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3162U - 油冷电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冷电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3162U
CN220043162U CN202321696744.2U CN202321696744U CN220043162U CN 220043162 U CN220043162 U CN 220043162U CN 202321696744 U CN202321696744 U CN 202321696744U CN 220043162 U CN220043162 U CN 220043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otor
assembly
end plat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67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双
朱林培
陈玉祥
邓达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67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3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3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3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装置,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油冷电机装置包括:转子总成,其包括转子结构及分油环,转子结构的内部沿第一方向配置有转子油道,分油环配置于转子油道,以用于将转子油道分割成连通的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减速器总成,其被配置为与转子总成连接,且减速器总成配置有与转子油道连通的减速器油道;定子总成,其包括定子铁芯及绕组,绕组配置于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套设于转子结构。实现对转子结构两侧的均匀冷却,降低出现过热的概率,提高其工作能力。

Description

油冷电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油冷电机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驱动电机对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且空间越来越紧凑。驱动系统的冷却一直是设计研发人员的主要关注点,在高功率密度和高转矩密度的指标下,电机温升是最难攻克的环节。
现有技术的油冷系统,通常对电机各部位的冷却不够均匀,导致电机局部温度升高,限制了电机的工作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冷电机装置,能够实现均匀冷却,降低出现过热的概率,提高其工作能力。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油冷电机装置,包括:转子总成,其包括转子结构及分油环,所述转子结构的内部沿第一方向配置有转子油道,所述分油环配置于所述转子油道,以用于将所述转子油道分割成连通的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减速器总成,其被配置为与所述转子总成连接,且所述减速器总成配置有与所述转子油道连通的减速器油道;定子总成,其包括定子铁芯及绕组,所述绕组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套设于所述转子结构。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转子结构的转子油道内配置分油环,以将该转子油道分割成相互连通的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减速器总成与转子总成连接,且减速器总成的减速器油道与转子油道连通,定子总成套设于转子总成,使得转子结构以及减速器总成在转动的过程中,油液能够先经过减速器油道对减速器总成进行降温,然后依次经过第一油道、分油环以及第二油道,通过分油环的作用,使得第二油道的油量与第一油道的油量对等,最后流至转子结构的外侧,再通过转子结构的离心,将油液甩至绕组,实现对转子结构两侧的均匀冷却,降低出现过热的概率,提高其工作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子结构包括转子轴、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所述转子轴配置有与所述转子油道连通的若干第一油孔及若干第二油孔,且若干所述第一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的一侧,若干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的另一侧,所述转子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所述第一端板套设于所述转子轴的一侧,所述第二端板套设于所述转子轴的另一侧。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均与转子轴连接,转子轴配置有若干第一油孔及若干第二油孔,分油环位于第一油孔与第二油孔之间,使得油液从减速器油道进入到第一油道时,一部分的油液通过第一油孔流至转子轴的外侧,另一侧油液通过分油环进入至第二油道,并由第二油孔流至转子轴的外侧,最后该两部分的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分别通过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后,甩至绕组,实现在不同转速下,均能保证两侧的油量比较均匀,从而避免油冷电机装置的局部温度升高,提高其工作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轴的外缘配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凹槽,所述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二端板分别卡接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第一端板配置有若干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端板配置有若干第二通道。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转子轴配置有凹槽,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均与凹槽进行卡接,其不仅能够用于实现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的固定,也能够确保油液从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流至转子轴的外侧时,能够进入至凹槽内,实现对转子轴的冷却,避免转子轴出现其两侧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子结构还包括堵盖,所述堵盖配置于所述转子油道,所述第一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背离所述堵盖的一侧,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与所述堵盖之间。通过在转子油道配置堵盖,使得油液由第一油道进入至第二油道时,堵盖能够对其进行阻隔,使得油液从第二油孔流至转子轴的外侧,进而有利于转子轴两侧的温度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冷电机装置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分别与所述转子总成以及所述减速器总成连接,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转子总成以及所述定子总成,所述第二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减速器总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壳体配置有壳体油道,所述壳体油道具有第一分油孔及第二分油孔,所述第一分油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分油孔与所述减速器油道连通。