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1529U -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1529U
CN220031529U CN202321498540.8U CN202321498540U CN220031529U CN 220031529 U CN220031529 U CN 220031529U CN 202321498540 U CN202321498540 U CN 202321498540U CN 220031529 U CN220031529 U CN 220031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width direction
printer
substrate
pro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85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85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1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1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1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打印机芯在框架与加热件之间设置板簧,利用板簧向前抵压加热件,使加热件上的热头向前抵压于进纸辊的外周面,以加热由进纸辊摩擦驱动的打印材料;板簧被框架固定和/或被框架向后顶抵于第一部位并被框架向前顶抵于第二部位,以使板簧向前抵压加热件于第三部位;沿上下方向,第二部位位于第一部位与第三部位之间;打印机采用了上述打印机芯。上述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打印机芯沿前后方向较薄,从而减少了打印机的体积,进一步地还能改善打印材料上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打印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打印机包括壳体和打印机芯,打印机芯与壳体可拆卸地固接并被容置于壳体中,壳体内设有纸卷容纳腔,用于容置作为打印材料的纸卷。打印机芯包括框架、进纸辊、加热件、螺旋弹簧、第一柔性电路板、电机、传动齿轮组和第二柔性电路板。其中,框架适于可拆卸地与壳体固接,进纸辊沿宽度方向延伸,进纸辊装设于框架并相对框架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以驱动打印材料向出纸口方向运动。加热件沿宽度方向延伸,加热件包括热头和托板,热头压纸进纸辊的外周面,以选择性地加热由进纸辊摩擦驱动的打印材料,使打印材料上显现文字、图案或符号,热头一般固定地附着于托板。若干个螺旋弹簧设置于托板与框架之间并沿宽度方向分布,螺旋弹簧向前压抵托板,并将热头向前压抵至进纸辊,以对打印材料施加正压力。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热头电连接,用于为热头供电并向热头传递控制信号。电机通过传动齿轮组驱动进纸辊转动,电机被可拆卸地固接于框架,传动齿轮组一般被容置于框架形成的容置腔中。第二柔性电路板与电机电连接,用于为电机供电并向电机传递控制信号。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打印机芯往往沿前后方向(即大致等同于热头压抵进纸辊的方向)较厚,因此使打印机变得体积较大,不方便使用者使用。另外,对于一些宽度较长的打印材料,往往会发现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一侧较浓,一侧较淡,即现有技术方案还存在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其中打印机芯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打印机芯沿前后方向较薄,从而减少了打印机的体积。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打印机芯,其包括:框架;进纸辊,其相对所述框架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加热件,其装设于所述框架并设有托板和固接于所述托板前表面的热头,所述热头向前抵压所述进纸辊的外周面;和板簧,其装设于所述框架;其被所述框架固定和/或向后顶抵于第一部位,其还被所述框架向前顶抵于第二部位以使其形变,其还向前抵压所述托板于第三部位;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部位位于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三部位之间。
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托板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框架向后顶抵所述托板,以使所述托板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所述板簧设有基片和至少两个弹片,所述基片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弹片从所述基片垂直于宽度方向延伸,各所述弹片沿宽度方向布设,在所述托板被所述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各有至少一个所述弹片;所述第一部位位于所述基片,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第三部位位于所述弹片。
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各所述弹片沿宽度方向相对所述托板被所述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
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框架包括彼此固接的前架和后架;所述前架设有两个侧架和连接架,两个所述侧架支承所述进纸辊,所述连接架设有架体、第一顶抵部、第二顶抵部和定位柱,所述架体连接两个所述侧架,所述第一顶抵部和所述第二顶抵部均从所述架体向后凸出,所述第一顶抵部向后顶抵所述托板,所述第二顶抵部向后顶抵所述基片于所述第一部位;所述后架设有第三顶抵部,所述第三顶抵部向前顶抵所述弹片于所述第二部位。
