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9181U -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 Google Patents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9181U
CN219979181U CN202320106916.XU CN202320106916U CN219979181U CN 219979181 U CN219979181 U CN 219979181U CN 202320106916 U CN202320106916 U CN 202320106916U CN 219979181 U CN219979181 U CN 219979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layer
conductor
signal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069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强
陈丹
林松
陶炎飞
张远烽
鲍晨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LTK Electronic Cable Co Ltd
LTK Electric Wire Huizhou Co Ltd
LTK Electric Wire Changzhou Co Ltd
Shenzhen Woer Special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LTK Electronic Cable Co Ltd
LTK Electric Wire Huizhou Co Ltd
LTK Electric Wire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LTK Electronic Cable Co Ltd, LTK Electric Wire Huizhou Co Ltd, LTK Electric Wire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LTK Electronic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069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9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9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9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包括:信号线、控制线、电源线、外被层、内护层及编织层,导体为同心绞合导体,导体外部挤出包覆低介电常数及机械强度较高的PP带,信号线采用发泡PP带、0.08mm镀锡铜丝编织及挤出包覆高电气性能的PE层;控制线的导体为绞合镀锡导体,控制线的导体外部挤出包覆高机械强度的PP层;控制线外部设有聚酯带与镀锡铜丝编织网的组合层;电源线为绞合镀锡导体,电源线的导体外面挤出包覆机械强度较高的PP材料;所有芯线绞合采用退扭绞合,编织层与各芯线之间填充有高强度的PP绳,本实用新型的线缆提高了线缆的数据信号传输能力,减小了线缆的外径,适用于小型机械的信号线缆。