通过在电机壳体上配置壳体油道,且壳体油道具有第一分油孔及第二分油孔,使得油液进入壳体油道时,一部分的油液通过第一分油孔进入第一容纳腔,进而对转子总成及定子总成进行冷却,另一部分的油液通过第二分油孔进入减速器油道,然后依次进入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最后流至转子总成的外侧,并在离心的作用下,甩至定子总成,保证整体结构的油冷效果,提高其工作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壳体包括壳体本部、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靠近所述减速器总成的一侧,所述第二端盖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靠近所述转子总成的一侧,所述壳体油道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的第三油道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第四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四油道连通。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分别位于壳体本部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端盖配置有第四油道,壳体本部配置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与第四通道进行流通,保证油液进入至第三通道时,一部分的油液进入至第一容纳腔,另一部分的油液进入至第四油道,最后依次经过减速器油道、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后,流至转子总成的外侧,能够确保油液充分对转子总成、减速器总成及定子总成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冷电机装置还包括分油总成,所述分油总成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以用于将所述电机壳体内的油液输送至所述壳体油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油总成包括滤油器、冷却油管以及油泵,所述滤油器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油泵通过所述冷却油管分别与所述滤油器以及所述电机壳体连接。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滤油器与电机壳体连接,油泵通过冷却油管分别与滤油器及电机壳体连接,使得油液进入电机壳体的内部,并分别对转子总成、定子总成及减速器总成进行冷却后,由滤油器进行过滤,在油泵的作用下,再次输送至电机壳体的内部,如此循环,保证对油冷电机装置的冷却效果以及与油液的清洁性,提高油冷电机装置的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油总成还包括油冷器,所述油冷器与所述冷却油管连接,且所述油液依次经过所述油泵及所述油冷器。通过在冷却油管上配置油冷器,油冷器能够对经过冷却油管的油液进行冷却,并在油泵的作用下,输送至电机壳体的内部,对转子总成、减速器总成及定子总成分别冷却,提高冷却效果,保证油冷电机装置的工作性能。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油冷电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油冷电机装置的转子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油冷电机装置的分油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油冷电机装置的第一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油冷电机装置的第二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转子总成;101、转子轴;1011、第一油孔;1012、第二油孔;1013、凹槽;102、电机轴承;103、分油环;104、堵盖;105、第一端板;1051、第一配合孔;1052、第一凸块;1053、第一通道;106、第二端板;1061、第二配合孔;1062、第二凸块;1063、第二通道;200、减速器总成;201、减速器输入轴;202、减速器轴承;203、齿轮;300、定子总成;301、定子铁芯;302、绕组;400、壳体本部;401、第三油道;402、进油孔;403、出油孔;404、第一容纳腔;500、第一端盖;501、第四油道;502、第二容纳腔;600、第二端盖;601、接线腔;700、滤油器;800、冷却油管;900、油泵;1000、油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方案的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使用者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新能源汽车油冷电驱的油冷系统,主要为电机、减速器提供部件冷却、相对运动部件的润滑以及带走杂质。电机需要冷却润滑的部件包括绕组、定子叠片、磁钢、转子叠片、电机轴承等。减速器需要冷却润滑的部件包括齿轮、差速器、轴承和换挡部件等。
现有技术的油冷系统,通常对电机各部位的冷却不够均匀,导致电机局部温度升高,限制了电机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常见的转子轴油道结构,当电机工作在不同转速下时,转子油道两端输出油量不均匀。
鉴于此,如图1-图5所示,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油冷电机装置,包括:转子总成100、减速器总成200及定子总成300,所述减速器总成200与所述转子总成100的一端连接,所述定子总成300套设于所述转子总成100,其中所述转子总成100的内部配置有分油环103,所述分油环103能够进行分液,保证其两侧的油量均匀,从而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等现象。
具体而言,转子总成100,其包括转子结构及分油环103,所述转子结构的内部沿第一方向配置有转子油道,所述分油环103配置于所述转子油道,以用于将所述转子油道分割成连通的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减速器总成200,其被配置为与所述转子总成100连接,且所述减速器总成200配置有与所述转子油道连通的减速器油道;定子总成300,其包括定子铁芯301及绕组302,所述绕组302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301,所述定子铁芯301套设于所述转子结构。
示例性的,所述减速器总成200包括减速器输入轴201、齿轮203及减速器轴承202,所述减速器输入轴201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分布,所述齿轮203套设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201,所述减速器输入轴201的两侧均配置有所述减速器轴承202,以通过所述减速器轴承202安装于所述油冷电机装置的电机壳体上。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转子结构的转子油道内配置分油环103,以将该转子油道分割成相互连通的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减速器总成200与转子总成100连接,且减速器总成200的减速器油道与转子油道连通,定子总成300套设于转子总成100,使得转子结构以及减速器总成200在转动的过程中,油液能够先经过减速器油道对减速器总成200进行降温,然后依次经过第一油道、分油环103以及第二油道,通过分油环103的作用,使得第二油道的油量与第一油道的油量对等,最后流至转子结构的外侧,再通过转子结构的离心,将油液甩至绕组302,实现对转子结构两侧的均匀冷却,降低出现过热的概率,提高其工作能力。
