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乘用车现有的主要运输方式如下:(1)公路采用专用运输车;(2)海运采用滚装船或货轮;(3)超长的折叠箱平放3辆乘用车;(4)40英呎标准集装箱内放置两个专用运输架装载4辆乘用车。
上述运输方式存在如下缺点:公路专用运输车不适合多式联运;滚装船或货轮的运输方式装船工作量大,占用空间多,占用大量的码头中转场地,运输成本高企,同样无法实现多式联运;同时平放3辆乘用车需要48英呎以上的超长折叠箱,在集装箱船上需要特殊的仓位进行运输,占用空间大,运输成本极高;专用运输架放置在40英呎标准集装箱内,空间狭小装卸及其困难,需要多人且利用辅助装备(吊机或叉车)共同作业才能完成装卸。
因此,针对上述现状,需要提供一种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申请内容
在申请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申请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装置,用于运输车辆,所述运输装置包括:
底架;
两个端框,其中一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一端,另一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所述端框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与所述底架相垂直,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所述底架,所述车辆能够通过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或从所述底架上驶出;以及
多个车辆平台,所述车辆平台用于支撑所述车辆,所述车辆平台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底架并形成有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位于所述倾斜位置的所述车辆平台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位于所述平放位置的所述车辆平台平放在所述底架上;
当所述端框位于所述直立位置,所述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
根据本申请的运输装置,运输装置用于运输车辆,运输装置包括底架、两个端框、多个车辆平台,其中一个端框设置在底架的一端,另一个端框设置在底架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与底架相垂直,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沿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车辆能够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行驶至底架上或从底架上驶出,车辆平台用于支撑车辆,车辆平台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并形成有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平放在底架上;当端框位于直立位置,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这样,运输装置能够运输多个车辆,车辆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行驶至底架上,底架上的车辆也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驶出,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的一端与底架间隔开,以用于容纳另一个车辆的一部分,从而节约多个车辆在底架的长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运输装置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车辆,并且能够实现多式联运,实现集装箱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流转运输。
可选地,所述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所述车辆平台的数量为三个。
可选地,所述端框的顶部两侧设置有顶角件,所述端框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底角件,并且所述底角件固定连接所述底架,能够不随所述端框转动,在所述直立位置,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端框的所述顶角件和所述底角件在同一竖直面内。
可选地,所述端框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折叠位置,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向所述底架的内侧折叠并与所述底架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底架上设有四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与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顶角件抵接。
可选地,所述底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底侧梁,位于所述平放位置的所述车辆平台与所述底侧梁的上表面平齐,并且前一位于所述平放位置的所述车辆平台与后一位于所述平放位置的所述车辆平台相接。
可选地,所述底架包括第一底横梁和相对设置的两个底侧梁,所述第一底横梁与所述车辆平台铰接且铰接位置位于所述底侧梁的上表面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车辆平台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的分别位于铰接位置的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位于所述倾斜位置的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底侧梁的上表面的下方,位于所述倾斜位置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底侧梁的上表面的上方;
所述底架还包括第二底横梁,所述第二底横梁支撑位于所述平放位置的所述第二部分。
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鹅颈槽和叉槽,所述鹅颈槽和所述叉槽在所述底架的位置与所述标准集装箱的鹅颈槽和叉槽的位置相同。
可选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车辆平台在所述倾斜位置和所述平放位置之间转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剪叉机构和驱动组件,所述剪叉机构包括两个交叉布置且铰接在一起的连杆,两个所述连杆的顶端与所述车辆平台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剪叉机构动作。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构件和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动力构件伸缩,所述动力构件与所述底架铰接,所述移动构件与所述连杆的底部铰接。
