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9621U -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9621U
CN219969621U CN202321073153.XU CN202321073153U CN219969621U CN 219969621 U CN219969621 U CN 219969621U CN 202321073153 U CN202321073153 U CN 202321073153U CN 219969621 U CN219969621 U CN 219969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leeve
airbag
air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731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731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9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9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9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包括气囊、充气装置和缓冲装置,充气装置用于对所述气囊充气,缓冲装置位于所述气囊内,缓冲装置用于减轻气囊被碰撞时的冲击力。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气囊的防护效果,解决气囊被打开膨胀后,气囊强度不足,被过度压缩而失去或减弱卸力缓冲作用;或者气囊泄气后发生二次碰撞时,气囊失去防护效果,可能会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在汽车相撞时,汽车安全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气囊在极短的时间迅速弹出,在驾驶员或乘员与车体之间形成弹性气垫,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头部和胸部,使之免于伤害或减轻伤害程度。
在气囊被打开膨胀后,若汽车受到的撞击力过大,或行车速度过高,人体头部或胸部会以比较大的力撞击气囊,此时气囊有可能会被过度压缩而失去或减弱卸力缓冲作用,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在碰撞发生后,气囊往往会泄气,此时危险有可能尚未解除(例如车祸后汽车停在快车道上时),若此时汽车发生二次碰撞,气囊将失去防护效果,可能会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气囊被打开膨胀后,气囊强度不足,被过度压缩而失去或减弱卸力缓冲作用;或者气囊泄气后发生二次碰撞时,气囊失去防护效果,可能会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囊和充气装置;
所述充气装置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充气装置用于对所述气囊充气,使所述气囊膨胀打开;
所述气囊包括迎撞面和后背面;
还包括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所述气囊内,且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所述迎撞面和后背面之间;所述缓冲装置用于减轻所述气囊被碰撞时的冲击力。
进一步的,还包括气囊盒,所述气囊位于所述气囊盒内,所述气囊盒的开口上设有保护膜。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垫和减震板,所述减震板位于所述迎撞面和后背面之间;所述缓冲垫固定在所述减震板上靠近所述迎撞面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支承在所述减震板和所述后背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减震杆和套筒,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后背面上,所述减震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减震板靠近所述后背面的一侧,所述减震杆另一端活动套接在所述套筒内,且所述减震杆能够沿所述套筒的轴向移动;所述弹性件套接在所述减震杆上,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减震板和所述套筒之间,并具有使所述减震板和所述套筒相互远离的趋势。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减震杆的另一端,且所述减震杆另一端通过所述限位板活动套接在所述套筒内,所述限位板被限制在所述套筒内,且能够沿所述套筒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远离所述减震杆的一侧设有第一减震垫,所述套筒底部相对第一减震垫设有第二减震垫。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装置为充气瓶,所述充气瓶内罐装有高压气体;所述充气瓶内还设有气压监测装置,所述气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充气瓶内的高压气体的压强。