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托板设有板体和从所述板体沿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凸出的第一支脚,所述热头固接于所述板体;所述第一顶抵部向后顶抵所述第一支脚。
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板体沿上下方向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板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耳部;每个所述侧架朝向另一所述侧架的表面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设有向后的开口,所述耳部适于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容置槽并被容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还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热头电连接,并从所述热头沿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顶抵部贯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顶抵所述第一支脚;所述第二顶抵部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第二顶抵部沿宽度方向布设,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穿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顶抵部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所述后架设有向后凸出的第四顶抵部;所述基片设有基片本体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二支脚沿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间隔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支脚从所述基片本体向下凸出并贯穿所述后架;所述第四顶抵部向后顶抵所述第二支脚且所述第二顶抵部向顶抵所述基片本体,以使所述第一部位沿宽度方向在所述第一间隔的范围内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脚且所述第一部位沿宽度方向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基片本体。
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支脚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第二支脚沿宽度方向相对所述托板被所述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
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后架还设有与所述第二顶抵部相对的第五顶抵部,所述第五顶抵部与所述第二顶抵部夹持固定所述基片于所述第一部位。
第十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连接架还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从所述第二顶抵部后端向后凸出并贯穿所述基片以定位所述板簧;所述定位柱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定位柱沿宽度方向布设,至少两个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第十一技术方案基于第四至第十中任一项技术方案,其还包括电机、传动齿轮组和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框架还包括侧盖,所述侧盖与一侧的侧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置腔;所述电机固接于所述侧盖外侧并通过所述传动齿轮组驱动所述进纸辊转动;所述传动齿轮组被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电机固接并电连接;所述后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架体可拆卸地连接。
第十二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打印机,其包括壳体,其还包括第一至第十一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打印机芯,所述打印机芯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接并被容置于所述壳体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技术方案采用板簧抵压加热件,相对于采用螺旋弹簧的技术方案能够使打印机芯沿前后方向更薄,从而减小了打印机的体积。
第一技术方案将板簧的第二部位沿上下方向置于第一部位和第三部位之间,其中第一部位被定义为被框架固定和/或向后顶抵的部位,第二部位被定义为被框架向前顶抵并使其形变的部位,第三部位被定义为其向前抵压托板的部位。上述技术手段相对于只依靠板簧自身的弹性力抵压托板的技术方案,具有两个技术效果:其一,由于第二部位被框架向前抵压使板簧得以产生形变,能够使板簧向前抵压托板的抵压力更大,也就使热头抵压进纸辊外周面的力更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因热头抵压进纸辊外周面的力沿宽度方向不均匀导致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其二,由于第二部位被框架向前抵压使板簧得以产生形变,在保证板簧向前抵压托板的力足够的情况下,能够将板簧做得更薄,不仅有助于使打印机芯沿前后方向更薄,从而减小了打印机的体积,也有利于降低板簧的成本,使打印机芯或打印机更具有成本优势。