可选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底部滑块和底部导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构件和移动构件,所述底部导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动力构件的下方,所述底部滑块与所述连杆的底部铰接,所述底部滑块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能够移动,
位于缩回位置的所述底部滑块位于所述动力构件的下方,位于伸出位置的所述底部滑块凸出于所述动力构件。
可选地,所述车辆平台还包括支撑板和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用于阻挡车轮,所述支撑板设置有第一阻挡槽和第二阻挡槽,所述阻挡机构选择性与所述第一阻挡槽或所述第二阻挡槽卡合;
当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第一阻挡槽卡合,所述阻挡机构用于阻挡所述车轮移动;
当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第二阻挡槽卡合,所述阻挡机构用以避让车辆通过。
可选地,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当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槽相卡合,所述第一铰接板和所述第二铰接板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铰接板用于与所述车轮的外周表面相抵。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挡槽和所述第二阻挡槽均低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当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阻挡槽相卡合,所述第一铰接板和所述第二铰接板均不凸出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挡槽和所述第二阻挡槽上分别设有缺口,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能够从所述缺口滑入或滑出阻挡槽。
可选地,所述车辆平台还包括支撑板和两个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板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限位板活动并形成限位位置和回收位置,
位于所述回收位置的所述限位板不凸出于所述支撑板,
位于所述限位位置的所述限位板用于与车轮的侧表面相接触,使两个所述限位机构的所述限位板夹持车轮。
可选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端框翻转。
可选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过渡板,所述底架还包括底端梁,所述底端梁的上表面高于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所述端框的上表面,所述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端框的远离所述底端梁的端部铰接,所述过渡板能够在收纳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所述升起位置的所述过渡板的另一端放置至所述底端梁的上表面,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过渡板与所述端框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端框的顶部两侧设置有顶角件,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顶角件高于位于所述倾斜位置的所述车辆平台上的车辆。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运输系统,包括三个车辆和上述的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所述车辆平台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车辆平台分别处于所述倾斜位置,所述车辆平台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所述底架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容纳后一车辆的车头或车尾的端部。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包括三个车辆和上述的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所述车辆平台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车辆平台分别处于所述倾斜位置,所述车辆平台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所述底架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容纳后一车辆的车头或车尾的端部,运输装置包括底架、两个端框、多个车辆平台,其中一个端框设置在底架的一端,另一个端框设置在底架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端框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与底架相垂直,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沿底架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车辆能够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行驶至底架上或从底架上驶出,车辆平台用于支撑车辆,车辆平台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并形成有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平放在底架上;当端框位于直立位置,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这样,运输装置能够运输多个车辆,车辆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行驶至底架上,底架上的车辆也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驶出,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的一端与底架间隔开,以用于容纳另一个车辆的一部分,从而节约多个车辆在底架的长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运输装置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车辆,并且能够实现多式联运,实现集装箱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流转运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申请,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申请。显然,本申请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申请。
