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7986U -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 Google Patents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7986U
CN220057986U CN202320913551.1U CN202320913551U CN220057986U CN 220057986 U CN220057986 U CN 220057986U CN 202320913551 U CN202320913551 U CN 202320913551U CN 220057986 U CN220057986 U CN 220057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closure
plate
containment
reinforced concrete
concret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1355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杰
杨正卿
彭海生
王朋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1355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7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7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7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中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间采用拼接的方式安装到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以及第三锚杆和第四锚杆上,并且通过在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的前侧面覆盖纱网,并且在纱网上涂覆水泥浆层;采用第一连接件将第一钢筋混凝土柱和第一围护板连接在一起,采用第二连接件将第二钢筋混凝土柱和第二围护板连接在一起;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拼接后相互水平可转动连接,能够根据基坑的外形变化,调节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间的角度。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组装成的围护设备围护效果好,抗变形能力强,防水效果好。

Description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坑中坑开挖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坑中坑开挖,坑中坑是指在设有地下室的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室大基坑施工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后,在电梯底坑、集水井的部位继续向下开挖形成局部的小深坑,坑中坑在开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边坡土层的坍塌,也要考虑边坡渗水的问题。
现有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设备在使用时,虽然能够通过围护桩、锚固桩和支撑杆等相关结构起到一定的挡土效果,但是还存在以下缺陷:
(1)边坡土壤湿度较大时,围护设备的防水效果较差,容易出现从四周向内渗水的问题;
(2)围护设备遇到边坡土层的压力较大时,容易出现变形断裂的问题。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由其组装成的围护设备围护效果好,抗变形能力强,防水效果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由其组装成的围护设备围护效果好,抗变形能力强,防水效果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点是,包括第一围护板、第二围护板、第一锚杆、第二锚杆、第三锚杆、第四锚杆、纱网、水泥浆层、第一钢筋混凝土柱、第二钢筋混凝土柱、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
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围护板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围护板的左端,所述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所述围护单元的左边的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围护板的右端,所述第一围护板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围护板的数目均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一围护板竖向相互插接设置,多块所述第二围护板竖向相互插接设置,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左端、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左端和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右端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插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所述第一锚杆、所述第二锚杆、所述第三锚杆和所述第四锚杆均竖向设置并左右相互间隔设置且分别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所述第三插孔和所述第四插孔中;
所述纱网和所述水泥浆层均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水泥浆层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前并连接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纱网嵌设在所述水泥浆层中并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前且抵靠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均竖向设置并均位于所述水泥浆层之前且均连接所述水泥浆层;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一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一围护板之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后。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所述第三插孔和所述第四插孔均为长圆形孔,所述长圆形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较佳地,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还包括第一插接块和第二插接块,所述第一插接块和所述第二插接块均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插接块和所述第二插接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下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一围护板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围护板的顶面分别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与上方的所述第一围护板连接的所述第一插接块竖向插接在下方的所述第一围护板的所述第一插接槽中,与上方的所述第二围护板连接的所述第二插接块竖向插接在下方的所述第二围护板的所述第二插接槽中。
更佳地,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所述第一插接块的数目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一插接块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一插接块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插接槽和所述第一插接块一一对应设置。
更佳地,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二插接块的数目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插接块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插接槽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二插接块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二插接槽和所述第二插接块一一对应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中竖向设置有第一钢筋编笼,所述第一钢筋编笼位于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前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前端,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编笼;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中竖向设置有第二钢筋编笼,所述第二钢筋编笼位于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前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前端,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编笼。
较佳地,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还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的底面和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的底面均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左端的顶面和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右端的顶面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前侧壁和左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前侧壁和右侧壁均为开口,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均竖向设置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上,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水平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用于竖向可移动插设在该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安装槽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水平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套设在该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所述第三插孔和所述第四插孔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圆弧形板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圆弧形板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圆弧形板的开口朝后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圆弧形板之后且连接所述第一圆弧形板,所述第一圆弧形板位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一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一围护板之后。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圆弧形板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圆弧形板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圆弧形板的开口朝后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圆弧形板之后且连接所述第二圆弧形板,所述第二圆弧形板位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后。
