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738U -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738U
CN219180738U CN202222487499.6U CN202222487499U CN219180738U CN 219180738 U CN219180738 U CN 219180738U CN 202222487499 U CN202222487499 U CN 202222487499U CN 219180738 U CN219180738 U CN 219180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ing
hole
tab
welding
seconda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874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林聪
於洪将
王汭
罗志高
李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enio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874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38U/zh
Priority to US18/370,597 priority patent/US20240097286A1/en
Priority to DE102023125485.5A priority patent/DE102023125485A1/de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流构件,包括第一集流盘、第二集流盘与绝缘件,第一集流盘和第二集流盘通过绝缘件绝缘连接;第二集流盘包括本体部与焊接部,本体部和焊接部相互弯折并形成夹角,焊接部的焊接面与本体部的表面形成夹角。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焊接安全性高,能够增加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并可以防止激光穿透焊接对电芯造成损坏。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

Description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质轻、高容、长寿命、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优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新能源行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选择以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这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有圆柱电池的焊接都是从盖板向集流盘直接激光穿透焊接,由于电芯位于集流盘下方,因此激光容易在穿透集流盘后继续进行穿透,从而对电芯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流构件,能够提高焊接的安全性,不仅可以增加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还可以防止激光穿透焊接对电芯造成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流构件,包括:
第一集流盘、第二集流盘与绝缘件,所述第一集流盘和所述第二集流盘通过所述绝缘件绝缘连接;
所述第二集流盘包括本体部和焊接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焊接部相互弯折。
具体地,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焊接部的连接处设有缺口。
具体地,所述焊接部垂直设置于所述本体部。
具体地,所述绝缘件设有卡接部,所述本体部的边沿卡接于所述卡接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盘包括主体部,所述绝缘件具有第一装配通孔和第二装配通孔,所述主体部装配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所述本体部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
具体地,所述绝缘件在所述第二装配通孔处设有避让区,避让所述焊接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盘还包括凸台部,所述绝缘件在所述凸台部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避让孔。
具体地,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绝缘件在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贯穿孔。
具体地,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装配通孔具有与各个所述第一凹陷部对应的装配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上述的集流构件;
电芯,包括与第一集流盘连接的第一极耳及与第二集流盘的本体部连接的第二极耳;
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芯,所述壳体包括底壁与垂直于底壁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二集流盘的焊接部与所述侧壁贴合并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盖帽组件,所述盖帽组件包括盖帽片、密封件与极柱,所述盖帽片设有通孔,所述极柱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极柱通过所述密封件绝缘连接所述盖帽片,所述第一集流盘电连接所述极柱。
具体地,所述盖帽片设置有定位部。
具体地,所述盖帽组件或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注液孔或防爆阀。
具体地,所述绝缘件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所述密封件在面向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凹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凹陷部对应卡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盘包括主体部与凸台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凸台部向所述极柱延伸,且所述凸台部与所述极柱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极柱在面向所述电芯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凹陷部,所述凸台部嵌入所述第二凹陷部并焊接。
具体地,所述电芯同一侧引出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所述绝缘件在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之间设置有向所述电芯延伸的第一凸起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有第三贯穿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起部的边缘设置有卡口。