图1至图6示出了本申请提供一种运输装置100,运输装置100用于运输车辆200。尤其地,运输装置100能够运输多个车辆200。运输装置100的端框120还可以被翻转,以便于车辆200直接行驶至运输装置100中。
具体地,如图1所示,运输装置100包括底架110和上述的端框120,端框120位于底架110的端部。底架110的尺寸可以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底架110的尺寸相同。优选地,底架110的长度为12192mm,宽度为2438mm。
端框120可以相对于底架110可转动。端框120可活动地连接至底架110。端框120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活动。端框120有两个,分别为前端框121和后端框122,前端框121和后端框122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对布置。前端框121设置在底架110的一端,后端框122设置在底架110的另一端。前端框121和后端框122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并形成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后端框122能够相对于底架110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前端框121也可以相对于底架110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与底架110相垂直。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和底架110之间能够形成运输空间,以容纳货物,比如车辆200。当端框120位于直立位置,运输装置100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式联运”指的是由两种或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
端框120具有顶角件124和底角件125,端框120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顶角件124,端框120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底角件125。底角件125固定连接至底架110,底角件125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底角件125的底端梁固定连接。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能够与位于运输装置100上方的集装箱进行联接。底角件125能够不随端框120转动。底角件125能够与位于运输装置100下方的集装箱进行联接。在直立位置,位于同一端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和底角件125在同一竖直面内。位于直立位置的前端框121的顶角件和底角件125在同一竖直面内。位置直立位置的后端框122的顶角件和底角件125在同一竖直面内。由此,可以实现堆存。
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底角件125还能够直接与集装箱海运船的舱位中的联接结构进行联接。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底角件125还能够直接与公路挂车的联接结构进行联接。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底角件125还能够直接与铁路的联接结构进行联接。运输装置100在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运输时,由于运输装置100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如40英尺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使得运输装置100均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运输车辆。
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朝向运输装置100的外部的方向旋转至展开位置。位于直立位置的前端框121的旋转方向与位于直立位置的后端框122的旋转方向相反。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车辆200可以行驶在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上。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能够支撑车辆200。车辆200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底架110上的车辆200还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驶出,底架110上的车辆200可以行驶至运输装置100的外部。由此,减少车辆200装载的工作量。
为了提高载货量,运输装置100还包括多个车辆平台140,多个车辆平台140设置至底架110。多个车辆平台140可以为至少两个,由此,使得至少两个车辆200位于运输装置100中。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车辆平台140的数量为三个。多个车辆平台140用于分别支撑多个车辆200。三个车辆平台140能够分别支撑三个车辆200,使得三个车辆200均能够集成至运输装置100中。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车辆200可以为7座及以下乘用车。
进一步地,车辆平台140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并形成有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车辆平台140能够在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移动。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平放在底架110上。底架110能够支撑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优选地,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下表面与底架110的底横梁的上表面相贴合,以使得底架110的底横梁能够支撑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车辆200能够行驶在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上,从而平稳地移动至相应的位置。
