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0170U - 坐垫 - Google Patents

坐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0170U
CN219940170U CN202320541125.XU CN202320541125U CN219940170U CN 219940170 U CN219940170 U CN 219940170U CN 202320541125 U CN202320541125 U CN 202320541125U CN 219940170 U CN219940170 U CN 219940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rtition plate
plate portion
cushion
seat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11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绪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elm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11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0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0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0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坐垫,坐垫包括:坐垫主体,坐垫主体内设置有通风腔,通风腔内设置有多个导风凸起,多个导风凸起在通风腔中限定出多个风道,坐垫主体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多个风道相连通;风机,风机设置于坐垫主体内,风机的进风端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出风端与多个风道相连通。由此,通过将风机设置于坐垫主体内,在通风腔内设置多个导风凸起,使多个导风凸起在通风腔中限定出多个风道,使风机的出风端与多个风道相连通,使出风口与多个风道相连通,这样可以将风吹向与坐垫主体相贴合的用户的臀部和腿部,并且使风在通风腔中的流动更加稳定有序,使风在通风腔中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坐垫的通风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坐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坐垫。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任务逐渐加重,每天坐在座椅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久坐会导致用户的臀部和腿部局部温度升高,导致闷热,甚至会导致热疹等疾病,不利于用户的健康。
在相关技术中,多采用通风坐垫的方式,在通风坐垫上设置散热孔,以解决用户臀部和腿部的闷热。一些通风坐垫还设置有送风组件,送风组件通过通风腔与散热孔连接,为用户的臀部和腿部送风,但是风在通风腔中流动存在紊乱,并且分布不均的情况,通风坐垫的通风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坐垫,该坐垫的通风散热效果更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包括:坐垫主体,所述坐垫主体内设置有通风腔,所述通风腔内设置有多个导风凸起,多个所述导风凸起在所述通风腔中限定出多个风道,所述坐垫主体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通过多个所述风道相连通;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内,所述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与多个所述风道相连通。
由此,通过将风机设置于坐垫主体内,在通风腔内设置多个导风凸起,使多个导风凸起在通风腔中限定出多个风道,使风机的出风端与多个风道相连通,使出风口与多个风道相连通,这样可以将风吹向与坐垫主体相贴合的用户的臀部和腿部,并且使风在通风腔中的流动更加稳定有序,使风在通风腔中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坐垫的通风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导风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凸起在所述通风腔中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风凸起在所述通风腔中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在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互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风道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风道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风道和多个所述第二风道交错设置且相互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主体包括支撑垫部、隔板部和坐垫部,所述隔板部设置于所述支撑垫部的上方,所述坐垫部设置于所述隔板部的上方,所述隔板部与所述支撑垫部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隔板部和所述坐垫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通风腔,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通风腔相互连通,所述导风凸起设置于所述隔板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隔板部包括第一隔板部、第二隔板部和连接板部,所述第一隔板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部的后上方,所述连接板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隔板部和所述第二隔板部之间,所述第一隔板部、所述支撑垫部和所述连接板部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隔板部、所述坐垫部和所述连接板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通风腔,所述导风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部上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板部上设置有通风口,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通风腔通过所述通风口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的后端,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的上侧,所述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坐垫主体的上侧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机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机在所述坐垫主体内部