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5087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05087U
CN216905087U CN202220609381.3U CN202220609381U CN216905087U CN 216905087 U CN216905087 U CN 216905087U CN 202220609381 U CN202220609381 U CN 202220609381U CN 216905087 U CN216905087 U CN 2169050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rea
black edge
edge area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093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强
刘蟠
张玉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0938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050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050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050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电路板、反射片和挡光板。电路板设于显示面板的后侧,其前侧面分布有多个光源。反射片设于电路板的前侧,并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光源的透光孔。挡光板设于反射片的前侧面上,挡光板包括第一挡光板和第二挡光板。第一挡光板对应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图像区之间,以阻挡图像区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从而避免了上黑边区内具有漏光,即能够避免上黑边区所对应的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发灰。第二挡光板对应显示面板的图像区与下黑边区之间,以阻挡图像区的光线进入下黑边区,避免了下黑边区内具有漏光,即能够避免下黑边区所对应的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发灰,使得显示装置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电视均采用LED背光技术,而反射片是LED显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LED灯条安装位置的不同,LED电视也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结构。
直下式LED电视的LED灯条位于电视背板的后面,反射片的作用是将背光源发出的未到达屏幕的那一部分光及屏幕或其它光学膜片反射回到反射片的光再次反射到屏幕上。光线经过反射片反射后垂直射入屏幕,保证画面质量。
在传统的显示装置中,特别是在采用LED直下式电视观看电影时,由于的上、下黑边处所对应的背光源存在漏光现象,使得电影画面的黑边区域发灰,影院效果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优化现有显示装置的结构,使显示装置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的上黑边区,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的下黑边区,及位于所述上黑边区与所述下黑边区之间的图像区;电路板,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所述电路板的前侧面分布有多个光源;反射片,设于所述电路板的前侧,所述反射片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所述光源的透光孔,所述光源收容于所述透光孔内;挡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前侧面上,所述挡光板包括第一挡光板和第二挡光板;所述第一挡光板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所述图像区之间,所述第一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图像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上黑边区;所述第二挡光板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图像区与所述下黑边区之间,所述第二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图像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下黑边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挡光板与所述反射片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挡光板与所述反射片相互垂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挡光板面向所述第二挡光板的一面为反光面;所述第二挡光板面向所述第一挡光板的一面为反光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反射片的前侧面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所述图像区之间;所述第一挡光板的后端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安装槽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所述图像区之间;所述第二挡光板的后端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贴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后侧面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条于所述显示面板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挡光板的厚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前侧面上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挡光板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挡光板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反射片包括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的上反射片,对应所述下黑边区的下反射片,及对应所述图像区的中反射片;所述第一挡光板夹设在所述上反射片和所述中反射片之间,并凸设出所述上反射片和所述中反射片的前侧面;所述第二挡光板夹设在所述中反射片和所述下反射片之间,并凸设出所述中反射片和所述下反射片的前侧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图像区包括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被划分的上调整区、显示区和下调整区;所述上黑边区和所述上调整区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所述下黑边区和所述下调整区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所述挡光板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挡光板和所述第二挡光板之间的第三挡光板和第四挡光板;所述第三挡光板对应所述上调整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第三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显示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上黑边区和所述上调整区;所述第四挡光板对应所述显示区与所述下调整区之间,所述第四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显示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下黑边区和所述下调整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路板的前侧面上从上至下设有多排灯珠,每排的多个所述灯珠沿横向间隔布置;所述灯珠包括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的第一灯珠,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图像区的第二灯珠,及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下黑边区的第三灯珠;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灯珠和所述第三灯珠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灯珠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灯珠与所述第三灯珠关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灯珠开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关闭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和下黑边区所对应的电路板上的光源,并开启图像区所对应的电路板上的光源。