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0758U - 折叠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折叠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0758U
CN220010758U CN202321022206.5U CN202321022206U CN220010758U CN 220010758 U CN220010758 U CN 220010758U CN 202321022206 U CN202321022206 U CN 202321022206U CN 220010758 U CN220010758 U CN 2200107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frame
chassis
folding container
end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22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旭
李建平
邓丁洋
杨克辉
赵跃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Dongguan Souther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Dongguan Souther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Dongguan Souther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22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07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07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07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集装箱。折叠集装箱包括底架、两个端框和驱动机构,其中至少一个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向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折叠并与底架相贴合,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沿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驱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牵引构件和滑轮框架,所滑轮组件安装至滑轮框架,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牵引构件与端框连接,牵引构件绕设至滑轮组件,牵引构件移动以能够带动端框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集装箱,端框可以通过牵引构件移动而翻转,不需要多人协作人力翻转或者通过辅助工具翻转,翻转轻便。

Description

折叠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尤其地涉及一种折叠集装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集装箱包括端框,端框通过多人协作人力翻转或者通过辅助工具(如叉车)翻转。但多人协作翻转容易因相互配合问题发生意外,外部辅助工具需要专业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限制且提高了折叠集装箱的使用条件。端框在采取上述两种翻转方式时翻转落下会发出巨大的撞击噪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针对上述现状,需要提供一种折叠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集装箱,所述折叠集装箱包括:
底架;
两个端框,其中一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一端,另一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所述端框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向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折叠并与所述底架相贴合,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所述底架;以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牵引构件和滑轮框架,所滑轮组件安装至所述滑轮框架,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底架,所述牵引构件与所述端框连接,所述牵引构件绕设至所述滑轮组件,所述牵引构件移动以能够带动所述端框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集装箱,折叠集装箱包括底架、两个端框和驱动机构,其中一个端框设置在底架的一端,另一个端框设置在底架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向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折叠并与底架相贴合,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沿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驱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牵引构件和滑轮框架,所滑轮组件安装至滑轮框架,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牵引构件与端框连接,牵引构件绕设至滑轮组件,牵引构件移动以能够带动端框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这样,端框可以通过牵引构件移动而翻转,不需要多人协作人力翻转或者通过辅助工具翻转,翻转轻便。
可选地,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第一倾斜位置和第二倾斜位置,所述滑轮框架在所述第一倾斜位置和所述第二倾斜位置之间能够移动,
位于所述第一倾斜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向内倾斜,所述牵引构件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
位于所述第二倾斜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向外倾斜,所述牵引构件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
可选地,所述折叠集装箱还包括限位件和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包括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所述滑轮框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与所述第一铰接孔铰接,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限位件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限位孔或所述第二限位孔连接,以使得所述滑轮框架被定位至所述第一倾斜位置或所述第二倾斜位置。
可选地,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直立位置,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中间位置,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垂直于所述底架,所述牵引构件与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
可选地,所述端框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端框,所述开口用于供所述端框转动时避让所述滑轮框架,或者转动至所述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时收纳所述滑轮框架。
可选地,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第一收纳位置和第二收纳位置,
位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并收纳于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二收纳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并收纳于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和转向滑轮,所述转向滑轮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转向滑轮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底架的宽度方向相平行,所述转向滑轮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动力构件和所述滑轮组件之间,所述牵引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向滑轮连接至所述动力构件,所述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端框。
