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1251U -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1251U
CN219951251U CN202320964549.7U CN202320964549U CN219951251U CN 219951251 U CN219951251 U CN 219951251U CN 202320964549 U CN202320964549 U CN 202320964549U CN 219951251 U CN219951251 U CN 219951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vehicle
piece
front cov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645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磊
蒋朝福
孙俊
唐宇
杨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645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1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1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1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包括底座、连接件、支撑件和缓冲件,底座与车身连接;连接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底座的方向延伸;支撑件可移动地与连接件连接,支撑件上形成有支撑面,支撑面适于支撑车辆前罩;缓冲件设置于连接件与支撑件之间,缓冲件适于在连接件与支撑件发生相对移动时对支撑件的移动进行缓冲。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通过在支撑件上限定支撑面增大了支撑组件与车辆前罩的配合面积,避免了车辆前罩被支撑时凹陷的可能性。同时支撑组件还设置了缓冲件能够降低车辆前罩形变的风险,提高车辆的外观质量。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生产装配过程中需进行涂装工艺,为了确保车辆前罩在涂装前处理电泳过程中能够顺利排液保证电泳质量,通常会设置支撑结构用于支撑车辆前罩,以将车辆前罩支撑起一定角度,避免车辆前罩在电泳过程中发生变形。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结构为硬结构,在车辆轻量化的趋势下,车辆前罩变轻,硬结构缺少缓冲功能,容易导致车辆前罩发生变形,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结构与车辆前罩的配合位置类似于点面接触,容易使车辆前罩产生凹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通过在支撑件上限定支撑面增大了支撑组件与车辆前罩的配合面积,避免了车辆前罩被支撑时凹陷的可能性。同时支撑组件还设置了缓冲件能够降低车辆前罩形变的风险,提高车辆的外观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支撑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包括底座、连接件、支撑件和缓冲件,所述底座与车身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撑件可移动地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适于支撑车辆前罩;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缓冲件适于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发生相对移动时对所述支撑件的移动进行缓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通过设置底座将支撑组件与车身连接,使支撑组件固定在车身上,避免了支撑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与车身发生相对移动而导致车辆前罩产生形变。同时,支撑组件还设置了支撑件和连接件,连接件用于将支撑件与底座连接,其中,连接的方式可以理解为:连接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朝向车辆前罩延伸,同时,支撑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连接件上,当支撑组件使用时,可以通过控制支撑件与连接件发生相对移动以调节支撑组件的高度,进而调节车辆前罩被支撑起的角度。连接件与支撑件的连接方式实现了支撑组件对车辆前罩角度的可调节,便于电泳时顺利排液。
此外,支撑组件还在支撑件上限定出支撑面,当支撑组件使用时,支撑面与车辆前罩配合并在配合处形成面面接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与车辆前罩的点面接触式配合,减小了支撑组件对车辆前罩的损伤。同时,支撑组件还设置了缓冲件,支撑组件将缓冲件布置于连接件与支撑件之间,当进行涂装或电泳等工艺时,工艺过程中的振动会传递到支撑组件上并使支撑件和连接件发生相对移动,缓冲件能对支撑件和连接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缓冲,避免了车辆前罩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杆、支撑环和套筒,所述支撑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且所述支撑环上形成有所述支撑面,所述支撑面适于与所述车辆前罩贴合;所述套筒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以可选择地相对所述连接件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套筒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连接环连接且在所述支撑环的直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杆和第一限位件,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连杆上,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缓冲件的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限位件背离所述缓冲件的一侧止抵,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同一侧,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长度大于多个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包括连接部和安装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安装部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适于与车身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部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安装部的截面面积。