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1881U -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1881U
CN220041881U CN202321246320.6U CN202321246320U CN220041881U CN 220041881 U CN220041881 U CN 220041881U CN 202321246320 U CN202321246320 U CN 202321246320U CN 220041881 U CN220041881 U CN 220041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bus
photovoltaic module
holes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63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德宝
陈鹏
陈军
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632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1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1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1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包括背板、多个汇流带以及多组电池串。每组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汇流带呈直线状,且设置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电连接;电池串与汇流带设置于背板上,背板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第一通孔。该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中,汇流带一直保持直线状,汇流带不必折弯重叠就可以实现电流的引出,避免了汇流带折弯重叠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避免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

Description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电池是一种正负金属电极呈叉指状方式排列在电池背面的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电池,电池正面无栅线遮挡,有效降低了光学损失,提高了发电效率。
IBC电池的电池片收集电流并汇流至汇流条,再利用汇流条将电流导出。具体结构中,IBC电池的背板上设有通孔以便于汇流带穿过通孔将电流引出,与接线盒电连接,为了使汇流带穿过通孔需先将汇流带进行折弯,汇流带穿过通孔的部分再压平在背板的下表面,然后再进行IBC电池组件的层压。然而汇流带压平后,汇流带位于背板上侧的部分与位于背板下侧的部分重叠,导致汇流带重叠位置的厚度增加,这样会与其他部位形成高度差,如此IBC电池组件在层压过程中易出现气泡,且易导致IBC电池组件隐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以实现汇流带一直保持直线状,避免了汇流带折弯压平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解决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包括:多组电池串,每组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且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片;多个汇流带,汇流带呈直线状,且设置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电连接;
背板,电池串与汇流带设置于背板上,背板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第一通孔。
在制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的过程中,由于汇流带的局部裸露在第一通孔内以形成外接电极,接线盒引线可以伸入至第一通孔内部并与汇流带形成外接电极的部位电连接,最终实现电流的引出。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中,汇流带一直保持直线状,汇流带不必折弯重叠就可以实现电流的引出,避免了汇流带折弯重叠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避免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如此两个汇流带均有局部位置裸露在第一通孔,与仅有一个汇流带局部位置裸露在第一通孔相比可以减少第一通孔的数量,进而简化了该光伏组件的加工工艺,此外与三个以上的汇流带均有局部位置裸露在第一通孔内相比也可以保证第一通孔的开孔面积不会过大,影响背板的强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汇流带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汇流带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汇流带的端部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内。如此更便于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的电连接,且电流从汇流带的端部引出,与电流从汇流带的中部引出相比,避免了汇流带的长度浪费。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引线,接线盒引线穿过第一通孔与汇流带露出于第一通孔的部分电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电池串和背板之间的金属箔层,金属箔层与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串联在一起,金属箔层还与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汇流带;
其中,汇流带设置于金属箔层靠近背板的一侧;或者,汇流带设置于金属箔层背离背板的一侧,且金属箔层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金属箔层开设有第二通孔时,汇流带可以设置在金属箔层的上侧,金属箔层还可以通过第三通孔进行散热降温。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8mm;和/或,
第二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15mm。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焊带,焊带与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中的多个电池片串联在一起,焊带还与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中多个电池片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汇流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背板靠近电池串的一侧的胶膜层,胶膜层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胶膜层用于将电池片或金属箔层与背板粘结固定,同时起到保护电池片、隔绝空气的作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一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与第三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重叠;如此设置,胶膜层和背板可以先复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冲压工艺在胶膜层和背板上同时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或者,
