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0393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0393U
CN219940393U CN202321096473.7U CN202321096473U CN219940393U CN 219940393 U CN219940393 U CN 219940393U CN 202321096473 U CN202321096473 U CN 202321096473U CN 219940393 U CN219940393 U CN 219940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plate
cooking appliance
heat dissipation
plat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964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志一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964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0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0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0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机身和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容纳仓中,所述机身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背板设置有背板凸包,所述背板凸包从所述背板朝远离所述容纳仓的方向突出设置,本公开通过在背板上设置背板凸包能够提高容纳仓的容积,进而提高锅体组件的容积,也就提高了烹饪腔的容积。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烹饪设备领域,具体设计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制作美食的烹饪器具也形形色色,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例如空气炸锅,在现代厨房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空气炸锅是通过将空气加热的方式,并且运用离心风扇将热风输送到与食物接触的位置,以对食物进行烹饪。
已有的烹饪器具,烹饪腔容积较小,不能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提高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的容积。
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至少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机身和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容纳仓中,所述机身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背板设置有背板凸包,所述背板凸包从所述背板朝远离所述容纳仓的方向突出设置。本公开通过在背板上设置背板凸包能够提高容纳仓的容积,进而提高锅体组件的容积,也就提高了烹饪腔的容积。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锅体组件包括第一锅体,所述第一锅体靠近所述背板的端部能够延伸入所述背板凸包的容纳腔内并与所述背板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锅体延伸至背板凸包的容纳腔以提高烹饪腔的容积。
可选地,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第二锅体,所述第二锅体靠近所述背板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背板的朝向所述容纳仓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机身可以匹配有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机身的通用性。
具体地,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门板,所述门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锅体或所述第二锅体远离所述背板的侧壁,远离所述背板的侧壁与所述门板间隔设置使得所述门板和远离所述背板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门板散热通道,所述门板散热通道能够与所述机身的机身散热通道连通,所述门板的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底部设置有门板进风孔,所述门板进风孔与所述门板散热通道连通。本公开通过在门板上设置门板进风孔和门板散热通道,便于门板热量散失,避免门板局部热量过高,从而提高了门板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的机身散热通道包括顶部散热通道,所述壳体的背板设置有背板进风孔和背板出风孔,所述背板进风孔和所述背板出风孔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背板凸包的上方,且所述背板进风孔和所述背板出风孔位于所述顶部散热通道中。如此设置,通过在背板设置背板进风孔和背板出风孔,在顶部散热通道设置有背板进风孔,提高了机身的进风量,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散热速度。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壳体的顶壁包括外顶壁和内顶壁,所述内顶壁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外顶壁的下方,所述顶部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外顶壁和所述内顶壁之间,所述机身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设置于所述顶部散热通道中,且所述导风罩延伸并抵顶于所述背板,所述背板进风孔和所述背板出风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风罩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和下方。如此设置,导风罩将外顶壁和内顶壁之间的顶部散热通道分隔为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其中,顶部进风通道设置于导风罩的上方,顶部出风通道设置于导风罩的下方,以通过导风罩将顶部散热通道分隔为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以提高顶部散热通道的长度,使冷风充分进行热量交换。