较佳地,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分别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一插设孔和第二插设孔,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插设孔,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插设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第二围护板的左端,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围护单元左边的另一围护单元的第二围护板的右端,多块第一围护板和多块第二围护板均竖向相互插接设置,第一围护板的左端和右端以及第二围护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插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第一锚杆、第二锚杆、第三锚杆和第四锚杆分别竖向可移动插设在第一插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中;水泥浆层位于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前并与其连接,纱网嵌设在水泥浆层中并位于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前且与其抵靠,第一钢筋混凝土柱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柱均竖向设置并均位于水泥浆层之前且均与其连接;第一连接件的前端位于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与其抵靠,后端沿前后方向穿设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水泥浆层、纱网和第一围护板并裸露在第一围护板之后,第二连接件的前端位于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与其抵靠,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前后方向穿设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水泥浆层、纱网和第二围护板并裸露在第二围护板之后,因此,由其组装成的围护设备围护效果好,抗变形能力强,防水效果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第二围护板的左端,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围护单元左边的另一围护单元的第二围护板的右端,多块第一围护板和多块第二围护板均竖向相互插接设置,第一围护板的左端和右端以及第二围护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插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第一锚杆、第二锚杆、第三锚杆和第四锚杆分别竖向可移动插设在第一插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中;水泥浆层位于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前并与其连接,纱网嵌设在水泥浆层中并位于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前且与其抵靠,第一钢筋混凝土柱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柱均竖向设置并均位于水泥浆层之前且均与其连接;第一连接件的前端位于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与其抵靠,后端沿前后方向穿设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水泥浆层、纱网和第一围护板并裸露在第一围护板之后,第二连接件的前端位于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与其抵靠,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前后方向穿设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水泥浆层、纱网和第二围护板并裸露在第二围护板之后,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实用新型内容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局部透视示意图,其中未示出第一插接块和第二插接块。
图2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右半部的俯视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的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第一围护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第二围护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上下两块第二围护板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8是将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安装在基坑的底部和后侧壁上的左视剖视透视示意图。
图9是采用多个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组装成的围护设备的俯视透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第一围护板;2第二围护板;3第一锚杆;4第二锚杆;5第三锚杆;6第四锚杆;7第一钢筋混凝土柱;8第二钢筋混凝土柱;9第一连接件;10第二连接件;11第一插孔;12第二插孔;13第三插孔;14第四插孔;15第一插接块;16第二插接块;17第一插接槽;18第二插接槽;19第一钢筋编笼;20第二钢筋编笼;21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23第一固定杆;24第二固定杆;25第一安装槽;26第二安装槽;27第一圆弧形板;28第一连接杆;29第二圆弧形板;30第二连接杆;31第一插设孔;32第二插设孔;33基坑;34底部;35后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见图1~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包括第一围护板1、第二围护板2、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4、第三锚杆5、第四锚杆6、纱网(图中未示出)、水泥浆层(图中未示出)、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第一连接件9和第二连接件10,其中:
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均竖向设置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左端,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所述围护单元的左边的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右端,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数目均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竖向相互插接设置,多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竖向相互插接设置,所述的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所述的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所述的第二围护板2的左端和所述的第二围护板2的右端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插孔11、第二插孔12、第三插孔13和第四插孔14,所述第一锚杆3、所述第二锚杆4、所述第三锚杆5和所述第四锚杆6均竖向设置并左右相互间隔设置且分别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11、所述第二插孔12、所述第三插孔13和所述第四插孔14中;
所述纱网和所述水泥浆层均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水泥浆层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之前并连接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纱网嵌设在所述水泥浆层中并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之前且抵靠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均竖向设置并均位于所述水泥浆层之前且均连接所述水泥浆层;
所述第一连接件9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0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9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所述第一连接件9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一围护板1并裸露在所述第一围护板1之后,所述第二连接件10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所述第二连接件10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并裸露在所述第二围护板2之后。
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具体数目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具体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请参见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数目均为2块。