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与底架110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用于支撑车辆200。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200能够随车辆平台140向上移动至倾斜位置。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200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并且,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200能够相对于底架110倾斜一定角度。
结合图5所示,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一端与底架110间隔开,以用于容纳另一个车辆200的一部分,例如车头的端部,从而节约多个车辆200在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运输装置100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车辆200。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另一端与底架110相连接,以使得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与底架110连接的稳定性,从而防止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与底架110相分离,进而防止车辆200滑脱。
优选地,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高于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上的车辆。位于直立位置的顶角件124的高度可以为2896mm。这样,保证车辆200不凸出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从而便于联运。运输装置100的尺寸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尺寸相同。并且,本申请提供的运输装置100符合ISO668标准。优选地,运输装置100的长度为12192mm,宽度为2438mm,高度为2896mm。由此,运输装置100便于与其他集装箱堆码或者放置至船舱中。
根据本申请的运输装置100,运输装置100用于运输车辆200,运输装置100包括底架110、两个端框120、多个车辆平台140,其中一个端框120设置在底架110的一端,另一个端框120设置在底架110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端框120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120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与底架110相垂直,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车辆200能够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或从底架110上驶出,车辆平台140用于支撑车辆200,车辆平台140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并形成有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平放在底架110上;当端框120位于直立位置,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这样,运输装置能够运输多个车辆200,车辆200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底架110上的车辆200也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驶出,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一端与底架110间隔开,以用于容纳另一个车辆200的一部分,从而节约多个车辆200在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运输装置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车辆200,并且能够实现多式联运,实现集装箱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流转运输。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车辆平台140与底架110铰接。如图3所示,底架110包括第一底横梁111和底侧梁113,第一底横梁111和底侧梁113垂直相连。底架110包括多个第一底横梁111,多个第一底横梁111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底横梁111的上表面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低于底侧梁113的上表面。底架1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底侧梁113,两个底侧梁113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对布置。底侧梁113的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框120连接。
第一底横梁111与车辆平台140铰接。车辆平台140可以相对于第一底横梁111在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转动。第一底横梁111和车辆平台140的铰接位置还位于底侧梁113的上表面的下方。由此,为车辆平台140沿运输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向上转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车辆平台140能够支撑更高尺寸的车辆200。
参照图2并结合图3所示,车辆平台140还包括支撑板141,支撑板141与车轮201直接接触,以用于支撑车辆200。支撑板141与第一底横梁111铰接。车辆平台140包括铰接座142,铰接座142设置至第一底横梁111的上表面。第一底横梁111可以由槽钢制成。铰接座142可以与第一底横梁111的上表面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支撑板141与铰接座142铰接在一起。支撑板141可以通过铰接轴与铰接座142铰接。
支撑板141包括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的分别位于铰接位置两侧的第一部分143和第二部分144。铰接座142将支撑板141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3和第二部分14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分别位于铰接座142的两侧。第一部分143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部分144。支撑板141能够在平放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转动,以带动第一部分143和第二部分144在平放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当支撑板141从平放位置转动至倾斜位置,第一部分143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第二部分144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当支撑板141从倾斜位置转动至平放位置,第一部分143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第二部分144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
