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6060U - 圆柱电池 - Google Patents

圆柱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6060U
CN220066060U CN202321588098.8U CN202321588098U CN220066060U CN 220066060 U CN220066060 U CN 220066060U CN 202321588098 U CN202321588098 U CN 202321588098U CN 220066060 U CN220066060 U CN 220066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positive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80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世文
季林锋
杨亦双
杨庆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xing Pylon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xing Pylon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xing Pylon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xing Pylon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80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6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6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6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柱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圆柱电池的极耳形态,提高焊接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包括卷芯,卷芯包括卷芯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形成于卷芯主体的两端,且正极极耳包括内圈正极耳和外圈正极耳,负极极耳包括内圈负极耳和外圈负极耳;外圈正极耳环绕于内圈正极耳的外部,且与内圈正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隔离带,外圈负极耳环绕于内圈负极耳的外部,且与内圈负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隔离带。

Description

圆柱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圆柱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电池(如锂电池)在储能、电动车、航空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运用,电池使用工况场景越来越多,从而对电池容量及倍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圆柱电池卷芯采用多极耳拍平的结构,由于极耳数量多,使得在拍平后极耳在焊接过程中实际连通的数量较少,焊接质量较差,且随机性较大,导致电池过流能力低。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圆柱电池,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柱电池,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圆柱电池的极耳形态,提高焊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柱电池,包括卷芯,所述卷芯包括卷芯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形成于所述卷芯主体的两端,且所述正极极耳包括内圈正极耳和外圈正极耳,所述负极极耳包括内圈负极耳和外圈负极耳;所述外圈正极耳环绕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外部,且与所述内圈正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隔离带,所述外圈负极耳环绕于所述内圈负极耳的外部,且与所述内圈负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隔离带。
其中,所述内圈正极耳和所述内圈负极耳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内层向最外层逐层降低,所述外圈正极耳和所述外圈负极耳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外层向最内层逐层降低。
具体地,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第一隔离带的宽度相同,所述内圈负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第二隔离带的宽度相同;所述外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相同,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相同;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大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的端部至第一隔离带的边缘的距离,所述内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大于所述内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的端部至第二隔离带的距离;所述外圈正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相同,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相同。