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3438U -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3438U
CN220053438U CN202321734091.2U CN202321734091U CN220053438U CN 220053438 U CN220053438 U CN 220053438U CN 202321734091 U CN202321734091 U CN 202321734091U CN 220053438 U CN220053438 U CN 2200534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liquid storage
storage tank
side assembl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3409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飞
方建忠
张添
程浩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3409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34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34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34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所述冷媒侧组件配置成利用冷媒相变换热,包括:冷媒板、储液罐,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以及连通所述冷媒流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冷媒板相连并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储液罐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对接并密封配合,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对接并密封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通过将储液罐直接连接于冷媒板上,可以简化装配结构,且储液罐沿上下方向与冷媒板相连,可以提高装配稳定性利于空间布置。

Description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媒侧组件和具有该冷媒侧组件的热管理集成装置以及具有该冷媒侧组件或热管理集成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冷媒侧系统中,储液罐一般安装于冷媒板的侧面,并通过抱箍连接,不利于提高装配的结构稳定性,且不利于空间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媒侧组件,可以简化装配结构,且储液罐沿上下方向与冷媒板相连,可以提高装配稳定性利于空间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装置,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或热管理集成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所述冷媒侧组件配置成利用冷媒相变换热,包括:冷媒板、储液罐,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以及连通所述冷媒流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冷媒板相连并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储液罐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对接并密封配合,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对接并密封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通过将储液罐直接连接于冷媒板上,可以简化装配结构,且储液罐沿上下方向与冷媒板相连,可以提高装配稳定性利于空间布置。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储液罐的底壁上,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上下对接,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上下对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液罐的底面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围绕所述冷媒入口;所述储液罐的底面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围绕所述冷媒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凸出所述储液罐的底面并止抵于所述冷媒板上,且围绕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凸出所述储液罐的底面并止抵于所述冷媒板上,且围绕所述第二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板上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凸出所述冷媒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上,且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安装凸台对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销孔,所述储液罐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销孔相对应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插接于所述销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冷媒板螺钉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液罐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冷媒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侧组件还包括:抱箍和连接件,所述抱箍包覆所述储液罐;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抱箍,且另一端与所述冷媒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板上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且所述延伸部面向所述储液罐的一侧表面构造出弧面以避让所述储液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包括:水侧组件和前述的冷媒侧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通过应用前述的冷媒侧组件,可以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和稳定性,利于空间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上应用前述的冷媒侧组件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可以提高整车换热效果,利于简化车辆结构,提高车辆内部布置紧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冷媒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储液罐与冷媒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储液罐的底部);