可选地,所述机身的机身散热通道包括与所述顶部散热通道连通的侧板散热通道,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板,所述侧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外侧壁板和内侧壁板,所述侧板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外侧壁板和所述内侧壁板之间,所述外侧壁板设置有侧板进风孔,所述背板出风孔与所述侧板散热通道连通。如此,通过在间隔设置的外侧壁板和内侧壁板之间设置侧板散热通道,提高了机身散热通道的散热速度。
具体地,所述侧板进风孔包括底部进风孔和上部进风孔,所述底部进风孔设置于所述外侧壁板的底部,所述上部进风孔设置于所述底部进风孔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如此设置,本公开通过在外侧壁板的不同高度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底部进风孔和上部进风孔,经设置于机身底部的底部进风孔进来的气体在散热通道内向上流动且气体温度升高,该气体在上部进风孔所在位置处温度达到第一温度。经设置于机身的上部的上部进风孔进入的气体具有第二温度,由于第二温度和第一温度不同而使两股气体进行冷热冲击进而对烹饪器具内的器件进行降温,提高了散热速度。
进一步地,一对所述外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所述外顶壁沿所述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连接形成U型外壳,所述U型外壳沿所述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抵顶于所述背板,如此设置,U型外壳可以一体成型,无需将一对外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外顶壁沿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进行焊接或者粘接等组装工艺,从而简化了制造工艺,也就提高了现场组装效率,降低了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一对所述内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所述内顶壁沿所述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连接形成U型内壳,所述U型内壳沿所述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抵顶于所述背板。如此设置,U型内壳可以一体成型,无需将一对内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内顶壁沿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进行焊接或者粘接等组装工艺,从而简化了制造工艺,也就提高了现场组装效率,降低了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背板和所述背板凸包一体成型,降低了机身的制造成本。
具体地,所述背板凸包沿垂直于所述背板方向上的尺寸在1mm-35mm范围内。当背板凸包沿垂直于背板方向上的尺寸小于1mm时,该尺寸过小,容纳仓的扩容效果不明显。当背板凸包沿垂直于背板方向上的尺寸大于35mm时,第一锅体延伸至背板凸包的容纳腔中的距离过大,热风难以进入到该区域,进而导致食材的烹饪温度不均匀。
可选地,所述机身还包括热风组件和保护罩,所述热风组件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保护罩设置于所述热风组件的下方,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炸篮,所述炸篮的底壁与所述保护罩之间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在80mm-130mm之间。当炸篮的底壁与保护罩之间的上述尺寸小于80mm时,炸篮离热风组件过近,导致食材离热风组件过近,容易烧焦。当炸篮的底壁与保护罩之间的上述尺寸大于130mm时,食材离热风组件距离过大,烹饪效率低。
具体地,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反射凸部,所述反射凸部包括多个反射面,所述反射凸部从所述第一锅体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锅体的内腔突出设置,且所述反射面均朝向所述第一锅体的内腔,以能够将第一锅体的侧壁上的热量汇聚并反射到烹饪腔内,以用于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如此能够有效避免热量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反射凸部,所述反射凸部包括多个反射面,所述反射凸部从所述第二锅体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二锅体的内腔突出设置,且所述反射面均朝向所述第一锅体的内腔,以能够将第二锅体的侧壁上的热量汇聚并反射到烹饪腔内,以用于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如此能够有效避免热量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烹饪器具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3为图1中烹饪器具纵向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烹饪器具设置不同锅体组件的纵剖图。
图5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图6为图1中的锅体组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身; 2、锅体组件;
10、背板凸包;
11、U型外壳; 12、U型内壳;
13、背板; 14、底板;
15、前面板; 16、热风组件;
17、导风罩; 18、隔热罩;
19、固定框; 20、保护罩;
21、第一锅体; 22、门板;
23、门板进风孔; 24、把手;
25、反射凸部; 26、炸篮;
27、第二锅体;
111、底部进风孔; 112、上部进风孔;
131、背板进风孔; 132、背板出风孔;
133、定位柱;
161、导风扇; 162、散热风扇;
163、驱动电机; 164、加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机身1和锅体组件2,其中锅体组件2具有用于容纳食材的烹饪腔,机身1的顶部设置有热风组件16,在机身1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容纳锅体组件2的容纳仓,锅体组件2活动地设置于容纳仓中,使得热风组件16设置于锅体组件2的上方,以能够向锅体组件2中吹送热风。机身1包括壳体,容纳仓对应位置的壳体侧壁设置有敞口,锅体组件2可以经该敞口插入到容纳仓中,但不以此为限。
