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8840U - 气密性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密性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8840U
CN220018840U CN202321616114.XU CN202321616114U CN220018840U CN 220018840 U CN220018840 U CN 220018840U CN 202321616114 U CN202321616114 U CN 202321616114U CN 220018840 U CN220018840 U CN 220018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ontrol main
main body
channel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611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永剑
刘占涛
王杰
何基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tian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tian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tian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tian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1611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8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8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8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中,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第一检测机构与筒体远离电缆的一端连接,用于密封筒体的安装通道以检测安装通道的气密性;第二检测机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控制主体的检测腔,第二检测机构用于密封控制主体以检测控制主体的气密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提高光学电极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气密性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电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光学电极可以通过浊度对采集的水质进行检测,而浊度是衡量介质中悬浮性颗粒物对光线阻碍程度的指标,而为保证电极工作的可靠性,需要保证光学电极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光学电极包括依次连接的电缆、接线头、筒体、控制主体、末端封套等多个部件,其中,筒体远离电缆的一端与控制主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末端封套与控制主体的另一端密封连接,筒体内部形成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通道,电缆通过接线头与筒体连接以密封安装通道的一端,控制主体与筒体连接以密封安装通道的另一端。
多个部件经组装后形成光学电极成品,目前用于光学电极的气密性测试装置的测试对象通常为光学电极成品,但光学电极如果是在成品阶段检验时才发现其漏气,前期组装阶段的大量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会被浪费,导致光学电极的生产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旨在提高光学电极的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机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与筒体远离电缆的一端连接,用于密封筒体的安装通道以检测安装通道的气密性;
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控制主体的检测腔,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密封控制主体以检测控制主体的气密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包括:
密封柱头,至少部分所述密封柱头穿设于筒体远离电缆的端面而收容于安装通道,所述密封柱头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柱头内部形成有注气腔,所述注气腔与安装通道连通;
第一气动接头,所述第一气动接头设于所述密封柱头,所述第一气动接头的出气端与所述注气腔连通,所述第一气动接头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密封柱头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柱头包括:
注气管段,所述注气管段内部形成有所述注气腔,所述注气管段具有背对设置的抵接面和安装面,所述第一气动接头设于所述安装面;
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凸设于所述抵接面,所述连接管段内缩于所述抵接面所在范围内;
其中,所述连接管段从筒体远离电缆的端面伸入安装通道,所述连接管段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的内壁抵接,所述注气腔的一端贯通至所述连接管段远离所述注气管段的一端以与安装通道连通,所述抵接面与筒体远离电缆的端面抵接以封闭安装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段的外周缘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安装通道内壁的安装内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连接管段与筒体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和安装通道内壁的安装内螺纹配合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连接管段的外周缘,用于密封所述连接管段的外周缘和安装通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所述检测腔,所述检测腔用于容置控制主体,所述检测腔的内周壁与控制主体的外周缘密封连接;
第二气动接头,所述第二气动接头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气动接头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检测腔内,所述第二气动接头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气动接头用于注入气体至所述检测腔以检测控制主体与所述壳体装配后的气密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有所述检测腔,所述第二气动接头设于所述外套筒,所述第二气动接头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外套筒的外表面;
第一套筒,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套筒穿设于所述第一端面而收容于所述检测腔,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控制主体,所述外套筒通过所述第一套筒与控制主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动接头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检测腔的底壁和所述第一套筒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内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按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检测腔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套筒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用于容置控制主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内壁与控制主体的外周缘抵接;
和/或,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外套筒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套筒面向控制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控制主体外周缘的第一外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第一套筒与控制主体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背对设置的第二端面,所述检测腔的底壁贯通至所述第二端面;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套筒,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套筒穿设于所述第二端面而收容于所述检测腔,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控制主体,所述外套筒通过所述第二套筒与控制主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动接头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筒内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按所述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二套筒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用于容置控制主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内壁与控制主体的外周缘抵接;
