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4187U -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4187U
CN219954187U CN202320880668.4U CN202320880668U CN219954187U CN 219954187 U CN219954187 U CN 219954187U CN 202320880668 U CN202320880668 U CN 202320880668U CN 219954187 U CN219954187 U CN 219954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ment
gear
groove
joint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066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立勃
贾登琦
韩晋
薛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066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4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4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4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包括发动机以及换挡机构,换挡机构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进行传递;换挡机构包括接合齿轮,接合齿轮用于在换挡机构中与接合套进行接合;接合齿轮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槽,多个接合槽围绕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分布;接合齿轮的端面还设置有多个预接槽,预接槽的槽深小于接合槽的槽深,预接槽与接合槽连通,从而增大接合齿轮与接合套的对接概率。由于预接槽的槽深小于接合槽的槽深,在接合凸台与接合槽对接时,预接槽的存在不会改变接合凸台与接合槽之间的对接间隙,从而提高接合套与接合齿轮对接的顺畅性,改善换挡顿挫的问题。

Description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为了保证车辆在各个速度阶段均具有良好的扭矩,通常在车辆发动机动力部分和离合器之间设置变速箱。变速箱是用于变更转速比和运动方向的一种装置,其用于汽车、拖拉机、船舶、机床等各种机器,用来按不同工作条件改变由输入轴传到输出轴上的扭矩、转速和运动方向。
现有技术的换挡机构中,通过换挡把手旋转变速鼓,变速鼓上的行程槽带动进挡拨叉进行轴向运动,从而带动接合套与接合齿轮相接合,完成动力输出。具体地,当接合套端面的接合凸台卡入接合齿轮端面的接合槽内,接合套与接合齿轮就完成接合并能够一起旋转,从而带动输出轴旋转。接合齿轮始终与发动机动力部分连接,因此始终保持转动,从而在换挡时,接合套上的接合凸台难以每次都很顺畅的卡入接合齿轮的接合槽内,这就导致进挡拨叉的轴向运动受到很大的阻力。进挡拨叉难以移动到位,从而使得变速鼓的旋转受到阻碍,这就导致了车辆在换挡时存在明显的顿挫感,换挡不顺畅,给客户带来不好的驾车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接合套与接合齿轮对接不顺畅,从而导致的换挡顿挫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以及换挡机构,所述换挡机构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传递;所述换挡机构包括接合齿轮,所述接合齿轮用于在换挡机构中与接合套进行接合;所述接合齿轮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槽,多个接合槽围绕所述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分布;所述接合齿轮的端面还设置有多个预接槽,所述预接槽的槽深小于所述接合槽的槽深,所述预接槽与所述接合槽连通。
上述实施例中,多个接合槽围绕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分布,以使得多个接合槽距离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距离相同,接合齿轮在转动过程中,各个接合槽均能够对接接合套端面的接合凸台。通过在接合齿轮的端面设置预接槽,由于预接槽与接合槽一一对应,接合槽与预接槽连通,且预接槽设置于接合槽沿接合齿轮正转方向的一侧,以使得接合凸台能够先对接预接槽,再从预接槽滑入接合槽。预接槽与接合槽组合,能够增大接合齿轮与接合套的对接概率。由于预接槽的槽深小于接合槽的槽深,在接合凸台与接合槽对接时,预接槽的存在不会改变接合凸台与接合槽之间的对接间隙,从而提高接合套与接合齿轮对接的顺畅性,改善换挡顿挫的问题。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接槽的槽深与所述接合槽的槽深的比值范围为3/10至1/2。
上述实施例中,预接槽的深度根据接合齿轮的接合槽的深度进行设置,预接槽的槽深与接合槽的槽深的比值设置的范围在3/10至1/2之间,从而使得接合凸台在进入预接槽后具有稳定的卡接深度。接合凸台进入预接槽为第一阶段,接合凸台从预接槽进入接合槽为第二阶段,当接合槽的深度越深,那么预接槽的深度则设置的越深,从而使得接合凸台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程更加均匀平滑,提高接合套与接合齿轮对接的顺畅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接槽的深度范围为1.5mm至3.0mm。
上述实施例中,预接槽的深度范围为1.5mm至3.0mm,以使得预接槽的深度不至于太小以影响接合凸台的对接稳定性。同时,由于接合齿轮本身的结构限制,太深的预接槽会使得接合槽需要设置的深度更大,从而增大接合齿轮的整体设计厚度。通过将预接槽的深度范围控制在1.5mm至3.0mm,一方面对预接槽的铣削量小,提高加工效率。另一方面,降低接合齿轮上接合槽与接合槽之间接合强度影响。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接槽从所述接合槽绕所述接合齿轮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所述接合槽与所述预接槽均为弧形腰槽且均具有弧度中心,所述接合槽的弧度中心与所述预接槽的弧度中心均位于所述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