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因此,在车辆前罩涂装或电泳等加工处理时,支撑组件可以将车辆前罩支撑起一定角度,便于电泳排液以保证电泳质量。同时,支撑组件上设置的支撑面能够避免车辆前罩与支撑组件接触位置发生凹陷,缓冲件能降低车辆前罩发生形变的可能,保证车辆外观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和缓冲件及底座的装配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的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与车辆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
支撑组件1;
底座11、安装部111、连接部112;
连接件12、连杆121、第一限位件122、第二限位件123;
支撑件13、支撑杆131、第一支撑杆1311、第二支撑杆1312、支撑环132、支撑面1321、套筒133、第一套筒1331、第二套筒1332;
缓冲件14、车辆前罩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车辆在生产装配过程中需进行涂装工艺,为了确保车辆前罩在涂装前处理电泳过程中能够顺利排液保证电泳质量,通常会设置支撑结构用于支撑车辆前罩,以将车辆前罩支撑起一定角度,避免车辆前罩在电泳过程中发生变形。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结构为硬结构,在车辆轻量化的趋势下,车辆前罩变轻,硬结构缺少缓冲功能,容易导致车辆前罩发生变形,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结构与车辆前罩的配合位置类似于点面接触,容易使车辆前罩产生凹陷。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1包括底座11、连接件12、支撑件13和缓冲件14,底座11与车身连接;连接件12的一端与底座11连接,连接件12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底座11的方向延伸;支撑件13可移动地与连接件12连接,支撑件13上形成有支撑面1321,支撑面1321适于支撑车辆前罩101;缓冲件14设置于连接件12与支撑件13之间,缓冲件14适于在连接件12与支撑件13发生相对移动时对支撑件13的移动进行缓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1通过设置底座11将支撑组件1与车身连接,使支撑组件1固定在车身上,避免了支撑组件1在使用过程中与车身发生相对移动而导致车辆前罩101产生形变。同时,支撑组件1还设置了支撑件13和连接件12,连接件12用于将支撑件13与底座11连接,其中,连接的方式可以理解为:连接件12的一端与底座11连接,连接件12的另一端朝向车辆前罩101延伸,同时,支撑件13可转动地设置于连接件12上,当支撑组件1使用时,可以通过控制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发生相对移动以调节支撑组件1的高度,进而调节车辆前罩101被支撑起的角度。连接件12与支撑件13的连接方式实现了支撑组件1对车辆前罩101角度的可调节,便于电泳时顺利排液。
此外,支撑组件1还在支撑件13上限定出支撑面1321,当支撑组件1使用时,支撑面1321与车辆前罩101配合并在配合处形成面面接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与车辆前罩101的点面接触式配合,减小了支撑组件1对车辆前罩101的损伤。同时,支撑组件1还设置了缓冲件14,支撑组件1将缓冲件14布置于连接件12与支撑件13之间,当进行涂装或电泳等工艺时,工艺过程中的振动会传递到支撑组件1上并使支撑件13和连接件12发生相对移动,缓冲件14能对支撑件13和连接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缓冲,避免了车辆前罩101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件13包括支撑杆131、支撑环132和套筒133,所述支撑环132与所述支撑杆131连接且所述支撑环132上形成有所述支撑面1321,所述支撑面1321适于与所述车辆前罩101贴合;所述套筒133与所述支撑杆131连接,所述套筒133套设于所述连接件12上以可选择地相对所述连接件12移动。
由于支撑件13可移动地与连接件12连接,因此,支撑件13的构造方式会影响支撑件13在连接件12上的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组件在支撑件13上设置了支撑杆131、支撑环132和套筒133,支撑杆131与支撑环132连接并朝向底座11的方向延伸,支撑环132上限定出支撑面1321用于支撑组件1在与车辆前罩101配合时贴合车辆前罩101,增大了支撑组件1与车辆前罩101的配合面积,降低了车辆前罩101在涂装处理和电泳时支撑件13与车辆前罩101接触位置凹陷的风险。同时,支撑组件1还设置了与支撑杆131连接并套设于连接件12上的套筒133,套筒133使支撑件13能在高度方向上与连接件12发生相对移动,实现了支撑组件1对自身高度的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套筒133包括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第一套筒1331与第二套筒1332在连接件12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由于套筒133是实现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相对移动的结构,因此,套筒133的构造会影响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相对移动时的稳定性。