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7768U - 一种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7768U
CN219997768U CN202320601378.1U CN202320601378U CN219997768U CN 219997768 U CN219997768 U CN 219997768U CN 202320601378 U CN202320601378 U CN 202320601378U CN 219997768 U CN219997768 U CN 219997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ce
sound
display device
board
e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13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俊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013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77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7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7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共振发声板和共振发声器,所述共振发声器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上,通过所述共振发声器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震动发声;所述共振发声板为该显示设备的保护壳的板面和/或副屏的板面。本方案采用共振发声的方式,无需在整机开设出音孔用以出声,提高了显示设备的防尘防水能力,避免了由于高IP等级要求导致出音孔设计难的问题,也避免了出音孔加工难度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交互平板、智慧黑板以及数字标牌等带声音输出功能设备,发声设计一般采用内置扬声器的方式。采用内置自发声扬声器时,需要在整机表面开设出音孔以满足声音的传播所需。但在一些环境恶劣、防尘防水要求较高的场合,整机开孔的设计达到高IP等级要求(即较高的防水防尘等级,如防水防尘能力≥IP54)的难度较高;另外因为受声音传播的方向性的要求,扬声器的出音孔开孔方向也有一定的要求,某些情况下存在开孔加工难度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发声显示设备由于需要开设出音孔而引起的设计难度大、加工难度大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共振发声板和共振发声器,所述共振发声器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上,通过所述共振发声器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震动发声;所述共振发声板为该显示设备的保护壳的板面和/或副屏的板面。
可选的,所述共振发声板上设置有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将所述共振发声器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上。
可选的,所述共振发声器设有可振动的振动体端盖,所述振动体端盖与所述共振发声板相接触,所述振动体端盖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振动发声;或,
所述振动体端盖与所述安装支架相接触,所述振动体端盖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振动发声。
可选的,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凸包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凸包根部的第一支撑脚,所述振动体端盖安装于所述第一凸包上,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共振发声板相连。
可选的,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还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凸包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凸包根部的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固定于所述第二凸包上,所述第二支撑脚与所述共振发声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若干围绕所述振动体端盖布设的卡扣,所述振动体端盖的边缘扣合于所述卡扣中。
可选的,所述振动体端盖朝向所述共振发声板的一侧设置有磁铁,所述磁铁吸附于所述共振发声板上。
可选的,还包括显示屏幕面板,所述保护壳包括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背侧的后壳,所述共振发声器安装于所述后壳的内侧。
可选的,还包括显示屏幕面板,所述保护壳包括后壳和板卡保护罩,所述后壳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背侧,所述板卡保护罩安装于所述后壳背向所述显示屏幕面板的一侧,所述共振发声器安装于所述板卡保护罩的内侧。
可选的,包括主屏和所述副屏,所述主屏包括显示屏幕面板和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背侧的所述保护壳,所述主屏的一侧或两侧连接有所述副屏,所述副屏的背侧和/或所述保护壳的内侧安装有所述共振发声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设置共振发声器,以显示设备的保护壳或副屏作为共振发声板,利用共振发声器带动共振发声板振动发声实现音频输出的功能。采用共振发声的方式,无需在整机开设出音孔用以出声,提高了显示设备的防尘防水能力,避免了由于高IP等级要求导致出音孔设计难的问题,也避免了出音孔加工难度高的问题。此外,显示设备的保护壳或副屏上一般未设置电子元件,保护壳或副屏的振动不会对显示设备上的电路结构造成影响,避免破坏电路结构或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共振发声器安装于所述共振发声板上其中一种示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共振发声器安装于所述共振发声板上的另一种示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共振发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显示设备其中一种示例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显示设备另一种示例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局部横剖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显示设备又一种示例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共振发声器;11、振动体端盖;111、磁铁;2、共振发声板;31、第一支架;311、第一凸包;312、第一支撑脚;32、第二支架;321、第二凸包;322、第二支撑脚;33、第一螺钉;34、第二螺钉;35、卡扣;4、保护壳;41、后壳;42、板卡保护罩;5、显示屏幕面板;6、主屏;7、副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现有的智能交互平板、智慧黑板以及数字标牌等带声音输出功能设备,发声设计一般采用内置扬声器的方式。