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一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位于第三通孔在背板上的投影内部。如此设置,增大了胶膜层的开孔边缘距汇流带裸露位置的距离,避免了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裸露位置焊接过程中,胶膜层的边缘受热熔融污染汇流带和影响焊接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8mm;和/或,
第三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10mm。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背面的透视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背面的仰视图;
图3为图2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局部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胶膜层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金属箔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池串、2-汇流带、3-背板、31-第一通孔、4-胶膜层、41-第三通孔、5-金属箔层、51-第二通孔、6-绝缘层、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在制造背接触式光伏组件时,需将汇流带进行折弯,汇流带弯起的部分穿过背板的通孔,再将汇流带穿过通孔的部分压平在背板的下表面,如此汇流带一部分位于背板上侧且另一部位于背板下侧,汇流带折弯叠加后导致整个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在该处的厚度大于其他位置的厚度,这样一来,在进行层压时,汇流带重叠的位置及附近位置易产生气泡,甚至发生隐裂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背板3、多组电池串1以及多个汇流带2。其中,电池串1的组数可以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每组电池串1包括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1,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池串1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形成一组电池串1。并且,每个电池串1包括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片,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池片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形成一个电池串1。
汇流带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汇流带2呈直线状,即汇流带2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该处值得注意的是,汇流带2并不进行折弯更加没有折弯后重叠处理。汇流带2设置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电池串1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1电连接。汇流带2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串1的组数以及每组电池串1包含的电池串1的数量设定,具体地,每组电池串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池串1之间设置有汇流带2。
电池串1和汇流带2设置于背板3上,背板3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31,汇流带2的局部露出于第一通孔31,以形成外接电极。第一通孔31的数量可以根据汇流带2的数量设定,以使每个汇流带2都能通过局部露出于第一通孔31,形成外接电极。
在制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的过程中,由于汇流带2的局部裸露在第一通孔31内以形成外接电极,接线盒引线可以伸入至第一通孔31内部并与汇流带2形成外接电极的部位电连接,最终实现电流的引出。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中,汇流带2一直保持直线状,汇流带2不必折弯重叠就可以实现电流的引出,避免了汇流带2折弯重叠后导致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进而避免了层压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光伏组件隐裂。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多个汇流带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汇流带2的局部可以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31。但考虑到背板3的开孔数量过多会使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同时开孔面积过大会影响背板3的强度,因此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汇流带2的局部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31,利用两个引线分别与两个汇流带2电连接,与仅有一个汇流带2局部位置露出在第一通孔31内相比可以减少第一通孔31的数量,进而简化了该光伏组件的加工工艺,此外与三个以上的汇流带2均有局部位置露出在同一第一通孔31内相比也可以保证第一通孔31的开孔面积不会过大,影响背板3的强度。
如图1所示,多个汇流带2可以沿第二方向B排布,多组电池串1也沿第二方向B排布。即多个汇流带2的排布方向与多组电池串1的排布方向相同,而每组电池串1的多个电池串1沿第一方向A排布,如此既可以使汇流带2位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1之间又可以保证多个汇流带2沿第二方向B依次排布,保证了汇流带2的规则排列,更便于第一通孔31的位置选择和排布。
进一步地,汇流带2沿第二方向B延伸,即汇流带2的长度沿第二方向B延伸,多个汇流带2首尾相对的沿第二方向B排布。相邻的两个汇流带2端部相对,以实现相邻的两个汇流带2的端部裸露在同一第一通孔31内形成外接电极,更便于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2的电连接,且电流从汇流带2的端部引出,与电流从汇流带2的中部引出相比,避免了汇流带2的长度浪费。