位于平放位置的第一部分143能够覆盖第一底横梁111与相邻的底横梁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空档的产生,避免影响车辆200行驶。位于倾斜位置的第一部分143位于底侧梁113的上表面的下方。位于倾斜位置的第一部分143能够下沉到底侧梁113的上表面的下方,底架110的内部的空间能够容纳位于倾斜位置的第一部分143。这样,扩大了第一部分143的车辆200的上方的空间,从而使得运输装置100中能够容纳更大尺寸的车辆200。
位于倾斜位置的第二部分144位于底侧梁113的上表面的上方。由此,使得第二部分144上的车辆200的部分能够向上翘起,从而避让开另一个车辆200。
比如,第一个车辆的车头部分位于前方的支撑板141的第一部分143上,第一个车辆的车尾部分位于前方的支撑板141的第二部分144上。位于倾斜位置的前方的支撑板141的第二部分144使得第一个车辆的车尾部分翘起。第二个车辆的车头部分位于后方的支撑板141的第一部分143上,第二个车辆的车尾部分位于后方的支撑板141的第二部分144上。第二个车辆的车头部分位于第一个车辆的车尾部分的下方。位于倾斜位置的后方的支撑板141的第一部分143下沉至底侧梁113的上表面的下方。由此,第二个车辆的车头部分的上方可以留有较大的空间,第一个车辆可以为较高高度的车辆。第二部分144翘起较短的行程即可容纳后一个车辆的车头部分。
进一步地,底架110还包括第二底横梁112,第二底横梁112与底侧梁113垂直相连。底架110包括多个第二底横梁112,多个第二底横梁112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底横梁112由钢板压型制成。第二底横梁112的高度与标准集装箱的底横梁的高度相同。第二底横梁112高于第一底横梁111。第二底横梁112的上表面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高于第一底横梁111的上表面。
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与底侧梁113的上表面平齐。第二底横梁112支撑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这样,可以减少车辆平台140的厚度,减少车辆平台140的重量和材料。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放置在第二底横梁112上。两个第一底横梁111之间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底横梁112。由此,使得多个第二底横梁112能够共同支撑同一个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并且第一底横梁111低于第二底横梁112,不会影响铰接的力臂,进而不影响倾斜角度,保证了运输装置100能够容纳三个倾斜的车辆200。
第二部分144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二底横梁112的上方。第二底横梁112支撑位于平放位置的第二部分144。车辆200的重量可以通过第二部分144传递至多个底横梁,使得多个第二底横梁112能够共同支撑车辆200。
运输装置100包括多个车辆平台140,前一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与后一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相接。多个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上表面相平齐。多个多个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上表面与底侧梁113的上表面平齐。这样,多个车辆平台140形成一个大平面,以便于装载其他货物或者车辆的行驶,并且,相邻的两个车辆平台140之间不具有间隙或者相邻的两个车辆平台140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防止车辆或运输货物时颠簸。
为了使得支撑板141能够在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移动,支撑板141可以通过操作人员手摇千斤顶的方式实现上下移动。如图2和图3所示,车辆平台140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45,第一驱动机构145与车辆平台140连接,以驱动车辆平台140在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转动。尤其地,第一驱动机构145可以与支撑板141连接,以驱动支撑板141移动。第一驱动机构145设置至底架110且第一驱动机构145与第二部分144连接,以推动第二部分144在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部分143移动。第二部分144承受了车辆200的大部分的重量,第一驱动机构145驱动第二部分144移动,从而带动车辆200向上移动。
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145包括剪叉机构146和驱动组件148,驱动组件148通过剪叉机构146与车辆平台140连接。剪叉机构146连接驱动组件148和车辆平台140。两个驱动组件148均与剪叉机构146连接,以驱动剪叉机构146移动。剪叉机构146包括两个连杆147,两个连杆147交叉布置且铰接在一起。两个连杆147呈X字型布置。两个连杆147的顶部与车辆平台140均连接。驱动组件148用于驱动剪叉机构146动作,进而驱动车辆平台140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145包括两个驱动组件148,两个驱动组件148分别与两个底侧梁113连接。驱动组件148可以与底侧梁113铰接在一起,以避免驱动组件148受到底侧梁113的约束而影响支撑板141的移动。
连杆147的顶部与车辆平台140的支撑板141的第二部分144的下表面可活动的连接。车辆平台140还包括顶部滑块154和顶部导轨155,顶部滑块154可移动地设置至顶部导轨155。顶部滑块154和顶部导轨155中的一个与支撑板141连接,顶部滑块154和顶部导轨155中的另一个与连杆147的顶部连接。
譬如,顶部滑块154与连杆147连接,顶部导轨155与第二部分144的下表面连接。连杆147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移动以带动顶部滑块154相对于顶部导轨155沿顶部导轨155的延伸方向直线移动。两个连杆147的顶部均设置有顶部滑块154。两个连杆147的顶部可以朝向彼此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当剪叉机构146推动支撑板141向上移动时,两个连杆147的顶部带动两个顶部滑块154朝向彼此的方向移动。当剪叉机构146带动支撑板141向下移动时,两个连杆147的底部带动两个底部滑块151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两个连杆147的底部分别与两个驱动组件148连接。这样,两个驱动组件148分别驱动两个连杆147的底部移动,进而带动连杆147的底部和支撑板141移动。结合图4所示,驱动组件148包括动力构件149和移动构件150,移动构件150能够相对于动力构件149伸缩。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动力构件149可以为液压缸,移动构件150可以为伸缩轴,伸缩轴相对于液压缸能够伸缩,液压缸向伸缩轴提供液压动力,进而驱动连杆147的底部移动。当然,动力构件149还可以为电机,移动构件150可以为丝杆,电机驱动丝杆转动,丝杆上的螺母直线运动带动连杆147的底部移动。
