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2670U -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2670U
CN219972670U CN202321401414.6U CN202321401414U CN219972670U CN 219972670 U CN219972670 U CN 219972670U CN 202321401414 U CN202321401414 U CN 202321401414U CN 219972670 U CN219972670 U CN 219972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ized
axis
spray
substrate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014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安迪
刘浩
米雄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ny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n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ny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n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014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2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2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2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微粒化喷染装置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基材,包括:至少一组微粒化喷射组件,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喷嘴;所述喷嘴沿第一轴线方向排列;所述喷嘴被设置成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对应的喷着区域,以所述喷着区域的长度方向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且相邻的所述喷着区域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本申请的微粒化喷染装置能够使着色液充分喷射到基材的基础上确保了基材的带液率,提高了色彩一致性。

Description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染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基材,特别是纺织品的染色方法大体可分为浸染和轧染,这两种染色方法所产生的污染较多。
现阶段的喷淋方式尚无法应用于工业化解决染色需求,因其往往喷射流量不均匀,无法保证染色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更环保,提高了染色的均匀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基材,包括:
至少一组微粒化喷射组件,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喷嘴;所述喷嘴沿第一轴线方向排列;
所述喷嘴被设置成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对应的喷着区域,以所述喷着区域的长度方向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且相邻的所述喷着区域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
于一实施例中,微粒化喷染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
每个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
于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还包括:压力调节单元,所述压力调节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还包括:温度调节单元,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用于将着色液进行加热。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的形状为细长开口。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5°~45°。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5°。
于一实施例中,以所述的喷嘴的喷射方向为第三轴线,所述的第三轴线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的第二预设角度为非零夹角。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微粒化喷射组件被设置为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可调节。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的喷染距离相同,所述喷染距离为所述喷嘴与所述基材之间的高度。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微粒化喷射组件被设置为所述喷染距离可调节。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的喷染间距相同,且所述的喷染间距可调节。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微粒化喷射组件被设置为所述第二轴线的角度可调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微粒化喷染设备,包括:输送机构以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所述输送机构可沿输送方向连续地输送基材;所述微粒化喷染装置用于将着色液以第二预设角度喷射于所述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粒化喷染装置相对设置,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所述基材的两个相对表面上。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基材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形成的喷着区域在所述基材平面内的投影呈中心对称。
