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4558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4558U
CN220064558U CN202321524047.9U CN202321524047U CN220064558U CN 220064558 U CN220064558 U CN 220064558U CN 202321524047 U CN202321524047 U CN 202321524047U CN 220064558 U CN220064558 U CN 220064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plate
edge
diffusion plate
step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240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兴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240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4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4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4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用于发出光线;框体,设置于所述背板的边沿,所述框体的内侧间隔设有沿所述背板边沿延伸的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显示面板,支撑于所述第一台阶部上;支撑体,凸设于所述第二台阶部上;扩散板,位于所述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扩散板的边沿伸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并支撑于所述支撑体上,以与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具有间隔,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扩散板边沿。本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效果,改善观看体验。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显示装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显示器和电视机等。
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主要由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框体、扩散板和光源,框体内侧设有凹槽,扩散板边沿伸入凹槽并贴合于凹槽的槽侧壁上,显示面板支撑于框体的顶端,光源设置于背板上,其发出的光线经扩散板后投射至显示面板上,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当用户以与显示面板较小的角度观看其边缘画面时,由于扩散板边沿被凹槽槽侧壁遮挡,没有光线的进入,对应显示面板的边缘像素点会消失,用户会看不到画面内容,显示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效果,改善观看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用于发出光线;框体,设置于所述背板的边沿,所述框体的内侧间隔设有沿所述背板边沿延伸的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显示面板,支撑于所述第一台阶部上;支撑体,凸设于所述第二台阶部上;扩散板,位于所述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扩散板的边沿伸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并支撑于所述支撑体上,以与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具有间隔,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扩散板边沿。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体沿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体沿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分布,任意相邻两支撑体之间的距离设为L,所述扩散板的厚度设为D,则L/D=1~3.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地侧设置有开口,所述背板的地侧设有用于将所述开口封闭的底板;所述支撑体朝向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设有导向部,所述扩散板沿所述导向部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支撑体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为柱体结构,所述柱体结构朝向所述底板方向的一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在从所述第二台阶部至第一台阶部的方向上朝向所述框体天侧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斜面构成所述导向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柱体结构的顶面和所述扩散板之间通过粘接件固定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内侧面在从所述扩散板到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为向内倾斜的第二斜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一台阶部的顶面延伸至其底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框体包括左侧板、顶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左边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天侧边沿,所述右侧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右边沿,所述左侧板、所述顶板及所述右侧板依次连接;其中,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台阶部,设置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侧的所述第二台阶部上均设有所述支撑体,所述扩散板的左右侧边沿支撑于对应的所述支撑体上。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设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侧的所述第二台阶部上的所述支撑体位置一一对应。
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支撑体,支撑体凸设于第二台阶部上,扩散板的边沿支撑于支撑体上,以与第二台阶部之间具有间隔,使扩散板的边沿脱离与第二台阶部的面接触,使得扩散板边沿除去与支撑体相接的部分相对于第二台阶部腾空,使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扩散板边沿,光线进入扩散板的边沿后,再射向显示面板,从而当用户以小角度观看显示面板边缘画面时,减少像素点消失的部分,提高显示效果。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背板1、框体2、凹槽21、第一台阶部22、第二斜面221、第二台阶部23、左侧板24、顶板25、右侧板26、光源3、显示面板4、支撑体5、第一斜面51、扩散板6。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主要由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框体、扩散板和光源,框体内侧设有凹槽,扩散板边沿伸入凹槽并贴合于凹槽的槽侧壁上,显示面板支撑于框体的顶端,光源设置于背板上,其发出的光线经扩散板后投射至显示面板上,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当用户以与显示面板较小的角度观看其边缘画面时,由于扩散板边沿被凹槽槽侧壁遮挡,没有光线的进入,对应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的像素点会消失,用户会看不到画面内容,显示效果较差。为解决此问题,本申请特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为便于表述,以显示装置处于立式状态为例,显示装置的天侧即为显示装置的顶端,显示装置的地侧即为显示装置的底端,以显示面板面向使用者的方向为前方,背向使用者的方向为后方,以向着显示装置中心的方向为内,背离显示装置中心的方向为外。
