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3458U -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3458U
CN220023458U CN202321413075.3U CN202321413075U CN220023458U CN 220023458 U CN220023458 U CN 220023458U CN 202321413075 U CN202321413075 U CN 202321413075U CN 220023458 U CN220023458 U CN 220023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guide
cooling
pipeline
pipe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30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绍辉
熊建林
唐六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30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3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3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3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侧板组件包括金属连接板,所述金属连接板上设置有导温模块,所述导温模块包括导温板,所述导温板中水平设置有至少两条导温管道,每一所述导温管道的两端分别贯穿导温板的对应侧面;各个所述导温管道之间通过连接装置串联形成蛇形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导温板在长度方向上各位置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在生产时可以先生产相同长度的较长的导温板作为通用材料,不同长度的导温板均可以采用该通用材料制成,无需根据每种型号单独生产不同长度的导温板,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降温及恒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电子设备对可靠性要求、性能指标、功率密度等要求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器件的工作温度要求也越来越重要。有些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例如功率器件,环境温度过高时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状态,而其工作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安装冷却设备降低功率器件的温度,确保功率器件在允许的温度下正常、可靠运行。另外,有些器件具有最佳工作温度范围,需要维护其环境温度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例如电池,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缩短其有效工作时间,在特殊环境下需要安装恒温装置以维持其工作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现有的降温或恒温装置的导温组件一般为根据需要降温或恒温的器件的具体尺寸进行设计,通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包括金属连接板,所述金属连接板一侧设置有导温模块,所述导温模块包括导温板,所述导温板中水平设置有至少两条导温管道,每一所述导温管道的两端分别贯穿导温板的对应侧面;各个所述导温管道之间通过连接装置串联形成蛇形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导温板中平行设置有两条导温管道,两条所述导温管道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连通,两条所述导温管道另一端的端口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导温板中平行设置有至少三条导温管道,位于两侧的两条导温管道为端头导温管道,位于两条端头导温管道之间的导温管道为中间导温管道,两条所述端头导温管道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相邻的中间导温管道对应端的端口连通,两条所述端头导温管道另一端的端口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中间导温管道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其一侧的导温管道对应端的端口连通,所述中间导温管道另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其另一侧的导温管道对应端的端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温板的底面上对应每一导温管道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个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中设置有快速导温条,所述快速导温条的材质的热导率大于导温板材质的热导率。
进一步的,所述导温板的材质为铜或铜合金,所述快速导温条的材质为银或银合金;所述金属连接板和导温模块之间设置有导温胶层。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导温模块,多个所述导温模块之间通过软管串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温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向上凸出的肋条,所述肋条与导热管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导热管道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肋条中;所述连接装置为软管,所述软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导温管道的端口螺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导温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凸部,所述导温管道均设置在凸部中;在相邻两个所述导温管道临近其一侧的端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竖直贯穿导温板和凸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将对应的两个导温管道切断;在所述安装孔中固定设置有连通块,所述连通块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导温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连通块的侧壁上围绕凹槽的外侧开设有一圈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一端向外冒出环形槽的槽口;
