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8867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8867U
CN220068867U CN202320765782.2U CN202320765782U CN220068867U CN 220068867 U CN220068867 U CN 220068867U CN 202320765782 U CN202320765782 U CN 202320765782U CN 220068867 U CN220068867 U CN 220068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erosol
piece
housing
rot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57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祖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57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8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8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8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盖体、遮挡组件及驱动组件。壳体开设有装载孔,装载孔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盖体安装于壳体的顶部,并开设有与装载孔对应的通孔。遮挡组件设置于壳体与盖体之间,并能够相对壳体移动。驱动组件设置于壳体与盖体之间,并能够相对壳体转动,驱动组件用于与遮挡组件配合而产生驱动力,驱动力用于带动遮挡组件相对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与通孔。本申请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利用驱动组件与遮挡组件配合而产生驱动力,驱动力能带动遮挡组件相对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与通孔。本申请没有使用扭簧滑动机构,避免了因扭簧失效导致装载孔无法正常遮挡或开放及在操控时手感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能够利用加热不燃烧(Heat Not Burning,HNB)技术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产生气溶胶的小型设备。具体地,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是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到可以产生气溶胶但是不足以燃烧的温度,便可在不燃烧的前提下,让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为了防止外部物质掉入主体内部而影响主体内部的清洁以及损坏主体内部的其他器件,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会设置盖体,盖体用于遮盖或打开设置在主体上并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装载孔。目前,市面上的盖体多用扭簧滑动机构型。然而,扭簧滑动机构型的盖体装配不方便,长期使用或发生跌落时扭簧容易失效,导致盖体也失效,无法实现遮盖或开放装载孔。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至少用于解决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盖体装配不方便及容易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盖体、遮挡组件及驱动组件。所述壳体开设有装载孔,所述装载孔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并开设有与所述装载孔对应的通孔。所述遮挡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与所述遮挡组件配合而产生驱动力,所述驱动力用于带动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所述装载孔与所述通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组件包括磁力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驱动组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以切换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或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吸引力,所述吸引力用于带动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所述装载孔与所述通孔,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排斥力,所述排斥力用于带动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截止或连通所述装载孔与所述通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盖体上,或,所述遮挡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的一侧设有导向件或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导向件,所述装载孔与所述导向件对应;所述遮挡组件还包括遮挡本体,所述磁力件设置于所述遮挡本体的靠近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所述遮挡本体上设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与所述导向件配合,以导引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的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件为凹槽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壁形成的两个导轨或相对设置的两个凸起形成的两个导轨,所述导引件为所述遮挡本体的相背的两个侧壁,每个所述遮挡本体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两个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本体,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间隔地安装于所述转动本体上,所述转动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盖体上,和/或,所述转动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和/或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本体,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间隔地安装于所述转动本体上,所述转动本体收容于所述盖体的安装槽内和/或所述壳体的安装槽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限位件;所述转动本体设有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用于限制所述转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范围;在所述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一极限限位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在所述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极限限位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排斥力或吸引力。