作为示例,本实施例以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为方便描述,本公开以抽屉式空气炸锅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敞口设置于壳体的前侧壁上,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1至图4,锅体组件2包括第一锅体21和连接于第一锅体21上的门板22,作为示例,门板22连接在第一锅体21的前壁上,第一锅体21能够经上述敞口插入到容纳仓内,在第一锅体21插入容纳仓时,门板22可以封堵上述壳体的敞口,以使机身1内空间封闭,便于对食材进行加热,但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照图4,为了增大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的容积,壳体的背板13设置有从背板13朝远离容纳仓的方向突出设置的背板凸包1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锅体21靠近背板13的端部能够延伸入背板凸包10的容纳腔中并与背板13间隔设置,如此,通过在背板13上设置背板凸包10,使得机身1的容纳仓容积扩大,第一锅体21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的尺寸可以相应增大,也就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的容积。
参照图3,为了提高烹饪腔内的气体流动通畅性,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背板凸包10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上的尺寸在1mm-35mm范围内,如此设置,烹饪腔内的气体在背板凸包10对应的区域内顺利过渡,避免形成涡流而改变了气体的流动方向,从而提高了烹饪腔内温度的均匀性。
当背板凸包10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上的尺寸小于1mm时,该尺寸过小,容纳仓的扩容效果不明显。当背板凸包10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上的尺寸大于35mm时,第一锅体21延伸至背板凸包10的容纳腔中的距离过大,热风难以进入到该区域,进而导致食材的烹饪温度不均匀。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背板凸包10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上的尺寸为20mm,25mm,30mm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为了降低机身1的制造成本,背板13和背板凸包10可以一体成型,例如但不限于,背板13和背板凸包10可以采用同一张金属板采用冲压工艺制成,该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
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通用性,以降低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锅体27(如虚线所示),第二锅体27靠近背板13的端部设置于背板13的朝向容纳仓的一侧,即第二锅体27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锅体21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的尺寸。在销售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为机身1配置第一锅体21或者第二锅体27,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配置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7,以方便用户在不同场合使用,如此通过一个机身1适用于两个不同容积的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7,降低了机身1的制造成本,提高了机身1的通用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7的主要区别在于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的尺寸不同,其他尺寸大致相同,使得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7都能够与机身1匹配,以在锅体组件2内设置用于烹饪食材的烹饪腔,在烹饪器具内设置有散热通道(下文描述),以用于机身1的电子元器件散热,提高机身1的使用寿命,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以烹饪器具的外型大致呈六面体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朝向用户的一侧可以定义为烹饪器具的前面,背向用户的一侧可以定义为烹饪器具的背面,连接于前面和背面之间的两侧称为烹饪器具的侧面。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第一锅体21与机身1匹配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6,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热量利用率,锅体组件2还包括反射凸部25,反射凸部25从第一锅体21的侧壁朝向第一锅体21的内腔突出设置,反射凸部25包括多个反射面,多个反射面均朝向第一锅体21的内腔,以能够将第一锅体21的侧壁上的热量汇聚并反射到烹饪腔内,以用于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如此能够有效避免热量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作为示例,本实施例中反射凸部25呈朝第一锅体21的内腔突出延伸的四棱锥体,但不以此为限。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反射凸部25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远离门板22的侧壁上,但不以此为限,即反射凸部25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后壁上,且反射凸部25从第一锅体21的腔壁上朝向该第一锅体21的内腔突出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烹饪器具的热量利用率,反射凸部25可以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各个侧壁上。