动力构件149与底架110铰接。这样,动力构件149能够相对于底架110转动,进而避免动力构件149卡住而影响连杆147的移动。移动构件150与连杆147的底部铰接。这样,移动构件150能够相对于连杆147转动,进而避免移动构件150与连杆147之间卡住。
为了保证连杆147的底部沿直线移动,车辆平台140还包括底部滑块151和底部导轨152,底部滑块151可移动地设置至底部导轨152。底部滑块151和底部导轨152中的一个与底架110连接,底部滑块151和底部导轨152中的另一个与连杆147的底部连接。
譬如,底部滑块151与连杆147连接,底部导轨152与连杆147的底部连接。连杆147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移动以带动底部滑块151相对于底部导轨152沿底部导轨152的延伸方向直线移动。两个连杆147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部滑块151。两个连杆147的底部可以朝向彼此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当驱动组件148驱动支撑板141向上移动时,两个连杆147的底部带动两个底部滑块151朝向彼此的方向移动。当驱动组件148驱动支撑板141向下移动时,两个连杆147的底部带动两个底部滑块151朝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底架110还包括容纳件,所述容纳件位于第一驱动机构145的下方。容纳件与底侧梁垂直连接。容纳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底侧梁113固定连接,比如,容纳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底侧梁113固定连接,或者容纳件还可以与底侧梁通过转轴连接。容纳件的端部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中设置有可转动的转轴。容纳件通过轴承座与底侧梁可转动地连接。容纳件的端部还与动力构件149铰接。动力构件149可以相对于容纳件摆动。
容纳件具有容纳槽,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容纳槽中容纳底部导轨152和底部滑块151。容纳槽的底壁可以与底部导轨152相贴合,以使得容纳槽的底壁支撑底部导轨152。容纳槽的侧壁可以与底部滑块151的侧部相贴合,容纳槽的侧壁可以为底部滑块151的移动提供导向作用。
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杆147可以为框架结构。顶部滑块154和底部滑块151的中部均可以分别与连杆147的中部铰接,以保证剪叉机构146移动的平稳性,避免受力不平衡。
底部导轨152的一部分位于动力构件149的下方。由此能够充分利用底架110中的空间,使得底部导轨152和驱动组件148集成在底架110中,集成度较大。底部滑块151与连杆147的底部铰接,底部滑块151随连杆147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能够移动。
位于缩回位置的底部滑块151位于动机构件的下方。由此能够节约底部滑块151在底架110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位于伸出位置的底部滑块151凸出于动力构件149。由此,底部滑块151的移动不干涉连杆147的移动。容纳槽还包括限位壁153,限位壁153与底架1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连杆147构造为框架结构,当支撑板141位于平放位置,限位壁153与连杆147的底部的架体相贴合,以限制连杆147的移动,从而保证两个连杆147折叠在一起,保证支撑板141位于平放位置而不晃动。
车辆平台140还可以包括阻尼减震机构,以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车辆200震动或轮船晃动对乘用车的损伤。参照图9并结合图1,车辆平台140还包括阻挡机构156,以阻挡车轮201向下滑动。阻挡机构156设置至支撑板141,以用于阻挡车轮201。
具体地,支撑板141设置有第一阻挡槽157和第二阻挡槽158,第一阻挡槽157和第二阻挡槽158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阻挡槽157沿车轮201的径向方向比第二阻挡槽158更靠近车轮201。第一阻挡槽157沿底架的长度方向比第二阻挡槽158更靠近车轮201。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阻挡槽157和第二阻挡槽158均低于支撑板141的上表面。
阻挡机构156选择性与第一阻挡槽157或第二阻挡槽158相卡合。当阻挡机构156选择性与第一阻挡槽157卡合,阻挡机构156用于阻挡车轮201移动。当阻挡机构156选择性与第二阻挡槽158卡合,阻挡机构156用以避让车辆通过。
进一步地,阻挡机构156包括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第一铰接板159的一端和第二铰接板160的一端铰接。第一铰接板159的另一端与支撑板141铰接。第一铰接板159与支撑板141的铰接位置比第一阻挡槽157更靠近车轮201。支撑板141还包括移动空间,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可以在移动空间中移动。第一阻挡槽157和第二阻挡槽158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均可以位于移动空间的同一侧。第一阻挡槽157和第二阻挡槽158均可以与第二铰接板160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卡合。
第二铰接板160与第一阻挡槽157相卡合。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与第一阻挡槽157相卡合。支撑板141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阻挡槽157,以将第二铰接板160分别定位到不同的位置。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合杆。卡合杆沿底架11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第二铰接板160。卡合杆的轴向方向可以与底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阻挡槽157上设有缺口,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能够同第一阻挡槽157的缺口滑入第一阻挡槽157。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的卡合杆能够插入第一阻挡槽157中,并且与第一阻挡槽157的槽底卡合在一起。这样,当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与第一阻挡槽157相卡合,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铰接板159用于与车轮201的外周表面202相抵。这样,形成三角形的阻挡结构,以阻挡车辆200移动。