进一步的,还包括碰撞检测装置,所述碰撞检测装置与所述充气装置控制连接,所述碰撞检测装置用于当检测到发生碰撞时发送碰撞指令,以使所述充气装置开启并向所述气囊充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上述所述的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安装在所述车体内。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汽车受到碰撞后,安全气囊弹出对驾驶员形成保护,减轻碰撞对驾驶员造成的冲击,当汽车碰撞力过大,气囊强度不足、难以对乘客起到足够防护作用时,气囊内设置的缓冲装置,能够进一步对乘客起到防护作用,提高气囊的防护效果;即:发生碰撞时,驾驶员首先与气囊的迎撞面接触,气囊受力向内凹陷,当冲击力过大时,气囊受力向内进一步凹陷时,驾驶员与缓冲装置接触,缓冲装置对驾驶员进行进一步保护。
(2)气囊弹出使用后,在气囊内部气体外泄,气囊失去对驾驶员的保护功能,此时汽车若发生二次碰撞,通过气囊内部设置的缓冲装置能够继续对驾驶员形成保护,防止汽车二次碰撞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气囊的整体结构示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气囊的气囊结构示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气囊的缓冲装置的局部结构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气囊的气压检测装置结构示例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气囊;101-迎撞面;102-后背面;2-充气装置;3-缓冲装置;301-缓冲垫;302-减震板;303-弹性件;304-减震杆;305-套筒;306-限位板;307-第一减震垫;308-第二减震垫;4-气囊盒;5-保护膜;6-气压监测装置;601-安装盒;602-触发按钮;603-滑动块;604-液压杆;605-密封块;606-安装槽;607-触发端;608-限位杆;7-碰撞检测装置。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所示,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囊1和充气装置2,充气装置2与气囊1连接,充气装置2用于对气囊1充气,使气囊1膨胀打开。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充气装置2内罐装有高压气体,充气装置2通过充气嘴与气囊1连通,能够通过充气嘴向气囊1内充气,使其膨胀打开。参阅图2、3所示,气囊1包括迎撞面101和后背面102,气囊1内设有缓冲装置3,且缓冲装置3位于迎撞面101和后背面102之间,缓冲装置3用于减轻气囊1被碰撞时的冲击力。
具体使用过程中,在汽车受到碰撞后,充气装置2内的高压气体迅速对气囊1充气,使气囊1迅速膨胀打开,气囊1内的缓冲装置3随气囊1一起弹出,驾驶员首先与气囊1的迎撞面101相接触,弹出的气囊1对驾驶员形成保护,减轻碰撞对驾驶员造成的冲击,但当汽车碰撞力过大,驾驶员首先与气囊1接触,气囊1受力向内凹陷,由于冲击力过大,气囊1受力向内进一步凹陷,此时驾驶员与缓冲装置3接触,缓冲装置3对驾驶员进行进一步保护;同时,在气囊1内部气体外泄后,气囊1对驾驶员的保护失效,此时汽车若发生二次碰撞,气囊1内部的缓冲装置3可继续对驾驶员形成保护,防止汽车二次碰撞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参阅图2所示,作为优选实施例,缓冲装置3包括缓冲垫301和减震板302,减震板302位于迎撞面101和后背面102之间,缓冲垫301固定在减震板302上靠近迎撞面101的一侧,当行车速度过高,人体头部或胸部以较大的力撞击气囊1,若撞击力超出气囊1的正常变形范围,气囊1会被过度压缩而失去或减弱卸力缓冲作用,此时,人体头部或胸部会继续向气囊1内部行进并接触缓冲垫301,由缓冲垫301进一步进行卸力缓冲,从而继续对人体头部或胸部提供缓冲防护。另外,在碰撞发生后,气囊1会泄气从而失去防护作用,此时当汽车发生二次意外碰撞时,缓冲垫301可继续提供缓冲防护,避免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缓冲装置3还包括弹性件303(例如:减震弹簧等),弹性件303弹性支承在减震板302和后背面102之间,在弹性件303的弹性力作用下,使减震板302具有远离气囊1后背面102的趋势,在减震板302受力朝后背面102移动时,此时弹性件303被压缩并提供弹性缓冲力,从而减缓减震板302的移动速度,使得缓冲装置3的缓冲作用更加充分,以提供更佳的防护作用。
参阅图2、3所示,进一步的,缓冲装置3还可以包括减震杆304和套筒305,套筒305固定在后背面102上,减震杆304一端固定在减震板302靠近后背面102的一侧,减震杆304另一端活动套接在套筒305内,且减震杆304能够沿套筒305的轴向移动,同时,弹性件303套接在减震杆304上,弹性件303位于减震板302和套筒305之间,且弹性件303具有使减震板302和套筒305相互远离的趋势,减震杆304能够在连接减震板302与套筒305的同时,对弹性件303的变形方向起到导向作用。
进一步的,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3还包括限位板306,限位板306固定在减震杆304的另一端,且减震杆304另一端通过限位板306活动套接在套筒305内,限位板306被限制在套筒305内,且能够沿套筒305的轴向移动;限位板306对减震杆304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减震杆304在弹性件303的弹力作用下脱离套筒305,从而将减震杆304活动套接在套筒305内。