具体地,所述二次电池为圆柱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绝缘件将第一集流盘与第二集流盘绝缘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减少了集流构件对空间的占据,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同时,第二集流盘包括本体部和焊接部,本体部和焊接部相互弯折,在第二集流盘的焊接时,焊接部弯起一定角度使得焊接部的位置与电芯存在夹角,从而使焊接部能够贴紧电池外壳的侧壁而进行焊接,这样避免了现有的平板状的集流盘与盖板在激光穿透焊接时导致的焊穿电芯的情况,保证了电芯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圆柱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集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集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二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盖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芯;11、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
2、壳体;21、底壁;22、侧壁;
3、盖帽组件;31、盖帽片;310、通孔;311、定位部;32、密封件;321、第三凹陷部;33、极柱;331、第二凹陷部;
4、集流构件;41、第一集流盘;411、主体部;412、凸台部;413、第一贯穿孔;414、第一凹陷部;
42、第二集流盘;421、本体部;422、焊接部;423、缺口;
43、绝缘件;431、卡接部;432、第一避让孔;433、第二贯穿孔;434、装配口;435、第一凸起部;436、第三贯穿孔;437、卡口;438、第二凸起部;43a、第一装配通孔;43b、第二装配通孔;43c、避让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流构件,包括:
第一集流盘41、第二集流盘42与绝缘件43,第一集流盘41和第二集流盘42通过绝缘件43绝缘连接;
第二集流盘42包括本体部421和焊接部422,本体部421和焊接部422相互弯折。
通过绝缘件43将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绝缘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减少了集流构件4对空间的占据,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同时,相对于现有的将第二集流盘42与盖帽片31进行激光穿透焊接,第二集流盘42的本体部421和焊接部422相互弯折,因此在第二集流盘42的焊接时,焊接部422弯起一定角度使得焊接部422的位置与电芯1存在夹角,焊接部422能够贴紧电池外壳的侧壁而进行焊接,这样避免了现有的平板状的集流盘与盖板在激光穿透焊接时导致的焊穿电芯1的情况,保证了电芯1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421设置有缺口423,缺口423设置在焊接部422的两侧,缺口423设置在本体部421和焊接部422的连接处。
由于第二集流盘42的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可是对金属片进行弯折形成,因此在弯折过程中没有设置缺口423的话,应力会集中在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的交界的拐弯处,从而导致第二集流盘42在该处发生形变,导致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发生变形。上述实施例为了避免第二集流盘42发生变形影响第二集流盘42的过流能力,同时避免第二集流盘42发生变形影响第二集流盘42与绝缘件43的装配,因此在本体部421设置缺口423,同时将缺口423设置在焊接部422的两侧,从而在第二集流盘42发生弯折形成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时能够将应力转移到缺口423处,避免了第二集流盘42在该处发生形变。此外由于缺口423的存在,第二集流盘42也能够更加轻松地弯折形成焊接部422与本体部421。
优选地,焊接部422垂直设置于本体部421,以保障焊接部422紧贴电池外壳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43设有卡接部431,本体部421的边沿卡接于卡接部431。
通过在绝缘件43设置卡接部431,从而使本体部421的边沿卡接于卡接部431,进而加强了绝缘件43与第二集流盘42的连接强度。优选的,在绝缘件43的卡接部431与第二集流盘42的边沿进行表面处理,使绝缘件43与第二集流盘42的接触面粗糙,从而提升绝缘件43与第二集流盘42的表面能,进一步加强绝缘件43与第二集流盘42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41包括主体部411,绝缘件43具有第一装配通孔43a和第二装配通孔43b,主体部411装配于第一装配通孔43a,本体部421装配于第二装配通孔43b。
优选地,绝缘件43在第二装配通孔43b处设有避让区43c,避让区43c能够避让焊接部42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411设置有第一贯穿孔413,绝缘件43在第一贯穿孔413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贯穿孔433。
为方便电解液对电芯1的浸润,因此在主体部411设置第一贯穿孔413,同时绝缘件43在第一贯穿孔413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贯穿孔433。第一贯穿孔413与第二贯穿孔433的设置能够在第一集流盘41与绝缘件43形成电解液通道,方便电解液通过,从而减少电芯1的浸润时间,同时也提高了电芯1的制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411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部414,第一装配通孔43a具有与各个第一凹陷部414对应的装配口434,从而使得绝缘件43在第一凹陷部414的对应位置开设有装配口434。
由于在第一集流盘41设置多个向电芯1延伸的第一凹陷部414,因此在第一集流盘41与第一极耳11焊接时,通过对第一凹陷部414进行激光穿透焊接使第一集流盘41与第一极耳11电连接,防止第一极耳11与第一集流盘41的焊接造成虚焊现象。由于需要进行激光穿透焊,所以在绝缘件43设置装配口434,从而将第一凹陷部414暴露出来用于焊接。由于第一凹陷部414通过装配口434暴露出来,为了防止第一集流盘41与盖帽片31发生接触,因此需要使密封件32的形状能够覆盖第一凹陷部414,从而隔绝第一凹陷部414与盖帽片31。需要说明的是,绝缘件43在第二集流盘4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装配通孔43b,从而能够使第二集流盘42能够与第二极耳12进行穿透焊。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1、壳体2、盖帽组件3与集流构件4。电芯1同一侧引出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壳体2用于容纳电芯1,壳体2包括底壁21与垂直于底壁21延伸的侧壁22;盖帽组件3包括盖帽片31、密封件32与极柱33,盖帽片31设有通孔310,极柱33穿过通孔310,极柱33通过密封件32绝缘连接盖帽片31;集流构件4包括第一集流盘41、第二集流盘42与绝缘件43,第一集流盘41和第二集流盘42通过绝缘件43绝缘连接,第一集流盘41用于电连接极柱33与第一极耳11,第二集流盘42包括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焊接部422垂直设置于本体部421,本体部421与第二极耳12电连接,焊接部422与侧壁22贴合并电连接,其中,该二次电池为圆柱电池。
