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1288U -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1288U
CN220001288U CN202321106484.9U CN202321106484U CN220001288U CN 220001288 U CN220001288 U CN 220001288U CN 202321106484 U CN202321106484 U CN 202321106484U CN 220001288 U CN220001288 U CN 220001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hinged
frame
seat
sw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64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夕启
徐秋
戴俊军
李孟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ing Hel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ing Hel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ing Hel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ing Hel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64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1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1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1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座椅骨架包括机架、悬设于机架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机架的座具、具有多边形平面机构的靠背连杆机构,多边形平面机构包括前摆臂、背部杆架和T形连杆,座具铰接于前摆臂的上下两端之间;背部杆架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的上端;T形连杆包括两根铰接的直杆,两根直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前摆臂下端的第一伸出端,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背部杆架后端的第二伸出端,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具有活动连接于机架的顶端;座具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平面内沿给定轨迹相对机架活动。

Description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背景技术
市场上已推出许多可调节用户坐姿的座椅,这类座椅的座椅骨架可切换为常规坐姿、休闲姿和躺姿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下的座椅骨架形态各不相同,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使用状态。座椅骨架包括用于承载人体臀部的座具、用于支撑人体背部的靠背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座具和靠背机构的机架。
以座椅骨架从休闲姿向躺姿切换为例,座椅骨架的形状变化包括:座具相对于机架向前移动以适应人体重心位置的变化、靠背机构跟随座具前移并且相对于座具后仰转动以增大座具和靠背机构之间的夹角。座具的前移运动旨在确保座椅骨架稳定性,靠背机构的前移和转动方便人体躯干躺在靠背机构上。
当前座椅骨架存在的问题是:靠背机构前移运动的位移量不足,座椅骨架由休闲姿向躺姿切换过程中,会给用户带来靠背机构的前移运动滞后于座具的前移运动的感受,用户腰部在躺姿状态下虚悬,缺乏靠背机构的有效支撑;更棘手的是,座椅靠近墙壁放置时,若切换座椅骨架状态为躺姿状态,则靠背机构会和墙壁干涉,用户不得不临时搬移座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从休闲姿向躺姿状态切换时允许靠背产生更显著的前移运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骨架包括机架、悬设于机架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机架的座具、具有多边形平面机构的靠背连杆机构,多边形平面机构包括:
前摆臂,座具铰接于前摆臂的上下两端之间;
背部杆架,背部杆架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的上端;
T形连杆,T形连杆包括两根铰接的直杆,两根直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
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前摆臂下端的第一伸出端,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背部杆架后端的第二伸出端,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具有活动连接于机架的顶端;
座具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平面内沿给定轨迹相对机架活动。
座椅骨架从坐姿切换为休闲姿,再从休闲姿切换为躺姿的过程中,多边形平面机构依次经历了从收缩状态切换为不完全伸展状态、从不完全伸展状态切换为完全伸展状态的形态变化,多边形平面机构通过以上伸展变形实现了背部杆架与座具之间的夹角增大的目的;在此期间,前摆臂以座具和自身的铰接点为支点转动,不仅实现了前摆臂自身相对于机架的角度变化,而且也大幅度地带动背部杆架前移,而T形连杆随着前摆臂的角度变化带动背部杆架显著后仰转动,实现了背部杆架从直立状态转动至躺倒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骨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多边形平面机构相对于机架的前移运动量明显大于座具的前移运动量,不会给用户带来靠背的前移运动滞后于座具的前移运动的感受,而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前移运动使得背部杆架相对于机架显著前移运动,在向躺姿状态切换过程中使得背部杆架能够及时地占据用户腰部下方的空间,由此背部杆架更加充分地支撑用户腰部;