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进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在所述坐垫主体后端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口与至少一个所述风机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前端,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机电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风机开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主体上侧设置有按摩模块,所述按摩模块为多个,多个所述按摩模块在所述坐垫主体的上侧间隔设置,所述控制器与多个所述按摩模块电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多个所述按摩模块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板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坐垫;
10、坐垫主体;11、通风腔;111、导风凸起;112、风道;1121、第一风道;1122、第二风道;12、进风口;13、出风口;
14、支撑垫部;15、隔板部;151、第一隔板部;152、第二隔板部;153、连接板部;1531、通风口;16、坐垫部;17、容纳腔;18、装饰件;
20、风机;
30、控制器;31、充电口;
40、按摩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100。
结合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坐垫100可以主要包括:坐垫主体10和风机20,其中,坐垫主体10内设置有通风腔11,通风腔11内设置有多个导风凸起111,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限定出多个风道112,坐垫主体10设置有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通过多个风道112相连通,风机20设置于坐垫主体10内,风机2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2相连通,风机20的出风端与多个风道112相连通。
具体地,用户使用坐垫100时,臀部和腿部的至少部分会与坐垫主体10相贴合,通过在坐垫主体10内设置通风腔11,在坐垫主体10上设置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通过通风腔11相连通,并且将风机20设置于坐垫主体10内,使风机2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2相连通,风机20的出风端与通风腔11相连通,这样风机20可以通过进风口12将外界空气吸入进风端形成风,然后通过出风端将风送入通风腔11中,风可以进一步地通过出风口13吹向用户的臀部和腿部,进行通风散热,从而解决臀部和腿部长时间贴合在坐垫主体10上导致闷热和流汗等问题,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在通风腔11内设置多个导风凸起111,使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限定出多个风道112,并且使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通过多个风道112相连通,使风机20的出风端与多个风道112相连通,这样风从风机20流出后,可以流入多个风道112内,多个风道112可以限定风的流动轨迹,从而可以使风在通风腔11的流动更加稳定有序,可以使风在通风腔11的分布更加均匀,避免风在通风腔11中发生紊乱,或局部分布不均,进而可以提升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由此,通过将风机20设置于坐垫主体10内,在通风腔11内设置多个导风凸起111,使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限定出多个风道112,使风机20的出风端与多个风道112相连通,使出风口13与多个风道112相连通,这样可以将风吹向与坐垫主体10相贴合的用户的臀部和腿部,并且使风在通风腔11中的流动更加稳定有序,使风在通风腔11中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
结合图2和图4所示,风道112可以主要包括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导风凸起111为多个,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间隔设置,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限定出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第一风道1121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二风道1122在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相互连通。
具体地,通过将导风凸起111设置为多个,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间隔设置,这样多个导风凸起111在通风腔11中限定出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使第一风道1121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使第二风道1122在左右方向延伸设置,这样第一风道1121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对风进行导向,第二风道112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对风进行导向,并且使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相互连通,这样可以保证风可以在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之间的流通,如此,在风机20将风送入通风腔11后,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分别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对风进行分流和引导,可以使风在通风腔11内的流动分布更加均匀,可以提升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风道112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风道11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风道1121和多个第二风道1122交错设置且相互连通,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在通风腔11内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在风机20将风送入通风腔11后,风可以流向多个第一风道1121和多个第二风道1122,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使风在通风腔11内的流动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