上述实施例中,接合槽与预接槽均为弧形腰槽,从而使得接合槽与预接槽只需要使用同一把铣刀既能够完成两种槽的加工。接合槽的弧度中心与预接槽的弧度中心均位于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接合凸台始终位于接合槽和预接槽的转动路径,以使得接合凸台从预接槽进入接合槽的过程中更加流畅。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接合齿轮的径向,所述预接槽的槽宽与所述接合槽的槽宽相等。
上述实施例中,沿接合齿轮的径向,预接槽的槽宽与接合槽的槽宽相等,以使得在对接合槽以及预接槽进行铣削加工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使用同一把铣刀,并且接合槽和预接槽的铣削路径相似,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挡机构还包括接合组件以及换挡组件,所述换挡组件驱动所述接合组件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
所述接合组件包括输出轴和所述接合套,所述接合套滑移设置于所述输出轴外周面并与所述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接合套朝向所述预接槽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凸台,所述接合凸台被配置为能够进入所述预接槽后卡接于所述接合槽内,以使得所述接合套与所述接合齿轮能够同轴旋转地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换挡机构中应用带有预接槽的接合齿轮,从而使得接合凸台能够先对接预接槽,再从预接槽滑入接合槽。预接槽与接合槽组合,能够增大接合齿轮与接合套的对接概率。换挡组件驱动接合组件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时,接合套在输出轴的外周面滑移,由于接合套与输出轴同轴连接,因此当接合凸台进入预接槽后能够卡接于接合槽内,通过接合齿轮带动接合套进行转动,接合套带动输出轴转动以实现动力输出。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接合凸台围绕所述接合套的中心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接合槽的数量是所述接合凸台的整数倍。
上述实施例中,多个接合凸台围绕接合套的中心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接合槽的数量是接合凸台的整数倍,以使得每一个接合凸台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接合套的工作寿命。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挡组件包括变速鼓以及进挡拨叉,所述进挡拨叉具有滑动部、连接部以及卡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卡接部之间;所述滑动部受所述变速鼓驱动,以在所述变速鼓的外周面沿所述变速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移;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接合套的外周面并与所述接合套转动连接,所述滑动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带动所述卡接部沿着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滑移,以驱动所述接合套对接或脱离所述接合齿轮。
上述实施例中,变速鼓通过驱动滑动部沿着变速鼓的中心轴线运动,从而通过连接部带动卡接部沿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滑移,由于卡接部卡接于接合套的外周面,并且卡接部与接合套转动配合,以使得变速鼓能够通过进挡拨叉控制接合套沿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运动,从而实现接合套与接合齿轮的顺畅对接。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鼓的外周面设置有凸轮槽,所述滑动部固定有滑动销,所述滑动销滑移于所述凸轮槽内,所述变速鼓转动以通过凸轮槽带动所述滑动销沿着所述变速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移。
上述实施例中,在换挡过程中,通过转动变速鼓,从而使得凸轮槽随着变速鼓转动,由于滑动销固定于进挡拨叉的滑动部,且进挡拨叉只能沿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方向运动,因此,转动的凸轮槽能够带动滑动销沿着变速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移,从而实现转动变速鼓以驱动进挡拨叉滑移的过程。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和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连接于所述车架,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上述的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安装于所述车架,所述动力系统连接所述行走系统。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应用该换挡机构,以使得该全地形车在换挡过程中,接合凸台能够先对接预接槽,再从预接槽滑入接合槽以增大接合齿轮与接合套的对接概率。换挡组件驱动接合组件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时,接合套在输出轴的外周面滑移,由于接合套与输出轴同轴连接,因此当接合凸台进入预接槽后能够卡接于接合槽内,通过接合齿轮带动接合套进行转动,接合套带动输出轴转动以实现动力输出并改善换挡顿挫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合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正视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变速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齿轮系原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变速鼓的结构示意图,其展示的是让位槽所处的位置。