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直接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面设有凸出件,所述凸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接触,以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间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直接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面设有凸出件,所述凸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接触,以使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间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开口,所述转动本体的侧面的部分区域从所述开口露出以供用户拨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本体的侧面设有拨动结构,在所述转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情况下,所述拨动结构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开口露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件的输出部从所述壳体的顶部伸出,并与所述转动本体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将遮挡组件和驱动组件均设置于壳体与盖体之间,并利用驱动组件与遮挡组件配合而产生驱动力,驱动力能够带动遮挡组件相对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与通孔。相较于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扭簧滑动机构型的盖体而言,本申请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装载孔的遮挡或开放没有使用扭簧滑动机构,也就不会有因扭簧失效导致装载孔无法正常遮挡或开放以及在操控时手感不佳的问题。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气溶胶产生基质200;
壳体10、装载孔11、顶部13、凹槽131、导向件1311、安装槽133、底部1331、限位件1333、卡合孔135、螺纹孔1351、侧壁15、开口151;
盖体30、第一侧31、通孔32、第二侧33、卡合部34、穿孔341;
遮挡组件50、遮挡本体51、磁力件53、导引件55;
驱动组件70、转动本体71、第一面711、配合件7111、凸出件7113、第二面713、侧面715、拨动结构7151、第一磁性件73、第二磁性件75、驱动件77、驱动本体771、输出部77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防止外部物质掉入主体内部而影响主体内部的清洁以及损坏主体内部的其他器件,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会设置盖体,盖体用于遮盖或打开设置在主体上并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装载孔。目前,市面上的盖体多用扭簧滑动机构型。然而,扭簧滑动机构型的盖体装配不方便,长期使用或发生跌落时扭簧容易失效,导致盖体也失效,无法实现遮盖或开放装载孔。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图1及图5所示)。
请参阅图1至图3、或图5至图7,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壳体10、盖体30、遮挡组件50及驱动组件70。壳体10开设有装载孔11,装载孔11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盖体30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并开设有与装载孔11对应的通孔32。遮挡组件50设置于壳体10与盖体30之间,并能够相对壳体10移动。驱动组件70设置于壳体10与盖体30之间,并能够相对壳体10转动,驱动组件70用于与遮挡组件50配合而产生驱动力,驱动力用于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
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为能够通过电阻加热、电磁加热、微波加热、激光照射、红外光照射、超声或机械振荡等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而生成气溶胶的结构。例如: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为利用红外光照射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而产生气溶胶。气溶胶可以是可见或不可见的并可包括蒸汽(例如,处于气态的细颗粒物质,其在室温下通常为液体或固体)以及气体和冷凝蒸汽的液体滴液。本文中的“气溶胶”涵盖加热式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加热时产生的气溶胶和可燃吸烟制品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燃烧时产生的气溶胶。
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经过处理,并被加热后能够产生气溶胶的植物叶类制品。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形态可为全固态或半固态。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全固态的情况下,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采用辊压、稠浆、压铸、挤压等工艺方式制备形成。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以为类似卷烟的筒状结构,也可以为片状结构、条状结构或块状结构。本申请中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如图1或图5所示的筒状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通过将遮挡组件50和驱动组件70均设置于壳体10与盖体30之间,并利用驱动组件70与遮挡组件50配合而产生驱动力,驱动力能够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相较于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扭簧滑动机构型的盖体结构而言,本申请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装载孔11的遮挡或开放没有使用扭簧滑动机构,也就不会有因扭簧失效导致装载孔11无法正常遮挡或开放以及在操控时手感不佳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或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大致为筒状结构、内部可安装有电池(图未示)、控制器(图未示)、发热体(图未示)或加热器(图未示)等元件的部件。壳体1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跑道形、矩形、三角形、正多边形或其他的非正多边形等。本申请仅以壳体1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可采用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诸如铜、铝等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方便壳体10内部的元件的热量能够快速散发出去,同时能够提升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质感。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可采用其他能导热的材料制成,例如壳体10采用陶瓷或高导热塑料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或图6至图8,壳体10包括相对的顶部13及底部14、以及连接顶部13和底部14的侧壁15。顶部13、底部14及侧壁15围成内腔,内腔可安装上述的电池、控制器、发热体、加热器等元件。