支撑组件1在支撑杆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了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的构造限制了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在除高度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相对移动,确保了支撑件13在移动中不会发生偏移,提高了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相对移动时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杆131包括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分别与连接环连接且在支撑环132的直径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杆1311与第二支撑杆1312之间设置有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由于支撑杆131分别与支撑环132和套筒133连接,因此,支撑杆131的构造会影响支撑件13的与连接件12配合的稳定。支撑组件1在连接环的直径方向上间隔设置了均朝向底座11延伸的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的设置使套筒133布置于支撑件13的中心线上,进而使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的相互配合更平稳。这里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在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支撑环132的圆心重合的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件12包括连杆121和第一限位件122,连杆121的一端与底座11连接;第一限位件122设置于连杆121上,第一限位件122与缓冲件14的一端连接。由于缓冲件14设置于连接件12与支撑件13之间以对支撑件13和连接件12的相对移动进行缓冲,因此,连接件12的构造会影响缓冲件14的缓冲过程。支撑组件1在连接件12上设置了连杆121和第一限位件122,连杆121用于连接底座11并朝向支撑环132延伸,第一限位件122设置在连杆121上并与缓冲件14的一端连接,当支撑组件1支撑车辆前罩101时,车辆前罩101的压力作用到支撑组件1上,支撑件13相对连接件12向下移动,并下压缓冲件14,此时,第一限位件122对缓冲件14进行止抵,使缓冲件14能够通过缓冲件14自身的压缩形变对支撑件13的移动进行缓冲,以减小车辆前罩101的形变。
在一些实例中,缓冲件14的缓冲减小车辆前罩101的形变可以理解为,在车辆前罩101被支撑组件1支撑起一定角度后,车辆前罩101本身的重量会作用到支撑组件1,在对车辆前罩101进行涂装等加工处理时,缓冲件14的设置能对车辆前罩101受到的振动进行缓冲,进而缓解车辆前罩101在加工运送中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中的一个与第一限位件122背离缓冲件14的一侧止抵,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中的另一个与缓冲件14的另一端连接。由于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是实现支撑件13与移动件相对移动的结构,因此,第一套筒1331和第二套筒1332与缓冲件14的连接关系会影响支撑件13的移动。第一套筒1331可以设置在第一限位件122背离缓冲件14的一侧,第二套筒1332可以设置在缓冲件14的另一端,当支撑组件1使用时,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相对远离彼此移动以使支撑组件1达到所需高度,第一套筒1331的设置确保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在运动中不会脱离彼此,第二套筒1332的设置使支撑件13在向下移动时可以通过第二套筒1332下压缓冲件14,以便于支撑组件1通过缓冲件14的缓冲避免车辆前罩101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件12还包括第二限位件123,第二限位件123与连杆121连接,第二限位件123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的同一侧,第二限位件123的长度大于多个支撑杆131之间的距离。由于支撑组件1是通过套筒133实现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的相对移动,但套筒133的设置不可避免会使支撑件13和连接件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影响支撑组件1的使用。支撑组件1在连接件12上还设置了第二限位件123,第二限位件123用于限制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之间的相对转动。具体地,第二限位件123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之间且位于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的同一侧,同时,第二限位件123的长度大于第一支撑杆1311和第二支撑杆1312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第二限位件123对支撑件13与连接件12之间相对转动的限制,避免了支撑组件1在使用时因为支撑件13以连接件12之间的相对转动而影响支撑组件1的使用效果。
在一些实例中,上述的第二限位件123限制支撑件13和连接件12相对移动的效果还可以用于支撑组件1的安装,可以理解为,当支撑组件1使用时,底座11需要与车身配合,而第二限位件123的设置,使支撑组件1可以通过支撑环132的转动控制支撑组件1整体进行转动,在一些配合方式中能够快速将支撑组件1固定至车身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座11包括连接部112和安装部111,连接部112的一侧与连杆121的一端连接;安装部111与连接部112的另一侧连接,安装部111上形成有外螺纹,外螺纹适于与车身配合。由于支撑组件1通过底座11与车身连接,因此,底座11的构造会影响支撑组件1的固定。底座11设置了连接部112和安装部111,连接部112用于与连接件12连接,安装部111与连接部112连接,在安装部111上设置有外螺纹,同时,车身上可以设置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孔,当支撑组件1使用时,安装部111伸入内螺纹孔内并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孔啮合实现底座11与车身的连接,进而实现支撑组件1的固定。底座11的设计提高了支撑组件1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部112的截面面积大于安装部111的截面面积。由于安装部111可以伸入车身的内螺纹孔用于与车身配合固定,因此,安装部111与连接部112的联系会影响底座11的固定。