利用第一挡光板遮挡图像区内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从而能够避免上黑边区内具有漏光,即能够避免上黑边区所对应的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发灰。再利用第二挡光板遮挡图像区内的光线进入下黑边区,从而能够避免下黑边区内具有漏光,即能够避免下黑边区所对应的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发灰。因此,利用第一挡光板和第二挡光板,能够避免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和下黑边区域出现发灰现象,使得显示装置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显示装置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光源板、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光源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电路板与灯珠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电路板与灯珠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二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三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四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光源板、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显示面板;11、上黑边区;12、下黑边区;13、图像区;131、上调整区;132、显示区;133、下调整区;2、背光模组;21、光源板;211、电路板;2111、第一光源区;2112、第二光源区;2113、第三光源区;2114、第一控制电路;2115、第二控制电路;212、灯珠;2121、第一灯珠;2122、第二灯珠;2123、第三灯珠;22、扩散板;23、光学膜片;24、反射片;241、透光孔;244、上反射片;245、下反射片;246、中反射片;3、挡光板;31、第一挡光板;32、第二挡光板;33、第三挡光板;34、第四挡光板;4、加强条;41、第一加强条;42、第二加强条。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显示装置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显示面板1、背板(图中未示出)、后壳(图中未示出)和背光模组2、挡光板3和加强条4。
请参阅图1,显示面板1位于显示装置的前侧,显示面板1的前侧面为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该显示装置可以不限于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框、液晶显示屏等电子产品。
请参阅图2,显示面板1包括上黑边区11、下黑边区12和图像区13。上黑边区11对应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下黑边区12对应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即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上黑边区11和下黑边区12显示为黑色,不播放图像。图像区13位于上黑边区11与下黑边区12之间,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图像区13用于播放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主流的显示装置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的图像区域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为16:9或者2.35:1,即图像区13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可以设置为16:9或者2.35:1。
背板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背侧。背板用于为显示面板1、背光模组2等其他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并进行结构支撑。
后壳设于背板的背侧,后壳可覆盖在背板的背侧,并作为显示装置的背部外观面。需要说明的是,后壳也可以仅覆盖部分背板,并利用后壳和背板的未被覆盖的部分一起作为显示装置的背部外观面。
请参阅图3,背光模组2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并设于背板的前侧,背光模组2用于为显示面板1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背光模组2包括光源板21、扩散板22、光学膜片23和反射片24。
请参阅图3,光源板21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并贴设于背板的前侧。光源板21作为背光源,用于发出光线并射向显示面板1,进而实现显示面板1的图像显示功能。
图4是图3中的光源板、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光源板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和图5,光源板21包括电路板211和多个灯珠212。电路板211平行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并贴设在背板的前侧面上。多个灯珠212阵列排布在电路板211的前侧面上,并与电路板211电连接。电路板211可驱动多个灯珠212进行发光。多个灯珠212阵列均匀地排布在电路板211上,以向显示面板1提供较为均匀的光源。
具体地,电路板211的前侧面上从上至下设有多排灯珠212,每排的多个灯珠212沿横向间隔布置。
请参阅图5,电路板21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被划分的第一光源区2111、第二光源区2112和第三光源区2113。灯珠212包括第一灯珠2121、第二灯珠2122和第三灯珠2123。
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2,第一光源区2111内设有至少一排第一灯珠2121,第一光源区2111对应显示面板1的上黑边区11,即第一灯珠2121对应上黑边区11,当第一光源区2111内的第一灯珠2121开启时,第一灯珠2121能够向上黑边区11提供光源,使上黑边区11能够显示图像。当第一光源区2111内的第一灯珠2121关闭时,第一灯珠2121不再向上黑边区11提供光源,上黑边区11显示为黑色。
第二光源区2112内设有至少一排第二灯珠2122,第二光源区2112对应显示面板1的图像区13,即第二灯珠2122对应上黑边区11。当第二光源区2112内的第二灯珠2122开启时,第二灯珠2122能够向图像区13提供光源,使图像区13能够显示图像。当第二光源区2112内的第二灯珠2122关闭时,第二光源区2112不再向图像区13提供光源,图像区13显示为黑色。
需要说明的是,当图像区13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为16:9时,第二光源区2112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也是16:9。当图像区13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为2.35:1时,第二光源区2112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也是2.35:1。