为了增加烹饪器具的散热通道,以提高散热速度,烹饪器具的散热通道包括设置于机身1内的壳体散热通道和设置于锅体组件2内的门板散热通道,其中门板散热通道和壳体散热通道连通,以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速度。
具体地,门板22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远离背板13的侧壁上,即门板22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前壁上,第一锅体21的前壁与门板22间隔设置,使得门板22和远离背板13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门板散热通道,门板散热通道能够与机身1的机身散热通道连通,门板22的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底部设置有门板进风孔23,门板进风孔23与门板散热通道连通,如此通过在门板22上设置门板进风孔23和门板散热通道,便于门板22热量散失,避免门板22局部热量过高,从而提高了门板22的使用寿命,但不以此为限。
在锅体组件2组装于机身1的容纳仓内时,门板散热通道能够与机身散热通道连通,以能够与背板出风孔132连通,以便于散热。
为了方便抓取锅体组件2,门板22上设置有把手24,但不以此为限,即把手24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前壁外侧,以能够突出于机身1的敞口,并方便用户抓握。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锅体组件2还包括炸篮26,炸篮26活动地设置于第一锅体21的内腔,以用于支撑食材,炸篮26的底壁与第一锅体21的底壁间隔设置,以方便热风经过炸篮26的底壁与第一锅体21的底壁之间的空间并穿过炸篮26而与置于炸篮26上方的食材接触,从而提高了食材烹饪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炸篮26的底壁可以设置有炸篮通孔,一方面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脂可以经该炸篮通孔滴落到第一锅体21中,以实现油脂与食材分离,改善了食材的烹饪口感。另一方面,热风可以从炸篮26的底壁与第一锅体21的底壁之间的空间向上经过炸篮通孔来到炸篮26上方,提高了烹饪腔内热风流动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机身散热通道可以包括顶部散热通道和侧板散热通道,其中,顶部散热通道和侧板散热通道可以连通,以提高机身1的散热速度,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2至图4,机身1的机身散热通道包括顶部散热通道,壳体的背板13设置有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设置于背板凸包10的上方,且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位于顶部散热通道中。如此设置,通过在背板13设置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在顶部散热通道设置有背板进风孔131,提高了机身1的进风量,从而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散热速度。
参照图2和图5,背板进风孔131设置为两组,两组背板进风孔131设置于背板出风孔132沿烹饪器具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如此设置,背板进风孔131为两组,进一步增大了进风量,便于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速度。进一步地,可以增大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形成的机身散热通道的长度,使气体与烹饪器具内的部件充分接触。
本实施例中,由于背板13上同时设置有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且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连通形成为散热通道,即在背板13内无需设置散热通道,本实施例中背板13为单层板,以降低背板13的制造工艺,从而降低背板13的制造成本。
作为示例,背板13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例如但不限于,背板13为金属制件,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3和图4,作为示例,壳体的顶壁包括外顶壁和内顶壁,内顶壁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外顶壁的下方,顶部散热通道位于外顶壁和内顶壁之间。机身1还包括导风罩17,导风罩17设置于顶部散热通道中,且导风罩17延伸并抵顶于背板13,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分别设置于导风罩17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和下方。
如此设置,导风罩17将外顶壁和内顶壁之间的顶部散热通道分隔为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其中,顶部进风通道设置于导风罩17的上方,顶部出风通道设置于导风罩17的下方,以通过导风罩17将顶部散热通道分隔为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以提高顶部散热通道的长度,使冷风充分进行热量交换。具体地,背板进风孔131设置于该顶部进风通道,背板出风孔132设置于该顶部出风通道,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使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能够连通,导风罩17中心设置有连通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的中心通孔(图未示),经背板进风孔131进入到顶部进风通道的气体能够经中心通孔进入到顶部出风通道,再经背板出风孔132离开烹饪器具,但不以此为限。
作为示例,机身1还包括隔热罩18,隔热罩18设置于内顶壁,例如但不限于,隔热罩18与内顶壁固定连接。可选地,隔热罩18与内顶壁一体工艺成型,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机身1内的空间被隔热罩18分隔为顶部散热通道和烹饪腔。作为示例,本实施例中隔热罩18沿烹饪器具高度方向的上方空间可以设置有顶部散热通道,烹饪腔设置于隔热罩18沿烹饪器具高度方向的下方空间,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导风罩17,隔热罩18上方的顶部散热通道被导风罩17分隔成顶部进风通道和顶部出风通道,其中,顶部进风通道设置于导风罩17的上方,即外顶壁和导风罩17之间的空间设置为顶部进风通道,顶部出风通道设置于导风罩17的下方,即导风罩17和隔热罩18之间的空间设置为顶部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机身1的机身散热通道包括与顶部散热通道连通的侧板散热通道,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板,侧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外侧壁板和内侧壁板,侧板散热通道位于外侧壁板和内侧壁板之间,外侧壁板设置有侧板进风孔,背板出风孔132与侧板散热通道连通。如此,通过在间隔设置的外侧壁板和内侧壁板之间设置侧板散热通道,提高了机身散热通道的散热速度。