所述导温管道临近连通块的端口中螺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伸入导温管道中并与连通块的一端抵接,使所述连通块的另一端的侧壁与安装孔的孔壁紧密贴合。
一种降温及恒温系统,包括冷液箱、热液箱、控制器以及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所述冷液箱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侧板组件的进液管连接,所述热液箱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侧板组件的进液管连接,所述侧板组件的出液管分别与冷液箱的进液口和热液箱的进液口连接,所述冷液箱和热液箱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导温板在长度方向上各位置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在生产时可以先生产相同长度的较长的导温板作为通用材料,不同长度的导温板均可以采用该通用材料制成,无需根据每种型号单独生产不同长度的导温板,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另外,相邻的导温管道之间通过连通块连通时还可以使导温模块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导温板的底面上设置快速导温条,可以提高导温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连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导温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侧板组件用于降温系统时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侧板组件用于降温及恒温系统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金属连接板-100;导温胶层-110;导温模块-200、201、202、203;导温板-210;肋条-211;凸部-212;导温管道-220;端头导温管道-221、222;中间导温管道-223;安装孔-230;固定螺栓-240;连通块-250;凹槽-251;环形槽-252;密封圈-253;条形槽-260;快速导温条-270;进液管-310;出液管-320;软管-330、331、332;冷液箱-400;热液箱-500;单向阀-401、501;侧板组件-9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包括金属连接板100,所述金属连接板100用于连接在需要降温或保持恒温的器件表面。所述金属连接板100的上侧设置有一个导温模块200,所述导温模块200可以采用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金属连接板100上。
所述导温模块200可以包括导温板210,所述导温板210中水平设置有两条导温管道22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求也可以在导温板210中水平设置多于两条的导温管道220;各导温管道220之间相互平行。两条导温管道220的两端分别贯穿导温板210的两侧的侧面;两条导温管道220的第二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连通,从而串联形成蛇形的通道。两条所述导温管道220第一端的端口即为通道两端的端口,通道两端的端口分别作为导温模块20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用于连接进液管310和出液管320。
为了减少导温板210的厚度以节约材料,所述导温板210的上端面设置有两个向上凸出的肋条211,所述肋条211与导热管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导热管道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肋条211中,从而在非肋条211的位置处可以减少导温板210的厚度。两条所述导温管道220第一端的端口以软管330作为连接装置连通,所述软管330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导温管道220的第二端口螺接固定。
请参阅图2,为了在金属连接板100和导温模块200的导温板210之间更好地进行温度传递,所述金属连接板100和导温模块20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导温胶层110,通过导温胶层110填充金属连接板100和导温板210连接处的缝隙。
本实施例中,由于导温板210在长度方向(导温管道220的轴线方向)上各位置的结构都是相同的,使得用于导温板210具有通用性;在生产时可以先生产相同长度的较长的导温板210作为通用材料,然后再根据需求将较长的导温板210剪切成多个所需长度的导温板210即可,从而不同长度的导温板210可以采用相同的通用材料制成,无需根据每种型号单独生产不同长度的导温板210。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可以包括金属连接板100,所述金属连接板100上设置有一个导温模块200。所述导温模块200采用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金属连接板100上,所述金属连接板100和导温模块200之间设置有导温胶层110。所述导温模块200可以包括导温板210,所述导温板210中水平设置有三条导温管道22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在导温板210中水平设置两条导温管道220或多于三条的导温管道220,各导温管道220之间相互平行。
三条导温管道220的两端分别贯穿导温板210的对应侧面;三条导温管道220之间通过连接装置串联形成蛇形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作为导温模块20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具体的,位于两侧的两条导温管道220为端头导温管道(221、222),位于端头导温管道221和端头导温管道222之间的导温管道220为中间导温管道223,端头导温管道221第二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中间导温管道223第二端的端口连通,中间导温管道223第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端头导温管道222第一端的端口连通,从而将三条导温管道220串联形成蛇形的通道。端头导温管道221第一端的端口作为导温模块200的进液口,端头导温管道222第二端的端口作为导温模块200的出液口。
请参阅图4和图5,为了避免导温管道220之间采用软管330连接时增加导温模块200的长度。所述导温板210的上端面可以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凸部212,三条所述导温管道221均设置在凸部212中。在临近端头导温管道221第二端端口和中间导温管道223第二端端口的位置处,以及临近端头导温管道222第一端端口和中间导温管道223第一端端口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一个竖直贯穿导温板210和凸部212的安装孔230,所述安装孔230将对应的两个导温管道220切断。在所述安装孔230中固定设置有连通块250,所述连通块250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51,所述凹槽251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导温管道220。