可选地,所述滑轮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第二滑轮之间具有供所述牵引构件穿过的间隙,所述牵引构件穿过所述间隙并绕设至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中的至少之一。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所述牵引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均绕设在所述第一滑轮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段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倾斜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所述牵引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绕设至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段自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滑轮的另一侧且环绕所述第二滑轮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均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底架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且形成有直立位置,所述牵引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绕设至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段自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滑轮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段与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底架还设置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包括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所述端框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
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孔铰接,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三铰接孔分离,
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三铰接孔铰接,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孔分离。
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底侧梁和缓冲构件,所述底侧梁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所述上板沿底架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下板的尺寸,所述下板设置有所述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相抵。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的侧视示意图,其中,端框位于展开位置;
图3为图2所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的侧视局部示意图,其中,端框位于折叠位置;
图5为图1中的滑轮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折叠集装箱 110:底架
111:底侧梁 112:上板
113:腹板 114:下板
115:缓冲构件 120:端框
121:第二铰接轴 122:第三铰接轴
123:拉环 124:第一固定孔
125:开口 130:驱动机构
131:动力构件 132:滑轮组件
133:牵引构件 134:滑轮框架
135:第一铰接轴 136:转向滑轮
137:第一滑轮 138:第二滑轮
139:第一连接段 140:第二连接段
141:第二固定孔 151:第一铰接座
152:第一限位孔 153:第二限位孔
154:配合孔 155:第二铰接座
156:第二铰接孔 157:第三铰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集装箱100,折叠集装箱100用于运输货物。尤其地,折叠集装箱100能够运输车辆。优选地,折叠集装箱100能够运输多个车辆。折叠集装箱100的端框120还可以被翻转,以便于车辆直接行驶至折叠集装箱100中。
具体地,如图1所示,折叠集装箱100包括底架110和上述的端框120,端框120位于底架110的端部。底架110的尺寸可以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底架110的尺寸相同。优选地,底架110的长度为12192mm,宽度为2438mm。底架110的长度方向与折叠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底架110的宽度方向与折叠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与折叠集装箱10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
端框120可以相对于底架110可转动。端框120可活动地连接至底架110。端框120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活动。端框120有两个,分别为前端框和后端框,前端框和后端框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对布置。前端框设置在底架110的一端,后端框设置在底架110的另一端。前端框和后端框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并形成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后端框能够相对于底架110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前端框也可以相对于底架110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4所示,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折叠并与底架110相贴合。这样,减少了在折叠集装箱100的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并且使得多个折叠后的折叠集装箱100能够堆码在一起,放于平板车戓船中仓位,便于运输。
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外部的方向旋转至展开位置。位于折叠位置的前端框的旋转方向与位于折叠位置的后端框的旋转方向相反。端框120与底架11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蜗轮蜗杆传动、齿轮传动、丝杆传动、滑轮组传动、皮带传动、曲柄连杆传动、链条链轮传动等,端框120与底架110的连接方式与常规的连接方式的方式类似,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定。
如图3所示,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车辆可以行驶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上。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能够支撑车辆。车辆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底架110上的车辆还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驶出,底架110上的车辆可以行驶至折叠集装箱100的外部。由此,减少车辆装载的工作量。
现返回图1,为了便于转动端框120,折叠集装箱100还包括驱动机构130,驱动机构130用于驱动端框120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结合图2所示,驱动机构130包括滑轮组件132、牵引构件133和滑轮框架134,滑轮组件132安装至滑轮框架134。滑轮组件132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滑轮框架134。滑轮框架134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滑轮框架134与底架110铰接在一起。滑轮框架134能够绕铰接位置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摆动。
驱动机构130还包括动力构件131,动力构件131为动力源,以用于输出动力,从而驱动端框120转动。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动力构件131构造为卷扬机。卷扬机是一种用卷筒缠绕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卷扬机通过电力驱动。牵引构件133可以为绳、链条或带。卷扬机与底架110固定连接。卷扬机可以设置在底架110的靠近端框120的位置。由此,减少能量损耗。
牵引构件133的一端与动力构件131连接。动力构件131能够输出动力以驱动牵引构件133移动。动力构件131能够驱动牵引构件133伸出和缩回。牵引构件133绕设至滑轮组件132,并通过滑轮组件132延伸至端框120。牵引构件133的另一端与端框120连接。端框120设置有拉环123,牵引构件133的另一端与拉环123固定连接。牵引构件133移动能够带动端框120移动。
由此,动力构件131能够驱动牵引构件133移动,以能够带动端框120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动力构件131能够驱动牵引构件133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移动。比如动力构件131能够驱动牵引构件133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伸长和缩回。牵引构件133通过滑轮组件132连接至端框120,从而使得牵引构件133拉动端框120移动。动力构件131还能够调节牵引构件133的移动速度,从而调节端框120的折叠或展开的速度。