第二阻挡槽158上设有缺口,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能够同第二阻挡槽158的缺口滑入第二阻挡槽158。第二铰接板160能够通过第一阻挡槽157的缺口滑出第一阻挡槽157,再通过第二阻挡槽158的缺口滑入第二阻挡槽158中。阻挡机构156还可以为隐藏式结构,从而保证支撑板141的接触车轮201的上表面在不装载车辆200的情况下为大平面状态,从而能够用于其他货物装载。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还可以与第二阻挡槽158相卡合。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的第二铰接板160的另一端的卡合杆还可以插入第二阻挡槽158中,并且与第二阻挡槽158的槽底卡合在一起。
这样,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相平行。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均不凸出于支撑板141的上表面,具体为与支撑板141的上表面平齐。即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均不凸出于支撑板141的上表面。由此,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对车轮201不起到阻挡作用。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均用于避让车辆通过。当支撑板141位于平放位置时,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均不凸出于支撑板141。车辆200可以在第一铰接板159和第二铰接板160的上方移动。
当然,第二铰接板160能够通过第二阻挡槽158的缺口滑出第二阻挡槽158,再通过第一阻挡槽157的缺口滑入第一阻挡槽157中。
车辆平台140还包括绑绳收紧机构,绑绳收紧机构与车轮201固定连接,以将车辆200固定至支撑板141。绑绳收紧机构可以为隐藏式结构,从而保证支撑板141的接触车轮201的上表面在不装载车辆200的情况下为大平面状态,以便于其他货物装载。
为了限制车轮201的侧向移动,参照图10并结合图1,车辆平台140还包括两个限位机构161,两个限位机构161可以分别位于车轮201的两侧。限位机构161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限位板164,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限位板164活动并形成限位位置和回收位置。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蜗轮162和蜗杆163,蜗杆163和蜗轮162相啮合,蜗杆163能够驱动蜗轮162转动。
限位机构161可以为隐藏式结构,从而保证支撑板141的接触车轮201的上表面在不装载车辆200的情况下为大平面状态,以便于其他货物装载。蜗杆163可转动地与支撑板141的下表面连接。蜗杆163和蜗轮162均位于支撑板141的下方。蜗杆163和蜗轮162均不凸出于支撑板141。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摇蜗杆163的方式使得蜗杆163转动,进而使得蜗轮162转动。
限位板164与蜗轮162的中心轴连接。限位板164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蜗轮162的中心轴固定连接在一起。蜗轮162转动从而带动限位板164转动。限位板164能够在限位位置和回收位置之间移动。位于限位位置的限位板164与车轮201的侧表面203相接触,从而两个限位机构161的限位板164夹持车轮201,尤其地,两个限位机构161的限位板164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夹持车轮201,对车辆的宽度方向进行定位。车轮201的侧表面203垂直于车轮201的轴向方向。位于限位位置的限位板164能够限制车轮201沿车轮201的轴向方向移动。位于回收位置的限位板164不凸出于支撑板141。尤其地,位于回收位置的限位板164与支撑板141平齐,便于装载其他货物。这样,位于回收位置的限位板164不影响车轮201的移动。当支撑板141位于平放位置时,限位板164位于回收位置。
为了保证端框120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运输装置100还包括翻转机构170,翻转机构170连接端框120和底架110。当然,端框120可以通过操作人员采用专用工具转动转轴的四方头实现。具体地,翻转机构170还包括蜗轮蜗杆传动、齿轮传动、丝杆传动、滑轮组传动、皮带传动、曲柄连杆传动、链条链轮传动等,翻转机构170用于驱动端框的翻转方式与常规的用于驱动端框翻转的方式类似,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定。比如,翻转机构170包括转轴和插销,端框120通过转轴与底架110连接,端框120通过转轴与底架110可转动地连接。插销与转轴间隔设置。当插销插入时,插销将端框120和底架110连接在一起并且形成两点限位限制端框120移动。当插销拔出时,端框120和底架110不受到约束,端框120能够绕转轴转动。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端框120可转动地设置还形成有折叠位置,端框120还可以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向底架110的内侧折叠并与底架110相贴合。翻转机构170可以包括两根转轴,一根转轴向内翻转,一根转轴向外翻转。这样,减少了在运输装置100的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并且使得多个折叠后的运输装置100能够堆码在一起,放于平板车戓船中仓位,便于运输。
进一步地,底架110上还设置有支撑件126,支撑件126与底架110固定连接。支撑件126用于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抵接。这样,底架110上的支撑件126能够支撑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底架上设置有四个支撑件126,四个支撑件126能够分别与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四个顶角件124抵接。由此,使得底架110能够支撑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四个顶角件124。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支撑件126位于底侧梁113上,底侧梁113的底部与支撑件126的底部连接。底侧梁113的顶部设置有缺口,底侧梁的缺口的位置与支撑件126的位置相对应。底侧梁113的缺口用于容纳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的一部分,以使得底侧梁113的缺口的下方的支撑件126支撑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的顶角件124。由此,使得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能够尽可能地与底架110相贴合,避免位于折叠位置的端框120翘起。