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所述转子结构包括转子轴101、第一端板105及第二端板106,所述转子轴101配置有与所述转子油道连通的若干第一油孔1011及若干第二油孔1012,且若干所述第一油孔1011位于所述分油环103的一侧,若干所述第二油孔1012位于所述分油环103的另一侧,所述转子轴101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所述第一端板105套设于所述转子轴101的一侧,所述第二端板106套设于所述转子轴101的另一侧;所述转子轴101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所述转子轴101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201,且所述转子轴101的两端均设置电机轴承102,以通过所述电机轴承102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端板105及第二端板106均与转子轴101连接,转子轴101配置有若干第一油孔1011及若干第二油孔1012,分油环103位于第一油孔1011与第二油孔1012之间,使得油液从减速器油道进入到第一油道时,一部分的油液通过第一油孔1011流至转子轴101的外侧,另一侧油液通过分油环103进入至第二油道,并由第二油孔1012流至转子轴101的外侧,最后该两部分的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分别通过第一端板105及第二端板106后,甩至绕组302,实现在不同转速下,均能保证两侧的油量比较均匀,从而避免油冷电机装置的局部温度升高,提高其工作能力。
请再参照图2,所述转子轴101的外缘配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凹槽1013,所述第一端板105及所述第二端板106分别卡接于所述凹槽1013,且所述第一端板105配置有若干第一通道1053,所述第二端板106配置有若干第二通道1063,示例性的,所述凹槽1013可配置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凹槽1013相对分布于所述转子轴101的外部,相应地,所述第一端板105配置有第一配合孔1051,所述第一配合孔1051内配置有与所述凹槽1013适配的第一凸块1052,所述第二端板106配置有第二配合孔1061,所述第二配合孔1061内配置有与所述凹槽1013适配的第二凸块1062。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转子轴101配置有凹槽1013,第一端板105及第二端板106均与凹槽1013进行卡接,其不仅能够用于实现第一端板105及第二端板106的固定,也能够确保油液从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流至转子轴101的外侧时,能够进入至凹槽1013内,实现对转子轴101的冷却,避免转子轴101出现其两侧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请再参照图1,所述转子结构还包括堵盖104,所述堵盖104配置于所述转子油道,所述第一油孔1011位于所述分油环103背离所述堵盖104的一侧,所述第二油孔1012位于所述分油环103与所述堵盖104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油孔1011与所述分油环103之间的分配只受孔径的尺寸影响,不受转速影响,因而可以通过设定所述第一油孔1011的孔径尺寸与所述分油环103的孔径尺寸的对应关系,来实现所述转子轴101两侧输出的油量对等。通过在转子油道配置堵盖104,使得油液由第一油道进入至第二油道时,堵盖104能够对其进行阻隔,使得油液从第二油孔1012流至转子轴101的外侧,进而有利于转子轴101两侧的温度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冷电机装置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分别与所述转子总成100以及所述减速器总成200连接,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第一容纳腔404及第二容纳腔502,所述第一容纳腔404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转子总成100以及所述定子总成300,所述第二容纳腔502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减速器总成200。
请再参照图1,所述电机壳体配置有壳体油道,所述壳体油道具有第一分油孔及第二分油孔,所述第一分油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404连通,所述第二分油孔与所述减速器油道连通。通过在电机壳体上配置壳体油道,且壳体油道具有第一分油孔及第二分油孔,使得油液进入壳体油道时,一部分的油液通过第一分油孔进入第一容纳腔404,进而对转子总成100及定子总成300进行冷却,另一部分的油液通过第二分油孔进入减速器油道,然后依次进入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最后流至转子总成100的外侧,并在离心的作用下,甩至定子总成300,保证整体结构的油冷效果,提高其工作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壳体包括壳体本部400、第一端盖500及第二端盖600,所述第一端盖500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400靠近所述减速器总成200的一侧,所述第二端盖600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400靠近所述转子总成100的一侧,所述第二端盖600的内部配置为接线腔601,所述壳体油道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400的第三油道401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盖500的第四油道501,所述第三油道401与所述第四油道501连通。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端盖500及第二端盖600分别位于壳体本部40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端盖500配置有第四油道501,壳体本部400配置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与第四通道进行流通,保证油液进入至第三通道时,一部分的油液进入至第一容纳腔404,另一部分的油液进入至第四油道501,最后依次经过减速器油道、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后,流至转子总成100的外侧,能够确保油液充分对转子总成100、减速器总成200及定子总成300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请再参照图1,所述油冷电机装置还包括分油总成,所述分油总成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以用于将所述电机壳体内的油液输送至所述壳体油道。所述分油总成包括滤油器700、冷却油管800以及油泵900,所述滤油器700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油泵900通过所述冷却油管800分别与所述滤油器700以及所述电机壳体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电机壳体的上端配置有与所述壳体油道连通的进油孔402,所述冷却油管800与所述进油孔402连接,所述电机壳体的下端配置于出油孔403,所述出油孔403能够对所述电机壳体内部的油液进行收集(即经过转子总成100、减速器总成200以及定子总成300后的油液均流至所述出油孔403),所述滤油器700配置于所述出油孔403处。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滤油器700与电机壳体连接,油泵900通过冷却油管800分别与滤油器700及电机壳体连接,使得油液进入电机壳体的内部,并分别对转子总成100、定子总成300及减速器总成200进行冷却后,由滤油器700进行过滤,在油泵900的作用下,再次输送至电机壳体的内部,如此循环,保证对油冷电机装置的冷却效果以及与油液的清洁性,提高油冷电机装置的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油总成还包括油冷器1000,所述油冷器1000与所述冷却油管800连接,且所述油液依次经过所述油泵900及所述油冷器1000。通过在冷却油管800上配置油冷器1000,油冷器1000能够对经过冷却油管800的油液进行冷却,并在油泵900的作用下,输送至电机壳体的内部,对转子总成100、减速器总成200及定子总成300分别冷却,提高冷却效果,保证油冷电机装置的工作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使用者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总成,其包括转子结构及分油环,所述转子结构的内部沿第一方向配置有转子油道,所述分油环配置于所述转子油道,以用于将所述转子油道分割成连通的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