图9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齿轮系原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 全地形车
11 车架
12 行走系统
13 动力系统
200 换挡机构
300 接合齿轮
31 接合槽
32 预接槽
21 接合组件
211 输出轴
2111 倒挡齿轮
212 接合套
2121 接合凸台
213 中间轴
2131 动力传递齿轮
2132 进挡中间齿轮
2133 倒挡中间齿轮
214 倒挡套
22 换挡组件
221 变速鼓
2211 凸轮槽
2212 让位槽
222 进挡拨叉
2221 滑动部
2221a 滑动销
2222 连接部
2223 卡接部
223 弹性件
224 倒挡拨叉
23 输入轴
231 输入齿轮
24 换向轴
241 换向齿轮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系统12以及动力系统13,动力系统13安装于车架11,且动力系统13连接行走系统12,从而通过行走系统12带动车架11运动。动力系统13包括发动机以及换挡机构200,换挡机构200用于改善该全地形车100换挡顿挫的问题。
请参阅图2和图3,换挡机构包括接合齿轮300,接合齿轮300为渐开线式圆柱直齿轮。在其他实施例中,接合齿轮300为锥齿轮、斜齿轮、人字齿轮、曲线齿轮等形式,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接合齿轮300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槽31,且多个接合槽31围绕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以使得多个接合槽31距离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距离相同,接合齿轮300在转动过程中,各个接合槽31均能够对接接合套212端面的接合凸台2121。在一实施例中,接合槽31为弧形腰槽,所述弧形腰槽的弧度中心位于接合齿轮300的中心,以便于接合齿轮300在旋转过程中,各个接合槽31与接合套212的接合凸台2121均能顺利对接。在一实施例中,接合槽31的数量设置为6个,6个接合槽31围绕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分布。
接合齿轮300的端面还设置有多个预接槽32,在一实施例中,预接槽32的数量与接合槽3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预接槽32的槽深小于接合槽31的槽深,以使得在接合凸台2121与接合槽31对接时,预接槽32的存在不会改变接合凸台2121与接合槽31之间的对接间隙。接合齿轮300具有正转方向,预接槽32从接合槽31沿正转方向绕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以连通接合槽31与预接槽32,以供接合套212端面的接合凸台2121从预接槽32进入接合槽31。接合齿轮300的正转方向是指,全地形车100的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接合齿轮300后,在接合齿轮300未与接合套212对接时接合齿轮300的旋转方向。预接槽32与接合槽31连通,由于预接槽32设置于接合槽31沿接合齿轮300正转方向的一侧,接合套212端面的接合凸台2121能够首先与预接槽32对接再进入对接槽内,或直接与对接槽进行接合。通过预接槽32与接合槽31组合,增大了接合齿轮300与接合套212的对接概率,从而提高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对接的顺畅性,改善换挡顿挫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预接槽32为弧形腰槽且均具有弧度中心,预接槽32的弧度中心位于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腰槽是指,在矩形槽的基础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增设与矩形槽宽度相同的半圆槽,以形成的一种异形槽;弧形腰槽是指,在腰槽的基础上将所述矩形槽替代为绕某弧度中心弯曲的扇环形槽,以形成的一种异形槽。接合槽31的弧度中心与预接槽32的弧度中心均位于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以使得接合凸台2121始终位于接合槽31和预接槽32的转动路径,接合凸台2121从预接槽32进入接合槽31的过程中更加流畅。在一实施例中,沿接合齿轮300的中心轴线的径向,预接槽32的槽宽与接合槽31的槽宽相等,以使得在对接合槽31以及预接槽32进行铣削加工的过程中,接合槽31和预接槽32的铣削路径相似,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预接槽32作为接合凸台2121的中转位置,接合凸台2121进入预接槽32为第一阶段,接合凸台2121从预接槽32进入接合槽31为第二阶段。如果预接槽32的槽深与接合槽31的槽深相近,那么接合凸台2121进入接合槽31后,接合槽31在靠近预接槽32所在的侧面对于接合凸台2121的支撑面较小,当发动机传输到接合齿轮300的转速发生变化,而输出轴211的转速保持不变时,接合凸台2121容易从接合槽31中脱出回到预接槽32,造成换挡不稳定的情况。而如果预接槽32的槽深与接合槽31的槽深相差较大,接合凸台2121从预接槽32进入接合槽31时,由于行程较长,造成接合凸台2121对于接合槽31的冲击。在一实施例中,预接槽32的槽深与接合槽31的槽深的比值范围为3/10至1/2,从而使得接合凸台2121在进入预接槽32后具有稳定的卡接深度,接合凸台2121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程均匀平滑,提高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对接的顺畅性。在一实施例中,预接槽32的槽深与接合槽31的槽深的比值为2:5。