于一实施例中,以所述的喷嘴的喷射方向为第三轴线,所述的第三轴线与所述微粒化喷染装置对应的所述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不垂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方向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的第三预设角度大于等于0°,小于90°。
于一实施例中,微粒化喷染设备还包括:压轧机构;
所述压轧机构包括:相互挤压的第一压轧部和第二压轧部,所述第一压轧部和所述第二压轧部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引导着色液在基材上扩散的结构;
其中,经喷射着色液的所述基材,穿过所述第一压轧部和所述第二压轧部之间,进行着色液的再分配。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轧部和第二压轧部为轧辊。
相比于现有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微粒化喷射组件,着色剂以微粒化的形态被喷射于喷着区域,可以更均匀地附着于基材,并更节能环保;同时,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同时喷着区域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使得着色剂的流量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微粒化喷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染流量分布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染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着区域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着区域的示意图一;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着区域的示意图二;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着区域的示意图三;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喷着区域的示意图四;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微粒化喷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微粒化喷染设备;11-微粒化喷染装置;100-微粒化喷射组件;1000-固定安装部;1100-主架体;1200-横梁;110-喷嘴;120-阀门;200-喷着区域;300-控制模块;12-基材;13-输送机构;14-压轧机构;141-第一压轧部;142-第二压轧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纺织品的染色工艺主要采用缸染和轧染对环境很不友好,废水污水排放多。而且很难适应需求量较小的情况,产量并不够灵活。
而现有的喷淋设备是很难直接应用于染色领域的,喷射的流体的粒径较大,容易产生滴液,不易渗透和扩散,分布不够均匀。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11,请参照图1,微粒化喷染装置11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基材12,微粒化喷染装置11包括:至少一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喷嘴110;所述的喷嘴110沿第一轴线方向排列。如图所示,沿第一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间隔设置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微粒化喷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喷嘴110;喷嘴110被设置成在基材12上形成对应的喷着区域200。
其中,着色液可以为染液、墨水、颜料或涂料等用于着色的液体。
其中,基材12为织物,但不限于布。包含在基材12中的纤维如包括天然纤维如棉、丝、麻、马海毛、羊毛和羊绒;再生纤维如人造丝和铜氨纤维;合成纤维如尼龙、聚酯和聚氨酯;二-合股纱或混纺纱。基材12是将上述纤维加工成织布或无纺布而制成的。可以对基材12进行预处理。
可选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可间隔安装设在主架体1100上,主架体1100为钢结构,主架体1100的钢结构上具有横梁1200,横梁1200在主架体1100上的延伸方向为第一轴线方向,微粒化喷射组件100按照第一轴线方向,通过固定安装部1000间隔安装在横梁1200上。本实施例中,由于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均按照同一个第一轴线方向设置在一个横梁1200上,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上的喷嘴110距离基材12的高度之间的喷染距离均相同。
进一步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等间距安装在主架体1100的横梁1200上,使微粒化喷射组件100的喷染间距相同,且喷染间距可调节。
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可以采用液压喷射原理,也可以采用气液混合喷射原理使着色液微粒化。根据选用的着色液或者应用环境不同,材质可以选用陶瓷、金属或树脂制作而成。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喷射的着色剂的粒径,在几十至上千微米之间。可根据需求对微粒化喷射组件100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可以选择在粒径在几百微米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既可以使得着色剂分布得更加均匀,也可以使着色剂在喷着区域内更充分地附着于基材上,而不产生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加节省着色剂等耗材。
在标准压力下,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可以获得设定的喷射角度、喷染量、喷染形状和流量分布。请参照图2,喷染角度指的是从喷嘴110喷射的微粒化着色液散开的形状的角度,喷染形状指喷染横截面的断面形状,流量分布为喷嘴110幅宽方向与喷射量分布状态。喷染量与喷射压力成正比。
示例性的,请参照图3,喷染形状可以为点状、线形、扇形、圆形、圆环形等。喷染形状的形成与喷嘴110的形状、喷射角度等相关。例如,当喷嘴110的形状为细长开口,喷嘴110喷染到基材12上的喷射形状可呈扇形。
喷着区域200由喷染形状、基材12的高度、基材12的喷射角度等相关因素决定。需要说的是,基材12的高度可以理解为前述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上的喷嘴110距离基材12的高度之间的喷染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粒化喷射组件100被设置为喷染距离可调节。从而,可以调节喷射的着色剂的冲击力和喷着区域200覆盖的面积。如果喷染距离调节得过远,喷着区域200的中间比较密集地聚集微粒化着色液,周围比较分散,喷嘴110喷射在基材12上的喷着区域200会呈扇形(如图3中的c所示),无法达到均匀喷射到基材12上的目的。为此,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的喷嘴110在设置时,以喷着区域200的长度方向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α,且相邻的喷着区域200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如图4中阴影部分所示。
