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5501U - 一种施工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施工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5501U
CN220035501U CN202321055921.9U CN202321055921U CN220035501U CN 220035501 U CN220035501 U CN 220035501U CN 202321055921 U CN202321055921 U CN 202321055921U CN 220035501 U CN220035501 U CN 220035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piece
connecting section
support
suppor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592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朱靖宇
卫亚明
石玉龙
卫剑鹏
赵志刚
牛林倩
陈俊杰
张乐
李刚
李怡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5592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5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5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5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工模具,属于模具技术领域。施工模具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限位件和多个连接件;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每一个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每一个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连接,以通过连接件对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形成限位;沿第一方向,多个连接件相间隔设置,每一个连接件的两端均通过限位件连接;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与限位件具有间距。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施工模具应用于后浇带的两侧,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快速的在后浇带的两侧形成混凝土带,能够有效防止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或混凝土砂浆外溢,从而能够提升施工效率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施工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施工模具。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地下车库超长筏板后浇带施工中,后浇带两侧通常采用在止水钢板上下焊接钢筋骨架,绑扎固定钢丝网或快易收口网的方法拦截混凝土,在筏板底部钢筋下方,传统做法为固定一排方木,或将钢丝网卷至基础底面,来防止后浇带一侧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浆料流至后浇带内。
常规做法往往会造成后浇带内侧封堵不严密,漏浆较多,后期人工清理、剔凿及方木拆除难度大,施工效率低,用工量多且效果不佳,残留的方木及浮浆给后浇带混凝土留下质量隐患,造成后期筏板及地下车库渗漏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模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模具,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限位件和多个连接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
每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每一个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以通过所述连接件对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限位;
沿第一方向,多个所述连接件相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均通过所述限位件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限位件具有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L的取值范围是60mm≤L≤1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
所述第三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和所述第四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三支撑板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平行,且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位于同一平面;
沿第二方向,第一支撑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的一端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距离与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三支撑板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
所述限位件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连接件将相间隔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连接,以提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将多个连接件相间隔设置,以减少连接件的数量,以降低模具的制作成本,通过限位件将连接件的两端固定,以提升连接件和施工模具的稳固性,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施工模具应用于后浇带的两侧,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快速的在后浇带的两侧形成混凝土带,不仅能够对使得在后浇带的两侧的混凝土进行阻挡,而且能够有效防止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或混凝土砂浆外溢,从而能够提升施工效率、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施工模具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施工模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施工模具中第二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限位件;400-连接件;110-第一支撑板;120-第二支撑板;210-第三支撑板;220-第四支撑板;410-第一连接段;420-第二连接段;430-第三连接段;121-第一连接孔;221-第二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施工模具,主要应用于后浇带,通过在该施工模具中浇筑混凝土,以在后浇带形成混凝土带,以避免后浇带内侧封堵不严密和漏浆,提升对后浇带的密封质量及施工效率。
其中,施工模具包括第一支撑件100、第二支撑件200、限位件300和多个连接件400,所述连接件4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件40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00长度方向的两端,通过连接件400将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连接,以提升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减少连接件400的数量,以降低模具的制作成本。
另外,所述第一支撑件100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00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使得外部的混凝土能够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浇筑,以形成混凝土带。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连接件4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00连接,每一个所述连接件4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00连接,以通过所述连接件400对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00形成限位,以使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的距离保持稳定,从而提升施工模具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连接件4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00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200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4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00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100的一侧连接,以避免在连接件400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施工模具的稳固性,将连接件400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连接。
沿第一方向,多个所述连接件400相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连接件400的两端均通过所述限位件300连接,以通过限位件300将连接件400的两端固定,提升连接件400的稳定性以及施工模具的稳固性。
另外,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00分别与所述限位件300具有间距,以避免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带时,限位件300影响混凝土带的高度,从而提升混凝土带成形的准确性和成形效率。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施工模具,能够快速的在后浇带的两侧形成混凝土带,不仅能够对使得在后浇带的两侧的混凝土进行阻挡,而且能够有效防止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或混凝土砂浆外溢,从而能够提升施工效率、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均为角钢。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L的取值范围是60mm≤L≤100mm。
需要说明的是,L的取值范围可以是60mm≤L≤100mm、65mm≤L≤100mm、70mm≤L≤100mm、75mm≤L≤100mm、80mm≤L≤100mm、85mm≤L≤100mm、90mm≤L≤100mm、95mm≤L≤100mm中的任意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00的数量与所述限位件300的数量相等,每一个所述限位件300与一个所述连接件400连接。具体的,通过限位件300对连接件400形成限位作用,以避免连接件400的两端的距离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提升连接件400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件400与所述限位件30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螺栓连接、卡接或焊接中的任意一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连接件400与限位件30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将限位件300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件400连接,避免连接件40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可选的,将连接件400与限位件300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具体的,限位件3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孔,同时在连接件400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每一个螺纹孔对应于一个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孔径与螺纹孔的孔径相等,通过将螺栓的一端穿设于安装孔与限位件300一端的螺纹孔连接,即形成连接件400与限位件300之间的连接,及将连接件400与限位件300之间可拆卸的连接,通过螺栓将连接件400和限位件300之间连接,不仅能够提升稳固性,而且便于更换耗材,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300为连接杆,该连接杆为金属连接杆。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300为直条状钢筋,需要说明的是,钢筋具有耐久性、耐火性、硬度高(抗拉、抗压、抗弯及抗剪强度都很高),从而提升限位件300与连接件40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提升连接件400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连接件400为U形钢筋,以通过U形钢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连接,以通过连接件400对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形成限位。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二支撑板120,其中,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二支撑板120均为钢板,且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二支撑板1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或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二支撑板12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以提升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二支撑板1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同时提升第一支撑件100的强度和稳固性。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支撑板110的边缘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0的边缘的一侧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件100。