2)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前移运动为靠背从直立状态转动至躺倒状态换取了更大的转动空间,因而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前移运动量的增大改善了因座椅靠近墙壁放置所导致的靠背和墙壁干涉的问题,背部杆架跟随多边形平面机构前移,因此背部杆架能够及时避让并远离墙壁,从而允许座椅在坐姿或者休闲姿状态下更靠近墙壁放置,有利于减少座椅在室内的占用面积;
3)T形连杆的设置使得多边形平面机构简化,构成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各杆件的形状结构更简单,加工成型方便,提高了多边形平面机构的传力性能和活动形变的平顺性,多边形平面机构在活动形变过程中的受力部位均集中分布在各杆件之间的铰接配合处,降低了杆件发生侧弯或扭转形变的可能,因此座椅骨架在长时间使用下仍可以确保背部杆架能够被精准带动,避免多边形平面机构出现活动卡阻或者松散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两根直杆分别为:
第一微动杆架,第一微动杆架的前端形成第一伸出端,第一微动杆架的后端形成顶端;
第一后摆臂,第一后摆臂的上端形成第二伸出端,第一后摆臂的下端铰接于第一微动杆架的前后两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V形连杆包括:
下摆臂,下摆臂铰接于机架;
第一过渡直杆,第一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于下摆臂,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于座具;
第一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于第一过渡直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如此设置,V形连杆通过连接第一微动杆架为前摆臂的转动以及第一后摆臂的转动输入动力,实现了多边形平面机构跟随座具运动而同步伸展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微动杆架与第一过渡直杆铰接于第一过渡铰接点,第一过渡铰接点、第一后摆臂的下端铰接点、第一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四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后摆臂与第一微动杆架铰接于第一中部铰接点,其中:
第一中部铰接点到第一微动杆架的前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1,第一中部铰接点到第一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2,S1>S2;及/或,
第一过渡铰接点到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第一过渡铰接点到第一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及/或,
第一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一后摆臂的下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1,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一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2,第一过渡铰接点与第一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3,R1>R2,且R1>R3。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两根直杆分别为:
第二后摆臂,第二后摆臂的上端形成第二伸出端,第二后摆臂的下端形成顶端;
第二微动杆架,第二微动杆架的前端形成第一伸出端,第二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于第二后摆臂的上下两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V形连杆包括:
下摆臂,下摆臂铰接于机架;
第二过渡直杆,第二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于下摆臂,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于座具;
第二后摆臂的下端铰接于第二过渡直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如此设置,V形连杆通过连接第二后摆臂为前摆臂的转动以及第二微动杆架的转动输入动力,实现了多边形平面机构跟随座具运动而同步伸展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后摆臂与第二过渡直杆铰接于第二过渡铰接点,第二过渡铰接点、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第二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第二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四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后摆臂与第二微动杆架铰接于第二中部铰接点,其中:
第二过渡铰接点到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第二过渡铰接点到第二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及/或,
第二中部铰接点到第二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3,第二中部铰接点到第二后摆臂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4,S3>S4;及/或,
第二微动杆架的前端铰接点与第二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4,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二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5,第二过渡铰接点与第二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6,R4>R5,且R4>R6。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座椅骨架还包括伸缩连杆机构与弹簧,伸缩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摇杆,第一摇杆的上端铰接于座具;
