道54/主干道53比值为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0.6mm。如支干道54/主干道53比值可以为0.5mm、0.53mm、0.6mm等。具体地,主干道53宽度可以为1mm。支干道54宽度可以为0.5mm。
上述第一散热壳体51内设置至少两排散热块52。每排散热块52内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散热块52。如第一散热壳体51内可以设置有两排、三排、十排、十七排、二十九排以及四十排等。每排散热块52内间隔设置有两个、五个、九个、十三个、二十七、三十五个、五十二个等。上述散热块52排数以及行数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更进一步地,散热块52横向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三角形、四边形中至少一种。其中,横向截面与第一散热壳体51平行设置。通过上述方式设置,主干道53以及支干道54路径更具体,减小冷风阻力。若干个散热块52可以全部为上述截面形状中的一种。或者,若干个散热块52中至少部分为上述截面形状中的一种,若干个散热块52中至少另一部分为上述截面形状中的另一种等。或者,若干个散热块52同时为上述截面形状中三种。
在实际过程中,当散热块52横向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三角形、四边形中至少一种时,可以考虑在散热块52边角位置处设置对应导流圆角(图上未示意),减小冷风阻力。如本实施例中,若干个散热块52的横向截面形状全部呈梯形设置。相邻每排散热块52之间形成主干道53。每排散热块52中相邻梯形之间腰长平行间隔设置,用于形成支干道54。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三局部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10还包括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电源组件81能够提供电源。主板组件82包括各种控制板(图上未示意)等。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均为高功耗器件(图上未示意)。高功耗器件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监控设备10在工作过程中,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均会产生较大热量。第一散热组件5可以设置在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中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组件5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第一散热组件5数量可以根据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的位置而定。
当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独立分布于第一容纳腔11内,第一散热组件5为一个时,第一散热组件5设置于电源组件81附近,用于对电源组件81散热,而部分冷风直接通过流过主板组件82,对主板组件82散热。或者,第一散热组件5设置于主板组件82附近,用于对主板组件82散热,而部分冷风直接通过流过电源组件81,对电源组件81散热。
当第一散热组件5数量为两个时,一第一散热组件5设置于电源组件81;另一第一散热组件5设置于主板组件82,通过两个第一散热组件5分别实现对应的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散热。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位置,使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散热组件5设置于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之间,实现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同时散热,减小第一散热组件5数量,同时也能减小第一容纳腔11空间占用。
具体地,电源组件81和主板组件82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5上端、另一个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5下端,以使第一散热组件5位于电源组件81和主板组件82之间,实现电源组件81和主板组件82同时散热。其中,电源组件81和主板组件82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在此不做限定。如本实施例中,主板组件82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5下端。电源组件81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5上端。
上述电源组件81可拆卸在第一散热壳体51上端。如通过固定件连接。主板组件82可拆卸在第一壳体1内侧壁和第一散热壳体51之间。如通过固定件连接。
请参阅图7、图8以及图9,图7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补光灯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的爆炸图;图8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第二散热组件的爆炸图;图9是本申请第二散热组件的俯视图。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补光灯组件6包括补光壳体61。补光壳体61与第二壳体2连通设置。冷风通过第二壳体2进入补光壳体61内。补光壳体6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端61a和第二出风端61b。第二进风端61a用于进冷风。第二出风端61b用于出冷风。第二进风端61a与第二壳体2连通设置。第二壳体2形成的冷风通过第二进风端61a进入补光壳体61内、并流入第二散热组件7上,进而带走第二散热组件7上热量。