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集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热管理集成装置;100、冷媒侧组件;10、冷媒板;101、第一接口;102、第二接口;103、销孔;110、安装凸台;120、延伸部;20、储液罐;201、冷媒入口;202、冷媒出口;210、第一密封槽;220、第二密封槽;211、第一密封圈;221、第二密封圈;203、定位销;30、螺钉;40、抱箍;50、连接件;501、定位孔;510、连接板;520、弯折部;530、连接部;12、水侧组件;121、水壶;122、水板;126、水阀组件;13、水加热器、14、支撑组件;15、线束组件;151、主路;152、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冷媒侧组件100配置成利用冷媒相变换热,以实现调温功能,具体地,包括:冷媒板10和储液罐20,冷媒板10具有冷媒流道(图中未示出),以及连通冷媒流道的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相连并沿上下方向相对,储液罐20具有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冷媒入口201与第一接口101对接并密封配合,冷媒出口202与第二接口102对接并密封配合,以使储液罐20内的冷媒可以向冷媒流道供应,且密封配合,可以避免冷媒泄漏,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体地,储液罐20沿上下方向安装于冷媒板10上,使得储液罐20的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可以直接与冷媒板10的接口相连,以便于储液罐20内的冷媒流向冷媒板10,利于简化装配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储液罐20沿上下方向固定在冷媒板10上,利于提高储液罐20装配后的稳定性,此外,冷媒板10的上端面具有容置空间,可以容置储液罐20,利于空间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通过将储液罐20直接连接于冷媒板10上,可以简化装配结构,且储液罐20沿上下方向与冷媒板10相连,可以提高装配稳定性利于空间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20也可以是沿垂直于冷媒板10面板的方向与冷媒板10相连的,以充分利用冷媒板10板体端面上的空间。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设于储液罐20的底壁上,冷媒入口201与第一接口101上下对接,冷媒出口202与第二接口102上下对接。也就是说,装配时,储液罐20可以直接沿上下方向将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与冷媒板10的接口相连,以将储液罐20与冷媒流道连通,且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与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直接相连,可以免于设置复杂的连接管线,且利于快速传输冷媒。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设于储液罐20的底壁,可以便于冷媒从冷媒出口202流出,且储液罐20装配后可以降低冷媒侧组件100的重心,利于提高冷媒侧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20的底面设有第一密封槽210,第一密封槽210围绕冷媒入口201;储液罐20的底面设有第二密封槽220,第二密封槽220围绕冷媒出口202。第一密封槽210和第二密封槽220可以包围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以便于在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处进行密封,换言之,可以将密封结构设于储液罐20的底面或底壁上,这样,储液罐20装配于冷媒板10上的时候可以直接实现密封效果,利于简化结构,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槽210内设有第一密封圈211,第一密封圈211凸出储液罐20的底面并止抵于冷媒板10上,且围绕第一接口101;第二密封槽220内设有第二密封圈221,第二密封圈221凸出储液罐20的底面并止抵于冷媒板10上,且围绕第二接口102。由此,储液罐20安装于冷媒板10上时,凸出于储液罐20底面的密封圈可以抵接在冷媒板10上,从而在冷媒板10上表面和储液罐20底面之间形成密封,利于提高密封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构造。具体地,密封圈设于密封槽内,可以便于装配密封圈和固定密封圈,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更为具体地,可以直接在储液罐20的底面构造出第一密封槽210和第二密封槽220,第一密封槽210和第二密封槽220设于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的外周,这样,密封圈嵌入密封槽后,密封圈可以包围冷媒入口201和冷媒出口202,从而避免冷媒泄漏。密封圈凸出储液罐20的底面,还可以便于观察和更换密封圈,以便于维护。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10上设有安装凸台110,安装凸台110凸出冷媒板10的上表面,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设于安装凸台110上,且储液罐20与安装凸台110对接。也就是说,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连接时,可以与安装凸台110配合,从而便于定位储液罐20的安装位置,且安装凸台110可以提供安装,提高装配的平面度,以提高装配效果。
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不设置安装凸台110,可以在冷媒板10上构造出适于与储液罐20配合的安装结构或安装面,可以直接将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相连。但通过设置安装凸台110,可以简化冷媒板10的结构,提高装配的灵活性和装配后的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10上设有至少一个销孔103,储液罐20的底面上设有与销孔103相对应的定位销203,定位销203插接于销孔103,通过销孔103与定位销203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销孔103和定位销203可以间隔设置多组,可以便于定位,便于快速装配,还可以提高连接后的稳定性。更为具体地,结合图2,定位销203可以设置两个,一个邻近第一密封圈211另一个邻近第二密封圈2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螺钉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装配后的稳定性。具体地,结合图1,可以间隔设置多个螺钉30用于连接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
结合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20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冷媒板10垂直于上下方向。也就是说,储液罐20垂直于冷媒板10的端面进行装配,储液罐20装配后受力更加均匀,不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且便于装配,储液罐20可以利用垂直空间进行装配,利于空间布置,提高冷媒侧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