和/或,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外套筒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套筒面向控制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控制主体外周缘的第二外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第二套筒与控制主体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面向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面与控制主体抵接,所述第二套筒面向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面与控制主体抵接,用于限位控制主体沿所述检测腔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在光学电极装配之前,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分别检测筒体和控制主体的气密性是否良好,当第一检测机构或第二检测机构检出气密性不良的筒体和控制主体时,可将不良品从中筛出,以避免不良品流入到光学电极成品的组装工序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光学电极成品气密性测试装置,本方案的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在组装光学电极前对其部件实施分段式检测,以从中选出气密性良好的部件并剔除气密性不良的部件,避免气密性不良的部件流入光学电极的组装工序中,节约了组装阶段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由气密性良好的部件装配形成的光学电极的良率也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光学电极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光学电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密性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检测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密性检测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图;
图7为图5的另一爆炸图;
图8为图5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100,包括:
第一检测机构10,所述第一检测机构10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一端连接,用于密封筒体230的安装通道260以检测安装通道260的气密性;
第二检测机构20,所述第二检测机构20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的检测腔2112,所述第二检测机构20用于密封控制主体240以检测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气密性检测装置100包括第一检测机构10和第二检测机构20,在光学电极200装配之前,第一检测机构10和第二检测机构20分别检测筒体230和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是否良好,当第一检测机构10或第二检测机构20检出气密性不良的筒体230和控制主体240时,可将不良品从中筛出,以避免不良品流入到光学电极200成品的组装工序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光学电极200成品气密性测试装置,本方案的第一检测机构10和第二检测机构20在组装光学电极200前对其部件实施分段式检测,以从中选出气密性良好的部件并剔除气密性不良的部件,避免气密性不良的部件流入光学电极200的组装工序中,节约了组装阶段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由气密性良好的部件装配形成的光学电极200的良率也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光学电极200的生产效率。
在完成装配的光学电极200中,控制主体240的一端伸入筒体230的安装通道260内,且控制主体240一端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260的内壁密封连接,控制主体240的另一端伸入末端封套250的内部,且控制主体240另一端的外周缘与末端封套250的内壁密封连接。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机构10包括:
密封柱头11,至少部分所述密封柱头11穿设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端面而收容于安装通道260,所述密封柱头11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260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柱头11内部形成有注气腔1111,所述注气腔1111与安装通道260连通;
第一气动接头12,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设于所述密封柱头11,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的出气端与所述注气腔1111连通,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密封柱头11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检测机构10包括密封柱头11和第一气动接头12,密封柱头11可以完全收容于筒体230的安装通道260内,也可以部分收容于筒体230的安装通道260内,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在检测时,通过第一气动接头12的进气端向注气腔1111内注入气体,可将第一气动接头12的进气端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也可将第一气动接头12的进气端与鼓风机的出气口连接,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在将气体通过注气腔1111注入到安装通道260后,由于密封柱头11与筒体230密封连接,气密性良好的筒体230其内部注入的气体不会溢出,可将注入有气体的筒体230放入水中,如果筒体230表面有连续性的气泡冒出则检出该筒体230的气密性不良。也可以在第一气动接头12的进气端接入压力表或压差表,向注气腔1111注入气体后保压一定的时间,看仪表压强变化是否超过预设值,如果仪表压强变化超过预设值则检出该筒体230的气密性不良。第一检测机构10实现了光学电极200的分段式检测,提高了光学电极200的生产效率。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柱头11包括:
注气管段111,所述注气管段111内部形成有所述注气腔1111,所述注气管段111具有背对设置的抵接面和安装面,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设于所述安装面;
连接管段112,所述连接管段112凸设于所述抵接面,所述连接管段112内缩于所述抵接面所在范围内;
其中,所述连接管段112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端面伸入安装通道260,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260的内壁抵接,所述注气腔1111的一端贯通至所述连接管段112远离所述注气管段111的一端以与安装通道260连通,所述抵接面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端面抵接以封闭安装通道26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密封柱头11包括注气管段111和连接管段112,第一气动接头12设于注气管段111,可通过第一气动接头12和注气腔1111为安装通道260注入气体,连接管段112收容于安装通道260内,且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260的内壁抵接,以密封安装通道260,注气管段111的端面与筒体230的端面抵接,以封闭安装通道260。当筒体230的气密性良好时,注入到安装通道260的气体无法流出筒体230;当筒体230的气密性不良时,注入到安装通道260的气体会从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和安装通道260的间隙之中流出筒体230。其中,注气管段111和连接管段112的尺寸根据合格产品的标准设置,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密封柱头11的设置实现了光学电极200的分段式检测,在光学电极200组装前检出气密性不良的筒体230并剔除,从而降低了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提高了光学电极200的生产效率。