具体地,第二散热组件7包括若干个散热片71。若干个散热片71沿垂直于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上阵列间隔排列。若干个散热片71均沿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延伸设置。冷风从第二进风端61a流入若干个散热片71,而后从第二出风端61b流出。通过上述若干散热片71设置,实现补光灯组件6散热,进而提升监控设备10的散热效率。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若干个散热片71沿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高度递减,使散热片71在第二进风端61a的高度高于散热片71在第二出风端61b的高度。即散热片71呈阶梯形高度渐变状。通过上述方式,当冷风流入上述散热片71时,能够提升第二散热组件7散热效率。其中,上述散热片71远离补光壳体61的一侧呈曲面或者斜线设置,且弧形以及斜线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逐渐递减。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若干个散热片71包括若干个第一散热片711和若干个第二散热片712。沿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上,若干个第一散热片711间隔设置于补光壳体61的一端;若干个第二散热片712间隔设置于补光壳体61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第一散热片711和第二散热片712间隔设置,增加冷风流动路径。另外,沿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上,第一散热片711和第二散热片712均呈弧形设置;同时,第一散热片711和第二散热片712相背设置,能够提升换热气流速度,进而有效提升第二散热组件7的散热效率。即第二散热组件7利用“烟囱效应”增大换热气流速度和增加对流换热面积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如本实施例中,若干个第一散热片711和若干个第二散热片712对称设置于补光壳体61两端。另外,在补光壳体61靠近第二出风端61b处设置有第三散热片71。第三散热片71延伸方向与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平行设置。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若干个散热片71沿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高度递减。同时,若干个第一散热片711和若干个第二散热片712设置于补光壳体61。第一散热片711和第二散热片712均呈弧形、且相背设置。通过上述相互共同配合,进一步提升第二散热组件7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相邻第一散热片711之间间距和相邻第二散热片712之间间距在沿第二进风端61a向第二出风端61b方向上均递减。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增大换热气流速度,进而进一步增大第二散热组件7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补光灯组件6还包括补光灯外壳62、盖板63以及灯板组件64。补光灯外壳62和补光壳体61围设形密封空间。灯板组件64设置于密封空间(图上未示意)内。灯板组件64形成的热量传递至补光壳体61。盖板63盖设于补光壳体61远离补光灯外壳62的一侧面,将第二散热组件7限定在补光壳体61和盖板63之间。如盖板63通过固定件安装至补光壳体61上。
具体地,补光灯组件6还包括导热垫65以及散热凸台66。导热垫65设置于灯板组件64以及散热凸台66之间。散热凸台66设置于补光灯外壳62背离盖板63的一侧面。灯板组件64热量依次通过导热垫65、散热凸台66传递至补光灯外壳62后,并通过第二散热组件7进行散热。
另外,补光灯组件6还包括密封圈67。密封圈67内嵌补光灯外壳62内,并用于防水密封。灯板组件64可拆卸于补光灯外壳62上。
请参阅图10、图11以及图12,图10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一实施例的第四局部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制冷组件的爆炸图;图12是本申请监控设备中蜂窝层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组件4包括涡流管制冷件41、导流件42、导向件43以及蜂窝层44。涡流管制冷件41与外界气源连接,用于将外界气源形成冷风。导向件43的一端与涡流管制冷件41连接。导向件43的另一端与导流件42转动连接。导向件43接收冷风导入导流件42。导流件42朝向第一散热组件5的一端设置有扩口421。扩口421扩大设置,呈喇叭状。通过扩口421设置,具有较好导向以及扩风效果;同时能够增大与第一散热壳体51接触面积,更好与第一散热壳体51对接。
蜂窝层44覆盖扩口421,能够减小冷风流动风阻。通过扩口421以及蜂窝层44相互配合,能够对冷风形成整流作用,使冷风出风均匀和降低损耗,进而降低出风气流紊乱。另外,因导向件43的另一端与导流件42转动连接,便于导流件42角度调节,提升制冷组件4安装便利性,能够适配不同位置的第一散热组件5。
上述蜂窝层44可以用于冷风通过。蜂窝层44开设有若干个蜂窝孔(图上未示意)。若干个蜂窝孔起到减小风阻作用。蜂窝孔可以为任意形状,能够实现冷风出风均匀和损耗较小即可。如蜂窝孔可以是多边形或者椭圆形等,多边形可以是四边形、六边形等。上述蜂窝孔的开孔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涡流管制冷件41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上。涡流管制冷件41具有涡旋室(图上未示意)以及与涡旋室连通的进风口411、出风口412和排风口(图上未示意)。进风口411通过进风管道49与外界压缩气源连通,使得压缩气源在涡旋室的漩涡作用下分离出冷风和热风。出风口412与导向件43连通。冷风依次通过出风口412、导向件43、导流件42以及蜂窝层44后进入第一容纳腔11。热风通过与外界连通的排风口排出。