第二摇杆,第二摇杆的上端铰接于座具;
滑移连杆,第一摇杆的下端与第二摇杆的下端铰接于滑移连杆;
第一摆杆,第一摆杆的下端铰接于机架;
第二摆杆,第二摆杆的下端铰接于机架;
第三传动杆,第一摆杆的上端与第二摆杆的上端铰接于第三传动杆;
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的上端铰接于第一摆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的上端铰接于第二摆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四传动杆,第四传动杆的前端铰接于第一摆杆,第四传动杆的后端铰接于第二传动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一辅助杆,第一辅助杆铰接于第一传动杆的上下两端之间,并且铰接于第二传动杆的下端;
第二辅助杆,第二辅助杆的上端铰接于第一辅助杆,第二辅助杆的下端铰接于滑移连杆;
第三辅助杆,第三辅助杆的上端铰接于第一辅助杆,第三辅助杆的下端铰接于滑移连杆;
第四辅助杆,第四辅助杆的前端铰接于第一传动杆的下端,第四辅助杆的后端铰接于第三辅助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V形连杆与滑移连杆。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包括以上的座椅骨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坐姿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休闲姿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躺姿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坐姿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坐姿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休闲姿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躺姿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坐姿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坐姿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坐姿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躺姿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座椅骨架在躺姿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座椅骨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座椅骨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座椅骨架;10、机架;20、座具;21、臀腿支撑部;22、靠背安装部;30、多边形平面机构;31、前摆臂;32、T形连杆;321、第一微动杆架;322、第二微动杆架;323、第一后摆臂;324、第二后摆臂;325、第一伸出端;326、第二伸出端;327、顶端;33、背部杆架;331、主体部;332、靠背支撑部;40、V形连杆;41、下摆臂;421、第一过渡直杆;422、第二过渡直杆;50、伸缩连杆机构;51、第一摇杆;52、第二摇杆;53、滑移连杆;54、第一摆杆;55、第二摆杆;56、第一传动杆;57、第二传动杆;58、第三传动杆;59、第四传动杆;60、驱动器;61、第一辅助杆;62、第二辅助杆;63、第三辅助杆;64、第四辅助杆;70、弹簧;80、搁脚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骨架100以及具有该座椅骨架100的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座椅骨架100外部包覆填充材料和蒙皮后即得到上述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骨架100具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图1、图5、图8、图10所示的坐姿状态、图2、图6所示的休闲姿状态、图3、图7、图11、图12所示的躺姿状态。
以图1~图7所示座椅骨架100为例,座椅骨架100包括机架10、可活动连接于机架10的伸缩连杆机构50、悬设于机架10上方且通过连接伸缩连杆机构50从而可活动连接于机架10的座具20、可活动连接于座具20前端的搁脚机构80、可活动连接于座具20后端和机架10后端的靠背连杆机构、连接于靠背连杆机构和伸缩连杆机构50的弹簧70,还包括安装于机架10后端,并且驱动连接于搁脚机构80的驱动器60。
在此补充说明,本申请中所出现的前端、后端的表述,均以图1~图4、图8、图9、图11所示座椅骨架100为准。某部件的前端表示该部件在以上附图中偏左侧的一端,某部件的后端表示该部件在以上附图中偏右侧的一端;类似地,某部件的上端表示该部件在以上图中偏上的一端,也即距离地面较远的一端,某部件的下端表示该部件在以上图中偏下的一端,也即距离地面较近的一端。
以图1为例,座具20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为图中所示的座具20左端和右端,座椅骨架100放置在地面时,机架10和地面相对静止,座具20设置在机架10的上方区域。座具20用于承载人体臀部,是座椅骨架100中的主要负重器件,搁脚机构80用于支撑人体腿部和双脚,靠背连杆机构用于支撑人体背部。用户坐在座椅骨架100上时,用户的面部朝向图中左侧。
参阅图1、图5、图8和图10,座椅骨架100处于坐姿状态时,搁脚机构80、伸缩连杆机构50和靠背连杆机构均处于收缩状态。具体地,搁脚机构80蜷缩于座具20前端下方区域,伸缩连杆机构50蜷缩于座具20竖向下方区域,靠背连杆机构蜷缩于座具20后端的上方区域。
可选的,驱动器60为具有伸缩杆的推杆电机,推杆电机本体铰接于机架10,伸缩杆伸出推杆电机本体后铰接于搁脚机构80。参阅图5和图10,座椅骨架100在坐姿状态时,驱动器60处于收缩状态,此时伸缩杆伸出推杆电机本体的长度达到最小值。
座椅骨架100处于休闲姿状态时,搁脚机构80处于相对座具20前端向前伸出的伸展状态,伸缩连杆机构50相较于躺姿状态时发生微量伸展,靠背机构仍基本维持在躺姿状态时的收缩状态,座具20相对于机架10向前微量移动一段距离,座具20的前移使座椅骨架100适应人体腿部被搁脚机构80抬起之后的重心位置变化;参阅图6,座椅骨架100在休闲姿状态时,伸缩杆伸出推杆电机本体的长度相较于躺姿状态时增加,因此驱动器60在一定范围内伸长以驱动座具20相对于机架10向前微量移动一段距离。