由于接合齿轮300本身的结构限制,太深的预接槽32会使得接合槽31需要设置的深度更大,从而增大接合齿轮300的整体设计厚度。在一实施例中,预接槽32的深度范围为1.5mm至3.0mm,一方面对预接槽32的铣削量小,提高加工效率。另一方面,降低接合齿轮300上接合槽31与接合槽31之间接合强度影响。在一实施例中,预接槽32的铣削深度为2mm。
请参阅图2和图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挡机构200,包括换挡组件22、接合组件21以及上述的接合齿轮300。换挡组件22驱动接合组件21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300,以使得动机的动力通过接合齿轮300传递至接合组件21或中断动力传输。在一实施例中,接合组件21包括输出轴211和接合套212,接合套212滑动套设于输出轴211的外周面,接合套212的内侧壁设置有花键,输出轴211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花键配合的花键槽,以使得接合套212与输出轴211同轴连接。
接合套212朝向预接槽32所在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凸台2121,以用于接合凸台2121进入预接槽32后卡接于接合槽31内,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同轴连接并一起旋转。接合凸台2121的端面轮廓被构造为与接合槽31的端面轮廓相近,以使得接合凸台2121与接合槽31之间的接合间隙均匀。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接合凸台2121围绕接合套212的中心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接合槽31的数量是接合凸台2121的整数倍,以使得每一个接合凸台2121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接合套212的工作寿命。在一实施例中,接合槽31的数量设置为6个,接合凸台2121的数量设置为3个。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换挡组件22包括变速鼓221以及进挡拨叉222,变速鼓221能够通过手动控制其绕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进挡拨叉222滑动设置于变速鼓221的外周面。滑动部2221、连接部2222以及卡接部2223,连接部2222设置于滑动部2221与卡接部2223之间。卡接部2223卡接于接合套212的外周面并与接合套212转动连接,接合套212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对卡接部2223进行限位,以使得卡接部2223能够带动接合套212在输出轴211的外周面滑动。当接合套212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接合套212与卡接部2223转动配合,以使得卡接部2223不随接合套212一起转动。变速鼓221驱动滑动部2221沿着变速鼓221的中心轴线滑移,滑动部2221通过连接部2222带动卡接部2223沿着输出轴211的中心轴线滑移,以驱动接合套212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300。
在一实施例中,变速鼓221的外周面设置有凸轮槽2211,凸轮槽2211具有接合段和断开段。凸轮槽2211各段沿变速鼓221中心轴线的方向与接合齿轮300端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换挡长度,接合段的换挡长度小于断开段的换挡长度。滑动部2221固定有滑动销2221a,滑动销2221a滑移于凸轮槽2211内。变速鼓221转动时,凸轮槽2211跟随变速鼓221转动,凸轮槽2211带动滑动销2221a沿着变速鼓221的中心轴线方向滑移。在滑动销2221a从断开段滑移至接合段的过程中,滑动销2221a带动进挡拨叉222靠近接合齿轮300,进挡拨叉222带动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对接,从而接合套212带动输出轴211旋转,实现动力输出。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换挡机构200包括输入轴23、接合齿轮300、接合组件21以及换挡组件22。输入轴23同轴固定有输入齿轮231,发动机的动力传输首先传递至输入轴23,并通过输入齿轮231传递至接合组件21,换挡组件22用于驱动接合组件21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300。
接合组件21包括输出轴211、接合套212、中间轴213以及倒挡套214,输出轴211的中心轴线与中间轴213的中心轴向平行。
中间轴213同轴固定有动力传递齿轮2131,动力传递齿轮2131与输入齿轮231同轴啮合,以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中间轴213。中间轴213还同轴固定有进挡中间齿轮2132,进挡中间齿轮2132与接合齿轮300啮合连接。接合套212滑动套设于输出轴211的外周面,接合套212的内侧壁设置有花键,输出轴211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花键配合的花键槽,以使得接合套212与输出轴211同轴连接。当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对接时,接合齿轮300与输出轴211同轴连接。以上为在前进挡时,各个齿轮之间关系。