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安装通道260内壁的安装内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连接管段112与筒体230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和安装通道260内壁的安装内螺纹配合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机构1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3,所述第一密封圈13套设于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用于密封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和安装通道26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装配光学电极200时,筒体230与控制主体240通过螺纹连接,其中,控制主体240的一端的外周缘设有第一外螺纹,与安装通道260内壁的安装内螺纹相互适配,通过螺纹可将连接管段112旋入安装通道260以使密封柱头11密封安装通道260,并进行筒体230的气密性检测,第一外螺纹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检测机构10对筒体230的检测效率。
控制主体240的一端的外周缘还设有第一密封圈13,用于进一步提高光学电极200的气密性。故与之对应的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也套设有第一密封圈13,用于模拟筒体230和控制主体240装配后的密封环境,以进行筒体230的气密性检测,密封圈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检测机构10检测的准确性。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机构20包括:
壳体21,所述壳体2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检测腔2112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所述检测腔2112的内周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密封连接;
第二气动接头22,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设于所述壳体21,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检测腔2112内,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壳体2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用于注入气体至所述检测腔2112以检测控制主体240与所述壳体21装配后的气密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检测机构20包括壳体21和第二气动接头22,控制主体240的一端伸入检测腔2112内,且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与检测腔2112的内周壁密封连接,从而使检测腔2112形成为密封空间。在检测时,通过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向检测腔2112内注入气体,可将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也可将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与鼓风机的出气口连接,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在将气体注入到检测腔2112后,由于壳体21与控制主体240密封连接,气密性良好的控制主体240密封检测腔2112后,检测腔2112内的气体不会溢出,可将装配好并注入有气体的壳体21和控制主体240放入水中,如果壳体21和控制主体240的连接处有连续性的气泡冒出则检出该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不良。也可以在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接入压力表或压差表,向检测腔2112注入气体后保压一定的时间,看仪表压强变化是否超过预设值,如果仪表压强变化超过预设值则检出该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不良。第二检测机构20实现了光学电极200的分段式检测,提高了光学电极200的生产效率。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1包括:
外套筒211,所述外套筒211具有第一端面2111,所述第一端面2111向内凹陷形成有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设于所述外套筒211,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外套筒211的外表面;
第一套筒212,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套筒212穿设于所述第一端面2111而收容于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第一套筒212套设于控制主体240,所述外套筒211通过所述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检测腔2112的底壁和所述第一套筒21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套筒212使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和检测腔2112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储气空间,当检测腔2112被第一套筒212和控制主体240密封后,第二气动接头22将气体注入到储气空间内,如果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装配后气密性良好,气体无法从第一套筒212和控制主体240的间隙溢出到检测腔2112外。如果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装配后气密性不良,气体会从第一套筒212和控制主体240的间隙溢出到检测腔2112外,导致漏气。第一套筒212模拟光学电极200中筒体230与控制主体240的密封连接,从而实现光学电极200的分段式检测,提高了光学电极200的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外套筒211和第一套筒212之间的气密性,避免气体从外套筒211和第一套筒212之间溢出检测腔2112,第二检测机构20还包括连接密封圈,连接密封圈套设于第一套筒212的外周缘,用于密封第一套筒212外周缘和检测腔2112内壁之间的间隙。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212内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2121,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按所述第一端面2111向所述检测腔2112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套筒212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内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抵接;
和/或,所述第一套筒212与所述外套筒211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套筒212面向控制主体240的一侧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控制主体240外周缘的第一外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内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抵接,从而实现对检测腔2112的密封。控制主体240一端的外周缘还设有第一密封圈13,第一密封圈13与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内壁抵接,以进一步提高了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
第一套筒212与外套筒211可拆卸连接,在检测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时,可将第一套筒212套设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后,再将套设有第一套筒212的控制主体240的一端伸入检测腔2112内,通过锁紧件23固定第一套筒212和外套筒211,实现第一套筒212和外套筒211的连接。锁紧件23可以是螺栓或螺钉,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锁紧件23从外套筒211的外表面依次穿设于外套筒211并插设于第一套筒212,从而实现第一套筒212和外套筒211的固定连接。完成检测后,反向取出锁紧件23,第一套筒212和外套筒211分离,从而将套设有第一套筒212的控制主体240取出检测腔2112,再分离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完成检测。
第一套筒212用于模拟筒体230与控制主体240的装配,故第一套筒212面向控制主体240的一侧设有与筒体230的安装通道260相应的第一内螺纹,与控制主体240外周缘的第一外螺纹相适配,使第一套筒212和控制主体240的装配效率提高,从而提高了第二检测机构20的检测效率。