为了避免导温液从连通块250和安装孔230连接处的缝隙中漏出,所述连通块250的侧壁上围绕凹槽251的外侧开设有一圈环形槽252,所述环形槽252中设置有密封圈253,所述密封圈253的一端向外冒出环形槽252的槽口;以便于对连通块250和安装孔230孔壁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在所述导温管道220临近连通块250的端口中螺接有固定螺栓240,所述固定螺栓240的一端伸入导温管道220中并与连通块250的一端抵接,使所述连通块25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安装孔230的孔壁紧密贴合,并挤压密封圈253实现连接处的密封。
请参阅图6,为了在不明显增加材料成本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导温效果,所述导温板210的底面上对应每一导温管道220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个条形槽260;所述条形槽260中设置有快速导温条270,所述快速导温条270的材质的热导率大于导温板210材质的热导率。例如,所述导温板210的材质可以为铜或铜合金,所述快速导温条270的材质可以为银或银合金。从而只采用少量的银或银合金,即可明显提高铜质导温板210的导温效果。
本实施例中,由于除了安装孔230以外,导温板210在长度方向上各位置的结构也是相同的,从而在生产时可以先生产相同长度的较长的导温板210作为通用材料,然后再根据需求将较长的导温板210剪切成多个所需长度的导温板210后,再加工出安装孔230即可;无需根据每种型号单独生产不同长度的导温板210。另外,相邻的导温管道220之间通过连通块250连通可以使导温模块200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导温板210的底面上设置快速导温条270,可以提高导温效果。
实施例3
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包括金属连接板100,所述金属连接板100上按顺序依次设置有多个导温模块200,多个所述导温模块200采用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金属连接板100上。每一所述导温模块200和所述金属连接板100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导温胶层110。第一个导温模块200的进液口作为侧板组件的进液口用于连接进液管310,其余的每一导温模块200的进液口分别通过一软管330与上一导温模块200的出液口连通,最后一个导温模块200的出液口作为侧板组件的出液口用于连接出液管320,从而使多个所述导温模块200之间通过软管330串联连接。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金属连接板100上依次设置有三个导温模块,分别为导温模块201、导温模块202和导温模块203;导温模块201、导温模块202和导温模块203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温模块200的结构。导温模块201的进液口作为侧板组件的进液口用于连接进液管310,导温模块201的出液口通过软管331与导温模块202的进液口连通,导温模块202的出液口通过软管332与导温模块203的进液口连通,导温模块203的出液口作为侧板组件的出液口用于连接出液管320。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金属连接板100上设置有多个导温模块200,采用较小宽度的导温模块200即可对表面面积更大的器件的进行降温或保持恒温。由于导温板210在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在较长长度的导温板上截取,并可以通过导温模块200的串联增加侧板组件的导温宽度,因此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8所示,当侧板组件900仅用于器件降温时,将进液管310与冷液箱400的出液口连接,将出液管320与冷液箱400的进液口连接,即得到降温系统。冷液箱400中经降温后的导温液从冷液箱400的出液口流出后进入侧板组件的导温管道220,对导温板210的热量进行吸收后再从冷液箱400的进液口回到冷液箱400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再继续对导温板210进行循环降温,从而对侧板组件900连接的器件进行降温。
如图9所示,当侧板组件900需要用于器件恒温时,将冷液箱400的出液口和热液箱500的出液口分别通过单向阀401和单向阀501与进液管310连接,将出液管320分别与冷液箱400的进液口和热液箱500的进液口连接;将冷液箱400和热液箱500均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将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并将温度传感器固定设置在器件表面,即得到一种降温及恒温系统。用于降温、恒温系统的控制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当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器件表面温度高于恒温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时,使冷液箱400工作,经降温后的导温液从冷液箱400的出液口流出后经单向阀401进入侧板组件900的导温管道220,对导温板210的热量进行吸收后再从冷液箱400的进液口回到冷液箱400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再继续对导温板210进行循环降温,直到器件表面温度降至恒温温度范围内,之后,控制器使冷液箱400停止工作。在此过程中,由于热液箱500不工作,其内部的导温液没有流出;因此,从侧板组件900流出的导温液只会进入冷液箱400,而不会进入热液箱500。
当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器件表面温度低于恒温温度范围的下限温度时,使热液箱500工作,经加热后的导温液从热液箱500的出液口流出后经单向阀501进入侧板组件900的导温管道220。导温液中的热量传递至导温板210后,再从热液箱500的进液口回到热液箱500进行加热升温,之后再继续将热量传递至导温板210进行循环加热,直到器件表面温度升高至恒温温度范围内。之后,控制器使热液箱500停止工作,从而使器件的工作温度维持在恒温温度范围内。