顶部13向底部1331的方向凹陷形成装载孔11,装载孔11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具体地,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时,需要先将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装入装载孔11内,内腔中的控制器控制发热体发热,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而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抽吸完全的情况下,需要将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从装载孔11内取出,以方便下次抽吸时装载新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至装载孔1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底部14封闭,使壳体10为安装于壳体10内部的元件提供了一端封闭的内腔,从而对这些元件提供防水、防尘、防碰撞等保护,进而延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底部14可开设有一些功能性开口,例如开设进气口、充电接口、数据卡插口等等,一方面,壳体10的底部14仍能对壳体10内部的元件提供防水、防尘、防碰撞等保护,另一方面,壳体10的底部14开设功能性开口,扩展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功能,例如充电功能和存储功能,符合了时下市场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多功能的需求。
同样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侧壁15封闭,使壳体10为安装于壳体10内部的元件提供了周圈封闭的内腔,从而对这些元件提供防水、防尘、防碰撞等保护,进而延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侧壁15可开设有一些安装孔,安装孔可以安装功能按键以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进行控制,安装孔也可安装显示屏以显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工作信息,工作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状态、剩余电量及剩余抽吸口数等。
请继续一并参阅图2至图4,或图6至图8,盖体30大致为板状结构或片状结构。盖体3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与壳体1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一致,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跑道形、矩形、三角形、正多边形或其他的非正多边形等。本申请仅以盖体3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也大致为矩形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体30可采用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诸如铜、铝等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方便从壳体10内部的元件导入的热量能够快速散发出去,同时能够提升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质感。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盖体30可采用其他能导热的材料制成,例如盖体30采用陶瓷或高导热塑料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盖体3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31和第二侧33,盖体30的第一侧31朝向壳体10的顶部13,盖体30的第二侧33背离壳体10的顶部13。通孔32贯穿盖体30的第一侧31及盖体30的第二侧33。
盖体30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盖体30可通过螺纹连接、卡合连接及固定件连接中的至少一种与壳体10的顶部13可拆卸连接,如此方便盖体30的拆卸、更换、维修以及壳体10的顶部13的清理。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盖体30可通过胶合连接、铆接、过盈配合及焊接中的至少一种与壳体10的顶部13不可拆卸地连接,如此能够加强盖体30与壳体10的连接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盖体30通过卡合连接及螺纹连接相结合的方式与壳体10的顶部13连接。具体地,盖体30的第一侧31凸出延伸有卡合部34,壳体10的顶部13开设有与卡合部34对应的卡合孔135,卡合部34与卡合孔135配合,以实现盖体30通过卡合连接的方式与壳体10的顶部13连接。进一步地,卡合部34设有穿孔341,卡合孔135的内壁设有螺纹孔1351,在卡合部34与卡合孔135配合的情况下,螺钉穿过卡合部34上的穿孔341并螺合于螺纹孔1351中,以实现盖体3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壳体10的顶部13连接。由此,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盖体30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方式不仅包括卡合连接,还包括螺纹连接,在保证盖体30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的前提下,能减小盖体30从壳体10的顶部13脱落的风险,从而能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卡合部可以突出设置于壳体10的顶部13,卡合孔开设在盖体30的第一侧31。
请继续一并参阅图2至图4,或图6至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遮挡组件50包括遮挡本体51及磁力件53,磁力件53设置于遮挡本体51的靠近驱动组件70的一端。驱动组件70包括转动本体71、第一磁性件73和第二磁性件75,第一磁性件73和第二磁性件75相互间隔地安装于转动本体71上。驱动组件70相对壳体10转动以切换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或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以产生吸引力,吸引力用于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以产生排斥力,排斥力用于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截止或连通装载孔11与通孔32。
其中,磁力件53、第一磁性件73和第二磁性件75可均为磁铁。磁力件53与第一磁性件73配合时,二者相对两端的磁极相反;而磁力件53与第二磁性件75配合时,二者相对两端的磁极相同。例如,在一个例子中,磁力件53的与第一磁性件73相对端的磁极为N极,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相对端的磁极为S极,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相对端的磁极为N极。因此,在磁力件53与第一磁性件73相对配合时,磁力件53与第一磁性件73之间就能产生吸引力;而在磁力件53与第二磁性件75相对配合时,磁力件53与第二磁性件75之间就能产生排斥力。在另一个例子中,磁力件53的与第一磁性件73相对端的磁极为S极,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相对端的磁极为N极,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相对端的磁极为S极。因此,在磁力件53与第一磁性件73相对配合时,磁力件53与第一磁性件73之间能产生吸引力;而在磁力件53与第二磁性件75相对配合时,磁力件53与第二磁性件75之间能产生排斥力。
驱动力(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均可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连通或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在遮挡组件50移动至装载孔11与通孔32以外的位置时,遮挡组件50导通装载孔11与通孔32,换句话说,装载孔11与通孔32之间没有被阻隔,且二者彼此连通;在遮挡组件50移动至装载孔11与通孔32之间的位置时,遮挡组件50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换句话说,装载孔11与通孔32之间被阻隔,二者彼此不连通。