请回阅图1、图2、图10以及图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上子壳体12和第一下子壳体13。第一上子壳体12和第一下子壳体13围成第一容纳腔11。第一上子壳体12具有台阶面121。台阶面121上凸出设置有定位柱(图上未示意)。第一上子壳体12上开设有第一避让过孔(图上未示意)。涡流管制冷件41和导流件42均设置在台阶面121上,能够充分利用第二容纳腔21来安装制冷组件4。上述第一上子壳体12和第一下子壳体13通过固定件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10还包括多个隔热件14。隔热件14具有隔热作用。多个隔热件14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多个外表面上。且各隔热件14与第一壳体1对应的各外表面均相适配。多个隔热件14设置起到隔绝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热传导的作用。具体地,第一上子壳体12背离第一容纳腔11的一侧面设置隔热件14。第一下子壳体13背离第一容纳腔11的一侧面设置有隔热件14。
上述隔热件14可以为隔热泡棉(图上未示意)。隔热泡棉由气凝胶复合保温材料制成。隔热泡棉具有很低的导热系数、较薄的厚度也能达到与其他导热材料相同的散热效果,而且也不会和结构件产生干涉。此隔热泡棉易于切割加工,大面积贴附于第一上子壳体12和第一下子壳体13壁面,有着良好隔热效果,以防外界环境的影响,本身材料的特性有吸声降噪的功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外侧壁也可以设置上述隔热泡棉,在此不做限定。通过在第一壳体1外侧壁或内侧壁、和/或第二壳体2外侧壁或内侧壁设置上述隔热件14,能够使监控设备10内部有效隔热外界高温环境热量传递,并能起到有效的吸声降噪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10还包括供风件9。供风件9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1内。供风件9与制冷组件4连通。供风件9用于向制冷组件4供风。另外,通过将供风件9内置于第二容纳腔21内,使得监控设备10尺寸较小且制冷组件4集成为功能模块(图上未示意)。具体地,供风件9与涡流管制冷件41中的进风管道49连接。上述供风件9可以为空气泵(图上未示意)。
当第一上子壳体12和第一下子壳体13外表面均设置有上述隔热泡棉时,空气泵的噪声较难传递至监控设备10外部,使得监控设备10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较好的用户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组件4还包括软管双通件45、涡流管硅胶塞46和涡流管固定件47。供风件9通过软管双通件45输送外界气源于涡流管制冷件41。进风管道49的一端与软管双通件45的第一端连通。软管双通件45的第二端与外界气源连通。涡流管硅胶塞46起到密封作用,用于置于后续提及的供风件9的出口孔,避免漏气。涡流管固定件47起到对涡流管制冷件41具有排风口的一端的支撑以固定作用。
另外,制冷组件4还包括第一蜗轮固定壳481和第二蜗轮固定壳482。第一蜗轮固定壳481和第二蜗轮固定壳482通过固定件固定涡流管制冷件41。
请参阅图1、图2、图4以及图8,监控设备10详细散热过程如下。为了对监控设备10中高功耗器件如(电源组件81以及主板组件82)及整体进行有效散热,由供风件9进行抽气,经过制冷组件4后会产生冷风,通过带有蜂窝层44的导流件42均匀最大供风。第一散热组件5中若个散热块52对电源组件81和主板组件82有效散热;气流经过镜头组件也带走一定热量,气流继续从第一壳体1以及第二壳体2下端进入补光灯组件6;
补光灯组件6中的第二散热组件7通过曲面散热片71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曲面散热片71的高度变化结合盖板63封闭,使得整体形成第二进风端61a处散热片71高、第二出风端61b处散热片71低,从而产生“烟囱效应”有效增加对流换热面积,提升气流速度,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监控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摄像组件、制冷组件、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摄像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制冷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制冷组件与外界气源连通,用于形成冷风。第一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制冷组件与第一散热组件连通设置,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一散热组件。补光灯组件连通设置于第二壳体。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补光灯组件内,用于使冷风进入第二散热组件。通过上述制冷组件、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相互配合,实现摄像组件内部、补光灯组件内部散热,共同提升监控设备散热效率,进而提升监控设备在高温工业生产环境中适应性。另外,制冷组件形成的冷风依次流入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增长冷风流动路径,也能带走除摄像组件内部以补光灯组件外的其他热量。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纳腔;
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摄像组件,所述摄像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制冷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制冷组件与外界气源连通,用于形成冷风;
第一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通设置,用于使冷风进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
补光灯组件,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