所述第一插孔11、所述第二插孔12、所述第三插孔13和所述第四插孔14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请参见图2~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孔11、所述第二插孔12、所述第三插孔13和所述第四插孔14均为长圆形孔,所述长圆形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上下两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竖向相互插接设置,上下两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竖向相互插接设置,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2~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还包括第一插接块15和第二插接块16,所述第一插接块15和所述第二插接块16均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插接块15和所述第二插接块16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下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顶面分别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槽17和第二插接槽18,与上方的所述第一围护板1连接的所述第一插接块15竖向插接在下方的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所述第一插接槽17中,与上方的所述第二围护板2连接的所述第二插接块16竖向插接在下方的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所述第二插接槽18中。
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一插接块15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更佳地,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一插接块15的数目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一插接块15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17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一插接块15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插接槽17和所述第一插接块15一一对应设置。请参见图3~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一插接块15的数目为3块。
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二插接块16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更佳地,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二插接块16的数目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插接块16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插接槽18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二插接块16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二插接槽18和所述第二插接块16一一对应设置。请参见图3和图5~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二插接块16的数目为3块。
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中可以设置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中竖向设置有第一钢筋编笼19,所述第一钢筋编笼19位于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一连接件9的前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一连接件9的前端,所述的第一连接件9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编笼19;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中竖向设置有第二钢筋编笼20,所述第二钢筋编笼20位于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二连接件10的前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二连接件10的前端,所述的第二连接件10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编笼20。
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左端,所述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所述围护单元的左边的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围护板2的右端,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还包括第一固定杆23和第二固定杆24,所述的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的底面和所述的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的底面均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所述的第二围护板2的左端的顶面和所述的第二围护板2的右端的顶面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5和第二安装槽26,所述第一安装槽25的前侧壁和左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槽26的前侧壁和右侧壁均为开口,所述第一固定杆23和所述第二固定杆24均竖向设置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25的槽底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6的槽底上,所述的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25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5水平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22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23上,所述的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用于竖向可移动插设在该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安装槽26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6水平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21用于套设在该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固定杆24上,所述第一插孔11和所述第二插孔12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2之间,所述第三插孔13和所述第四插孔14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5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6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件9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9包括第一圆弧形板27和第一连接杆28(见图8),所述第一圆弧形板27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圆弧形板27的开口朝后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28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圆弧形板27之后且连接所述第一圆弧形板27,所述第一圆弧形板27位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所述第一连接杆28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一围护板1并裸露在所述第一围护板1之后。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中竖向设置有第一钢筋编笼19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圆弧形板27位于所述第一钢筋编笼19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编笼19,所述第一连接杆28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编笼19。
所述第二连接件10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0包括第二圆弧形板29和第二连接杆30,所述第二圆弧形板29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圆弧形板29的开口朝后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30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圆弧形板29之后且连接所述第二圆弧形板29,所述第二圆弧形板29位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所述第二连接杆30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并裸露在所述第二围护板2之后。在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中竖向设置有第二钢筋编笼20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圆弧形板29位于所述第二钢筋编笼20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编笼20,所述第二连接杆30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编笼20。
所述第一连接件9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二连接件10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围护板2,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2~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护板1和所述第二围护板2分别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一插设孔31和第二插设孔32,所述的第一连接件9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插设孔31,所述的第二连接件10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插设孔32。在所述第一连接件9包括第一圆弧形板27和第一连接杆28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9包括第二圆弧形板29和第二连接杆3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杆28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插设孔31,所述第二连接杆30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插设孔32。
