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1955U - 移动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61955U CN220061955U CN202320807373.4U CN202320807373U CN220061955U CN 220061955 U CN220061955 U CN 220061955U CN 202320807373 U CN202320807373 U CN 202320807373U CN 220061955 U CN220061955 U CN 2200619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compartment
- air outlet
- out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其内部由中隔板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第一间室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第二间室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换热组件,包括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其中,中隔板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的进风端位于第一间室,通风口的出风端位于第二间室。这样经过通风口向室内引入了新风,使室内形成微正压状态。进而在压差的作用下,室内的污浊空气通过房间内各种缝隙排出室外,起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移动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移动式空调不同于分别设置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一般的空调装置,其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于单一壳体中并制成。移动式空调具有小型化的趋势,以方便移动和设置。由于移动式空调方便移动和设置,因此用户可以容易地将移动式空调配置并设置于期望的场所,而不需要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
相关技术公开的移动式空调器,其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通过控制冷媒循环系统的流向,实现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的转换,从而对室内制冷或制热。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移动式空调器由于无法引入室外的新风,在长时间使用后室内的空气质量较差,影响用户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空调器,解决了移动式空调器长时间使用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其内部由中隔板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第一间室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第二间室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换热组件,包括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
其中,中隔板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的进风端位于第一间室,通风口的出风端位于第二间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室外空气由室外进风口进入第一间室,然后与室外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外出风口吹出室外。并且,在通风口的作用下,部分室外空气经过通风口进入第二间室,然后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内出风口吹入室内。这样经过通风口向室内引入了新风,使室内形成微正压状态。进而在压差的作用下,室内的污浊空气通过房间内各种缝隙排出室外,起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空调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阀门式的风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格栅式的风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风管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口处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机壳;101:第一间室;102:第二间室;103:室外进风口;104:室外出风口;105:室内进风口;106:第一部分;107:第二部分;108:室内出风口;110:室外换热器;120:室内换热器;121:第一换热段;122:第二换热段;130:进风管;140:出风管;
200:风管接头;201:第一接口;202:第二接口;203:第三接口;204:第四接口;210:新风出口;220:新风阀门;221:翻转轴;222:电机;230:新风格栅;240:风管凸起;241:第一卡槽;242:第一卡块;
300:聚风罩;301:聚风侧板;302:聚风顶板;303:弧面;310:聚风通道;
400:环形金属丝;401:固定线圈;410:弹簧结构;