实践试验表明,第一预设角度为5°~45°时的喷染均匀性更好。喷嘴110喷射的喷着区域200中间及周围都不会聚集微粒化着色液,喷着区域200能够均匀分布到基材12上。优选为第一预设角度α为15°。
微粒化喷射组件100的个数可根据基材12的宽度进行设定。示例性的,请参照图1,微粒化喷射组件100设为13个,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也可以设定为其他数量,例如,微粒化喷射组件100设为8个、10个、15个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5,每个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上还设有阀门120,阀门120与控制模块300连接,控制模块300用于控制阀门120的开启和关闭。
其中,控制模块300可包括供电单元、人机交互界面、通信单元、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供电单元可以是外接电源或者蓄电池。人机交互界面可以为显示屏、键盘、触摸屏、按键、旋钮、音响和led灯等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用于输入指令和读取信息,从而实现人机交互、信息的互通。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控制单元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Unit,简称:MCU)。控制模块300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来接收指令和数据并将该指令、数据传递给处理器,且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传递消息来提示操作人员。控制模块300通过处理器处理人机交互界面和通信单元反馈的信息,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微粒化喷射组件100。
由于控制模块300与每个阀门120进行电性连接,可以通过预先写入的程序,该程序能够实现控制模块300单独控制每个阀门120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性的开启其中一部分喷嘴110,同时关闭其中一部分的喷嘴110,以实现喷嘴110单独定量控制。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每个喷嘴110单独定量控制,控制于基材12的带液率处于微饱和状态。
控制模块300被设置成控制或调解预定容积或量的着色液从每个喷嘴110喷射到基材12上的速率。通过以特定的脉冲速率或频率开启或关闭阀门120,脉冲速率或频率被选择为所需的着色液量和基材12通过微粒化喷染设备1的速度的函数。控制模块300被设置成脉冲速率,使得喷嘴110上的阀门120以同步的方式打开或关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不需要流量控制时,着色液可以以连续流动喷射并且不受脉冲的约束。
喷嘴110通过进液管与料缸连接,着色液从料缸流出,通过进液管进入到喷嘴110上,料缸内的着色液可通过真空泵等动力设备抽取到进液管内。
进一步的,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上设有压力调节单元,压力调节单元与控制模块300电性连接。采用液压喷射原理或气液混合喷射原理,通过控制模块300控制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在标准压力下进行着色液喷射。
为进一步使着色液喷射到基材12上,能够充分散开而不会聚集成微粒化,在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上还设置了温度调节单元。示例性的,温度调节单元可设置在进液管上,温度调节单元与控制模块300电性连接。通过控制模块300控制温度调节单元对进入到喷嘴110内的着色液进行加热以及保温处理,同时控制微粒化喷射组件100在标准压力下进行着色液喷射,使喷射的着色液在喷着区域200内均匀散开,以减少微粒化聚集。
在一些示例中,以喷嘴110的喷射方向为第三轴线,第三轴线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二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为非零夹角。设置第二预设角度为非零夹角,考虑到重力对微粒化着色剂的影响,可以使得着色剂更加分散。重力方向可以理解为与地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优选的,每个喷嘴110的第二预设角度均相同。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的方式,微粒化喷射组件100被设置为第二预设角度可调节。微粒化喷射组件100的喷嘴110的喷射方向,即第三轴线的方向是不固定的,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在具体方案中,喷嘴110可以是设置于喷头上,喷头能转动的设于固定安装部1000上,并通过进液管与料缸连接。
示例性的,在使用微粒化喷染设备1进行着色液喷射时,喷嘴110可以自上而下喷射,喷嘴110具有第二预设角度,定义第二预设角度β为喷嘴的喷射方向与重力方向的夹角,可选的,第二预设角度可以为15°、60°、80°。
请参照图1及图6,当第二预设角度β为15°时,喷嘴110喷射着色液到基材12上的喷着区域200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第二预设角度β为15°,能够使喷嘴110冲击力刚好使着色液充分浸染到基材12上而不至于飞溅造成浪费或污染。喷着区域200呈线形,并且相邻的喷着区域200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
请参照图1及图7,当第二预设角度β为60°时,喷嘴110喷射着色液到基材12上的喷着区域200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第二预设角度β为30°,喷着区域200呈椭圆形,并且相邻的喷着区域200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
请参照图1及图8,当第二预设角度β为60°时,喷嘴110喷射着色液到基材12上的喷着区域200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第二预设角度β为30°,喷着区域200呈圆形,并且相邻的喷着区域200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