第二技术方案中,托板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应被解释为托板沿宽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能够向前或向后大致绕托板被框架向后顶抵的摆动支点摆动。各弹片从基片垂直于宽度方向延伸,各弹片沿宽度方向布设,在托板被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各有至少一个所述弹片且第二部位和第三部位位于弹片,上述技术特征的集合使各个弹片能够自适应地纠正加热件沿宽度方向相对于进纸辊的转动轴线的偏斜,其具体的技术原理是,如果加热件沿宽度方向的第一端相较于第二端更向后远离进纸辊的转动轴线,那么,由于各个弹片是彼此相对独立地受力和施力的,与第一端相抵的弹片在加热件的作用下会比与第二端相抵的弹片向后形变量更大,使与第一端相抵的弹片对于加热件第一端的抵压力相较于与第二端相抵的弹片对于加热件第二端的抵压力更大,这种力的不平衡将带动加热件的第一端向前摆动,对应地加热件的第二端向后摆动,直至两个弹片施加的抵压力大致相同,从而自适应地纠正了加热件沿宽度方向相对于进纸辊的转动轴线的偏斜。应当看到,这种加热件沿宽度方向相对于进纸辊的转动轴线的偏斜将导致热头抵压进纸辊外周面的力沿宽度方向不均匀,因此是产生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的原因,所以,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改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
第三技术方案将各弹片设置为沿宽度方向相对托板被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这有利于使摆动支点左右两边各弹片对加热件施加的力相对于摆动支点的力臂保持一致,从而使各弹片对加热件施加的力达到平衡时,加热件在摆动支点两边所受的摆动力矩也能达到平衡,更有利于让加热件沿宽度方向均匀地对进纸辊施加压抵力。
第四技术方案中,两个侧架支承进纸辊,同时从连接两个侧架的架体上凸出设有第一顶抵部和第二顶抵部,从而使框架能够作为进纸辊和板簧共同的位置基准,使第一至第三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得以具体实现。后架与前架固接,且后架设有第三顶抵部,第三顶抵部向前顶抵弹片,使得板簧和后架装配至前架上,就能实现框架向前顶抵板簧的第二部位使其形变的功能,装配过程简单。
第五技术方案中,第一顶抵部从架体向前凸出并顶抵托板的第一支脚,而热头固接于板体,第一支脚从板体向下凸出,使得托板在受板簧压抵时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更有利于让加热件沿宽度方向较为平衡地压抵进纸辊。
第六技术方案中,板体沿上下方向设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弯折部,有利于增强板体沿宽度方向的刚性,从而能够将板体设置得更薄,也能使打印机芯变得更薄。
第七技术方案中,第一柔性电路板从热头沿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延伸,更有利于打印机芯与其他器件,如电源器件、控制器件的连接。
第七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柔性电路板从前架与托板之间穿过的情况下(从第一顶抵部贯穿第一柔性电路板顶抵第一支脚可知),前架无法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穿过的范围内设置向后顶抵基片的第二顶抵部。此时,在后架设置向后顶抵基片的第二支脚的第四顶抵部,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穿过的区域也能使板簧具有被框架向后顶抵的第一部位,配合弹片被第三顶抵部向前顶抵,从而在该区域内也能获得第一技术方案的相关技术效果。
第八技术方案中,第二支脚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沿宽度方向相对托板被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同样有利于使摆动支点左右两边的第二支脚被第四顶抵部向前顶抵的力相对于摆动支点的力臂保持一致,从而使第一柔性电路板穿过的区域内板簧对加热件施加的力达到平衡时,加热件在摆动支点两边所受的摆动力矩也能达到平衡,更有利于让加热件沿宽度方向均匀地对进纸辊施加压抵力。
第九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于第二顶抵部相对的第五顶抵部,并使第五顶抵部与第二顶抵部夹持固定基片,是板簧被框架固定形成第一部位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然板簧被框架固定还可以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例如通过螺钉紧固等。
第十技术方案中,定位柱贯穿板簧,便于板簧定位并装配至框架,定位柱从第二顶抵部后端向后凸出且第二顶抵部向后顶抵板簧于第一部位,使板簧在装配至框架时,即能定位框架向后顶抵板簧的第一部位。后架与前架固接,且后架设有第三顶抵部,第三顶抵部向前顶抵弹片,使得板簧和后架装配至前架上,就能实现框架向前顶抵板簧的第二部位使其形变的功能,装配过程简单。第五技术方案中,至少两个定位柱位于第一柔性电路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有利于防止板簧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上下晃动,使板簧定位更精确。
第十一技术方案中,电机固接于侧盖的外侧,有利于散热。
第十二技术方案相应地具有其引用的第一至第十一技术方案中的打印机芯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打印机芯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打印机芯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前架的立体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打印机芯的后视图;
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图4的B-B向剖视图;