当然,另一实施方式中,汇流带2也可以沿第一方向A延伸,即汇流带2的长度沿第一方向A延伸,多个汇流带2沿第二方向B排布,如此多个汇流带2相互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汇流带2的中部可以露出于同一第一通孔31。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可以包括两组、四组、六组或更多组电池串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电池串1的组数。每组电池串1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的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电池串1。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沿第一方向A,每组电池串1包括相邻的两个电池串1。沿第二方向B,设置有六组电池串1。汇流带2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汇流带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第二组电池串1和第三组电池串1共用一汇流带2,第四组电池串1和第五组电池串2共用一汇流带2。第一通孔3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通孔31沿第二方向B排布,且相邻的两个汇流带2的端部露出在同一第一通孔31内。上述第一方向A垂直于第二方向B。
可选地,电池串1可以采用多个半片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指交叉背接触)电池片串联。进一步地,上述IBC电池片的尺寸适用于166mm、182mm、210mm或其他规格的方形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引线,接线盒引线穿过第一通孔31与汇流带2露出于第一通孔31的部分电连接。具体地,接线盒引线在背板3下方延伸至第一通孔31位置,进而穿过第一通孔31与汇流带2裸露的部分电连接。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电连接,也可以通过导电胶粘结或其他方式实现电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4所示,该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电池串1和背板3之间的金属箔层5,即金属箔层5位于电池串1靠近背板3的一侧。金属箔层5与电池串1中的多个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1中的多个电池片串联在一起,金属箔层5还与汇流带2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1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汇流带2。
该金属箔层5可以开孔也可以不开孔,金属箔层5不开孔时,汇流带2设置在金属箔层5靠近背板3的一侧,此时汇流带2设置在金属箔层5的下侧。具体汇流带2可以焊接或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金属箔层5的下侧。
另一实施方式中,汇流带2可以设置在金属箔层5背离背板3的一侧,此时汇流带2设置在金属箔层5的上侧。并且,金属箔层5开设若干与第一通孔31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51,第二通孔51和第一通孔31的数量相同,且一个第二通孔51与一个第一通孔31对应。如此,每个第二通孔51均与一第一通孔31对应,汇流带2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的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接线盒引线穿过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后与汇流带2电连接。或者说,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至少局部相对,以保证汇流带2的局部能够裸露在对应的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内。当金属箔层5开设有第二通孔51时,汇流带2可以设置在金属箔层5的上侧,如此金属箔层5还可以通过第二通孔51进行散热降温。
具体地,金属箔层5不开孔时,可以先将汇流带2焊接在金属箔层5上,再将金属箔层5与背板3复合在一起,金属箔层5与背板3复合过程中由于汇流带2的加入,更容易导致金属箔层5出现褶皱。金属箔层5开孔时,可以先将金属箔层5与背板3复合在一起,再将汇流带2焊接在金属箔层5上,如此复合工艺简单,金属箔层5褶皱较少。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应的第二通孔51和第一通孔31中,第二通孔51在背板3上的投影的边界与第一通孔31中在背板3上的投影的边界重叠。如此设置,金属箔层5和背板3可以先复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冲压工艺在金属箔层5和背板3上同时形成第二通孔51和第一通孔31。
上述实施例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位于金属箔层5背离背板3一侧的绝缘层6,即绝缘层6位于金属箔层5和电池串1之间,以防止漏电。绝缘层6可以为以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为基材的绝缘层、可发性聚乙烯层(ExpandablePolyethylene,缩写为EPE)或聚酰亚胺层(Polyimide,缩写为PI)。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绝缘层6还可以为其它材质,在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焊带,焊带与电池串1中的多个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1中的多个电池片串联在一起。焊带还与汇流带2电连接,用于将电池串1中多个电池片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汇流带2。该实施例中,电池串1中相邻的两个电池片之间通过焊带串联,多个电池串通过汇流带2电连接,焊带与汇流带2设置在同一层。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胶膜层4,胶膜层4位于背板3靠近电池串1的一侧。胶膜层4用于将电池片或金属箔层5与背板3粘结固定,同时起到保护电池片、隔绝空气的作用。当该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包括金属箔层5时,胶膜层4位于背板3与金属箔层5之间。胶膜层4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41。具体地,胶膜层4可以开设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通孔41。第三通孔41与第一通孔31一一对应。即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的数量相同,且一个第三通孔41与一个第一通孔31对应。对应的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至少局部相对,即第三通孔41在背板3上的投影与第一通孔31在背板3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汇流带2的局部能够裸露在对应的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内,以使汇流带2与对应的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相对的位置形成外接电极。
常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的电池片上侧和下侧均设置胶膜层,层压过程中,电池片上侧的胶膜层和下侧的胶膜层受热融化且可相互流动,以使电池片下侧的胶膜层内的气泡能够流动至电池片上侧并排出。然而上述实施例中,由于金属箔层的阻隔,电池片下侧的胶膜层内的气泡不能再流动至电池片上侧,导致电池片下侧的气泡不能有效排出。针对上述情况,本申请提供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中,汇流带2一直保持直线状,不折弯,其不会产生光伏组件局部厚度增加的情况,本身在层压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较少,因此不存在气泡不能有效排出的问题。