牵引构件133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能够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外侧移动,以使得牵引构件133处于伸长状态。这样,能够使得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外侧移动至展开位置。牵引构件133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能够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移动,以使得牵引构件133处于缩回状态。这样,能够使得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移动至折叠位置。牵引构件133在伸长状态和缩回状态往复移动,从而使得端框120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集装箱100,折叠集装箱100包括底架110、两个端框120和驱动机构130,其中一个端框120设置在底架110的一端,另一个端框120设置在底架110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端框120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120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折叠并与底架110相贴合,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驱动机构130包括滑轮组件132、牵引构件133和滑轮框架134,所滑轮组件132安装至滑轮框架134,滑轮框架134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牵引构件133与端框120连接,牵引构件133绕设至滑轮组件132,牵引构件133移动以能够带动端框120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这样,端框120可以通过牵引构件133移动而翻转,不需要多人协作人力翻转或者通过辅助工具翻转,翻转轻便。
滑轮框架134能够支撑牵引构件133,并使得牵引构件133能够移动。为了保证牵引构件133能够将端框120分别移动至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滑轮框架134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第一倾斜位置和第二倾斜位置,滑轮框架134在第一倾斜位置和第二倾斜位置之间能够移动。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在第一倾斜位置和第二倾斜位置之间能够摆动。
如图2和图3所示,端框120位于展开位置,滑轮框架134位于第一倾斜位置。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牵引构件133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连接。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向内倾斜。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不凸出于底架110。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底架11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牵引构件133绕设至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滑轮组件132。牵引构件133的一端与动力构件131相连。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滑轮组件132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位于动力构件131的上方。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在底架110和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之间。
动力构件131、滑轮组件132和拉环123的彼此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共同形成三角形布置。动力构件131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和滑轮组件132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一个边,滑轮组件132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和拉环123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另一个边,动力构件131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和拉环123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再一个边。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位于三角形的内部。由此,使得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能够稳定地支撑牵引构件133,并且牵引构件133能够牵引端框120移动至展开位置。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滑轮框架134能够移动至第一倾斜位置,如图1所示,折叠集装箱100还包括第一铰接座151,第一铰接座151设置至底架110。优选地,底架110包括底端梁和底侧梁111,底端梁的长度方向与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底侧梁111的长度方向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底端梁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底侧梁111固定连接。底端梁与底侧梁11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第一铰接座151设置至底端梁。优选地,第一铰接座151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位于底端梁的中部位置,由此使得受力平均,保证端框120的中部受力,防止端框120受力不均而摆动。结合图5所示,第一铰接座151包括第一铰接孔,滑轮框架13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铰接轴135,第一铰接轴135与第一铰接孔铰接。第一铰接轴135的轴向方向与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
第一铰接座151还包括第一限位孔152和第二限位孔153,第一限位孔152和第二限位孔153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孔152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比第二限位孔153更靠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第一限位孔152和第二限位孔153还与第一铰接孔间隔设置。优选地,第一限位孔152和第二限位孔153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均与第一铰接孔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孔152和第二限位孔153沿滑轮框架134的长度方向均位于第一铰接孔的上方。这样,保证滑轮框架134能够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摆动。
折叠集装箱100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152或第二限位孔153可拆卸地连接。限位件可以构造为插销。插销能够插入第一限位孔152或第二限位孔153中。滑轮框架134还设置有配合孔154,配合孔154沿滑轮框架13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铰接轴135间隔设置。
如图3所示,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与第一限位孔152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对应。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152连接,限位件穿过第一限位孔152和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以将第一限位孔152和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被约束,阻止滑轮框架134移动。
为了保证牵引构件133能够将端框120移动至展开位置,滑轮组件132包括第一滑轮137和第二滑轮138,第一滑轮137和第二滑轮138的轴向方向与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滑轮137和第二滑轮138均相对于滑轮框架134能够旋转。第一滑轮157与第二滑轮158之间具有供牵引构件133穿过的间隙。第一滑轮137和第二滑轮138并排设置。第一滑轮137比第二滑轮138更靠近底架110。牵引构件133穿过间隙并绕设至第一滑轮157和第二滑轮158中的至少之一。牵引构件133可选择地缠绕至第一滑轮137和/或第二滑轮138。这样,无论端框120旋转至任一位置,均有滑轮支撑牵引构件133。
具体地,牵引构件133包括第一连接段139和第二连接段140,第一连接段139和第二连接段140相连。第一连接段139的一端与动力构件131相连。为了保证牵引构件133具有良好的牵引力,驱动机构130还包括转向滑轮136,转向滑轮136构造为定滑轮。转向滑轮136与底架110连接。转向滑轮136通过螺栓与底架110连接。转向滑轮136相对于底架110能够转动。转向滑轮136的轴向方向与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