另外,若在遮挡组件50的移动方向上,遮挡组件50的移动路径为“装载通道”(包括装载孔11和通孔32)与“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73和第二磁性件75)之间的区域,则吸引力可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连通装载孔11与通孔32,排斥力可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如本申请的图2及图4、或图5及图8所示。若在遮挡组件50的移动方向上,遮挡组件50的移动路径为“装载通道”的与“磁性组件”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则排斥力可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连通装载孔11与通孔32,吸引力可带动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移动以截止装载孔11与通孔32。
请参阅图2及图3,或图6及图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遮挡组件50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具体地,壳体10的顶部13设有导向件1311,装载孔11与导向件1311对应;遮挡本体51上设有导引件55,导引件55与导向件1311配合,以导引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的移动。更具体地,导向件131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导轨,导引件55为遮挡本体51的相背的两个侧壁,每个遮挡本体51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两个导轨滑动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顶部13设有凹槽131,导轨为凹槽131的两个内侧壁形成,此时,遮挡组件50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的凹槽131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轨为壳体10的顶部13上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形成,此时,遮挡组件50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0的顶部13的两个凸起上。
当然,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遮挡组件50可移动地安装于盖体30上。具体地,盖体30朝向壳体10的顶部13的一侧设有导向件(图未示),也即,盖体30的第一侧31设有导向件,装载孔11与导向件对应。遮挡本体51上设有导引件55,导引件55与导向件35配合,以导引遮挡组件50相对壳体10的移动。更具体地,导向件为相对设置的两个导轨,导引件55为遮挡本体51的相背的两个侧壁,每个遮挡本体51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两个导轨滑动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30的第一侧31设有凹槽,导轨为凹槽的两个内侧壁形成,此时,遮挡组件50可移动地安装于盖体30的凹槽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轨为盖体30的第一侧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形成,此时,遮挡组件50可移动地安装于盖体30的第一侧31的两个凸起上。
请继续一并参阅图2及图3,或图6及图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动本体71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0的顶部13。具体地,壳体10的顶部13设有安装槽133,转动本体71收容于壳体10的安装槽133内。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转动本体71可转动地连接于盖体30上。具体地,盖体30朝向壳体10的顶部13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图未示),也即,盖体30的第一侧31设有安装槽,转动本体71收容于盖体30的安装槽内。在还一个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顶部13和盖体30的第一侧31均设有安装槽,转动本体71的相对两端分别收容于壳体10的顶部13的安装槽133和盖体30的第一侧31的安装槽。本申请中,转动本体71收容于安装槽133内,安装槽133能够对转动本体71起到限位作用,转动本体71的转动范围能够被限定在安装槽133内,避免了脱落风险。需要说明的是,转动本体71的转动可以是人为操控实现,也可以由机器操控实现,具体下文将展开描述。
进一步地,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可设有限位件1333,对应地,转动本体71可设有配合件7111。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配合,用于限制转动本体71相对壳体10的转动范围。在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的第一极限限位(限位件1333的第一端)配合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以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在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的第二极限限位(限位件1333的第二端)配合的情况下,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以产生排斥力或吸引力。在一个例子中,限位件1333为弧形的凹陷,配合件7111为自转动本体71凸出延伸的凸块,凸块伸入凹陷,在转动本体71转动时,凸块沿着凹陷做曲线运动,凹陷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极限限位和第二极限限位。在另一个例子中,限位件1333为自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凸出延伸的凸块,配合件7111为转动本体71上与安装槽133相对的表面上内凹形成的弧形的凹陷,凸块伸入凹陷,在转动本体71转动时,凸块沿着凹陷做曲线运动,凹陷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极限限位和第二极限限位。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之间的配合,能够方便确认是否从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切换到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以及方便确认是否从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切换到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由此方便人为控制或者机器控制。
更具体地,请还一并参阅图2及图3,或图6及图7,转动本体71包括相背的第一面711和第二面713、以及连接第一面711和第二面713的侧面715,第一面711朝向壳体10的顶部13,第二面713朝向盖体30的第一侧3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配合件7111设置于第一面711,安装槽133设置于壳体10的顶部13,在转动本体71收容于安装槽133内的情况下,第一面711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直接接触。此时,由于第一面711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是直接接触的,使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接触面积较大,在人为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的摩擦力较大,能够提升控制手感。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配合件7111设置于第一面711,安装槽133设置于壳体10的顶部13,第一面711设有凸出件7113,凸出件7113与安装槽的底部1331接触,以使第一面711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间隔,如图2及图3,或图6及图7所示。其中,凸出件7113可为封闭的环状凸起,也可以为不封闭的环状凸起,还可以为多个凸起组成的结构,甚至是这几种情况的组合。此时,由于第一面711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没有直接接触,而是凸出件7113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直接接触,由此,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接触面积较小,在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的摩擦力较小,能够减小转动本体71要完成转动切换所需的操控力度,在人为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能够提升控制灵敏度,而在机器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减小机器的输出功率,进而减小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功耗。