图7为图4的C-C向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打印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中打印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四中打印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芯;2、框架;3、进纸辊;4、加热件;5、板簧;6、第一柔性电路板;7、电机;8、传动齿轮组;9、第二柔性电路板;10、前架;11、后架;12、侧盖;13、侧架;14、连接架;15、凹槽;16、容置槽;17、连接部;18、架体;19、导纸面;20、第一顶抵部;21、第二顶抵部;22、定位柱;23、连接柱;24、第一垂直壁;25、第一水平壁;26、第二垂直壁;27、第二水平壁;28、第三顶抵部;29、定位孔;30、第五顶抵部;31、第一孔;32、第四顶抵部;33、连接孔;34、第一螺钉;35、第二螺钉;36、托板;37、热头;38、板体;39、第一支脚;40、耳部;41、弯折部;42、基片;43、弹片;44、基片本体;45、第二支脚;46、支承孔;47、第一部位;48、第二部位;49、第三部位;50、第二孔;51、第三螺钉;52、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上下方向”为双箭头方向,其方向为说明书附图中“上”、“下”方向的集合;术语“宽度方向”为双箭头方向,并应按说明书相关附图中指示解释;术语“前”、“后”、“上”、“下”均为单箭头方向,并应按说明书相关附图中指示解释。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沿宽度方向相对所述托板被所述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应被解释中,各弹性部或各第二支脚在转动轴线上形成若干第一投影,托板被框架向后顶抵的位置在转动轴线上形成第二投影,其中,各第一投影中位于第二投影一侧的部分与位于第二投影另一侧的部分,相对第二投影大致对称,如果有第一投影跨越该中点,则该第一投影也相对第二投影大致对称。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设有”是指位于该术语之后的特征从属于位于该术语之前的特征。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实施例中打印机芯1。如图2所示,打印机芯1包括框架2、进纸辊3、加热件4、板簧5、第一柔性电路板6、电机7、传动齿轮组8和第二柔性电路板9。
如图2所示,框架2包括彼此固接的前架10、后架11和侧盖12。
如图3所示,前架10设有彼此连为一体的两个侧架13和连接架14。两个侧架13的上端均设有凹槽15,凹槽15用于支承进纸辊3并允许进纸辊3相对框架2绕沿宽度方向52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每个侧架13朝向另一侧架13的表面设有容置槽16。容置槽16设有向后的开口。如图4所示,每个侧架13背离另一侧架13的表面还沿宽度方向52向外凸设有连接部17,连接部17中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如图3所示,连接架14设有架体18、第一顶抵部20、第二顶抵部21、定位柱22和连接柱23。架体18沿宽度方向52延伸并连接两个侧架13。如图1所示,架体18的前表面形成用于将打印材料导入进纸辊3和加热件4之间的导纸面19。如图3所示,第一顶抵部20从架体18中部的后表面向后凸出。第二顶抵部21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顶抵部21沿宽度方向52布设,并位于第一顶抵部20的两侧。每个第二顶抵部21呈板状,从架体18的后表面向后凸出。定位柱22从第二顶抵部21的后端向后凸出。每个第二顶抵部21连接有两个定位柱22,各定位柱22沿宽度方向52布设。其中两个定位柱22位于第一顶抵部20的一侧,另两个定位柱22位于第一顶抵部20的另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顶抵部21数量也可以超过两个,定位柱22的数量也可以更少或更多。本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二顶抵部21下方,还设有两个连接柱23,连接柱23的后端面设有螺纹孔。
如图2所示,后架11沿宽度方向52延伸。后架11沿从上至下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垂直壁24、第一水平壁25、第二垂直壁26和第二水平壁27。其中,第一垂直壁24与第二顶抵部21相对设置,第一垂直壁24的上端形成向前凸出的第三顶抵部28,本实施例中,第三顶抵部28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尺寸。第一垂直壁24设有四个定位孔29,各定位孔29均对应定位柱22设置并沿宽度方向52布设。第一水平壁25沿宽度方向52布设有两个贯通第一水平壁25的第一孔31,两个第一孔31沿宽度方向52相对第一顶抵部20对称设置。第二垂直壁26设有两个向后凸出的第四顶抵部32,两个第四顶抵部32分别对应第一孔31设置并位于第一孔31的下方。第二垂直壁26还沿宽度方向52布设有四个贯通第二垂直壁26的连接孔33,连接孔33对应连接柱23设置。连接孔33适于被第一螺钉34贯穿,第一螺钉34适于与连接柱33上的螺纹孔螺接。
如图2所示,侧盖12通过第二螺钉35与一侧的侧架1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置腔。
如图1和图3所示,进纸辊3被支承于两个侧架13上的凹槽15,进纸辊3相对框架2绕沿宽度方向52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以通过摩擦力带动打印材料运动。
如图5所示,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延伸,其设有托板36和热头37,热头37固接于托板36的前表面,热头37用于选择性地加热由进纸辊3摩擦驱动的打印材料,并使打印材料显示文字、图案或符号。如图2所示,托板36设有板体38和第一支脚39,板体38沿宽度方向52延伸。板体38的两侧分别向外凸出设有耳部40,如图4所示,耳部40适于从容置槽16的开口进入容置槽16并被容置于容置槽16中,耳部40也适于被容置槽16朝后的前槽壁限位。板体38沿上下方向的上部设有弯折部41。加热件4固接于板体38的前表面的上部并位于弯折部41的下部。第一支脚39从板体38沿宽度方向52的中部向下凸出,第一支脚39适于被第一顶抵部20向后顶抵。