中间轴213还转动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2133。输出轴211上同轴固定有倒挡齿轮2111,换挡机构200还包括换向轴24,换向轴24设置有换向齿轮241,换向齿轮241同时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及倒挡齿轮2111啮合连接。倒挡套214滑动套设与中间轴213的外周面,倒挡套214的内侧壁设置有花键,中间轴213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花键配合的花键槽,以使得倒挡套214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换挡机构200还包括换向轴24,换向轴24设置有换向齿轮241,换向齿轮241同时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及倒挡齿轮2111啮合连接。当倒挡套214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对接时,倒挡中间齿轮2133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以上为在倒退挡时,各个齿轮之间关系。
换挡组件22包括变速鼓221、进挡拨叉222、弹性件223以及倒挡拨叉224。输出轴211的中心轴线以及中间轴213的中心轴线均与变速鼓221的中心轴线平行,进挡拨叉222、弹性件223以及倒挡拨叉224均设置于变速鼓221,且弹性件223具有朝向变速鼓221的中心轴线两端的预紧力,即具有使得进挡拨叉222和倒挡拨叉224相互远离的预紧力。进挡拨叉222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变速鼓221并受变速鼓221驱动,进挡拨叉222的另一端与接合套212相连接,用于带动接合套212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300;倒挡拨叉224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变速鼓221并受变速鼓221驱动,倒挡拨叉224的另一端连接倒挡套214,用于带动倒挡套214对接或脱离倒挡中间齿轮2133。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223设置为压簧。
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变速鼓221设置有凸轮槽2211和连通凸轮槽2211的让位槽2212,凸轮槽2211用于驱动进挡拨叉222。让位槽2212的凹槽宽度大于凸轮槽2211的凹槽宽度,在一实施例中让位槽2212的凹槽宽度是凸轮槽2211的凹槽宽度的两倍。变速鼓221具有空挡状态和进挡状态,在空挡状态时,进挡拨叉222卡接于凸轮槽2211,此时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处于分离状态。通过转动变速鼓221,以将变速鼓221调整为进挡状态,在进挡状态时,进挡拨叉222滑动至让位槽2212,此时,弹性件223具有驱动进挡拨叉222朝向接合齿轮300靠近的预紧力。在此过程中,变速鼓221转动,带动凸轮槽2211转动,凸轮槽2211驱动进挡拨叉222朝向接合齿轮300靠近。由于凸轮槽2211设置有让位槽2212,因此,进挡拨叉222卡接于让位槽2212,此时变速鼓221换挡到位。变速鼓221上还设置有换挡传感器,用于检测变速鼓221是否转动到位。当变速鼓221转动,进挡拨叉222卡接于让位槽2212时,换挡传感器感应到变速鼓221已经换挡到位并向全地形车100的主控制器发送信号,全地形车100中挡位显示已经挂挡成功,从而改善换挡过程的顿挫问题。同时,设置于变速鼓221上的弹性件223具有驱动进挡拨叉222朝向接合齿轮300靠近的预紧力,以使得接合套212最终对接接合齿轮300,完成动力输出。倒挡过程的运动原理与进挡过程的原理相同。由于变速鼓221换挡到位与接合组件21对接接合齿轮300两个动作相互独立,由于弹性件223的存在,接合组件21未对接接合齿轮300时难以影响变速鼓221换挡到位,接合组件21对接接合齿轮300的驱动力先来自于变速鼓221,之后来自弹性件223,从而改善因变速鼓221的旋转受阻而出现换挡顿挫的问题。
在前进挡时,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齿轮2131传递到中间轴213后,进挡中间齿轮2132跟随中间轴213转动。由于进挡中间齿轮2132与接合齿轮300啮合连接,因此,换挡组件22驱动接合组件21与接合齿轮300对接后,能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211并驱动输出轴211旋转。在倒退挡时,由于倒挡中间齿轮2133转动设置于中间轴213,因此倒挡中间齿轮2133不会与中间轴213同步转动。倒挡套214滑移设置于中间轴213外周面并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当倒挡拨叉224带动倒挡套214对接倒挡中间齿轮2133时,倒挡中间齿轮2133与中间轴213同步转动。由于换向齿轮241同时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及倒挡齿轮2111啮合连接,从而能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211并驱动输出轴211反向旋转。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换挡机构200包括输入轴23、接合齿轮300、接合组件21以及换挡组件22。输入轴23同轴固定有输入齿轮231,发动机的动力传输首先传递至输入轴23,并通过输入齿轮231传递至接合组件21,换挡组件22用于驱动接合组件21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300。
接合组件21包括输出轴211、接合套212、中间轴213以及倒挡套214,输出轴211的中心轴线与中间轴213的中心轴向平行。
中间轴213同轴固定有动力传递齿轮2131,动力传递齿轮2131与输入齿轮231同轴啮合,以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中间轴213。中间轴213还转动设置接合齿轮300,输出轴211同轴固定有进挡中间齿轮2132,进挡中间齿轮2132与接合齿轮300啮合连接。接合套212滑动套设于中间轴213的外周面,接合套212的内侧壁设置有花键,中间轴213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花键配合的花键槽,以使得接合套212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当接合套212与接合齿轮300对接时,接合齿轮300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以上为在前进挡时,各个齿轮之间关系。