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筒状,所述卷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还包括正极封口组件和负极封口组件;所述正极封口组件和所述负极封口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正极封口组件包括正极集流盘及正极盖板,所述负极封口组件包括负极集流盘、绝缘构件和负极盖板;所述正极集流盘与所述正极极耳相焊接,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正极集流盘相焊接,且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正极极耳的一端相连接,将所述正极集流盘密封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负极集流盘与所述负极极耳相焊接,所述绝缘构件位于所述负极集流盘与所述负极盖板之间,所述负极盖板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负极极耳的一端相连接,将所述负极集流盘和所述绝缘构件密封于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集流盘的中心位置且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凹部,所述定位凹部内形成有穿孔,沿所述定位凹部的周向,且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一焊接凸部,所述第一焊接凸部用于与所述正极极耳相焊接;所述正极集流盘上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还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与所述正极盖板相接触,使所述正极集流盘与所述正极盖板相焊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盖板对应所述定位凹部的位置形成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嵌入所述定位凹部设置;所述正极盖板朝向所述正极集流盘的一侧,且对应所述连接凸台的位置形成有配合凹部,所述连接凸台插入所述配合凹部内,使所述正极集流盘和正极盖板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负极集流盘包括主体部和导通部,所述导通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主体部翻折;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第一中心孔,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二焊接凸部,使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焊接凸部的位置形成凹坑,所述第二焊接凸部用于与所述负极极耳相焊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构件对应所述第二焊接凸部的位置形成有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能够嵌入所述凹坑内;所述绝缘构件对应所述导通部的位置形成有避让部,所述绝缘构件的中心位置形成有限位凹部,所述限位凹部内形成有第二中心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两端的内壁边缘均形成有台阶部,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能够分别嵌入对应的所述台阶部内,与所述壳体相定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包括卷芯,卷芯包括卷芯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形成于卷芯主体的两端,且正极极耳包括内圈正极耳和外圈正极耳,负极极耳包括内圈负极耳和外圈负极耳;外圈正极耳环绕于内圈正极耳的外部,且与内圈正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隔离带,外圈负极耳环绕于内圈负极耳的外部,且与内圈负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隔离带。
由此分析可知,通过使卷芯主体两端的正极极耳包括内圈正极耳和外圈正极耳,负极极耳包括内圈负极耳和外圈负极耳,并使内圈正极耳和外圈正极耳间隔设置,内圈负极耳和外圈负极耳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形成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
而通过形成的第一隔离带能够在焊接前的拍平阶段,使内圈正极耳向外翻折至第一隔离带上,使外圈正极耳向内翻折至第一隔离带上与内圈正极耳相接触。通过形成的第二隔离带能够在焊接前的拍平阶段,使内圈负极耳向外翻折至第二隔离带上,使外圈负极耳向内翻折至第二隔离带上与内圈负极耳相接触,从而使拍平后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能够更加平整,且实际焊接的数量更多更稳定,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焊接次数,提高焊接效率,又能够使内阻更低,提高过流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卷芯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卷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拍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卷芯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负极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绝缘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正极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柱电池中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卷芯主体;2-正极极耳;201-内圈正极耳;202-外圈正极耳;203-第一隔离带;3-负极极耳;301-内圈负极耳;302-外圈负极耳;303-第二隔离带;4-壳体;401-台阶部;5-正极集流盘;501-定位凹部;5011-穿孔;502-第一焊接凸部;503-连接凸台;6-正极盖板;601-加强部;602-配合凹部;7-负极集流盘;701-主体部;7011-第一中心孔;7012-第二焊接凸部;702-导通部;8-绝缘构件;801-支撑凸部;802-避让部;803-限位凹部;8031-第二中心孔;9-防爆件;10-保护片;11-负极极柱;12-密封圈;13-负极盖板;14-负极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电池,包括卷芯,卷芯包括卷芯主体1、正极极耳2和负极极耳3;正极极耳2和负极极耳3分别形成于卷芯主体1的两端,且正极极耳2包括内圈正极耳201和外圈正极耳202,负极极耳3包括内圈负极耳301和外圈负极耳302;外圈正极耳202环绕于内圈正极耳201的外部,且与内圈正极耳201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隔离带203,外圈负极耳302环绕于内圈负极耳301的外部,且与内圈负极耳301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隔离带303。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通过使卷芯主体1两端的正极极耳2包括内圈正极耳201和外圈正极耳202,负极极耳3包括内圈负极耳301和外圈负极耳302,并使内圈正极耳201和外圈正极耳202间隔设置,内圈负极耳301和外圈负极耳302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形成第一隔离带203和第二隔离带303。
