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2061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2061U
CN220042061U CN202321675215.4U CN202321675215U CN220042061U CN 220042061 U CN220042061 U CN 220042061U CN 202321675215 U CN202321675215 U CN 202321675215U CN 220042061 U CN220042061 U CN 220042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secondary battery
isolation
current collector
sepa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52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朝忠
郑鹏
齐朗
唐少青
陶芝勇
温世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pband Battery Co ltd
Huizhou Topb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pband Battery Co ltd
Huizhou Topb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pband Battery Co ltd, Huizhou Topb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pband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52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2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2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2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设置有收容腔的外壳、设置于收容腔内的两个电芯组件、设置于两个电芯组件之间的隔离组件、及设置于外壳上并连接两个电芯组件的导流组件;各电芯组件均包括的设置有导流面的集流体、及设置于导流面上的电极层,集流体设置于收容腔内,导流面上设置有若干导流凸起部,各导流凸起部均插置于电极层内;隔离组件包括设置于两个电芯组件之间的中间隔离件,中间隔离件上相对的两侧面一一对应与两个电极层相抵接;导流组件包括连接其中一个集流体的第一导电部、及连接另一个集流体的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均设置于外壳上。如此,增大了电极的过流面积,改善了导电性能,降低了内阻,避免产品过热。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是指可再充电并放电的电池,相比于旧有的一次电池而言具有可循环使用的优点,二次电池内的正负电极通过隔离件进行隔开,正电极和负电极均浸于电解液中,电解液在正负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而输出电流。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二次电池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以其中的电极为例,电极包括基材和设置在基材上的电极材料,基材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直接影响电极的导电性能,如此,在电池内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基材的尺寸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电池的导电性能难以进一步提升,电池内阻难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能够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降低电池的内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设置有收容腔的外壳、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两个电芯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电芯组件之间的隔离组件、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上并连接两个所述电芯组件的导流组件;
各所述电芯组件均包括的设置有导流面的集流体、及设置于所述导流面上的电极层,所述集流体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导流面上设置有若干导流凸起部,各所述导流凸起部均插置于所述电极层内;
所述隔离组件包括设置于两个所述电芯组件之间的中间隔离件,所述中间隔离件上相对的两侧面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电极层相抵接;
所述导流组件包括连接其中一个所述集流体的第一导电部、及连接另一个所述集流体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均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优选地,各所述导流凸起部呈等距阵列分布于所述导流面上;和/或
各所述导流凸起部以所述集流体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分布。
优选地,各所述导流凸起部均呈圆柱状;或
部分所述导流凸起部呈圆柱状。
优选地,各所述导流凸起部均呈长方体;或
部分所述导流凸起部呈长方体。
优选地,所述隔离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外隔离件,所述中间隔离件包括两个隔离板,两个所述隔离板互相抵持,两个所述隔离板分别与所述外隔离件共同界定出隔离腔;
两个所述电芯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隔离腔内,两个所述电极层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外隔离件上。
优选地,各所述隔离板上均开设有隔离槽,两个所述电极层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隔离槽的槽底。
优选地,两个所述隔离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盖设于所述收容腔上的上盖,所述第一导电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盖上的正导流柱以及连接所述正导流柱的正导流片,所述第二导电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盖上的负导流柱以及连接所述负导流柱的负导流片;
两个所述集流体的其中之一连接所述正导流片,两个所述集流体的另一连接所述负导流片。
优选地,所述集流体包括集流板。
优选地,所述中间隔离件包括设置于两个所述集流体之间的隔离膜,两个所述集流体分别抵接于所述隔离膜的两侧上,两个所述集流体及所述隔离膜共同沿同一方向卷绕成卷芯。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通过在两个集流体上各设置若干的导流凸起部,并使得各个导流凸起部对应插入电极层内,使得电极层一方面与导流凸起部接触,另一方面还与各个导流凸起部的外表面相接触,如此一来,每个电极层均可以同时通过导流凸起部和导流面进行导电,也即增大了电极的过流面积,改善了导电性能,降低了内阻,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热。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二次电池在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10,二次电池10能够进行充放电。二次电池10包括设置有收容腔11的外壳1、设置于收容腔11内的两个电芯组件2、设置于两个电芯组件2之间的隔离组件3、及设置于外壳1上并连接两个电芯组件2的导流组件4。
