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9328U -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9328U
CN219969328U CN202320764926.2U CN202320764926U CN219969328U CN 219969328 U CN219969328 U CN 219969328U CN 202320764926 U CN202320764926 U CN 202320764926U CN 219969328 U CN219969328 U CN 219969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lower swing
vehicle
reinforcing rib
b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49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佳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49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9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9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9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该下摆臂本体具有一体成型的固定段和悬臂段,且固定段和悬臂段呈夹角地连接,固定段上具有至少两个固定部,下摆臂本体通过固定部安装在车架上,悬臂段上具有承载部,承载部用于安装转向节。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简化下摆臂结构的加工工序,提高下摆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悬架系统是车辆的底盘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麦弗逊悬架(MacPherson)由于构造简单、成本低、横向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前置的车辆的前悬架上。
麦弗逊悬架由支柱式减振器、转向节和下摆臂组成;麦弗逊悬架中的支柱式减振器兼作主销,承受来自车身抖动和地面冲击的上下预应力,转向节或车轮跟着主销转动;而且主销可摆动,特点是主销位置和前轮定位角随车轮的上下跳动而变化,前轮定位变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
现有的麦弗逊悬架中的下摆臂通常由多个零件组合而成,由多个零件组合而成的下摆臂加工工序复杂,下摆臂的强度和刚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能够简化下摆臂结构的加工工序,提高下摆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下摆臂结构,包括下摆臂本体,该下摆臂本体具有一体成型的固定段和悬臂段,且固定段和悬臂段呈夹角地连接,固定段上具有至少两个固定部,下摆臂本体通过固定部安装在车架上,悬臂段上具有承载部,承载部用于安装转向节。
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由于将下摆臂本体设置为由固定段和悬臂段一体成型的结构,可以在固定段上设置固定部,这样只需要在车架上设置与固定段相匹配的容纳腔和与固定部匹配的固定结构,就可以通过固定部将下摆臂本体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在悬臂段上设置承载部,可以将转向节通过承载部安装在下摆臂本体上;并且将固定段和悬臂段设置为呈夹角地连接的结构形式,可以使悬臂段延伸至车架的外部,从而可以减小下摆臂结构位于车架外部的部分的体积。同时,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将下摆臂本体设置为固定段和悬臂段呈夹角的一体成型的结构,使整个下摆臂本体只有一个单独的零件,不需要对多个零件进行组装以形成下摆臂本体,从而可以简化下摆臂本体的加工工序,进而可以简化下摆臂结构的加工工序,而且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本体是一体成型的,相比于通过多个零件之间的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下摆臂本体,这样的下摆臂本体上没有连接结构,从而可以提高下摆臂本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而可以提高下摆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段上设置有沿固定段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加强筋,在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上,第一加强筋的各部分的高度一致。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悬臂段上设置有沿悬臂段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加强筋,在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上,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加强筋端部的高度小于第二加强筋的加强筋中间部分的高度,其中,在沿第二加强筋的轴向方向上,加强筋端部为第二加强筋上两端的部分,加强筋中间部为第二加强筋上中间的部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段上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的轴向方向和第二固定孔的轴向方向均与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一致。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中均分别设置有衬套;衬套包括内套管、柔性体和外套管,其中,在沿衬套的径向方向上,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柔性体连接为一体,衬套通过外套管固定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孔中设置的第一衬套包括第一外套管,在沿第一外套管的轴向方向上,在第一外套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倒角。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孔中设置的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外套管,在沿第二外套管的轴向方向上,在第二外套管上靠近车辆顶部的一端均设置有翻边,在第二外套管上远离车辆顶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倒角。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孔中设置的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内套管,第二内套管的内套管端部的内径小于第二内套管的内套管中间部的内径,其中,在沿第二内套管的轴向方向上,内套管端部为第二内套管上两端的部分,内套管中间部为第二内套管上中间的部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载部包括锥形孔,在沿锥形孔的轴向方向上,锥形孔上的靠近车辆顶部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车辆顶部的一端的直径。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转向节和上述任意一项提供的下摆臂结构,其中,车架上设置有容纳腔,下摆臂本体上的固定段设置在容纳腔内,以将下摆臂结构与车架固定连接,转向节通过承载部设置在下摆臂结构上。