座椅骨架100处于躺姿状态时,搁脚机构80继续保持伸出于座具20前端的伸展状态,伸缩连杆机构50和靠背机构相较于休闲姿状态时进一步伸展,从而处于完全伸展状态,座具20相较于休闲姿状态时进一步向前移动一段距离,以使座椅骨架100适应人体躯干躺倒在靠背之后的重心位置变化,靠背连杆机构相对于机架10向前大幅度移动一段距离,而且相对于机架10大幅度后仰转动;参阅图7和图12,伸缩杆伸出推杆电机本体的长度相较于休闲姿状态时增加,因此驱动器60在休闲姿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伸长,进一步带动座具20前移,且进一步带动伸缩连杆机构50伸展形变。
具体地,座具20包括臀腿支撑部21、固定连接于臀腿支撑部21后端的靠背安装部22,搁脚机构80可活动安装于臀腿支撑部21的前端,也即臀腿支撑部21相对远离靠背安装部22的一端。伸缩杆从图1所示状态伸长至图2所示状态,以及从图5所示状态伸长至图6所示状态的过程中,背部杆架33与臀腿支撑部21之间的夹角几乎不发生改变;伸缩杆从图2所示状态伸长至图3所示状态,以及从图6所示状态伸长至图7所示状态的过程中,背部杆架33与臀腿支撑部21之间的夹角显著增大。
参阅图1、图3、图7、图12、图13和图14,伸缩连杆机构50包括铰接于臀腿支撑部21前端的第一摇杆51、铰接于臀腿支撑部21前后两端之间的第二摇杆52、铰接于第一摇杆51和第二摇杆52的滑移连杆53、铰接于机架10的第一摆杆54、铰接于机架10的第二摆杆55。
进一步地,伸缩连杆机构50还包括铰接于第一摆杆54的第一传动杆56、铰接于第二摆杆55的第二传动杆57、铰接于第一摆杆54和第二摆杆55的第三传动杆58、铰接于第一摆杆54和第二传动杆57的第四传动杆59。
进一步地,伸缩连杆机构50还包括铰接于第一传动杆56和第二传动杆57的第一辅助杆61、铰接于第一辅助杆61和滑移连杆53的第二辅助杆62、铰接于第一辅助杆61和滑移连杆53的第三辅助杆63、铰接于第一传动杆56和第三辅助杆63的第四辅助杆64。
可选的,在座椅骨架100固定放置在地面的情况下,伸缩连杆机构50中的各个杆件均在竖直平面内活动。
具体地,第一摇杆5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铰接于臀腿支撑部21和滑移连杆53,第二摇杆5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铰接于臀腿支撑部21和滑移连杆53,第一摆杆5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铰接于第三传动杆58的前端和机架10,第二摆杆5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铰接于第三传动杆58的后端和机架10。
第一传动杆56的上端铰接于第一摆杆54的上下两端之间,第一传动杆56的下端铰接于第四辅助杆64的前端;第二传动杆57的上端铰接于第二摆杆55的上下两端之间,第二传动杆57的下端铰接于第一辅助杆61的后端;第四传动杆59的前端铰接于第一摆杆54,第四传动杆59的后端铰接于第二传动杆57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一辅助杆61铰接于第一传动杆56的上下两端之间,第二辅助杆62的上下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辅助杆61的前端和滑移连杆53,第三辅助杆63的上下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辅助杆61和滑移连杆53,第四辅助杆64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传动杆56的下端与第三辅助杆63的上下两端之间。
从坐姿状态切换至休闲姿状态,伸缩连杆机构50主要发生的变化包括:第一摇杆51、第二摇杆52相对机架10发生转动,以适应座具20相对于机架10前移运动。
从休闲姿状态切换至躺姿状态,伸缩连杆机构50主要发生的变化包括:滑移连杆53、第一摇杆51和第二摇杆52前移运动、第一摆杆54和第二摆杆55相对于机架10转动并带动第三传动杆58相对于机架10前移运动、第一传动杆56和第二传动杆57相对于机架10前移运动并且各自进行转动。
从坐姿状态切换至休闲姿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辅助杆61、第二辅助杆62、第三辅助杆63和第四辅助杆64基本不运动或者仅微量运动;从休闲姿状态切换至躺姿状态的过程中,第二辅助杆62、第三辅助杆63跟随滑移连杆53前移运动,同时第四辅助杆64和第一辅助杆61被带动前移。
靠背连杆机构包括多边形平面机构30和V形连杆40,多边形平面机构30包括前摆臂31、背部杆架33和T形连杆32,T形连杆32包括两根相互铰接的直杆,两根直杆能够相对转动从而改变二者之间的夹角,两根直杆之间的夹角使得T形连杆能够在正T形和斜T形之间变化,当T形连杆32为正T形时,两根直杆相互垂直,当T形连杆为斜T形时,两根直杆之间不垂直。
座具20铰接于前摆臂31的上下两端之间,背部杆架33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31的上端,T形连杆中,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第一伸出端325,第一伸出端325铰接于前摆臂31的下端,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第二伸出端326,第二伸出端326铰接于背部杆架33的后端,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形成顶端327,顶端327活动连接于机架10。
进一步地,在图1~图7所示实施例中,T形连杆32中的两根直杆分别为第一微动杆架321和第一后摆臂323,V形连杆40包括铰接于机架10的下摆臂41和第一过渡直杆421。
具体地,靠背安装部22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31,前摆臂31中用于铰接靠背安装部22的铰接点位于前摆臂3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
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端形成铰接于前摆臂31下端的第一伸出端325,也即第一微动杆架321相对靠近搁脚机构80的一端铰接于前摆臂31相对靠近机架10的一端;
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形成铰接于第一过渡直杆421的顶端327,也即第一微动杆架321相对远离搁脚机构8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过渡直杆421;
背部杆架33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31的上端,也即背部杆架33相对靠近搁脚机构80的一端铰接于前摆臂31相对远离机架10的一端;
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形成铰接于背部杆架33后端的第二伸出端326,也即第一后摆臂323相对远离机架10的一端铰接于背部杆架33相对远离搁脚机构80的一端;