在还一个实施方式中,配合件7111设置于第二面713,安装槽133设置于盖体30的第一侧31,在转动本体71收容于安装槽133内的情况下,第二面713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直接接触。此时,由于第二面713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是直接接触的,使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接触面积较大,在人为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的摩擦力较大,能够提升控制手感。
在再一个实施方式中,配合件7111设置于第二面713,安装槽133设置于盖体30的第一侧31,第二面713设有凸出件7113,凸出件7113与安装槽的底部1331接触,以使第二面713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间隔。同样地,凸出件7113可为封闭的环状凸起,也可以为不封闭的环状凸起,还可以为多个凸起组成的结构,甚至是这几种情况的组合。此时,由于第二面713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没有直接接触,而是凸出件7113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直接接触,由此,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接触面积较小,在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驱动组件70与安装槽133的底部1331的摩擦力较小,能够减小转动本体71要完成转动切换所需的操控力度,在人为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能够提升控制灵敏度,而在机器控制转动本体71转动时,减小机器的输出功率,进而减小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功耗。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本体71的转动可以是人为操控实现。此时,壳体10的侧壁15设有开口151,转动本体71的侧面715的部分区域从开口151露出以供用户拨动。请参阅图3及图4,在需要从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切换到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或在需要从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切换到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可拨动转动本体71的从开口151露出侧面715,使转动本体71在安装槽133内转动,当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的第一极限限位(限位件1333的第一端)或第二极限限位(限位件1333的第二端)配合时,表明转动本体71转动到位,状态切换成功,即,遮挡组件50会从遮挡装载孔11的状态切换为开放装载孔11的状态,或者从开放装载孔11的状态切换为遮挡装载孔11的状态。
进一步地,转动本体71的侧面715设有拨动结构7151,在转动本体71相对壳体10转动的情况下,拨动结构7151的至少部分从开口151露出。其中,拨动结构7151可以是凸起,也可以是凹槽,还可以是通孔。在拨动结构7151是凹槽或通孔时,转动本体71在安装槽133内转动时,拨动结构7151的设置并不会增加与安装槽133的内壁的摩擦,从而能够保证转动本体71能够顺畅转动。无论拨动结构7151是凸起、凹槽、通孔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拨动结构7151都能增大用户在拨动转动本体71时的摩擦力,方便用户操控。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动本体71的转动可以是机器操控实现。此时,驱动组件70还包括驱动件77,驱动件77安装于壳体10内。驱动件77包括驱动本体771及设置于驱动本体771的输出部773,驱动件77的输出部773从壳体10的顶部13伸出,并与转动本体71连接,驱动件77用于驱动转动本体71相对壳体10转动。
请参阅图7及图8,在需要从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切换到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或在需要从第二磁性件75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切换到第一磁性件73与磁力件53配合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可以控制驱动件77开启,驱动件77的输出部773转动带动转动本体71在安装槽133内转动,当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的第一极限限位(限位件1333的第一端)或第二极限限位(限位件1333的第二端)配合时,表明转动本体71转动到位,状态切换成功,即,遮挡组件50会从遮挡装载孔11的状态切换为开放装载孔11的状态,或者从开放装载孔11的状态切换为遮挡装载孔11的状态。其中,驱动件77的输出部773可以实现正反转,而且输出部773的转动量可以精准控制实现配合件7111与限位件1333的第一极限限位配合或与限位件1333的第二极限限位配合,整个控制非常精准智能。
另外,前述壳体10上可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有功能按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功能按键为开合按键,开合按键被操控时,例如单击、双击、或滑动等,控制器便接收到切换指令,控制器就可以根据切换指令开启并控制驱动件77工作,以实现磁力件53与两个磁性件73或75的配合状态的切换,非常智能方便,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同时,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中导出其它实施方式,使得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逻辑替换和改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装载孔,所述装载孔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
盖体,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并开设有与所述装载孔对应的通孔;
遮挡组件,所述遮挡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及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与所述遮挡组件配合而产生驱动力,所述驱动力用于带动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所述装载孔与所述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包括磁力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驱动组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以切换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或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吸引力,所述吸引力用于带动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连通或截止所述装载孔与所述通孔,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排斥力,所述排斥力用于带动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截止或连通所述装载孔与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盖体上,或,所述遮挡组件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的一侧设有导向件或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导向件,所述装载孔与所述导向件对应;所述遮挡组件还包括:
遮挡本体,所述磁力件设置于所述遮挡本体的靠近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所述遮挡本体上设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与所述导向件配合,以导引所述遮挡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为凹槽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壁形成的两个导轨或相对设置的两个凸起形成的两个导轨,所述导引件为所述遮挡本体的相背的两个侧壁,每个所述遮挡本体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两个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转动本体,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间隔地安装于所述转动本体上,所述转动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盖体上,和/或,所述转动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和/或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转动本体,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间隔地安装于所述转动本体上,所述转动本体收容于所述盖体的安装槽内和/或所述壳体的安装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限位件;所述转动本体设有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用于限制所述转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范围;在所述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一极限限位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在所述配合件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极限限位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磁力件配合以产生排斥力或吸引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盖体的第一侧;
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直接接触;或
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面设有凸出件,所述凸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接触,以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间隔;或
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直接接触;或
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盖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面设有凸出件,所述凸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接触,以使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开口,所述转动本体的侧面的部分区域从所述开口露出以供用户拨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本体的侧面设有拨动结构,在所述转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转动的情况下,所述拨动结构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开口露出。
12.根据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件的输出部从所述壳体的顶部伸出,并与所述转动本体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CN202320765782.2U 2023-04-04 2023-04-04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20068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5782.2U CN2200688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5782.2U CN2200688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8867U true CN220068867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3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5782.2U Active CN2200688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8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7646B2 (en) Thermostat with opening portion for accessing batteries field
KR102617155B1 (ko) 저온 전자 증발 장치 및 방법
US6511770B2 (en) Battery casing with an ejector
ITTO930211A1 (it) Calcolatore elettronico portatile con unita' a disco rimovibile
JP3101434U (ja) 強制的に断電する無線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CN220068867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604383U (zh) 门盖机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347037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JP3212811U (ja) 加熱式たばこ装置用ケース
WO2019101081A1 (zh) 一种低温烟
CN213939709U (zh) 一次性电子烟
CN104654378A (zh) 微波炉和微波炉的炉腔组件
CN22012394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JPS6233705B2 (zh)
CN210275898U (zh) 滑动防尘盖低温烟具
CN213816803U (zh) 一种便于锁门的换电柜
CN22019222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JP4263059B2 (ja) 電池式ライター
JPH08271132A (ja) 冷蔵庫
CN212339399U (zh) 一种加湿盒及取暖设备
CN209297939U (zh) 开关控制面板
CN210929642U (zh) 具有可分离式电连接发热体的低温烟具
CN115530425A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317853U (zh) 双头风扇
CN21269768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提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