如图2所示,板簧5设有基片42和至少两个弹片43。基片42设有基片本体44和两个第二支脚45。基片本体44沿宽度方向52延伸,基片本体44上设有四个适于定位柱22贯穿的支承孔46。第二支脚45从基片本体44向下延伸并适于在贯穿第一孔31后被第四顶抵部32向后顶抵。两个第二支脚45沿宽度方向52相对第一顶抵部20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弹片43数量为六个,弹片43从基片本体44向上延伸,各弹片43沿宽度方向52布设,在第一顶抵部20(托板36被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各有至少一个弹片36。各弹片43沿宽度方向52相对第一顶抵部20对称设置。
如图2所示,第一柔性电路板6与热头37电连接,用于为热头37供电并传递控制信号。第一柔性电路板6从热头37沿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延伸。第一柔性电路板6与第一支脚39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孔50,第二孔50供第一顶抵部20贯穿以顶抵第一支脚39。第一柔性电路板6被配置为适于穿过两个相邻的第二顶抵部21之间沿宽度方向52形成的第一间隔。
如图2所示,电机7固接于侧盖12的外侧,用于产生动力,并通过传动齿轮组8驱动进纸辊3转动。
如图2所示,传动齿轮组8被配置为适于容置于由侧盖12与侧架13配合形成的容置腔中,其输入端与电机7的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其输出端与进纸辊3的轴上的齿轮啮合,以实现传动功能,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具有减速功能。
如图2所示,第二柔性电路板9被配置为适于与电机7固接并电连接,用于为电机7供电并传递控制信号。
参见图5、图6和图7,图5、图6和图7是本实施例中打印机芯1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打印机芯1装配完成后,第一螺钉34贯穿定位孔29与连接柱23上的螺纹孔螺接,使前架10与后架11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侧盖12通过第二螺钉35与一侧的侧架13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并形成容置腔。
如图7所示,进纸辊3被可转动地支承于两个侧架13的凹槽15中,热头37固接于板体38的前表面并向前压抵进纸辊3的外周面。如图4所示,两个耳部40从容置槽16的开口进入容置槽16中并被容置于容置槽16中。如图2所示,电机7通过第三螺钉51固接于侧盖12的外侧,并通过传动齿轮组8驱动进纸辊3。传动齿轮组8被容置于容置腔中。第一柔性电路板6与热头37固接并电连接,第一柔性电路板6还穿过两个第二顶抵部21之间的第一间隔。第二柔性电路板9与板体38固接因此也就相对电机7固定并与电机7电连接。
如图7所示,定位柱22贯穿基片本体44上的支承孔46并伸入定位孔29中,从而支承并定位板簧5。
如图6所示,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内,各第二支脚45穿过第一孔31被第四顶抵部32向后顶抵于板簧5的第一部位47。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内,弹片43的中部还被第三顶抵部28向前顶抵于板簧5的第二部位48,具体地,第三顶抵部28的上端和下端都抵触弹片43的后表面,使弹片43向前形变,因此,弹片43与第三顶抵部28接触的部位都属于第二部位48。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内,弹片43的上部还向前抵压板体38的后表面。因此,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内,板簧5的第二部位48位于第一部位47之上并位于第三部位49之下。
如图7所示,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外,两个第二顶抵部21向后顶抵基片本体44,第一垂直壁24作为与第二顶抵部21相对的第五顶抵部30与第二顶抵部21共同夹持固定基片本体44于第一部位47。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外,弹片43的中部还被第三顶抵部28向前顶抵于板簧5的第二部位48,具体地,第三顶抵部28的上端和下端都抵触弹片43的后表面,使弹片43向前形变,因此,弹片43与第三顶抵部28接触的部位都属于第二部位48。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外,弹片43的上部还向前抵压板体38的后表面。因此,沿宽度方向52在第一间隔范围外,板簧5的第二部位48也位于第一部位47之上并位于第三部位49之下。
如图5所示,第一顶抵部20贯穿第二孔50顶抵第一支脚39,以使托板36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如图2所示,相对于托板36被第一顶抵部20顶抵的位置,各弹片43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各第二支脚45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图中未示出)包括壳体和打印机芯1,打印机芯1的连接部17上的贯通孔用于通过螺钉实现与壳体的可拆卸地固接,打印机芯1还被容置于壳体中。
本实施例采用板簧5抵压加热件4,相对于采用螺旋弹簧的技术方案能够使打印机芯1沿前后方向更薄,从而减小了打印机的体积。
本实施例将板簧5的第二部位48沿上下方向置于第一部位47和第三部位49之间,其中第一部位47被定义为被框架2固定和/或向后顶抵的部位,第二部位48被定义为被框架2向前顶抵并使其形变的部位,第三部位49被定义为其向前抵压托板36的部位。上述技术手段相对于只依靠板簧5自身的弹性力抵压托板36的技术方案,具有两个技术效果:其一,由于第二部位48被框架2向前抵压使板簧5得以产生形变,能够使板簧5向前抵压托板36的抵压力更大,也就使热头37抵压进纸辊3外周面的力更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因热头37抵压进纸辊3外周面的力沿宽度方向不均匀导致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其二,由于第二部位48被框架2向前抵压使板簧5得以产生形变,在保证板簧5向前抵压托板36的力足够的情况下,能够将板簧5做得更薄,不仅有助于使打印机芯1沿前后方向更薄,从而减小了打印机的体积,也有利于降低板簧5的成本,使打印机芯1或打印机更具有成本优势。