第三光源区2113内设有至少一排第三灯珠2123,第三光源区2113对应显示面板1的下黑边区12,即第三灯珠2123对应下黑边区12。当第三光源区2113内的第三灯珠2123开启时,第三灯珠2123能够向下黑边区12提供光源,使下黑边区12能够显示图像。当第三光源区2113内的第三灯珠2123关闭时,第三灯珠2123不再向下黑边区12提供光源,下黑边区12显示为黑色。
因此,在显示装置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通过电路板211控制第一光源区2111内的第一灯珠2121和第三光源区2113内的第三灯珠2123关闭,使上黑边区11和下黑边区12显示为黑色,从而使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和下黑边区域的效果更好。同时,电路板211控制第二光源区2112内的第二灯珠2122开启,以使图像区13播放图像。
图6是图5的电路板与灯珠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电路板与灯珠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211可以包括第一控制电路2114和第二控制电路2115。
第一控制电路2114分别与第一灯珠2121和第三灯珠2123电连接,第一控制电路2114用于控制第一灯珠2121和第三灯珠2123开启或关闭。
请参阅图7,第二控制电路2115与第二灯珠2122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2115用于控制第二灯珠2122开启或关闭。
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第一控制电路2114控制第一灯珠2121和第三灯珠2123关闭,第二控制电路2115控制第二灯珠2122开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2114还可以包括上控制电路和下控制电路,上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第一灯珠2121开启或关闭,下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第三灯珠2123开启或关闭。
请参阅图3,扩散板22平行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并设于光源板21的前侧。扩散板22具有光扩散特性,其可采用具有光扩散材料制成。扩散板22用于将光源板21所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以使照射到显示面板1上的光线更加均匀。因此扩散板22配合光源板21,可以为显示面板1提供更均匀的面光源。
仍请参阅图3,光学膜片23平行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并设于扩散板22的出光面,即光学膜片23贴设在扩散板22的前侧面。光学膜片23用于对扩散板22的出光面所发出光线的光形做进一步处理,以达到均匀化面光源的目的。光学膜片23通常包含扩散片、增光膜、棱镜片等多层光学膜片23,多层光学膜片23可层叠在一起。
继续参阅图3,反射片24间隔地布置于扩散板22的后侧,并设于光源板21的前侧面。反射片24能够对光源板21上射出的光线以及扩散板22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并使光线更为均匀。
图8是图4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和图8,反射片24上开设有多个透光孔241,透光孔241用于穿过电路板211上的灯珠212,即电路板211上的灯珠212穿设于透光孔241内,并收容于透光孔241内。
具体地,反射片24上从上至下设有多排透光孔241,每排的多个透光孔241沿横向间隔布置,每一个灯珠212一一对应地穿设于一个透光孔241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多个灯珠212穿设于一个透光孔241内。
请参阅图4,挡光板3设于扩散板22的后侧,并设于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挡光板3沿前后方向延伸。挡光板3用于遮挡位于挡光板3上方的光线进入挡光板3的下方,或遮挡位于挡光板3下方的光线进入挡光板3的上方。
请参阅图4和图5,并结合图2和图8,挡光板3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挡光板31和第二挡光板32。第一挡光板31对应显示面板1的上黑边区11与图像区13之间,进而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即上黑边区11所对应的第一光源区2111内的第一灯珠2121关闭,图像区13所对应的第二光源区2112内的第二灯珠2122开启时,第一挡光板31能够遮挡第二灯珠2122的光线穿过透光孔241后进入上黑边区11,即第一挡光板31能够遮挡图像区13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11,避免上黑边区11出现漏光现象。
第二挡光板32对应显示面板1的图像区13与下黑边区12之间,进而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即下黑边区12所对应的第三光源区2113内的第三灯珠2123关闭,图像区13所对应的第二光源区2112内的第二灯珠2122开启时,第二挡光板32能够遮挡第二灯珠2122的光线穿过透光孔241后进入下黑边区12,即第二挡光板32能够遮挡图像区13的光线进入下黑边区12,避免下黑边区12出现漏光现象。
因此,通过第一挡光板31配合第二挡光板32,不仅能够防止图像区13所对应的第二灯珠2122的光线穿过透光孔241后进入上黑边区11,还能够防止光线进入下黑边区12,即避免上黑边区11和下黑边区12出现漏光现象,使显示装置在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和下黑边区域不会出现发灰,提高观影效果。
请参阅图4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31与反射片24相互垂直,第二挡光板32间隔地设于第一挡光板31的下方,且第二挡光板32与挡光板3相互垂直,第一挡光板31和第二挡光板32呈平行间隔地设置,进而第二光源区2112内的第二灯珠2122所产生的光线穿过反射片24上的透光孔241后,垂直照射到图像区13上的光线能够覆盖整个图像区13,能够为图像区13提供充足的光源,使其能更好地显示图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31的后端也可以位于反射片24的对应上黑边区11的位置,第一挡光板31的前端朝前下方倾斜设置,并对应于上黑边区11与图像区13之间。第一挡光板31的后端还可以位于反射片24的对应图像区13的位置,第一挡光板31的前端朝前上方倾斜设置,并对应于上黑边区11与图像区13之间。
同样地,第二挡光板32的后端也可以位于反射片24的对应图像区13的位置,第一挡光板31的前端朝前下方倾斜设置,并对应于下黑边区12与图像区13之间。第一挡光板31的后端还可以位于反射片24的对应下黑边区12的位置,第一挡光板31的前端朝前上方倾斜设置,并对应于下黑边区12与图像区1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31面向第二挡光板32的一面为反光面,第二挡光板32面向第一挡光板31的一面为反光面,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图像区13所对应的第二灯珠2122上的光线穿过透光孔241后进入上黑边区11或下黑边区12,进一步提高观影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31的面向第二挡光板32的一面涂覆有白色反射油墨,以形成反光面。第二挡光板32的面向第一挡光板31的一面也可以涂覆有白色反射油墨,以形成反光面。
图9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31的后端和第二挡光板32的后端直接粘结在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安装方便且生产效率高。
图11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二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板31的后端和第二挡光板32的后端采用紧固件连接在在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使连接更牢固。
图12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三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对应显示面板1的上黑边区11与图像区13之间,第一挡光板31的后端设于第一安装槽内,使第一挡光板31更牢固地连接在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第二安装槽对应显示面板1的上黑边区11与图像区13之间,第二挡光板32的后端设于第二安装槽内,使第二挡光板32更牢固地连接在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