当然,控制器也可以使热液箱500始终不工作,仅对冷液箱4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将恒温系统作为降温系统使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连接板,所述金属连接板一侧设置有导温模块,所述导温模块包括导温板,所述导温板中水平设置有至少两条导温管道,每一所述导温管道的两端分别贯穿导温板的对应侧面;各个所述导温管道之间通过连接装置串联形成蛇形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板中平行设置有两条导温管道,两条所述导温管道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连通,两条所述导温管道另一端的端口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板中平行设置有至少三条导温管道,位于两侧的两条导温管道为端头导温管道,位于两条端头导温管道之间的导温管道为中间导温管道,两条所述端头导温管道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相邻的中间导温管道对应端的端口连通,两条所述端头导温管道另一端的端口分别作为导温模块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中间导温管道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其一侧的导温管道对应端的端口连通,所述中间导温管道另一端的端口通过连接装置与其另一侧的导温管道对应端的端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板的底面上对应每一导温管道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个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中设置有快速导温条,所述快速导温条的材质的热导率大于导温板材质的热导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板的材质为铜或铜合金,所述快速导温条的材质为银或银合金;所述金属连接板和导温模块之间设置有导温胶层。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导温模块,多个所述导温模块之间通过软管串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向上凸出的肋条,所述肋条与导热管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导热管道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肋条中;所述连接装置为软管,所述软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导温管道的端口螺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凸部,所述导温管道均设置在凸部中;在相邻两个所述导温管道临近其一侧的端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竖直贯穿导温板和凸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将对应的两个导温管道切断;在所述安装孔中固定设置有连通块,所述连通块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导温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块的侧壁上围绕凹槽的外侧开设有一圈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一端向外冒出环形槽的槽口;
所述导温管道临近连通块的端口中螺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伸入导温管道中并与连通块的一端抵接,使所述连通块的另一端的侧壁与安装孔的孔壁紧密贴合。
10.一种降温及恒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液箱、热液箱、控制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所述冷液箱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侧板组件的进液管连接,所述热液箱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侧板组件的进液管连接,所述侧板组件的出液管分别与冷液箱的进液口和热液箱的进液口连接,所述冷液箱和热液箱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温度传感器。
CN202321413075.3U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Active CN220023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3075.3U CN220023458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3075.3U CN220023458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3458U true CN220023458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2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3075.3U Active CN220023458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34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1996B2 (en) Battery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11403850A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动态热管理系统
CN206441785U (zh) 一种电池托盘散热结构
CN206441784U (zh) 一种电池托盘散热结构
CN220023458U (zh) 一种降温及恒温侧板组件和系统
CN210491540U (zh) 一种水冷板
CN110273746B (zh) 一种并联式车用冷却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1332092Y (zh) Igbt模块敞开式水冷散热器
CN216895894U (zh) 一种光纤激光器用分水阀、水冷系统和激光器
CN107910614B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
CN116437626A (zh) 一种5g配网通信的安全保护装置
WO2022262237A1 (zh) 电池液冷板组件、动力电池总成及电动车辆
CN209845598U (zh) 汽车控制器液冷系统、汽车控制器系统和汽车液冷系统
CN211059123U (zh) 一种高空作业车用液压油散热装置
CN218731247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7541578U (zh) 一种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
CN220792775U (zh) 一种高温润滑结构快速加热装置
CN220782633U (zh) 一种水冷结构及冷却系统
CN219106317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157318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模组
CN214582065U (zh) 一种带有调节功能的水冷机
CN218805331U (zh)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4470320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的翅片和扁管总成
WO2023083302A1 (zh) 一种热管理组件
CN218583827U (zh) 一种用于控制换热器内部冷却液流量的调节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