第二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补光灯组件内,用于使所述冷风进入所述第二散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壳体以及若干个散热块,所述第一散热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所述第一进风端与所述制冷组件连通,若干个所述散热块沿所述第一进风端和所述第一出风端方向间隔设置、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进风端和所述第一出风端方向间隔阵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进风端和所述第一出风端方向阵列排列的相邻两排所述散热块之间形成主干道,沿所述第一进风端和所述第一出风端方向间隔设置的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块之间形成支干道,所述主干道的宽度大于所述支干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块横向截面形状为梯形、三角形、四边形中至少一种,其中所述横向截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电源组件以及主板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主板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主板组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上端、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组件包括补光壳体,所述补光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通设置,所述补光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端和第二出风端;
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片,若干个所述散热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进风端向所述第二出风端方向上阵列间隔排列,且若干个所述散热片均沿所述第二进风端向所述第二出风端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散热片沿所述第二进风端向所述第二出风端方向高度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散热片包括若干个第一散热片和若干个第二散热片,沿所述第二进风端向所述第二出风端方向上,若干个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补光壳体的一端、若干个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补光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均呈弧形、且相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涡流管制冷件、导流件、导向件以及蜂窝层,所述导向件一端与所述涡流管制冷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流件转动连接;
所述导流件朝向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扩口,所述蜂窝层覆盖所述扩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设备还包括供风件,所述供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与制冷组件连通,用于向所述制冷组件供风。
CN202321498635.XU 2023-06-12 2023-06-12 监控设备 Active CN220087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8635.XU CN2200878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监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8635.XU CN2200878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监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7811U true CN220087811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8635.XU Active CN2200878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监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7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3439B (zh) 电子设备
WO2018196680A1 (zh) 多温区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09820015U (zh) 半导体制冷冷却装置
CN220087811U (zh) 监控设备
CN210381736U (zh) 散热设备和电气装置
WO2022127746A1 (zh) 机柜组件及换热器
CN21139971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舞台灯
CN209857420U (zh) 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210875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202321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113141749A (zh)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CN217114368U (zh) 一种芯片散热组件
CN220422293U (zh) 电控盒及暖通设备
CN220062206U (zh) 暖通设备
CN220367516U (zh) 一种投影设备
CN113376761B (zh) 一种光模块散热装置及光模块
CN216347246U (zh) 制冷机
CN221054967U (zh) 一种散热模块及散热装置
CN220471927U (zh) 暖通设备
CN219961158U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6485951U (zh) 一种棱镜的散热结构
CN215421351U (zh) 服务器散热柜
CN218922317U (zh) 一种冰胆散热装置
CN220062204U (zh) 暖通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