图13是图8中的反射片和挡光板第四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请参阅图13和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24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上反射片244、下反射片245和中反射片246。上反射片244对应所述显示面板1的上黑边区11,下反射片245对应下黑边区12,中反射片246对应图像区13。第一挡光板31夹设在上反射片244和中反射片246之间,并凸设出上反射片244和中反射片246的前侧面,第二挡光板32夹设在中反射片246和下反射片245之间,并凸设出中反射片246和下反射片245的前侧面。
请参阅图8,并结合图4,加强条4设于光源板21的前侧,并贴设于反射片24的后侧面上,加强条4用于加强反射片24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在第一挡光板31和第二挡光板32的重力作用下,反射片24向前弯折发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条4沿横向延伸,且加强条4设有多个,多个加强条4沿竖向呈平行间隔地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条4也可以沿竖向延伸,且加强条4设有多个,多个加强条4沿横向呈平行间隔地设置。
请参阅图8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条4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加强条41和第二加强条42。第一加强条41对应于第一挡光板31,且第一加强条41于显示面板1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挡光板31的厚度。即第一加强条41与反射片24的连接面的面积大于第一挡光板31与反射片24的连接面的面积,由于第一挡光板31与反射片24的连接处是反射片24容易变形的位置,因此将第一加强条41设置在反射片24的背面对应第一挡光板31的位置,能够更好地防止反射片24发生变形。同样地,第二加强条42对应于第二挡光板32,且第二加强条42于显示面板1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挡光板32的厚度,第二加强条42能够防止反射片24在与第二挡光板32的连接处发生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设于反射片24的前侧面上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挡光板31支撑在第一支架上,以防止第一挡光板31发生弯折变形。第二挡光板32支撑在第二支架上,以防止第二挡光板32发生弯折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区13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挡光板3的位置也能够根据图像区13的范围进行合理的调整。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的光源板、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5,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区13包括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被划分的上调整区131、显示区132和下调整区133。上黑边区11和上调整区131对应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即相比于只有上黑边区11对应上黑边区域的方式,扩大了上黑边区域的范围。
下黑边区12和下调整区133对应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即相比于只有下黑边区12对应下黑边区域的方式,扩大了下黑边区域的范围。
图像区13在去掉上调整区131和下调整区133后,剩下的显示区132用于播放图像,即显示区132相对于图像区13的范围更窄,能够用于播放画面比例更窄的图像。
例如:图像区13用于播放图像显示区域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为16:9的显示画面,而显示区132则用于播放图像显示区域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为2.35:1的显示画面。图16是图15中的光源板、反射片和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6,挡光板3还包括设于第一挡光板31和第二挡光板32之间的第三挡光板33和第四挡光板34。
第三挡光板33对应上调整区131和显示区132之间,第三挡光板33用于阻挡显示区132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11和上调整区131。第四挡光板34对应显示区132与下调整区133之间,第四挡光板34用于阻挡显示区132的光线进入下黑边区12和下调整区133。
因此,当图像区13所对应的电路板211区域上的灯珠212关闭时,上黑边区11对应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第三挡光板33防止图像区13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11。下黑边区12对应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第四挡光板34防止图像区13的光线进入下黑边区12,图像区13用于播放图像,使显示装置具有第一种画面比例的观影模式。
当图像区13内的显示区132所对应的电路板211区域上的灯珠212关闭时,上黑边区11和上调整区131对应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第三挡光板33防止显示区132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11和上调整区131。下黑边区12和下调整区133对应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第四挡光板34防止显示区132光线进入下黑边区12和下调整区133。图像区13内的显示区132用于播放图像,使显示装置具有第二种画面比例的观影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挡光板3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个,使显示装置有更多种画面比例的观影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播放特定比例画面时,关闭显示面板1的上黑边区11和下黑边区12所对应的电路板211上的光源,并开启图像区13所对应的电路板211上的光源。利用第一挡光板31遮挡图像区13内的光线进入上黑边区11,从而能够避免上黑边区11内具有漏光,即能够避免上黑边区11所对应的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发灰。再利用第二挡光板32遮挡图像区13内的光线进入下黑边区12,从而能够避免下黑边区12内具有漏光,即能够避免下黑边区12所对应的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发灰。因此,利用第一挡光板31和第二挡光板32,能够避免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和下黑边区域出现发灰现象,使得显示装置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的上黑边区,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的下黑边区,及位于所述上黑边区与所述下黑边区之间的图像区;
电路板,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所述电路板的前侧面分布有多个光源;
反射片,设于所述电路板的前侧,所述反射片开设有多个用于穿过所述光源的透光孔,所述光源收容于所述透光孔内;
挡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前侧面上,所述挡光板包括第一挡光板和第二挡光板;所述第一挡光板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所述图像区之间,所述第一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图像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上黑边区;所述第二挡光板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图像区与所述下黑边区之间,所述第二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图像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下黑边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板与所述反射片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挡光板与所述反射片相互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板面向所述第二挡光板的一面为反光面;