可以理解地,外壳1起到收容及保护的作用;外壳1可以配置为铝壳、钢壳或其它相关技术中能够应用的材料制成。电芯组件2用于产生电流,在充电时还用于供电流输入。收容腔11用于收容电芯组件2。收容腔11的轮廓与电芯组件2的尺寸相适配,以避免外壳1的整体体积过大和二者在外壳1内部的配合间隙过大为优选。两个电芯组件2分别对应二次电池10的正极和负极。隔离组件3用于避免两个电芯组件2接触,防止两个电芯组件2短接。导流组件4分别与两个电芯组件2连接,从而使得两个电芯组件2能够对外部的用电器进行供电,需要充电时还可将两个电芯组件2与外部的充电电源连接。
各电芯组件2均包括的设置有导流面211的集流体21、及设置于导流面211上的电极层22,集流体21设置于收容腔11内,导流面211上设置有若干导流凸起部23,各导流凸起部23均插置于电极层22内。
可以理解地,导流面211为平面或曲面,优选地,将导流面211设置为平面,平面具有易加工的优点。当然,也可将导流面211配置为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的曲面,以进一步提高导电性能。集流体21用于传递电流,导流凸起部23用于增大集流体21与电极层22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对应集流体21与电极层22之间可供电子流动的面积,也即可供电流流动的面积。电极层22为对应的电极材料。隔离组件3包括设置于两个电芯组件2之间的中间隔离件31,中间隔离件31上相对的两侧面一一对应与两个电极层22相抵接;
可以理解地,中间隔离件31用于避免两个电芯组件2接触,中间隔离件31的两个侧面的其中之一与其中一个电极层22接触,中间隔离件31的两个侧面的另一与另一个电极层22接触。
导流组件4包括连接其中一个集流体21的第一导电部41、及连接另一个集流体21的第二导电部42,第一导电部41和第二导电部42均设置于外壳1上。
可以理解地,第一导电部41和第二导电部42分别对应二次电池10的正极和负极。
需要说明的是,在二次电池10整体的尺寸因有限的安装空间而被限制时,集流体21的尺寸也被限定,而导流面211的面积也即被限定,如此,在导流面211面积被限定的情况下,通过导流面211上各个导流凸起部23的设置,可以增大集流体21与电极层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电性能,降低内阻,避免电池内部过热。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应正极的集流体21和电极层22的材料与对应负极的集流体21和电极层22的材料不同,以使二者能够分别进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确保电流的正常输入输出。电极层22可以通过涂覆或压合等工序设置于集流体21上。
具体地,各个导流凸起部23的外形至少具有如下几种实施方式:
第一,各导流凸起部23均呈圆柱状;
第二,仅部分导流凸起部23呈圆柱状,其余导流凸起部23的外形可以灵活设置;
第三,各导流凸起部23均呈长方体;
第四,仅部分导流凸起部23呈长方体。
可以理解地,上述集中关于导流凸起部23的外形设置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一些举例说明,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视设计需求、应用需求、及加工难度等进行灵活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导流凸起部23相对导流面211的凸起高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视产品的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二次电池10的一些实施例中,各导流凸起部23呈等距阵列分布于导流面211上;和/或各导流凸起部23以集流体21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分布。
可以理解地,等距阵列排布的导流凸起部23,意味着任意相邻两个的导流凸起部23的距离相等,此种排布方式下,可以使得各个导流凸起部23在抵接于外物时,各个导流凸起部23所承受的作用力相等,不会因部分位置的导流凸起部23的数量过少而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也即避免部分导流凸起部23因应力集中而损毁。
而以集流体21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的方式对各个导流凸起部23进行排布,则可以使得集流体21上各个位置的强度尽可能相等,避免集流体21上出现局部的损毁。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导流凸起部23的位置设置均可以灵活调整,可以是零散随机的位置设置,也可以仅对一个或多个位置的导流凸起部23进行有序的设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二次电池10的一些实施例中,隔离组件3包括设置于收容腔11内的外隔离件32,中间隔离件31包括两个隔离板311,两个隔离板311互相抵持,两个隔离板311分别与外隔离件32共同界定出隔离腔33;两个电芯组件2一一对应设置于两个隔离腔33内,两个电极层22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外隔离件上。
可以理解地,外隔离件32用于隔离电芯组件2和外壳1的接触,确保电流的正常流动,保证电池的正常工作。两个隔离板311共同起到避免两个电芯组件2互相接触的作用,避免短接发生故障。隔离腔33可以配置封闭的腔体结构,隔离腔33也可以配置为连通收容腔11的腔体结构。
具体地,两个隔离板3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配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共同制成可以使得二者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还可以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提高产品的耐用性。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二次电池10的一些实施例中,各隔离板311上均开设有隔离槽312,两个电极层22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隔离槽312的槽底。
可以理解地,隔离槽312用于收容电极层22和导流凸起部23。隔离板311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中常用的隔离材料制成,具体以电池能够正常工作为优选,也即以电子能够正常流动为优选。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二次电池10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4还包括盖设于收容腔11上的上盖43,第一导电部41包括设置于上盖43上的正导流柱411以及连接正导流柱411的正导流片412,第二导电部42包括设置于上盖43上的负导流柱421以及连接负导流柱421的负导流片422;两个集流体21的其中之一连接正导流片412,两个集流体21的另一连接负导流片422。
可以理解地,上盖43一方面用于与外壳1共同合围成收容腔11,另一方面还用于固定第一导电部41和第二导电部42。正导流柱411与负导流柱421均露置于产品上,能够直接与外部的用电器或充电电源连接。正导流片412用于将正导流柱411与对应电池正极的集流体21连接,实现电荷的传递。负导流片422用于将负导流柱421与对应电池负极的集流体21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二次电池10的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21包括集流板。可以理解地,两个电芯组件2的集流板均呈板状,板状的集流体21具有不易形变的优点。集流板的厚度可以灵活设置。
在二次电池10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中间隔离件31包括设置于两个集流体21之间的隔离膜,两个集流体21分别抵接于隔离膜的两侧上,两个集流体21及隔离膜共同沿同一方向卷绕成卷芯。