进一步地,对应的第一通孔31和第三通孔41中,第一通孔31在背板3上的投影的边界与第三通孔41在背板3上的投影的边界重叠。如此设置,胶膜层4和背板3可以先复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冲压工艺在胶膜层4和背板3上同时形成第一通孔31和第三通孔41。或者,对应的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中,第一通孔31在背板3上的投影位于第三通孔41在背板3上的投影内部,即第三通孔41的开孔面积大于第一通孔31的开孔面积,且第一通孔31的边缘与第三通孔41的镂空面相对。如此设置,增大了胶膜层4的开孔边缘距汇流带2裸露位置的距离,避免了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2裸露位置焊接过程中,胶膜层4的边缘受热熔融污染汇流带2和影响焊接效果。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尺寸不同,因此可以先将背板3和胶膜层4分别开孔,再将背板3和胶膜层4复合在一起。
此外,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具体可以形状相同且大小不同,或者,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具体可以形状不同且开孔面积相同,或者第三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具体可以形状不同且大小不同,根据实际进行设置即可。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对应的第三通孔41和第二通孔51中,第二通孔51在背板3上的投影位于第三通孔41在背板3上的投影内部,即第三通孔41的开孔面积大于第二通孔51的开孔面积,且第二通孔51的边缘与第三通孔41的镂空面相对,如此设置,同样是为了避免接线盒引线与汇流带2裸露位置焊接过程中,胶膜层4的边缘受热熔融污染汇流带2和影响焊接效果。
优选地,对应的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41中,第一通孔31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第二通孔51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与第三通孔41在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重叠。如此背板3、胶膜层4和金属箔层5可以先复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冲压工艺在背板3、胶膜层4和金属箔层5上同时形成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41。
根据实际情况,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41具体可以形状相同且大小不同,或者,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的形状大小均相同且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的开孔面积均小于第三通孔41的开孔面积,或者第三通孔41、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51形状各不同,在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41可以为矩形孔、圆形孔、椭圆形孔或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通孔31为矩形孔,且第一通孔31的长度为3-15mm,宽度为3-8mm,具体第一通孔31的长度可以为3mm、5mm、7mm、9mm、11mm、13mm、15mm或其他尺寸,第一通孔31的宽度可以为3mm、5mm、7mm、8mm或其他尺寸,示例性的,第一通孔31的长度为10mm且宽度为6mm,或者,第一通孔31的长度为9mm且宽度为6mm。
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二通孔51为矩形孔,且第二通孔51的长度为3-15mm,宽度为3-15mm,具体第二通孔51的长度可以为3mm、5mm、7mm、9mm、11mm、13mm、15mm或其他尺寸,第二通孔51的宽度可以为3mm、5mm、7mm、9mm、11mm、13mm、15mm或其他尺寸,示例性的,第二通孔51的长度为10mm且宽度为6mm,或者,第二通孔51的长度为9mm且宽度为6mm。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三通孔41为矩形孔,且第三通孔41的长度为3-15mm,宽度为3-10mm,具体第三通孔41的长度可以为3mm、5mm、7mm、9mm、11mm、13mm、15mm或其他尺寸,第三通孔41的宽度可以为3mm、5mm、7mm、9mm、10mm或其他尺寸,示例性的,第三通孔41的长度为15mm且宽度为8mm。
优选地,多个第一通孔31位于背板3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且沿背板3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并且与第一通孔31对应的第二通孔51和第三通孔41也整体位于该背接触式光伏组件的长度的中间位置,相应的多个汇流带2也位于背接触式光伏组件的长度的中间附近,如图1所示,如此便于多个通孔及汇流带2两侧的电池组对称布置。当然,多个第一通孔31也可以位于背板3长度方向的一侧或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背板3可以为热塑基复合材料背板(TPC背板,其为PVF薄膜+PET基材+Coating涂层,PVF英文全称为polyvinyl fluoride,PET英文全称为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背板(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缩写为PET,)、TPT背板或CPC背板(Coating涂层+PET基材+Coating涂层)。其中,TPT背板是指由PVF(polyvinyl-fluoride,聚氟乙烯薄膜)-PET(聚脂薄膜)-PVF三层薄膜构成的背板结构,其外侧PVF层具有有良好的抗环境侵蚀能力,中间层为PET层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内侧PVF层经表面处理后可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可以理解的是,背板3还可以为其它材质,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胶膜层4为聚烯烃弹性体层(Polyolefin Elastomer,缩写为PO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层(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缩写为EVA)或聚乙烯醇缩丁醛层(Polyvinyl Butyral,缩写为PVB)。其中,聚烯烃弹性体层可以为乙烯-辛烯高聚物层和乙烯-丁烯共聚物层。可以理解的是,胶膜层4还可以为其它材质,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金属箔层可以为铜铝箔层、铝箔层、铜箔镀铝层、铜箔镀镍层、铜箔镀锡层、铝箔镀铜层、铝箔镀锡层或铝箔镀镍层。当然根据实际情况,金属箔层还可以为其它材料,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组电池串,每组电池串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串,且所述电池串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电池片;