同时,由于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螺纹连接,第一套筒212可限位控制主体240沿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第二检测机构20检测时结构的稳定性。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211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2111背对设置的第二端面2113,所述检测腔2112的底壁贯通至所述第二端面2113;
所述壳体21还包括第二套筒213,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套筒213穿设于所述第二端面2113而收容于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第二套筒213套设于控制主体240,所述外套筒211通过所述第二套筒213与控制主体24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第一套筒212和所述第二套筒213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控制主体240的两端分别与筒体230和末端封套250密封连接,故控制主体240两端的气密性均需检测,为了提高第二检测机构20的检测效率,使第二检测机构20可一次性检测控制主体240两端的气密性,本方案的外套筒211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11和第二端面2113,检测腔2112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一端面2111和第二端面2113,第一套筒212套设于控制主体240一端的外周缘,第二套筒213套设于控制主体240另一端的外周缘,分别模拟筒体230和末端封套250与控制主体240的密封连接。将气体通过第二气动接头22注入位于第一套筒212和第二套筒213之间的检测腔2112内,当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良好时,气体无法溢出检测腔2112。当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不良时,气体会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与第一套筒212内壁之间溢出检测腔2112,或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与第二套筒213内壁之间溢出检测腔2112,导致漏气。第二套筒213的设计提高了第二检测机构20对控制主体240的检测效率。
为了提高外套筒211和第二套筒213之间的气密性,避免气体从外套筒211和第二套筒213之间溢出检测腔2112,第二检测机构20还包括另一连接密封圈,另一连接密封圈套设于第二套筒213的外周缘,用于密封第二套筒213外周缘和检测腔2112内壁之间的间隙。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筒213内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2131,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按所述第二端面2113向所述第一端面21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二套筒213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内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抵接;
和/或,所述第二套筒213与所述外套筒211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套筒213面向控制主体240的一侧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控制主体240外周缘的第二外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第二套筒213与控制主体240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内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抵接,从而实现对检测腔2112的密封。控制主体240一端的外周缘还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与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内壁抵接,以进一步提高了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
第二套筒213与外套筒211可拆卸连接,在检测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时,可将第一套筒212和第二套筒213分别套设于控制主体240两端的外周缘后,再将套设有第一套筒212和第二套筒213的控制主体240放入检测腔2112内,通过锁紧件23固定第一套筒212、第二套筒213以及外套筒211,实现第一套筒212、第二套筒213和外套筒211的连接。锁紧件23可以是螺栓或螺钉,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锁紧件23的数量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锁紧件23从外套筒211的外表面依次穿设于外套筒211并插设于第二套筒213,从而实现第二套筒213和外套筒211的固定连接。至少一个锁紧件23从外套筒211的外表面依次穿设于外套筒211并插设于第一套筒212,从而实现第一套筒212与外套筒211的固定连接。完成检测后,反向取出所有锁紧件23,第一套筒212、第二套筒213和外套筒211分离,从而将套设有第一套筒212和第二套筒213的控制主体240取出检测腔2112,再分离第一套筒212、第二套筒213与控制主体240,完成检测。
第二套筒213用于模拟末端封套250与控制主体240的装配,故第二套筒213面向控制主体240的一侧设有与末端封套250相应的第二内螺纹,与控制主体240外周缘的第二外螺纹相适配,使第二套筒213和控制主体240的装配效率提高,从而提高了第二检测机构20的检测效率。
同时,由于第二套筒213与控制主体240螺纹连接,第二套筒213可限位控制主体240沿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第二检测机构20检测时结构的稳定性。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212面向所述第二套筒213的端面与控制主体240抵接,所述第二套筒213面向所述第一套筒212的端面与控制主体240抵接,用于限位控制主体240沿所述检测腔2112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检测时,第一套筒212和第二套筒213从控制主体240的两端限位控制主体240沿检测腔2112的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第二检测机构20与控制主体240连接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测机构(10),所述第一检测机构(10)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一端连接,用于密封筒体(230)的安装通道(260)以检测安装通道(260)的气密性;
第二检测机构(20),所述第二检测机构(20)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的检测腔(2112),所述第二检测机构(20)用于密封控制主体(240)以检测控制主体(240)的气密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10)包括:
密封柱头(11),至少部分所述密封柱头(11)穿设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端面而收容于安装通道(260),所述密封柱头(11)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260)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柱头(11)内部形成有注气腔(1111),所述注气腔(1111)与安装通道(260)连通;
第一气动接头(12),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设于所述密封柱头(11),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的出气端与所述注气腔(1111)连通,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密封柱头(11)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柱头(11)包括:
注气管段(111),所述注气管段(111)内部形成有所述注气腔(1111),所述注气管段(111)具有背对设置的抵接面和安装面,所述第一气动接头(12)设于所述安装面;
连接管段(112),所述连接管段(112)凸设于所述抵接面,所述连接管段(112)内缩于所述抵接面所在范围内;