转向滑轮136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位于动力构件131和滑轮组件132之间。牵引构件133的一端通过转向滑轮136连接至动力构件131。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段139的一端通过转向滑轮136与动力构件131连接,以使得动力构件131驱动第一连接段139伸出和缩回。牵引构件133与转向滑轮136的外周表面相切,保证动力构件131和转向滑轮136之间的牵引构件133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由此,动力构件131输出的牵引构件133通过转向滑轮136转向,并倾斜延伸至第一滑轮137。
第二连接段140的一端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相连。并且第一连接段139和第二连接段140的另一端均绕设在第一滑轮137上。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的牵引构件133经第一滑轮137转向延伸至折叠集装箱100的外部。第二连接段140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拉环123连接。
第一连接段139和第二连接段14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分别位于滑轮组件132的两侧。第一连接段139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滑轮组件132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第二连接段140沿长度方向相对于滑轮组件132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外侧。第二连接段140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倾斜连接。这样,动力构件131输出动力驱动牵引构件133伸出,第一连接段139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外部移动,以使得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外部移动至展开位置。
为了保证端框120与底架110铰接,结合图1所示,折叠集装箱100还包括第二铰接座155,第二铰接座155与底架110固定连接。第二铰接座155还与端框120铰接。优选地,底端梁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铰接座155。第二铰接座155可以与底端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二铰接座155还设置在底侧梁111的端部。第二铰接座155与底侧梁11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第二铰接座155包括第二铰接孔156和第三铰接孔157,第二铰接孔156和第三铰接孔157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端框12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铰接轴121和第三铰接轴122。第二铰接轴121和第三铰接轴122间隔设置。当第二铰接轴121与第二铰接孔156铰接时,第三铰接轴122和第三铰接孔157分离。当第三铰接轴122与第三铰接孔157铰接时,第二铰接轴121和第二铰接孔156分离。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端框120位于展开位置。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二铰接轴121与第二铰接孔156铰接。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三铰接轴122与第三铰接孔157分离。
当端框120从展开位置转至直立位置,继续旋转会与下方的底角件干涉。那么将第二铰接轴121与第二铰接孔156分离,第三铰接轴122与第三铰接孔157插接,即可改变旋转中心,端框能够继续旋转至折叠位置。车辆可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使至底架110上,滑轮框架134还可以被收纳至端框120,以避免阻挡车辆。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在移动时被限位件限制,操作人员将限位件拔出,使得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152和配合孔154分离。
具体地,滑轮框架134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第一收纳位置和第二收纳位置。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连接在一起。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能够朝向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方向移动。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至第一收纳位置。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相贴合。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长度方向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端框120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24。端框120包括中间梁,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中间梁的长度方向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两个中间梁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固定孔124设置至中间梁。端框120具有开口125,开口125贯穿端框120。开口125可以由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围成。开口125用于供端框120转动时避让滑轮框架134。端框120转动至展开位置时,端框120的开口125收纳滑轮框架134。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能够收纳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收纳于开口125。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不凸出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由此,以避让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上方的车辆。
滑轮框架134还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41。第二固定孔141位于滑轮组件132和第一铰接轴135之间。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之间。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第二固定孔141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一固定孔124相对应。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第二固定孔141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一固定孔124可以通过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这样,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连接在一起,避免位于第一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掉落。
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还可以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移动至折叠位置。驱动构件能够驱动牵引构件133缩回,以带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移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折叠并与底架110相贴合。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随牵引构件133移动而移动。位于第一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还可以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倾斜位置。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在移动时被限位件限制,操作人员将限位件拔出,使得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152和配合孔154分离。
如图4所示,端框120位于折叠位置,滑轮框架134位于第二倾斜位置。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并与底架110相贴合。牵引构件133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连接。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向外倾斜。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底架11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牵引构件133绕设至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滑轮组件132。牵引构件133的一端与动力构件131相连。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滑轮组件132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位于动力构件131的上方。底架110和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同一侧。