其中,第一方向是指第一支撑件100的长度方向,即沿着第一支撑件100长边的延伸方向。
另外,所述第一支撑板110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0,以提升第一支撑件100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为了避免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浇筑混凝土带时,第一支撑件100、第二支撑件200和连接件400出现移动或偏移的情况,在第二支撑板120上开设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孔121,这样使得施工模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将螺栓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21与地面连接,从而提升施工模具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施工质量,同时对混凝土带浇筑定位的准确性。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200包括第三支撑板210和第四支撑板220,其中,第三支撑板210和第四支撑板220均为钢板,且第三支撑板210和第四支撑板2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或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三支撑板210和第四支撑板22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以提升第三支撑板210和第四支撑板2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同时提升第二支撑件200的强度和稳固性。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支撑板210的边缘的一侧和所述第四支撑板220的边缘的一侧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200。
另外,所述第三支撑板210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撑板220,以提升第二支撑件200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在第四支撑板220上开设多个相间隔的第二连接孔221,这样使得施工模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将螺栓的一端穿设于第二连接孔221与地面连接,从而进一步提升施工模具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施工质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10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10平行。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00包括第一连接段410、第二连接段420和第三连接段430。
其中,第一连接段410、第二连接段420和第三连接段43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卡接或焊接中的任意一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410、第二连接段420和第三连接段430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以提升连接件400的整体强度和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段410和第三连接段430为圆柱形钢筋或直条状钢筋,第二连接段420为圆弧形钢筋、圆柱形钢筋或直条状钢筋中的任意一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420为圆弧形钢筋。
具体的,将所述第一连接段4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42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4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420的另一端连接,以形成U形结构的连接件400,即该连接件400为U形钢筋。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连接段410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段430的轴线平行,且第一连接段410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段420的长度相等。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410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4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10连接,且第一连接段41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0背离所述第三支撑板210的一侧,同时,将所述第三连接段430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4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10连接,且第三连接段430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210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110的一侧,以避免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浇筑混凝土带时,混凝土与第一连接段410和第三连接段430接触,影响混凝土带的浇筑质量。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1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以使得第一连接段410能够插接于第一安装槽中,以通过第一安装槽对第一连接段410形成限位,同时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20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以使得第三连接段430能够插接于第二安装槽中,以通过第二安装槽对第三连接段430形成限位,从而通过连接件400将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连接,以形成施工模具。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410连接,所述限位件3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段430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段410和所述第三连接段430分别垂直于所述限位件300,以提升限位件300对第一连接段410和第二连接段420作用力的均衡性。
进一步地,限位件300靠近第一连接段410的一端到第一支撑板110的垂直距离等于限位件300靠近第三连接段430的一端到第三支撑板210的垂直距离,以进一步提升限位件300和连接件400之间受力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300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00相间隔设置,且所述限位件30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00相间隔设置,以使得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形成的混凝土带与限位件300之间具有间隔,以避免限位件300影响混凝土带的浇筑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进行混凝土带的浇筑时,浇筑成型后的混凝土带的高度与第一支撑板110的高度和第三支撑板210的高度相等,即通过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三支撑板210能够对混凝土带的高度形成限位,以提升在第一支撑件100和第二支撑件200之间浇筑混凝土带的成型质量。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限位件和多个连接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相互间隔;
每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每一个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以通过所述连接件对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限位;
沿第一方向,多个所述连接件相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均通过所述限位件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限位件具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L的取值范围是60mm≤L≤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
所述第三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和所述第四支撑板的边缘的一侧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三支撑板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撑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平行,且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位于同一平面;
沿第二方向,第一支撑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一端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距离与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三支撑板的距离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轴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
所述限位件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
CN202321055921.9U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施工模具 Active CN220035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5921.9U CN220035501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施工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5921.9U CN220035501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施工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5501U true CN220035501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2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5921.9U Active CN220035501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施工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55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035501U (zh) 一种施工模具
CN111255159A (zh) 一种部分填充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薄壁钢组合柱
CN210530384U (zh) 一种用于旋挖桩施工的桩孔安全防护装置
CN213805891U (zh) 柱梁连接结构
CN215907025U (zh) U型钢包混凝土梁与钢骨混凝土预制柱的连接节点
CN210289164U (zh) 一种砌块砖加固件
CN209723215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干式梁柱连接节点
CN209190968U (zh) 装配式混凝土飘窗模具
CN109853728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干式梁柱连接节点
CN212984287U (zh) 免拆模板用预埋件
CN112459482B (zh) 沉降部位模板加固组件及沉降部位模板框架
CN219931610U (zh) 一种在大尺寸混凝土结构中安装预埋套管的装置
CN215888978U (zh) 一种可快速定位的钢筋卡具
CN221000577U (zh) 一种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桥结构
CN219175870U (zh) 一种建筑工业化韧性模壳结构体系竖向钢筋安装定位装置
CN219280940U (zh) 一种土木结构预制模板的连接结构
CN214786002U (zh) 一种可拆卸的预制外墙板加固装置
CN210767355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集中布筋剪力墙
CN215717252U (zh) 一种模板加固装置及模板系统
CN214657054U (zh) 一种基础钢筋笼用安装支撑耳环
CN217734033U (zh) 一种钢筋笼的固定装置
CN211286603U (zh) 一种建筑用模板
CN220644713U (zh) 一种预制墙体构件、剪力墙
CN217195971U (zh) 一种用于预制构件边模豁口的堵漏装置
CN112112421B (zh) 一种民建房屋模板拼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