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于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后两端之间,也即第一后摆臂323相对靠近机架1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后两端之间。
下摆臂41铰接于机架10的后端,第一过渡直杆421相对靠近地面的一端铰接于下摆臂41,第一过渡直杆421相对远离地面的一端铰接于靠背安装部22,也即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和上端分别铰接于下摆臂41和座具20。
前摆臂31、第一后摆臂323、第一微动杆架321、背部杆架33所形成多边形平面机构30为一个平面连杆机构,V形连杆40中,第一过渡直杆421和下摆臂41之间形成开口大小可变的V形夹角,且第一过渡直杆421和下摆臂41均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竖直平面内活动。
在驱动器60的驱动下,座具20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竖直平面内按照预先给定的轨迹相对于机架10活动。
参阅图4,背部杆架33包括主体部331和凸设于主体部331的靠背支撑部332,主体部331的两端分别形成背部杆架33的前端和后端,靠背支撑部332在座椅骨架100处于坐姿状态和休闲姿状态时沿远离机架10和地面的方向向外延伸,如图1和图2、图5和图6。
当座椅骨架100切换至躺姿状态时,靠背支撑部332后仰转动,此时靠背支撑部332与臀腿支撑部21之间的夹角相较于坐姿状态和休闲姿状态时显著增大,如图3和图1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背部杆架33和座具20之间的夹角,即为靠背支撑部332和臀腿支撑部21之间的夹角。
可选的,参阅图4,前摆臂3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具有用于铰接靠背安装部22的中间铰接点,中间铰接点作为前摆臂31的转动支点,前摆臂31铰接于第一微动杆架321的铰接点为前摆臂31的下端铰接点,前摆臂31铰接于背部杆架33的铰接点为前摆臂31的上端铰接点。当座椅骨架100从休闲姿向躺姿切换时,第一微动杆架321只需带动前摆臂31的下端铰接点微量转动,前摆臂31的上端铰接点便产生大行程的弧形运动,该弧形运动会使背部杆架33相对于机架10发生大幅度前移。
弹簧70的一端连接于滑移连杆53,另一端连接于V形连杆40。参阅图5~图7、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簧70相对远离滑移连杆53的一端连接于下摆臂41。弹簧70总保持受拉状态,因而弹簧70具有收缩形变的弹性势能,这一弹性势能具有带动滑移连杆53相对于机架10向后运动的趋势,因此弹簧70的弹性势能具有带动伸缩连杆机构50收缩,从而将座椅骨架100从躺姿切换为休闲姿或坐姿状态的趋势。
当用户想要将座椅骨架100从躺姿状态切换为休闲姿或者坐姿状态时,驱动器60的伸缩杆逐步缩入推杆电机本体中,同时弹簧70逐步缩短,并驱使搁脚机构80回缩、并且也驱使伸缩连杆机构50和靠背连杆机构收缩。最终背部杆架33和座具20之间的夹角缩小。可见,弹簧70能够促进座椅从躺姿向休闲姿或坐姿的切换。
参阅图4,第一微动杆架321与第一过渡直杆421铰接于第一过渡铰接点,第一过渡铰接点即为顶端327处的铰接点。第一过渡铰接点、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连线形成一个四边形,该四边形平行于上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所在的四边形。
其中,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为第一后摆臂323和第一微动杆架321的铰接点,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为第一后摆臂323和背部杆架33的铰接点,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即为第一过渡直杆421和靠背安装部22的铰接点,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铰接点即为第一过渡直杆421和下摆臂41的铰接点。
可选的,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与第一微动杆架321铰接于第一中部铰接点,其中,第一中部铰接点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1,第一中部铰接点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2,S1>S2。
可选的,第一过渡铰接点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第一过渡铰接点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
可选的,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1,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一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2,第一过渡铰接点与第一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3,R1>R2,且R1>R3。
参阅图8~图12,图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座椅骨架100(简称为实施例二的座椅骨架),本实施例的座椅骨架100与图1~图7所示座椅骨架100的区别在于:与机架10活动连接的并非是微动杆架,而是后摆臂,实施例二的座椅骨架中,后摆臂铰接于过渡杆架。
参阅图8~图9,具体地,实施例二的座椅骨架100中,T形连杆32的两根直杆分别为相互铰接的第二后摆臂324和第二微动杆架322,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形成铰接于背部杆架33的第二伸出端326,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前端形成铰接于前摆臂31的第一伸出端325,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形成铰接于V形连杆40的顶端327。
V形连杆40包括铰接于机架10的下摆臂41,还包括第二过渡直杆422,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下端铰接于下摆臂41,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于靠背安装部22,从而实现第二过渡直杆422和座具20的铰接。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铰接于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