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侧组件100还包括:抱箍40和连接件50,抱箍40包覆储液罐20;连接件50的一端连接抱箍40,且另一端与冷媒板10相连。具体地,抱箍40沿储液罐20的外周布置,连接件50连接于抱箍40和冷媒板10之间,可以进一步提高储液罐20与冷媒板10的连接紧密性和稳定性,当储液罐20的周向受力时,连接件50可以在储液罐20的周向起到支撑效果,且便于分散受力。具体而言,储液罐20的一般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圆柱体,结合前述,储液罐20的底部与冷媒板10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抱箍40可以包覆储液罐20沿上下方向的中间区域,从而可以通过设置抱箍40和连接件50,将储液罐20的中间位置与冷媒板10连接起来,提高储液罐20装配后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侧组件100,结合图1,连接件50包括连接板510、弯折部520和连接部530,弯折部520连接于连接板510和连接部530之间,连接部530连接于连接板510的下端并沿背离储液罐20的方向延伸,连接部530上设有定位孔501。抱箍40环绕储液罐20的中部,连接板510与抱箍40相连,连接板510贴合于储液罐20的外壁向下延伸,弯折部520朝背离储液罐20的方向弯折,连接部530上的定位孔501适于冷媒板10固定连接,以将抱箍40与冷媒板10连接起来。
结合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板10上设有延伸部120,延伸部120向上延伸,且延伸部120面向储液罐20的一侧表面构造出弧面以避让储液罐20。延伸部120可以沿储液罐20的周向起到避让和限位的效果,可以提高装配后的结构稳定性,且利于提高冷媒侧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延伸部120还可以用于安装其他部件,以充分利用冷媒板10上端面上的空间或垂直空间。
结合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包括:水侧组件12和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通过应用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可以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和稳定性,利于空间布置。
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包括:冷媒侧组件100、水侧组件12和水加热器13,冷媒侧组件100配置成利用冷媒相变换热,以实现调温功能;水侧组件12配置成利用水换热,并与冷媒侧组件100相连;以实现液冷换热;水加热器13与水侧组件12连通,用于将电能转化为水的热能,从而利于提高换热效果。也就是说,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可以将冷媒侧组件100、水侧组件12和水加热器13连接集成到一起,可以便于水加热器13与水侧组件12连接,便于水侧组件12与冷媒侧组件100连接,利于简化连接管路,提高结构紧凑性,且便于在车辆中布置,便于维护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
进一步地,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还包括支撑组件14,其中,冷媒侧组件100与支撑组件14相连,水加热器13安装于支撑组件14上。也就是说,支撑组件14可以用于安装和支撑冷媒侧组件100和水加热器13,这样,可以便于将冷媒侧组件100、水侧组件12和水加热器13通过支撑组件14连接起来,并且利于提高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的整体结构紧凑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通过在支撑组件14上连接冷媒侧组件100和水加热器13,且冷媒侧组件100与水侧组件12相连,水加热器13与水侧组件12连通,可以将冷媒侧组件100、水侧组件12和水加热器13集成布置,且利于提高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的结构紧凑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时,当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应用与车辆中时,水侧组件12可以利用水与车辆中的部件进行换热,以利于提高换热效果且环境友好,水侧组件12与冷媒侧组件100相连,可以利用冷媒相变换热与水侧组件12进行热交换,从而起到温度调节效果。装配时,冷媒侧组件100与支撑组件14相连,可以便于定位冷媒侧组件100,且支撑组件14可以提高结构稳定性,此外,水加热器13与水侧组件12连通,可以便于对水进行加热,缩短水加热器13与水侧组件12之间的距离,利于简化连接结构。水加热器13可以直接安装于支撑组件14上,以便于将水加热器13集成于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上,且便于装配,利于提高结构性。
可选地,水加热器13也可以不与支撑组件14相连,而直接与冷媒侧组件100相连,或水侧组件12相连。
进一步地,水侧组件12包括水壶121、水板122,水板122上设有水流道,水壶121与水加热器13可以与水流道相连,水流道与水壶121连通以形成水回路;冷媒侧组件100包括冷媒板10、换热器,冷媒板10上具有设有冷媒流道,冷媒流道与换热器连通以形成冷媒回路,其中,冷媒回路与水回路相连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可以实现车辆的温度控制。例如,水回路可与车辆内部的功能部件进行热量传递,以使功能部件处于适合的温度范围内,随后水回路中的水可与冷媒回路中的冷媒进行热量传递,使得水回路中的水可恢复至原来的温度,并继续与功能部件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实现车辆的温度控制。
其中,水流道可以与需要换热的流道(例如驾驶舱换热流道、电池换热流道等)连接成水循环回路,冷媒流道可以通过依次串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组合形成冷媒回流,冷媒回流与水循环回路换热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水流道中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水流道中流体温度或者压力,以便于根据检测数值进行调节和控制。当然,第一传感器也可以不在流道中,可以单独开设传感器通道用于测量该点温度或者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水壶121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设有液位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液位。具体地,通过设置用于放置液位传感器的容置空间,使得传感器可以同时检测两个腔体内的液体,两个腔体内的水位均可以通过容置空间内的液位传感器进行检测,利于简化结构,且检测位置相同,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结合图4,水侧组件12包括水壶121、水板122,水阀组件126、水泵、换热装置和第一传感器中的两个及以上部件。具体地,水壶121部件居于上部,水板122位于水壶121底部,水板122与水壶121底板相对一体固定或密封连接,其中,水板122位于水壶121下部最省空间,也可以错位布置,放置于侧面。水阀组件126、水泵与水板122相对固定或密封连接。优选地,水阀组件126与水壶121相对位于水板122两侧,以节省空间,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分列到同侧,同时水泵的位置也同样,优选与水阀同侧,但不限定同侧。进一步地,换热装置与水板122相对固定或密封连接,可以保证换热装置内的水侧流道能够与水侧组件12流道连通,由水壶121、水板122、水阀组件126、水泵、换热装置及车辆其余热管理组件共同组成整个水回路。
