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649U -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3649U
CN220083649U CN202320491774.3U CN202320491774U CN220083649U CN 220083649 U CN220083649 U CN 220083649U CN 202320491774 U CN202320491774 U CN 202320491774U CN 220083649 U CN220083649 U CN 220083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air
reaction tube
reac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177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亭
李昌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outhern China Institute For New Materials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outhern China Institute For New Materi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outhern China Institute For New Materials filed Critical Foshan Southern China Institute For New Materials
Priority to CN20232049177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3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3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3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And Processe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包括进料槽、反应管、进气管、出气管和收集腔,所述进料槽与所述反应管连通,粉体能够从所述进料槽进入所述反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反应管和所述收集腔连通,所述反应管内设有布风板,所述布风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风孔,所述收集腔与所述反应管之间设有收集阀,所述通风孔的形状为蜂窝状或圆筒状,所述布风板还包括通气筒和分气帽,所述通气筒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分气帽设于所述通气筒的上方。采用本实用新型,无需使用匣钵进行烧结,而且烧结时间短,烧结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极材料烧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电极材料烧结时,多采用隧道窑、辊道炉或者回转窑等设备作烧结设备,这些烧结设备多使用匣钵作烧结容器,但现有的匣钵烧结不仅存在氧热能耗损失大、反应气、固接触不充分、材料一致性差等问题,而且烧结次数过多的匣钵极易开裂,需经常更换,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现有烧结设备的烧结用时通常在16h-24h之间,反应时间较长,烧结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无需使用匣钵进行烧结,而且烧结时间短,烧结效率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包括进料槽、反应管、进气管、出气管和收集腔,所述进料槽与所述反应管连通,粉体能够从所述进料槽进入所述反应管,所述反应管呈圆筒状并竖直设置,所述进料槽位于所述反应管的上方,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反应管和所述收集腔连通。
所述反应管内设有布风板,所述布风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风孔,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通风孔进入所述反应管,所述出气管设于所述反应管中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所述收集腔与所述反应管之间设有收集阀,所述收集阀用于控制所述收集腔的开闭。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流化床反应设备还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反应管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收集腔连通,所述收集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分管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二分管水平连接,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分管垂直连接,所述布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管与所述反应管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通风孔的形状为蜂窝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通风孔的形状为圆筒状,所述布风板还包括通气筒和分气帽,所述通气筒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分气帽设于所述通气筒的上方,气体能够从所述分气帽与所述通气筒之间的间隙喷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分气帽中靠近所述通气筒的一侧设有内凹面和斜面,所述内凹面为弧面,所述斜面从所述内凹面向着所述分气帽的边缘倾斜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反应管与所述出气管之间设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上侧有上孔,所述筛网的下侧设有下孔,所述上孔和所述下孔相互连通,所述上孔与所述下孔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料槽与所述反应管之间设有进料阀,所述出气管的进口端设于所述进料阀与所述筛网之间,所述出气管中设有出气阀。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流化床反应设备还包括加热炉,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收集腔设于所述加热炉内。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流化床反应设备设有进料槽、反应管、进气管、出气管和收集腔,其中所述反应管竖直设置,所述进料槽与所述反应管连通,在使用时,将粉料倒入所述进料槽中,粉料能够从所述进料槽进入所述反应管,所述进气管分别与所述反应管和所述收集腔连通,所述收集腔与所述反应管之间设有收集阀,所述收集阀用于控制所述收集腔的开闭,在烧结时,关闭所述收集阀,此时所述进气管只与所述反应管连通,从所述进气管通入气氛气体,气氛气体进入所述反应管中,所述反应管中的粉料发生反应完成烧结,气体能够从所述出气管排出,在完成烧结后,打开所述收集阀,烧结好的粉料能够从所述反应管进入所述收集腔完成收集。在此过程中,无需用到匣钵即可完成烧结。