前摆臂31、第二后摆臂324、第二微动杆架322、背部杆架33所形成多边形平面机构30为一个平面连杆机构,V形连杆40中,第二过渡直杆422和下摆臂41之间形成开口大小可变的V形夹角,且第二过渡直杆422和下摆臂41均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竖直平面内活动。
在驱动器60的驱动下,座具20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竖直平面内按照预先给定的轨迹相对于机架10活动。
实施例二的座椅骨架100中,前摆臂31、背部杆架33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座椅骨架100相同;实施例二的座椅骨架100中,伸缩连杆机构50、搁脚机构80、驱动器60、弹簧70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同样和实施例一的座椅骨架100相同,故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后摆臂324与第二过渡直杆422铰接于第二过渡铰接点,第二过渡铰接点位于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并且也是顶端327处的铰接点。第二过渡铰接点、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点、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铰接点、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后端铰接点连线形成一个平面四边形,该四边形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30所在的平面。
可选的,第二后摆臂324与第二微动杆架322铰接于第二中部铰接点,第二中部铰接点位于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第二过渡铰接点到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第二过渡铰接点到第二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
可选的,第二中部铰接点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3,第二中部铰接点到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4,S3>S4。
可选的,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前端铰接点与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后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4,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二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5,第二过渡铰接点与第二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6,R4>R5,且R4>R6。
以图1~图7所示座椅骨架100为例,参阅图2,座椅骨架100在休闲姿状态时,背部杆架33与靠背安装部22的铰接点和臀腿支撑部21与第一摇杆51的铰接点的水平距离记作X1,背部杆架33与靠背安装部22的铰接点和臀腿支撑部21与第二摇杆52的铰接点的水平距离记作Y1,其中X1=450㎜,Y1=213㎜。
参阅图3,座椅骨架100在躺姿状态时,背部杆架33与靠背安装部22的铰接点和臀腿支撑部21与第一摇杆51的铰接点的水平距离记作X2,背部杆架33与靠背安装部22的铰接点和臀腿支撑部21与第二摇杆52的铰接点的水平距离记作Y2,其中X1=411㎜,Y1=174㎜。
由此可知,从休闲姿向躺姿切换过程中,座具20和多边形平面机构30均相对于机架10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前移运动,且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前移量大于座具20的前移量,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在座具20前移的基础上,多边形平面机构30臂座具20多向前移动了40㎜左右的距离。
可见,相比于现有同类产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大幅度前移运动。在座椅骨架100由休闲姿向躺姿切换的过程中,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前移量显著大于座具20的前移量,尤其是背部杆架33的前移量显著大于座具20的前移量,如此则消除了靠背前移运动相对座具20前移运动滞后的问题。因此,在向图3所示的躺姿状态切换期间,背部杆架33的主体部331可以及时地占据用户腰部下方位置,从而为用户腰部提供可靠支撑,同时避免了因靠背前移滞后于座具20前移所引发的靠背和墙壁干涉,即使包括靠背在内的座椅骨架100的后部靠近室内墙壁放置,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大幅度前移运动仍可以为背部杆架33带动靠背转动提供充足的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悬设于所述机架(10)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10)的座具(20)、具有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靠背连杆机构,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包括:
前摆臂(31),所述座具(20)铰接于所述前摆臂(31)的上下两端之间;
背部杆架(33),所述背部杆架(33)的前端铰接于所述前摆臂(31)的上端;
T形连杆(32),所述T形连杆(32)包括两根铰接的直杆,两根所述直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
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所述前摆臂(31)下端的第一伸出端(325),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所述背部杆架(33)后端的第二伸出端(326),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具有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10)的顶端(327);