更进一步地,结合图4,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还包括线束组件15,线束组件15包括主路151和多个支路152,多个支路152均汇集于主路151上,多个支路152分别与水侧组件12和冷媒侧组件100相连,主路151用于与控制器相连。线束组件15包含与冷媒侧组件11、水侧组件12中泵、阀、传感器等电气设备相连接的接插件,及将各个接插件相连接的线束组件15,最终汇合至一个统一的接插件与集成控制器相连接,以便于管理线束,提高控制效果。具体地,线束组件15与前述组件中的带电元件相连,即线束组件15与支撑组件14、冷媒侧组件11、水侧组件12和水加热器13中的带电元件相连,并固定安装于上述组件中的多个或全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通过在车辆上应用前述的冷媒侧组件100或前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1000可以提高整车换热效果,利于简化车辆结构,提高车辆内部布置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冷媒侧组件,所述冷媒侧组件配置成利用冷媒相变换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板,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以及连通所述冷媒流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冷媒板相连并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储液罐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对接并密封配合,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对接并密封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储液罐的底壁上,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上下对接,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上下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的底面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围绕所述冷媒入口;
所述储液罐的底面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围绕所述冷媒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凸出所述储液罐的底面并止抵于所述冷媒板上,且围绕所述第一接口;
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凸出所述储液罐的底面并止抵于所述冷媒板上,且围绕所述第二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板上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凸出所述冷媒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上,且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安装凸台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销孔,所述储液罐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销孔相对应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插接于所述销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冷媒板螺钉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冷媒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侧组件还包括:
抱箍,所述抱箍包覆所述储液罐;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抱箍,且另一端与所述冷媒板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板上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且所述延伸部面向所述储液罐的一侧表面构造出弧面以避让所述储液罐。
11.一种热管理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侧组件,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侧组件。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侧组件或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装置。
CN202321734091.2U 2023-07-03 2023-07-03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200534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34091.2U CN220053438U (zh) 2023-07-03 2023-07-03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34091.2U CN220053438U (zh) 2023-07-03 2023-07-03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3438U true CN220053438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3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34091.2U Active CN220053438U (zh) 2023-07-03 2023-07-03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34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3390A (zh) 节流元件、热管理组件、冷却系统以及节流元件制造方法
EP3623673B1 (en)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CN220053438U (zh)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CN220053439U (zh) 冷媒侧组件、热管理集成装置和车辆
CN219511029U (zh) 一种双螺旋湿法隔膜白油罐加热装置
CN110474126B (zh) 一种集成组件
CN106594007A (zh) 液压油箱散热温控系统
CN116461284A (zh) 热管理模块
CN212006303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12728969A (zh) 一种具有u型管束结构的汽化器
CN220053441U (zh) 热管理模块的水侧组件、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CN219903987U (zh) 热管理集成系统和车辆
JP2014505984A (ja) 凍結に対して耐性のある燃料電池の燃料圧力レギュレータ
CN211638668U (zh) 一种可调温振镜
CN219534572U (zh) 燃料电池歧管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19180616U (zh) 一种电池和/或电容器温控器及其模组温控结构
CN205944183U (zh) 一种蓄电池隔热固定装置
CN206269443U (zh) 一种冷媒加热器
CN220314657U (zh) 水壶、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3244749U (zh) 降温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19303716U (zh) 集成式管路结构及冷却系统
CN216903017U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用集成端板
CN218884287U (zh) 一种加热模块及水处理设备
CN220220328U (zh) 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CN218101354U (zh) 一种燃料电池供氢系统的集成安装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