采用内置自发声扬声器时,需要在整机表面开设出音孔以满足声音的传播所需。但在一些环境恶劣、防尘防水要求较高的场合,整机开孔的设计达到高IP等级要求的难度较高;另外因为受声音传播的方向性的要求,扬声器的出音孔开孔方向也有一定的要求,某些情况下存在开孔加工难度高的问题。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在提供正常的声音输出功能的前提下,无需在设备整机上开设出音孔,有效避免了由于出音孔的开设所导致的前述问题。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结构中,包括显示屏幕面板、共振发声板2和共振发声器1,所述共振发声器1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通过所述共振发声器1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2震动发声;所述共振发声板2为该显示设备的保护壳4的板面和/或副屏7的板面。
具体来说,对于保护壳4,其包括板面和连接于该板面周部的围壁,应用时该保护壳的板面可作为本实施例的共振发声板2使用。对于副屏7,其包括板面和围设与该板面周部的副屏边框,应用时该副屏的板面可作为本实施例的共振发声板2使用。
其中,共振发声器1采用共振原理,将音频模拟信号转为机械振动,通过自身的机械振动带动共振发声板2同步振动而实现发声,共振发声器1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直接结合应用。当然,根据实际安装场景,选择形状、尺寸合适的共振发声器1结合应用,明显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接作出的常规选择,故本申请不对共振发声器1的具体结构做详细阐述。
具体应用中,结合图4-6,当显示设备为显示器、交互平板或商显整机时,其不具备副屏7,保护壳4为固定连接在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的保护壳体,可以对显示内部结构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保护壳4的背部暴露于空气中,故安装在保护壳4上的共振发声器1带动保护壳4振动时,保护壳4振动产生的声波会直接通过环境空气传播出,途中不会受其他隔音结构影响,故无需考虑出音孔的设置。其中,共振发声器1可以设置在保护壳4的内侧或外侧。
结合图7,当显示设备为智慧黑板时,其包括具有显示功能的主屏6和只提供书写功能的副屏7,副屏7一般为金属或复合材质的板材,与传统的黑板类似。与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相同,主屏6具有显示屏幕面板5和连接于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的保护壳4;同时在主屏6的一侧或两侧连接有副屏7,副屏7同样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应用时可以在主屏6的保护壳4和/或副屏7上安装共振发声器1,保护壳4和/或副屏7振动发声同样直接通过环境空气传播出,无需考虑设置出音孔的问题。
综上,基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设置共振发声器1,以显示设备的保护壳4或副屏7作为共振发声板2,利用共振发声器1带动共振发声板2振动发声实现音频输出的功能。采用共振发声的方式,无需在整机开设出音孔用以出声,提高了显示设备的防尘防水能力,避免了由于高IP等级要求导致出音孔设计难的问题,也避免了出音孔加工难度高的问题。此外,显示设备的保护壳或副屏上一般未设置电子元件,保护壳或副屏的振动不会对显示设备上的电路结构造成影响,避免破坏电路结构或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
为进一步减少共振发声板的振动对电子器件的影响,共振发声板与显示设备其他结构的连接处垫设有诸如泡棉、橡胶垫或硅胶垫等缓冲物质,可以有效减少共振发声板的振动传递到其他结构上。
以保护壳4或副屏作为共振发声板2,其表面一般为平整表面,将共振发声器1直接固定在平整表面上存在一定难度,一般只能采用胶粘或者螺钉紧固等方式进行固定,胶粘的方式固定后的可靠性较差,而且胶料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弱共振发声器1和共振发声板2之间的振动传递,影响发声效果;螺钉安装时,螺钉需要贯穿共振发声板2,势必对共振发声板2的表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产品美观。
为实现共振发声器1的可靠安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设置有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将所述共振发声器1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
具体的,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共振发声器1,可以采用不限于螺钉连接、铆接以及卡接等连接方式对共振发声器1进行固定,保证了安装的可靠性的同时,又无需在共振发声板2上打孔穿设螺钉,避免对共振发声板2表面的破坏。
关于安装支架的设置,可根据共振发声板2的材质和成型方式进行选择,如,当共振发声板2由塑料注塑成型,可以直接在共振发声板2安装共振发声器1的一侧直接一次注塑形成该安装支架,或者成型后将安装支架通过铆接或超声波焊接或热熔等方式固定到共振发声板2上。当共振发声板2为金属板制作而成,可以预先在共振发声板2上设置铆接位后,将安装支架铆接至该铆接位上;或者直接将安装支架焊接至共振发声板2上。
为保证振动的有效传递,结合图1-3,所述共振发声器1设有可振动的振动体端盖11,所述振动体端盖11与所述共振发声板2相接触,所述振动体端盖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2振动发声;或,所述振动体端盖11与所述安装支架相接触,所述振动体端盖11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2振动发声。
具体的,在共振发声器1中,振动体端盖11为直接向外部结构输出振动力的结构,根据安装结构,令振动体端盖11直接接触共振发声板2,或通过安装支架间接连接共振发声板2,可以实现有效将振动传递至共振发声板2上,实现共振发声板2的有效发声。
关于安装支架的设置,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31,所述第一支架31包括第一凸包31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凸包311根部的第一支撑脚312,所述振动体端盖11安装于所述第一凸包311上,所述第一支撑脚312与所述共振发声板2相连。