在图5-图8的实施例中,喷嘴110喷出的喷着区域200长度方向始终保持与第一轴线具有相同的第一预设角度。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相邻的喷嘴110可以向相反方向设置,例如,请参照图9,当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为13个时,其中第一个喷嘴110、第三个喷嘴110、第五个喷嘴110、第七个喷嘴110、第九个喷嘴110、第十一个喷嘴110、第十三个喷嘴110朝向第一方向,第二个喷嘴110、第四个喷嘴110、第六个喷嘴110、第八个喷嘴110、第十个喷嘴110、第十二个喷嘴110朝向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方向,并且所有喷嘴110均按照第二预设角度β为15°进行喷射,当控制模块300控制13个喷嘴110进行喷射着色液时,喷着区域200呈中心对称的线形,相邻的喷着区域200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
在图5-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仅展示了四种喷着区域200的示意图。在实际工艺中,可以根据需求,通过控制模块300单独控制每个喷嘴110进行喷染,以获得预期的喷着区域200。
除此之外,微粒化喷射组件100被设置为第二轴线的角度可调节。即,喷着区域200的角度是可以调节的,如此设置可以调整相邻的喷着区域200的交叠程度,以及基材12经过喷染的行程长度。
在另一个完整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微粒化喷染设备1,包括图1所示的微粒化喷染装置11以及输送机构13,输送机构13可沿输送方向连续地输送基材12,微粒化喷染装置11用于将着色液以第二预设角度喷射于基材12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输送方向为基材12的进布方向。其中,微粒化喷染装置11参照前文,不做赘述。
其中,输送机构13可以是传动带轮装置、导带形式,也可以是传送辊的形式。并且,基材12的张力可以被调节。将基材12以一定的速度输送到微粒化喷染装置11,输送机构13的传送速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进一步的,微粒化喷染装置11相对设置,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基材12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在微粒化喷染设备1进行着色液喷染处理中,可以仅对基材12的一个面进行单面染色,也可以对基材12的两个面进行染色。在进行双面染色时,可通过翻转装置将输送机构13输送的经过正面染色的基材12进行翻面,继续通过输送机构13反向向基材12向微粒化喷染装置11输送,进行基材12的另一面的喷染。作为优选,也可以同时对基材的两个相对表面进行喷射。
进一步的,基材12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形成的喷着区域200在基材12平面内的投影呈中心对称。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着色剂分布得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以喷嘴110的喷射方向为第三轴线,第三轴线与微粒化喷染装置11对应的输送机构13的输送方向不垂直。必然的,输送机构13的输送方向与第二预设角度呈非零夹角。由于微粒化的着色剂沿第三轴线方向喷射后,会于基材12表面反弹,易对喷射中的微粒化的着色剂形成干扰。示例性的,输送机构13输送基材12时,与喷嘴110的第三轴线之间呈15°进行输送,控制喷嘴110喷射的着色液的流量,使得基材可处于微饱和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着色液会向基材低处流淌,当喷嘴110向基材12进行着色液喷射时,可有效减少着色液向上飞溅。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3的输送方向可以平行于水平方向,即输送机构13将基材12水平输送至微粒化喷染装置11。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3的输送方向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的第三预设角度大于等于0°,小于90°。着色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基材的低处流淌,有助于着色液在输送方向上的扩散。
输送机构13也可以为压轧机构14,通过压轧机构14将基材12向微粒化喷染装置11输送。压轧机构14包括:相互挤压的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引导着色液在介质上扩散的结构,被喷射着色液的基材12穿过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之间,进行着色液的再分配。
示例性的,第一压轧部141上具有引导着色液在介质上流动的结构为凹刻的交错纹路,或者是第一压轧部141上设置有多个凸点,引导着色液在介质上流动的结构为独立于凸点之间形成的交错沟槽,或者第一压轧部141上同事设置凹刻的交错纹路以及独立于凸点之间形成的交错沟槽。第二压轧部142为表面光滑的橡胶轧辊。当基材12穿过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之间时,被喷射的着色液在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的挤压作用下,着色液通过第一压轧部141上凹刻的交错纹路或者独立于凹点之间的交错沟槽,并在第二压轧部142的光滑表面的挤压下,向基材12上进行着色液再分配,最终使着色液充分渗透。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轧部和第二压轧部为轧辊。
本申请的微粒化喷染设备1的工作流程如下:通过输送机构13以一定的匀速速度将基材12沿输送方向,以与第二预设角度呈15°方向连续地输送到微粒化喷染装置11下方,控制模块300控制微粒化喷射组件100以第二预设角度为15°方向向基材12上喷射着色液,在着色液喷射同时,输送机构13始终连续输送基材12。微饱和的着色液在喷射基材12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基材12进步方向上继续流淌,当输送机构13将基材12输送到压轧机构14后,基材12穿过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之间时,被喷射的着色液在第一压轧部141和第二压轧部142的挤压作用下,着色液通过第一压轧部141上凹刻的交错纹路或者独立于凹点之间的交错沟槽,并在第二压轧部142的光滑表面的挤压下,向基材12上进行着色液再分配,最终使着色液充分渗透。
随着输送机构13连续输送基材12,基材12接受微粒化喷染装置11的连续喷射,再通过压轧机构14的着色液再分配,使着色液充分渗透到基材12上,直至所有基材12都完成喷染处理,喷染工艺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基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组微粒化喷射组件,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喷嘴;所述喷嘴沿第一轴线方向排列;
所述喷嘴被设置成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对应的喷着区域,以所述喷着区域的长度方向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且相邻的所述喷着区域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