另外,所述反应管内设有布风板,所述布风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风孔,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通风孔进入所述反应管,在所述布风板的作用下,气流均匀分散在所述反应管内部,使粉料能够充分快速反应,从而能够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烧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流化床反应设备拆除加热炉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筛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布风板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布风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布风板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流化床反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包括进料槽1、反应管2、进气管3、出气管4和收集腔5,所述进料槽1为敞口槽体,能够容纳需要进行烧结的粉料,能够连续加入粉体。所述进料槽1与所述反应管2连通,粉体进入所述进料槽1后,能够从所述进料槽1进入所述反应管2进行反应,所述反应管2呈圆筒状并竖直设置,能够利用重力将粉料运送至所述反应管2底部,从而能够靠近所述进气管3,所述进料槽1位于所述反应管2的上方,所述进气管3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反应管2和所述收集腔5连通,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反应管2的下部连通,粉料聚集在所述反应管2的底部,所述进气管3能够通入气氛气体,从而能够马上与所述反应管2底部的粉料进行反应。
为了提高反应效率,缩短反应时间,所述反应管2内设有布风板6,所述布风板6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风孔61,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管3通过所述通风孔61进入所述反应管2,由于所述通风孔61均匀设置,因此气氛气体能够均匀进入所述反应管2中与粉料混合,从而促进粉料均匀快速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缩短烧结时间。为了使气氛气体能够与粉料充分混合,所述出气管4设于所述反应管2中远离所述进气管3的一端,在烧结时,气氛气体从所述出气管4排出。所述收集腔5与所述反应管2之间设有收集阀51,所述收集阀51用于控制所述收集腔5的开闭。在烧结时,关闭所述收集阀51,此时所述进气管3只与所述反应管2连通,从所述进气管3通入气氛气体,气氛气体进入所述反应管2中,气氛气体的通入反向与粉料的落下方向相反,能够很好地使粉料分布均匀,所述反应管2中的粉料发生反应完成烧结,气体能够从所述出气管4排出,在完成烧结后,打开所述收集阀51,烧结好的粉料能够从所述反应管2进入所述收集腔5完成收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流化床反应设备设有进料槽1、反应管2、进气管3、出气管4和收集腔5,其中所述反应管2竖直设置,所述进料槽1与所述反应管2连通,在使用时,将粉料倒入所述进料槽1中,粉料能够从所述进料槽1进入所述反应管2,所述进气管3分别与所述反应管2和所述收集腔5连通,所述收集腔5与所述反应管2之间设有收集阀51,所述收集阀51用于控制所述收集腔5的开闭,在烧结时,关闭所述收集阀51,此时所述进气管3只与所述反应管2连通,从所述进气管3通入气氛气体,气氛气体进入所述反应管2中,所述反应管2中的粉料发生反应完成烧结,气体能够从所述出气管4排出,在完成烧结后,打开所述收集阀51,烧结好的粉料能够从所述反应管2进入所述收集腔5完成收集。在此过程中,无需用到匣钵即可完成烧结。另外,所述反应管2内设有布风板6,所述布风板6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风孔61,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管3通过所述通风孔61进入所述反应管2,在所述布风板6的作用下,气流均匀分散在所述反应管2内部,使粉料能够充分快速反应,从而能够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烧结效率。
具体地,所述流化床反应设备还包括第一分管7和第二分管8,所述第一分管7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反应管2连通,所述第二分管8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收集腔5连通,所述收集阀51设置于所述第二分管8上。所述进气管3为所述第一分管7和所述第二分管8的总管,当关闭所述收集阀51时,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一分管7连通,气氛气体能够通入所述反应管2中,当打开所述收集阀51时,所述反应管2中的粉料能够从所述第一分管7进入所述第二分管8并最终进入所述收集腔5。
其中,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二分管8水平连接,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一分管7垂直连接,这样在完成烧结后,进行粉料收集时,打开所述收集阀51,继续通入气体,气体会直接进入所述第二分管8中,此时所述反应管2中的粉料会从所述第一分管7落下,在气体的吹动作用下,粉料会从所述第二分管8进入所述收集腔5。所述布风板6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管7与所述反应管2之间,粉料能够通过所述布风板6进入所述第一分管7。
此外,气氛气体进入所述反应管2的方向与粉料落入所述反应管2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方向相反的设置能够加强粉料的分散效果,但是为了防止在排气时粉料随着气体从所述出气管4溢出,参见图2,所述反应管2与所述出气管4之间设有筛网21,所述筛网21的上侧有上孔211,所述筛网21的下侧设有下孔212,所述上孔211和所述下孔212相互连通,所述上孔211与所述下孔212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状。因此在下料时,粉料容易从所述筛网21的上部进入下部,即从所述上孔211进入所述下孔212,而在气体反向吹动时,粉料难以从所述下孔212进入所述上孔211,因此起到反向阻挡的作用。
为了控制粉料进入所述进料槽1,所述进料槽1与所述反应管2之间设有进料阀11,所述出气管4的进口端设于所述进料阀11与所述筛网21之间,这样所述筛网21才能阻挡粉料从所述出气管4排出。所述出气管4中设有出气阀41,用于控制排气量的大小。