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提供的下摆臂结构,从而对车辆来说,可以减小下摆臂本体位于车架外部的部分的体积,使车辆上安装车轮的位置具有较大的横向空间和较大的纵向空间,从而可以为车轮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和活动空间,这样可以使车辆安装直径较大、宽度也较宽的车轮,车轮也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转向,提升了车辆的行驶性能。同时,下摆臂本体设置为固定段和悬臂段呈夹角的一体成型的结构,可以提高下摆臂本体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整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衬套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衬套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沿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下摆臂本体;11-固定段;111-第一固定部;1111-第一凸台;1112-第一固定孔;112-第二固定部;1121-第二凸台;1122-第二固定孔;113-第一主体;114-第一加强筋;12-悬臂段;121-承载部;1211-第三凸台;1212-锥形孔;122-第二主体;123-第二加强筋;1231-拔模面;124-过渡圆角;2-第一衬套;21-第一外套管;211-第一倒角;22-第一柔性体;23-第一内套管;3-第二衬套;31-第二外套管;311-翻边;312-第二倒角;32-第二柔性体;33-第二内套管;331-内套管端部;332-内套管中间部;4-转向节;41-转向节球销;5-车架;6-螺栓;7-螺母;8-车轮;L1-固定段的宽度;L2-第一加强筋的宽度;H1-第一加强筋的高度;L3-悬臂段的宽度;L4-第二加强筋的宽度;H2-第二加强筋的高度;L-纵向空间;B-横向空间;θ-拔模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的示意图。该下摆臂结构包括下摆臂本体1,下摆臂本体1具有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呈夹角地连接;在固定段11上具有至少两个固定部,下摆臂本体1通过固定部安装的车架上,悬臂段12上具有承载部121,通过承载部121将转向节安装的下摆臂本体1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将下摆臂本体1设置为由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一体成型的结构,可以在固定段11上设置固定部,这样只需要在车架上设置与固定段11相匹配的容纳腔和与固定部匹配的固定结构,就可以通过固定部将下摆臂本体1固定安装在车架上,而不需要在车架上设置安装下摆臂本体1的支架;在悬臂段12上设置承载部121,可以将转向节通过承载部121安装在下摆臂本体1上;并且将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设置为呈夹角地连接的结构形式,可以使悬臂段12延伸至车架的外部,从而可以减小下摆臂结构位于车架外部的部分的体积。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下摆臂结构,将下摆臂本体设置为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呈夹角的一体成型的结构,使整个下摆臂本体1只有一个单独的零件,不需要对多个零件进行组装以形成下摆臂本体,从而可以简化下摆臂本体1的加工工序,进而可以简化下摆臂结构的加工工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的下摆臂本体1是一体成型的,相比于通过多个零件之间的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下摆臂本体,这样的下摆臂本体1上没有连接结构,从而可以提高下摆臂本体1的强度和刚度,进而可以提高下摆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可以将下摆臂本体1设置为L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就是固定段11和悬臂段12呈夹角地连接,固定段11和悬臂12之间的夹角可以是90度,也可以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度,还可以是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度,对于固定段11和悬臂12之间的夹角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下摆臂本体1可以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从而可以获得强度高、刚度高,且重量轻的下摆臂本体1。
示例性地,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可以将固定段11设置为横截面为H型的结构形式,也就是在垂直固定段11的轴向方向上,在固定段11的第一主体113的第一基础面113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14,并且在垂直第一主体113的第一基础面1131的方向上,在第一主体113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14,每一条第一加强筋114均沿固定段11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
如图2所示,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定固定段11的宽度为L1,第一加强筋114的宽度为L2,在垂直第一主体113(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上,设定第一加强筋114的高度为H1。由于固定段11可以安装在车架的容纳腔中,所以在沿固定段11的轴向方向上,第一加强筋114的高度H1可以保持不变,也就是第一加强筋114各个部分的高度H1为同一高度值,第一加强筋114的各个部分的高度H1也可以有比较小的变化;而为了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在从固定段11上与悬臂段12连接的一端向固定段11上远离悬臂段12的一端,固定段11的宽度L1由宽变窄,这样的设置,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减小固定段11的体积和重量。