500:中隔板;501:集水槽;510:第一凸台;511:第一对接孔;520:第二凸台;530: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包括机壳100、换热组件和风机组件。机壳100内部由中隔板500分隔为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且第二间室102位于第一间室101上方。第一间室101设有室外进风口103和室外出风口104,第二间室102设有室内进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8。换热组件包括室外换热器110和室内换热器120,室外换热器110设置于第一间室101内,室内换热器120设置于第二间室102内。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一间室101内,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二间室102内。并且,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室外空气由室外进风口103进入第一间室101,然后和室外换热器110换热后从室外出风口104离开第一间室101;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105进入第二间室102,然后和室内换热器120换热后从室内出风口108离开第二间室102。
移动式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至少由压缩机、室外换热器110、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120组成。在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流向为:压缩机、室外换热器110、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120和压缩机,这里室外换热器110作为冷凝器、室内换热器120作为蒸发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流向为:压缩机、室内换热器120、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110和压缩机,这里室外换热器110作为蒸发器、室内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进风口103通过进风管130连通于室外,室外出风口104通过出风管140连通于室外;并且,室外出风口104还可通过新风组件连通于室内;这样,第一间室101的空气可通过出风管140通向室外,和/或,通过新风组件通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式空调器运行制冷/制热模式的情况下,室外空气沿进风管130从室外进风口103进入第一间室101,然后与室外换热器110换热,换热后的空气从室外出风口104沿出风管140排出至室外。在运行新风模式的情况下,冷媒循环系统停止循环,室外空气从室外进风口103进入第一间室101。此时在新风组件和出风管140均开启的情况下,第一间室101的部分空气通过新风组件通入室内,部分空气通过出风管140通向室外;在新风组件开启且出风管140关闭的情况下,第一间室101的全部空气通过新风组件通入室内。这样,移动式空调搭载新风功能后能够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从而满足用户对室内的空气质量的需求。
可选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出口210和新风阀门220。其中,新风出口210开设于出风管140的位于室内的管体上;新风阀门220可开关地设置于新风出口2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室101的空气从室外出风口104进入出风管140。在新风阀门220开启的情况下,出风管140内的空气可通入室内。在新风阀门220关闭的情况下,出风管140内的空气仅可通向室外。
示例性地,新风出口210位于出风管140的靠近室外出风口104的一端。
又一示例性地,出风管140被构造为波纹管,新风出口210设置于出风管140的中部。波纹管可以伸缩,通过出风管140的伸缩可以方便地调整新风出口210的位置,从而将新风引入到目标区域。
可选地,进风管130和出风管140相邻设置,新风出口210位于出风管140的背向进风管130的一侧。这样避免进风管130阻碍新风出口210的出风。
可选地,新风组件还包括引导管,引导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新风出口210,第二端用于连通室内,以便于引导新风出口210的出风。新风出口210的外周缘设有连接围边,连接围边用于固定引导管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将引导管的第一端固定于连接围边上,使引导管与出风管140上的新风出口210相连通。这样将引导管的第二端安装于目标区域,即可有效地将新风引入到目标区域。
可选地,新风组件包括风管接头200,室外出风口104通过风管接头200连通于出风管140。
风管接头200的形式有两种,阀门式和格栅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阀门式的风管接头200包括本体和出风结构。其中,本体具有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且空气由第一接口201进入第一通路;出风结构包括新风出口210和新风阀门220;新风出口210开设于第一通路的侧壁上,新风阀门220设置于新风出口210内,且其一侧可沿另一侧翻转;并且,新风阀门220与第一通路的横截面相适配;新风阀门220封堵新风出口210时,空气仅从第二接口202流出;新风阀门220翻转至同时避让新风出口210和第一通路时,空气从第二接口202和新风出口210流出;新风阀门220翻转至封堵第一通路时,空气仅新风出口210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且其侧壁上开设有新风出口210,空气由第一接口201进入第一通路。当新风阀门220翻转至封堵新风出口210的位置时,第一通路内的空气仅可从第二接口202流出;当新风阀门220翻转至封堵第一通路的位置时,第一通路内的空气仅可从新风出口210流出;当新风阀门220翻转至同时避让新风出口210和第一通路的位置时,第一通路内的空气可从第二接口202和新风出口210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当风管接头200安装于移动式空调器时,第一接口201与室外出风口104相对接,第二接口202与出风管140相连接。这样在新风模式下,通过调整新风阀门220的翻转位置可使第一间室101内来自于室外的新风通入室内,从而满足用户对室内的空气质量的需求。
可选地,风管接头200的本体还具有第二通路,第二通路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接口203和第四接口204;其中,第三接口203与室外进风口103相对接,第四接口204用于连接进风管130。第一通路沿直线延伸,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相对设置。第二通路沿直线延伸,第三接口203和第四接口204相对设置。这样通过一个风管接头200,使进风管130与室外进风口103相连接、出风管140和室外出风口104相连接。