参照图1、图2以及图5,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速度,侧板进风孔包括底部进风孔111和上部进风孔112,底部进风孔111设置于外侧壁板的底部,上部进风孔112设置于底部进风孔111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如此设置,本公开通过在外侧壁板的不同高度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底部进风孔111和上部进风孔112,经设置于机身1底部的底部进风孔111进来的气体在散热通道内向上流动且气体温度升高,该气体在上部进风孔112所在位置处温度达到第一温度。经设置于机身1的上部的上部进风孔112进入的气体具有第二温度,由于第二温度和第一温度不同而使两股气体进行冷热冲击进而对烹饪器具内的器件进行降温,提高了散热速度。
继续参照图5,一对外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外顶壁沿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连接形成U型外壳11,U型外壳11沿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抵顶于背板13。如此设置,U型外壳11可以一体成型,无需将一对外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外顶壁沿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进行焊接或者粘接等组装工艺,从而简化了制造工艺,也就提高了现场组装效率,降低了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一对内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内顶壁沿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连接形成U型内壳12,U型内壳12沿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抵顶于背板13。如此设置,U型内壳12可以一体成型,无需将一对内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内顶壁沿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进行焊接或者粘接等组装工艺,从而简化了制造工艺,也就提高了现场组装效率,降低了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作为示例,U型内壳12和隔热罩18一体成型,但不以此为限。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U型内壳12和U型外壳11共用背板13,以降低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但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照图5,壳体还包括底板14,底板14连接于U型内壳12的开口,以与U型内壳12配合形成口型内壳,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地,U型外壳11的开口抵接于底板14上,使得底板14与U型外壳11配合形成口型外壳,但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U型内壳12和U型外壳11共用底板14,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底板14和背板13一体成型,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壳体可以由顶壁、侧壁板、背板、前面板以及底板围合形成,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结构强度,机身1还包括固定框19,固定框19设置于U型内壳12和U型外壳11的前端,前面板15设置于该固定框19上,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机身1包括U型外壳11和U型内壳12,其中,U型外壳11间隔套设于U型内壳12的外侧,使得机身1的顶壁以及侧壁分别为双层结构,以在该双层结构中设置散热通道,便于烹饪器具散热。
进一步地,U型外壳11和U型内壳12分别一体成型,如此设置,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现场组装工艺,从而降低了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U型内壳12可以为耐高温材料制件,例如但不限于,U型内壳12为金属制件,但不以此为限。U型外壳11可以为塑料制件,也可以金属制件。
根据需要,背板出风孔132可以为背板13打孔形成,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空气炸锅采用热风加热食材,例如但不限于,热风组件16包括用于加热气体的加热件164和导风扇161,导风扇161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且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设置于加热件164的上方,使得导风扇161能够向锅体组件2中吹送热风,以加热食材,但不以此为限。作为示例,加热件164可以为加热管,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导风扇161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的顶壁,导风扇161可转动地连接于内顶壁上,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64和导风扇161均设置于隔热罩18的下方,加热件164能够加热气体以形成热气,导风扇161能够吹动热气流动以形成热风并能够将热风吹入到烹饪腔中,以用于烹饪食材。