为了便于铸造加工,可以将第一加强筋114和第一主体113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为过渡弧面,一方面可以消除第一加强筋114和第一主体113之间的局部应力集中,另一方面在铸造加工时,设置的过渡弧面可以便于脱模,从而有利于铸造加工和提升下摆臂本体1的加工质量。
又一示例,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可以将悬臂段12设置为横截面为H型的结构形式,也就是在悬臂段12的第二主体122上靠近车辆顶部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强筋123,这两个第二加强筋123分别位于第二主体122上远离中心的两侧;在悬臂段12的第二主体122上远离车辆顶部的一侧也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强筋123,这两个第二加强筋123也分别位于第二主体122上远离中心的两端;悬臂段12上的四条第二加强筋123均沿悬臂段12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
如图3所示,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设定悬臂段12的宽度为L3,第二加强筋123的宽度为L4,在垂直第二主体122(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上,设定第二加强筋123的高度为H2。在从悬臂段12上与固定段11连接的一端向悬臂段12上远离固定段11的一端,悬臂段12的宽度L3由宽变窄,第二加强筋123的宽度由宽变窄;而为了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第二加强筋123的高度H2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也就是第二加强筋123的加强筋端部的高度小于第二加强筋123的加强筋中间部的高度,其中,在沿第二加强筋的轴向方向上,加强筋端部为第二加强筋上两端的部分,加强筋中间部为第二加强筋上中间的部分,即在沿悬臂段12的轴向方向上,第二加强筋123是两端的高度小,第二加强筋123在悬臂段12的中点的位置处的高度达到最大值。将悬臂段12设置成这样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减小悬臂段12的体积和重量。
为了消除局部的应力集中和铸造加工的方便,可以在悬臂段12的第二主体122和第二加强筋123相连接的位置处设置过渡圆角124,这样可以消除悬臂段12上局部的应力集中,可以提高悬臂段12的强度。在第二加强筋123上远离悬臂段12中心的一侧设置有拔模角θ,即第二加强筋123的拔模面1231和侧面切向之间具有拔模角θ,该拔模角θ可以设置为5°至10°的角度,这样在通过铸造的方式加工下摆臂本体1的过程中,可以便于脱模,从而可以提高下摆臂本体1的加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下摆臂本体1的各个部分的宽度、第一加强筋114的宽度和高度、第二加强筋123的高度和宽度均为连续可变的,可以根据下摆臂本体1的实际受力情况和边界进行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将下摆臂本体1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且在下摆臂本体1上设置加强筋,在使下摆臂本体1满足强度和刚度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减小下摆臂本体1的体积,且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进行加工,可以使下摆臂结构的重量比传统的下摆臂减重30%至40%。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可以在下摆臂本体1的固定段11上设置两个用于与车架进行固定安装的固定部,也就是在固定段1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固定部,并且在每一个固定部中设置一个衬套,可以通过两个固定部将下摆臂结构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其中,第一固定部111设置在固定段11上和悬臂段12相连接的一端,第二固定部112设置在固定段11上远离悬臂段12的一端。也可以在固定段11上设置三个、四个或其他数量的固定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衬套的剖视示意图。可以将第一固定部111设置为包括第一凸台1111,且在第一凸台1111上设置第一固定孔1112的结构形式,第一凸台1111可以设置为圆柱形的结构,第一凸台1111从固定段11的第一主体113的两侧延伸形成,第一固定孔1112贯穿第一凸台1111,第一固定孔1112的轴向方向与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一致。
为了减少下摆臂本体1与车架之间的磨损、振动和噪音,如图1和图4所示,可以在第一固定孔1112中设置第一衬套2。示例性地,第一衬套2可以设置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外套管21、第一柔性体22和第一内套管23的结构形式。其中,在沿第一衬套2的径向方向上,第一外套管21和第一内套管23通过第一柔性体22连接为一体,也就是第一柔性体22包覆在第一内套管23的外壁上,第一外套管21再套设在第一柔性体22的外壁上,第一柔性体22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并且,第一外套管21、第一柔性体22和第一内套管23可以通过工艺硫化的加工方式结合为一体,可以提高第一衬套2的强度。
由于第一衬套2主要用于传动径向方向的径向力,为了提升车辆在转弯时的弯道响应,第一衬套2需要具有较大的径向刚度,因此第一柔性体22可以设置为径向尺寸较小的结构,以使第一衬套2的整体的径向尺寸较小。在将第一衬套2固定在第一固定孔1112中时,将第一衬套2从第一固定孔1112的一端压入,第一衬套2从第一固定孔1112的另一端延伸出,第一衬套2的两端均位于第一固定孔1112的外侧,第一外套管21直接与第一固定孔1112相接触,以将第一衬套2固定在第一固定孔1112中。
又一示例,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将第一衬套2安装在下摆臂本体1的第一固定孔1112中,在沿第一外套管21的轴向方向上,可以在第一外套管2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倒角211。第一倒角211设置在第一外套管21的外侧壁和轴向端面的连接处。这样,在将第一衬套2压入第一固定孔1112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倒角211便于对第一衬套2进行定位和导向,可以使第一外套管21的一部分先穿入第一固定孔1112中,再对第一衬套2施加轴向的压力,以将第一衬套2压入第一固定孔2中,第一衬套2的第一内套管23从第一固定孔1112的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内套管23的两端均位于第一固定孔1112的外侧,第一外套管21直接与第一固定孔1112相接触,以将第一衬套2固定在第一固定孔1112中。