参见图6,所述流化床反应设备还包括加热炉9,所述进气管3和所述收集腔5设于所述加热炉9内,所述加热炉9能够对气氛气体进行加热,以满足反应的温度。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流化床反应设备公开了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布风板6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管7与所述反应管2之间,所述通风孔61的形状为蜂窝状。蜂窝状的通风孔61能够在有效空间内增加孔的直径或者增加孔的数量,因此具有较大的流通面积,使流量增大。
在图4中,本实用新型流化床反应设备公开了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61的形状为圆筒状,所述布风板6还包括通气筒62和分气帽63,所述通气筒62与所述通风孔61连通,气体能够从所述通风孔61进入所述通气筒62,所述分气帽63设于所述通气筒62的上方,气体能够从所述分气帽63与所述通气筒62之间的间隙喷出,气体从所述通气筒62喷出后会撞击在所述分气帽63上,所述分气帽63将气体分散至各个方向,从而使气体分散得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参见图5,为了尽量减少气体碰撞到所述分气帽63中所产生的动能损失,所述分气帽63中靠近所述通气筒62的一侧设有内凹面631和斜面632,所述内凹面631为弧面,弧面设置能够对气体的碰撞产生缓冲,所述斜面632从所述内凹面631向着所述分气帽63的边缘倾斜设置,斜面632能够将碰撞缓冲后的气体分散至各个方向,达到均匀出风的效果。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槽、反应管、进气管、出气管和收集腔,所述进料槽与所述反应管连通,粉体能够从所述进料槽进入所述反应管,所述反应管呈圆筒状并竖直设置,所述进料槽位于所述反应管的上方,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反应管和所述收集腔连通;
所述反应管内设有布风板,所述布风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风孔,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通风孔进入所述反应管,所述出气管设于所述反应管中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所述收集腔与所述反应管之间设有收集阀,所述收集阀用于控制所述收集腔的开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反应设备还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反应管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收集腔连通,所述收集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分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二分管水平连接,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分管垂直连接,所述布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分管与所述反应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的形状为蜂窝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的形状为圆筒状,所述布风板还包括通气筒和分气帽,所述通气筒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分气帽设于所述通气筒的上方,气体能够从所述分气帽与所述通气筒之间的间隙喷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帽中靠近所述通气筒的一侧设有内凹面和斜面,所述内凹面为弧面,所述斜面从所述内凹面向着所述分气帽的边缘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管与所述出气管之间设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上侧有上孔,所述筛网的下侧设有下孔,所述上孔和所述下孔相互连通,所述上孔与所述下孔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槽与所述反应管之间设有进料阀,所述出气管的进口端设于所述进料阀与所述筛网之间,所述出气管中设有出气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反应设备还包括加热炉,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收集腔设于所述加热炉内。
CN202320491774.3U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Active CN220083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1774.3U CN220083649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1774.3U CN220083649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3649U true CN220083649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7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1774.3U Active CN220083649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3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1640A (zh) 一种电石生产装置
CN106766824A (zh) 兰炭烘干系统
CN220083649U (zh) 一种流化床反应设备
CN210773373U (zh) 一种卧式水泥熟料篦式颗粒分级冷却机
CN105330179B (zh) 箱式烧嘴竖窑
CN209181504U (zh) 一种锂电池正极材料用高温辊道窑
CN207113597U (zh) 竖式梯度连续烧结机
CN201277574Y (zh) 一种用于三次风余热锅炉烟灰的输送装置
CN210855857U (zh) 一种水泥生产用节能型分解炉
CN207763505U (zh) 一种矿热炉冶炼系统及其预热料仓
CN212566886U (zh) 一种钢带炉及其翻料装置
CN101354137B (zh) 一种三次风余热锅炉烟灰的输送装置及方法
CN204987786U (zh) 一种球团干燥仓
CN209937243U (zh) 一种干法制备蓄水陶土的生产线
CN202350495U (zh) 机械化生产粉煤灰陶粒烧结装置
CN205223019U (zh) 箱式烧嘴竖窑
CN207850077U (zh) 一种布料均匀的水泥生料粉末布料器
CN110715547A (zh) 一种卧式水泥熟料篦式颗粒分级冷却机及冷却方法
CN101738081A (zh) 竖窑
CN209953230U (zh) 一种筛分上料小车
CN210070547U (zh) 一种烧结矿竖冷炉上料系统
CN220038499U (zh) 一种入分解炉煤粉分级燃烧装置
CN212931039U (zh) 一种基于梁式结构的方形竖冷窑
CN213264271U (zh) 一种大倾角粉状物料输送装置
WO2021248659A1 (zh) 一种熔融陶瓷颗粒的短流程一体化制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