动力构件131、滑轮组件132和拉环123的彼此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共同形成三角形布置。动力构件131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和滑轮组件132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一个边,滑轮组件132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和拉环123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另一个边,动力构件131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和拉环123的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再一个边。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位于三角形的外部。由此,使得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能够稳定地支撑牵引构件133,并且牵引构件133能够牵引端框120移动至折叠位置。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滑轮框架134能够被定位至第二倾斜位置,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153可拆卸地连接。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与第二限位孔153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对应。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153连接,限位件穿过第二限位孔153和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以将第二限位孔153和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被约束,阻止滑轮框架134移动。这样,限位件选择性地与第一限位孔152或第二限位孔153连接,以使得滑轮框架134被定位至第一倾斜位置或第二倾斜位置。
为了保证牵引构件133能够将端框120移动至折叠位置,第一连接段139的一端与动力构件131相连。第二连接段140的一端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相连。第一连接段139绕设至第一滑轮137的一侧。第二连接段140自第一滑轮137的一侧倾斜延伸至第二滑轮138的另一侧且环绕第二滑轮138设置。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的牵引构件133经第二滑轮138转向反向再延伸回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第二连接段140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拉环123连接。
第一连接段139和第二连接段14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均位于滑轮组件132的同一侧。第一连接段139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滑轮组件132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第二连接段140沿长度方向相对于滑轮组件132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第二连接段140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位于第一连接段139的上方。第二连接段140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倾斜连接。这样,动力构件131输出动力驱动牵引构件133缩回,牵引构件133带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移动至折叠位置。可以理解的,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在移动时被限位件限制,操作人员将限位件拔出,使得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153和配合孔154分离。
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阻挡端框120移动,正如上述所描述的,端框120具有开口125,开口125贯穿端框120。开口125沿端框120的厚度方向开放。开口125可以由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围成。滑轮框架134能够穿过开口125,并与开口125不发生干涉。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端框120位于折叠位置。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三铰接轴122与第三铰接孔157铰接。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二铰接轴121与第二铰接孔156分离。
同样地,当端框120从折叠位置转至直立位置,继续旋转会与下方的底角件干涉。那么将第三铰接轴122与第三铰接孔157分离,第二铰接轴121与第二铰接孔156插接,即可改变旋转中心,端框能够继续旋转至展开位置。
滑轮框架134还可以被收纳至端框120,以避免阻挡车辆。具体地,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连接在一起。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能够朝向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方向移动。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在移动时被限位件限制,操作人员将限位件拔出,使得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153和配合孔154分离。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至第二收纳位置。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相贴合。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长度方向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同样地,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中间梁的长度方向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之间。端框120转动至折叠位置时,端框120的开口125收纳滑轮框架134。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能够收纳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收纳于开口125。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不凸出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两个中间梁。由此,以避让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上方的车辆。
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第二固定孔141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一固定孔124相对应。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第二固定孔141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一固定孔124可以通过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这样,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连接在一起,避免位于第二收纳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掉落。
端框120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直立位置,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与底架110相垂直。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和底架110之间能够形成运输空间,以容纳货物,比如车辆。当端框120位于直立位置,折叠集装箱100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式联运”指的是由两种或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
端框120具有顶角件和底角件,端框120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顶角件,端框120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底角件。底角件固定连接至底架110,底角件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底角件的底端梁固定连接。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能够与位于折叠集装箱100上方的集装箱进行联接。底角件能够不随端框120转动。底角件能够与位于折叠集装箱100下方的集装箱进行联接。在直立位置,位于同一端的端框120的顶角件和底角件在同一竖直面内。位于直立位置的前端框的顶角件和底角件在同一竖直面内。位置直立位置的后端框的顶角件和底角件在同一竖直面内。由此,可以实现堆存。