可选地,如图5所示,新风阀门220包括挡板和电机222。其中,挡板与新风出口210相适配,其一侧设有翻转轴221;翻转轴221转动时带动挡板翻转;电机222的驱动轴连接于翻转轴221,以带动翻转轴221转动。电机222设置于第一通路的外部,其驱动轴穿过第一通路的侧壁连接于翻转轴221。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电机222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调整挡板的翻转位置。具体的,挡板朝向新风出口210的外侧翻转时,同时避让新风出口210和第一通路,如图4所示;挡板朝向新风出口210内侧翻转至平行于第一通路的横截面时,封堵第一通路。并且挡板、新风出口210和第一通路的横截面被构造为相适配的圆形或矩形,这样便于挡板封堵新风出口210或第一通路。
可选地,出风结构还包括引导管。引导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新风出口210,其第二端用于连通室内,以便于引导新风出口210的出风。新风出口210的外周缘设有连接围边,连接围边用于固定引导管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将引导管的第一端固定于连接围边上,使引导管与阀门式风管接头200的新风出口210相连通。这样将引导管的第二端安装于目标区域,即可有效地将新风引入到目标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格栅式的风管接头200包括本体和出风结构。其中,本体具有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且空气由第一接口201进入第一通路;出风结构设置于本体,包括新风出口210和新风格栅230;新风出口210开设于第一通路的侧壁上;新风格栅230可转动地设置于新风出口210内;新风格栅230转动至封堵新风出口210时,空气仅从第二接口202流出;新风格栅230转动至避让新风出口210时,空气从第二接口202和新风出口210流出。优选的,格栅式的风管接头200和阀门式的风管接头200在新风出口210的设置位置上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路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且其侧壁上开设有新风出口210,空气由第一接口201进入第一通路。当新风格栅230转动至封堵新风出口210的位置时,第一通路内的空气仅可从第二接口202流出;当新风格栅230翻转至避让新风出口210的位置时,第一通路内的空气可从第二接口202和新风出口210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当风管接头200安装于移动式空调器时,第一接口201与室外出风口104相对接,第二接口202与出风管140相连接。这样在新风模式下,通过调整新风格栅230的转动位置可使第一间室101内来自于室外的新风通入室内,从而满足用户对室内的空气质量的需求。
可选地,风管接头200的本体还具有第二通路,第二通路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接口203和第四接口204;其中,第三接口203与室外进风口103相对接,第四接口204用于连接进风管130。第一通路沿直线延伸,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相对设置。第二通路沿直线延伸,第三接口203和第四接口204相对设置。这样通过一个风管接头200,使进风管130与室外进风口103相连接、出风管140和室外出风口104相连接。
可选地,第一接口201处设有第一卡槽241,室外出风口104处设有与第一卡槽241相适配的第一卡块242;第三接口203处设有第二卡槽,室外进风口103处设有与第二卡槽相适配的第二卡块。在安装风管接头200时,使第一卡块242卡入第一卡槽241从而使第一接口201和室外出风口104相对接,使第二卡块卡入第二卡槽从而使第三接口203和室外进风口103相对接。
可选地,第二接口202处的内壁上设有风管凸起240,多个风管凸起240沿第一通路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出风管140为波纹管且其一端伸入第二接口202内,风管凸起240与波纹管的相邻波纹之间的凹陷相对应,以通过风管凸起240卡持波纹管。
可选地,如图6所示,新风格栅230包括条栅板和电机222,条栅板两端分别通过转动轴连接于新风进口的内壁;转动轴转动时带动条栅板转动;电机222的驱动轴连接于转动轴,以带动转动轴转动。新风格栅230包括多个条栅板,且多个条栅板同步转动。并且,全部条栅板同一端的转动轴采用同步连杆相连接,电机222的驱动轴连接于一个转动轴。这样电机222转动时,其驱动轴通过同步连杆带动全部条栅板同步转动。通过控制电机222的转动角度调整条栅板的转动位置。具体的,条栅板可转动至封堵新风口的位置,或转动至避让新风口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双风管固定组件。双风管固定组件将进风管130和出风管140相固定。双风管固定组件包括环形金属丝400和弹簧结构410。其中,环形金属丝400的中部相对凹陷从而在其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固定线圈401,每一固定线圈401用于套紧一根风管;弹簧结构410由凹陷处的环形金属丝400卷绕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固定线圈401分别用于套设进风管130和出风管140,能够防止两根风管相互缠绕。并且两个固定线圈401之间设有弹簧结构410,弹簧结构410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两根风管之间可以发生一定的相对位移。这样在运输时能够减少磕碰损伤,在安装时便于调整安装位置。
可选地,移动式空调器的进风管130和出风管140均为波纹管,固定线圈401套设于相邻波纹之间的凹陷处。多个双风管固定组件沿风管组件的延伸方向均匀布置。这样,可避免波纹管伸缩时固定线圈401滑脱,且可提高双风管固定组件的防缠绕效果。
可选地,两个固定线圈401的大小相同或相异。环形金属丝400相对凹陷处的一侧设有弹簧结构410,或者,环形金属丝400相对凹陷处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弹簧结构410。
可选地,两个固定线圈401的间距范围为30mm-80mm。
示例性地,两个固定线圈401的间距包括30mm、40mm、50mm、60mm、70mm、80mm。
可选地,弹簧结构410的弹性变形范围为±5mm。
示例性地,弹簧结构410的弹性变形包括-5mm、-4mm、-3mm、-2mm、-1mm、1mm、2mm、3mm、4mm、5mm。