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一插设孔31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更佳地,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一插设孔31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插设孔31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9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一插设孔31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连接件9和所述第一插设孔31一一对应设置。请参见图3~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1,所述第一插设孔31的数目为2个。
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二插设孔32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更佳地,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二插设孔32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插设孔32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10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二插设孔32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二连接件10和所述第二插设孔32一一对应设置。请参见图2~图3和图5~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2,所述第二插设孔32的数目为2个。
施工时,以在基坑33的底部34和后侧壁35上安装本实用新型为例,首先采用静压法或锤击法将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4、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依次竖向插接在基坑33的底部34中,然后使用吊装机械将第二围护板2吊装至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的上方,使得第三插孔13和第四插孔14分别对准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然后下放第二围护板2,第三插孔13和第四插孔14分别套设在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上,再使用吊装机械将第一围护板1吊装至第一锚杆3和第二锚杆4的上方,使得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对准第一安装槽25,并使得第一插孔11、第二插孔12和第二安装孔22分别对准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4和第一固定杆23,然后下放第一围护板1,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竖向插设在第一安装槽25中,第一插孔11、第二插孔12和第二安装孔22分别套设在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4和第一固定杆23上,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通过第二安装孔22和第一固定杆23相对于第一安装槽25水平可转动,从而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配合紧密;接着使用锤击法锤击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从而使第一围护板1下的第一插接块15和第二围护板2下的第二插接块16均竖向插接在基坑33的底部34中,从而确保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的牢固性和稳定性;继续在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上吊装第二围护板2,以及在第一锚杆3和第二锚杆4上吊装第一围护板1,上方的第二围护板2下的第二插接块16竖向插接在下方的第二围护板2的第二插接槽18中,上方的第一围护板1下的第一插接块15竖向插接在下方的第一围护板1的第一插接槽17中,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依次将例如4块第一围护板1和4块第二围护板2分别安装到第一锚杆3和第二锚杆4以及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上,安装好的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起到了围护基坑33的后侧壁35的土层的作用,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及通过在第一围护板1的前侧面和第二围护板2的前侧面覆盖纱网,并且在纱网上涂覆水泥浆层,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接着将第一钢筋编笼19和第二钢筋编笼20置于水泥浆层前并抵靠水泥浆层,将第一钢筋编笼19的底端和第二钢筋编笼20的底端均竖向插接在基坑33的底部34中,将第一连接件9的后端从前往后依次穿设第一钢筋编笼19、水泥浆层、纱网和第一围护板1,接着使用锤击法锤击第一连接件9的前端,直至其抵靠第一钢筋编笼19,从而使第一连接件9的后端插入基坑33的后侧壁35,将第二连接件10的后端从前往后依次穿设第二钢筋编笼20、水泥浆层、纱网和第二围护板2,接着使用锤击法锤击第二连接件10的前端,直至其抵靠第二钢筋编笼20,从而使第二连接件10的后端插入基坑33的后侧壁35,最后使用混凝土胶管机械向第一钢筋编笼19和第二钢筋编笼20内浇筑混凝土,分别形成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从而使第一钢筋混凝土柱7和第一围护板1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柱8和第二围护板2连接在一起,如图8所示,能够提高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的抗挤压和抗变形能力,具备围护效果好的特点。
在第一插孔11、第二插孔12、第三插孔13和第四插孔14均为长圆形孔时,长圆形孔的设计,当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分别安装到第一锚杆3和第二锚杆4以及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上之后,可以允许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存在一定的形变空间,形变空间的存在,不仅有利于调整第一钢筋编笼19和第二钢筋编笼20的安装位置,还能够起到吸收装配公差的作用。
由于第一围护板1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第二围护板2的左端,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围护单元的左边的另一围护单元的第二围护板2的右端,多个本实用新型可以依次连接并环绕成环,左右两个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相互连接时,在将左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二围护板2吊装在其对应的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上之后,将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1吊装至其对应的第一锚杆3和第二锚杆4的上方,使得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对准左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二安装槽26,并使得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安装孔21对准左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二固定杆24,然后下放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1,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竖向插设在左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二安装槽26中,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安装孔21套设在左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二固定杆24上,第一围护板1的左端通过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固定杆24相对于第二安装槽26水平可转动,从而右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一围护板1和左边的围护单元的第二围护板2配合紧密;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例如如图9所示的形状,当基坑33的外形变化时,若干个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4、第三锚杆5和第四锚杆6之间组合而成的形状也会不同,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之间采用水平转动连接的方式,能够根据基坑33的外形变化,调节第一围护板1和第二围护板2之间的角度,具备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间采用拼接的方式安装到锚杆(即第一锚杆、第二锚杆、第三锚杆和第四锚杆)上,并且通过在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的前侧面覆盖纱网,并且在纱网上涂覆水泥浆层,具备便于安装和防水效果好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连接件将第一钢筋混凝土柱和第一围护板连接在一起,采用第二连接件将第二钢筋混凝土柱和第二围护板连接在一起,提高了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的抗挤压和抗变形能力,具备围护效果好的特点。
3、当基坑的外形变化时,若干个锚杆之间组合而成的形状也会不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间采用水平转动连接的方式,能够根据基坑的外形变化,调节第一围护板和第二围护板之间的角度,具备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组装成的围护设备围护效果好,抗变形能力强,防水效果好,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围护板、第二围护板、第一锚杆、第二锚杆、第三锚杆、第四锚杆、纱网、水泥浆层、第一钢筋混凝土柱、第二钢筋混凝土柱、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
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围护板的右端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围护板的左端,所述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用于水平可转动连接位于所述围护单元的左边的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围护板的右端,所述第一围护板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围护板的数目均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一围护板竖向相互插接设置,多块所述第二围护板竖向相互插接设置,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左端、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左端和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右端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插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所述第一锚杆、所述第二锚杆、所述第三锚杆和所述第四锚杆均竖向设置并左右相互间隔设置且分别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所述第三插孔和所述第四插孔中;