中间轴213还转动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2133。输出轴211上同轴固定有倒挡齿轮2111,换挡机构200还包括换向轴24,换向轴24设置有换向齿轮241,换向齿轮241同时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及倒挡齿轮2111啮合连接。倒挡套214滑动套设与中间轴213的外周面,倒挡套214的内侧壁设置有花键,中间轴213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花键配合的花键槽,以使得倒挡套214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换挡机构200还包括换向轴24,换向轴24设置有换向齿轮241,换向齿轮241同时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及倒挡齿轮2111啮合连接。当倒挡套214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对接时,倒挡中间齿轮2133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以上为在倒退挡时,各个齿轮之间关系。
换挡组件22包括变速鼓221、进挡拨叉222、弹性件223以及倒挡拨叉224。输出轴211的中心轴线以及中间轴213的中心轴线均与变速鼓221的中心轴线平行,进挡拨叉222、弹性件223以及倒挡拨叉224均设置于变速鼓221,且弹性件223具有朝向变速鼓221的中心轴线两端的预紧力,即具有使得进挡拨叉222和倒挡拨叉224相互远离的预紧力。进挡拨叉222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变速鼓221并受变速鼓221驱动,进挡拨叉222的另一端与接合套212相连接,用于带动接合套212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300;倒挡拨叉224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变速鼓221并受变速鼓221驱动,倒挡拨叉224的另一端连接倒挡套214,用于带动倒挡套214对接或脱离倒挡中间齿轮2133。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223设置为压簧。
请参阅图8和图10,变速鼓221设置有凸轮槽2211,凸轮槽2211用于驱动进挡拨叉222。凸轮槽2211设置有让位槽2212,变速鼓221具有空挡状态和进挡状态。通过转动变速鼓221,以将变速鼓221调整为进挡状态,在进挡状态时,进挡拨叉222滑动至让位槽2212,此时,弹性件223具有驱动进挡拨叉222朝向接合齿轮300靠近的预紧力。在此过程中,变速鼓221转动,带动凸轮槽2211转动,凸轮槽2211驱动进挡拨叉222朝向接合齿轮300靠近。由于凸轮槽2211设置有让位槽2212,因此,进挡拨叉222卡接于让位槽2212,此时变速鼓221换挡到位。同时,设置于变速鼓221上的弹性件223具有驱动进挡拨叉222朝向接合齿轮300靠近的预紧力,以使得接合套212最终对接接合齿轮300,完成动力输出。倒挡过程的运动原理与进挡过程的原理相同。由于变速鼓221换挡到位与接合组件21对接接合齿轮300两个动作相互独立,由于弹性件223的存在,接合组件21未对接接合齿轮300时难以影响变速鼓221换挡到位,接合组件21对接接合齿轮300的驱动力先来自于变速鼓221,之后来自弹性件223,从而改善因变速鼓221的旋转受阻而出现换挡顿挫的问题。
在前进挡时,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齿轮2131传递到中间轴213后,由于接合齿轮300转动设置于中间轴213,因此接合齿轮300不会与中间轴213同步转动。由于进挡中间齿轮2132与接合齿轮300啮合连接,且进挡中间齿轮2132同轴固定于输出轴211,因此,换挡组件22驱动接合组件21与接合齿轮300对接后,接合齿轮300与中间轴213同步转动,从而将将发动机的动力通过进挡中间齿轮2132传递到输出轴211并驱动输出轴211旋转。在倒退挡时,由于倒挡中间齿轮2133转动设置于中间轴213,因此倒挡中间齿轮2133不会与中间轴213同步转动。倒挡套214滑移设置于中间轴213外周面并与中间轴213同轴连接,当倒挡拨叉224带动倒挡套214对接倒挡中间齿轮2133时,倒挡中间齿轮2133与中间轴213同步转动。由于换向齿轮241同时与倒挡中间齿轮2133及倒挡齿轮2111啮合连接,从而能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211并驱动输出轴211反向旋转。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动力系统,包括:
发动机;
换挡机构,所述换挡机构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传递;所述换挡机构包括接合齿轮;所述接合齿轮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槽,多个接合槽围绕所述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分布;
接合组件,所述接合组件用于对接或脱离所述接合齿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齿轮的端面还设置有多个预接槽,所述预接槽的槽深小于所述接合槽的槽深,所述预接槽与所述接合槽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接槽的槽深与所述接合槽的槽深的比值范围为3/10至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接槽的深度范围为1.5mm至3.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接槽从所述接合槽绕所述接合齿轮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所述接合槽与所述预接槽均为弧形腰槽且均具有弧度中心,所述接合槽的弧度中心与所述预接槽的弧度中心均位于所述接合齿轮的中心轴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接合齿轮的径向,所述预接槽的槽宽与所述接合槽的槽宽相等。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机构还包括接合组件以及换挡组件,所述换挡组件驱动所述接合组件对接或脱离接合齿轮;