结合图1-图4所示,坐垫主体10可以主要包括支撑垫部14、隔板部15和坐垫部16,隔板部15设置于支撑垫部14的上方,坐垫部16设置于隔板部15的上方,隔板部15与支撑垫部14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7,风机20设置于容纳腔17中,隔板部15和坐垫部16共同限定出通风腔11,容纳腔17和通风腔11相互连通,导风凸起111设置于隔板部15上,如此设置,用户使用坐垫100时,用户的臀部和腿部与坐垫部16相互贴合,支撑垫部14与座椅相贴合,隔板部15位于支撑垫部14和坐垫部16之间,方便风机20的设置,以及风在隔板部15和坐垫部16之间的导向流通,从而可以保证坐垫主体10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可以将隔板部15设置为塑料隔板部,可以将坐垫部16设置为海绵坐垫部,将支撑垫部14均设置为海绵支撑垫部,并且使海绵支撑垫部的底部平整设置,这样塑料隔板部可以维持坐垫主体10的基本形状,海绵坐垫部和海绵支撑垫部可以在用户坐于坐垫主体10上时,保证坐垫主体10的平稳性,并且适应用户的臀部和腿部形状发生形变,从而可以防止用户产生异物感和不适感,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结合图2和图4所示,隔板部15可以主要包括第一隔板部151、第二隔板部152和连接板部153,第一隔板部151设置于第二隔板部152的后上方,连接板部153连接在第一隔板部151和第二隔板部152之间,第一隔板部151、支撑垫部14和连接板部153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7,第二隔板部152、坐垫部16和连接板部153共同限定出通风腔11,导风凸起111设置于第二隔板部152上侧。
具体地,通过将第一隔板部151设置于第二隔板部152的后上方,连接板部153连接在第一隔板部151和第二隔板部152之间,这样可以形成隔板部15的整体结构,第一隔板部151、支撑垫部14和连接板部153可以共同且自然地限定出容纳腔17,第二隔板部152、坐垫部16和连接板部153可以共同且自然地限定出通风腔11,并且通过将导风凸起111设置于第二隔板部152上侧,这样导风凸起111限定的风道112可以位于第二隔板部152和坐垫部16之间,即:位于通风腔11内,如此,可以优化隔板部15乃至坐垫主体10的结构设计,使坐垫主体10的结构更加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结合图4所示,连接板部153上设置有通风口1531,容纳腔17和通风腔11通过通风口1531相连通。具体地,通过在连接板上设置通风口1531,这样容纳腔17和通风腔11可以通过通风口1531相连通,容纳腔17中的风机20在吸入外界空气后,可以将其通过通风口1531送入通风腔11中,从而可以使风在风道112的限定下,通过出风口13吹向用户,保证坐垫100的通风散热功能的正常工作。
结合图1所示,进风口12设置于坐垫主体10的后端,出风口13设置于坐垫主体10的上侧,出风口13为多个,多个出风口13在坐垫主体10的上侧间隔设置。具体地,用户在使用坐垫100时,臀部位于坐垫100上方,腿部位于坐垫100的前方,通过将进风口12设置于坐垫主体10的后端,这样可以保证进风口12处无遮挡,可以提高坐垫100的进风效率,从而可以提升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在进风口12处设置装饰件18,这样装饰件18在不影响进风口12的进风的前提下,对坐垫100起到装饰作用,提升坐垫100的美观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装饰件18卡接设置于进风口12处,这样可以方便装饰件18的拆装。
进一步地,通过将出风口13设置为多个,多个出风口13在坐垫主体10的上侧间隔设置,这样风可以通过多个出风口13吹向用户的臀部和腿部,从而可以对用户的臀部和腿部与坐垫100贴合的各位置进行通风散热,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结合图3所示,风机20为多个,多个风机20在坐垫主体10内部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进风口12为多个,多个进风口12在坐垫主体10后端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进风口12与至少一个风机20相对应。
具体地,可以将风机20和进风口12均设置为多个,使多个风机20在坐垫主体10内部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使多个进风口12在坐垫主体10后端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使每个进风口12与至少一个风机20相对应,这样多个风机20可以通过多个进风口12,吸入更多的空气,从而可以提高坐垫100的送风效率和空气流通效果,提高坐垫100的通风散热效果,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1所示,坐垫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30,控制器30设置于坐垫主体10左右方向的一侧前端,控制器30与风机20电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风机20开闭。具体地,通过设置控制器30,使控制器30与风机20电连接,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操控控制器30,实现对风机20开闭的控制,并且通过将控制器30设置于坐垫主体10左右方向的一侧前端,这样用户的使用坐垫100时,手部可以直接接触控制器30,从而可以优化控制器30的设置位置,可以便于用户对控制器30的操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可以在控制器30上设置充电口31,并且使电池分别与风机20和控制器30电连接,这样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充电口31为坐垫100充电,增加坐垫100的续航能力,便于坐垫100的携带,另一方面,由于充电口31处于坐垫主体10左右方向的一侧前端,可以方便用户一边使用坐垫100,一边对坐垫100充电,避免充电口31影响用户对坐垫100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坐垫主体10上侧设置有按摩模块40,按摩模块40为多个,多个按摩模块40在坐垫主体10的上侧间隔设置,控制器30与多个按摩模块40电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多个按摩模块40开闭。具体地,通过在坐垫主体10上设置按摩模块40,并且将按摩模块40设置为多个,多个按摩模块40在坐垫主体10的上侧间隔设置,并且使控制器30与多个按摩模块40电连接,这样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操控控制器30,控制多个按摩模块40工作,使多个按摩模块40对肌肉进行按摩,从而可以加快血液循环,缓解用户的酸痛,解决用户久坐身体僵硬酸痛,血液不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健康水平,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坐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坐垫主体(10),所述坐垫主体(10)包括支撑垫部(14)、隔板部(15)和坐垫部(16),所述隔板部(15)设置于所述支撑垫部(14)的上方,所述坐垫部(16)设置于所述隔板部(15)的上方,所述隔板部(15)和所述坐垫部(16)共同限定出通风腔(11),所述隔板部(15)与所述支撑垫部(14)共同限定出容纳腔(17),所述容纳腔(17)和所述通风腔(11)相互连通,所述通风腔(11)内设置有多个导风凸起(111),多个所述导风凸起(111)在所述通风腔(11)中限定出多个风道(112),所述坐垫主体(10)设置有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所述进风口(12)和所述出风口(13)通过多个所述风道(112)相连通;