可以理解地,隔离膜可以配置为相关技术中常用的隔离膜,能够进行卷绕加工。在外壳1整体设置为柱状的情况下,卷绕加工的电芯组件2则更能适应轮廓呈柱状的收容腔11。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通过在两个集流体上各设置若干的导流凸起部,并使得各个导流凸起部对应插入电极层内,使得电极层一方面与导流凸起部接触,另一方面还与各个导流凸起部的外表面相接触,如此一来,每个电极层均可以同时通过导流凸起部和导流面进行导电,也即增大了电极的过流面积,改善了导电性能,降低了内阻,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热。
上文中已经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需的。另外,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收容腔(11)的外壳(1)、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1)内的两个电芯组件(2)、设置于两个所述电芯组件(2)之间的隔离组件(3)、及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并连接两个所述电芯组件(2)的导流组件(4);
各所述电芯组件(2)均包括的设置有导流面(211)的集流体(21)、及设置于所述导流面(211)上的电极层(22),所述集流体(21)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1)内,所述导流面(211)上设置有若干导流凸起部(23),各所述导流凸起部(23)均插置于所述电极层(22)内;
所述隔离组件(3)包括设置于两个所述电芯组件(2)之间的中间隔离件(31),所述中间隔离件(31)上相对的两侧面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电极层(22)相抵接;
所述导流组件(4)包括连接其中一个所述集流体(21)的第一导电部(41)、及连接另一个所述集流体(21)的第二导电部(42),所述第一导电部(41)和所述第二导电部(42)均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流凸起部(23)呈等距阵列分布于所述导流面(211)上;和/或
各所述导流凸起部(23)以所述集流体(21)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流凸起部(23)均呈圆柱状;或
部分所述导流凸起部(23)呈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流凸起部(23)均呈长方体;或
部分所述导流凸起部(23)呈长方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1)内的外隔离件(32),所述中间隔离件(31)包括两个隔离板(311),两个所述隔离板(311)互相抵持,两个所述隔离板(311)分别与所述外隔离件(32)共同界定出隔离腔(33);
两个所述电芯组件(2)一一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隔离腔(33)内,两个所述电极层(22)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外隔离件(3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隔离板(311)上均开设有隔离槽(312),两个所述电极层(22)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隔离槽(312)的槽底。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隔离板(311)为一体成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4)还包括盖设于所述收容腔(11)上的上盖(43),所述第一导电部(41)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盖(43)上的正导流柱(411)以及连接所述正导流柱(411)的正导流片(412),所述第二导电部(42)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盖(43)上的负导流柱(421)以及连接所述负导流柱(421)的负导流片(422);
两个所述集流体(21)的其中之一连接所述正导流片(412),两个所述集流体(21)的另一连接所述负导流片(4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21)包括集流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离件(31)包括设置于两个所述集流体(21)之间的隔离膜,两个所述集流体(21)分别抵接于所述隔离膜的两侧上,两个所述集流体(21)及所述隔离膜共同沿同一方向卷绕成卷芯。
CN202321675215.4U 2023-06-28 2023-06-28 二次电池 Active CN220042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5215.4U CN22004206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5215.4U CN22004206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2061U true CN220042061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7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5215.4U Active CN220042061U (zh) 2023-06-28 2023-06-28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2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95238B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compact structure
EP1839349B1 (en) Sensing board assembly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EP2590242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attery module by leveling voltage
EP2064758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18018795A (ja) 電池パック
CN108701793B (zh) 电池组
KR100786875B1 (ko) 전지 모듈
KR20190040403A (ko) 원통형 이차전지 모듈 및 원통형 이차전지 모듈 생산 방법
EP2398092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9863618B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能量存储系统
KR20150137841A (ko) 단위전지모듈, 전지모듈과 전지팩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KR20140124247A (ko) 이차 전지
JP4182314B2 (ja) 電池用電極群
KR20130012469A (ko) 에너지 저장 모듈
KR100874455B1 (ko)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20042061U (zh) 二次电池
CN107210390B (zh) 电池单池和电池系统
CN210403832U (zh) 电池壳体和动力电池
JP2001210293A (ja) 集合電池
CN219371103U (zh) 圆柱电池及电池组
CN220122043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984657U (zh) 用于电池的顶盖组件及电池
CN220065850U (zh) 电池及电池装置
CN220021503U (zh) 电芯、电池连接片及动力电池包
CN220544175U (zh) 圆柱电池、电池包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