而通过形成的第一隔离带203能够在焊接前的拍平阶段,使内圈正极耳201向外翻折至第一隔离带203上,使外圈正极耳202向内翻折至第一隔离带203上与内圈正极耳201相接触。通过形成的第二隔离带303能够在焊接前的拍平阶段,使内圈负极耳301向外翻折至第二隔离带303上,使外圈负极耳302向内翻折至第二隔离带303上与内圈负极耳301相接触,从而使拍平后的正极极耳2和负极极耳3均能够更加平整,且实际焊接的数量更多更稳定,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焊接次数,提高焊接效率,又能够使内阻更低,提高过流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申请提供一种圆柱电池,而圆柱电池的卷芯为卷绕而成,因此,在卷绕前,可根据实际所需求的过流能力等参数设计正极片和负极片,将正极片和负极片相同位置的一段区域的极耳切除,从而能够使正负极片在卷绕后形成如图1所示出的正极极耳2和负极极耳3的形态。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内圈正极耳201和内圈负极耳301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内层向最外层逐层降低,外圈正极耳202和外圈负极耳302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外层向最内层逐层降低。
由于内圈正极耳201的最外层极耳更加接近第一隔离带203,内圈负极耳301的最外层极耳更加接近第二隔离带303,因此,本申请通过使内圈正极耳201和内圈负极耳301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内层向最外层逐层降低,能够使远离第一隔离带203和第二隔离带303的最内层极耳在向外翻折后,充分且齐整的与前层极耳相接触,以保证焊接效果。
相应地,由于外圈正极耳202的最内层极耳更加接近第一隔离带203,外圈负极耳302的最内层极耳更加接近第二隔离带303,因此,本申请通过使外圈正极耳202和外圈负极耳302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外层向最内层逐层降低,能够使远离第一隔离带203和第二隔离带303的最外层极耳在向内翻折后,充分且齐整的与前层极耳相接触,以保证焊接效果。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上述的最内层和最外层是以卷芯主体1的中心为基准,由于内圈正极耳201和内圈负极耳301的最内层更加接近卷芯主体1的中心,因此,使两者更加远离第一隔离带203和第二隔离带303。
进一步优选地,本申请中的内圈正极耳201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第一隔离带203的宽度相同,内圈负极耳301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第二隔离带303的宽度相同;外圈正极耳202的最内层极耳尺寸与内圈正极耳201的最外层极耳尺寸相同,外圈负极耳302的最内层极耳尺寸与外圈负极耳302的最外层极耳尺寸相同;内圈正极耳201的最内层极耳尺寸大于内圈正极耳201的最内层极耳的端部至第一隔离带203的边缘的距离,内圈负极耳301的最内层极耳尺寸大于内圈负极耳301的最内层极耳的端部至第二隔离带303的距离;外圈正极耳202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内圈正极耳201的最内层极耳尺寸相同,外圈负极耳302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外圈负极耳302的最内层极耳尺寸相同。
如图2所示,由于内圈正极耳201和外圈正极耳202均向第一隔离带203翻折,内圈负极耳301和外圈负极耳302均向第二隔离带303翻折,从而在翻折时,前层极耳逐渐堆叠具有一定厚度,因此,本申请通过对上述对极耳尺寸的限定,能够使每一层极耳均可以得到充分的接触,以保证焊接效果。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还包括壳体4,壳体4呈筒状,卷芯设置于壳体4内。
通过圆柱电池的壳体4,并将卷芯设置在壳体4内,能够充分的对卷芯进行保护,提高整体圆柱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电池,还包括正极封口组件和负极封口组件;正极封口组件和负极封口组件分别设置于壳体4的两端,正极封口组件包括正极集流盘5及正极盖板6,负极封口组件包括负极集流盘7、绝缘构件8和负极盖板13;正极集流盘5与正极极耳2相焊接,正极盖板6与正极集流盘5相焊接,且正极盖板6与壳体4对应正极极耳2的一端相连接,将正极集流盘5密封于壳体4内;负极集流盘7与负极极耳3相焊接,绝缘构件8位于负极集流盘7与负极盖板13之间,负极盖板13与壳体4对应负极极耳3的一端相连接,将负极集流盘7和绝缘构件8密封于壳体4内。
通过正极盖板6和负极盖板13能够配合壳体4形成容纳空间,从而使卷芯、正极集流盘5及负极集流盘7更加稳定安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正极集流盘5与正极极耳2相焊接,正极盖板6分别与正极集流盘5和壳体4相焊接。负极集流盘7与负极极耳3相焊接,负极盖板13与壳体4相焊接。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正极极耳2与正极集流盘5以及负极极耳3与负极集流盘7之间的焊接均可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实现,而正极盖板6与正极集流盘5之间的焊接可采用穿透焊接的方式,负极盖板13与壳体4以及正极盖板6与壳体4之间的焊接可采用激光焊接或穿透焊接的方式。
可选地,如图7所示,本申请中的正极集流盘5的中心位置且背离壳体4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凹部501,定位凹部501内形成有穿孔5011,沿定位凹部501的周向,且朝向壳体4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一焊接凸部502,第一焊接凸部502用于与正极极耳2相焊接;正极集流盘5上背离壳体4的一侧还形成有连接凸台503,连接凸台503与正极盖板6相接触,使正极集流盘5与正极盖板6相焊接。
如图7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焊接凸部502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一焊接凸部502与一个连接凸部沿正极集流盘5的周向均布。如图3所示,由于本申请中的卷芯在卷绕后使正极极耳2排布成圆形状态,因此,优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一焊接凸部502呈扇面形结构,从而能够增大与正极极耳2的接触,提高焊接质量,并且,第一焊接凸部502还能够为机械臂的抓取起到定位的作用。
而正极集流盘5上形成的连接凸部能够与正极盖板6上对应连接凸部位置形成的配合凹部602相配合,实现正极盖板6与正极集流盘5之间的穿透焊接。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结合图7所示,由于正极集流盘5的中心位置且背离壳体4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凹部501,因此,通过在正极盖板6对应定位凹部501的位置形成有加强部601,使加强部601嵌入定位凹部501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对正极盖板6和正极集流盘5之间起到限位和定位作用。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正极封口组件还包括防爆件9和保护片10,防爆件9设置于定位凹部501内,加强部601将防爆件9稳定压设在定位凹部501内,当电池内部压力过高时,防爆件9破损泄压,保证整体电池的安全性。