风机(20),所述风机(2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7)中,所述风机(20)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12)相连通,所述风机(20)的出风端与多个所述风道(112)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12)包括第一风道(1121)和第二风道(1122),所述导风凸起(111)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凸起(111)在所述通风腔(11)中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风凸起(111)在所述通风腔(11)中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1121)和所述第二风道(1122),所述第一风道(1121)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风道(1122)在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风道(1121)和所述第二风道(1122)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121)和所述第二风道(1122)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风道(112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风道(11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风道(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风道(1122)交错设置且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15)包括第一隔板部(151)、第二隔板部(152)和连接板部(153),所述第一隔板部(151)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部(152)的后上方,所述连接板部(153)连接在所述第一隔板部(151)和所述第二隔板部(152)之间,所述第一隔板部(151)、所述支撑垫部(14)和所述连接板部(153)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17),所述第二隔板部(152)、所述坐垫部(16)和所述连接板部(153)共同限定出所述通风腔(11),所述导风凸起(111)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部(152)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部(153)上设置有通风口(1531),所述容纳腔(17)和所述通风腔(11)通过所述通风口(1531)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2)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10)的后端,所述出风口(13)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10)的上侧,所述出风口(13)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口(13)在所述坐垫主体(10)的上侧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0)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机(20)在所述坐垫主体(10)内部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进风口(12)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12)在所述坐垫主体(10)后端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口(12)与至少一个所述风机(20)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30),所述控制器(30)设置于所述坐垫主体(10)左右方向的一侧前端,所述控制器(30)与所述风机(20)电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风机(20)开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主体(10)上侧设置有按摩模块(40),所述按摩模块(40)为多个,多个所述按摩模块(40)在所述坐垫主体(10)的上侧间隔设置,所述控制器(30)与多个所述按摩模块(40)电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多个所述按摩模块(40)开闭。
CN202320541125.XU 2023-03-17 2023-03-17 坐垫 Active CN219940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1125.XU CN219940170U (zh) 2023-03-17 2023-03-17 坐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1125.XU CN219940170U (zh) 2023-03-17 2023-03-17 坐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0170U true CN219940170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9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1125.XU Active CN219940170U (zh) 2023-03-17 2023-03-17 坐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0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8338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for seat
CN202489579U (zh) 个性化送风座椅
KR20110051692A (ko) 냉·난방을 위한 차량용 시트
CN201332876Y (zh) 一种改进的通风散热型坐垫内芯
CN201153750Y (zh) 智能通风休息装置
CN219940170U (zh) 坐垫
CN203493214U (zh) 一种具有通风加热按摩功能的坐垫
KR100822451B1 (ko) 다용도 의자
CN201856677U (zh) 一种风机中置的车用空气调节座垫
CN205871804U (zh) 通风座椅及其座椅靠背
KR102434727B1 (ko) 온풍 순환 매트용 송풍 장치 및 온풍 순환 매트
CN201346045Y (zh) 座垫改良结构
CN216969448U (zh) 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CN215245234U (zh) 一种电动车座垫及具有其的电动车
CN215423765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办公椅座垫
KR20160139839A (ko) 냉온풍 기능이 구비된 차량용 시트
CN212185888U (zh) 一种通风座垫及通风腰靠部件
CN216636599U (zh) 儿童承载装置
CN216797133U (zh) 一种通风坐垫
CN210870614U (zh) 一种新型通风坐垫
CN216358441U (zh) 通风式气囊按摩调温座垫
CN210611613U (zh) 一种坐垫用通风装置
CN216496386U (zh) 一种按摩椅
CN212816816U (zh) 一种具有通风散热功能的轮椅
CN217447139U (zh) 一种靠椅坐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