所述接合组件包括输出轴和接合套,所述接合套滑移设置于所述输出轴外周面并与所述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接合套朝向所述预接槽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接合凸台,所述接合凸台被配置为能够进入所述预接槽后卡接于所述接合槽内,以使得所述接合套与所述接合齿轮能够同轴旋转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接合凸台围绕所述接合套的中心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接合槽的数量是所述接合凸台的整数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组件包括变速鼓以及进挡拨叉,所述进挡拨叉具有滑动部、连接部以及卡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卡接部之间;
所述滑动部受所述变速鼓驱动,以在所述变速鼓的外周面沿所述变速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移;
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接合套的外周面并与所述接合套转动连接,所述滑动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带动所述卡接部沿着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滑移,以驱动所述接合套对接或脱离所述接合齿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鼓的外周面设置有凸轮槽,所述滑动部固定有滑动销,所述滑动销滑移于所述凸轮槽内,所述变速鼓转动以通过凸轮槽带动所述滑动销沿着所述变速鼓的中心轴线方向滑移。
10.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和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连接于所述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安装于所述车架,所述动力系统连接所述行走系统。
CN202320880668.4U 2023-04-14 2023-04-14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954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0668.4U CN219954187U (zh) 2023-04-14 2023-04-14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0668.4U CN219954187U (zh) 2023-04-14 2023-04-14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4187U true CN219954187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6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0668.4U Active CN219954187U (zh) 2023-04-14 2023-04-14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41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3576B1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8201469B2 (en) Output shaft reduction-type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20090193918A1 (en) Twin clutch transmission
EP3580475A1 (en) A gearbox for vehicles
US7107866B2 (en) Single clutch layshaft transmission
MXPA97005530A (es) Eje de transmision manual compacto para vehiculos motrices
CN113370777A (zh) 车辆的混合式动力传动系
CN219954187U (zh)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CN219954188U (zh) 动力系统及全地形车
CN104728293B (zh) 水陆两栖车三档位锁环式惯性同步器
JPH06241288A (ja) 歯車変速機
CN109398590B (zh) 变速链轮组件
CN113400918A (zh) 用于车辆的混合式动力传动系
CN107191592B (zh) 变速鼓换挡型变速器总成
JP3731456B2 (ja) 変速機
CN107100963B (zh) 多功能变速器总成
CN215861568U (zh) 一种新型自动换挡变速总成
JP2004520559A (ja) ロッキングリングタイプの同期デバイス
CN209604534U (zh) 一种变速器倒挡机构
CN210423681U (zh) 车辆用变速器
JP2736785B2 (ja) 歯車式変速機のリバース構造
CN112771287B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箱和包括这种变速箱的车辆
CN112096802B (zh) 一种换挡扭矩不中断的变速箱及换挡方法
CN218761211U (zh) 一种优化型电驱变速器
CN112240357B (zh) 复合同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