如图4所示,由于正极盖板6的加强部601向正极集流盘5的方向凸起,因此,使正极盖板6背离正极集流盘5的一侧形成凹陷,保护片10设置在凹陷内,用于保护防爆件9,避免防爆件9产生碰撞刮破,导致防爆件9失效的问题。
此处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由于防爆件9需要泄压,因此,在正极集流盘5的定位凹部501的中心形成有穿孔5011,且在正极盖板6对应穿孔5011的位置也形成有过孔,从而能够实现电池的泄压。
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负极集流盘7包括主体部701和导通部702,导通部702的一端与主体部701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主体部701翻折;主体部701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第一中心孔7011,主体部701朝向壳体4的一侧,且沿第一中心孔7011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二焊接凸部7012,使主体部701背离壳体4的一侧,且对应第二焊接凸部7012的位置形成凹坑,第二焊接凸部7012用于与负极极耳3相焊接。
本申请通过在负极集流盘7的主体部701上连接导通部702,且使导通部702能够相对主体部701翻折,从而在负极集流盘7与负极盖板13焊接后,能够通过导通部702的翻折使绝缘构件8相对负极集流盘7展开一定角度,进而能够便于负极集流盘7与负极极耳3之间的焊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在主体部701朝向壳体4的一侧形成的第二焊接凸部7012,能够增加主体部701与负极极耳3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焊接质量,并且,由于本申请中的负极极耳3与正极极耳2的形态相同,均成圆形,因此,本申请中的第二焊接凸部7012也呈扇面形结构,从而能够更好的适配负极极耳3。
并且,由于本申请中主体部701在周向上的一个位置连接有导通部702,因此,主体部701上形成的第二焊接凸部7012的数量也为三个,且三个第二焊接凸部7012与导通部702沿主体部701的周向均布。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焊接凸部502和第二焊接凸部701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数量的增减,并且,第一焊接凸部502和第二焊接凸部7012均成扇面形结构也仅是提高焊接质量的一种较佳方式,采用其他如矩形等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均可,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6所示,本申请中的绝缘构件8对应第二焊接凸部7012的位置形成有支撑凸部801,支撑凸部801能够嵌入凹坑内;绝缘构件8对应导通部702的位置形成有避让部802,绝缘构件8的中心位置形成有限位凹部803,限位凹部803内形成有第二中心孔8031。
由于负极集流盘7朝向壳体4的一侧形成第二焊接凸部7012,因此,负极集流盘7背离壳体4的一侧会相应形成凹坑,通过使绝缘构件8对应第二焊接凸部7012的位置形成的支撑凸部801,能够在装配时嵌入凹坑内,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负极集流盘7的强度,并且能够对负极集流盘7和绝缘构件8之间进行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主体部701上连接有导通部702,因此,通过在绝缘构件8对应导通部702的位置形成避让部802,能够避免绝缘构件8与导通部702之间的干涉。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负极封口组件还包括负极极柱11、密封圈12和负极绝缘件14,负极极柱11与导通部702相连接,密封圈12套设于负极极柱11上,且用于负极极柱11与绝缘构件8之间的密封,负极极柱11呈T形结构,负极极柱11的柱体穿过绝缘构件8和负极盖板13与负极绝缘件14相连接,负极极柱11的基体嵌设于限位凹部803内,而为避免负极极柱11的转动,本申请中限位凹部803的呈矩形结构,从而能够对基体进行限位,实现对负极极柱11在周向上的限位。
可选地,如图8所示,本申请中的壳体4的两端的内壁边缘均形成有台阶部401,正极盖板6和负极盖板13能够分别嵌入对应的台阶部401内,与壳体4相定位。
通过壳体4两端的内壁面形成的台阶部401,能够使正极盖板6和负极盖板13与壳体4的连接更加稳定,并对正极盖板6和负极盖板13在轴向上限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卷芯;
所述卷芯包括卷芯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
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分别形成于所述卷芯主体的两端,且所述正极极耳包括内圈正极耳和外圈正极耳,所述负极极耳包括内圈负极耳和外圈负极耳;
所述外圈正极耳环绕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外部,且与所述内圈正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隔离带,所述外圈负极耳环绕于所述内圈负极耳的外部,且与所述内圈负极耳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隔离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正极耳和所述内圈负极耳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内层向最外层逐层降低,所述外圈正极耳和所述外圈负极耳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最外层向最内层逐层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第一隔离带的宽度相同,所述内圈负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第二隔离带的宽度相同;
所述外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相同,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相同;
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大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的端部至第一隔离带的边缘的距离,所述内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大于所述内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的端部至第二隔离带的距离;
所述外圈正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内圈正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相同,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外层极耳尺寸与所述外圈负极耳的最内层极耳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筒状,所述卷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极封口组件和负极封口组件;