本实施例中,托板36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应被解释为托板36沿宽度方向5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能够向前或向后大致绕托板36被框架2向后顶抵的摆动支点摆动。各弹片43从基片42垂直于宽度方向52延伸,各弹片43沿宽度方向52布设、在托板36被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各有至少一个所述弹片43且第二部位48和第三部位49位于弹片43,使各个弹片43能够自适应地纠正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相对于进纸辊3的转动轴线的偏斜,其具体的技术原理是,如果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的第一端相较于第二端更向后远离进纸辊3的转动轴线,那么,由于各个弹片43是彼此相对独立地受力和施力的,与第一端相抵的弹片43在加热件4的作用下会比与第二端相抵的弹片43向后形变量更大,使与第一端相抵的弹片43对于加热件4第一端的抵压力相较于与第二端相抵的弹片43对于加热件4第二端的抵压力更大,这种力的不平衡将带动加热件4的第一端向前摆动,对应地加热件4的第二端向后摆动,直至两个弹片43施加的抵压力大致相同,从而自适应地纠正了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相对于进纸辊3的转动轴线的偏斜。应当看到,这种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相对于进纸辊3的转动轴线的偏斜将导致热头37抵压进纸辊3外周面的力沿宽度方向52不均匀,因此是产生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的原因,所以,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改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施例将各弹片43设置为沿宽度方向52相对托板36被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这有利于使摆动支点左右两边各弹片43对加热件4施加的力相对于摆动支点的力臂保持一致,从而使各弹片43对加热件4施加的力达到平衡时,加热件4在摆动支点两边所受的摆动力矩也能达到平衡,更有利于让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均匀地对进纸辊3施加压抵力。
本实施例中,两个侧架13支承进纸辊3,同时从连接两个侧架13的架体18上凸出设有第一顶抵部20和第二顶抵部21,从而使框架2能够作为进纸辊3和板簧5共同的位置基准。后架11与前架10固接,且后架11设有第三顶抵部28,第三顶抵部28向前顶抵弹片43,使得板簧5和后架11装配至前架10后,就能实现框架2向前顶抵板簧5的第二部位48使其形变的功能,装配过程简单。
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抵部20从架体18向前凸出并顶抵托板36的第一支脚39,而热头37固接于板体38,第一支脚39从板体38向下凸出,使得托板36在受板簧5压抵时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更有利于让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较为平衡地压抵进纸辊3。
本实施例中,板体38沿上下方向设有沿宽度方向52延伸的弯折部41,有利于增强板体38沿宽度方向52的刚性,从而能够将板体38设置得更薄,也能使打印机芯1变得更薄。
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电路板6从热头37沿宽度方向52的中部向下延伸,更有利于打印机芯1与其他器件,如电源器件、控制器件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柔性电路板6从前架10与托板36之间穿过的情况下(从第一顶抵部20贯穿第一柔性电路板6顶抵第一支脚39可知),前架10无法在第一柔性电路板6穿过的范围内设置向后顶抵基片42的第二顶抵部21。此时,在后架11设置向后顶抵基片42的第二支脚45的第四顶抵部32,在第一柔性电路板6穿过的区域也能使板簧5具有被框架2向后顶抵的第一部位47,配合弹片43被第三顶抵部28向前顶抵,从而在该区域内弹片43也能具有更强的压抵托板36的力量。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脚45数量为两个,且沿宽度方向52相对托板36被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同样有利于使摆动支点左右两边的第二支脚45被第四顶抵部32向前顶抵的力相对于摆动支点的力臂保持一致,从而使第一柔性电路板6穿过的区域内板簧5对加热件4施加的力达到平衡时,加热件4在摆动支点两边所受的摆动力矩也能达到平衡,更有利于让加热件4沿宽度方向52均匀地对进纸辊3施加压抵力。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于第二顶抵部21相对的第五顶抵部50,并使第五顶抵部50与第二顶抵部21夹持固定基片42,是板簧5被框架2固定形成第一部位47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然板簧5被框架2固定还可以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例如通过螺钉紧固等。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22贯穿板簧5,便于板簧5定位并装配至框架2,定位柱22从第二顶抵部21后端向后凸出且第二顶抵部21向后顶抵板簧5于第一部位47,使板簧5在装配至框架2时,即能定位框架2向后顶抵板簧5的第一部位。至少两个定位柱22位于第一柔性电路6板沿宽度方向52的两侧,有利于防止板簧5沿宽度方向52的两端上下晃动,使板簧5定位更精确。
本实施例中,电机7固接于侧盖12的外侧,有利于散热。
实施例二