电芯1是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芯1引出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均凸出于电芯1的一端,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均位于电芯1的同一端。电芯1可以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电芯1可以是由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通过卷绕形成的卷绕式结构。电芯1也可以是由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通过层叠布置形成的叠片式结构。在电芯1卷绕成同端引出正负极的卷绕结构后,对正负极耳进行拍平或揉平处理,增大正负极耳与外部电连接的可接触面积,从而增加过流面积。
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电芯1为极片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相对应的部分,正极耳为正极极片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负极耳为负极极片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耳的数量为多个,负极耳的数量为多个。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中其中一个为正极耳,另一个为负极耳。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
壳体2是用于容纳电芯1的部件,壳体2包括底壁21与垂直于底壁21延伸的侧壁22,底壁21与侧壁22形成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壳体2可以是底壁21与侧壁22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底壁21与侧壁22焊接形成。壳体2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钢、铝合金等。壳体2的形状为圆柱体。示例的,壳体2的直径可以是20mm-80mm。
盖帽组件3是盖合于壳体2的开口以将电池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隔绝的部件。盖帽组件3盖合于壳体2的开口,盖帽组件3与壳体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芯1、电解液以及其他部件的密封空间,盖帽组件3盖合于壳体2后,圆柱电池的高度可以是60mm-300mm。盖帽组件3包括盖帽片31、密封件32与极柱33,盖帽片31的投影形状可以与壳体2的投影形状相适配,比如,壳体2为圆柱体结构,盖帽片31为与壳体2相适配的圆形板状结构。盖帽片31的材质也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钢、铝合金等。盖帽片31设置通孔310,极柱33穿过通孔310,极柱33通过密封件32绝缘固定在盖帽片31,极柱3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凸形结构,极柱33的材质可以是铝等导电金属材料,密封件32可以是橡胶等绝缘材料。同时为了加强盖帽片31与壳体2的连接强度与加快焊接效率,可以在壳体2的开口设置台阶结构,或者在盖帽片31设置台阶结构,从而使壳体2与盖帽片31在焊接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对齐,同时通过台阶结构的设置可以使盖帽片31与壳体2的连接效果更好。
集流构件4设置在电芯1与盖帽组件3之间,集流构件4包括第一集流盘41、第二集流盘42与绝缘件43,第一集流盘41和第二集流盘42通过绝缘件43绝缘连接,第一集流盘41用于电连接极柱33与第一极耳11,第二集流盘42包括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焊接部422垂直设置于本体部421,本体部421与第二极耳12电连接,焊接部422与侧壁22贴合并电连接。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通过绝缘件43的连接从而构成集流构件4,集流构件4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只需要夹取集流构件4,就能够将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放置在电芯1的一端,与电芯1的正负极耳进行焊接,因此相对于分开的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而言,能够减少拿取次数,从而加快装配速度,同时由于正负极耳是从而同一端引出,而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也在同一平面,因此绝缘件43能够很好地将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进行绝缘防止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发生直接接触导致圆柱电池短路。绝缘件43还会使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对盖帽组件3产生一定的距离,防止第一集流盘41与盖帽片31进行接触造成短路。其中可选的,焊接部422的长度可以为2~5mm。
本实施例通过电芯1在同一端引出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绝缘件43将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绝缘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密封件32将极柱33与盖帽片31绝缘连接,使第一集流盘41能够将第一极耳11与极柱33进行电连接,第二极耳12能够将第二极耳12与盖帽片31进行电连接。由于正负极耳在同一端引出,且第一集流盘41与第二集流盘42也位于同一端,因此减少了集流盘与极耳对空间的占据,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同时,相对于现有的将第二集流盘42与盖帽片31进行激光穿透焊接,由于盖帽片31与第二集流盘42的厚度小,且电芯1位于第二集流盘42下方,在使用激光对盖帽片31与第二集流盘42进行穿透焊时,容易导致激光对电芯1造成损伤,因此本申请的第二集流盘42包括本体部421与焊接部422,通过将焊接部422垂直设置于本体部421,本体部421与第二极耳12电连接,焊接部422与侧壁22贴合并电连接,使激光能够穿透侧壁22与焊接部422进行焊接,由于焊接部422垂直于本体部421,因此即使激光将侧壁22穿透也不会对电芯1造成影响,保证了电芯1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盖帽组件3或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注液孔或防爆阀。圆柱电池可以通过注液孔往圆柱电池内部注入电解液,在注液完成后,可以使用金属片将注液孔进行密封。在圆柱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内部气体可以及时地通过防爆阀排出,从而及时泄压,保证了圆柱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41还包括凸台部412,绝缘件43在凸台部41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避让孔432。