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衬套的剖视示意图。可以将第二固定部112设置为包括第二凸台1121,且在第二凸台1121上设置第二固定孔1122的结构形式。第二凸台1121可以设置为圆柱形的结构,第二凸台1121从固定段11的第一主体113的两侧延伸形成,第二固定孔1122贯穿第二凸台1121,第二固定孔1122的轴向方向与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一致。
如图1和图4所示,可以在第二固定孔1122中设置第二衬套3。示例性地,第二衬套3可以设置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外套管31、第二柔性体32和第二内套管33的结构形式。其中,在沿第二衬套3的径向方向上,第二外套管31和第二内套管33通过第二柔性体32连接为一体,也就是第二柔性体32套设在第二内套管33的外壁上,第二外套管31再套设在第二柔性体32的外壁上。第二柔性体32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并且,第二外套管31、第二柔性体32和第二内套管33可以通过工艺硫化的加工方式结合为一体,可以提高第二衬套3的强度。
由于第二衬套3主要用于传递沿轴向方向的轴向力,为了缓和轴向冲击,可以将第二衬套3设置为径向刚度比第一衬套2的径向刚度小。例如,如图5所示的,在沿第二衬套3的径向方向上,可以将第二衬套3中的第二柔性体32设置为径向尺寸比第一衬套2中的第一柔性体22的径向尺寸大,也就是第二衬套3中的第二柔性体32比较粗。
第二衬套3承受的主要是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的轴向力,在沿第二外套管31的轴向方向上,可以在第二外套管31上靠近车辆顶部的一端设置翻边311,在第二外套管31上远离车辆顶部的一端设置第二倒角312,其中,翻边311沿第二外套管31的径向方向向远离第二外套管31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倒角312设置在第二外套管31的外侧壁和轴向端面的连接处。还可以将第二内套管33设置为两端的内套管端部331的内径小于内套管中间部332的内径,在沿第二内套管33的轴向方向上,内套管端部331为第二内套管33上两端的部分,内套管中间部332为第二内套管33上中间的部分。
在将第二衬套3固定在第二固定孔1122中时,使第二衬套3的第二外套管31具有第二倒角31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孔1122相对位,通过第二倒角312对第二衬套3进行定位和导向,将第二衬套3从第二固定孔1122的一端压入。由于第二外套管31上具有翻边311,在翻边311与第二凸台1121相抵接时,完成对第二衬套3的压入,第二衬套3通过第二外套管31固定在第二固定孔1122中。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衬套3的第二外套管3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倒角312,在将第二衬套3压入第二固定孔1122中时,可以便于对第二衬套3进行定位和导向,从而便于将第二衬套3压入第二固定孔1122中;并且,在第二衬套3的第二外套管31的另一端设置有翻边311,通过翻边311可以对第二衬套3进行限位,且在第二衬套3受到由车辆顶部向车辆底部方向的轴向力时,翻边311可以避免第二衬套3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下摆臂本体1的运动,可以提升装配的稳定性;同时,将第二内套管33设置为两端细,中间粗的变径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加第二柔性体32与第二内套管33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二柔性体32和第二内套管33的粘接强度,另一方面在对第二内套管33的内孔进行加工时,只需要对两端的内套管端部331的内孔进行精加工,对内套管中间部332可以进行粗加工,从而使得对第二内套管33的加工精度更容易控制,且能减少加工工序。
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沿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悬臂段12上的承载部121设置为包括第三凸台1211,且在第三凸台1211上设置锥形孔1212的结构形式。示例性地,在沿锥形孔1212的轴向方向上,锥形孔1212上的靠近车辆顶部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车辆顶部的一端的直径,相应地,可以在转向节上与锥形孔1212相连接的转向节球销上设置锥形柱,以将转向节与下摆臂本体1的悬臂段12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参照图7和图8,图7和图8均为本申请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车辆包括车架5、转向节4和下摆臂结构。其中,在车架5上设置有用于容纳下摆臂本体1的固定段11的容纳腔,在容纳腔的壁面上设置有与固定段11上的第一固定部111对位的通孔和与固定段11上的第二固定部112对应的通孔;在将下摆臂本体1的固定段11置于车架5的容纳腔中之后,可以将两个螺栓6分别穿入容纳腔上的通孔,并分别穿过第一衬套2和第二衬套3,再用螺母7将螺栓6固定在车架上,以将下摆臂结构与车架5固定连接。在转向节4上的锥形柱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将转向节4上的锥形柱穿入下摆臂本体1上的锥形孔1212中之后,用螺母7将转向节球销41与下摆臂本体1的悬臂段12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摆臂结构的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且下摆臂本体1的固定段11安装在车架5的容纳腔内,可以简化车架5的结构设计,使车架5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只有下摆臂本体1的悬臂段12位于车架5的外侧,使车辆上安装车轮8的位置具有较大的横向空间B和较大的纵向空间L,从而可以为车轮8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和活动空间,这样可以使车辆安装直径较大、宽度也较宽的车轮8,同时车轮8也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转向,提升了车辆的行驶性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摆臂本体,所述下摆臂本体具有一体成型的固定段和悬臂段,且所述固定段和所述悬臂段呈夹角地连接,所述固定段上具有至少两个固定部,所述下摆臂本体通过所述固定部安装在车架上,所述悬臂段上具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用于安装转向