可选地,环形金属丝400的直径范围为1mm-5mm。
示例性地,环形金属丝400的直径包括1mm、2mm、3mm、4mm、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聚风罩300。室内进风口105划分为相邻的第一部分106和第二部分107;室内换热器120设置于机壳100内且位于室内进风口105处,包括相邻的第一换热段121和第二换热段122;第一换热段121与第一部分106相对应且避让第一部分106,第二换热段122遮挡第二部分107;聚风罩300与第一换热段121和第一部分106围限出聚风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20采用两段式,且第一换热段121并未遮挡进风口的第一部分106,这将导致室内空气从第一部分106进入后在机壳100内逸散,从而部分空气不能有效与第一换热段121换热。在聚风罩300的作用下,与第一换热段121和第一部分106围限出聚风通道。室内空气从第一部分106进入后沿聚风通道全部流向第一换热段121,有效提高了换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二换热段122竖向设置;第一换热段121位于第二换热段122上方,且其下侧与第二换热段122相邻,其上侧朝向机壳100的内部倾斜。第一换热段12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部分106所在的平面交叉,形成开口向上的漏风空间,漏风空间位于机壳100内;聚风罩300的本体包覆漏风空间,从而构成聚风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121朝向机壳100的内部倾斜,便于在机壳100内安装换热面积较大的第一换热段121,同时也产生了漏风空间。漏风空间的左侧、右侧和上侧均没有遮挡,空气从第一部分106进入机壳100后会送漏风空间的左侧、右侧和上侧逸散。
可选地,漏风空间的前侧为第一部分106、后侧和下侧均为第一换热段121;聚风罩300包括聚风顶板302和两个聚风侧板301。其中,两个聚风侧板301分别包覆漏风空间的左侧和右侧;聚风顶板302设置于两个聚风侧板301上方,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聚风侧板301,且包覆漏风空间的上侧。聚风侧板301设有固定折边,固定折边用于与机壳10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聚风通道的通道入口即为第一部分106,通道出口被第一换热段121遮挡。空气从第一部分106进入机壳100后,全部沿着聚风通道流向第一换热段121,从而有效提高了换热效果。
可选地,聚风顶板302的靠近第一换热段121的板面被构造为向下延伸的弧面303。这样便于聚风通道的空气向第一换热段121流通。
可选地,聚风顶板302的上板面设有加强筋,加强筋被构造为网格状。这样提高了聚风顶板302的强度。
可选地,聚风顶板302和两个聚风侧板301一体成型,这样减少了聚风顶板302和聚风侧板301之间的连接构件。聚风罩300和机壳100一体成型,这样减少了聚风罩300和机壳100之间的连接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中隔板500开设有通风口530,通风口530的进风端位于第一间室101,通风口530的出风端位于第二间室102。
在本实施例中,室外空气由室外进风口103进入第一间室101,然后与室外换热器110换热后从室外出风口104吹出室外。并且,在通风口530的作用下,部分室外空气经过通风口530进入第二间室102,然后与室内换热器120换热后从室内出风口108吹入室内。这样经过通风口530向室内引入了新风,使室内形成微正压状态。进而在压差的作用下,室内的污浊空气通过房间内各种缝隙排出室外,起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12所示,通风口530的出风端位于室内换热器120的迎风侧。通风口530的进风端位于室外换热器110的迎风侧。
在本实施例中,将通风口530的进风端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10的迎风侧,从而使室外空气在与室外换热器110换热之前经过通风口530进入第二间室102;将通风口530的出风端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20的迎风侧,从而通风口530吹出的新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后,与室内换热器120换热并从室内出风口108吹入室内。这样,有效调节了新风的温度。
可选地,如图10所示,中隔板500设有第一凸台510,第一凸台510顶部设有第一对接孔511,第一对接孔511与室外进风口103相对接;通风口530设置于第一凸台510的侧面。中隔板500设有第二凸台520,第二凸台520顶部设有第二对接孔,第二对接孔与室外出风口104相对接。
可选地,中隔板500的位于第一间室101的板面下凹构成集水槽501,且集水槽501位于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第一凸台510的侧面作为集水槽501的部分侧壁。开设于作为集水槽501侧壁的第一凸台510侧面上的通风口530,其开设高度高于集水槽501的底面。
在本实施例中,集水槽501用于承接室内换热器120的冷凝水。在通风口530开设于作为集水槽501侧壁的第一凸台510侧面上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冷凝水经过通风口530流向第一间室101,通风口530的开设高度高于集水槽501的底面。
可选地,第一凸台510的前侧面作为集水槽501的部分侧壁,且前侧面朝向室内换热器120;通风口530开设于前侧面上。第一凸台510的前侧面与室内换热器120之间具有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将通风口530开设于朝向室内换热器120的前侧面上,缩短了新风的流通路径,使新风快速吹向室内换热器120。并且,前侧面与室内换热器120之间设置间隔,有利于新风和室内空气混合。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部由中隔板分隔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第一间室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第二间室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换热组件,包括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