由于第一集流盘41通过绝缘件43与第二集流盘42进行连接,且第一集流盘41与盖帽组件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集流盘41设置向极柱33延伸的凸台部412,从而能够使第一集流盘41与极柱33接触并焊接,同时主体部411与第一极耳11接触焊接,使得电芯1的第一极耳11通过第一集流盘41完成与极柱33的电连接。由于凸台部412需要与极柱33进行接触,因此绝缘件43在对应位置设置第一避让孔432,从而能够使凸台部412从第一避让孔432穿过,完成凸台部412与极柱33的接触。具体的,盖帽片31的通孔310设置在中心位置,因此极柱33也位于盖帽片31的中心位置,因此第一集流盘41的凸台部412需要对应设置,使得凸台部412与极柱33位于同一轴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33在面向电芯1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凹陷部331,凸台部412嵌入第二凹陷部331并焊接。
在极柱33未设置第二凹陷部331时,凸台部412与极柱33接触面仅为凸台部412的顶面,而本实施例在极柱33面向电芯1的一面设置第二凹陷部331,并使凸台部412嵌入第二凹陷部331后,凸台部412与极柱33的接触面就包括了凸台部412的顶面与凸台部412的侧面,增加了凸台部412与极柱33的焊接面积,从而提升了第一集流盘41的过流面积,使得圆柱电池的过流能力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43在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设置有向电芯1延伸的第一凸起部435。
由于圆柱电池在使用过程会发生晃动,因此为了保证集流构件4与电芯1的位置保持相对静止,绝缘件43在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设置有向电芯1延伸的第一凸起部435。由于第一凸起部435卡在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因此可以防止电芯1与集流构件4在竖直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同时避免了依靠焊接结构起到固定作用,从而可以保证焊接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第一凸起部435设置有两个,且关于第一避让孔432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43在第一凸起部435设置有第三贯穿孔436。通过绝缘件43在第一凸起部435设置有第三贯穿孔436,第三贯穿孔436可以形成电解液通道,方便电解液通过绝缘件43后向电芯1进行浸润,从而提高电芯1的注液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435的边缘设置有卡口437。
将集流构件4与电芯1转配过程中,由于集流构件4是一个整体,因此需要将第一集流盘41与第一极耳11对应,第二集流盘42与第二极耳12对应,因此在第一凸起部435的边缘设置的卡口437,通过卡口437将集流构件4与电芯1按照预设位置对齐,保证能够将第一集流盘41与第一极耳11对应接触,第二集流盘42与第二极耳12对应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帽片31设置有定位部311。定位部311面向电芯1的一面凸起,定位部311背离电芯1的一面凹陷,定位部311的凸起与凹陷能够在绝缘件43注塑成型过程中与夹具配合固定盖帽片31,避免盖帽片31发生摇晃。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43背离电芯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438,密封件32在面向电芯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的第三凹陷部321,第二凸起部438与第三凹陷部321对应卡接。
由于集流构件4是分别与电芯1以及盖帽组件3进行电连接。因此盖帽组件3盖合于壳体2后,无法看到圆柱电池内部的对接情况,进而无法得知密封件32是否覆盖住第一集流盘41,因此通过在绝缘件43背离电芯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438,密封件32在面向电芯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的第三凹陷部321,通过第二凸起部438与第三凹陷部321的对应卡接,从而可以确定盖帽组件3与集流构件4的安装位置是否与预设相同。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9)

1.一种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盘(41)、第二集流盘(42)与绝缘件(43),所述第一集流盘(41)和所述第二集流盘(42)通过所述绝缘件(43)绝缘连接;
所述第二集流盘(42)包括本体部(421)和焊接部(422),所述本体部(421)和所述焊接部(422)相互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421)和所述焊接部(422)的连接处设有缺口(42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422)垂直设置于所述本体部(4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43)设有卡接部(431),所述本体部(421)的边沿卡接于所述卡接部(4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盘(41)包括主体部(411),所述绝缘件(43)具有第一装配通孔(43a)和第二装配通孔(43b),所述主体部(411)装配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43a),所述本体部(421)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通孔(43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43)在所述第二装配通孔(43b)处设有避让区(43c),避让所述焊接部(42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盘(41)还包括凸台部(412),所述绝缘件(43)在所述凸台部(41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避让孔(43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411)设置有第一贯穿孔(413),所述绝缘件(43)在所述第一贯穿孔(413)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贯穿孔(43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411)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部(414),所述第一装配通孔(43a)具有与各个所述第一凹陷部(414)对应的装配口(434)。
10.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流构件(4);
电芯(1),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盘(41)连接的第一极耳(11)及与所述第二集流盘(42)的本体部(421)连接的第二极耳(12),所述第一集流盘(41)和所述第二集流盘(42)通过绝缘件(43)绝缘连接;