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上设置有沿所述固定段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加强筋,在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各部分的高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段上设置有沿所述悬臂段的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加强筋,在沿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加强筋端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加强筋中间部的高度;其中,在沿所述第二加强筋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加强筋端部为所述第二加强筋上两端的部分,所述加强筋中间部为所述第二加强筋上中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上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的轴向方向和所述第二固定孔的轴向方向均与车辆顶部到车辆底部的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中均分别设置有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内套管、柔性体和外套管;其中,在沿所述衬套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通过所述柔性体连接为一体,所述衬套通过所述外套管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中设置的第一衬套包括第一外套管,在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轴向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孔中设置的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外套管,在沿所述第二外套管的轴向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外套管上靠近车辆顶部的一端均设置有翻边,在所述第二外套管上远离车辆顶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孔中设置的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内套管,所述第二内套管的内套管端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内套管的内套管中间部的内径,其中,在沿所述第二内套管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内套管端部为所述第二内套管上两端的部分,所述内套管中间部为所述第二内套管上中间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锥形孔,在沿所述锥形孔的轴向方向上,所述锥形孔上的靠近车辆顶部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车辆顶部的一端的直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容纳腔;
转向节;
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下摆臂结构,所述下摆臂本体上的所述固定段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以将所述下摆臂结构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节通过所述承载部设置在所述下摆臂结构上。
CN202320764926.2U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969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4926.2U CN219969328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4926.2U CN219969328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9328U true CN219969328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6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4926.2U Active CN219969328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9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2753B2 (en) Joint for vehicle steering and suspension system
US7490840B2 (en) Steering and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5454585A (en) Strut assembly with bearing axis alignment
US8205900B1 (en) Vehicle suspension assembly
US4810002A (en) Double link type suspension system
CN113232469B (zh) 一种前悬架系统及车辆
KR20200001063A (ko) 현가 암 및 볼 조인트
CN110626137A (zh) 一种重载乘用车后悬架
CN106739895A (zh) 一种下摆臂
CN219969328U (zh) 一种下摆臂结构及车辆
CN218806105U (zh) 一种前后轴通用的行驶模块及汽车
US6719311B2 (en) Vehicle steering assembly
CN213261847U (zh) 一种大转角虚拟主销双横臂独立悬架结构
CN209987707U (zh) 一种低地板集成模块式独立悬架转向桥
CN106696621B (zh) 一种麦弗逊独立悬架总成
JPH1047433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ブッシュ
KR100726540B1 (ko) 볼조인트를 이용한 킹핀 기울기 증대 타입 차량용 현가장치
CN219277167U (zh) 一种用于电车的摆臂
US20220297488A1 (en) Trailing arm
CN106985626B (zh) 一种麦弗逊前独立悬架
CN219115167U (zh) 一种预留可调余量的上控制臂毛坯结构
CN220053421U (zh) 控制臂及车辆
CN219295508U (zh) 一种后轮主动转向器带横拉杆总成及其汽车转向系统
CN218084979U (zh) 一种上控制臂结构及悬架系统
CN215322846U (zh) 一种全地形车碟刹转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