参阅图3所示,套筒305内还设有第一减震垫307和第二减震垫308,第一减震垫307设置在限位板306远离减震杆304的一侧,第二减震垫308设置在套筒305底部并与第一减震垫307相对,第一减震垫307和第二减震垫308对减震杆304产生缓冲作用,防止减震杆304在套筒305内快速移动时,减震杆304与套筒305底部之间产生较大冲击。
参阅图1所示,作为优选实施例,安全气囊还包括气囊盒4,气囊1位于气囊盒4内,气囊盒4的开口上设有保护膜5,在气囊未使用时,气囊1收缩于气囊盒4内,在汽车受到碰撞后,气囊1冲破气囊盒4上的保护膜5,弹出气囊盒4外,对驾驶员或乘客进行保护;此外,保护膜5可以有效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气囊盒4内。
具体使用时,气囊1在汽车受到撞击后弹出,气囊1对驾驶员形成保护,当冲击力过大时,气囊1过度凹陷后,驾驶员在冲击作用下进一步与缓冲装置3接触,缓冲装置3中的缓冲垫301和减震板302首先对驾驶员的冲击力进行二次缓冲,同时减震板302另一侧的弹性件303受力压缩,其中弹性件303的弹性力对驾驶员的冲击力进行补充缓冲,减震杆304在减震板302的带动下沿套筒305的轴向移动,最终减震杆304与套筒305底部接触,此时第一减震垫307和第二减震垫308对驾驶员的冲击力进行三次缓冲。气囊1配合缓冲装置3对驾驶员提供良好的防护效果,缓冲装置3可弥补气囊1的防护不足,减轻撞击对驾驶员造成的伤害。
实施例二
参阅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与实施例一相类似,不同点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充气装置2上增加气压监测装置6和碰撞检测装置7,对充气装置2进行监测,同时提高气囊反应的灵敏度,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参阅实施例一,下面就进一步改进之处进行说明。
参阅图1所示,在充气装置2上设置碰撞检测装置7,碰撞检测装置7与充气装置2控制连接,碰撞检测装置7用于当检测到发生碰撞时发送碰撞指令,以使充气装置2开启并向气囊1充气。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检测装置7检测到撞击后启动充气装置2,充气装置2快速将气体通过充气嘴对气囊1内充气,使其膨胀打开。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优选充气装置2为充气瓶,高压气体罐装在充气瓶内;为保证汽车在发生碰撞后,充气装置2能及时反应向气囊1内充气,需要对充气瓶进行监测,防止充气瓶因发生因气体泄漏而失效的问题,通过在充气瓶内设置气压监测装置6监测充气瓶内的高压气体的压强。
参阅图4所示,检测装置6包括安装盒601,安装盒601内设有密封块605,密封块605对检测装置6内部环境进行密封,防止检测装置6内外侧之间发生气体流通;密封块605上设有滑动块603,安装盒601内壁上开设有安装槽606,触发按钮602安装在安装槽606内,滑动块603朝向触发按钮602的一侧设有触发端607,触发端607朝触发按钮602方向延伸,触发端607可朝触发按钮602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的,安装盒601内壁上还设有液压杆604,液压杆604一端与滑动块603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安装盒601内壁连接,液压杆604用于推动滑动块603移动,从而使滑动块603上的触发端607与触发按钮602接触或分离。
还包括多根限位杆608,各限位杆608与液压杆604平行,滑动块603套设在限位杆608上,限位杆608用于对滑动块603的移动进行导向。
可以理解的是,汽车内可以设指示灯,指示灯与检测装置6连接,指示灯用于警示充气瓶是否发生气体泄漏。
当充气瓶内气体充足时,检测装置6内的触发端607与触发按钮602接触,指示灯熄灭;当充气瓶发生气体泄漏时,充气瓶内因气体流失而使充气瓶中气压降低,在检测装置6内外侧气压差的作用下,检测装置6内侧气压向外侧气压挤压,滑动块603在气压差作用下在限位杆608上朝远离触发按钮602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触发端607与触发按钮602分离,此时指示灯点亮,从而对车内人员进行示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以或实施例二公开的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安装在车体内。
车体在受到碰撞后,车体内设置的安全气囊弹出对驾驶员或乘客提供保护,安全气囊内部的缓冲装置能够对驾驶员或乘客提供二次保护。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1)和充气装置(2);
所述充气装置(2)与所述气囊(1)连接,所述充气装置(2)用于对所述气囊(1)充气,使所述气囊(1)膨胀打开;
所述气囊(1)包括迎撞面(101)和后背面(102);
还包括缓冲装置(3),所述缓冲装置(3)位于所述气囊(1)内,且所述缓冲装置(3)位于所述迎撞面(101)和后背面(102)之间;所述缓冲装置(3)用于减轻所述气囊(1)被碰撞时的冲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盒(4),所述气囊(1)位于所述气囊盒(4)内,所述气囊盒(4)的开口上设有保护膜(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3)包括缓冲垫(301)和减震板(302),所述减震板(302)位于所述迎撞面(101)和后背面(102)之间;所述缓冲垫(301)固定在所述减震板(302)上靠近所述迎撞面(101)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3)还包括弹性件(303),所述弹性件(303)弹性支承在所述减震板(302)和所述后背面(10