图1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1、框体2、光源3、显示面板4、支撑体5和扩散板6。
其中,显示面板4位于显示装置的前侧面,显示面板4例如是液晶面板,其正面用于显示图像。背板1位于显示装置的后侧面,用于对显示面板4及其他部件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3设置于背板1上,用于发出光线,发出的光线最后投射进显示面板4,使显示面板4能够显示图像。光源3可以是多个LED灯珠,多个LED灯珠呈矩阵形式间隔排布,以使背板1内各个位置出光均匀。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LED灯珠还可以间隔安装于一灯条上,多个灯条间隔安装于背板1上。
背板1上还可以设置反射板,反射板例如可以粘贴于背板1上,或者反射板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背板1上,反射板用于将光源3发出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6上,提高光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板6设置于光源3和显示面板4之间,为了提高扩散板6对光线的利用率,扩散板6和背板1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间距。扩散板6的扩散性高,可以将光源3发出的光线扩散至显示面板4的各个区域,能够为显示面板4提供均匀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板6朝向显示面板4的一面还可设置光学膜片,如棱镜膜和偏振片等,通过设置光学膜片,可以改善光线的角分布,提高总的出光光通量,为显示面板4提供充足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2设置于背板1的边沿,以使其形成前侧敞口的容腔,光源3和扩散板6位于容腔内。可理解的是,框体2可为框架结构,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使容腔具有一定深度,便于容置光源3及扩散板6等部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框体2还可以是与背板1一体成型,由背板1的边沿向前侧方向突伸而形成。
其中,框体2的内侧间隔设有沿背板1边沿延伸的第一台阶部22和第二台阶部23,第一台阶部22和第二台阶部23与框体内侧壁可围合形成凹槽21,凹槽21的槽口则朝向显示装置中心开设。显示面板4的边沿设置于框体2的顶端,支撑于第一台阶部22上,并覆盖容腔的敞口。扩散板6的边沿伸入第一台阶部22和第二台阶部23之间。可理解的是,第一台阶部22设置于第二台阶部23远离背板1的一侧。
图4为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继续参见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体5凸设于第二台阶部23上,扩散板6的边沿支撑于支撑体5上,以与第二台阶部23之间具有间隔,使扩散板6的边沿脱离与第二台阶部23的面接触,使得扩散板6边沿除去与支撑体5相接的部分相对于第二台阶部23腾空,使光源3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位于凹槽21中的部分扩散板6,光线进入扩散板6的边沿后,再射向显示面板4,从而当用户以小角度观看显示面板4边缘画面时,减少像素点消失的部分,使大部分画面照样能够显示出来,提高显示效果。
具体的,支撑体5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体5沿第二台阶部2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支撑体5能够对扩散板6至少进行两点支撑,支撑体5的数量越多,扩散板6边沿受力更加均匀,而且避免集中支撑扩散板6以使得扩散板6边沿的支撑面过大,尽量降低对显示内容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台阶部23可以在其两端各设置一个支撑体5,或者两端及中部各设置一个支撑体5。在本实施例中,在沿第二台阶部23的延伸方向上,至少两个支撑体5等间距设置,能够提高显示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扩散板6厚度较小,扩散板6容易塌陷,则需要更多的支撑体5进行支撑,支撑体5之间的间距越小,若扩散板6厚度较大,扩散板6承载更高,需要的支撑体5越少,支撑体5之间的间距越大,设任意相邻两支撑体5之间的距离为L,扩散板6的厚度设为D,L与D的值正相关,在本实施例中,L/D=1~3.5,在此范围内,能够对扩散板6进行较好的均匀支撑,并且对光线遮挡的影响也可接受,例如D=1mm,L=1~2mm,或者D=1.5mm,L=2~4mm,或者D=2mm,L=4~7m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2的地侧设有开口,背板1的地侧设有用于将开口封闭的底板(图中未示出),底板与框体2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扩散板6及光学膜片等部件的安装。例如,在安装扩散板6的时候,将扩散板6从框体2的地侧开口朝向天侧方向沿凹槽21推入,在安装到位后,将底板封闭框体2的地侧开口,以使显示装置密封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为便于推入扩散板6,支撑体5朝向底板方向的一侧设有导向部,扩散板6沿导向部从开口进入第一台阶部22和支撑体5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体5为柱体结构,支撑稳定性高。同时为在安装扩散板6时方便扩散板6推入凹槽21,柱体结构朝向底板方向的一面为第一斜面51,第一斜面51在从第二台阶部23至第一台阶部22的方向上朝向框体2天侧方向倾斜,第一斜面51构成导向部,扩散板6推入凹槽21中时,第一斜面51对扩散板6天侧端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其向框体2天侧移动。为了使扩散板6安装更稳定,柱体结构的顶面和扩散板6之间通过粘接件固定连接,如双面胶,以粘连两者,同时光学膜片的边沿可卡设于扩散板6和第一台阶部22之间,以通过凹槽21对其进行限位固定。
进一步的,支撑体5可为梯形柱体结构,其纵截面为梯形,第一斜面51为梯形柱体结构的腰面,其连接梯形柱体结构的顶面和底面,并倾斜设置以构成导向部,梯形柱体结构的顶面与扩散板6相接以支撑扩散板6,梯形柱体结构的底面与下槽壁相接扩大接触面,并且,作为支撑部件,其底面面积大于顶面面积,支撑更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体5还可为圆柱体或长方体等结构,此时其朝向底板一侧的一面和顶面连接处可倒圆角以形成圆弧过渡,从而对扩散板6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圆弧过渡处构成导向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4边沿设置于第一台阶部22的顶面,显示面板4与第一台阶部22顶面相接的部分为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内侧为显示区。其中,第一台阶部22的内侧面在从扩散板6到显示面板4的方向上为向内倾斜的第二斜面221,通过使第一台阶部22的内侧面形成为第二斜面221,这减少了对位于凹槽21中的扩散板6出射的光线的阻挡,能使显示面板4显示区的边沿获得光线更多,像素点消失的区域会更靠近非显示区,对显示效果的不良影响降低。
其中,第二斜面221自第一台阶部22的顶面延伸至其底面,这样能在尽量不影响第一台阶部22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使像素点消失的区域更靠近非显示区,最大程度降低不良显示效果。第二斜面221倾斜的角度可在30°至60°之间,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使更多的光线通过。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中,以用户从右向左小角度观察显示面板4左侧边缘为例,光源3发出的光线到达位于凹槽21中的扩散板6边沿后,经扩散板6扩散后射向显示面板4,此部分光线沿第二斜面221进入显示面板4的显示区,从而使得该部分显示区能够显示画面,人眼能够看到,当用户视线继续向显示面板4方向倾斜时,则会出现像素点缺失的情况出现,本申请通过支撑体5及第二斜面221的进一步设置,将显示区出现像素点缺失的区域尽可能的向非显示区方向挪动,以及增大用户的可视角度,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21可以是框体2的内侧向远离显示装置中心方向凹陷而形成,此时第一台阶部22和第二台阶部23为框体2内侧处于凹槽21上下方向的自身结构。
进一步的,框体2包括左侧板24、顶板25和右侧板26,左侧板24设置于背板1的左边沿,顶板25设置于背板1的天侧边沿,右侧板26设置于背板1的右边沿,左侧板24、顶板25和右侧板26依次连接以围设于背板1边沿,左侧板24远离顶板25的一端与右侧板26远离顶板25的一端之间的空白区域形成前述开口,安装时,扩散板6可从该区域推入凹槽21中。
其中,左侧板24和右侧板26内侧均设有第二台阶部23,设置于左侧板24和右侧板26内侧的第二台阶部23上均设有支撑体5,扩散板6的左右侧边沿支撑于对应的支撑体5上,使得扩散板6左右侧能够支撑平衡,扩散板6能够保持水平,这样的话,用户若从右向左小角度观察显示面板4边缘或从左向右观察显示面板4边缘,显示内容消失情况均能得到减少,从而提高观看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25内侧也可设置凹槽21,该凹槽21中设置支撑体5,从而配合其他侧共同支撑扩散板6。