具体的,第一凸包311为相对共振发声板2表面凸起的结构,且其朝向共振发声板2的一侧形成有一凹腔。为实现共振发声器1的可拆卸安装,同时保障共振发声器1安装的可靠性,共振发声器1优选采用螺钉锁固于第一支架31上,故,第一支架31的结构设置成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脚312和第一凸包311,第一凸包311朝向共振发声板2的一侧形成凹腔,利用该凹腔可以容纳螺钉的螺帽或与螺钉连接的螺母,方便共振发声器1与第一凸包311的螺钉连接。
第一支架31的第一支撑脚312可以直接与共振发声板2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间接固定到共振发声板2上。但是,在将共振发声器1与第一凸包311进行螺钉连接时,由于振动体端盖11背向第一凸包311的一侧被其自身外壳阻挡,故需要从第一凸包311背向振动体端盖11的一侧操作安装该螺钉,故,组装时需要先将共振发声器1与第一支架31连接,再将第一支架31安装至共振发声板2上。如果采用第一支撑脚312直接与共振发声板2连接的方式,由于铆接、焊接等方式不具备可重复拆装的特性,安装后的共振发声器1便不再具备可拆装更换的功能。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结合图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还第二支架32,所述第二支架32包括第二凸包321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凸包321根部的第二支撑脚322,所述第一支撑脚312固定于所述第二凸包321上,所述第二支撑脚322与所述共振发声板2连接。
同样,第二凸包321为相对共振发声板2表面凸起的结构,且其朝向共振发声板2的一侧形成有一凹腔。基于第二支架32的设置,安装产品时,第二支架32可预先直接固定到共振发声板2上,共振发声器1预先与第一支架31连接,再将第一支架31安装至第二支架32上便可。同理,由于第二支撑脚322的支撑,在第二凸包321朝向共振发声板2的一侧形成有凹腔,该凹腔可以容纳螺钉的螺帽或螺母,或者可以直接在第二凸包321上预先打螺纹孔,第一支架31便可直接通过螺钉锁固到第二凸包321上。需要拆卸共振发声器1时,先将第一支架31从第二支架32上拆除,再将共振发声器1从第一支架31上拆下。
优选的,参照图1,振动体端盖11与第一凸包311之间通过第一螺钉33连接,第一支撑脚312与第二凸包321之间通过第二螺钉34连接。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若干围绕所述振动体端盖11布设的卡扣35,所述卡扣35朝向所述振动体端盖1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振动体端盖11的边缘配合的卡槽,所述振动体端盖11的边缘扣合于所述卡槽中。
具体的,卡扣35本身具备弹性变形功能,拆装共振发声器1时,利用振动体端盖11挤压卡扣35,使卡扣35变形,便可实现共振发声器1的可拆卸安装。此方式拆装简单,且安装后振动体端盖11可直接接触共振发声板2,具有振动传递损耗小的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振动体端盖11朝向所述共振发声板2的一侧设置有磁铁111,所述磁铁111吸附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
此时共振发声板2为铁磁性材料制成,在振动体端盖11上设置磁铁111可使振动体端盖11紧密吸附在共振发声板2上,进一步减低振动传递的损耗,同时基于卡扣35对振动体端盖11周部的限制,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共振发声器1发生位移。
显示设备的背光主要有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针对侧入式背光方式,光源设置于显示屏幕面板5的周部,故在后壳41与显示屏幕面板5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安装显示处理模块及电源供电模块等结构,此时无需再在后壳41背侧设置其他壳体。针对直下式背光方式,光源设置于后壳41与显示屏幕面板5之间,后壳41内侧没有更多的空间安装显示处理模块及电源供电模块等结构,故通常需要将显示处理模块及电源供电模块等结构外挂在后壳41背侧,再在后壳41背侧设置板卡保护罩42对显示处理模块及电源供电模块进行保护。
结合图4,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为侧入式背光方式时,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幕面板5和所述保护壳4,所述保护壳4包括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的后壳41,所述共振发声器1安装于所述后壳41的内侧。
具体的,此时的后壳41的外表面为完全暴露于环境中的表面,故直接将后壳41作为安装共振发声器1的共振发声板2,便可实现优质的声音外放效果。共振发声器1设置在后壳41内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避开显示处理模块及电源供电模块等结构,实现安装的同时,避免共振发声器1的外露。
结合图5-6,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为直下式背光方式时,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幕面板5和所述保护壳4,所述保护壳4包括后壳41和板卡保护罩42,所述后壳41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所述板卡保护罩42安装于所述后壳41背向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的一侧,所述共振发声器1安装于所述板卡保护罩42的内侧。
具体的,此时的板卡保护罩42的外表面为完全暴露于环境中的表面,故直接以板卡保护罩42作为安装共振发声器1的共振发声板2,便可实现优质的声音外放效果。同理,共振发声器1设置在板卡保护罩42内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避开显示处理模块及电源供电模块等结构,实现安装的同时,避免共振发声器1的外露。其中,当有多个板卡保护罩42时,可以在多个板卡保护罩42中分别设置共振发声器1,以获得多方位的立体音效。
参照图7,在另一中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为智慧黑板时,该显示设备包括主屏6和所述副屏7,所述主屏6包括显示屏幕面板5和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的所述保护壳4,所述主屏6的一侧或两侧连接有所述副屏7,所述副屏7的背侧和/或所述保护壳4的内侧安装有所述共振发声器1。