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3)还包括减震杆(304)和套筒(305),所述套筒(305)固定在所述后背面(102)上;所述减震杆(304)一端固定在所述减震板(302)靠近所述后背面(102)的一侧,另一端活动套接在所述套筒(305)内,且所述减震杆(304)能够沿所述套筒(305)的轴向移动;所述弹性件(303)套接在所述减震杆(304)上,且所述弹性件(303)位于所述减震板(302)和所述套筒(305)之间,并具有使所述减震板(302)和所述套筒(305)相互远离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3)还包括限位板(306),所述限位板(306)固定在所述减震杆(304)的另一端,且所述减震杆(304)另一端通过所述限位板(306)活动套接在所述套筒(305)内,所述限位板(306)被限制在所述套筒(305)内,且能够沿所述套筒(305)的轴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306)远离所述减震杆(304)的一侧设有第一减震垫(307),所述套筒(305)底部相对所述第一减震垫(307)设有第二减震垫(308)。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2)为充气瓶,所述充气瓶内罐装有高压气体;所述充气瓶内还设有气压监测装置(6),所述气压监测装置(6)用于监测充气瓶内的高压气体的压强。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碰撞检测装置(7),所述碰撞检测装置(7)与所述充气装置(2)控制连接,所述碰撞检测装置(7)用于当检测到发生碰撞时发送碰撞指令,以使所述充气装置(2)开启并向所述气囊(1)充气。
10.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安装在所述车体内。
CN202321073153.XU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Active CN219969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3153.XU CN219969621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3153.XU CN219969621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9621U true CN219969621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8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73153.XU Active CN219969621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9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43920B1 (en) A safety arrangement
EP1874590B1 (en) Protection means for road vehicles
US5181697A (en) Impact member with multiple concentric gas cushions inflated in sequence
US5927748A (en) Multi-stage inflatable bag for vehicular safety systems
US6334639B1 (en) Bumper equipped with shock-absorbing means
CN103442954B (zh) 联合气囊模块
KR101356155B1 (ko) 차량용 외장에어백 장착장치
US6450556B1 (en) Under-ride protection airbag system and method of its use
CN103129510B (zh) 一种防止行人小腿下潜的保护装置及方法
JP2007197007A (ja) 衝撃センサーにより制御されるエネルギー吸収素子を含んで成る安全緩衝装置
KR101428243B1 (ko) 외장 에어백장치
CN105365744A (zh) 用于行人保护的主动式发动机罩前盖
EP4349660A1 (en) Vehicle collision shock attenuation device
CN115210113A (zh) 用于在即将发生碰撞的事件中吸收冲击的机动车辆零件膨胀系统
US3799576A (en) Safety device for vehicle occupants
CN219969621U (zh)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CN111086471B (zh) 车辆及其防撞结构
WO1998013231A1 (en) A vehicle-mounted crash energy absorbing arrangement
US20200180538A1 (en) Diagnostic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CN201694139U (zh) 车辆外置缓冲型保险装置
CN210258325U (zh) 一种保护性能好的汽车防撞梁
WO2010131787A1 (ko) 에어백
KR20090015210A (ko) 자동차용 충격완화장치
KR100422401B1 (ko) 기체충진공간부와 탄성체를 병렬배치한 충돌에너지흡수구조체
CN210116471U (zh) 车辆防撞装置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