壳体(2),用于容纳所述电芯(1),所述壳体(2)包括底壁(21)与垂直于底壁(21)延伸的侧壁(22),所述第二集流盘(42)的焊接部(422)与所述侧壁(22)贴合并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帽组件(3),所述盖帽组件(3)包括盖帽片(31)、密封件(32)与极柱(33),所述盖帽片(31)设有通孔(310),所述极柱(33)穿过所述通孔(310),所述极柱(33)通过所述密封件(32)绝缘连接所述盖帽片(31),所述第一集流盘(41)电连接所述极柱(3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片(31)设置有定位部(31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组件(3)或所述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注液孔或防爆阀。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43)背离所述电芯(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438),所述密封件(32)在面向所述电芯(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三凹陷部(321),所述第二凸起部(438)与所述第三凹陷部(321)对应卡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盘(41)包括主体部(411)与凸台部(412),所述主体部(411)与所述第一极耳(11)电连接,所述凸台部(412)向所述极柱(33)延伸,且所述凸台部(412)与所述极柱(33)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33)在面向所述电芯(1)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凹陷部(331),所述凸台部(412)嵌入所述第二凹陷部(331)并焊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0、14或1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1)同一侧引出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所述绝缘件(43)在所述第一极耳(11)与所述第二极耳(12)之间设置有向所述电芯(1)延伸的第一凸起部(435)。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35)设置有第三贯穿孔(436)。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35)的边缘设置有卡口(437)。
CN202222487499.6U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Active CN219180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7499.6U CN219180738U (zh)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US18/370,597 US20240097286A1 (en) 2022-09-20 2023-09-20 Current Collector Component and Secondary Battery
DE102023125485.5A DE102023125485A1 (de) 2022-09-20 2023-09-20 Kollektor und sekundärbatteri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7499.6U CN219180738U (zh)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738U true CN219180738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4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87499.6U Active CN219180738U (zh) 2022-09-20 2022-09-20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7286A1 (zh)
CN (1) CN219180738U (zh)
DE (1) DE10202312548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05087A (zh) * 2023-06-26 2023-07-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05087A (zh) * 2023-06-26 2023-07-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505087B (zh) * 2023-06-26 2023-09-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97286A1 (en) 2024-03-21
DE102023125485A1 (de) 2024-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3475B1 (ko) 단락 부재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KR101254886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165503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094046B1 (ko) 이차 전지
JP449964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1233470B1 (ko) 이차 전지
KR20130012627A (ko) 이차 전지
KR20120106539A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차 전지 팩
CN216213745U (zh) 一种方形二次电池的顶盖及二次电池
CN214203812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2899779B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222261B1 (ko) 이차 전지
CN210743993U (zh) 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CN219180738U (zh) 一种集流构件及二次电池
KR20080016047A (ko) 이차 전지
EP247725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2337491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233514B1 (ko) 이차 전지
CN218182424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KR101121205B1 (ko) 이차전지
CN219180726U (zh) 一种集流构件及圆柱电池
CN218867348U (zh) 一种方形二次电池及其电池模组
CN220821733U (zh) 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装置
CN218456141U (zh) 一种电池与电池模组
CN220628156U (zh) 圆柱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