减速器总成,其被配置为与所述转子总成连接,且所述减速器总成配置有与所述转子油道连通的减速器油道;
定子总成,其包括定子铁芯及绕组,所述绕组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套设于所述转子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结构包括转子轴、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所述转子轴配置有与所述转子油道连通的若干第一油孔及若干第二油孔,且若干所述第一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的一侧,若干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的另一侧,所述转子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所述第一端板套设于所述转子轴的一侧,所述第二端板套设于所述转子轴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的外缘配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凹槽,所述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二端板分别卡接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第一端板配置有若干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端板配置有若干第二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结构还包括堵盖,所述堵盖配置于所述转子油道,所述第一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背离所述堵盖的一侧,所述第二油孔位于所述分油环与所述堵盖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电机装置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分别与所述转子总成以及所述减速器总成连接,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转子总成以及所述定子总成,所述第二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减速器总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配置有壳体油道,所述壳体油道具有第一分油孔及第二分油孔,所述第一分油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分油孔与所述减速器油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包括壳体本部、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靠近所述减速器总成的一侧,所述第二端盖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靠近所述转子总成的一侧,所述壳体油道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本部的第三油道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第四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四油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电机装置还包括分油总成,所述分油总成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以用于将所述电机壳体内的油液输送至所述壳体油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总成包括滤油器、冷却油管以及油泵,所述滤油器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油泵通过所述冷却油管分别与所述滤油器以及所述电机壳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冷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总成还包括油冷器,所述油冷器与所述冷却油管连接,且所述油液依次经过所述油泵及所述油冷器。
CN202321696744.2U 2023-06-29 2023-06-29 油冷电机装置 Active CN220043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6744.2U CN220043162U (zh) 2023-06-29 2023-06-29 油冷电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6744.2U CN220043162U (zh) 2023-06-29 2023-06-29 油冷电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3162U true CN220043162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6744.2U Active CN220043162U (zh) 2023-06-29 2023-06-29 油冷电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31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2693B (zh) 用于电机的转子
EP3028888B1 (en) Motor cooling system
WO2021238656A1 (zh) 一种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电机冷却系统
EP3549242B1 (en) Electric machine provided with an enclosed cooling assembly paired to an open cooling assembly
CN103262394B (zh) 冷却装置和减速电机
JP2021052521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835117B (zh) 电机总成及车辆
US20160261169A1 (en) Motor Rotor Cooling System
CN220043162U (zh) 油冷电机装置
CN115208130A (zh) 驱动装置及车辆
CN110868022B (zh) 一种油冷电机结构、主驱电机及电机冷却系统
CN112787456B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CN113675980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驱动电机、动力总成
CN215009955U (zh)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CN110323895B (zh)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及其驱动电机油冷系统
CN210129776U (zh) 定子芯的内部冷却结构
CN210111791U (zh) 一种内置减速机构的轮毂电机润滑冷却系统
CN210068902U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
CN114520567A (zh) 驱动装置
CN220775534U (zh) 一种电驱动壳体组件及电驱动系统
CN110752714A (zh) 一种集冷却和润滑一体的电驱动装置
EP4027489A1 (en) Fluid cooled electric machine
CN112383171B (zh) 一种油冷散热式的电动车电机
CN215042019U (zh) 电驱动装置、壳体及冷却环路
WO2023132093A1 (ja) 回転電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