为了能够驱动导风扇161运行,热风组件16还包括驱动电机163,驱动电机163连接于壳体,例如但不限于,驱动电机163连接于内顶壁上,且驱动电机163的输出轴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延伸至烹饪腔,导风扇161连接于输出轴上,以能够通过驱动电机163来驱动导风扇161旋转,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运行可靠性,避免机身1中设置的器件温度过高,热风组件16还包括散热风扇162,散热风扇162用于驱动散热腔内的气体流动,以为散热腔内的部件降温,以避免部件温度过高。
作为示例,散热风扇162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设置于隔热罩18的上方,即散热风扇162设置于散热腔,例如但不限于,散热风扇162设置于上述顶部出风通道中,以加速气体流动,提高散热速度。
散热风扇162连接于驱动电机163的输出轴,但不以此为限,如此散热风扇162和导风扇161由同一驱动电机163驱动,以减少机身1的部件数量,简化烹饪器具的结构,降低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作为示例,导风扇161可转动地设置于烹饪腔内,以加速烹饪腔内气体流动速度,提高食材表面温度均匀性,但不以此为限。
在散热风扇162的作用下,顶部出风通道产生负压,气体经背板进风孔131流入到顶部进风通道并经中心通孔流入到顶部出风通道中,在散热风扇162的离心力作用下,气体经背板出风孔132离开顶部出风通道。同时,在导风扇161的作用下,热风沿烹饪腔的腔壁螺旋向下流动并经第一锅体21的底壁向上且向烹饪腔的中心流动,如图3中箭头所示。
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可靠性,机身1还包括保护罩20,保护罩20设置于加热件164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下方且连接于壳体,以使热风组件16位于保护罩20沿烹饪器具高度方向的上方,从而避免用户意外触碰热风组件16而导致危险,也就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热风能够穿过保护罩20以从保护罩20的上方流动到保护罩20的下方,以能够为食材加热,保护罩20设置有通风孔,但不以此为限。作为示例,本实施例中保护罩20呈盘状,或呈筒状,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3,进一步地,炸篮26的底壁与保护罩20之间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尺寸H在80mm-130mm之间。当炸篮26的底壁与保护罩20之间的上述尺寸小于80mm时,炸篮26离热风组件16过近,导致食材离热风组件16过近,容易烧焦。当炸篮26的底壁与保护罩20之间的上述尺寸大于130mm时,食材离热风组件16距离过大,烹饪效率低。
为了方便清洗,烹饪器具包括背板出风窗,背板出风孔132设置于背板出风窗上,背板出风窗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13,背板出风窗设置有朝隔热罩18的侧壁延伸的定位柱133,定位柱133抵顶在隔热罩18上。如此设置,通过背板出风窗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13,可以将背板出风窗拆卸而进行清洗,无需将整个背板13拆卸,如此方便了清洗。进一步地,通过在背板出风窗上设置定位柱133,用户在组装背板出风窗时,从背板13的外侧朝向烹饪器具的内侧推动背板出风窗至定位柱133抵顶在隔热罩18上,即可实现背板出风窗的组装,提高了背板出风窗的组装效率。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挡风板(图未示),挡风板从定位柱133的顶部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向上延展,且挡风板沿隔热罩18径向的外端与背板出风窗连接。如此通过设置挡风板,可以将顶部出风通道中的气体向背板出风孔132引导,进一步提高了散热速度。
继续参照图3和图4,可选地,定位柱133呈筒体结构,定位柱133从背板出风窗朝远离隔热罩18的方向突出设置有突出部。如此设置,本公开背板出风窗的突出部可以用作把手,方便用户拆装背板出风窗使用,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第一锅体21的长*宽*高分别为228mm*203mm*125.5mm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锅体27的主要区别在于沿垂直于背板13方向的尺寸不同,其他尺寸大致相同,第二锅体27的长*宽*高分别为228mm*203mm*125.5mm,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机身(1)和锅体组件(2),所述锅体组件(2)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身(1)的容纳仓中,所述机身(1)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背板(13)设置有背板凸包(10),所述背板凸包(10)从所述背板(13)朝远离所述容纳仓的方向突出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2)包括第一锅体(21),所述第一锅体(21)靠近所述背板(13)的端部能够延伸入所述背板凸包(10)的容纳腔内并与所述背板(13)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2)还包括第二锅体(27),所述第二锅体(27)靠近所述背板(13)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背板(13)的朝向所述容纳仓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2)还包括门板(22),所述门板(22)设置于所述第一锅体(21)或所述第二锅体(27)远离所述背板(13)的侧壁,远离所述背板(13)的侧壁与所述门板(22)间隔设置使得所述门板(22)和远离所述背板(13)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门板散热通道,所述门板散热通道能够与所述机身(1)的机身散热通道连通,所述门板(22)的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底部设置有门板进风孔(23),所述门板进风孔(23)与所述门板散热通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机身散热通道包括顶部散热通道,所述壳体的背板(13)设置有背板进风孔(131)和背板出风孔(132),所述背板进风孔(131)和所述背板出风孔(132)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背板凸包(10)的上方,且所述背板进风孔(131)和所述背板出风孔(132)位于所述顶部散热通道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包括外顶壁和内顶壁,所述内顶壁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外顶壁的下方,所述顶部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