每个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还包括:压力调节单元,所述压力调节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还包括:温度调节单元,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用于将着色液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形状为细长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5°~4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的喷嘴的喷射方向为第三轴线,所述的第三轴线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的第二预设角度为非零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化喷射组件被设置为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可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的喷染距离相同,所述喷染距离为所述喷嘴与所述基材之间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化喷射组件被设置为所述喷染距离可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化喷射组件的喷染间距相同,且所述的喷染间距可调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化喷射组件被设置为所述第二轴线的角度可调节。
14.一种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机构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装置;
所述输送机构可沿输送方向连续地输送基材;
所述微粒化喷染装置用于将着色液以第二预设角度喷射于所述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化喷染装置相对设置,用于将着色液喷射于所述基材的两个相对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形成的喷着区域在所述基材平面内的投影呈中心对称。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的喷嘴的喷射方向为第三轴线,所述的第三轴线与所述微粒化喷染装置对应的所述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不垂直。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方向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的第三预设角度大于等于0°,小于90°。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轧机构;
所述压轧机构包括:相互挤压的第一压轧部和第二压轧部,所述第一压轧部和所述第二压轧部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引导着色液在基材上扩散的结构;
其中,经喷射着色液的所述基材,穿过所述第一压轧部和所述第二压轧部之间,进行着色液的再分配。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微粒化喷染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轧部和所述第二压轧部为轧辊。
CN202321401414.6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Active CN219972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01414.6U CN219972670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01414.6U CN219972670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2670U true CN219972670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2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01414.6U Active CN219972670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2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6123B1 (en) Coating device for coating an elongated substrate
KR101196581B1 (ko) 텍스타일을 디지털로 업그레이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4923743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raying moving substrates
CN101974834B (zh) 用于织物染整的喷淋加工方法及喷淋机
CN101962884B (zh) 阵列式静电喷雾系统及其染整方法和设备
CN201162122Y (zh) 气流液流染色机
EP0498600B1 (en) Spray die for producing spray fans
CN201793915U (zh) 用于织物染整的喷淋机
CN202809021U (zh) 静电纺丝设备
WO2023011398A1 (zh) 场射流织物染色方法和场射流织物染色系统
CN219972670U (zh) 一种微粒化喷染装置及设备
JP4755332B2 (ja) 直線流を使用する印刷機湿し装置及び印刷機に湿し水を供給する方法
US3942342A (en) Apparatus for dyeing and printing materials
CN101674895A (zh) 用于在涂敷面上涂敷液态涂料的方法及装置
CN105316981A (zh) 一种转移与浸喷二用高效施胶机
US4698642A (en) Non-artifically perturbed (NAP) liquid jet printing
CN206661615U (zh) 精密供料机构以及带有精密供料机构的多通道胶刷
CN113481671A (zh) 场射流织物染色装置和系统
US4282729A (en) Foam random dyeing system
CN201735462U (zh) 一种喷雾用多流体喷嘴设备
CN206968266U (zh) 一种可实现胶液精细喷涂的印花机
CN209915006U (zh) 一种喷油滚筒型喷油装置
CN219427726U (zh) 纺织品喷墨印花前喷雾加湿加药箱
CN115461160B (zh) 喷涂器和喷涂单元
JP2922192B1 (ja) 滴下処理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