多个汇流带,所述汇流带呈直线状,且设置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串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串电连接;
背板,所述电池串与所述汇流带设置于所述背板上,所述背板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同一所述第一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汇流带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所述汇流带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汇流带的端部露出于同一所述第一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引线,所述接线盒引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汇流带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串和所述背板之间的金属箔层,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串联在一起,所述金属箔层还与所述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串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所述汇流带;
其中,所述汇流带设置于所述金属箔层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或者,所述汇流带设置于所述金属箔层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且所述金属箔层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8mm;和/或,
所述第二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焊带,所述焊带与所述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串联在一起,所述焊带还与所述汇流带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串中多个电池片的电流汇流并传输至所述汇流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式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靠近所述电池串的一侧的胶膜层,所述胶膜层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所述汇流带的局部露出于对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与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背板上的投影的边界重叠;或者,
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背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背板上的投影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接触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8mm;和/或,
所述第三通孔为矩形孔,且其长度为3-15mm,宽度为3-10mm。
CN202321246320.6U 2023-05-22 2023-05-22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Active CN220041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6320.6U CN220041881U (zh) 2023-05-22 2023-05-22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6320.6U CN220041881U (zh) 2023-05-22 2023-05-22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1881U true CN220041881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5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6320.6U Active CN220041881U (zh) 2023-05-22 2023-05-22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18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3119U (ja) 太陽電池セ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4378470U (zh) 一种叠瓦电池串及叠瓦组件
CN212659550U (zh) 光伏组件
CN113851550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563358A (zh) 一种双玻叠瓦光伏组件
CN205609550U (zh)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14388636A (zh) 一种背接触电池串、背接触电池组件以及背接触电池系统
CN111223950A (zh) 太阳能板与太阳能电池模块
CN214753809U (zh)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组件及系统
CN111106194B (zh)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CN111640822B (zh) 一种用铜丝做主栅的晶硅电池及其组件的制备方法
WO2024012161A1 (zh) 无主栅ibc电池组件单元及制作方法、电池组件、电池组串
CN220041881U (zh)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CN211125667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及装置
CN218957750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09785953U (zh) 光伏导电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18976628U (zh) 一种太阳能板
CN217507351U (zh) 一种叠瓦电池串、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组件
CN216719962U (zh) 一种背接触电池串、背接触电池组件以及背接触电池系统
CN214411216U (zh) 一种柔性太阳能板
CN215451436U (zh) 基于背接触叠片技术的光伏电池组串
CN110931589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池串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11816724A (zh) 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的背板和光伏组件的制造方法
CN215644513U (zh)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
CN217822834U (zh) 一种叠瓦电池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片和印刷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