优选地,为了使得运输装置100能够适应公路挂车的结构,底架110还包括鹅颈槽,鹅颈槽在底架110的位置与标准集装箱的鹅颈槽的位置相同。为了便于移动运输装置,底架110还包括叉槽,以便于叉车插入。叉槽在底架110的位置与标准集装箱的叉槽的位置相同。这样,便于通过叉车直接将运输装置和运输装置中的车辆移动至火车或者船舶上。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底架110还包括底端梁114,底端梁114与端框120可以通过翻转机构170可活动地连接在一起。底端梁114的上表面高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上表面。底端梁114的上表面沿底架110的高度方向高于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的上表面。为了使得车辆200能够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运输装置100还包括过渡板123,过渡板123与端框120铰接以在收纳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移动。这样,车辆200可以行驶在过渡板123上,以便于行驶至底架110上或者从底架110上驶出。具体而言,车辆200可以通过行驶在过渡板123行驶至车辆平台140上。车辆平台140上的车辆200还可以通过过渡板123驶出。尤其地,车辆200可以通过行驶在过渡板123行驶至车辆平台140的支撑板141上。支撑板141上的车辆200还可以通过过渡板123驶出。
过渡板123的一端与端框120的远离底端梁114的端部铰接。过渡板123可以随端框120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直立位置的过渡板123面向运输装置100的内部。位于展开位置的过渡板123能够在收纳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移动。位于展开位置的过渡板123能够在收纳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的移动可以通过凸轮机构实现。凸轮机构可以采用人工驱动。位于收纳位置的过渡板123与端框120相贴合。位于升起位置的过渡板123的另一端放置至底端梁114的上表面。这样,位于升起位置的过渡板123与底架110同高度对接,形成斜坡,以便于车辆200行驶。
根据本申请的运输装置100,运输装置100中的小空间容纳有各种机构,尤其地,运输装置100的底架110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并且还能够容纳有各种机构,集成度高。运输装置100可以实现多式联运,即可实现集装箱船、公路半挂车和铁路的流转运输。运输装置100可以根据集装箱班轮的特点实现即装即走的小批量多频次运输。
运输装置100通过车辆平台140将车辆200倾斜至一定角度,从而实现在符合ISO668标准的40英尺箱式运输装置上同时运输3辆7座及以下各种规格的乘用车。同时,运输装置100的前后框架可以通过翻转机构170翻转,便于车辆200的装卸及返程运输,也可作为普通箱用于其他货物装载。这样,在集装箱船上无需特殊的仓位进行运输,实现公路、铁路、水运之间的联运,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可以像普通集装箱一样堆高存放,占用空间小,减少了车厂及码头的存放场地,从而有效降低了单车物流成本,无需多人且无需利用辅助装备(吊机或叉车)共同作业完成装卸。
第一个车辆行驶进入运输装置100中,第一个车辆与第一车辆平台固定,第一车辆平台带动第一个车辆移动至倾斜位置。第二个车辆再行驶进入运输装置100中,第二个车辆与第二车辆平台固定,第二车辆平台带动第二个车辆移动至倾斜位置。第三个车辆再行驶进入运输装置100中,第三个车辆与第三车辆平台固定,第三车辆平台带动第三个车辆200移动至倾斜位置。这样,一个操作人员即可完成三个车辆200的装卸。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包括三个车辆和上述的运输装置100。运输装置100的外形尺寸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车辆平台14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车辆平台140分别处于倾斜位置,车辆平台140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底架110之间形成避让空间。避让空间容纳后一车辆的车头或车尾的端部。
根据本申请的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包括三个车辆和上述的运输装置100,运输装置100的外形尺寸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车辆平台14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车辆平台140分别处于倾斜位置,车辆平台140的相对较高的一端与底架110之间形成避让空间,避让空间容纳后一车辆的车头或车尾的端部,运输装置100包括底架110、两个端框120、多个车辆平台140,其中一个端框120设置在底架110的一端,另一个端框120设置在底架110的另一端,其中至少一个端框120可转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端框120能够在直立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120与底架110相垂直,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沿底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于底架110,车辆200能够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或从底架110上驶出,车辆平台140用于支撑车辆200,车辆平台140可转动地连接至底架110并形成有倾斜位置和平放位置,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一端高于另一端,位于平放位置的车辆平台140平放在底架110上;当端框120位于直立位置,运输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标准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相同,能够用于集装箱海运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多式联运。这样,运输装置能够运输多个车辆200,车辆200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行驶至底架110上,底架110上的车辆200也可以直接通过位于展开位置的端框120驶出,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140的一端与底架110间隔开,以用于容纳另一个车辆200的一部分,从而节约多个车辆200在底架110的长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运输装置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车辆200,并且能够实现多式联运,实现集装箱船、公路挂车和铁路中的至少两者之间的流转运输。
具体而言,车辆200为7座以下的乘用车,从而位于倾斜位置的车辆平台上的车辆200最顶端不会高于位于直立位置的端框的顶角件,并且运输装置刚好能够装载3个车辆200。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