所述座具(20)在平行于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平面内沿给定轨迹相对所述机架(10)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直杆分别为:
第一微动杆架(321),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端形成所述第一伸出端(325),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形成所述顶端(327);
第一后摆臂(323),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伸出端(326),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后两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40),所述V形连杆(40)包括:
下摆臂(41),所述下摆臂(41)铰接于所述机架(10);
第一过渡直杆(421),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铰接于所述下摆臂(41),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座具(20);
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下两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与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铰接于第一过渡铰接点,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四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摆臂(323)与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铰接于第一中部铰接点,其中:
所述第一中部铰接点到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1,所述第一中部铰接点到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2,S1>S2;及/或,
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到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到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及/或,
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1,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2,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与所述第一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3,R1>R2,且R1>R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直杆分别为:
第二后摆臂(324),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伸出端(326),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形成所述顶端(327);
第二微动杆架(322),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前端形成所述第一伸出端(325),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下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40),所述V形连杆(40)包括:
下摆臂(41),所述下摆臂(41)铰接于所述机架(10);
第二过渡直杆(422),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下摆臂(41),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座具(20);
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下两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摆臂(324)与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铰接于第二过渡铰接点,所述第二过渡铰接点、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点、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铰接点、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后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四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摆臂(324)与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铰接于第二中部铰接点,其中:
所述第二过渡铰接点到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所述第二过渡铰接点到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及/或,
所述第二中部铰接点到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3,所述第二中部铰接点到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4,S3>S4;及/或,
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前端铰接点与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后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4,所述第二过渡直杆(422)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5,所述第二过渡铰接点与所述第二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6,R4>R5,且R4>R6。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伸缩连杆机构(50)与弹簧(70),所述伸缩连杆机构(50)包括:
第一摇杆(51),所述第一摇杆(51)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座具(20);
第二摇杆(52),所述第二摇杆(52)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座具(20);
滑移连杆(53),所述第一摇杆(5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摇杆(5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滑移连杆(53);
第一摆杆(54),所述第一摆杆(54)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机架(10);
第二摆杆(55),所述第二摆杆(55)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机架(10);
第三传动杆(58),所述第一摆杆(5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摆杆(55)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三传动杆(58);
第一传动杆(56),所述第一传动杆(56)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摆杆(54)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二传动杆(57),所述第二传动杆(57)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摆杆(55)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四传动杆(59),所述第四传动杆(59)的前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摆杆(54),所述第四传动杆(59)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传动杆(57)的上下两端之间;
第一辅助杆(61),所述第一辅助杆(61)铰接于所述第一传动杆(56)的上下两端之间,并且铰接于所述第二传动杆(57)的下端;
第二辅助杆(62),所述第二辅助杆(62)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辅助杆(61),所述第二辅助杆(6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滑移连杆(53);
第三辅助杆(63),所述第三辅助杆(63)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辅助杆(61),所述第三辅助杆(63)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滑移连杆(53);
第四辅助杆(64),所述第四辅助杆(64)的前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传动杆(56)的下端,所述第四辅助杆(64)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辅助杆(63)的上下两端之间;
所述弹簧(7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V形连杆(40)与所述滑移连杆(53)。
11.一种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
CN202321106484.9U 2023-05-08 2023-05-08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Active CN220001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6484.9U CN220001288U (zh) 2023-05-08 2023-05-08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6484.9U CN220001288U (zh) 2023-05-08 2023-05-08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1288U true CN220001288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1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6484.9U Active CN220001288U (zh) 2023-05-08 2023-05-08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12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28684U (zh) 座椅结构及座椅
CN100353889C (zh) 椅子
US6257665B1 (en) Chair
CN1711938A (zh) 具有椅背同步协调系统的座椅
US11638483B2 (en) Chair backrest mechanism, chair frame and chair
JP7411628B2 (ja) 押し上げ機構と椅子
CN105962667A (zh)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及座椅单元
CN210748190U (zh) 一种手动座椅调节连杆系机构及座椅伸展调节装置
CN214631100U (zh) 一种座背联动机构
US10206508B2 (en) Chair, in particular office chair
CN220001288U (zh)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CN111759693A (zh) 多连杆式滑移与角度协同调节的按摩椅
CN111759121A (zh) 一种机械伸展支架及沙发
CN218074191U (zh) 座椅架体及座椅
CN218889465U (zh) 一种座椅
CN219537866U (zh) 用于座椅靠背的支撑机构及座椅
CN219813618U (zh) 座椅骨架及休闲座椅
CN216932448U (zh) 一种座椅调节连动机构
CN213720903U (zh) 座椅活动架体及座椅
CN220607891U (zh) 一种零靠墙零重力沙发
CN212395351U (zh) 多连杆式滑移与角度协同调节的按摩椅
CN220966855U (zh) 一种折叠摇椅框架及折叠摇椅
CN209950818U (zh) 一种机械伸展支架及沙发
CN220069255U (zh) 一种用于椅背的滑动变轨机构
CN213188803U (zh) 带自负重底盘的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