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底角件还能够直接与集装箱海运船的舱位中的联接结构进行联接。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底角件还能够直接与公路挂车的联接结构进行联接。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底角件还能够直接与铁路的联接结构进行联接。折叠集装箱100在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运输时,由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如英尺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使得折叠集装箱100均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运输车辆。
滑轮框架134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中间位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底架110相垂直。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在移动时被限位件限制,操作人员将限位件拔出,使得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152相分离,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153相分离。如图5所示,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与第一限位孔152不对齐,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配合孔154与第二限位孔153不对齐。
为了防止滑轮框架134掉落,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固定在一起。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第二固定孔141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一固定孔124相对应。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的第二固定孔141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第一固定孔124可以通过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这样,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连接在一起,避免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掉落。为了避免滑轮框架134干涉端框120,位于中间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能够穿设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开口125中,并与开口125不发生干涉。
牵引构件133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连接。为了保证牵引构件133能够将端框120移动至直立位置,第一连接段139的一端与动力构件131相连。第二连接段140的一端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相连。第一连接段139绕设至第一滑轮137的一侧。第二连接段140自第一滑轮137的一侧倾斜延伸至第二滑轮138的另一侧。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的牵引构件133经第二滑轮138转向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向上延伸。第二连接段140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拉环123连接。
第一连接段139和第二连接段14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分别位于滑轮组件132的两侧。第一连接段139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滑轮组件132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内侧。第二连接段140沿长度方向相对于滑轮组件132位于折叠集装箱100的外侧。第二连接段140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位于第一连接段139的上方。第二连接段140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相贴合。这样,动力构件131输出动力驱动牵引构件133移动。比如动力构件131输出动力驱动牵引构件133缩回,牵引构件133带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内部移动至直立位置。或者,动力构件131输出动力驱动牵引构件133伸出,牵引构件133带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折叠集装箱100的外部移动至直立位置。
当然,牵引构件133还可以带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移动至展开位置,牵引构件133还可以牵引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移动至直立位置或者牵引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移动至展开位置,牵引构件133还可以牵引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移动至直立位置或者牵引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移动至折叠位置。位于第二倾斜位置的滑轮框架134能够随牵引构件133移动而移动至第一倾斜位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再赘述。
为了避免位于展开位置或者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移动至折叠位置时产生较大的噪音,如图1所示,底架110还包括缓冲构件115。缓冲构件115设置至底侧梁111。缓冲构件115构造为板簧。底侧梁111包括上板112、腹板113和下板114,腹板113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位于上板112和下板114之间。上板112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下板114的尺寸。由此,上板112避让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
下板114设置有缓冲构件115。缓冲构件115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相抵。缓冲构件115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相抵。腹板113还设置有下压构件和卡扣,下压构件和卡扣沿缓冲构件11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卡扣与缓冲构件115的中部卡接。下压构件与缓冲构件115的一端相抵,以固定缓冲构件115的一端,形成杠杆结构,限制缓冲构件115的一端向上移动。缓冲构件115能够产生形变且缓冲构件115的另一端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相抵。由此以减少端框120移动时的冲击,降低端框120与底架110接触时产生的噪音。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6)

1.一种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集装箱包括:
底架;
两个端框,其中一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一端,另一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所述端框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向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折叠并与所述底架相贴合,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所述底架;以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牵引构件和滑轮框架,所滑轮组件安装至所述滑轮框架,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底架,所述牵引构件与所述端框连接,所述牵引构件绕设至所述滑轮组件,所述牵引构件移动以能够带动所述端框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第一倾斜位置和第二倾斜位置,所述滑轮框架在所述第一倾斜位置和所述第二倾斜位置之间能够移动,
位于所述第一倾斜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向内倾斜,所述牵引构件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