可以理解的是,左侧板24和右侧板26内侧的第二台阶部23上的支撑体5位置一一对应,以关于显示装置中心的纵截面对称,从而平衡扩散板6左右侧。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
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用于发出光线;
框体,设置于所述背板的边沿,所述框体的内侧间隔设有沿所述背板边沿延伸的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
显示面板,支撑于所述第一台阶部上;
支撑体,凸设于所述第二台阶部上;
扩散板,位于所述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扩散板的边沿伸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并支撑于所述支撑体上,以与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具有间隔,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扩散板边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体沿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体沿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分布,任意相邻两支撑体之间的距离设为L,所述扩散板的厚度设为D,则L/D=1~3.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的地侧设置有开口,所述背板的地侧设有用于将所述开口封闭的底板;所述支撑体朝向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设有导向部,所述扩散板沿所述导向部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支撑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为柱体结构,所述柱体结构朝向所述底板方向的一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在从所述第二台阶部至第一台阶部的方向上朝向所述框体天侧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斜面构成所述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体结构的顶面和所述扩散板之间通过粘接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内侧面在从所述扩散板到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为向内倾斜的第二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一台阶部的顶面延伸至其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包括左侧板、顶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左边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天侧边沿,所述右侧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右边沿,所述左侧板、所述顶板及所述右侧板依次连接;其中,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台阶部,设置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侧的所述第二台阶部上均设有所述支撑体,所述扩散板的左右侧边沿支撑于对应的所述支撑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内侧的所述第二台阶部上的所述支撑体位置一一对应。
CN202321524047.9U 2023-06-14 2023-06-14 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064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4047.9U CN220064558U (zh) 2023-06-14 2023-06-14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4047.9U CN220064558U (zh) 2023-06-14 2023-06-14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4558U true CN220064558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7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24047.9U Active CN220064558U (zh) 2023-06-14 2023-06-1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45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25291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fixing projections and fixing holes for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frames
CN109901327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20050099604A1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herewith
KR101028926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CN102914904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790723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716569B1 (ko) 무배젤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하우징
CN108881761A (zh) 一种背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US840872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06253141A (ja) 光効率が優れてい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US842506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20064558U (zh) 显示装置
US20100296008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12108270A (ja)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782600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direct backlight with an odd number of fluorescent lamps providing enhanced brightness at center of screen
WO2009107432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1033362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930058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1740507B2 (en) Support bracke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screen
US20110141374A1 (en) Backligh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18767714U (zh) 高对比度的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CN216905087U (zh) 显示装置
KR101633583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20060061058A (ko) 프레임 결합 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12302172U (zh) 支撑框架、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