Description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4.0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工业机器人具备观察事情能力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对事情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智能化、灵活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智能制造对工业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电机作为机器人的动力提供者,在智能制造业过程中做到精准控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工业电机提供动力及控制的过程中,对动力伺服电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除了提供动力外还要求收集数据和自动控制;动力伺服电缆已在工业设备中被广泛使用,例如激光切割设备、木料板材设备,电缆押出流水线和龙门架等。因目前工业用动力伺服电缆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了传统的对绞成缆的方式,线缆外径大,运动弯曲半径大。新型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了新型的的星绞成缆方式,有效减小线缆外径,减小运动弯曲半径,能使机器人更加精巧、灵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电缆线径较小,减少了占用空间且方便在狭小区域内进行弯折,同时能够提供稳定的信号传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包括:信号线、控制线、电源线、外被层、内护层及编织层,所述信号线的导体为同心绞合结构,所述内护层包覆于所述信号线外部,所述内护层内侧还设有屏蔽层;所述控制线的导体为镀锡导体绞合结构,所述控制线的导体外部挤出包覆高机械强度PP层;所述控制线外部设有组合式保护套;所述电源线的导体为镀锡导体绞合结构,所述电源线的导体外部包覆高机械强度PP层;所述信号线、控制线与电源线为退扭绞合,编织层与各芯线之间设有填充物,所述编织层为无纺布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所述外被层为耐油耐磨耐低温PUR层。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层包括发泡PP带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所述发泡PP带包覆于信号线的导体的外部,所述镀锡铜丝编织结构包覆于所述发泡PP带的外部。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护层为PE内护层。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组合式保护套为聚酯带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组成,所述组合式保护套由内到外依次为聚酯带内层、镀锡铜丝编织结构及聚酯带外层。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线为4C星绞式绞合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为弹性PP绳。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线的导体为多根0.12mm线径铜丝同心绞合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线的导体为多根0.10mm线径的镀锡铜丝绞合结构。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线的导体为多根0.10mm线径的镀锡铜丝绞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信号线、控制线与电源线的外部保护套均能够提供较好的机械特性,使线缆容易弯折,线缆的弯折性能较好,解决了运动弯曲半径大的问题,线缆内部填充有弹性PP绳,使线缆内部芯线保持稳固,同时使线缆具备一定的韧性,线缆外径较小,适应机器小型化,对安装和长期使用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线缆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外被层1、内护层2、发泡PP带3、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填充物5、电源线6、电源线的导体7、PP层8、无纺布9、控制线10、聚酯带11、接地芯线13、信号线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基于目前工业用动力伺服电缆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了传统的对绞成缆的方式,线缆外径大,运动弯曲半径大,而且,机器设计逐渐小型化,安装电缆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设计了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包括:信号线14、控制线10、电源线6、外被层1、内护层2及编织层,信号线14导体为同心绞合结构,内护层2包覆于信号线14外部;控制线10的导体为镀锡导体绞合结构,控制线10的导体外部挤出包覆高机械强度PP层8;控制线10外部设有组合式保护套;电源线的导体7为镀锡导体绞合结构,电源线的导体7外部包覆高机械强度PP层8;信号线14、控制线10与电源线6为退扭绞合,编织层与各芯线之间设有填充物5,编织层为无纺布9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的组合结构,外被层1为耐油耐磨耐低温PUR层。
编织层由内到外为无纺布9内层、镀锡铜丝编织网、无纺布9外层,编织层的设置在本方案中,主要是起到信号屏蔽的作用,以确保信号输出稳定,提高电缆抗干扰性。
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线14包括四根导体,信号线14呈圆形线型,四根导体采用4C星绞式机构;控制线10包括两根导体,控制线10呈椭圆线型;电源线6包括四根导体,四根导体为分散设置,其中三根导体为弧形排布,另一根为接地电源线6,设于相对的一侧。
信号线14还包括发泡PP带3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发泡PP带3包覆于信号线14的导体的外部,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包覆于发泡PP带3的外部。
具体地,发泡PP带3还包括有铝箔,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为信号线14提供信号屏蔽的作用,并且使信号线14更柔软具有韧性,发泡PP带3增加芯线与屏蔽间的距离,保证信号线14的性能;铝箔与编织铜丝一起形成密闭形的屏蔽层,提高信号线14的屏蔽性能。
内护层2为PE内护层2,PE保护套为信号线14提供优良的电绝缘特性、华学稳定性及耐低温特性。
组合式保护套为聚酯带11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组成,组合式保护套由内到外依次为聚酯带11内层、镀锡铜丝编织结构4及聚酯带11外层。
具体地,聚酯带11具有高绝缘性能,化学稳定性好,并且适用的温度范围较大,
信号线14为4C星绞式绞合结构,四根导体进行星型绞合,相比两两对绞的方式,线径尺寸减小。
填充物5为弹性PP绳,PP绳是作填充用,填充芯线之间的空隙,保证芯线绞合后圆整。
信号线14的导体为多根0.12mm线径铜丝同心绞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线14的导体由19根软铜丝同心绞合而成。
控制线10的导体为多根0.10mm线径的镀锡铜丝绞合结构。
电源线的导体7为多根0.10mm线径的镀锡铜丝绞合结构,控制线10与电源线6存在不同的规格,因此,控制线10、电源线6的导体根据规格的不同,镀锡铜丝的根数也不同。
本方案的伺服电缆,其信号线14采用星绞式,以便于电缆线径减小,信号线14、控制线10及电源线6外部均包覆有高机械特性的PP层8,使电缆具备良好的机械特性,弯折半径小且不会损坏内部结构,电缆内部还填充有弹性PP绳,使电缆具备一定的韧性,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线、控制线、电源线、外被层、内护层及编织层,所述信号线的导体为同心绞合结构,所述内护层包覆于所述信号线外部,所述内护层内侧还设有屏蔽层;所述控制线的导体为镀锡导体绞合结构,所述控制线的导体外部挤出包覆高机械强度PP层;所述控制线外部设有组合式保护套;所述电源线的导体为镀锡导体绞合结构,所述电源线的导体外部包覆高机械强度PP层;所述信号线、控制线与电源线为退扭绞合,编织层与各芯线之间设有填充物,所述编织层为无纺布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所述外被层为耐油耐磨耐低温PUR层;
所述屏蔽层包括发泡PP带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所述发泡PP带包覆于信号线的导体的外部,所述镀锡铜丝编织结构包覆于所述发泡PP带的外部;
所述组合式保护套为聚酯带与镀锡铜丝编织结构组成,所述组合式保护套由内到外依次为聚酯带内层、镀锡铜丝编织结构及聚酯带外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层为PE内护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为4C星绞式绞合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弹性PP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的导体为多根0.12mm线径铜丝同心绞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线的导体为多根0.10mm线径的镀锡铜丝绞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反馈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的导体为多根0.10mm线径的镀锡铜丝绞合结构。
CN202320106916.XU 2023-02-03 2023-02-03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Active CN219979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06916.XU CN219979181U (zh) 2023-02-03 2023-02-03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06916.XU CN219979181U (zh) 2023-02-03 2023-02-03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9181U true CN219979181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7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06916.XU Active CN219979181U (zh) 2023-02-03 2023-02-03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91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73308U (zh) 一种耐酸碱耐油抗紫外线防潮环保型扁平拖令电缆
CN205376173U (zh) 高抗扭机器人信号电缆
CN219979181U (zh) 信号反馈伺服电缆
CN216902307U (zh) 通信线对及高摇摆vr虚拟现实高速连接线
CN212967228U (zh) 一种含动力、通讯、控制、照明的多功能复合橡套软电缆
WO2022021623A1 (zh) 一种无人机用耐高低温抗干扰综合软电缆
CN212967229U (zh) 一种抗拉拽电力电缆
CN204516391U (zh) 一种机器人移动手臂用电缆
CN209822306U (zh) 一种高柔性抗扭转机器人电缆
CN210516248U (zh) 一种含对绞通讯线的橡套软电缆
CN111477402A (zh) 一种用于机场系统的动力控制柔性电缆
CN214956056U (zh) 细径抗干扰多芯绝缘电缆
CN216928114U (zh) 一种机器人本体用电缆
CN215527278U (zh) 一种小弯曲半径移动式机械臂线缆
CN215680183U (zh) 一种通信电源用组合电缆
CN204463940U (zh) 一种耐扭转抗干扰风机塔桶用控制电缆
CN216980139U (zh) 一种驱动电机多芯单电缆
CN215680150U (zh) 一种数据线缆
CN218181916U (zh) 一种机器人线缆
CN219872909U (zh) 一种耐击穿的风能控制电缆
CN217719055U (zh) 一种铝合金芯直流充电桩电缆
CN216849386U (zh) 一种拖链工业数据信号线缆
CN218676571U (zh) 一种编码器电缆
CN218631479U (zh) 高屏蔽柔性电力电缆
CN219180271U (zh) 一种超高速网线带控制的拖链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9

Address after: No.6, Qingli Second Road, Shuikou Street, Huicheng District,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6000

Patentee after: LTK Electric Wire (Huizhou) Ltd.

Patentee after: HUIZHOU LTK ELECTRONIC CABLE Co.,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WOER SPECIAL CABLE Co.,Ltd.

Patentee after: LTK ELECTRIC WIRE (CHANGZHOU) Ltd.

Address before: 516006 Desai third industrial zone, Zhongkai Avenue, Chenjiang, Hui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LTK ELECTRIC WIRE (HUIZHOU) Ltd.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LTK ELECTRONIC CABLE Co.,Ltd.

Patentee before: LTK ELECTRIC WIRE (CHANGZHOU)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