位于所述第二倾斜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向外倾斜,所述牵引构件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集装箱还包括限位件和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包括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所述滑轮框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与所述第一铰接孔铰接,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限位件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限位孔或所述第二限位孔连接,以使得所述滑轮框架被定位至所述第一倾斜位置或所述第二倾斜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直立位置,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中间位置,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垂直于所述底架,所述牵引构件与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框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端框,所述开口用于供所述端框转动时避让所述滑轮框架,或者转动至所述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时收纳所述滑轮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框架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第一收纳位置和第二收纳位置,
位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并收纳于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二收纳位置的所述滑轮框架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连接并收纳于所述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和转向滑轮,所述转向滑轮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转向滑轮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底架的宽度方向相平行,所述转向滑轮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动力构件和所述滑轮组件之间,所述牵引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向滑轮连接至所述动力构件,所述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端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第二滑轮之间具有供所述牵引构件穿过的间隙,所述牵引构件穿过所述间隙并绕设至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中的至少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所述牵引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均绕设在所述第一滑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段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倾斜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所述牵引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绕设至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段自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滑轮的另一侧且环绕所述第二滑轮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均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底架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构件,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且形成有直立位置,所述牵引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绕设至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段自所述第一滑轮的一侧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滑轮的另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于所述滑轮组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折叠集装箱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段与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相贴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还设置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包括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所述端框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
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孔铰接,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三铰接孔分离,
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三铰接孔铰接,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孔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还包括底侧梁和缓冲构件,所述底侧梁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所述上板沿底架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下板的尺寸,所述下板设置有所述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相抵。
CN202321022206.5U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集装箱 Active CN2200107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2206.5U CN220010758U (zh)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2206.5U CN220010758U (zh)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0758U true CN220010758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6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2206.5U Active CN220010758U (zh) 2023-04-28 2023-04-28 折叠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07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84043C2 (ru) Складная интермодальн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платформа
US7293813B2 (en) Double jointed hinge and foldable deck using same
US5275301A (en) Collapsible freight container with gates
US6152511A (en) Convertible trailer system
US8757943B2 (en) Intermodal transport platform
US9004832B1 (en) Intermodal container
JP3724588B2 (ja) 上部構造付きボディ
CN107672956B (zh) 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
CN220010758U (zh) 折叠集装箱
KR20040103337A (ko) 운송 장치
US20040222219A1 (en) Freight container
CN215854927U (zh) 一种带有可折叠防护架的托盘车
CN219601058U (zh) 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
KR0139700Y1 (ko) 화물차량의 덤핑장치
GB2303360A (en) Collapsible Shipping Container
CN116198407A (zh) 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
CN220011443U (zh) 运输系统
CN217863854U (zh) 一种折叠分流式自卸半挂车
CN115179979B (zh) 一种活动棚铁路运输平车
CA2728396A1 (en) Collapsible intermodal transport platform
GB2353253A (en) Cargo storage and transport system
KR100229269B1 (ko) 화물차용 적재함의 적재물 승하강 장치
CN2327589Y (zh) 货车车厢升降拦杆
CN116853849A (zh) 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
JPH08183480A (ja) トラ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