外顶壁和所述内顶壁之间,所述机身(1)还包括导风罩(17),所述导风罩(17)设置于所述顶部散热通道中,且所述导风罩(17)延伸并抵顶于所述背板(13),所述背板进风孔(131)和所述背板出风孔(132)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风罩(17)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和下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机身散热通道包括与所述顶部散热通道连通的侧板散热通道,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板,所述侧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外侧壁板和内侧壁板,所述侧板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外侧壁板和所述内侧壁板之间,所述外侧壁板设置有侧板进风孔,所述背板出风孔(132)与所述侧板散热通道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进风孔包括底部进风孔(111)和上部进风孔(112),所述底部进风孔(111)设置于所述外侧壁板的底部,所述上部进风孔(112)设置于所述底部进风孔(111)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外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所述外顶壁沿所述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连接形成U型外壳(11),所述U型外壳(11)沿所述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抵顶于所述背板(13);和/或,
一对所述内侧壁板的顶端边缘和所述内顶壁沿所述烹饪器具宽度方向两侧边缘连接形成U型内壳(12),所述U型内壳(12)沿所述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抵顶于所述背板(13)。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3)和所述背板凸包(10)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背板凸包(10)沿垂直于所述背板(13)方向上的尺寸在1mm-35mm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还包括热风组件(16)和保护罩(20),所述热风组件(16)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保护罩(20)设置于所述热风组件(16)的下方,所述锅体组件(2)还包括炸篮(26),所述炸篮(26)的底壁与所述保护罩(20)之间沿所述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在80mm-130mm之间。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反射凸部(25),所述反射凸部(25)包括多个反射面,所述反射凸部(25)从所述第一锅体(21)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锅体(21)的内腔突出设置,且所述反射面均朝向所述第一锅体(21)的内腔,和/或,
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反射凸部(25),所述反射凸部(25)包括多个反射面,所述反射凸部(25)从所述第二锅体(27)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二锅体(27)的内腔突出设置,且所述反射面均朝向所述第一锅体(21)的内腔。
CN202321096473.7U 2023-05-06 2023-05-06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940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6473.7U CN219940393U (zh) 2023-05-06 2023-05-06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6473.7U CN219940393U (zh) 2023-05-06 2023-05-06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0393U true CN219940393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2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96473.7U Active CN219940393U (zh) 2023-05-06 2023-05-06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03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94135B (zh) 空气炸锅
CN213371512U (zh) 烹饪器具
CN219940393U (zh) 烹饪器具
CN112674619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792638U (zh) 一种内循环风道空气炸风炉烤箱
CN219661502U (zh) 烹饪器具
CN214712117U (zh) 一种烘烤装置
CN21573849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4017189U (zh) 一种空气烤箱
CN219645563U (zh) 机头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744486U (zh) 一种灶具面板温度冷却系统及灶具
CN218128174U (zh) 一种新型可视空气炸锅
CN220648335U (zh) 集成灶
KR100731370B1 (ko) 전기오븐레인지의 버너스프링 구조
CN220236680U (zh) 一种烤箱与空气炸锅一体装置
CN218899209U (zh) 烹饪器具
CN220236694U (zh) 一种食物加热装置
CN216724204U (zh) 一种风扇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984575U (zh) 护网结构及烤箱
CN214387173U (zh) 微蒸烤装置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7066114U (zh) 一种多功能烤箱
CN218105643U (zh) 烹饪设备
CN113498980B (zh) 烤箱
CN216907591U (zh) 锅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