参见图8,图8示出了实施例二的结构。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唯一的不同是第三顶抵部28沿上下方向尺寸变薄,从而在横截面上,第三顶抵部28与弹片43的后表面只具有一个接触点,而不是实施例一中的两个。此时,该接触点对应的弹片43上的位置即为第二部位48。基于本申请公开的技术原理可知,本实施例也能起到打印机芯1变薄且改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的效果。
实施例三
参见图9,图9示出了实施例三的结构。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垂直壁24不再与第二顶抵部21夹持基片42,第二顶抵部21仍向后顶抵基片42于第一部位47。从而使第三顶抵部28向前顶抵弹片43于第二部位48时,基片42位于定位柱22下部的部分得以向后偏转。同时,本实施例中,基片42也不再设置第二支脚45,并且后架11也不再设置第一孔31和第四顶抵部32。基于本申请公开的技术原理可知,即使基片42不被框架2固定而只在第一部位47被第二顶抵部21向后顶抵,本实施例也能起到打印机芯1变薄且改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的效果。
实施例四
参见图10,图10示出了实施例四的结构。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不同之处在于,与实施例一一样,本实施例基片42设置第二支脚45,并且后架11设置第一孔31和第四顶抵部32。第二支脚45穿过第一孔31被第四顶抵部32向后顶抵。基于本申请公开的技术原理可知,本实施例也能起到打印机芯1变薄且改善打印材料打印出的文字、图案或符号沿宽度方向浓淡不均匀的问题的效果。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包括:
框架(2);
进纸辊(3),其相对所述框架(2)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
加热件(4),其装设于所述框架(2)并设有托板(36)和固接于所述托板(36)前表面的热头(37),所述热头(37)向前抵压所述进纸辊(3)的外周面;和
板簧(5),其装设于所述框架(2);其被所述框架(2)固定和/或向后顶抵于第一部位(47),其还被所述框架(2)向前顶抵于第二部位(48)以使其形变,其还向前抵压所述托板(36)于第三部位(49);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部位(48)位于所述第一部位(47)与所述第三部位(49)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所述托板(36)沿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框架(2)向后顶抵所述托板(36),以使所述托板(36)具有前后摆动的自由度;所述板簧(5)设有基片(42)和至少两个弹片(43),所述基片(42)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弹片(43)从所述基片(42)垂直于宽度方向延伸,各所述弹片(43)沿宽度方向布设,在所述托板(36)被所述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各有至少一个所述弹片(43);所述第一部位(47)位于所述基片(42),所述第二部位(48)和所述第三部位(49)位于所述弹片(4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各所述弹片(43)沿宽度方向相对所述托板(36)被所述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
所述框架(2)包括彼此固接的前架(10)和后架(11);所述前架(10)设有两个侧架(13)和连接架(14),两个所述侧架(13)支承所述进纸辊(3),所述连接架(14)设有架体(18)、第一顶抵部(20)和第二顶抵部(21),所述架体(18)连接两个所述侧架(13),所述第一顶抵部(20)和所述第二顶抵部(21)均从所述架体(18)向后凸出,所述第一顶抵部(20)向后顶抵所述托板(36),所述第二顶抵部(21)向后顶抵所述基片(42)于所述第一部位(47);所述后架(11)设有第三顶抵部(28),所述第三顶抵部(28)向前顶抵所述弹片(43)于所述第二部位(4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所述托板(36)设有板体(38)和从所述板体(38)沿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凸出的第一支脚(39),所述热头(37)固接于所述板体(38);所述第一顶抵部(20)向后顶抵所述第一支脚(39)。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所述板体(38)沿上下方向设有弯折部(41),所述弯折部(41)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板体(38)的两侧分别设有耳部(40);每个所述侧架(13)朝向另一所述侧架(13)的表面设有容置槽(16),所述容置槽(16)设有向后的开口,所述耳部(40)适于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容置槽(16)并被容置于所述容置槽(16)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
还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6),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6)与所述热头(37)电连接,并从所述热头(37)沿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顶抵部(20)贯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6)顶抵所述托板(36);
所述第二顶抵部(21)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第二顶抵部(21)沿宽度方向布设,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6)穿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顶抵部(21)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所述后架(11)设有向后凸出的第四顶抵部(32);