所述第二挡光板面向所述第一挡光板的一面为反光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的前侧面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
所述第一安装槽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所述图像区之间;
所述第一挡光板的后端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所述第二安装槽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与所述图像区之间;
所述第二挡光板的后端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加强条;
所述加强条贴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后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于所述显示面板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挡光板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前侧面上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挡光板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所述第二挡光板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包括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的上反射片,对应所述下黑边区的下反射片,及对应所述图像区的中反射片;
所述第一挡光板夹设在所述上反射片和所述中反射片之间,并凸设出所述上反射片和所述中反射片的前侧面;
所述第二挡光板夹设在所述中反射片和所述下反射片之间,并凸设出所述中反射片和所述下反射片的前侧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区包括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被划分的上调整区、显示区和下调整区;
所述上黑边区和所述上调整区对应显示画面的上黑边区域;
所述下黑边区和所述下调整区对应显示画面的下黑边区域;
所述挡光板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挡光板和所述第二挡光板之间的第三挡光板和第四挡光板;
所述第三挡光板对应所述上调整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第三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显示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上黑边区和所述上调整区;所述第四挡光板对应所述显示区与所述下调整区之间,所述第四挡光板用于阻挡所述显示区的光线进入所述下黑边区和所述下调整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前侧面上从上至下设有多排灯珠,每排的多个所述灯珠沿横向间隔布置;
所述灯珠包括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上黑边区的第一灯珠,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图像区的第二灯珠,及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下黑边区的第三灯珠;
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灯珠和所述第三灯珠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灯珠电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灯珠与所述第三灯珠关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灯珠开启。
CN202220609381.3U 2022-03-18 2022-03-18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9050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09381.3U CN216905087U (zh) 2022-03-18 2022-03-18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09381.3U CN216905087U (zh) 2022-03-18 2022-03-18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05087U true CN216905087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9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09381.3U Active CN216905087U (zh) 2022-03-18 2022-03-1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050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11151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機器
KR100719737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262971B2 (en)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unit
US880316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set
EP2341376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1112950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backlightunitanddisplayapparatushavingthesame}
CN210514884U (zh) 发光二极管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5303658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754063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scattering module for same
KR101372017B1 (ko) 액정표시모듈
CN215416206U (zh) 显示装置
CN203131706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10048173A (ko)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20180012016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6905087U (zh) 显示装置
KR102493918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3605214A1 (en) Display device
EP257082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backlight unit for decreasing variations in brightness
US2009009695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liance and Lighting System
KR101839335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2113614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CN109709638B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屏幕和电子设备
CN217484653U (zh) 一种直下式mini LED液晶屏背光源显示装置
CN220872834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658145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의 조립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