所述纱网和所述水泥浆层均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水泥浆层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前并连接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纱网嵌设在所述水泥浆层中并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前且抵靠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均竖向设置并均位于所述水泥浆层之前且均连接所述水泥浆层;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一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一围护板之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所述第三插孔和所述第四插孔均为长圆形孔,所述长圆形孔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还包括第一插接块和第二插接块,所述第一插接块和所述第二插接块均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插接块和所述第二插接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下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一围护板的顶面和所述第二围护板的顶面分别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与上方的所述第一围护板连接的所述第一插接块竖向插接在下方的所述第一围护板的所述第一插接槽中,与上方的所述第二围护板连接的所述第二插接块竖向插接在下方的所述第二围护板的所述第二插接槽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对于每块所述第一围护板,所述第一插接块的数目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一插接块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槽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一插接块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插接槽和所述第一插接块一一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对于每块所述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二插接块的数目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插接块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插接槽的数目和所述的第二插接块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二插接槽和所述第二插接块一一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中竖向设置有第一钢筋编笼,所述第一钢筋编笼位于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前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前端,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编笼;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中竖向设置有第二钢筋编笼,所述第二钢筋编笼位于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前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水泥浆层和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前端,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编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还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的底面和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的底面均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左端的顶面和所述的第二围护板的右端的顶面分别竖向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前侧壁和左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前侧壁和右侧壁均为开口,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均竖向设置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上,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右端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水平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的第一围护板的左端用于竖向可移动插设在该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安装槽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水平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套设在该另一所述围护单元的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所述第三插孔和所述第四插孔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圆弧形板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圆弧形板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圆弧形板的开口朝后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圆弧形板之后且连接所述第一圆弧形板,所述第一圆弧形板位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一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一围护板之后。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圆弧形板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圆弧形板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圆弧形板的开口朝后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圆弧形板之后且连接所述第二圆弧形板,所述第二圆弧形板位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之前并抵靠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水泥浆层、所述纱网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并裸露在所述第二围护板之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护板和所述第二围护板分别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一插设孔和第二插设孔,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一插设孔,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后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第二插设孔。
CN202320913551.1U 2023-04-21 2023-04-21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Active CN220057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13551.1U CN220057986U (zh) 2023-04-21 2023-04-21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13551.1U CN220057986U (zh) 2023-04-21 2023-04-21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7986U true CN220057986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6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13551.1U Active CN220057986U (zh) 2023-04-21 2023-04-21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7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22170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墙体结构
CN212452676U (zh) 基坑支护系统
CN204590038U (zh) 一种永久性基坑支护结构
CN213741111U (zh) 一种建筑基坑支护结构
CN112411572A (zh) 一种建筑基坑支护体系
CN220057986U (zh) 坑中坑开挖中的围护单元
CN213682833U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墙板
CN215367999U (zh) 一种装配式节能建筑墙体构件
CN114060042A (zh) 混凝土管节的束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9825269U (zh) 坑中坑开挖的围护结构
CN217105673U (zh) 一种竖向结构拉缝板
CN111560982A (zh) 一种电缆预制井的安装方法
CN218374460U (zh) 一种预制板胎膜连接结构
CN211690779U (zh) 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结构
CN218521808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18060449U (zh) 一种防渗水型建筑基坑
CN211775042U (zh) 装配式混凝土墙
CN220746950U (zh) 新型装配式基坑连续墙体板桩
CN217460600U (zh) 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
CN216616368U (zh) 一种拼接墙结构
CN214940330U (zh) 一种山区陡地高桩承台的支撑结构
CN217427628U (zh) 暗埋式地面电缆防护槽
CN220246947U (zh) 一种建筑基坑支护模板
CN221168247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预制墙体
CN219450878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土方挖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