所述基片(42)设有基片本体(44)和第二支脚(45);所述第二支脚(45)沿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间隔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支脚(45)从所述基片本体(44)向下凸出并贯穿所述后架(11);
所述第四顶抵部(32)向后顶抵所述第二支脚(45)且所述第二顶抵部(21)向后顶抵所述基片本体(44),以使所述第一部位(47)沿宽度方向在所述第一间隔的范围内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脚(45)且所述第一部位(47)沿宽度方向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基片本体(4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脚(45)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第二支脚(45)沿宽度方向相对所述托板(36)被所述框架(2)向后顶抵的位置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所述后架(11)还设有与所述第二顶抵部(21)相对的第五顶抵部(30),所述第五顶抵部(30)与所述第二顶抵部(21)夹持固定所述基片(42)于所述第一部位(47)。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架还设有定位柱(22),所述定位柱(22)从所述第二顶抵部(21)后端向后凸出并贯穿所述基片(42)以定位所述板簧(5);所述定位柱(22)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定位柱(22)沿宽度方向布设,至少两个所述定位柱(22)位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6)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1),其特征是,还包括电机(7)、传动齿轮组(8)和第二柔性电路板(9);所述框架(2)还包括侧盖(12),所述侧盖(12)与一侧的侧架(1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置腔;所述电机(7)固接于所述侧盖(12)外侧并通过所述传动齿轮组(8)驱动所述进纸辊(3)转动;所述传动齿轮组(8)被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9)与所述电机(7)固接并电连接;所述后架(11)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架体(18)可拆卸地连接。
12.一种打印机,其包括壳体,其特征是,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芯(1),所述打印机芯(1)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接并被容置于所述壳体中。
CN202321498540.8U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Active CN220031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8540.8U CN220031529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8540.8U CN220031529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1529U true CN220031529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1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8540.8U Active CN220031529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1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46520A (en) Printer with printhead and pressing body in point contact
KR101284503B1 (ko) 서멀프린터
JPH0448634B2 (zh)
CN217294026U (zh) 切纸机构和标签打印机
US5447379A (en) Portable tag or label printer
CN220031529U (zh)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CN114905861A (zh) 一种紧凑型智能打印机
CN216761234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N116533650A (zh) 一种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JP3116157B2 (ja) ラインプリンタ
CN110126476B (zh) 一种高精度热敏打印机机芯
CN217294009U (zh) 标签打印机
JP4658697B2 (ja) プリンター装置のフレーム取付け構造
CN211363968U (zh) 热敏打印机fpc排线固定结构
JPH03199069A (ja) ライ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プラテン支持装置
JP2005041071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CN212832123U (zh) 一种包装卷膜固定座及其包装机
CN217863371U (zh) 热敏打印机
KR200270821Y1 (ko) 감열방식 프린터 모듈의 tph 가압장치
CN210415949U (zh) 碳带盒和制卡机
CN214727525U (zh) 一种打印头组件及应用其的打印装置
CN219285706U (zh) 一种双边红外显示设备
CN218896367U (zh) 一种读码设备
JP334054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3069429B2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