具体的,根据音效设计需求,可以单独在主屏6的保护壳4上设置共振发声器1,也可以单独在副屏7上设置共振发声器1,也可以同时在保护壳4以及副屏7上设置共振发声器1。当有多个副屏7时,也可以分别在多个副屏7上设置共振发声器。将共振发声器1设置于副屏7的背侧,可以不影响副屏7正面的使用功能。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共振发声板(2)和共振发声器(1),所述共振发声器(1)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通过所述共振发声器(1)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2)震动发声;所述共振发声板(2)为该显示设备的保护壳(4)的板面和/或副屏(7)的板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设置有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将所述共振发声器(1)固定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发声器(1)设有可振动的振动体端盖(11),所述振动体端盖(11)与所述共振发声板(2)相接触,所述振动体端盖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2)振动发声;或,
所述振动体端盖(11)与所述安装支架相接触,所述振动体端盖(11)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带动所述共振发声板(2)振动发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31),所述第一支架(31)包括第一凸包(31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凸包(311)根部的第一支撑脚(312),所述振动体端盖(11)安装于所述第一凸包(311)上,所述第一支撑脚(312)与所述共振发声板(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还第二支架(32),所述第二支架(32)包括第二凸包(321)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凸包(321)根部的第二支撑脚(322),所述第一支撑脚(312)固定于所述第二凸包(321)上,所述第二支撑脚(322)与所述共振发声板(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若干围绕所述振动体端盖(11)布设的卡扣(35),所述振动体端盖(11)的边缘扣合于所述卡扣(35)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体端盖(11)朝向所述共振发声板(2)的一侧设置有磁铁(111),所述磁铁(111)吸附于所述共振发声板(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屏幕面板(5),所述保护壳(4)包括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的后壳(41),所述共振发声器(1)安装于所述后壳(41)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屏幕面板(5),所述保护壳(4)包括后壳(41)和板卡保护罩(42),所述后壳(41)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所述板卡保护罩(42)安装于所述后壳(41)背向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的一侧,所述共振发声器(1)安装于所述板卡保护罩(42)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屏(6)和所述副屏(7),所述主屏(6)包括显示屏幕面板(5)和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幕面板(5)背侧的所述保护壳(4),所述主屏(6)的一侧或两侧连接有所述副屏(7),所述副屏(7)的背侧和/或所述保护壳(4)的内侧安装有所述共振发声器(1)。
CN202320601378.1U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显示设备 Active CN219997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1378.1U CN219997768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1378.1U CN219997768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7768U true CN219997768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9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1378.1U Active CN219997768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77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84479U (zh) 扬声器模组
JP4458157B2 (ja) 電子部品の放熱構造及び表示装置
CN106412777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032257B (zh) 电子显示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CN108632727A (zh) 便携终端
WO2016086645A1 (zh) 扬声器、设有该扬声器的电视机和多媒体装置
CN108377451B (zh)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810765A (zh) 电子显示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CN219997768U (zh) 一种显示设备
JP2009258489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3603885B2 (ja) 平面型画像表示装置
CN216491044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4381375U (zh)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CN210223842U (zh) 一种按键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2086649U (zh) 无线传屏装置
CN210696949U (zh) 一种音腔壳体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4756797U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11035577A (ja) スピーカ装置及びスピーカ取付構造
CN111328230A (zh) 无线传屏装置
CN215300843U (zh) 一种音箱环绕灯光结构
CN220156650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3586143U (zh) 一种防水音箱
CN217789882U (zh) 无线耳机
CN213783538U (zh) 电子设备
CN210038996U (zh) 一种门铃内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