其中,中隔板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的进风端位于第一间室,通风口的出风端位于第二间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通风口的出风端位于室内换热器的迎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通风口的进风端位于室外换热器的迎风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中隔板设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顶部设有第一对接孔,第一对接孔与室外进风口相对接;
通风口设置于第一凸台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中隔板的位于第一间室的板面下凹构成集水槽,且集水槽位于室内换热器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凸台的侧面作为集水槽的部分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开设于作为集水槽侧壁的第一凸台侧面上的通风口,其开设高度高于集水槽的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凸台的前侧面作为集水槽的部分侧壁,且前侧面朝向室内换热器;
通风口开设于前侧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凸台的前侧面与室内换热器之间具有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中隔板设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顶部设有第二对接孔,第二对接孔与室外出风口相对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07373.4U CN220061955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移动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07373.4U CN220061955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移动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61955U true CN220061955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65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07373.4U Active CN220061955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移动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61955U (zh) |
-
2023
- 2023-04-12 CN CN202320807373.4U patent/CN2200619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12001A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108613262A (zh) |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 |
WO2022247206A1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3395604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20061955U (zh) | 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713635U (zh) | 双风管固定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713531U (zh) | 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868398U (zh) | 风管接头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713634U (zh) | 风管接头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220062090U (zh) | 蜗壳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713636U (zh) | 风管接头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868194U (zh) | 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9865609U (zh) | 蜗壳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107327920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 |
CN208487688U (zh) |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 |
KR100654999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111750425B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KR20080011506A (ko) | 외기도입장치의 개폐구조 | |
CN210832254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066959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8763691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868409U (zh) | 双风管固定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 |
CN220506934U (zh) | 导板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9868205U (zh) | 移动式空调器 | |
CN218154505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