支撑组件1采用连接部112的截面面积大于安装部111的截面面积的设计,确保底座11固定时连接部112能与车身表面止抵,提高了底座11固定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构造为多个,在车辆前罩101加工时,可以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放置两个支撑组件1,两个支撑组件1间隔设置能够同时支撑车辆前罩101,分担车辆前罩101的压力同时进一步提高支撑时的稳定性。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因此,在车辆前罩101涂装或电泳等加工处理时,支撑组件1可以将车辆前罩101支撑起一定角度,便于电泳排液以保证电泳质量。同时,支撑组件1上设置的支撑面1321能够避免车辆前罩101与支撑组件1接触位置发生凹陷,缓冲件14能降低车辆前罩101发生形变的可能,保证车辆外观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与车身连接;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移动地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适于支撑车辆前罩;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缓冲件适于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发生相对移动时对所述支撑件的移动进行缓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支撑杆;
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且所述支撑环上形成有所述支撑面,所述支撑面适于与所述车辆前罩贴合;
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以可选择地相对所述连接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
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支撑环连接且在所述支撑环的直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连杆上,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缓冲件的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限位件背离所述缓冲件的一侧止抵,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同一侧,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长度大于多个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安装部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适于与车身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安装部的截面面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
CN202320964549.7U 2023-04-25 2023-04-25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9951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4549.7U CN219951251U (zh) 2023-04-25 2023-04-25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4549.7U CN219951251U (zh) 2023-04-25 2023-04-25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1251U true CN21995125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4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64549.7U Active CN219951251U (zh) 2023-04-25 2023-04-25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12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8199B (zh) 摆动支承
CN106142029B (zh) 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
US11192422B2 (en) Suspension device for vehicles
CN219951251U (zh) 用于车辆前罩的支撑组件及车辆
CN101376485A (zh) 汽车起重机伸缩臂滑块组件
CN207670129U (zh) 一种摆臂
US20030025257A1 (en) Mount for a piston-cylinder assembly
CN214028122U (zh) 一种变刚度稳定杆总成
CN208530472U (zh) 一种汽车后牌照饰条与钣金固定安装改进结构
CN207916718U (zh) 万向公差调节器
CN209380178U (zh) 空心滚子轴承焊接用角度托盘
CN206465726U (zh) 汽车连接杆及汽车
CN208085605U (zh) 公差调节器
CN208411594U (zh) 上装卡爪式公差调节器
CN112324888A (zh) 模块化可分离式的传动机构壳体及蜗轮蜗杆装配结构
CN109110109B (zh) 一种承载撑杆装置的主承力结构
CN216861126U (zh) 车辆悬架结构及车辆
CN101660377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铰链机构
CN209850207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焊接夹具
CN212950377U (zh) 一种防后视镜抖动装置
CN211764764U (zh) 转向节与滑柱组件及具有其的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0139146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生产用紧固装置
CN215334138U (zh) 一种可调式减振器
CN205130853U (zh) 一种横向稳定杆安装结构
CN220662201U (zh) 一种汽车悬架减震器下叉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