其中,所述连接管段(112)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端面伸入安装通道(260),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与安装通道(260)的内壁抵接,所述注气腔(1111)的一端贯通至所述连接管段(112)远离所述注气管段(111)的一端以与安装通道(260)连通,所述抵接面与筒体(230)远离电缆(210)的端面抵接以封闭安装通道(26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安装通道(260)内壁的安装内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连接管段(112)与筒体(230)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和安装通道(260)内壁的安装内螺纹配合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机构(1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3),所述第一密封圈(13)套设于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用于密封所述连接管段(112)的外周缘和安装通道(26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机构(20)包括:
壳体(21),所述壳体(2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检测腔(2112)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所述检测腔(2112)的内周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密封连接;
第二气动接头(22),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设于所述壳体(21),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检测腔(2112)内,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壳体(2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用于注入气体至所述检测腔(2112)以检测控制主体(240)与所述壳体(21)装配后的气密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包括:
外套筒(211),所述外套筒(211)具有第一端面(2111),所述第一端面(2111)向内凹陷形成有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设于所述外套筒(211),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进气端显露于所述外套筒(211)的外表面;
第一套筒(212),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套筒(212)穿设于所述第一端面(2111)而收容于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第一套筒(212)套设于控制主体(240),所述外套筒(211)通过所述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检测腔(2112)的底壁和所述第一套筒(212)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212)内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2121),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按所述第一端面(2111)向所述检测腔(2112)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一套筒(212)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121)的内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抵接;
和/或,所述第一套筒(212)与所述外套筒(211)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套筒(212)面向控制主体(240)的一侧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控制主体(240)外周缘的第一外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第一套筒(212)与控制主体(240)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211)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2111)背对设置的第二端面(2113),所述检测腔(2112)的底壁贯通至所述第二端面(2113);
所述壳体(21)还包括第二套筒(213),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套筒(213)穿设于所述第二端面(2113)而收容于所述检测腔(2112),所述第二套筒(213)套设于控制主体(240),所述外套筒(211)通过所述第二套筒(213)与控制主体(24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气动接头(22)的出气端显露于所述第一套筒(212)和所述第二套筒(213)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213)内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2131),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按所述第二端面(2113)向所述第一端面(21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二套筒(213)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用于容置控制主体(240),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131)的内壁与控制主体(240)的外周缘抵接;
和/或,所述第二套筒(213)与所述外套筒(211)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套筒(213)面向控制主体(240)的一侧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控制主体(240)外周缘的第二外螺纹相互适配,以使所述第二套筒(213)与控制主体(240)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212)面向所述第二套筒(213)的端面与控制主体(240)抵接,所述第二套筒(213)面向所述第一套筒(212)的端面与控制主体(240)抵接,用于限位控制主体(240)沿所述检测腔(2112)的长度方向移动。
CN202321616114.XU 2023-06-25 2023-06-25 气密性检测装置 Active CN220018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6114.XU CN220018840U (zh) 2023-06-25 2023-06-25 气密性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6114.XU CN220018840U (zh) 2023-06-25 2023-06-25 气密性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8840U true CN220018840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7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6114.XU Active CN220018840U (zh) 2023-06-25 2023-06-25 气密性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8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34953A (en) Electrochemical electrode assembly
CN220018840U (zh) 气密性检测装置
KR20210106540A (ko) 지능형 약액 탱크 어셈블리 및 식물 보호 기계
CN210893491U (zh) 一种柔性连接压力传感器
CN210893490U (zh) 一种简式可拆卸压力传感器
CN215262172U (zh) 一种钛合金压力传感器
US5702576A (en) Electrochemical measuring cell
CN212275026U (zh) 一种投入式双量程液位变送器
CN113030222B (zh) 一种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及装配方法
CN212658386U (zh) 电池壳与防爆阀连接处气密检测工装
CN210572217U (zh) 一种用于气体传感器模块的壳体
CN203374338U (zh) 一种机油压力温度传感器
CN220418728U (zh) 标定件及密封检测标定装置
CN217878235U (zh) 一种气密检测装置
CN211122488U (zh) 一种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测量室的避光密封机构
CN218239184U (zh) 一种标准漏孔
CN214668937U (zh) 一种车载式氢浓度传感器外壳
CN220356596U (zh) Pcb产品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9777637U (zh) 一种易更换的气体传感器探头组件
CN216746585U (zh) 方向机壳体气密性及同轴度检测装置
CN220751508U (zh) 气密工装
CN212845285U (zh) 一种检测用的具有防水功能的笔式酸度计
CN112017800B (zh) 棒位测量传感器承压壳及控制棒水压驱动系统
CN220819252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热敏电阻传感器
CN220961340U (zh) 一种高灵敏度的氧气检测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