所述正极封口组件和所述负极封口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正极封口组件包括正极集流盘及正极盖板,所述负极封口组件包括负极集流盘、绝缘构件和负极盖板;
所述正极集流盘与所述正极极耳相焊接,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正极集流盘相焊接,且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正极极耳的一端相连接,将所述正极集流盘密封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负极集流盘与所述负极极耳相焊接,所述绝缘构件位于所述负极集流盘与所述负极盖板之间,所述负极盖板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负极极耳的一端相连接,将所述负极集流盘和所述绝缘构件密封于所述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盘的中心位置且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凹部,所述定位凹部内形成有穿孔,沿所述定位凹部的周向,且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一焊接凸部,所述第一焊接凸部用于与所述正极极耳相焊接;
所述正极集流盘上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还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与所述正极盖板相接触,使所述正极集流盘与所述正极盖板相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对应所述定位凹部的位置形成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嵌入所述定位凹部设置;
所述正极盖板朝向所述正极集流盘的一侧,且对应所述连接凸台的位置形成有配合凹部,所述连接凸台插入所述配合凹部内,使所述正极集流盘和正极盖板相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集流盘包括主体部和导通部,所述导通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主体部翻折;
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第一中心孔,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二焊接凸部,使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焊接凸部的位置形成凹坑,所述第二焊接凸部用于与所述负极极耳相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构件对应所述第二焊接凸部的位置形成有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能够嵌入所述凹坑内;
所述绝缘构件对应所述导通部的位置形成有避让部,所述绝缘构件的中心位置形成有限位凹部,所述限位凹部内形成有第二中心孔。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的内壁边缘均形成有台阶部,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能够分别嵌入对应的所述台阶部内,与所述壳体相定位。
CN202321588098.8U 2023-06-20 2023-06-20 圆柱电池 Active CN220066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098.8U CN220066060U (zh) 2023-06-20 2023-06-20 圆柱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098.8U CN220066060U (zh) 2023-06-20 2023-06-20 圆柱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6060U true CN220066060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2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8098.8U Active CN220066060U (zh) 2023-06-20 2023-06-20 圆柱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6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46364B1 (ko) 반경방향 공간 이용율을 향상시키는 버튼형 전지
EP3477729B1 (en)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utton cell battery
US8993148B2 (en)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utton cell battery
EP2136429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ith same
EP2197064B1 (en) A vent member for a secondary battery
US754111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40087217A1 (en) Battery cell having a click spring area integrated into the housing coer plate
US902899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06324244A (ja) 二次電池
CN215451564U (zh) 电池壳组件和具有其的锂电池
KR101293208B1 (ko) 이차 전지용 캡 조립체
KR101696964B1 (ko) 코팅층이 형성된 원통형 이차전지
JP2005190913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210403778U (zh) 一种提升径向空间利用率的纽扣电池
CN220066060U (zh) 圆柱电池
US10135057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CN219180738U (zh)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CN116387638A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JP4169470B2 (ja) 密閉電池
CN216773468U (zh) 电极结构、电池及电池组
CN217158396U (zh) 一种方形钢壳电池的极柱焊接结构及电池
EP4007023A1 (en) Battery
CN114824409A (zh) 电芯、电芯的制造方法、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9591473U (zh) 一种圆柱电池
CN220604745U (zh) 一种圆柱裸电芯、圆柱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